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辖县级市,由宜昌市代管,位于湖北省西南部长江中游南岸,东隔长江与宜昌市猇亭区、枝江市相望,东南邻松滋市,西南、正西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交界,北与宜昌市点军区接壤。全市辖8镇1乡1街道,国土面积1357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底户籍人口37.8万人,常住人口数量35.8万人。

宜都市处于鄂西山地和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是一个丘陵起伏的半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宜都市境内河流水系发育,溪河纵横,共有大小河流50余条,长江宜都境内河段长45千米,清江宜都境内河段长33千米,渔洋河(又名汉阳河)为清江支流,宜都境内河段长60千米。宜都历史悠久,公元前196年,已设县制,名为夷道。公元210年,刘备设宜都郡,取“宜于建都”之意。1998年6月11日,更名为宜都市。1992年至今属宜昌市管辖。

宜都市已经形成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磷石膏建材、卫生陶瓷、服装加工、现代商贸物流、文旅康养的11个重点产业链,其中,新能源动力电池材料、生物医药原料药及医药中间体、高端氟化工、硅基新材料、液压及其他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农产品加工为宜都市产业链主攻方向。2022年,宜都市生产总值为900.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21年增长7.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0.8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79.9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49.5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7.9:53.3:38.8。

宜都是一代宗师杨守敬、学者王永彬、开国上将贺炳炎的故乡。宜都境内有贯穿南北的焦柳铁路及两江航道,沪蓉高速、三峡翻坝高速等架起连接外界的快速通道,水路空立体交通格局基本形成。截至2023年7月,宜都市有三峡湿地杨守敬书院、宜都市清江天龙湾旅游度假区、宜都市青林休闲旅游区等国家AAAA级景区3家;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个(枝城镇);湖北省历史文化街区2处(宜都市桥河历史文化街区、宜都市燕子岩历史文化街区)。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宜都市的:地名来历、历史沿革、自然地理、行政区划、政治、人口、经济、社会、交通、人文、风景名胜、对外交流、重要人物、重要荣誉等介绍

中文名

宜都市

英文名

Yidu

别名

夷道、三峡门城

面积

1357平方千米(截止2023年3月)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理位置

湖北省西南部

地理坐标

东经111°05′~111°36′,北纬30°05′~30°36′

所属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所属省级行政区

湖北省

所属市

宜昌市

行政类别

县级市

下辖地区

8镇、1乡、1街道

行政区划代码

420581

人口

37.8万(2022年底户籍人口)

方言

西南官话

民族

汉族、土家族等16个民族

GDP

900.33亿元(2022年)

人均GDP

251665元(2022年)

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942元(2022年)

著名景点

宋山森林公园、三峡九凤谷、天龙湾湿地公园等

车牌代码

鄂E

邮政编码

443300

政府驻地

陆城街道

电话区号

0717

建立时间

公元前196年

设市时间

1987年11月30日

火车站

枝城火车站

地名来历

宜都之名,来源于东汉时期的宜都郡名,取“宜于建都”之意。东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刘备改临江郡为宜都郡,辖夷道、夷陵、佷山三县。1987年,撤销宜都县,改为枝城市。1998年,枝城市更名为宜都市。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宜都历史悠久,红花套城背溪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确证在7000多年前时人类就已经在此地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期,县境属楚地。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秦代,县域属南郡。

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始置县制,名夷道县,治今陆城,隶南郡。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属荆州南郡。西汉末年王莽新朝时,曾改夷道县为江南县,不久复名夷道县。东汉初仍属荆州南郡。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分南郡枝江以西为临江郡,夷道属临江郡。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刘备改临江郡为宣都郡,治今陆城,辖夷道、西陵、假山等三县,“宜都”始得名。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蜀与吴平分荆州,夷道县为蜀地。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吴大将陆逊占领宜都郡,获取夷道、枝江、夷陵、秭归等县。时县域属吴。

三国时期,宜都郡属吴荆州,辖秭归、西陵、夷道、佷山四县。

至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孙休分宜都郡置建平郡,宜都郡辖西陵、夷道、佷山三县。

晋朝时宜都郡属荆州,辖夷道、佷山、夷陵三县。东晋太和年间,荆州刺史桓温因父名‘‘彝”,遂改夷道为西道县,后仍复名夷道。

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析夷道县置宜昌县,宜都郡遂辖夷道、佷山、夷陵、宜昌四县。齐、梁时宜都郡仍领原四县。西魏时,宜都郡隶柘州,辖巴山、夷道、归化、夷陵四县。南朝陈时,后梁与陈划长江为界,将县域分为江北夷道、江南夷道两县。江北夷道属后梁,江南夷道县属陈。陈天嘉元年(公元560年)改为宜都县。

隋唐至宋元时期

隋朝,开皇七年(公元587年)废宜都郡,江南宜都县改为宜昌县,又省归化、夷陵二县入宜昌,先属松州,后属南郡。江北夷道仍名夷道县,属峡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峡州为夷陵郡,夷道县改属夷陵郡。

