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岸区(Nanan District),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庆市下辖区,地处长江、嘉陵江交汇处的长江南岸,西部、北部临长江,与九龙坡区、渝中区、江北区隔江相望,东部、南部与巴南区接壤,南岸区地域面积为262.43平方千米,下辖8个街道、7个镇。截至2022年年末,南岸区全区常住总人口120.8万人。区政府驻地位于南岸区长生桥镇广福大道1号。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南岸区的:名称由来、历史沿革、地理、行政区划、政治、人口、经济、社会事业、交通、文化、风景名胜、对外交流、著名人物、重要荣誉等介绍

中文名

南岸区

英文名

Nan’an District

面积

262.43平方千米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理位置

地处重庆核心区,长江、嘉陵江交汇处的长江南岸

地理坐标

北纬29°28′~29°37′,东经106°31′~106°44′

所属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所属省级行政区

重庆市

所属市

重庆市

行政类别

市辖区

下辖地区

8个街道、7个镇

行政区划代码

500108

人口

120.8万(2022年常住人口)

方言

重庆话

民族

以汉族为主,有白、苗、满、土家族等少数民族

GDP

922.13亿元(2022年)

人均可支配收入

49357元(2022年)

著名景点

重庆加勒比海水世界景区、重庆南山植物园

政府驻地

南岸区长生桥镇广福大道1号

电话区号

023

知名高校

重庆工商大学

政府官方网站

https://www.cqna.gov.cn

简介

南岸区地貌属川东平行岭谷的一部分,顺应构造发育,构成低山、丘陵、平坝的地貌组合特征。南岸区地处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8.5℃,年均降雨量1097.8毫米,云雾重,日照少,霜期短、无霜期长。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颁布《重庆新关试办章程》,标志重庆正式开埠,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2月15日,重庆正式建市,这是今南岸区境内建立最早的城市管理机构。1950年,合并南岸区境的4个区为重庆市第五区、第六区:1952年合并为重庆市第五区,并开始称江南区;1955年正式命名为重庆市南岸区。

南岸区产业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制造业基础雄厚,第三产业则致力于国际会展、商旅文体融合以及特色美食三大优势品牌建设。2022年,全区GDP总量922.13亿元,同比增长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32.2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85.34亿元。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357元,同比增长4.2%。三次产业结构比为0.5∶36.0∶63.5。

截至2023年,南岸区打造了市规划展览馆、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龙门浩老街、弹子石老街等城市文化新地标,是中国西部唯一同时被评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地区。截至2022年,南岸区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个、市级非遗项目26个、区级非遗项目66个。共有4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与2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名称由来

1952年10月,第五区、第六区合并为重庆市第五区,始称江南区,因其与渝中、江北隔江相望,位于长江、嘉陵江交汇之南岸,1955年由重庆市第五区(江南区)更名为南岸区。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南岸区地域属巴国。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秦汉时期,属巴郡江州县。南北朝时期改江州为垫江县,北周武成三年(公元561年)又改为巴县。

隋唐至宋元时期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郡,实行州县两级制,巴县属渝州。隋大业三年(607年)废州复郡,巴县属巴郡。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废郡复州,巴县属渝州。

北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改渝州为恭州,巴县属恭州。南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升恭州为重庆府,巴县属重庆府,府治巴县。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置重庆路,巴县属重庆路。

明清时期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6年)改庆路为重庆府,巴县属重庆府,自此,巴县与重庆府的隶属关系直至清末不变。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重庆海关开关,颁布《重庆新关试办章程》,标志重庆正式开埠。南岸上起黄桷渡土地庙,下至窍角沱铁厂被划入海关管理范围,并在玄坛庙的狮子山下设验关囤船。

中华民国时期

1929年重庆建市,在玄坛庙设南岸市政管理处,管理由巴县划入的南坪城、海棠溪、龙门浩、弹子石四坊。1935年2月,撤销市政管理处,正式设立重庆市第四区,下半年改为第六区,区公署驻玄坛庙。1939年6月,第六区分为第十一、十二两个区。十一区区公署驻玄坛庙,辖玄坛庙、龙门浩、弹子石、守角沱等4镇,十二区区公署驻海棠溪。1941年崇文、大兴两乡从巴县划入市区,增设重庆市第十五区,区公署驻黄桷垭(崇文)。1944年7月,改区公署为区公所撤销镇一级建制,区直辖保,第十一区一分为二,划出弹子石、窍角沱、鸡冠石一带,增设重庆市第十八区,十八区区公所驻弹子石。其时,重庆市长江南岸今区境并设4个区,均以序号代名,为重庆市第十一区、十二区、十五区、十八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50年,合并南岸区境的4个区为重庆市第五区、第六区。1952年合并为重庆市第五区,并开始称江南区。1955年正式命名为重庆市南岸区。在重庆城市发展过程中,重庆市南岸区及其前身的辖境逐步扩大,初辖沿江地带,后陆续划入黄桷垭、大兴场、郭家沱、文峰及广阳坝等地。

地理

位置境域

南岸区

南岸区地处重庆“两江四岸”核心区,长江、嘉陵江交汇处的长江南岸,西部、北部临长江,与九龙坡区、渝中区、江北区隔江相望,东部、南部与巴南区接壤,地处北纬29°28′至29°37′、东经106°31′~106°44′之间。南岸区南北长16.5千米,东西宽19.5千米,最窄处仅4千米。截至2023年,南岸区总面积为262.43平方千米。

气候

南岸区地处亚热带季风区的四川盆地南部长江河谷,气候上具有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冰雪少,风小日照少,湿度大,云雾多及春早夏长,秋短冬暖、四季分明的特点。年均气温18.5℃,区境常年最热月出现在7月,月平均气温为28.6℃,月平均最高气温为31.3℃,最冷月出现在1月,月平均气温为8℃,1月平均最低气温为5.5℃;年均降雨量1097.8毫米,降水的月际变化特点为1月降水量最少,多年平均月雨量为19.0毫米,进入春,夏降雨量逐渐增多,6月是降水最多的月份,多年平均月雨量为176.8毫米;南岸区云雾重,是全国日照最少的地区之一,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143.1小时;无霜期多年平均值为347天,无霜期最长的为365天,在1960年一1989年间,有5年没有霜出现,无箱期最短的为302天;多年平均雾日为67.8天,最多年雾日达148天。

地质

地质构造

南岸区内褶皱构造发育,有两个背斜构造和三个向斜构造,背斜狭窄,向斜宽阔,组成典型的隔档式构造。背斜轴部发育走向断层及各种节理裂隙。

两个背斜构造:其中南泉背斜纵贯区内中部,总体走向为北东15~20度,全长70余千米,区内长15千米,平均宽3千米,长宽比为23:1,为典型的线型褶曲;铜锣峡背斜位于南山放牛坪一线,区内仅为该背斜的南端,从江北入境,在南山附近以北东40度的方位角与南泉背斜斜接,全长约200千米,在区内长约6千米,宽约4千米,为转折端较为平直、两翼陡峭的箱形褶曲。

