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别称“鹿城”,古称“崖州”,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省下辖地级市。三亚市地处海南省最南端,陆地总面积1921平方千米,海域面积3226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三亚市下辖4个区,全市常住人口106.59万人。市政府驻吉阳区新风街257号。

三亚市地势北高南低,北面环山,南面临海,主要由山地、丘陵、台地、河流谷地等地形构成,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变化不大。距今约一万年前,落笔洞人便在境域内狩猎、捕捞、采集。三亚地区在西汉朝时期属珠崖郡临振县,大同年间(535—546年)在原西汉儋耳郡地置崖州,三亚属崖州。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改为吉阳军,元朝沿用。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吉阳军为崖州,清代沿用。1987年11月,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1988年4月后隶属海南省。

三亚市是“大三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核心城市,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已形成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三大主导产业,在中国最大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中有两处重点园区。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847.1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3.0:13.6:73.4。

三亚历史悠久,自隋、唐以来1400年间,它与中原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联系从未中断。这里是隋朝谯国冼太夫人的“汤沐邑”;唐鉴真和尚传道讲经之地;唐、宋两代曾有7位名相、名臣被贬到三亚。纺织业“布业始祖”黄道婆早年向本地黎族妇女学纺织技术。三亚是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拥有阳光、海水、沙滩、森林等十余个风景资源,是中国热带海滨风景旅游资源最密集的地区,也是世界级滨海旅游城市,拥有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3处。2016年,三亚市由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称号,2020年,三亚市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财政部授予“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称号。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三亚市的:名称、历史沿革、自然地理、行政区划、政治、人口、经济、社会事业、交通、人文、风景名胜、重要人物、对外交流、重要荣誉等介绍

中文名

三亚市

英文名

Sanya

别名

鹿城

面积

陆地总面积1921平方千米,海域面积3226平方千米

气候类型

热带季风气候

地理位置

海南省南端

地理坐标

北纬18°09′~18°37′,东经108°56′~109°48′

所属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所属省级行政区

海南省

行政类别

地级市

下辖地区

下辖4个区

行政区划代码

460200

人口

106.59万(2022年末常住人口)

语言

闽语琼文片崖县小片

民族

世居民族有汉族、黎族、苗族、回族

GDP

847.11亿元(2022年)

人均GDP

79809人民币、68656人民币

著名景点

大小洞天旅游区、南山文化旅游区、蜈支洲岛旅游区

车牌代码

琼B

邮政编码

572000

政府驻地

吉阳区新风街257号

电话区号

0898

知名高校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三亚学院

机场

三亚凤凰国际机场

火车站

三亚站、凤凰机场站、崖州站、亚龙湾站、南山北站

市树

酸豆树

市鸟

白鹭

市花

三角梅

名称

三亚市,别称“鹿城”,古称“崖州”。

贯穿市区的三亚河由三亚东、西二河汇合,成“丫”字形,本地方言“丫”与“亚”同音,故而得名三亚。

宋开宝五年(972年),岛北已经设立琼州,宋政府推行“并崖入琼”和“改振为崖”的政策,将琼北崖州统辖区域划归琼州管辖,将岛南的振州更名为崖州,即为今三亚市。崖州也是海南历史上最早的地名之一。

关于“鹿城”,三亚市有个传说故事。很久以前,一个残暴峒主欲取名贵鹿茸,强迫黎族青年阿黑猎鹿。一次打猎时,青年见花鹿被斑豹紧追,遂射死斑豹,然后对花鹿追了九天九夜,翻过了九十九座山,直到三亚湾南边的珊瑚崖上,花鹿无去路。青年正欲射猎,花鹿突然回头含情凝望,变成美丽少女走来。而后他们结为夫妻并打败了峒主,将珊瑚崖建成美丽的庄园,定居于此。因这个“鹿回头”的故事,三亚市又被称为“鹿城”。

历史沿革

先秦

距今约一万年前,落笔洞人便在三亚境域内狩猎、捕捞、采集。

秦至南北朝

公元前112年,南越叛乱,汉武帝派伏波将军路博德将军等率大军进击岭南,平叛。

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朝在海南岛上设立珠崖郡,其属下的临振县今属三亚市。西汉初元三年(前46年),罢珠崖郡,在海南仅设立朱卢县,属合浦郡。

西汉至南北朝梁大同年间(535—546年),海南建置极其不稳定,大同年间在原西汉儋耳郡地置崖州,三亚属崖州。

隋唐至宋元

隋大业三年(607年),改崖州为珠崖郡,辖10县,其中宁远县为今三亚市境。隋大业六年(610年),析珠崖郡,设立临振郡。临振郡治所在宁远县为今三亚市崖州区崖城,辖宁远、临川、延德、陵水4县。

唐武德五年(622年),改临振郡为振州,辖4县。垂拱四年(688) ,唐高祖十九子李灵夔与兄长李元嘉密谋起兵接应越王李贞父子反武周,事泄,被流配振州。

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始改振州为崖州,隶属琼州。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改崖州为珠崖军。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改珠崖军为吉阳军。元朝沿用吉阳军。宋咸淳三年(1267年)陈明甫、陈公发兄弟聚众造反,占临川一带50余村,仿帝制,建外交,以谋牵制南宋王朝,咸淳十年被镇压。

约元朝元贞年间(1295年一1296年)幼时流落崖州的布业始祖黄道婆得船重返故乡。

明清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吉阳军为崖州。

清代沿用明制不变。嘉靖十六年(1537)罗活峒等地人民举事反抗压迫。朝廷派参将程鉴带兵镇压,初在崖州设参将府。事息后,部分兵勇留居在海南岛山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升崖州为直隶州,辖万县、陵水、昌化、感恩等县。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废除崖州直隶州,将原崖州升直隶州前的行政区域,改为崖县。同年,广东省都督府宣布把西沙群岛划归崖县管辖。1928年3月,时任陵水县苏维埃政府委员的王昭夷叛变革命,制造“保亭营惨案”,屠杀共产党干部、红军和农军战士。1937年初,中共梅东支部成立,秋,刘秋菊、林茂松会同陈英才等在崖县各地发动群众抗日,并在崖城成立“抗日救国后援会”。1939年2月14日,日本特别陆战队攻占三亚,向东的日军去占领藤桥,在番墓田村制造血案。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4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主力8个团在琼崖纵队的接应下登陆。30日,解放榆林港和三亚市。

1950年5月,崖县属海南军政委员会领导。1951年4月,隶属广东省人民政府海南行政公署管辖。1954年1月1日起,崖县正式从广东省海南行政公署划归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管辖。

1984年5月,撤销崖县设立三亚市(县级),以原崖县政区为三亚市政区。

1987年11月,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隶属广东省海南行政区,1988年4月后隶属海南省。

2014年2月,撤销三亚市海棠湾镇、吉阳镇、凤凰镇、天涯镇、育才镇、崖城镇。设立海棠区、吉阳区、天涯区、崖州区4个市辖区。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三亚市地处海南省最南端,介于北纬18°09′~18°37′,东经108°56′~109°48′之间,东邻陵水黎族自治县,西接乐东黎族自治县,北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南临南海。陆地总面积1921平方千米,海域面积3226平方千米,海岸线长度264.42千米。

气候

三亚市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北缘,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有高温多雨,四季变化不大,干湿季节明显,终年无霜等气候特征。多年平均气温25.6℃,气温最高月为6月,气温最低月为1月。多年平均降水量1280.6毫米,5月至10月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90%左右。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523.5小时,每天平均7个小时,5至7月每天8至9个小时。多年平均风速2.7米每秒,风向多东风,次为东北风。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

地质

三亚市范围在大地构造上,位于西太平洋地壳构造不同发展阶段的大陆边缘区。属由澳大利亚稳定陆壳破碎沉陷的南海——印支地台、华夏断块和华南断坳孤悬南海之中的海南隆起南部的崖县地体。主要出露的地层有: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上古生界石炭系、中生界白垩系和新生界第四层。地质构造为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其中断裂构造较发育,主要有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和南北向四组。北东向断裂规模较大,多表现为逆时针扭动的压扭性,局部见到压性(逆冲)和强性。