唐代初年,县域仍置宜昌、夷道2县。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年)改宜昌县为宜都县,属江州。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夷道、夷陵、远安三县属峡州。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江州改为东松州,宜都县属东松洲。贞观八年(634年)废东松洲,并撤夷道县并入宜都县,属荆州都督府峡州郡。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峡州改为夷陵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复为峡州。五代十国时,宜都县隶属于峡州,先属吴国,后改属南平国。

宋代,宜都县属荆湖北路峡州夷陵郡。

元代,宜都县属荆湖北道宣慰司山南江北道峡州路,隶属河南行省。天历初改属中心路。

明清时期

明代,宜都县属湖广布政使司荆州府夷陵州。

清代,顺治四年(1647年),宜都隶属荆州府夷陵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属荆州府。同治四年(1865年),知县崔培元主修的《宜都县志》出版。光绪六年(1880年),英国传教士盖多玛来宜都传教,基督教始传入宜都。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初年,宜都县属湖北省荆南道。民国11年(1922)属荆宜道。民国21年属湖北省第九行政督察区,民国25年属湖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1949年7月宜都县属湖北省宜昌专区。1949年7月,宜都县解放,县人民政府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5年2月2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枝江县,将其所辖区域划归宜都县管辖;11月,经宜都、长阳协商,报宜昌行署批准,以清江为界,将宜都县红花套区的柳津乡和石门乡的向溪乡、黄吉乡及蔡河乡一部分地区划归长阳县,将长阳的斗笠山划归宜都县。

1958年3月,宜都县古老背区团结乡联合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划归宜昌县管辖。

1962年10月22日,恢复枝江县制,白洋、安福寺、百里洲、新场、仙女、问安6个区和江口镇划归枝江县管辖。

1982年12月7日,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宜都县古老背人民公社及所辖云池、下马槽、方家岗、红溪港、古老背、毛家岗、鸡山、七里冲、黄龙寺、长寿山、福善场、杨家湾、石板冲、桃子冲、金岭、桐岭、蔡家畈17个大队划归枝江县管辖。

1987年11月3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宜都县,设立枝城市(县级)。

1998年1月19日,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曾家岗乡,设立高坝洲镇;6月11日,国务院批准同意枝城市更名为宜都市;12月,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洋溪、枝城2个街道办事处,设立洋溪镇、枝城镇。

2000年6月29日,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潘家湾乡,设立潘家湾土家族乡。

2001年3月2日,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毛湖埫乡,其行政区域划归王家畈乡管辖;撤销黎家坪乡、洋溪镇,其行政区域划归枝城镇管辖;同意将五峰山村由松木坪镇划归枝城镇管辖。

2009年4月14日,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姚家店乡、五眼泉乡,设立姚家店镇、五眼泉镇。

2013年8月16日,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王家畈乡,设立王家畈镇。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宜都市位于鄂西南长江中游南岸,地处江汉平原向鄂西南山地过渡地带,面积1357平方千米,东隔长江与宜昌市猇亭区、枝江市相望,东南邻松滋市,西南、正西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交界,北与宜昌市点军区接壤。全市版图总面积1357平方千米,地理坐标为111°05′~111°36′,北纬30°05′~30°36′

宜都市

气候

宜都市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3月至5月为春季,6月至8月为夏季,9月至11月为秋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冬冷夏热,冬干夏湿,雨热同步变化,雨热同期。年平均气温16.7℃,一月最低平均气温4.6℃,七月最低平均气温28.1℃,无霜期273天。全市降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降水量1350毫米,降水总量的60%集中在 6~8月,年降雨量最大与最小的比值在2.11~2. 54,在地域上从西南边境1600毫米往东北边境递减为1100毫米。

地质

地质构造

宜都地质构造以北西向为主,其次为北东向,盖层构造主要为东西向褶皱。构成基底的元古代变质岩系未出露,其上的沉积盖层发育良好。震旦系至中下三叠统以浅海相沉积为主,中上三叠统以陆相沉积为主。震旦系及二叠系为新华夏构造体系形成的北东至东西向的褶皱断裂地带,侏罗纪末形成了伴生压扭性断裂的东西向褶皱地块,新生代的地壳运动主要表现为间歇性隆起,宜都境内为第一隆起带(鄂西)与第二沉降带(鄂中江汉盆地)的过渡区域,地壳稳定性相对较强,但周边区域部分断裂带(仙女山断裂、渔洋关断裂、天阳坪断裂)有偶发地震(大多在6度以下,最强6度)。

地层

宜都市地质发育较齐全,境内地层分别为元古界、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地层主要为沉积岩所覆盖,岩浆活动较频繁,但尚无侵入岩体出露。

地形地貌

宜都市位于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地貌以丘陵为主及少量平原和低中山地,地势为西南高,东北低,并由西南向东北倾斜。丘陵区主要分布在市境中部,海拔在100米-500米之间,面积约1094.63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80.5%。山区主要分布在市境西南部,海拔在500米-1000米之间,面积为171.29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12.7%。平原区主要分布在市境东北部的长江流域和清江下游沿岸地带,海拔50米以下,面积为92.92平方公理,占全县总面积的6.8%。全县最高点为西南部的帽子尖,为县内最高山脉高峰的主峰,海拔1064.6米,最低点为位于县东部的官洲,海拔仅38米。

