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华中科技大学由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于2000年5月26日合并成立。
华中理工大学



1952年11月,中南军政委员会根据中央关于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的指示,决定在武汉成立“华中工学院”。1953年10月,华中工学院在武昌建校。华中工学院集中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的机械系全部和电机系的电力部分,华南工学院机械系的动力部分和电机系的电力部分,以及这些院校的部分基础课教师和设备,作为建校基础,高起点建设多科性工业大学。1960年10月,华中工学院被批准成为全国重点建设高等学校。
1981年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硕士、博士授予点中,华中工学院有27个专业有权授予硕士学位,9个专业有权授予博士学位 。1983年,华中工学院又被批准了10个硕士专业点、4个博士专业点。1984年7月,研究生院正式成立,是全国首批成立研究生院的22所大学之一。
1988年1月,国家教委批准华中工学院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2000年5月,武汉科技职工大学(科技部管理学院)并入华中理工大学。
同济医科大学
德中双方1907年在上海创办了“上海德文医学堂”,埃里希·宝隆博士任首任校长。1908年,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更名为"同济医工学堂",设医、工和德文三科。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尾声,上海法租界当局宣布解散学校。教育部下令学堂改属华人私立学校,更名为“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1927年,更名为“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1937年又先后增设了文、理、法等学院,成为了多学科的综合大学。
1951年9月,同济大学医学院内迁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组建“中南同济医学院”。1955年8月,更名为“武汉医学院”。1956年医学院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11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医学院为首批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授予单位。1985年7月,更名为“同济医科大学”,学校逐渐从单一的医学院发展为综合性的医科大学。1991年经批准建立基础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2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武汉分院"在校内挂牌。1993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武汉分院"在校内挂牌。1994年,批准建立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0年,新增生物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
新中国成立伊始,急需一大批城市建设专业人才,1952年8月,中南军政委员会决定以中南地区六所工程学校的土木市政专业为基础,选址武昌马房山,合并组建“中南建筑工程学校”。1958年5月学校升格为大专,定名为“武汉建筑工程专科学校”。1960年1月,学校更名为“武汉城市建设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城市建设高等学校。1971年与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合并,1981年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决定在东湖马鞍山麓新址新建,组建武汉城市建设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
2000年5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与华中理工大学合并,组建华中科技大。2001年,批准成为首批35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

2006年12月,被列入经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批准建设“985工程”高等学校名单。
2010年,入选教育部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工程师 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2年,入选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2014年,入选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2015年,学校正式成立了航空航天学院。 这是湖北地区第一所航空航天学院。
2017年9月,被列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2019年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2020年入选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物理学)。2021年加入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联盟,入选了教育部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名单,同时成立了未来技术学院、集成电路学院。
2021年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1年度)名单(力学、数学);2022年被列入“实施储能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的高校名单”,同年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成立;
2022年2月,华中科技大学被列入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3月21日,经国家天文台和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将国际永久编号为52487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华中科技大”。11月,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
2023年2月,华中科技大学霍普克罗夫特计算科学研究中心成立。