地形地貌

三亚市地势北高南低,北面环山,南面临海,从北至南分布着山地、丘陵、台地、河流谷地、平原等地形类型。东西长91.6千米,南北宽51.75千米。自东至西连成一条横向小系,将南部沿海丘陵、台地、平原和北部的山地分开。而南部,又由北走南的鹿回岭、田岸后大岭等和荔枝岭、塔岭两条山系,把南部分成三域。境域山岭主要分布在北半部,约200余座,主要有南山、马岭、尖岭、林鼻岭、情安岭等。山峰大多数在海拔300~1019米之间,境内最高山峰是尖岭,海拔1019米。

土壤

三亚市山地、丘陵面积较大,山地植被丰富,被盖良好,土壤有6个土类,自然土壤以砖红壤、赤红壤为主,以及滨海沙土、燥红壤、砖红壤、山地黄壤、潮沙泥土等。砖红壤一般海拔50~400米,土壤母质为花岗岩、砂页岩、安山岩等风化物,土层深厚,土壤肥力较高;而滨海沙土海拔0~10米,为滨海沉积物形成,质地偏沙,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肥力低。

水文水利

水文

三亚市境内有东、中、西部三个水系,降水量西部比东部少,径流分布自内地向沿海递减。东部水系以藤桥河为主,包括藤桥西河和藤桥东河;中部以三亚河为主,包括大茅水。西部以宁远河为主。中、小河流221条,集雨面积50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宁远河、藤桥河;集雨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宁远河、藤桥河;集雨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下的有三亚河、大茅水、雅边方河、龙潭河。其中,宁远河为三亚第一、海南第四大河,全长90.2千米,流域面积986平方千米。此外,三亚市有湖泊(含山塘水库)139个。

三亚市附近海域皆属南海,海域面积3226平方千米,其中水深0~2米海域8.91平方千米、水深2~5米海域61.24平方千米、水深5~10米海域144.31平方千米、水深10~20米海域342.23平方千米、水深20~30米海域470.93平方千米、水深30~50米海域1108.67平方千米,水深大于50米海域1083.54平方千米。0~5米海域为滨海旅游发展的重要区域,表层海水年均水温22~28℃之间,具备全年发展滨海旅游的先天条件。三亚市从临近岸线出发到1000米等深线海域距离不到80海里。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一、二类海水)为100%。

三亚市地下水的分布情况为梅东至南滨农场一带富水性中等,单层单位水量小于1.5升/秒米,岩组单位水量一般为1~3升/秒米;保港至水南四村一带富水性强,单层单位水量1~3升/秒米,岩组厚度小于130米;羊栏、荔枝沟地区,岩组厚度小于100米,有2~5个含水层,单层厚度一般小于12米,岩组含水层厚度小于40米,单层单位水量一般1~2升/秒米,马岭地区含水层薄,水位埋藏深,富水性较差田独地区岩组厚度为30~90米,有三个含水层,红土坎至上新村一带,水层及水位埋藏深,富水性差;榆林至榆林潭一带,含水层较浅,厚度较大,富水性较好;藤桥、林旺地区有二个含水层,厚度小于20米,单位水量1升/秒米。藤桥只有一个含水层,厚度小于15米,单位水量一般小于0.1升/秒米。

水利

三亚市共有1宗大型水库、6宗中型水库、86宗小型水库和41宗山塘。主要有赤田、颂和、半岭、汤他、大隆、抱古水库等。截至2021年初,蓄水总量53574万立方米。已完成亚龙溪综合整治工程、龙潭河综合治理工程、藤桥西河右岸整治工程、三亚宁远河涉铁区域河道综合整治工程等。其中,建设岭曲一一汤他水库补水工程,工程引水线路总长15.95千米,使宁远河和三亚西河将得以连通,每年可向汤他水库补充入库水量1879.43万立方米,影响该地区12万人口,还对下游1.9万亩农田和南繁育种基地的灌溉提供充足水源。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三亚市陆地已探明有开采价值的矿物有水晶、花岗岩、石灰石、大理石、钛、磷、金矿等30多种,其中石灰石、石英砂、花岗岩含量均达亿吨以上。附近海域蕴含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贮存量大。其中,西部海域的天然气资源,现已探明的崖13-1气田,储量1077亿立方米,开采量700亿立方米。

土地资源

三亚市共有耕地15905.85公顷,天涯区、崖州区占全市耕地的71.10%。园地60026.59公顷,天涯区、崖州区占全市园地的76.48%。林地79737.15公顷,天涯区、吉阳区占全市林地的81.14%。草地844.30公顷,草地主要分布在海棠区、天涯区,占全市草地的67.58%。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0670.44公顷,风景名胜占8.22%。交通运输用地4446.87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8024.67公顷,天涯区、海棠区水域面积较大,占全市水域的66.21%。

水资源

三亚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呈现中部多、东西少和北多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水资源总量为14.4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4.0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4.80亿立方米,不重复地下水资源量为0.46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入境水量为7.59亿立方米、入海水量为19.03亿立方米。

湿地资源

三亚市共有湿地2261.33公顷,主要有红树林地、沿海滩涂、内陆滩涂三类,其中,沿海滩涂占91.65%。主要分布在吉阳区、海棠区,占全市湿地的63.85%。

三亚河国家湿地公园

三亚河国家湿地公园北起汤他、水源池等四座水库,分别沿汤他水、六罗水等四条河流汇集至三亚西河和三亚东河,至金鸡岭桥和儋州桥,衔接三亚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边界。规划面积1843.24公顷,其中西区1139.79公顷,东区703.45公顷,湿地率35.64%。包括东岸湿地公园、三亚东河段、红树林生态公园和三亚河西河片区流域湿地,生态资源丰富。于2017年12月建设国家湿地公园。

海洋资源

三亚市海洋资源丰富,三亚市海岸线总长264.42千米,海域面积3226平方千米。有大小海湾19个,其中主要港湾6个。分布有大小岛屿66个,其中有居民海岛1个,无居民海岛65个。潮间带生物和底栖生物种类繁多,春季达到600多种,秋季有400多种。

海岸线资源

三亚市海岸线总长264.42千米,包括自然岸线171.59千米,占岸线总长的64.89%。海岸线类型有基岩、砂质、生物岸线等,多样的海岸线类型为三亚市发展现代国际滨海旅游的基础要素。

海湾资源

三亚市沿岸天然海湾众多,有大小海湾19个,其中主要港湾6个,由东向西分布有海棠湾、亚龙湾、榆林湾、三亚湾、红塘湾以及崖州湾。热带滨海风光便于开展邮轮、游艇、海上活动等。这让海洋旅游业成为三亚海洋经济的主导产业。

亚龙湾

亚龙湾原名牙龙湾,位于三亚市东南28千米处,是海南南端的一个半月形海湾,全长约7.5千米。亚龙湾沙滩绵延7千米且平缓宽阔,浅海区宽达50-60米,海水能见度2-4米,年平均气温25.5°C,海水温度22-25.1°C。海底资源丰富,有珊瑚礁、各种热带鱼、名贵贝类等。亚龙湾利用海湾特色资源,进行沙滩休闲娱乐和水上运动娱乐项目,设立特色购物商店和餐饮走廊等经营项目,服务于整个亚龙湾度假区的游客,成为三亚市区的海湾特色景区。

三亚市

海岛资源

三亚市管辖海域范围内分布有大小岛屿66个,其中有居民海岛1个,无居民海岛65个。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有44个,占总岛屿数量的66.7%。主要岛屿有11个,自西向东分布有西鼓岛、东锣岛、西瑁洲、东瑁洲等。