三个向斜构造:江北向斜其南端源于南山、双龙村以北的纳溪沟,向北过长江入江北境。向斜轴向北北东20度左右,向南逐渐收倾没于南山,向北撒开。区内长3千米,宽处大于2千米;重庆向斜其东翼与黄桷垭一南泉背斜西翼相连,西翼与观音背斜东翼一致。分布在弹子石一南坪一铜元局一带。为一复式向斜,其内部由一系列次级褶皱构造组成;广福寺向斜,又称界石向斜,泛指南泉背斜与明月峡背斜之间的宽广地带。出露在郭家沱及峡口乡以东地区。向斜轴由江北经广阳坝一直向南南西方向延伸,总体走向北东20度。

断裂构造为鸡冠石——黄桷垭断层北起鸡冠石,经五马水库、清水溪,南至黄桶哑,全长6千米,为一条发育在雷口坡组与须家河组之间的走向逆断层。该断层走向北东20度左右,断面倾向南东110度,倾角6070度,推测断距大于30米。在清水溪及龙(龙门浩)黄(黄桷垭)公路等处,均可见到断层两侧的口坡组及须家河组地层倒转现象;节理主要发育在背斜构造的轴部及近轴翼部的刚性岩石中。石灰岩中的节理内常充填有较多的白色或浅红色方解石脉。须家河组砂岩中的节理规模较大。

地层

南岸区以中生界侏罗系地层分布最广,其次为三叠系及新生界第四系。

中生界三叠系有三部分:嘉陵江组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沉积岩层,以中薄层状浅灰色石灰岩为主,夹泥灰岩、白云质灰岩及岩溶角砾岩等;雷口坡组为泻湖相沉积。主要有厚层状的泥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岩溶角研岩及钙质页岩等;须家河组为湖泊沼泽相的含煤地层。以灰色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夹粉砂岩、碳质页岩与煤层。

中生界侏罗系有六部分:珍珠冲组是沼泽湖相沉积。下部称纂江段,灰黄绿色砂泥岩互层,偶夹薄煤层,上部珍珠冲段为紫红色泥岩、粉砂岩。含较多植物化石及淡水动物化石;自流井组是静水浅湖相积,岩相与岩性均较稳定。本组兼具中、下统之生物化石组合特征,按岩性可分东岳庙段,马鞍山段、大安寨段;新田沟组为浅水滨湖——河流相,多为不等厚互层的杂色砂泥岩,夹透镜状泥灰岩、粉砂岩等;下沙溪庙组是滨湖河流相紫红色砂泥岩沉积,常见大型斜层理及波痕构造,化石以植物及介形类为主,含较多钙质团块,组成向斜两翼。底部有一厚层状黄褐色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与新田沟组呈整合接触;上沙溪庙组为河湖相紫红色沉积,多为泥岩、页岩及砂岩组成的韵律层,多层坚硬砂岩相间出现,上沙溪庙组地层分布最广,组成向斜构造核部。底部有一层灰绿色含叶肢介化石的页岩为界,与下伏下沙溪庙组整合接触;遂宁组为湖相,由氧化环境的棕一紫红色泥岩与砂岩组成的不等厚互层。底部厚层状石英砂岩与下伏上沙溪庙组紫色泥岩整合接触。

新生界第四系有两个部分:更新统为红黄色粘土、亚粘土和砾石组成的河流堆积层。散布于长江沿岸的二、三、四、五级阶地上;全新统是由灰黄色细砂土、沙及砾石组成,为新近时期的河流堆积层。分布于沿江特大洪水位以下,构成一级阶地,河漫滩及河床的砾石沙坝。

地形地貌

南岸区地貌属川东平行岭谷的一部分,顺应构造发育,构成低山、丘陵、平坝和河流地貌组合特征。

低山

低山面积约为49.69平方千米,占南岸区总面积的38.32%。南泉背斜山自南向北倾斜于长江北岸,山峰一般高程在520~600米,与相邻重庆向斜基准面相对高差为250米左右。铜锣峡背斜山在区内北高南低,山峰高度多在500~580米之间,与江面相对高差约300米。两背斜山斜接处的春天岭海拔681.5米,为全区最高峰。由于两背斜褶曲形态特征,出露岩层以及外营力作用等差异,使背斜低山不同山段地貌形态悬殊,发育为单岭无槽背斜低山和多岭有槽背斜低山两类。

南岸区

丘陵

丘陵面积约为46.9平方千米,占南岸区总面积的36.16%,平均海拔在250米左右。南岸区丘陵分别发育在重庆向斜和界石向斜谷地内,主要分布于南泉背斜低山以西,长江以东的南坪、涂山和鸡冠石三乡以及铜锣峡背斜低山以东的峡口乡。根据丘陵不同形态及分布规律等特征,分为山麓梁状丘陵、浑圆状丘陵和台状丘陵。

南岸区

平坝

平坝面积约为17.02平方千米,占南岸区总面积的13.12%。按成因及组成物质大体可分为冲积平坝和剥蚀堆积平坝两种。冲积平坝主要分布于长江沿岸,为长江一、二级阶地构成。以广阳坝园艺场和铜元局等地面积为大,次如大兴场、郭家沱街区等处。冲积物具明显二元结构,即下部为河床相粗砂、砾石层;上部为河漫滩相细砂、粉砂或粘土。由于形成时代较晚,阶地面保存较完整,地面平坦,其海拔在180~210米间,相对江面高约20~50米。水路交通便利,土质优良,为区内村镇聚落和蔬菜生产的重要场所。

南岸区

水文水利

水文

地表径流

南岸区属长江水系。区内汇入长江的溪河共有10条,流域面积66.3平方千米,占全区总面积的50.9%。溪河的发育顺应构造,在铜锣峡背斜两翼多发育为次成河,如长江南岸流经峡口乡的兰草溪、温家溪,北岸流经郭家沱的旱河;南泉背斜东、西两翼的单斜山地多发育成顺向河、次成河;重庆向斜谷地的溪河多为次成河,纵横交织注入长江,构成恪状水系。

南岸区

长江是区内最大的过境河流,从西南入境,经铜元局、南坪、海棠溪、龙门浩、玄坛庙、弹子石、鸡冠石、铜锣峡、峡口乡,至广阳坝东端出境,区内河段长37.3千米,落差约4米,沿江有11个码头,34个泊位,过境水量丰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150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过境水量为3447亿立方米。

地下水

南岸区地下水受地质构造与岩性控制,按含水层岩组特征,可分为四种储藏类型。

碳酸盐岩溶水(喀斯特水),是区内富水性最好的含水类型,含水层星条带状分布于南泉背斜核部,出露面积12.92平方千米,天然资源模量40万立方米/年/平方千米,天然资源量516.8万立方米/年。

碎质岩裂隙孔隙水,多分布于南泉背斜东西两翼脊状山岭及铜锣峡背斜长江南岸倾没端狭长地带,埋藏于三叠系须家河组的含水层中,具层间承压水的性质。出露面积19.75平方千米。该类地下水的天然资源模量12万立方米/年/平方千米,天然资源量237万立方/年。

基岩裂隙水,按裂隙性质分两个亚类;其一,层间裂隙水广泛分布于向斜丘陵地区和部分山地带,分布面积71.23平方千米性为一红页岩为层不定的砂岩透镜体和局部夹灰岩的内陆湖盆相红色碎屑岩系。该类地下水具多个含水体,均为透水性极弱的泥岩所分隔,每一含水岩体为独立的含水单位,构成各自的补给、迳流和排泄系统。其二,风化带网状裂隙水,零星分布于广福寺向斜轴部,区内仅见于广阳坝。

