岭南师范学院(英语:Lingnan Normal University,缩写LNU),简称岭南师院、岭师,位于广东省湛江市,成立于1904年,是一所由广东省教育厅主管的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学校是广东首批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省市共建高校和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和广东省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建设高校。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岭南师范学院的:学校历史、办学条件、学术研究、学校排行、学校荣誉、校园文化、校园环境、现任领导、杰出校友等介绍

中文名

岭南师范学院

英文名

Lingnan Normal University

别名

岭南师院、岭师

成立日期

1904年

所属地区

广东省

地址

中华⼈⺠共和国广东省湛江市赤坎区寸金路29号(法定住所)

办学性质

公办

主管部门

广东省教育厅

占地面积

2569亩(截至2023年2月)

前身

雷阳中学堂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兰艳泽(截至2023年2月)

校庆日

12月28日

校训

崇德、博雅、弘志、信勇

院校代码

10579

专业数量

73(本科)(截至2023年2月)

本科生人数

27000多名(截至2023年2月)

简介

学校前身雷阳中学堂,1904年始设师范科,1935年成立广东省立雷州师范学校,1978年更名为雷州师范专科学校,1991年升格更名为湛江师范学院,2014年更名为岭南师范学院。岭南师范学院于2000年成为中国第一所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师范院校。

截至2023年2月,岭南师范学院校园占地面积2569亩,其中寸金校区占地面积为1009亩,规划建设的湖光校区有1560亩的占地面积。学校设有32个(含8个挂靠)二级学院,下设本科专业73个(其中师范类专业32个),有2000余人教职员工,27000多名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有73个本科专业,其中有32个师范类专业。

学校历史

广东省立雷州师范学校

岭南师范学院前身可追溯到明代崇祯九年(1636年)在雷州府治(海康县)诞生的雷阳书院。雷阳书院建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位于雷州府海康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雷州知府陈武纯将雷阳书院改为雷阳中学堂,雷阳中学堂在建立后的第二年,1904年就附设师范科一班,这是广东省地区性的学堂设立师范科较早的学堂,至2004年已有一百周年。雷阳中学堂在1913改名为雷州中学校。1926年,雷州中学改名为广东省立第十中学。1935年省教厅为了培训师范人才,将省立十中改为省立雷州师范学校,成为雷州地区最主要的师范学校了,1954年迁址湛江寸金路。1956年,省立雷州师范学校入选全国80所重点装备的中等师范学校之一。

湛江师范学院

1968年,广东省立雷州师范学校更为湛江地区雷州师范学校,1978年12月,经过国务院批准,湛江地区雷州师范学校合并湛江师范专科学校,成了雷州师范专科学校。

1991年12月30日,经国家教委批准,雷州师范专科学校升格改名为湛江师范学院。1992年7月,湛江师范学院正式挂牌成立。1996年,湛师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成为全国第一所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师范院校;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2010年被列为广东省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岭南师范学院

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湛江师范学院更名为岭南师范学院。在2016年,岭南师范学院被列入广东首批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省市共建高校和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2017年被推选为广东省特殊教育教师发展联盟理事长单位,2018年列入广东省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建设高校。2022年6月,学校与宝钢湛江钢铁有限公司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3年2月,学校设有32个(含8个挂靠)二级学院,下设本科专业73个(其中师范类专业32个)。学制为四年,最多可延长3年)。

岭南师范学院二级学院与本科专业

二级学院

专业名称

学位授予门类

法政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S)法学

法学

历史学(S)

历史学

文学与传媒学院

汉语言文学(J)汉语国际教育(S)网络与新媒体(J)新闻学(Z)广播电视(T)

文学

外国语学院

英语(J)日语 商务英语 翻译

文学

教育科学学院

教育学(S)(T)学前教育(S)小学教(S)特殊教育(S)

教育学

心理学(S)

理学

数学与统计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s) 信息与计算科 统计学J)

理学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物理学(S) 应用物理学

理学

科学教育(S)