蜈支洲岛

蜈支洲岛位于三亚市北部的海棠湾内,北面与南湾猴岛相对,南邻亚龙湾,距海岸线2.7千米,方圆1.48平方千米,呈不规则的蝴蝶状,东西长1400米,南北宽1100米。岛东、南、西三面漫山,有85科2700多种原生植物,除乔木、灌木和恐龙时代流传下来的沙椤外,还生长古老的龙血树和寄生、绞杀等热带植物。海水能见度6—27米,盛产夜光螺、海参、龙虾、马鲛鱼等热带水下生物,南部水域海底有着保护很好的珊瑚礁,是为数不多的没有礁石或者鹅卵石混杂的海岛。蜈支洲岛注重旅游项目以及娱乐设施的开发,有海岛观光、极限运动以及私人订制服务等高端服务,将历史传说、休闲观光、地理环境和民俗风情进行结合,这种模式为其他地区的海洋牧场提供借鉴。

三亚市

分界洲岛

分界洲岛位于海南岛的东南海面,以东北向西南长条状横卧海中,分别由两个高约100米左右的低矮山峰组成。离岸最近距离约1.2海里,面积约0.41平方千米,海岸线长2876米,年平均气温约25℃。分界洲岛与对面的牛岭山脉形成海南南北气候的分界线,气候变化独特。阻隔着南下的冷空气和北上的热空气,经常出现“牛头下雨牛尾晴”的气候景观。分界洲岛旅游区自2004年起联合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开展珊瑚保育工作,实施珊瑚移植等海洋生态修复工程,带动、吸纳周边渔民到景区就业,降低渔船对海洋生态造成的危害。

三亚市

海洋生物

三亚市海域潮间带生物和底栖生物种类繁多,春季达到600多种,秋季有400多种;红树林覆盖面积70公顷,珊瑚礁覆盖面积2690公顷,构成了典型的热带海洋生态系统。三亚市海域内拥有各类海鱼200多种,海洋中上层主要分布有乌鲳、金色小沙丁、康氏马鲛鱼、宝刀鱼、中华青鳞、蓝园鲶等;底层主要分布有海鲤、石斑鱼、大黄鱼、马面鲍、海鳗、蛇鲻等;藻类共有15种,主要的藻类有紫菜、江蓠菜、石花菜、马尾藻、石菁、亚心形扁藻、小球藻、微球藻等。此外,虾类主要有龙虾、日本对虾、宽沟对虾、刀额新对虾、近绿新对虾等;贝类主要有鲍鱼、珍珠贝、牡蛎、元蚶、贻贝、扇贝、乌哈毛蚶等。

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三亚珊瑚礁自然保护区位于鹿回头半岛沿岸、东西瑁洲、牙龙湾海域,创建时总面积为40平方千米。保护对象为珊瑚礁及其生态系统,水下分布着80多种造礁珊瑚。并栖息着多种鱼、虾、贝、藻和其他门类的海洋生物,属典型的岸礁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环境效益和科学研究价值。1990年9月,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首批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之一。

生物多样性

动物

三亚市

三亚市

三亚市

三亚市动物资源十分丰富,共有脊椎动物24目67科138种;底栖动物3门5纲11科21种,其中哺乳类6目9科16种、鸟类12目34科65种、爬行类1目7科17种、两栖类1目6科11种、鱼类4目11科29种;底栖动物(无脊椎动物)共3门21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海南坡鹿、海南山鹧鸪、蟒蛇(南蛇)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水鹿、猕猴、穿山甲(鲮鲤)、原鸡、黑翅鸢、蛇雕、领角鸮等。

植物

三亚市

三亚市

三亚市

三亚市境,植物资源丰富。其中低山区的植被以热带次生雨林和季雨林为主。境内植物种类1838种,有双子叶植物1341种,单子叶植物399种。其中蕨类有22科72种,裸子植物7科26种,被子植物98科1740种;其中有国家级和省级保护植物62种。三亚市拥有二级保护古树共计904株,主要以酸豆、麻楝、木棉、见血封喉等树种为主,零星地分布在各村落、景区等。其中,红榄李仅分布在三亚市铁炉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其数量为9株,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易危种,也被列为极小种群物种之一。

自然灾害

三亚市的自然灾害主要为气象灾害,有风灾、旱灾、水灾、低温寡照等。其中,1991—2010年三亚市受10级以上台风影响共63次,年平均3次。2015年6月15日,三亚市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上最干旱的一年。市区降水量合计仅为45.8毫米,与历史同期均值301.8毫米相比减少84.8%,整个3月降水量为零,全市48660人饮水受影响。

行政区划

三亚市

截至2023年3月1日,三亚市下辖4个区,共有居委会57个,村委会92个,自然村491个。市政府驻吉阳区新风街257号。

三亚市行政区划

区划名称

行政区划代码

驻地

面积

(平方千米)

邮政编码

吉阳区

460203

迎宾路

372

572099

天涯区

460202

凤凰路

944

572100

海棠区

460204

新民路

255

572013

崖州区

460205

水南大道

347

572024

参考资料:

政治

三亚市领导班子

中国共产党三亚市委员会

书记

周红波

三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主任

刘耿

三亚市人民政府

市长

陈希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三亚市委员会

主席

林海宁

*表格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3.8.18

参考资料:

人口

人口数量

2022年末,三亚市常住人口106.5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6.52人,乡村人口30.07万人,城镇化率为71.8%。户籍人口731090人,男性366967人,女性364123人,男女性别比为100.78。2021年,三亚市常住人口出生率9.9‰,死亡率5.6‰,自然增长率4.3‰。

三亚市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

地  区

人口数

比重

海棠区

113481

11.00

吉阳区

447322

43.37

天涯区

353698

34.29

崖州区

116895

11.33

数据来源:

民族

三亚是个多民族谐居的城市,以汉族为主,占总人口62.6%。此外还有黎族、回族、苗族、蒙古族、彝族、壮族等18个少数民族,其中,汉族、黎族、苗族、回族是世居民族。汉族聚居在沿海平原地区;黎族大多数聚居在育才、雅亮、高峰、田独等地区,崖城、凤凰、天涯、海棠湾等镇的部分地区也有黎族居住;苗族主要聚居在高峰、雅亮等地;回族聚居在凤凰镇的回辉、回新两个村庄。2022年末,三亚市汉族457971人;黎族244640人,占总人口的33.5%;回族11697人;苗族4370人;壮族2804人;其他民族9608人。

语言

三亚市汉语方言属闽语琼文片崖县小片,特点为有三个送气塞声母[p’-t’-k’-],入声韵尾只有[-t-k]两个。此外,三亚市还有军话、迈话、疍家话等方言,少数民族语言有黎语、回辉话等。其中,黎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系,为侾体方言中的抱显土语和炎土语,也有个别村落讲杞方言,主要分布在育才、高峰、雅亮等地的部分地区。

宗教信仰

三亚市是一个多宗教并存的城市,主要有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新教),先后成立佛教协会、伊斯兰教协会、基督教协会等宗教团体3个。

佛教

公元748年,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时,因为台风来到古振州(今三亚),在此处休整的一年多时间里,组织重修大云寺,讲经说法,为三亚弘扬佛教文化做出了贡献。在鉴真和尚之前,三亚市便已建有大云寺,但却没有详尽史料证明那时已有僧人来过。此外,古代三亚黎族人居多,研究发现,外来宗教中,佛教最早传入黎族。历史上曾出现过黎人“慕佛”现象。三亚市有佛教宗教活动场所4处,主要为三亚南山寺、海上观音道场等。

基督新教

基督教(新教)始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传人崖县。光绪二十年(1894年),美国传教士冶基善在崖县乐罗村(今乐东县乐罗镇)建立起乐罗基督教基金会,光绪十年(1884年)在乐罗建立基督教堂。教堂建成后,基督教迅速传播。扩及崖县各地,信徒多达数百人。1948年教堂迁到红沙镇胜利街,同年还在红沙镇榆林潭建基督教分堂,一直到1963年传教活动停止。1980年恢复宗教活动,教士在民房传教。1982年,成立三亚市基督教“三自”爱国委员会。1985年,在红沙镇新民街建教堂一栋(瓦房),宗教活动又走上了正轨。三亚市有基督教(新教)宗教活动场所4处,主要为三亚基督教红沙堂、基督教南边海渔村堂等。