松散堆积层孔隙水,主要分布于河漫滩及阶地的砂砾卵石层中,为孔隙潜水,区内主要沿江零星分布,如广阳坝沿江周边。

水利

截至2017年建设有18座水库。截至2022年,在河长制统筹治河下,南岸区通过治污水、清岸线、美江岸,长江南岸区段水质由Ⅲ类改善为Ⅱ类。

迎龙湖水库

南岸迎龙湖水库位于南岸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是南岸区“旅游休闲优势产业发展主体功能区”的核心部分。迎龙湖水库自然资源好,环境优美,水质好,湖面宽广平缓,已作为重庆最大的国家湿地公园开发项目。迎龙湖水库规划面积222.15公顷,水库建有环湖公路。迎龙湖水库存量土地面积约80亩。

南岸区

雷家桥水库

雷家桥水库建于1970年10月,1978年完成扩建,总库容131.3万平方米。水库初始功能为农田灌溉,但随着城市发展,已演变为城市景观,具有一定生态功能

南岸区

土壤

南岸区土壤分布以背斜核部为轴线,基本呈对称的北东一南西向条带状分布。代表地带性特征的黄壤土类主要分布在背斜低山。石灰岩土类分布在石灰岩出露的低山槽谷内。紫色土类广泛分布在丘陵地区。长江河谷阶地零星分布着冲积土类。水稻土分布面积最广,因其只要经过人工长期水耕熟化过程,都能发育成这种具有持色的水稻土类。

水稻土

水稻土类是南岸区的主要土类之一,共有1040.47公顷,占耕地面积37.5%,主要分布在各低山、丘陵谷地的坡脚或平缓地段以及沿溪河两岸低阶地上。由各种自然土壤在人类长期水耕熟化下发育而成的一种特殊土壤。其分布的地势一般较平坦开阔,土层深厚,土质肥沃,灌溉水源好。

南岸区

紫色土

紫色土因呈紫色而得名。在南岸区分布广,面积达1023.33公顷。大多分布在各向斜丘陵谷地的丘陵顶部、坡腰及谷底。由侏罗系紫色或暗紫色砂、泥页岩母质在亚热带温热湿润气候条件下风化发育而成的一种特殊土类紫色土保水保肥能力强,肥力水平较高,适合多种作物的生长,其分布地带是重要的粮食、蔬菜、水果生长基地。

南岸区

黄壤土

黄壤类是南岸区保存得较好的地带性土壤,大多为原始自然土壤,仅有部分开垦,全区被开垦成耕地的有476.2公顷。黄壤类是低山中分布面积较大的土类,所处地势起伏大,气候暖湿,森林植被集中,全区森林土壤占全区森林幅员面积的94.07%,有1568.35公顷。

石灰岩土

石灰岩土类由雷口坡组、嘉陵江组和自流井组灰岩风化发育而成,属岩成土类,其性状保持在相对幼年阶段。共112.8公,占耕地面积的4.07%,它土层深厚,在1米以上,保水保肥,富含钙、镁,潜在肥力高。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至2021年,南岸区共有耕地1737.89公顷;园地1373.25公顷;林地8057.14公顷;草地483.21公顷;湿地381.03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0155.42公顷,其中城市用地7610.16公顷,建制镇用地453.71公顷,村庄用地1951.35公顷,采矿用地19.34公顷,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120.86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397.64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311.07公顷,其中河流水面57.98公顷,水库水面1972.57公顷,坑塘水面252.96公顷,沟渠15.64公顷,水工建筑用地11.92公顷。

矿产资源

辖区主要矿藏有煤、石灰岩、砂岩石英砂岩、页岩、泥岩、硅石、河沙、铁矿、地热、矿泉水等12种,煤在南坪、涂山、鸡冠石、南山、长生桥、迎龙、广阳镇辖区内均有分布,主要为焦煤、肥焦谋、肥气煤等售用煤,煤质低至中硫,中至富灰分、低磷,无瓦斯突出现象,除长生桥、迎龙矿最显著。黄楠境地区石灰岩储量大,质量好,可露采南北绵延10多千米,灰岩资源储量5145.1万立方米,广阳灰岩资源量1637.5万立方米,砂岩为本区优势矿产资源之一。黄楠泉山域砂岩资源量354.5万立方米,长生桥砂岩资源量2015.8万立方米,迎龙、广阳、鸡冠石砂若资源量分别为49万立方米、22.9万立方米、4万立方米。区内页岩为沉积型泥质页岩,为本区优势矿产资源之一,在黄楠域、长生桥、迎龙、广阳、鸡冠石南坪等地都有广泛分布,总储量1273万立方米,其指标均符合生产建筑用砖的技术参数此外,石英砂岩泥岩、硅石、河沙、沙金、铁矿等,也有一定储量,先后都进行过开来,河沙和沙金,截至2019年仍在开采。

南岸区

水资源

南岸区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区中的盆地东南部长江河谷区,水汽来源充足,多年平均降水量1097.3毫米,大部分地区降水在1035~1140毫米之间,南山地区高达1436毫米以上,丰富的降水为区内地表径流提供了充足的补给来源。

地表水资源

地表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溪流带来的过境水。多年平均过境水总量为3447.5亿立方米,相当于区内地表径流的6021倍。主要有两个方面,包括长江入境水,其多年平均过境水量为3447亿立方米;以及三条小溪流,水量448万立方米相当于区内地表径流的0.7倍。

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天然资源839.3万立方米,其中鸡冠石一文峰南温泉背斜一线最丰,达516.8万立方米,是区内地下水开采的重点地区。其它地区由于条件限制仅能开发20~30%左右。以含水层而言,碳酸盐岩类含水是区内的主要含水层,其它地下水虽丰富,但开发不便。

动植物资源

南岸区主要植物资源是经济作物和观赏花卉资源,其中较知名的有茶花、杜鹃、罗汉松、蜡梅、樱花、桂花、海棠等,与苏铁、雪松、广玉兰、塔柏、兰花等构成观赏植物主体。水果主要有柑橘、葡萄、杷、樱桃、苹果等。马尾松林、黑松林、竹林、香林、灌木草丛、坡等构成南山绿化植被的主体。动物资源主要是家畜家禽、蜜蜂、鱼类等。其中家畜类主要有猪、牛、山羊等,家禽类主要是鸡、鸭、鹅,以养鸡为主,鱼以池塘养殖为主,养殖2科9种,主要有鱼、鱼、青鱼、鲤鱼等。

南岸区

生物多样性

动物

南岸区森林覆盖率降低,南岸区的野生动物稀少,主要有兽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线行类、环节类、昆虫类、唇足类、鳃足类、蛛形类。最常见的野生动物是鸟类和兽类。兽类常见的有野免、狐、黄鼠狼、红腹松鼠、水獭、狗灌等。鸟类主要有:水鸡公、苍鹭、白鹭、池鹭、环颈雉、董鸡、丘鹃、麻雀、山斑鸠、珠颈斑鸠、短耳猫头鹰、翠鸟、啄木鸟、家燕、金腰燕、松鸦、红嘴蓝鹊、喜鹊、乌鸦、画眉、寿带鸟、寒鸡、竹鸡、花脸鸭、绿翅鸭等。