办学规模
院系设置
截至2023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设有51个学院及协和医院、同济医院两家附属医院,117个本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1大学科门类。
学院 | 本科专业 |
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工程、产品设计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卓越计划实验班)(启明本硕博实验班) |
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卓越计划实验班)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王大珩光电创新实验班) 电子信息类(启明光电本硕博实验班)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卓越计划实验班)(启明本硕博实验班) |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 能源与动力工程(能源卓越计划实验班)(启明本硕博实验班) |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卓越计划实验班)(启明本硕博实验班) |
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 | 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电信卓越计划实验班)信息类数理提高班) |
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 | 人工智能 自动化、自动化(自动化卓越计划实验班) 人工智能(创新实验班)(启明本硕博实验班)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计划实验班)(启明本硕博实验班)、物联网工程 |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 船舶与海洋工程(船海卓越计划实验班)(含智能船舶与海洋开发技术方向) |
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 智能建造、土木工程、工程管理 交通工程、水利水电工程 |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建筑学(五年制)、建筑学(创新实验班)(五年制) 城乡规划(五年制)、风景园林(五年制) 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环境工程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含给排水卓越计划实验班)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航空航天学院 | 飞行器设计及工程 工程力学、工程力学(力学本研拔尖实验班) |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 信息安全、网络空间安全 |
软件学院 | 软件工程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物科学、生物科学(国家科教协同计划贝时璋菁英班) 生物制药、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国家级一流专业及特色专业实验班) 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国家级一流专业及卓越计划实验班) 生物信息学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 |
物理学院 | 物理学、物理学(严济慈物理学英才班)、应用物理学 |
化学与化工学院 | 化学、应用化学 |
未来技术学院 | 机械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自动化与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工程 |
集成电路学院 |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卓越计划实验班)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电子信息类(启明光电本硕博实验班) |
基础医学院 | 基础医学(五年制) |
公共卫生学院 | 预防医学(五年制) 预防医学(启明本硕博实验班) |
药学院 | 药学、药学(生物药学基地班)(启明本硕博实验班) |
护理学院 | 护理学 |
医药卫生管理学院 | 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信息) |
法医学系 | 法医学(五年制) |
口腔医学院 | 口腔医学(五年制) |
第一临床学院 | 临床医学(本硕博贯通培养、八年制)、临床医学(启明本硕博实验班)、临床医学(五年制)、医学影像学(五年制) 医学检验技术 |
第二临床学院 | 临床医学(本硕博贯通培养、八年制)、临床医学(启明本硕博实验班)、临床医学(五年制)、儿科学(五年制) 中西医临床医学(五年制) |
哲学学院 | 哲学 |
经济学院 | 经济学(实验班)、经济学(经济学创新实验班) 经济统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 金融学、金融工程、国际商务(英语二学位) |
社会学院 | 社会学、社会工作 |
法学院 | 法学 |
人文学院 | 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言文学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日语、翻译、法语 |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 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 传播学(网络传播、计算机双学位) 播音与主持艺术 |
管理学院 | 工商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数字化营销) 会计学(注册会计师)、财政学(税务) 财务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管理 |
公共管理学院 | 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 |
体育学院 | 运动训练 |
艺术学院 | 音乐表演、舞蹈表演 |
来源参考:截至2022年9月 |
教学情况
截至2022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共有7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课程方面,学校共获批55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1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在中国大学 MOOC等平台上线的在线课程总数达到105门,面向校内教学的SPOC课程31门;已建设有26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6门省部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17年至2022年,学校牵头完成国家级教学成果奖7项,位居全省第一。2022年,学校获第九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44项,其中特等奖8项、一等奖16项。学校在2017-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位列全国第三。教学基地建设,学校有7个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多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及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
项目 | 内容 |
国家级一流专业 | 经济学、英语、新闻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生物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工业工程、哲学、金融学、法学、社会学、翻译、广播电视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化学、生物科学、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软件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环境工程、建筑学、生物制药、口腔医学、法医学、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工商管理、物流管理、金融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社会工作、汉语言文学、传播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电子封装技术、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风景园林、基础医学、医学影像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会计学、行政管理、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 |
省级一流专业 | 财政学、应用化学、医学检验技术、统计学、经济统计学、汉语国际教育、德语、法语、日语、广告学、交通工程、轮机工程、财务管理、国际商务、播音与主持艺术 |
强基计划招生专业 | 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基础医学、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哲学 |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历史街区空间认知与评估实验、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免疫重建检查技术、食源性疾病现场调查与处理虚拟仿真实验 线上一流课程:哲学、文化与人生智慧、大学英语词汇解析、新媒体用户分析、疲劳与断裂、疲劳与断裂、工程测试技术基础、电路理论、电力电子学、计算机组成原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妇产科学、药理学、财务报表分析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历史街区空间认知与评估实验、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免疫重建检查技术、食源性疾病现场调查与处理虚拟仿真实验 线下一流课程:社会福利思想、深度中国、外国新闻传播史、微积分(一)、大学物理、理论力学、机械设计、现代电站锅炉(一)、电磁场与波、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计算机与程序设计基础、工程水文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组织学与胚胎学、血液系统疾病、外科学、天然药物化学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工程制图、模拟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数据结构、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 等(不完全统计) |
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有机化学、天文漫谈、3D工程图学、电子线路设计/测试与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自动控制原理(二)、数据结构、软件测试与质量、寄生虫病与食品安全等(不完全统计) |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 一等奖项目:“研究型大学机械专业拔尖创新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融合产业学科优势,基于“一课三化”举措,推进光电专业创新人才的群体培养” 二等奖项目:“新闻评论人才培养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能源动力类‘535’创新人才全方位多层次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发挥学科优势,依托班级平台,创建研究型大学电气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创建‘六轮齐驱、四能并举’全方位立体化育人模式,培养八年制卓越医学人才”;“以核心胜任力为导向,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 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生命科学、基础医学、计算机科学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 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等 |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学科齐全、构建了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学科体系。拥有4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内科学、外科学按三级计),7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A+学科4个,A类学科14个,B+及以上学科33个。9个学科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类别 | 学科 |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 哲学、机械工程、城乡规划学、理论经济学、光学工程、网络空间安全、应用经济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法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临床医学、社会学、电气工程、口腔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电子科学与技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育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中西医结合、中国语言文学、控制科学与工程、药学、外国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护理学、新闻传播学、建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数学、土木工程、工商管理、物理学、水利工程、公共管理、化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人工智能、生物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统计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力学、生物医学工程 |