伊斯兰教

三亚羊栏回族地区信奉伊斯兰教已有700年的历史。羊栏地区的回族属于逊尼派中的伊噶瓦尼派,是回辉、回新两乡所有居民都尊奉的宗教。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和穆罕默德的《圣训》,以及伊斯兰的教规、戒律,在羊栏回族人民的心目中具有崇高的权威。三亚市有伊斯兰教清真寺6处,主要为南寺、北大寺、南开寺等。

经济

综述

三亚市是“大三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城市,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自1987年升格为地级市以来,在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已逐步从一个边陲小城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三亚市已形成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以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有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三亚中央商务区、三亚互联网信息产业园、海棠湾国家海岸休闲园区四大重点园区,其中,前两个园区为中国最大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的重点园区。自2018年以后,三亚累计完成直接招商企业注册2310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90家,中国500强企业22家,已认定总部企业12家。主要企业有中信集团、平安集团、中船重工、中粮集团、大唐集团、恒力集团、紫金矿业、龙马集团、复星旅文集团等。

2022年,三亚市地区生产总值847.11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同比下降4.5%,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4%。三次产业结构为13.0:13.6:73.4。

第一产业

三亚市地处海南岛最南端,其气候特征适合发展热带高效农业,是重要的反季节瓜菜、热带水果生产基地以及南繁育种基地。已形成热带科技农业、生态循环农业、都市观光农业产业链。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地力提升、田间清洁、秸秆还田等工程,提升耕地质量。三亚市除早造水稻品种、晚造水稻品种和大豆这些粮食作物外,还产有大量的橡胶、椰子、香蕉、槟榔、木瓜等热带经济作物。此外,海洋渔业是三亚市主要传统海洋产业,现已形成深远海捕捞、智能深水网箱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洋牧场建设、休闲渔业等新业态。三亚共有农业龙头企业34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6家。重点企业有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三亚奥林匹克投资有限公司、海南鼎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2021年,三亚市成为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

2022年,三亚市第一产业增加值110.33亿元。其中,农业产值115.13亿元;林业产值2.19亿元;牧业产值9.21亿元;渔业产值23.23亿元;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8.26亿元。

第二产业

三亚市第二产业主要有种业科技、海洋科技、数字科技、生物科技等重点高新技术产业,邮轮游艇设计、维修和制造布局和高端医疗器械、海洋工程装备、3D打印等先进制造产业。

2022年,三亚市第二产业增加值114.77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80.02亿元;股份制企业产值73.36亿元;外商及港澳台企业产值6.66亿元;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1.14亿元;食品制造业产值0.70亿元;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产值37.17亿元;燃气生产供应业产值1.78亿元;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产值34.14亿元。建筑业总产值36.21亿元。

第三产业

三亚市主要有金融服务、国际会展、健康产业、教育产业、国际设计、现代物流、生态环保等现代服务业。三亚市通过中央商务区、三亚海棠湾国家海岸休闲园区等经济功能区,使现代服务产业集聚发展。三亚市旅游业是主导产业,旅游业发展方式正在由“景区开发”向“全域旅游”转变,依靠海洋旅游、节会旅游、体育旅游、康养旅游、婚庆旅游等产业融合,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模式,形成旅游景区度假区、城市旅游吸引物、乡村旅游的旅游产品格局。2016年,三亚市被确定为第三批“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

2022年,三亚市第三产业增加值622.0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2.29亿元,网络零售额125.39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9.0%。接待过夜游客人数1314.7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34.71亿元,其中国内旅游收入431.54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377.90亿元,其中境内贷款1376.79元。

经济功能区

崖州湾科技城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位于宜居路崖州湾雅布伦科技产业园,是应海南自由贸易港总体方案要求,面向南繁科技、深海科技规划产业布局。其中,南繁科技城规划面积约4.02平方千米,是以南繁科技产业为核心,围绕动植物育种科技、国际种业交易、种质资源产权交易、种业知识产权交易、热带特色农科等方面,打造的国家南繁科研基地与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深海科技城规划面积约11.9平方恰米,是以海洋科技产业为核心,和深海科技、海洋产业和现代服务三大领域。南繁、深海科技产业引进了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12所高水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服务和创新创业与成果转化平台。

三亚中央商务区

三亚中央商务区位于天涯区凤凰岛邮轮港,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十一个重点园区之一,园区总规划面积442.51顷,其中商务办公建筑面积约137万平方米,含凤凰海岸、东岸、月川、海罗四大片区。园区以总部经济、金融服务、现代商贸、邮轮游艇为主导产业,以专业服务与文化休闲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已有大唐集团、恒力集团、紫金矿业等近2000家企业入驻,世界500强企业达16家。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22年末,三亚市共有各类学校417所,其中,普通高等院校6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所;普通中学52所;小学115所;幼儿园241所,学校专职教师15830人,在校学生数251022人。三亚市基本形成覆盖城乡、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四个区均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区国家认定,高中毛入学率平均值为92.4%。职业教育形成“专业核心课程+就业方向课程”的课程体系。有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三亚学院、三亚城市职业学院等普通高等学校6所。三亚市主要重点高中有市四中、西南大学三亚中学、市实验中学、榆林八一中学、市民族中学等。此外,三亚市第九小学为全国文明校园单位。

三亚市普通高等学校名单

截至2022年5月31日

学校名称

办学层次

校址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本科

三亚市育才路1号

三亚学院

本科(民办)

三亚市吉阳区学院路191号

三亚城市职业学院

专科(民办)

三亚市荔枝沟大学园区抱坡路100号

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

专科(民办)

三亚市凤凰路218号

三亚理工职业学院

专科(民办)

三亚市吉阳区学院路191号

三亚中瑞酒店管理职业学院

专科(民办)

三亚市海棠区湾坡路108号

参考资料:

文化事业

2022年末,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艺术馆1个,博物馆7个,剧场19个,各类艺术表演团队48个。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100%、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100%。曾举办过世界小姐总决赛,ARTSANYA艺术季、国际钢琴音乐周等大型文化品牌活动。“十三五”期间,三亚市对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的304处不可移动文物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编制完成《三亚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汇编》。

科技事业

截至2021年,三亚市拥有专利授权量1633件,其中有效发明专利378件,PCT国际专利申请3件。三亚市初步建成国内独特的深海技术战略力量和研发基地,已成立中国科学院海南种子创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海南研究院等机构,以及三亚中科海洋研究院、三亚热带水产研究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三亚研究院等10余家新型科研事业单位。“探索一号”科考船、“探索二号”科考船、“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万米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等国家海洋科技重大装备落户三亚。2022年10月6日,“探索一号”科考船从三亚启航,完成东南印度洋蒂阿蔓蒂那海沟最深点深潜作业,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抵达该海沟的最深点。

医疗事业

截至2021年,三亚市共有医院33家,其中综合医院19家,专科医院10家。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83家,其中卫生院10家,村卫生室103家。拥有执业医师2867人,注册护士4047人,实有床位4937张。三亚市基本建成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形成市、区、村及社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三亚市已建有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海棠区医联体、三亚中心医院吉阳区医联体、三亚中心医院天涯区医联体等5个紧密型医联体。2019年,三亚市成为国家城市医疗联合体试点城市。

三亚市主要医院

名称

等级

通讯地址

三亚市妇幼保健院

三级

三亚市吉阳区迎宾路339号

三亚市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三亚市解放路558号

三亚中心医院(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三亚市解放四路1154号

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

三级甲等

三亚市海棠湾

参考资料:

体育事业

截止到2020年,三亚市拥有各类体育场地的单位1113个,共拥有各类体育场地3496个。场地类型包括海上运动场、沙滩运动场,以及各类户外健身场所、运动公园、健身路径等。其中,三亚国际体育产业园体育场,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设4.5万个座位,跑道和看台则采用海洋、沙滩、蓝天的颜色,具备滨海城市的独特风貌。2017-2020年,三亚市是为克利伯环球帆船赛的赛队和主办港。曾举办多届海南环岛自行车赛、环岛大帆船赛、海南高尔夫公开赛、海南(三亚)国际马拉松、国际汽联电动方程式锦标赛三亚分站赛等赛事。成功申办第六届亚洲沙滩运动会。截至2022年末,三亚市在各类省级及以上比赛中获得奖牌380枚。其中,金牌139枚,银牌123枚,铜牌118枚。