南岸区

南岸区

南岸区

南岸区

植物

南岸区内植物资源丰富,植物品种有1623个。区内还保留有古老的稀有树种,如银杏、水衫、南方红豆杉等。

南岸区

南岸区

南岸区

自然保护区

截至2022年,南岸区有南山国家森林公园、迎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凉风垭市级森林公园、苦溪河市级湿地公园、南山——南泉市级风景名胜区等自然保护地。

迎龙湖国家湿地公园

迎龙湖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364公顷,是重庆主城最大的国家湿地公园,分为湿地保育科普区、观光田园区、文化体验区、绿色生态农业区和湿地保护保育区5个功能区。公园以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和保护迎龙湖水资源为基础,以生态旅游科普宣教为依托,以湿地生态文化为特色,集生物物种资源保护、湿地科研与科普宣传教育、湿地游憩、观光览胜等功能于一体。公园打造前共有植物423种,水生和陆生脊椎动物151种。截至2020年,高等植物新增15种,脊椎动物种类新增4种。

南岸区

自然灾害

南岸区自然灾害类型有干旱、暴雨、酸雨、滑坡、植物病虫害等,酸雨和滑坡较严重。其中滑坡是南岸区发育、分布最广的地质灾害,年年都有发生;酸雨降雨频繁,各年降雨中至少有82.6%为酸雨。特别是1985年,1986年和1989年,酸雨出现的频率为100%,酸雨的PH值年平均最低值为3.91,出现在1987年。酸雨PH值为3.6出现在1982年5月14~16日,导致文峰乡金村等地农作物、马尾松、桉树、香叶等大量死亡,南山、黄桶娅、黄沙坎等地的马尾松相继枯死,南坪乡李子林有数十亩香叶死亡。

行政区划

截至2023年,南岸区下辖8个街道、7个镇,区政府驻地位于南岸区长生桥镇广福大道1号。

类型

数量

名称

街道

7

南坪街道、花园路街道、海棠溪街道、铜元局街道、龙门浩街道、弹子石街道、南山街道、天文街道

8

南坪镇、涂山镇、鸡冠石镇、峡口镇、广阳镇、长生桥镇、迎龙镇

统计时间:2023年8月28日参考资料:

政治

南岸区现任领导班子

部门/机构

职务

姓名

中国共产党重庆市南岸区常务委员会

书记

许洪斌

重庆市南岸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主任

魏小红

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

区长

王茂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南岸区委员会

主席

梅泽波

统计时间:2023年8月28日参考资料:

人口

人口数量

2022年末全区总户数32.6万户,人口80.86万人,比上年增加1.32万人。总人口中,城镇人口76.0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41万人;农村人口4.8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09万人。年末全区常住总人口120.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4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17.0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96.93%,比上年末提高0.03个百分点。2022年南岸区常住出生人口(含补报)10122人,自然增长率为1.45‰。

民族

截至2022年,南岸区境内有数个少数民族聚居地。海棠晓月社区是南岸区少数民族群体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有白、苗、壮、畲、锡伯、土家、布依等十多个少数民族群体共约200人在此居住;东兴路社区是南岸南坪地区少数民族聚居人数最多的社区,有满、苗、瑶、壮、维吾尔等18个少数民族群体居住,其中以维吾尔族居民居多;敦厚街社区少数民族居民众多,有土家、维吾尔、回、满、仡佬等十多个少数民族约130人在此居住。

语言

重庆市南岸区自古属巴渝,其民间社会风俗,少有殊异,且未形成区域性的方言及语音体系,因此当地方言主要为重庆话,属西南官话川黔片的分支片区。

宗教信仰

南岸区佛教、道教传入较早,故南岸区境内多寺庙、宫观。重庆开埠后,基督教、天主教亦相继传入,以办学、办医院为立足点,开展传教活动。宗教在境内的流传和渗透对南岸人民的社会生活,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及民间习俗等均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佛教

佛教传入南岸的确切年代不可考,据白居易诗《涂山寺独游》和大佛石“唐宋古刹”推断,唐代佛教已经盛行。明清两代,佛教繁衍兴盛,至清末民初,今南岸区境内佛教寺庙有40余处,常住僧尼300多人。至抗日战争前期,佛教深得四川军阀及政客青睐,先后在涂山寺和云寺举行“西南和平法会”“护国息灾法会”“护国息灾大会”等佛事活动。解放后,佛教信徒锐减,寺院僧尼大量还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宗教政策,国家拨款对寺庙进行了一系列修复工作。1983年,慈云寺作为全国首批开放的佛教寺庙之一,恢复了宗教活动。到1989年,涂山寺、观音寺、千佛寺等寺庙也安排修复,有4座庙,僧49人,全区佛教信徒已1.1万人。至2017年8月8日重庆市南岸区佛教协会成立。

南岸区

道教

东汉末年,境内即有五斗米道活动,以后演绎为天师道。到元代,流行正一道、全真道。明嘉靖年间,道教盛行。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道教地位衰落。至第十四代传人张复林李复昆,为巴县道教领袖,整饰庙观、榜示庙规,道教在南岸日趋活跃皈依信徒日增。自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至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先后重修及新建老君洞诸殿堂。到民国初期,除老君洞外,南岸地区的道观有皇经庙、玄坛庙、老君庙、文昌宫、玉皇观、龙门观等20座小道观。民国17年(1928年)以老君洞彭至灵为首,成立了重庆市道教联合会。民国19年南岸有道徒62人,其中坤道11人。1952年,南岸登记的道观有9座,道士16人。五十年代,将道教与反动会道门混同,道观受到严重破坏。八十年代后,政府投资修复老君洞。1989年起,老君洞恢复部分法事活动,信徒重新聚集,有道士2人住老君洞。

南岸区

天主教

清光绪年间,天主教即在境内活动。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重庆爆发第二次教案,此后天主教的传教活动受到限制。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天主教川东教区在今南岸区鸡冠石观音山麓修建慈母山修院(又名培德堂),法国神甫戈蒂延为首任院长。民国18年,慈母山的大修院迁去成都总修院,同时忠县天池的中修院迁入。慈母山修院以田地租为主要经济来源,附近户多半为信徒。民国21年法国神甫杜瑟在袭母山修院旁创办露德堂,作为一般信徒经堂,除神甫、修士外,参加经堂活动的教友有数十人。民国28年重庆教区主教尚维善在今南岸区白沙沱买地兴建辅仁大修院,院长为法国神甫沙方济。此外,南岸弹子石原法国水兵营及汪代玺在汪山的别野两处,设有讲经堂。1949年底,神职人员全部撤回市区天主堂,慈母山中修院33名修生全部遣散。1954年重庆市天主教爱国会在慈母山修院开办新业奶场,至1978年停办。1980年开始落实教会房产权。1988年,慈母山修院辟“安息所”,为教友活动提供场所。到1989年,全区天主教徒约一千人,活动地点主要为市中区若瑟堂,遇重大宗教节日,也在慈母山修院举行活动。2022年2月22日,重庆市南岸区天主教第二次代表会议在南岸区慈母堂召开,44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听取了南岸区天主教第一届委员会工作报告,审议和通过了《重庆市南岸区天主教第二次代表会议选举办法》,选举产生了重庆市南岸区天主教第二届委员会领导班子及委员。