|
|
|
|
|
|
|
|
|
|
|
|
|
|
|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 哲学、机械工程、城乡规划学、理论经济学、光学工程、风景园林学、应用经济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法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基础医学、社会学、电气工程、临床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电子科学与技术、口腔医学、教育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国语言文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中西医结合、外国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药学、新闻传播学、建筑学、护理学、数学、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物理学、水利工程、工商管理、化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公共管理、生物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设计学、统计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力学、生物医学工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 |
|
|
|
|
|
|
|
|
|
|
|
|
|
|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电气工程 、数学、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生物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基础医学院)、工商管理、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电磁波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基础医学、物理学、公共管理、力学、理论经济学、网络空间安全、控制科学与工程、中西医结合(协和医院;同济医院;基础医学院)、城乡规划学、船舶与海洋工程、药学(药学院;基础医学院)、应用经济学、临床医学(协和医院;同济医院)、水利工程、中国语言文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哲学、化学、信息与通信工程、教育学、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新闻传播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光学与电子信息电学院;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马克思主义理论 |
|
|
|
|
|
|
|
|
|
|
|
|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 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
|
|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 通信与信息系统、内科学(传染病)、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中西医结合基础、药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
|
|
|
第四轮学科评估 | A+学科:机械工程、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4个学科 A级学科:新闻传播学、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A-学科为:物理学、生物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公共管理、工商管理、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 | 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 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临床医 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2.0 基地 | 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基础医学 |
ESI前1%学科 | 工程学、材料科学、物理学、临床医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和生物化学、药理学与毒物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免疫学、社会科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数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农业科学 |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共有专任教师3700余人,其中教授1400余人,副教授1400余人;教师中有院士18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4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4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9个。
类别 | 姓名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杨叔子、裘法祖、熊有伦、姚建铨、叶朝辉、程时杰、罗俊、丁汉、陈孝平、骆清铭、周又和、刘买利、于登云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赵梓森、崔崑、潘垣、张勇传、刘广润、樊明武、周济、李培根、段正澄、瞿金平、李元元、尤政、李德群、丁烈云、马丁、邵新宇、邬堂春 |
“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 江涛、LIANG LI、杨祥良、袁小明、曾绍群、张胜民 |
新世纪优秀人才 | 董建绩、黄永安、胡忠坤、廖敦明、李国徽、李会巧、栗茂腾、林湘宁、刘晶、柳朝辉、罗小兵、单斌、王鸣魁、文劲宇、吴松、杨君友、于敦喜、赵海波 |
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 | 陈卫红、关治洪、黄云辉、姜凤超、江涛、康勇、刘剑峰、陆培祥、涂良成、王增珍、徐长生、尹项根、曾绍群、曾志刚、张诚坚、张海鸥、钟瑛 |
合作交流
国际合作
截至2023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持续巩固与德国的合作,与法国、英国、美国交流进一步深化,已与世界上41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所高校和机构开展友好合作。工程科学学院是全国首批四个国际化示范学院之一,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被列为中欧建交40周年40个典型案例之一。已有来自155个国家,每年1000多名国际学生来学校攻读学位、进修、培训或交流,学校与新西兰、巴西等国家的大学合作共建了2所孔子学院,每年派出一大批教师和志愿者在美国、新西兰、巴西、泰国、韩国、南非、法国、英国等国家任教。
校地合作
华中科技大学与相关省、市政府及部门开展合作,建立了深圳华中科技大学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温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襄阳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制造工程研究院、湖北省专用汽车研究院、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业技术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苏州脑空间信息研究院、武汉经开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武汉智能装备工业技术研究院、武汉新能源研究院、武汉数字建造产业技术研究院等14家研究院。
校企合作
华中科技大学与相关企业共建了一批科研机构,包括校企共建联合技术中心、联合创新中心、联合实验室等。 2018年-2021年华中科技大学校企共建项目共计97项。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建设有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等4个国家重大科研基地,还拥有6个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医学中心、1个集成攻关大平台、1个“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6个科技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及一批省部级科研基地,另有12个国地联合科研基地及136个其它省部级科研基地。
国家科研基地及部分省部级科研基地类型 | 科研基地 |
国家研究中心 |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 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强电磁工程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
国家重点实验室 |
|
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 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 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创新中心 |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下一代互联网接入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国家企业信息化(CAD)应用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防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纳米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 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
国家医学中心 | 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 |
国家能源中心 | 国家能源煤炭清洁低碳发电技术研发(实验)中心 国家能源生物燃气高效制备及综合利用技术研发 (实验) 中心 |
国家专业实验室 | 新型电机国家专业实验室、外存储系统国家专业实验室 |
“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 测控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 |
科技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高功率激光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煤清洁利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绿色通信与网络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光电转换与探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感知生物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中英HUST-RRes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联合实验室 |
|
|
科研资源
图书馆
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现设主馆、医学分馆、东区馆三个馆区,馆舍总面积6.05万平方米,各类阅览室32个。截至2022年12月31日,馆藏文献总量累积1238.99万册(件)。医学古籍特藏是馆藏特色之一,三种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有中、外文数据库615个。