人居环境

“十三五”期间,三亚市对“小散乱污”类别中小型制造加工企业进行排查,完成31家工业污染源企业达标排放方案备案,完成3家废气排放污染源企业在线监测安装。禁止新建燃煤锅炉,将市中心城区和亚龙湾规划区划定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工业污染防治成效明显。完成409辆中重型柴油车污染治理,推广新能源汽车12456辆,完成相应配套充电设施建设,建成区主干道凤凰路、迎宾路2套安装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设备,对柴油货车污染进行治理。三亚市累计完成建设污水管网348.42千米,初步实现建成区污水管网全覆盖。世界卫生组织2016年发布的全球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三亚位列中国大陆城市第一名。2017年,三亚月川生态绿道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21年,《清华城市健康环境指数》发布,中国城市健康环境指数三亚市排名第一位。

2022年,三亚市空气质量达标(AQI≤100)365天,达标率100%,连续三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100%。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11微克每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21微克每立方米,森林面积13.4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0.1%,亚龙湾、大东海、三亚湾、天涯海角、蜈支洲岛、西瑁洲岛、海棠湾等7个滨海旅游区海水水质均为第一类海水,水质总体状况优,浴场水质达到优级水平。

社会保障

三亚市已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机构、医养相结合的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建立政府购买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中高端老年养护机构,扶持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建设。2022年末,三亚市城镇从业人员参保单位32358家;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际参保人数495537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91845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际参保人数236117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口3589人。

交通

综述

三亚市是海南省南部交通通信枢纽城市。初步建成涵盖航空、铁路、公路、水运多种方式构成的综合交通系统,实现大三亚都市圈2小时通达时间。在对外交通方面,通过机场、高铁等交通设施,形成国家/区域广泛联通的交通圈。在城市交通方面,通过快速道路、快速轨道等设施,形成一体式服务网。三亚市呈外向型交通联系特征,与岛外城市联系占总对外联系比例的50%,其中联系最密切城市依次为北京、广东、四川等,与省内联系最密切城市依次为乐东县、陵水县、海口市等。

公路

截至2021年,三亚市公路通车里程1994.9千米,其中,高速公路94千米,一级公路80.8千米,二级公路91.9千米,三级公路43.9千米,四级公路1684.2千米。三亚市是海南公路网的南部中心,是海南东西线高速公路在南部的交汇点,主要高速公路有环岛高速公路以及同三高速公路等,普通公路G225、G223、G224在吉阳区交汇。

铁路

“十三五”末期,三亚市铁路通车里程共计155千米,其中设计速度250千米/小时的高速铁路41千米,设计速度200千米/小时的快速铁路55千米,西环货线铁路里程59千米。三亚市建成铁路客运站五处,分别为三亚站、凤凰机场站、崖州站、亚龙湾站、南山北站。其中,三亚火车站位于三亚市荔枝沟境内,建筑面积共计1.5万平方米,业务性质为客运站,是中国最南端的铁路客运营业站,2020年,三亚站铁路铁路客运量256万人,旅客周转量76064万人千米。

航空

三亚凤凰国际机场

三亚凤凰国际机场于1994年7月1日正式通航,占地面积七千余亩,跑道长3400米,宽60米(含道肩),飞行区等级为4E级,可满足波音747-400、空客340等大型飞机全载起降的要求。已有航站楼面积10.63万平方米,停机位83个,登机廊桥18座。凤凰机场的航线网络已覆盖中国所有省会城市。2022年1-9月累计运行航线136条(国内航线136条)、通航城市80个。2022年,三亚凤凰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9514348人次,货邮吞吐量63292.6吨,起降76503架次。

三亚天涯直升机场

机场是三亚市天涯区凤凰镇南航通用航空有限公司三亚基地,是南航通航在海南地区最大的运行基地。机场位于三亚凤凰边检站东侧,为A1类表面直升机场,拥有一座1240平方米机库,最大可容纳6架直升机入库,主要为三亚市应急及其他通航提供保障服务。

航运

截至2021年末,三亚市共有码头泊位930个,其中5000吨级的5个,水上客运客船239搜,客位11769位。2021年,三亚市水运客运量414万人次。港口吞吐量152.6万吨。

三亚市水上交通现已基本形成“一港三区”总体格局,包括三亚港区、南山港区和红塘港区。三亚港区由凤凰岛邮轮母港和港务局码头组成。南山港区为现代化综合性港口和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形成与海口港、洋浦港错位发展并具备一定规模的区域性港口。红塘港区由海南石油太平洋有限责任公司企业专业码头和新机场配套码头组成,主要保障机场民航用油和腹地的成品油运输。

货运经营业务港口有港务局码头和南山货运港;危险货物作业经营港口有石油太平洋红塘码头、中海油南山终端码头。其中,国际母港经营港口为凤凰岛国际邮轮港,占地面积83.9万平方米,拥有8万吨级泊位1个,15万吨级邮轮泊位2个,是中国第一座可停靠8万吨邮轮的国际码头。

公共交通

公交

三亚市公交首末站围绕城市商业中心、居民集聚区、重点旅游设置。建成/在建的汽车客运枢纽站有3个,分别是三亚汽车客运总站占地109亩、客运西站占地53亩、客运东站占地49.3亩,其中三亚汽车客运总站年旅客发送量为197万人次。三亚市有包括三亚火车站、热带海洋大学、港务局、三亚学院、汽车总站等站点在内的公交线路50余条。2020年9月,开通首批22条学生公交专线,三亚市中学生持天涯行学生公交卡免费乘坐学生公交专线车。

轨道交通

三亚市有轨电车示范线是海南省首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也是国内首个以PPP模式推进建设的有轨电车线路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的PPP典型项目。项目于2016年开工建设,于2020年10月10日开通初期运营,2022年1月30日正式运营。作为岛内首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项目的建成对三亚的交通发展有较大意义。

三亚市有轨电车示范线全长8.37千米,首末站分别为三亚火车站、建港路,单程只需约35分钟,途经三亚火车站、育秀路站、凤凰路站、水城路站、三亚河东路站、解放路站、金鸡岭街站等15个站点,示范线采用一票制3元/人次。

人文

综述

三亚历史悠久,自隋、唐以来1400年间,它与中原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联系从未中断。它曾是隋朝谯国冼太夫人的“汤沐邑”;唐朝大和尚鉴真漂流登岸和传道讲经之地;唐、宋两代曾有7位名相、名臣被贬到三亚。中原衣冠人物之南来,客观上在当地起了敷扬教化的作用,留下了诸多历史悠久的人文胜迹。纺织业“布业始祖”黄道婆早年向本地黎族妇女学纺织技术的故事便源自这里。明朝时期,还出现“琼州三星”之一的岭南儒士钟芳。三亚市民族文化特色鲜明,黎族打柴舞和崖城民歌于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记录,黎族原始制陶等7项目分别于2007年和2009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文物古迹

三亚市有落笔洞遗址、藤桥墓群、崖城学宫3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迎旺塔、高山窑址、保平村明经第、天涯海角石刻等17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亚市(国家、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称

所属类型

批次

地址

落笔洞遗址

古遗址

第五批

海南省三亚市

藤桥墓群 

古墓葬

第六批

海南省三亚市

崖城学宫

古建筑

第七批

海南省三亚市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名称

批次

类别

年代

崖城学宫(文庙)

第一批

古建筑

落笔洞遗址(“三亚人”遗址)

古遗址

旧石器晚期—新石器早期

伊斯兰教徒古墓群

古墓葬

唐—宋

日军侵琼田独死难矿工遗址

近现代重要建筑和遗迹

现代

崖州故城

第二批

古遗址

宋—清

迎旺塔

古建筑

官沟及广济桥

古建筑

天涯海角石刻

石刻

清—现代

小洞天石刻

石刻

宋—现代

大云寺遗址

第三批

古遗址

高山窑址

古遗址

明、清

保平村明经第

古建筑

既济亭热水池

古建筑

孙氏宗祠

古建筑

保平村张家宅

古建筑

三亚民国骑楼建筑群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历史建筑

民国

英墩遗址

第四批

古遗址

新石器时代

参考链接:

落笔洞遗址

三亚市

落笔洞位于三亚市吉阳区落笔村东面落笔峰南侧崖壁下,因洞内有巨大的钟乳石垂吊形如悬笔而得名。遗憾的是,如今“悬笔”仅留下半截。1992年至1993年,考古人员两次对落笔洞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在洞内灰色胶结层断面上采集到5枚人类牙齿化石,以及少量鹿、豪猪、龟、鸟类等脊椎动物化石,残存亚洲象、华南虎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和大量的贝类遗骸。经鉴定,人类牙齿属于距今一万余年的晚期智人牙齿,这对于研究海南古人类活动状况、来源分布、繁衍变迁和人文地理等信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2001年6月25日,落笔洞遗址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崖城学宫

三亚市

崖城学宫位于崖城镇古城内,也称“孔庙、文庙、圣庙”,为古崖州最高学府,是中国最南端的祭祀孔子的纪念性建筑。学宫创建于北宋庆历年间,历十余次迁移、重修,清道光三年(1823年)迁建今址,迄今九百六十二年历史。占地20多亩,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内有大成殿、月台、东庑、西庑、大成门等典雅建置,爵、尊、笾、俎、楹鼓、编钟等大批珍贵祭器祀具及名人字画和肖像。这里是崖州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其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科学研究价值,是三亚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2013年,崖城学宫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村落

三亚水南村

水南村位于三亚市崖城镇的中南部,因地处于海南第四大河流——宁远河下游之南而得名。历代被贬谪、流寓崖州(三亚)的贤相、名臣、学士有15人之多,其中10人居住在水南村。汉代路博德伏波将军在海南岛上的开郡治地,在三亚置临振县,县治就选址在得“龙盘鳌居”之地利的水南村。由此溯源,水南村已有了约两千年的村史,为古琼州四大文化名村之一。这里曾是隋朝“圣母”冼夫人“汤沐邑”的开府之地。唐朝大和尚鉴真在海南岛上的佛迹胜地。海南岛上寓居朝廷将相之乡。古代棉纺技术改革家黄道婆的第二故乡。水南村的古制建筑因多台风之故,盖的是茅房,不易保存,所以,即使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水南村,其古制建筑无法与安徽徽州古村的景观相比。

保平村

三亚市

三亚市崖城镇保平村,位于崖州古城西南八里,始建于唐代,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古称毕兰村,是古崖州的边关重镇、海防门户,唐时因李德裕谪居毕兰而扬名,后因宁远河水冲毕兰,村民移居黎地。此后不断迁来的居民,聚居于毕兰村北,取名“保平村”,意为保世代平安。村中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宅,是崖州古建筑较有代表性,又较集中的古代民居建筑群。门楼、正室、横屋、正壁组成的生态庭园四合院,是保平古民居较具建筑艺术和布局特色的乡村古建筑。古民居中尚有“明经第”小门楼,还有保平书院、九姓祠堂、关帝庙、文昌庙、天后庙等遗址。至今尚完好保存的陈氏古宅,其雕花梁墩、绘画墙体、神龛雕刻,其图案精美、工艺精细,可称为“崖州神龛之最”。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亚市有崖州民歌、疍歌、黎族打柴舞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海南三亚回族婚礼、苗族三元舞蹈、黎族民间故事等1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亚市(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级

项目

类型

公布时间

批次

保护单位

传承人

崖州民歌

传统音乐

2006

第一批

三亚市群众艺术馆

张远来

疍歌

传统音乐

2021

第五批

三亚市群众艺术馆

张发结

黎族打柴舞

传统舞蹈

2006

第一批

三亚市群众艺术馆

黄家近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批次

项目

第一批

黎族哈应语口传长篇创世史诗《吞德剖》、黎族民间打柴舞、崖州民歌、黎族原始制陶技艺

第二批

海南三亚回族婚礼、苗族三元舞蹈

第三批

黎族民间故事、海螺姑娘故事、疍歌

第四批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参考资料:

崖州民歌

崖州民歌是起源、流行在古崖州属地,用客语方言咏唱的民间歌谣,是以口头传唱和手抄文本流传至今的民歌,是樵夫平民、渔翁百姓之歌。崖州民歌的地域范围很大,东至陵水,西到东方八所都是流行传承地域。唐宋以来,南下崖州的移民不断增多,形成了古崖州的方言乡音,民风民俗。这是产生崖州民歌最基本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基础。依据崖州民歌的乡音特色,其语序畅顺、流畅押韵、歌腔中乡音浓重,歌词中语言入俗、含蓄幽默,语中犀利、语含反意的特点。在崖州民歌作品中,数量最多的是从中国文学精品中改写创作的长篇歌,以及从中国历史人物中创作的长篇叙事歌,和民间歌手和普通百姓从生活中创作的即兴短歌。短歌多用平民化的语言,篇幅短小,每四句为一首。艺术上主要体现在它的广泛性、通俗性、艺术性、社会性,因此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收录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黎族打柴舞

打柴舞,黎族也叫“跳柴”,黎语为“转刹”“太刹”或“卡咯”,是海南黎族民间最具代表性的舞种。它起源于古崖州地区黎族人民的丧葬活动,如今已演变成为黎族人民最为喜爱的娱乐活动之一,被誉为“五指山艺术之花”“世界罕见的健美操”。 打柴舞历史悠久,始于何时已不可考,《崖州志》中的内容是发现的唯一关于黎族舞蹈的记载。打柴舞一般在晒谷场或山坡的地坪上进行。平行摆开两条方木作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条手腕般粗的长竹竿,持竿者双手各执一条竹竿的尾端,相向而立,把竹竿与垫架、竹竿与竹竿碰击出有节奏的声音,称为“打柴”。打柴舞有一套完整的舞具和跳法,舞具由两条垫木和数对小木组成。随着三亚地区黎族民间丧葬风俗的简化,原生态形式打柴舞的生存空间受到较大影响。如今,绝大多数村庄已略去了跳打柴舞这一程式,只有崖州区郎典村保留了这一古老习俗。2006年,黎族打柴舞经国务院批准收录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民俗

“三月三”节日

黎语称“孚念孚”,自古以来,黎族人民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悼念祖先、庆贺新生、赞美生活和追求爱情。1984年,政府将“三月三”确定为黎族的传统节日。海南建省后,1994年10月通过的《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明确“三月三”为海南省黎族苗族传统节日。每逢“三月三”,蒸糯米糕点和粽子,拜祭祖先,祈求幸福,未婚青年对歌欢舞。

洗龙水

洗龙水是海南具有地方特色的古老习俗之一。每逢端午节的中午12点钟,靠近海边或是河边的大人们便带着孩子到水边洗澡,相传,经过“龙水”洗浴的孩子会得到龙神的保护,身体健康不长热疮热痱,也能保护一年的健康、平安。端午节当日,无论是大东海还是三亚湾,大量人群在海岸线上扶老携幼,纵入海水中,尽情嬉戏,民风民俗之味浓厚。

黎族传统服饰

三亚市

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占三亚市总人口的33.5%。黎族传统服饰文化内涵丰富,黎族服饰分哈、杞、润、赛、美孚等5个方言区服饰,三亚黎族服饰属哈方言区服饰,赛方言服饰有少量部分散居在三亚市。各方言区差异比较明显(尤其是女子服饰),在历史上曾经是区分不同血缘集团和部落群体的重要标志。在传统服饰中,黎族妇女常穿直领、无领、无纽对襟上衣,有的地方穿贯头式上衣,下穿长短不同的筒裙,束发脑后,插以骨簪或银簪,披绣花头巾,戴耳环、项圈和手镯。男子传统装束一般结发于额前或脑后,上衣无领、对胸开襟,下着腰布(吊襜),部分美孚黎男子上衣与女子无多大分别。其中,黎族哈方言服饰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南部沿海和西部及偏内陆山区,由于居住的地域和环境最为复杂,据统计约有十二个分支土语,其服饰也有十二种不同类型的款式。因此,哈方言服饰是黎族各方言中种类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区分标致最复杂的服种类。黎族赛方言服饰有“布配黎”之称,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服饰的几度演变,除上衣外,筒裙侧外,基本保留着原有的风貌。