南岸区

基督教

基督教传入境内较天主教稍晚。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英国公谊会在黄桷垭购地建校。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英国伦敦布道会来弹子石上石盘设支堂传教。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加拿大英美会在弹子石正街设布道点,并开办华英小学;民国7年,英美会更名美道会。民国8年,伦敦布道会撤出重庆,基督教在南岸的主要组织为美道会。民国9年,美道会以“永租”方式在鸭儿凼、龙井湾购买地建房。民国13年,在皇经庙下叶家山购地,兴建医院,将其在木牌坊的仁济医院迁入。民国20年,美道会更名中华基督教会四川大会。民国31年,“重庆区会”将弹子石布道点移至精益中学内,创办“一德堂”,之后随重庆区会迁至大石坝(今区第一人民医院内)重庆区会在医院内设“救恩堂”。抗日战争时期,机关、学校大量迁入,各教会组织纷纷迁入。这一时期办托儿所一座、华语学校一所。民国27年,上海灵修学院迁至黄桷垭,设立黄桷垭救主堂和马鞍山布道点。民国36年,原山东通圣会传教士来南岸,创办通圣会华西区会。灵修学院将马鞍山布道点让与通圣会,改为通圣会福音。民国37年,原河南循理会与开封圣书院来南岸四千米设福音传道,并开办圣书院。同年10月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将蒋介石以私人名义赠予的黄山官邸开办为“中正福幼村”,招收孤儿及流浪儿童。1951年,各教会都寻求“自养”出路,至1954年招不到学生,1958年停办后并入重庆神学院,1964年底,市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在马鞍山福音堂设置学习点。1982年9月,马鞍山福音堂作为自办地方性教会对外开放,参加礼拜的教徒在千人左右。1985年,一德堂、四千米福音堂的房产权得到落实。

伊斯兰教

抗日战争时期,今南岸区境才有回教徒迁入,为数甚少。境内无清真寺,也未成立过伊斯兰教组织。区内现有回族300余人,其中多数信奉伊斯兰教。逢其重要宗教节日,信徒即赴市中区清真寺参加“聚礼”活动,每次约百人;平时每周星期五的“聚礼”日参加者少。

经济

综述

2022年南岸区启动实施制造业跃升发展攻坚三年行动,聚焦“智慧+”“创新+”“绿色+”,推动形成“3+2”产业发展新布局。重庆经开区入选“东数西算”重庆数据中心集群起步区,重庆软件园获评“中国十大特色软件园区”。

南岸区产业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其中制造业基础雄厚,第三产业则致力于国际会展、商旅文体融合以及特色美食三大优势品牌建设。2022年,全区GDP总量922.13亿元,同比增长0.1%。第一产业增加值4.57亿元,同比增长1.1%。第二产业增加值332.22亿元,同比增长0.7%,其中工业增加值226.9亿元,同比下降0.4%,建筑业增加值105.32亿元,同比增长3.5%;第三产业增加值585.34亿元,同比下降0.3%。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357元,同比增长4.2%。三次产业结构比为0.5∶36.0∶63.5。

第一产业

南岸区全力打造四大“品牌农业”,一是打造花木品牌,建成集中成片的罗家沟流域花木基地、建成南山盆景一条街、南山盆景展示交易中心,并获批重庆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二是打造优果品牌。以枇杷和葡萄为主打,建成具有“中华名果”之乡称号的江南枇杷基地和全国知名的“吴小平”葡萄园。三是打造休闲品牌。依托南山自然资源,打造了一批以南山“塔堡花园”、“老幺泉水鸡”为代表的优质生态休闲农家乐300余家,形成了泉水鸡一条街、火锅一条街等都市休闲农业品牌。四是打在节庆品牌。成功打造南山樱花节、南山腊梅节、江南枇杷节等农业旅游节会品牌,以及“北斗锄禾、清谷问耕、苟家结庐、龙顶摘香”四季垄耕现代都市乡村旅游品牌。

南岸区

2022年,全区实现第一产业总产值6.06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农业产值5.28亿元,同比增长0.6%;林业产值0.19亿元,同比增长6.6%;牧业产值0.14亿元,同比增长0.9%;渔业产值0.24亿元,同比增长55.7%。

2022年,南岸区粮食作物产量1981.57吨,同比下降4.7%;蔬菜作物产量10102.38吨,同比增长6.7%;生猪出栏2433头,同比增长4.2%;鲜奶产量25吨,同比下降24.2%;鲜鱼产量1007吨,同比增长2.7%;水果产量3939.19吨,同比增长2.6%。

第二产业

南岸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速集聚,在智能终端产业领域,围绕医用级智能穿戴设备,在广阳湾智创生态城布局莱福医疗产业园,打造以智慧医疗精密设备和智能穿戴设备研发、生产及大数据应用服务为主的产业集群;在汽车电子领域,南岸区吸引了一大批汽车零部件制造、智慧交通等方面的高新项目集中入驻,助力重庆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南岸区

截至2023年,15家企业成功申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位列全市第二;美的制冷成功入选21家市级领军(链主)企业名单,重庆机床进入53家市级链主企业名单;美心集团入户门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达35%。

2022年,南岸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4%。其中工业八大支柱产业分布情况如下:电子产业占比47.0%,消费品行业占比15.0%,装备产业占比14.0%,摩托车产业占比6.0%,能源工业占比5.0%,医药产业占比5.0%,材料产业占比4.0%,汽车产业占比4.0%。

第三产业

软信产业是南岸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以来,南岸区全面落实“满天星”行动计划,集聚软信企业近2000家,产业规模居重庆市中心城区前列。2023年上半年,南岸区新增软信企业359家,实现软件业务收入突破120亿元;实现地区GDP中绿色产业贡献值占比达到32%。

南岸区致力于国际会展、商旅文体融合以及特色美食三大优势品牌建设。金融方面,2022年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4252.64亿元,增长7.4%。其中存款2024.4亿元,增长7.3%;贷款2228.24亿元,增长7.4%。

旅游业方面,2022年末南岸区共有旅行社62户,其中国际旅行社3家、国内旅行社59家、门市部339家。星级酒店5家,其中:五星级酒店2家,四星级酒店1家,三星级酒店2家。对外开放的国家等级景区8家。2022年全区接待游客4018.47万人次,同比下降6.6%,实现旅游收入289.4亿元。

2022年,南岸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营业收入45.35亿元,同比下降33.9%,占规上服务业的17.3%;物业管理及房地产中介实现营业收入25.33亿元,同比增长8.2%,占规上服务业9.6%;其他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191.95亿元,同比下降0.7%,占规上服务业73.1%。

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

重庆经开区于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西部地区最早设立的国家级经开区,历经三次创业,现管辖面积93.95平方千米,承担起了带动重庆主城东南片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作为重庆市深化“放管服”改革试点区,重庆经开区吸引了高通、网易、阿里、京东等世界500强企业在区投资,物联网基地连续3年被工信部评为五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获批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全国双创示范基地、绿色金融改革先行示范区等“国字号”金字招牌。