教育学

机电工程学院

机电技术教育(J) 工业设计 汽车服务工程(J)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J) 机器人工程(Z)

工学

计算机与智能教育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J) 软件工程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Z) 人工智能(Z)

工学

教育技术学(J)

理学

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J) 应用化学

理学

制药工程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化学工程与工艺(Z)

工学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物科学(S) 生物技术

理学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

工学

园林

农学

音乐与舞蹈学院

音乐学(S) 舞蹈学(S) 音乐表演

艺术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

美术学(S) 视觉传达设计 环境设计

艺术学

服装与服饰设计 书法学(S)

体育科学学院

体育教育(S)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运动人体科学(T) 体能训练(J)(Z)

教育学

运动康复(J)

理学

商学院

财务会计教育(J) 电子商务 工商管理 市场营销 财务管理(Z)

管理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经济学

地理科学学院

地理科学(S) 地理信息科学(Z)

理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T)

管理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 烹饪与营养教育(S) 食品质量与安全(z)

工学

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社会工作

法学

人力资源管理 行政管理(Z) 公共事业管理(T)

管理学

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子信息工程(J) 物联网工程

工学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岭南师范学院建有6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冲补强”重点建设学科。

省级重点学科

教育学、化学、课程与教学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汉语言文字学、材料物理与化学

省“冲补强”重点建设学科

教育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教学情况

截至2023年2月,在专业建设中,汉语言文学和化学专业通过了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专业认证,同时这2个专业也是国家级特色专业。2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另有14个省级特色(重点)专业、1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拥有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4门省级一流课程。获批“广东省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有国家级基地2个、省级师培基地4个和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1个,以及建有14个省级教学平台。

国家级特色专业

汉语言文学、化学专业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汉语言文学、小学教育专业

省级一流本科建设点

教育技术学、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机电技术教育、心理学、物理学、化学、应用化学、生物科学等

省级特色(重点)专业

特殊教育专业、物理学、科学教育特色、应用化学、地理科学、烹饪与营养教育、食品科学与工程、园林、汉语言文学、化学、物理学、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

项目名称

平台

国家级基地

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全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

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

省级一流课程

英语语言学、探秘《说文解字》中的古代文化、数据结构、中国民族音乐概论、《汽车构造Ⅱ》(底盘)、物理化学、原子物理学、无机化学、数字控制技术与数控机床、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等

省级师培基地

中小学教师、职业教育师资、幼儿园园长、学前教育师资

省级教学平台

广东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实训中心、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教学提高型重点实验室等

注:资料来源

师资规模

截至2023年,岭南师范学院有1700余名教职员工,570多位高级职称教师,530多位博士学位教师,770多位双师双能型教师。其中,有151人入选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132人被聘为兄弟院校硕士和博士生导师,65人获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和南粤优秀教师等称号;48人被选为广东省“扬帆计划”人才;9人被选为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30人被评为省级“强师工程”资助对象。另聘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2名老师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1人获得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A

B

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

马琳、李清华

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郑剑虹

南粤优秀教师

李清华、郑剑虹、程可拉、王胜、王林发、刘忠权、李清华等

省级教学名师

刘学兰、徐向龙、张松、林珏源、李玲、谢幼如、徐福荫、黄宽柔、李克东、徐颂军、吴先球、陈晓平、王海英、黄明喜、黄甫全

合作交流

在国际交流方面,岭南师范学院于1998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共培养培训长短期留学生800多人。同80多所高校、教育机构以及近30所中小学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学术交流、专业合作、教育培训、教师互聘和学生跨文化学习交流活动,每年组织学生出国(境)开展学习交流、实习研修和社会实践活动。

岭南师范学院经教育部批准,与爱尔兰高威—梅努斯理工学院合作举办烹饪与营养教育本科专业;与亚洲潜水联合会合作举办“亚洲潜水学院”;与白俄罗斯国立体育大学合作举办以中国武术和体育康复保健为特色的孔子课堂,被评为全球“先进孔子课堂”并升格为“孔子学院”;与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哲学研究院联合成立“中白哲学-文化研究中心”;正式加入了中泰高等教育合作联盟、粤港澳大湾区孔子学院合作大学联盟和粤港澳高校联盟,并作为副理事长单位加入了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