饮食

琼菜,是中国传统八大菜系之外颇具自身风味的地方菜系之一。历经两千余年的发展历程,既有福建、广东的烹饪之法,又吸收黎族、苗族和当地原住民的饮食文化,引进东南亚等地的特色佳肴,形成了特色鲜明、汇聚多元风味的海南菜系,素有“海产万类,陆产千名”的美誉。四大名菜文昌鸡、加积鸭、东山羊、和乐蟹,都能体现海南菜清淡鲜活、原汁原味的特色。

三亚当地居民喜欢用水果入菜,例如菠萝炒鸭肉、酸豆煮鱼、荔枝煲鸡汤、菠萝饭、椰子饭等等。三亚常年温度较高,人们都是喜欢清淡、新鲜一点的口味。美食的烹制手法也都是以清蒸、煮、焖、煎、炒为主。这些烹制手法可将食材本身的原汁原味保留了下来。素有“三亚十大名菜”之称的菜品有疍家咸鱼煲、藤桥排骨、南山素斋、三亚海鲜火锅、雅亮老鼠猪等。此外,黎族是海南岛土著居民,黎族餐食汇集了烤五脚猪肉、烤土鸡、清炒野菜、野菜汤、凉拌黄瓜、地瓜、椰子卷等,较有民族特色。

三亚海水质量属优质,海鲜新鲜,烹饪方法多样。即便是简单的海鱼,也要按鱼肉的细腻度与口感,选择不同的烹饪方式,以此发挥出鱼肉的最佳味道。海鲜种类繁多,包括海鳗、鲍鱼、鸡腿螺、扇贝、基围虾、海胆、和乐蟹、带子、红花蟹、三点蟹、生蚝等。

特产

三亚市除产有大量的橡胶、椰子、香蕉、槟榔、木瓜等热带经济作物外,还有丰富的海产品、果类、禽类等地方特产,比较著名的有梅花参、龙虾、海蜇及鲍鱼;水果有芒果、杨桃、菠萝蜜,以及黄灯笼辣椒、海水珍珠制品,贝壳制品,椰雕等。

三亚市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

登记年份

产品名称

所属地区

产品类别

2015年

三亚芒果

三亚市

瓜果

2017年

三亚莲雾

三亚市

瓜果

2019年

三亚甜瓜

三亚市

瓜果

2016年

海南雪茄烟叶

三亚市

其他

参考资料:

梅花参

海参为“海产八珍”之首,尤以梅花参为最珍贵。而梅花参是海南省特有的海珍,三亚“三绝”之一。主要产在南海诸岛海域。梅花参经济价值很高,既是滋补品,还有一定的防衰老作用。海参的种类很多,数梅花参的个体最大,故名“海参之王”。梅花参背面的肉刺基部连在一起,有点像梅花瓣状,所以人们称它为“梅花参”;又因为它的外貌有点象凤梨,也称它为“凤梨参”。

海南珍珠

海南岛是世界上珍珠贝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自古以来就有“东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的说法,海南的极品珍珠多出自三亚、陵水一带。当地海域水质清澈,浮游生物丰富,温盐度稳定,无污染,水温适宜,为珍珠贝的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海南珍珠主要有白蝶珍珠母贝,乃中国南海特有。

三亚芒果

三亚芒果,海南省三亚市特产。清代,芒果从越南传入海南。此后,又从泰国、印度、台湾、广西等地引进多个品种。1980年后,开始大面积种植。三亚芒果为椭圆形,果形比其他地区同品种芒果略大,成熟果实为红、黄色带果蜡,色泽鲜艳。三亚芒果分布最广的是山坡地黄壤土,海拔以100米至500米为主。

海南雪茄烟叶

海南雪茄烟叶,是海南省特产,其种植区的地理位置与古巴纬度相近,以及相似的自然环境条件,适合海南雪茄烟叶生长。海南雪茄烟叶外观颜色棕红至棕褐,色泽均匀,叶片薄,叶组织细致,叶脉细,油份充足,叶面平坦,吸味具有较浓郁的雪茄香味,香气较纯正、较浓郁,劲头适中,余味较干净、较舒适;燃烧性较好,灰色灰白。三亚市在海南雪茄烟叶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内。

地方象征

三亚市

三亚市

三亚市

市花

三亚市花为三角梅,三亚阳光充足,三角梅常年开放,夏季更甚。花色丰三角梅与椰树很好的搭配,在鹿岭路、金鸡岭路等街巷都能欣赏到美丽的三角梅。三角梅有坚韧不拔、顽强奋进、绚丽多彩等寓意。

市树

三亚市树为酸豆树,酸豆树在三亚分布广、种植历史久远,酸豆树象征了三亚人朴实、坚毅、不怕艰苦。在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的海岸沙坝上,矗立着上千棵酸豆树。1995年7月,三亚将酸豆树确定为三亚市市树。

市鸟

三亚市鸟为白鹭,即鹭鸶。文人墨客常把白鹭作为“清廉”“高洁”的象征,明清时期,白鹭是六品文官官服上的装饰图案,寓意官员们能够像白鹭一样,为官清白,廉洁持身。

风景名胜

综述

三亚是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每年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其旅游产业是重要支柱产业。三亚市已形成海洋旅游、购物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会展旅游等十二个旅游业态,已汇集了阳光、海水、沙滩、气候、森林、动物、温泉、田园、风情等十余个风景资源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中海洋旅游方面已建成游船旅游服务中心和游艇旅游服务中心。三亚市是中国热带海滨风景旅游资源最密集的地区,旅游经济已由滨海辐射内陆,成为界级滨海旅游城市。

截至2022年末,三亚市共有A级及以上景区14处。包括大小洞天旅游区、南山文化旅游区、蜈支洲岛旅游区3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三亚西岛海洋文化旅游区、天涯海角游览区、三亚水稻国家公园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5处,三亚大东海旅游区、三亚凤凰岭海誓山盟景区、亚龙湾国际玫瑰谷等国家AAA级旅游景区5处。曾举办“三亚琼港澳自由行游艇旅游推介会”等游船、游艇、邮轮等活动。

三亚市主要旅游景区名录

景区名称

等级

地址

大小洞天旅游区

AAAAA

海南省三亚市崖城区大小洞天景区

南山文化旅游区

海南省三亚南山文化苑

蜈支洲岛旅游区

海南省三亚市海棠区蜈支洲岛

三亚西岛海洋文化旅游区

AAAA

海南省三亚市天涯区肖旗港码头

天涯海角游览区

海南省三亚市天涯区天涯海角游览区

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旅游区

海南省三亚市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

三亚水稻国家公园

海南省三亚市海棠湾G98高速林旺出口800米右侧

鹿回头风景区

海南省三亚市鹿岭路鹿回头风景区

参考资料:

主要景区

南山文化旅游区

三亚市

南山文化旅游区位于三亚市西南40千米。南山为五指山余脉,古称鳌山,海拔487米,景区依托山海相依的自然资源开发而成,规划面积34.7平方千米,其中海域面积13.3平方千米。南山历史渊源流长:据佛经记载,观音菩萨十二大愿中第二愿即是“长居南海愿”;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日本著名遣唐僧空海西渡求学,均遭台风所阻漂至南山,传经、求学都获得成功。旅游区先后建设了佛教文化苑、观音文化苑、福寿天地、南海风情、大门景观区等大型文化旅游项目,还有辑入世界吉尼斯大全的“三十三观音群像”,和108米“南山海上观音”,被誉为“世界级、世纪级”的佛教造像工程。南山文化旅游区年游客接待量超400万人次,先后获得了“全国文明单位”“全国质量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全国旅游创新奖”“等称号。2007年5月8日,三亚市南山文化旅游区被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南山寺