南岸区

2021年,重庆经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0.5亿元,同比增长8.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2.8亿元,同比增长10.7%;实际利用外资14.9亿美元,同比增长36.6%;进出口总额实现83.2亿元,同比增长12.9%。2022年1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3.9亿元,同比增长6%;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建筑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7%。

重要企业

重庆美心(集团)有限公司

重庆美心(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1989年,现有员工逾万人,已成为门业研发制造为主导产业,投资涵盖旅游地产、汽摩配件、国际贸易、精密制造、养老等多个领域的大型民营企业,出口销售额超过1.8亿美元,公司年销售总额超过40亿元。该公司连续多年荣膺“重庆市工业企业50强单位”“中国民营企业五百强”等称号,并于2022年进驻国家冰雪运动训练科研基地,助力冬奥会建设。其美心门业拥有各项专利100余个,先后获得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欧盟CE认证等数十种国内国际认证,成为行业发展历程和趋势的航向标杆。2022年,该公司入选2022年度重庆百强企业。

南岸区

社会事业

教育

2012年南岸区被国务院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2013年在全市率先被国务院认定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2022年在全市率先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先行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全市领先,7所高中为市级重点中学,其中龙门浩职业中学为全国首批示范、重点中职学校。2018年南岸区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

截至2023年全区现有基础教育学校276所,其中,幼儿园198所,单办小学46所,单办初中1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8所,高完中学校8所,特教学校1所,中职学校4所,在校学生17.2万人,教师1.8万人。另有教师进修学院1所,在区高校6所:师生总数129923人,其中在南岸校区共85850人。

重庆工商大学

南岸区

重庆工商大学始创于1952年,2002年由原渝州大学和原重庆商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学校现有教职工近2500人,其中专任教师19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职工近900人,博士学位教师近950人。现有在校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研究生3万余人。

重庆邮电大学

重庆邮电大学是国家布点设立并重点建设的邮电高校之一,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与重庆市共建的一所在信息通信领域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2006 年更名为重庆邮电大学。截至2022年在校学生2.7万余人,其中研究生5800余人。在职教职工21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870余人,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900余人。

南岸区

卫生健康

截至2022年4月,南岸区共拥有4家三级甲等医院,分别为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江南院区、重庆武警医院和重庆市第六人民医院。

截至2022年底,南岸区城乡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72.69%,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建档立卡贫困户签约率100%。2022年,南岸区投入专项资金实施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服务经费补助,按照人均84元的筹资标准,给予人均9.64元的区级配套补助。

2022年,南岸区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先后将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市五院、区妇幼保健院、区精卫中心、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纳入改革范围,实现辖区内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改革全覆盖;全面落实慢病示范区和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万步有约”健走大赛入选2022年全国优秀健走示范区。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江南院区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前身为始建于1892年的重庆“宽仁医院”,是一所横跨三个世纪的百年老院。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医院逐步形成了“关怀、专注、创新”的办院理念,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医院。医院现有2个院区(渝中院区和江南院区),编制床位2580张,最大开放床位3500余张。2018年7月,江南院区正式运营,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天文大道288号(茶园新区),共有医疗综合楼、感染与肝病中心、科教楼、全科住培基地楼4栋大楼。

南岸区

医院拥有45个临床和医技科室,其中2个国家重点学科,6个国家重点专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临床重点专科,17个重庆市重点学科,14个重庆市临床重点专科一般项目和精品项目,12个重庆市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现共有3个专业、27个教研室、20所教学基地,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门国家级品牌课程,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3本、主编其他教材8本;医院还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2个,博士生导师58名(在职),硕士生导师251名(在职)。

重庆市第六人民医院

重庆市第六人民医院始建于1948年,其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中原卫生部直属医院。2020年初,医院和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合作,正式挂牌成为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截至2022年,该院拥有800张编制床位,6800多台医学装备,41个临床医技科室和17个行政职能类科室,及1个市级重点学科、3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1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1个重庆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南岸区

科技

2022年,南岸区入库科技型企业共174户、增长9.7%、累计达到1945户;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户、累计达到327户;新增国家备案众创空间2家;新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市级以上科技研发平台11个、累计达到216个(国家级19个)。

产业发展方面,截至2022年,“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平台”已完成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平台建设,实现全国31个省市770余万辆重点营运车辆(其中包含旅游包车、班线客车、危险品运输车辆75万余辆)数据实时接收及存储(包含经纬度、速度等动态数据18项,车牌、车辆型号、经营企业信息等67项),平均每天接收数据量12亿条,存储量200G/天;“全国道路货运车辆公共监管与服务平台”入网车辆已达730万台,该平台已经覆盖全国重载货车的96%。

文化事业

2022年,南岸区以图书馆和文化馆等区级公共文化设施为引领,实现了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全面覆盖并免费开放,年接待群众128万人次左右。在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基础上,打破行政界线,在群众工作、生活的周边打造了3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20个图书馆社会分馆以及3个中老年艺术大学分校、6个文化馆特色分馆。

南岸区

南岸区群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2022年南岸区组织开展了“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系列文化活动10余场。全年共完成文化惠民活动累计487场,其中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演出服务活动300场、全民艺术普及活动17场、全民阅读推广活动168场、文博非遗展示展览2场。

南岸区构建统一数字服务平台创新工作也取得成效,充分利用重庆群众文化云“你点我送”功能提供文化志愿配送服务,年完成近401场文化志愿服务,服务人次达13万人次左右。

体育

南岸区人均体育占地面积2.19平方米,所有社区、行政村建立了体育组织,体育队伍500余支,体育单项协会27个,全区体育锻炼人口55%,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92.7%,位居全市前列。2022年,南岸区成功举办CUBA总决赛、路人王篮球挑战赛、南山登高系列赛、全民健身月活动等一系列群众赛事活动,全年开展具有一定规模的群体活动200余次,逾20万人次参与。

南岸区

社会保障

2022年,南岸区城镇新增就业44293人,全年失业人员就业10798人,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就业4381人,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466个,辖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216万元;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1374人;保障市区重点产业企业用工7298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49.82万人、2.69万人、32.33万人、33.33万人,征收社会保险费47.27亿元,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5%以上。

截至2022年末,南岸区已建成养老机构34个,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121个,包括14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84个社区养老服务站和33个农村互助养老点,共有养老床位6592张。

人居环境

2022年,南岸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01天,占总天数的82.5%。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均达标。长江南岸段寸滩国控考核断面水质为优,城市集中式饮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2.9分贝,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为65.8分贝,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达标率为100%,土壤、地下水和辐射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交通

综述

区内水运、空运、公路、铁路齐备,周边交通四通八达,15分钟直达江北国际机场,20分钟可抵重庆西部物流园。朝天门大桥、东水门大桥等11座长江大桥贯通南北。

公路

截至2022年,南岸区公路总里程573千米,其中高速公路20千米,国道20千米。

南岸区

截至2022年,南岸区交通建设“三年行动”投入资金6.5亿元,完成峡口镇、鸡冠石镇和南山街道等6个镇街的国省干道、乡村道路提质升级工程。其中,完成干线公路16个项目、总里程84千米,基本实现与周边区、重点产业园区和景区有二级及以上公路连接,城区过境段公路与城市道路顺畅衔接协同发展;推进乡村道路建设,完成以长生桥镇天文村百步梯水库公路改造等为代表的85个乡村道路项目、总里程86千米。