岭南师范学院连续十一年承办中国国台办重点项目“湛台大学生夏令营”。成为了“2019-2020年度广东省高等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先进集体”;成立“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和“红树林研究院”。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岭南师范学院建有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研平台25个以及湛江市重点实验室4个。设有广东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国学研究院等研究机构6个、一般科研平台24个。

类别

平台名称

批准/共建

省级(部分)

广东省特殊儿童发展与教育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科技厅

中国-东盟教育文化发展研究中心

岭南师范学院

广东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院

岭南师范学院

广东省清洁能源材料化学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

岭南师范学院

粤西基层治理创新研究中心

岭南师范学院

广东省热带特色资源植物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岭南师范学院

广东省粤西资源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岭南师范学院

广东省粤西海鲜资源可持续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岭南师范学院

广东省辣木资源开发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岭南师范学院

广东省粤西特色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岭南师范学院

广东省粤西地区太阳能特色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岭南师范学院

广东省清洁能源材料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岭南师范学院

广东省粤西机电产品设计与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岭南师范学院

台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发展中心

岭南师范学院

城乡协调发展研究基地

岭南师范学院

科研资源

图书馆

岭南师范学院图书馆坐落在岭南师范学院雷阳区雷阳广场东侧,紧邻寸金桥公园,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服务学校教学与科研的学术性机构。有教职工72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者69人,中级以上职称者53人。下设资源建设部、图书借阅部、报刊阅览部、信息服务部、网络技术部、特藏部、综合服务部七个部门。

岭南师范学院图书馆馆舍面积31,543平方米,分设图书借阅、报刊阅览、电子阅览、视听学习、研修讨论、休闲发呆、电子检索等室(区),拥有阅览座位约4200个。馆内建有千兆以太网网络主干、百兆到桌面的局域网,共设信息点700多个。设备694多台(件),其中自助借还系统两台、自助文印系统两台、电子书刊借阅机两台、朗读亭两个、供师生读者检索馆藏文献资源或浏览Internet网上资源的电脑100台。有纸质藏书252.3万册,中外文纸质现期刊1395种,各类电子文献数据库60个,电子图书310.94万册,电子期刊5.07万种、130.14万册,各类光盘约10万多片。“岭师文库”、“广州湾专题资源库”、“粤西文献资源网”等自建特色数据库8个。特藏阅览室收藏有《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大正新修大藏经》《中华道藏》《万有文库》《申报》和《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等一批新印古籍及民国时期文献、粤西地区地方志、地方文献、本校师生、校友的著作、学位论文以及中小学和高校教材等。

学术期刊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原《湛江师范学院学报》)于1980年9月创刊,1992年起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44-1721/G4,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6-4702,为文理综合版双月刊。学报办刊特色为“鼓励理论创新、重视实践指导、服务教育发展、助力地方建设”,2019年改为人文社会科学版双月刊,主要反映文学、语言、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法学、教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科研成果。

学报先后获得了“首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广东省第二届优秀社科期刊”“广东省高校优秀学报二等奖”“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全国地方高校优秀学报一等奖”,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维普期刊网”“万方数据”等,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校综合性学报类扩展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并被评为“CAJ-CD执行优秀期刊”。

科研成果

2018年至2022年,岭南师范学院获得了多项各层次科研立项。2018年,岭南师范学院13项省级科研项目。2019年9月-2020年8月,岭南师范学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一般项目等11项国家基金项目以及68项省部级项目2021年岭南师范学院成功获批1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立项,实现了零的突破。2022年,岭南师范学院共获得了6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及专项课题立项。

学校排行

在武书连2020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生质量排行榜中,排在广东高校第18位。

在2023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列全国普通本科高校综合排名第368位。

学校荣誉

2007年,岭南师范学院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

2010年被列为广东省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2016年列入广东首批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省市共建高校和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