南山寺位于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内,是一座仿盛唐风格、居山面海的大型寺院。南山寺是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临选址,于1998年4月12日建成,建成后赵朴初居士亲笔题写“南山寺”和“海天丛林”。有仿唐建筑仁王殿、天王殿、钟楼、转轮藏、东西爬山廊、东西配殿、金堂等建筑群,总建筑面积5500㎡。是为中国近五十年来新建的最大佛教道场,也是中国南部最大的寺院。

海上观音

“南山海上观音”于2005年4月15日建成,2005年4月24日(农历三月十六日,准提菩萨诞辰日)举行盛大开光仪式。像体为正观音的一体化三尊造型,三面观音手中分别持珠、持莲、持箧,各有不同寓意。其金刚台内是面积达15000平方米的圆通宝殿。金刚洲由长280米的普济桥与陆岸相连,并与面积达60000平方米的观音广场及广场两侧主题公园,共同组成占地面积近30万平方米的“观音净苑”景区。

大小洞天旅游区

三亚市

三亚大小洞天旅游区位于三亚市以西40千米处,总面积为22.5平方千米,大小洞天开发始于南宋,是中国南端的道家文化旅游胜地。现已形成“洞天福地”“福寿南山”“南海龙王”“摩崖题咏”等六个主题旅游区域,以及展现1.4亿年前生命世界的“三亚自然博物馆”,共有50多个游览景点。三亚大小洞天年接待游客逾百万人次,是汇聚中国传统的道家文化与龙文化,融滨海风光、科普教育、民俗风情、滨海休闲于一体的国际化旅游风景区。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海南省著名文物古迹保护区、海南省文明风景旅游区等称号。2007年5月8日,三亚市大小洞天旅游区被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小洞天

小洞天位于大小洞天旅游区西北部。宋淳佑丁未年(公元1247年),时任古崖州郡守毛奎崇尚黄老之术,登南山时发现“小洞天”,遂认定这里是“洞天福地”,在洞口题刻“小洞天”三字,从此“洞天”胜迹开始闻名,也是唯一一个直接用“洞天”命名的洞天福地。因此从古至今吸引众多名士前来探访和游览,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不仅历代文人多有吟诵和记载,近代有郭沫若、关山月等人留下的诗刻墨迹。

三亚自然博物馆

三亚自然博物馆位于大小洞天旅游区西北部。三亚自然博物馆是海南省唯一的自然博物馆,从事于古生物和现代生物以及海南地区动植物等标本的征集、收藏、展览、科学研究和科学教育。馆内展现1.4亿年前的生命世界约有2000余件标本,其中国宝级精品达800余件。

蜈支洲岛旅游区

三亚市

蜈支洲岛位于三亚市海棠区,又名“情人岛”,其潜水条件和海陆空立体化玩海方式很受游客喜爱,是海南著名旅游目的地,岛上有妈祖庙、情人桥、观日岩、金龟探海、情人岛等景点。其海岸线蜿蜒绵长,海水最高能见度达27米,海洋中珊瑚、马鲛鱼、石斑鱼、海胆、海参、对虾、夜光螺及五颜六色的热带鱼一起构成了中国优质潜水地。蜈支洲岛集潜水、摩托艇、风洞等30余种海陆运动项目为一体,岛上有海鲜自助餐、鱼疗、环岛观光等休闲度假资源,2016年11月19日,三亚市蜈支洲岛正式挂牌国家AAAAA级景区。

观日岩

观日岩是蜈支洲岛东南部悬崖处的巨型岩石,站在岩上可俯瞰全岛。悬崖下面,怪石嶙峋,可见石景。这里是蜈支洲岛观看日出、日落极佳的场所之一。

观海长廊

长廊位于蜈支洲岛西侧,是沿海边地形修建了木质走廊和平台,可以沿着走廊观看蜈支洲岛清澈的海水,这一带因为礁石比较多,所以可以看到螃蟹在礁石上“行走”,如果运气好,在平台上还可以看到成群的热带鱼。

重要人物

人名

生卒年

简介

鉴真

688~763

唐代北派律宗的传人,著名的佛学家、经文译著家,在崖州重建开元寺

卢多逊

934~985

北宋宰相,崖州谪宦

丁谓

966~1037

北宋宰相,崖州谪宦

胡铨

1102~1180

南宋名臣,绍兴十八年(1148年)贬为吉阳军(今海南省三亚市)

黄道婆

13世纪中叶~14世纪初

十三世纪杰出的棉纺织技术革新家,在崖州学会的黎人纺织棉布技术

钟芳

1475~1544

崖州高山所(今崖城镇高山村)人,曾任浙江提学副使、广西右参政、江西右布政使,被誉为明代“岭海巨儒”

麦宏恩

1899~1927

中国共产党崖城东南支部的创建人之一

陈英才

1894~1940

三亚地区早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之一

廖树金

1923~1974

崖县妇女运动的先驱

袁隆平

1930~2021

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和平奖获得者。1968年冬,袁隆平带队踏上海南岛,开始在三亚南红农场进行水稻南繁

注:仅列出部分人物

参考资料:

对外交流

2020年8月12日至15日,来自37个国家的73位驻华大使以及驻穗、驻沪领事官员集中访琼。8月15日,驻华使节来到三亚,了解三亚国际免税城相关免税政策。参观考察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三亚鸿洲国际游艇会码头、三亚中央商务区管理局、三亚国际免税城等地,实地了解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了解海南自贸港发展的愿景和规划。这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一次驻华使节集中到访。

缔结友好城市表

中方

外方

签约日期

三亚市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阿尔汉布拉

1994年10月

菲律宾宿务省

拉普拉普

1997年7月

滨海阿尔卑斯省

戛纳

1997年11月

韩国济州道

西归浦

1999年11月

乌克兰

雅尔塔

2004年11月

芬兰

库萨莫

2006年6月

美国夏威夷州

毛伊

2007年10月

佛得角

萨尔

2009年10月

墨西哥

坎昆

2010年7月

俄罗斯

哈巴罗夫斯克

2011年2月

克罗地亚

杜布罗夫尼克

2013年4月

意大利

维亚雷焦

2015年11月

英国

黑池

2016年9月

澳大利亚

黄金海岸

2016年9月

泰国

芭提雅

2017年3月

印度

班加罗尔

2017年3月

乌干达

姆巴拉拉

2017年11月

国际友好交流关系的城市

中方

外方

日期

三亚市

加拿大

加迪诺

2003年10月

日本

鸭川

2004年5月

韩国

马山

2003年5月

美国佛罗里达州

好莱坞

2006年7月

德国

巴德基辛根

2007年3月

西班牙

卡萨雷斯

2008年11月1日

美国

迈阿密

2015年8月

参考资料:

重要荣誉

2016年,三亚市由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称号

2018年,“第十五届中国旅游发展北京对话•广州论坛——大数据视野下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论坛发布的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三亚市排第15名

2020年,三亚市由国家体育局授予“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称号

2020年,三亚市获评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2020年,三亚市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财政部授予“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称号

2021年,中国城市品牌评价项目组、人民日报社属中国城市报社依据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运用近两年的相关数据,对全国293个地级市进行标准化分析,最终发布前100名城市名单,三亚市位于17位。

2021年,三亚市由全国爱卫会授予“2021年度国家卫生城镇”称号

2022年,三亚市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选取为城市体检样本城市

注释

[a]

古名临川水

[b]

含栽培品种

[c]

树龄100年以上300年以下

[d]

以女性为100

[e]

十三五期间

[f]

含影剧院

[g]

2020-2022

[h]

其中T1航站楼6.1万平方米、T2航站楼1.8万平方米、国际航站楼1.53万平方米、贵宾航站楼1.2万平方米

[i]

包含游艇泊位

[j]

含实体卡、虚拟卡

[k]

是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首字母缩写,常译为“公共-私营-合作机制”。

[l]

指贬官另任新职

[m]

今三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