学术期刊
截至2022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共有43种学术期刊。其中,理工类期刊11种、文管类期刊6种、医学综合类期刊8种、临床医学类期刊18种。
理工类期刊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73年,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机械科学与工程、电子与信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能源与动力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力工程、土木工程、环境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是教育部主管,华中科技大学主办的土木工程与工程管理类学术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以下内容的专题研究论文: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工程管理,包括具有独创性的工程应用新技术。
《Frontiers of Optoelectronics》:由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德国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公司海外发行的Frontiers系列英文学术期刊之一,以网络版和印刷版两种形式出版。侧重反映光电子学、光子学领域的科学发现和技术革新。
《Frontiers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工程院与华中科技大学联合主办,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并由德国施普林格(Springer)集团海外发行的英文国际期刊。该刊为季刊,创刊于2006年,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刊之一。面向全球介绍机械工程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进展,发表论文涉及机械工程领域的主要分支。
《Frontiers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由中国工程院、高等教育出版社、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联合主办的全英文学术季刊。期刊主要栏目设有:研究论文、综述论文、热点评论和超级工程,全年正式出版文章50余篇。
理工类期刊还有《水电能源科学》《固体力学学报》《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新建筑》《应用数学》《Journal of Innovative Optical Health Sciences》等。
文管类期刊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80年,为双月刊。特色栏目包括:“国家治理与制度创新”“民族精神与文化空间”“哲学之维与思辨之道”“经济理论与管理研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社会发展与转型透视”“科技社会与人文视野”。
《管理学报》:是管理类综合性学术期刊。进行管理学科学术交流,介绍国际先进管理理念。
《语言研究》:为国内最重要的语言学学术刊物之一,中文核心期刊,创刊于1981年。刊载内容包括:语言学理论方法的探索及新学说的评价;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及方言的描写;亲属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在语言研究中使用自然科学手段的理论和实践;语言的对比研究;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传统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当前国内外重要语言学著作述评等。
文管类期刊还包括《高等教育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新闻与信息传播研究》等。
医学综合类期刊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中文版)》:创刊于1957年,是我国高等医药院校创办最早的中文版学报之一。主要刊登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法医学、中医中药学等方面的科研论文。
《Current Medical Science》(《当代医学科学》):是中国为数极少的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收录的医学院校学报。主要刊登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环境医学、法医学、药学等方面的论文。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主要报道医学分子生物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进展及研究方向,并适时兼顾国际间医学分子生物学领域的最新动态。其栏目设置有专家论坛、研究论文、研究快报、研究简报、小专论(mini review)等。
医学综合类期刊还包括《医学与社会》《中国社会医学杂志》《中西医结合研》《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医药导报》等。
临床医学类期刊
《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泌尿及生殖系肿瘤学术性刊物,于2009年创刊。主要栏目包括:专家论坛、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短篇论著、病例报告等。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1986年创刊,是泌尿外科学的综合性学术类期刊。开设专家论坛、临床研究、基础研究、研究报告、经验交流、病例报告等栏目。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1985年创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有关心血管疾病科学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开设专家论坛、临床研究、基础研究、流行病学与人群防治、影像学、技术与方法、研究报告、心电图分析、病例报告等栏目。
临床医学类期刊还包括《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临床血液学杂志》《临床消化病杂志》《 临床急诊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放射学实践》《护理学杂志》《中国康复》《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骨科杂志》《中国老年病杂志》等。
科研成果
截至2020年12月(2016年-2020年期间),华中科技大学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70项,位居全国高校第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累计获批项目3734项,获批项目直接经费23.15亿元。25项牵头完成的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其中一等奖2项,并列全国高校第6。光电领域成果入选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天琴一号”试验卫星成功发射。学校在大学科学与技术贡献排名中位列全国第5。据SCI数据库统计,2008年-2018年(截至2018年10月)收录的华科大科技论文累计被引用篇次为29925篇/350544次。其中2017年,《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学校科技论文共4702篇,全国高校排名升至第四;《工程索引》(EI)收录学校科技论文2764 篇,《科技会议录引文索引》(CPCI-S)收录学校论文943篇。学校进入SCI学科影响因子前1/10的期刊论文602篇,全国高校排名第五;学校科技工作者作为第一作者与国际合作产生的论文共计1063篇,位居全国高校第六。
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在光电及数控技术领域孵化了锐科激光、华工科技、华中数控、天喻信息四家湖北上市企业;成功研制出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变存储器测试芯片,成功转化到国家存储器基地;首创大型薄壁曲面构件激光搭接填丝熔焊工艺,服务701、中车长江等龙头企业。与地方政府共建15个工业技术研究院,其中学校广东工研院建设成效突出,被中央媒体誉为“全国新型研发机构的典型代表”。
文化传统
校徽
华中科技大学徽志内含中英文校名、英文简称、学校所在地及校训,学校徽章为教职员工和学生佩戴的题有校名的长方形证章。