2017年被推选为广东省特殊教育教师发展联盟理事长单位;

2023年1月,岭南师范学院获得“湛江市热心消防公益事业先进集体”称号。

校园文化

学校校徽

岭南师范学院的校徽为学校校徽是圆环徽标,主色调为深蓝色。外环上半部是学校校训,外环两侧以三层蓝色枝叶为主要构图元素,外环下半部是学校的英文校名;内环图案是组合图形,以古钟为主,古钟的中间围着蓝色飘带,蓝色飘带上有学校的中文校名,古钟的下方“1636”为学校前身雷阳书院的创建年份。

岭南师范学院

学校校训

岭南师范学院的校训为“崇德、博雅、弘志、信勇”。把“崇德”放在首位,是因为师范院校是教师的摇篮,教师最重要的是为人师表,为人师表的核心是教师能以高尚的品德成为学生的楷模。“博雅”,指的是既具有渊博的知识,又有着高雅的志趣,温文尔雅的风度。“弘志”,就是要恢宏大志,理想高远。“信勇”,指的是既有自信而又能诚信待人,且能勇于探索,敢为人先。

“崇德”“弘志”,要求学生重视品德修炼,恢宏志气,临大节而不苟,搴帅旗而志有余,讲的是做人的品格志气问题。“博雅”“信勇”,要求学生追求知广情雅,信而有勇;学富五车而风流俊赏,信诚毕具而又勇为人先,讲的是成才所需要的学识和创新精神等素质问题。前后相应,而又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德才兼重,内美外修,循此以行,俊才名师,可期而见。

学校校旗

岭南师范学院校旗为长方形旗帜,底色为白色,旗长和高比例为3:2,旗面中央从上到下依次是学校校徽和学校的中、英文校名,校名颜色为深蓝色。

岭南师范学院

校园环境

学校校区

学校法定住所为广东省湛江市赤坎区寸金路29号。学校设寸金校区、湖光校区、椹川校区等3个校区。

寸金校区

寸金校区地址为湛江市赤坎区寸金路29号。

湖光校区

湖光校区地址为湛江市麻章区湖光镇湛江教育基地教育城四路8号,毗邻市委党校新校区,东至乌石路,西至环湖路,南至教育四路,北至西环路。总体规划面积1560.79亩(104.0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按容纳18500名学生建设。

椹川校区

椹川校区地址为湛江市赤坎区椹川大道北89号。

标志建筑

古榕广场

岭南师范学院

岭南师范学院正门右侧有一座四柱三开间的棂星门,棂星门的横额上题“雷阳书院”四个鎏金楷书,在楷书两边还有文曲星的浮雕。两侧的立柱上是隶书体对联,“守道重醇儒,经师人师,文运宏开钦北斗;立名遵先哲,言教身教,士风不变式南邦”。

陶壁《问渠》

岭南师范学院

位于岭南师范学院的书院广场右侧,东大门直通主校道端口处。为台湾著名陶壁艺术家朱邦雄博士在大陆的首件作品。藉此激励师生努力追寻中国传统教育和文化精神的“源头活水”,以此滋养自身的学业与事业、学术与人生、教育与智慧,臻至凝才聚智、返本开新、立己树人和兼善天下。陶壁背面的题记为时任院长罗海鸥撰写。每一个渠道都通往源头“石以载道,以石育人”。

现任领导

A

B

C

D

党委书记

兰艳泽

院长

阳爱民

党委副书记

阳爱民、黄达海

党委常委

苏古发、戴黍、王胜

副院长

苏古发、戴黍、金义富、王胜

以上数据截至2022岭南师范学院

杰出校友

企业界

A

B

中交四航局高级主管

龚剑

湛江锦绣华景房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

林作华

学术界

A

B

海岛教师典型

林小恋

全国模范教师

周丽娜

全国优秀教师

苏永善

以上信息均来自岭南师范学院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