铁路

2022年12月30日,重庆东环线铁路正式开通。重庆东环铁路是国铁集团和重庆市重点工程项目,设计时速160千米,正线全长160千米,为客货共线双线电气化铁路。沿线经过江津区、巴南区、南岸区、江北区、渝北区、北碚区6个区,串接了团结村中心站铁路物流基地、重庆江北机场航空物流基地、南彭贸易物流基地及东港港区等“三基地一港区”。线路南起渝贵铁路珞璜南站,向北经珞璜东、南彭、迎龙、龙兴、统景、古路、止于水土站。

南岸区

截至2022年,南岸区已开工建设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渝万高铁等铁路项目,全区在建铁路总里程达40千米,加速助推全市融入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

航运

南岸区长江岸线约48.1千米,截至2022年,南岸区开通朝天门——广阳岛生态观光航线,全长24.5千米,由朝天门、广阳岛始发,沿线设置江北嘴、重庆大剧院、弹子石老街、朝天门长江大桥、重庆寸滩国际集装箱码头、铜锣峡等15个观光点。

公共交通

截至2022年,南岸区累计新开101路等36条公交线路,优化延伸公交130路等58条公交线路,公交线网密度达6.87千米/平方千米,万人拥有公交车辆数达16.5标台/万人,远高于中心城区平均水平(线网密度为2.32千米/平方千米,万人拥有公交车辆数为10.59标台/万人),公交出行分担率达59.2%;四公里旅客集散中心投入运营,开通了四公里游客集散中心至仙女山景区旅游班车线路。新开南山一棵树观景台—南山等旅游观光公交线路。截至2022年,南岸区建成轨道交通3号线、6号线和环线,总里程35千米,设轨道站点22个,全面实现与中心城区互联互通;持续推进轨道10号线二期建设,打通区域内部南北方向联系。

南岸区

文化

概述

2023年以来,南岸区打造了市规划展览馆、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龙门浩老街、弹子石老街、黄桷垭老街、三峡文物保护基地、重庆国际马戏城等城市文化新地标,是中国西部唯一同时被评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地区。

饮食

南岸区依托南滨路美食街、南山火锅一条街等2条中华美食街、回龙湾美食街等4条市级美食街,做优重庆特色火锅,打造多元美食地标。

南岸区

重庆火锅

重庆火锅最早发源于明末清初的长江与嘉陵江畔,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重庆火锅的独特风味渐渐赢得人们的喜爱,成了国民美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重庆火锅形成产业,发展迅猛。2007年,中国烹饪协会授予重庆“中国火锅之都”称号。

南岸区

水煮牛肉

水煮牛肉是具有浓厚四川风味的一道名菜,其主要特点为麻、辣、烫。由于是用水煮而成,就命名为水煮牛肉。关于水煮牛肉起于何时,已难以考证。随着人们逐步对水煮牛肉进行完善,增加姜、椒等调味品,明末清初辣椒出现后,又增加了辣椒。如今,水煮牛肉作为四川烹饪中的一道名菜,在民间制法的基础上又有一定的改进,选料和调配料更加讲究,并派生出以猪肉为主料的水煮肉片。

南岸区

习俗

南岸区人民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多喜欢游山、游庙,每至春日,机关、团体、厂矿、学校,或集体组织、或家人结伴,每日游者多达数万。在南岸区还包含有玩龙灯、玩犀牛、打玩友、麻将等民间习俗;

玩犀牛

玩犀牛民间在春节期间,沿村玩犀牛表演,给士绅人家拜年。主人必放鞭炮欢迎,并以香茶、食物招待。表演一般三人,其中两人钻进棕麻缝制的“牛皮”里扮牛,状形如牛身牛脚,并罩上竹扎制的牛头、牛角,另一人扮放牛郎,拿镰刀、背背冤,口唱“罗儿调”,牵牛绕场一周。牛调皮要吃背篓里的草,以角抵,牛郎佯跌倒,草倒地,牛吃草,然后牛郎起身鞭牛、牛跑、追牛、牛郎骑牛背,再唱“罗儿调”拜年。玩犀牛时,也有表演犁田、施肥、播种等农事活动的。

打玩友

打玩友亦称“打围鼓”,是民间业余川剧清唱娱乐活动。抗日战争时期,南岸甚为流行解放后,即使“十年动乱”期间,区内打玩友之声也未绝。此项活动通常在茶馆进行,由川剧爱好者自发组织。表演时一般3至5人,皆为男姓既不化妆,也不做任何过脚,各执一乐器自吹自打自演唱。响鼓居中,众人围鼓而坐,分生、旦等角色,清唱川剧。工余饭后,各行业爱好者聚集一起,切磋技艺,因玩而成友。

艺术

流传的民间舞蹈有龙灯、舞狮、蚌壳舞、彩船等;流传的曲艺有莲花闹、快板、荷叶、评书等,流传的民间工艺有刺绣、剪纸、雕塑等。

龙灯

龙灯有彩龙、火龙、草龙、板凳龙等,彩龙、火龙、草龙为多节软身,多人挥舞,能表演摇头摆尾、曲折翻腾动作;火龙最吸引人.火光翻滚流动,美丽壮观;板凳龙是将龙缚在长凳上,三人舞耍。

南岸区

狮舞

狮舞可以分为地面狮舞和高台狮舞两种。地面狮舞主要用于日常节日、生日、婚丧嫁娶、开业庆典等活动。搭台上架的高台狮舞则多用于重大节庆和比赛,表演时常常与地面狮舞连为一体。最核心的部分是空中表演。用方桌搭台,最少7张,一般15张,多则24张,极限达到108张。高台狮舞表演者身披长约2米的彩绘狮子,在导引师的引导下,踩着由锣、大鼓、小鼓、钹、铰等乐器伴奏的节奏,从第一层开始,层层上升,直达“一炷香”。在各层表演时,狮子要穿过每一张方桌。在“一炷香”上要进行玩狮子和立桩表演,惊险刺激。高台狮舞有蹬黄冬儿、打羊角桩、鹞子翻叉、扯链盖拐、翻天印、黄龙缠腰、奶牛困塘、狗连裆、扯海趴狗、钻圈等套路,还有狮子高杆夺绣球、游走板凳等表演动作。

南岸区

文物古迹

南岸区现有不可移动文物131处,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57个,其类别包括古遗址、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主要分布在滨江沿线及南山地区。

南岸区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单位名称

时代

类型

级别

弹子石摩崖造像

元至清

石窟寺及石刻

国家级

重庆黄山抗战旧址群

中华民国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国家级

同盟国驻渝外交机构旧址群

中华民国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国家级

统计时间:2023年8月28日参考资料:

弹子石摩崖造像

弹子石摩崖造像是重庆市唯一地处城市中心区的国保级石刻造像,属于第七批全国文保单位。弹子石摩崖造像修建于元代末年,由定都重庆的大夏王朝建造,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可确认由农民起义军政权凿刻的石像,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人文价值。