校训校风
华中科技大学的校训为:明德、厚学、求是、创新。学校弘扬“敢于竞争、善于转化”的传统,倡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坚持“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

“明德”意为彰明伦理,完善品德。语出《礼·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见《礼·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具有理解、普及和恪守道德之义,包含与人为善、和谐相处的意义。“厚学”意为崇尚知识,学问渊博。转义出自《易·坤》“坤厚裁物”;与原华中理工大学倡导的“学在华工”精神相吻合。“求是”意为追求真理,发现规律。语出《汉书·河间献王传》“实事求是”。“创新”意为与时俱进,追求新高。义出《大学》引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校歌
华中科技大学校歌为《华中科技大学校歌》。由集体作词,孟卫东作曲。
校歌歌词
喻家山麓 东湖岸旁
柱长天以大木
开莽原以上庠
梧桐树下 荷桂飘香
满园桃李芬芳
明德厚学 求是创新
同舟共济 汇流相彰
敢竞争 铸卓越
攀登科技高峰
勇担大任 赓续使命
探索真理光芒
为华中大的明天团结奋进
为祖国的明天共谱华章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党委书记 | 李元元 |
校长 | 尤政 |
党委副书记 | 尤政、马建辉、谢正学、徐业勤、张耀 |
常务副校长 | 王伟 |
纪委书记 | 徐业勤 |
副校长 | 湛毅青、许晓东、陈建国、解孝林、于俊清、高亮 |
来源参考:截至2023年4月 |
历任领导
历任党委书记 | 历任校长 |
朱玉泉(2000.05-2008.10) 路 钢(2008.10-2017.12) 邵新宇(2017.12-2021.09) | 周 济(2000.05-2001.02 ) 樊明武(2001.02-2005.03) 李培根(2005.03-2014.03) 丁烈云(2014.03-2018.11) 李元元(2018.11-2021.10 ) |
来源参考: |
校区情况
校园综述