南岸区

重庆黄山抗战旧址群

重庆黄山抗战旧址群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南山公园路30号。占地面积280亩,座落在重庆市主城区南山风景名胜区内的黄山景区。黄山在民国初期为白礼洋行买办黄云阶私产,故名黄山。1938年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移迁重庆,黄山遂为蒋介石在重庆的办公和寓居之地,成为当时中国时政要务的决策地之一。中国战区成立后,黄山更成为同盟国在远东的指挥中心。黄山抗战遗址群现存有云岫楼、松厅、孔园、草亭、莲青楼、云峰楼、松籁阁、侍从室、防空洞、炮台山等16处遗址。迄今为止,黄山抗战遗址群,是西南地区乃至全国对外开放的抗战遗址中保护最完好、规模最大的一处抗战遗址群,同时也是抗战遗址中最具国际意义的“二战”遗址。2010年公布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岸区

同盟国驻渝外交机构旧址群

同盟国驻渝外交机构旧址群包括苏联大使馆、苏联大使馆武官处旧址、美国大使馆旧址、中英联络处旧址等。其中苏联大使馆旧址坐北朝南,为四楼一底仿巴洛克式砖石、木结构建筑,面阔27.5米,进深21.7米,通高25.9米,有房屋56间,总建筑面积2438平方米,占地488.8平方米。该址始建于1936年,由原川军师长曾子唯斥巨资修建。1938年1月至1946年5月,苏联大使馆由南京迁渝,租此洋房,辟为使馆办公楼。1947年始改作市立医院使用。20世纪80年代,曾为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用作集体宿舍和储藏室使用。苏联大使馆为典型的仿巴洛克式建筑,具有典型的中西合璧的折衷主义风格和浓郁的山地特色,对于研究上世纪重庆建筑的发展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南岸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2年,南岸区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6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6个,各级项目传承人57人。

南岸区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项目名称

项目类别

入选时间

级别

批次

桐君阁传统丸剂制作技艺

传统医药

2011年5月

国家级

第三批

广阳镇民间故事

民间文学

2014年11月

国家级

第四批

传统太极微动桩拳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2019年6月

市级

第六批

重庆剪纸(黄氏剪纸、渝北剪纸、艺香剪纸)

传统美术

2019年6月

市级

第六批

统计时间:2023年8月29日参考资料:

广阳镇民间故事

广阳民间故事2014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广阳民间故事会”是重庆市南岸区广阳镇广泛流行传播的民间传说和故事的总称,在当地蔚然成风。广阳民间故事蕴藏量大,种类多,其中本土传说、本土地名来历等故事的数量、完整程度尤为突出。经过1987年和2009年两次民间文学普查,发掘出民间故事4800余则,民间歌谣800首,民间谚语2000多条。

南岸区

桐君阁传统丸剂制作技艺

2011年,桐君阁传统丸剂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21年12月,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评选的“大国工匠”名单出炉,桐君阁药厂蔡苏位列其中。作为桐君阁传统丸剂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蔡苏是工匠中的优秀代表,桐君阁传统丸剂制作技艺已传承至第七代,搭建了60、80、90老中青三代相结合的传承人队伍。2023年3月,桐君阁荣获2022老字号中药品牌企业。

南岸区

截至2023年,桐君阁传统丸剂制作技艺已培育“大国工匠”1名、重庆市巴渝特级技师2名、重庆市巴渝工匠1名,现有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9人,其中国家级1人,市级4人,区级24人。

风景名胜

综述

截至2023年,南岸区有4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其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包括重庆南山植物园、重庆加勒比海水世界景区等。

南岸区旅游景区名录

景点名称

等级

地址

重庆南山植物园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重庆市南岸区南山公园路101号

重庆加勒比海水世界景区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重庆市南岸区崇文路35号

重庆南岸长嘉汇弹子石老街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重庆市南岸区泰昌路69号

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重庆市南岸区南山植物园路1号

重庆南滨路景区

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重庆市南岸区滨江路

重庆映像金阳历史风貌区

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重庆市南岸区南坪西路60号附42号

注:上表仅列出部分重要景点

统计时间:2023年8月29日参考资料:

重庆南山植物园

重庆市南山植物园建于1959年,是国际植物园协会会员、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成员、中国植物园协会会员及中国植物园联盟理事单位,是重庆市首批“国家重点公园”及“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是川渝乃至全国重要的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及西南地区物种多样性研究中心。占地551公顷(8265亩),收集植物5170种,是我国特色栽培植物种质基因库和西南地区唯一的川山茶国家种质资源库基地,承担着西南地区物种安全、重要植物引种驯化、植物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公众科学普及及环境教育等重大植物园责任和社会职能。

南岸区

南山植物园是国内外大型亚高山植物园景观的典型代表,荟萃了中外花卉千余种,有茶花、樱花、白兰花、杜鹃、梅花、兰花、海棠、桂花、荷花、大丽花十大名花。南山植物园素有“山城花冠”之美誉,形成了“春观花,夏纳凉,秋赏桂,冬咏梅”的四季景观特色。特别是“南山醉花”成为新巴渝十二景之一。南山植物园已成为重庆市重要城市标志和城市名片为国内外所熟知。

重庆南岸长嘉汇弹子石老街

长嘉汇弹子石老街是由香港置地与招商蛇口联袂打造的都市文化旅游综合体,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弹子石CBD片区,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由长嘉汇弹子石老街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时尚坊商业配套两部分组成,是集商贸、旅游、休闲、居住为一体的大型国际化滨江生态社区。

南岸区

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

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地处长江南岸的南山风景区内,最高海拔580米,占地面积280亩,是重庆主城内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风景名胜游览胜地,是重庆乃至整个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抗战文物遗址中保护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一处,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国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南岸区

博物馆现存十五处遗址,呈东西两段,沿山势呈马蹄形分布。其历史建筑均为民国时期建造的官邸式建筑,简朴素雅,具有典型中西合璧的折衷主义风格和浓郁的山地特色。建筑规模大且保存完好,是西南地区近现代建筑发展变革的例证之一,对于研究重庆近代建筑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对外交流

时间

城市名

缔结情况

2021年10月

保加利亚共和国蒙塔纳市

签订《缔结国际友好城市意向协议书》

2023年9月

四川省营山县

签订友好区县合作协议

截至时间:2023年9月3日

著名人物

人物名

简介

蒋逵(1893~1984)

又名正鸿,字云逵,重庆市南岸蒋山人,爱国志士

杨芳龄(1894~1960)

祖籍江西吉安县,优秀教师,在广溢办学20余年,培养数千学生

释本立(1900~1987)

释本立,俗名张乾富,字天尧,为南岸涂山寺佛教临济正宗弟子

傅立志(1922~1949)

四川巴县人,革命烈士

邓金才(1930~1980)

长寿县石堰乡人,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蒋可然(1915~1949)

又名蒋昌繁、蒋君甫、蒋廷耀,武胜县三溪乡人,中国共产党员,革命烈士

注:上表仅列出部分著名人物

重要荣誉

获得时间

内容

2020.10

入选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名单

2021.5

入选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公示名单

2021.9

入选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名单

2021.10

入选第二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名单

2022.2

入选国家卫生城市(区)名单

2022.4

入选“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

2022.4

入选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市、区、旗)名单

注:上表仅列举出部分荣誉截至时间2023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