华中科技大学校园占地7000余亩( 474.91 万平方米)学校总建筑面积为 281.29 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72%,被誉为“森林式大学”。
主校区
华中科技大学法定注册地(即主校区)为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校区设有化学与化工学院、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航空航天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软件学院 、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不完全统计)

同济校区
同济校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口航空路13号。,校区设为同济医学院,截至2022年12月,医学院下设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护理学院、法医学系、生殖健康研究所、口腔医学院以及10所临床学院(附属医院)。

网安校区
网安校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国家网安基地,设置了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校区建有顶尖的科研学习场所,拥有一流的智慧化校园和学习生活设施。

军山校区
华中科技大学国际教育科技创新园区(军山校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军山新城南侧,于2022年7月15日正式启动,拟于2024年9月建成。园区首期规划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首期学生规模1万人,主要涵盖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重点领域。

历史建筑
东一楼、东二楼、东三楼
东一楼、东二楼、东三楼是华中工学院建设过程中最早完成的建筑群落。布局规划设计按照院落围合,立面设计上运用中式古典风格装饰元素。其规划设计者夏昌世、柳世英、陈伯等均为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建筑大师。

西七舍
西七舍是华中工学院第一批兴建的学生宿舍之一,1955年建成,由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第一人柳士英先生设计,外观上运用了中式古典风格。2014年被列入武汉市第八批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目录一级保护名单。

学校荣誉
2013年5月,学校荣获2012年度教育部-IBM高校合作项目“创新协作奖”。
2013年6月,学校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的荣誉称号。
2015年4月,学校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2018年7月,学校入选教育部“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名单。
2021年7月,学校获得全国学生运动会“校长杯”。
2021年11月,学校在第二届全球跨境电商创业创新大赛中荣获“优秀组织奖”。
2023年2月,学校荣获湖北省“2022年度高校平安校园建设工作突出贡献集体”。
2023年4月,学校在第三届湖北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荣获“优秀组织奖”。
杰出校友
项目 | 姓名 | |
杰出校友 | 李娜:亚洲第一位大满贯女子单打冠军 叶荫宇 :冯·诺依曼理论奖的唯一华人得主 王争艳:小处方医生、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 桂希恩:抗艾专家、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陈刚: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正教授 张小龙: 微信之父 胡丙长: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正教授 |
中国科学院院士校友 | 朱中梁 西南电子电信技术研究所研究 郑晓静 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徐涛原 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 罗俊原 中山大学校长 张清杰 原武汉理工大学校长 方复全 首都师范大学校长 方忠 中科院物理所所长 骆清铭 海南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周又和 兰州大学超导力学研究院院长 张旭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泌尿外科主任 于登云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陈光 南京理工大学材料评价与设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
中国工程院院士校友 | 侯云德 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周济 原中国工程院院长 郭孔辉 吉林大学汽车学院名誉院长 陆道培 北京大学与复旦大学内科与血液病教授 叶声华 天津大学精密仪器系教授、博导 周宏灏 中国医学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 谭建荣 浙江大学教授 杨宝峰 原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 罗锡文 原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 黄维和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 杨华勇 浙江大学教授 郭剑波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胡盛寿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 钮新强 长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吴伟仁 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刘吉臻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华北电力大学校长 邹学校 湖南省农科院院长 邵新宇 科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饶宏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院长 高宗余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
|
企业界校友 | 马国强、陈宗年、孙建平、李叶青、聂 凯 、邱天高 、童国华、鲁国庆、田 民 、凌 克、马新强、韩广德、徐和谊、宋志平、张 斌 、章方良、陈淑宁、赵志伟、汪海兵、黄 立、汪潮涌、陈吉红、张新访、陈书智、李亦武、田金涛、李 军、付 鹏、郭 颂、黄元忠、张浩宇、陈秀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