水文水利

水文

宜都市河流水系发育,溪河纵横,共有大小河流50余条,长江自宜昌市猇亭区虎牙滩入境,由北向南流向洋溪入枝江市境,市内河段长45千米。清江自西从长阳入境,至城区流入长江,市内河段33千米为长流河。渔洋河(又名汉阳河)自五峰县入境,流径潘家湾、聂家河、五眼泉、姚家店四个乡镇,于五眼泉镇和姚家店镇交界处注入清江,为清江支流,市内河段60千米。除此以外,还有大溪河、九道河、松木坪陈家河、尖岩河、干沟河等44条大小溪河。

清江,发源于利川县齐岳山·。宜都段自长阳县搬鱼嘴入境,于陆城汇注长江。境内流程41千米,流域面积1179平方公里。全流域平均降水量约1400毫米,年径流量约130亿立方米,境内有中溪河、董家沟、白岩溪河、大溪、宋山冲等5条主要支流。

渔洋河又称汉洋河,是清江下游的主要支流,又是横贯宜都市的一条主要水系,发源于五峰与长阳交界的雪山尖。干流全长97.7千米。天然落差1981米,流域面积1190平方千米。宜都段从五峰县马勒坡入境,于陆城镇西2千米处注入清江。市境流程55千米。流域面积650平方千米。河床宽100至200米,香客岩以下河面开阔。渔洋河流域地处五峰县暴雨区,雨量充沛,年降水量在1600毫米左右。全流域多年平均流量38秒立方米。其主要支流有大沟、白马溪、青龙溪、小河、向家河、中溪河、水磨溪、拖溪、丑溪、探步沟等10条支流。

水利

宜都境有江河堤防70千米,长江堤防基本可防54型洪水,清江堤防基本可防69型洪水。沿江七个堤垸有35座自流排水涵闸和24处45台装机容量3890千瓦的排水泵站、41.35千米排渍沟为骨干的排涝设施体系。宜都市有5座中型水库,9 座小( 1) 型 水 库,32 座小( 2) 型水库,控制着1333.74平方千米( 市境内794.74平方千米 ) ,总库容1.897亿立方米, 兴利库容1.2223亿立方米 。全市由46 座中小水库和容积500立方米以上6846口堰塘、通过500千米灌溉渠道组成的28个相对独立的自流灌区覆盖,设计灌溉面积24. 4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8.37万亩,形成山丘区农业生产抗旱供水体系。全市建有 23座小水电站,装机55台套、装机总容量5.4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1.7亿千瓦时。

土壤

根据土壤发生学的原则分类,宜都市境内土壤共7 个土类(红壤土类、黄壤土类、黄棕壤土类、紫色土类、潮土土类、石灰岩土类、水稻土土类),其下共分18个亚类, 64个土属和183个土种。

红壤土类有棕红壤、黄红壤和红壤性土3个亚类,9个土属和23个土种。主要分布在枝城和松木坪,黎坪、聂家河、姚店等地亦有少量分布。黄壤土类有黄壤亚类和黄壤性土亚类,6个土属,16个土种。主要分布在潘湾、毛湖蛸、王畈、黎坪、聂家河等海拔300—800米的山地。黄棕壤土类主要分布在红花套、五眼泉、聂家河、枝城、姚店等地,另外,在潘湾、毛湖墒海拔800米以上的地带亦有片状分布。石灰岩土类主要分布于潘湾、毛湖墒、聂家河、王畈、五眼泉、红花套、黎坪等地的丘陵石灰岩地区,呈多点零星分布。紫色土类主要分布于枝城自水港、五眼泉山河、红花套宋山冲及姚店一部分地区。潮土类主要分布在长江、清江、渔洋河流域的冲积平原,地形平坦,一般在海拔50米左右。水稻土土类为宜都主要耕作土壤,是红壤、黄棕壤、黄壤、红黄壤、潮土等经过人工水耕熟化而形成的土壤类型。主要分布在姚店、红花套、枝城、聂家河、松木坪等地海拔300米以下的平原、低丘地区。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宜都市共有耕地面积,耕地14223.81公顷(213357.15亩),种植园用地19564.65公顷(293469.75亩),林地76867.70公顷(1153015.50亩),草地144.78公顷(2171.70亩),湿地97.29公顷(1459.35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1788.24公顷(176823.60亩),交通运输用地3192.29公顷(47884.35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7966.48公顷(119497.20亩)。(数据截止时间为2019年12月31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

林业资源 

宜都市2021年全年完成植树造林1.96万亩,零星植树176万株。森林蓄积量为444.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46.38%。(与2021年相比,园地从森林口径剔除)

矿产资源

截至2020年底,宜都市已发现矿产24(亚)种,涉及能源矿产4种、金属矿产1种和非金属矿产19种,其中,录入湖北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矿产种类有15种。在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中,非金属矿产占比达99%,其中熔剂用灰岩、水泥用灰岩、建筑石料用灰岩、冶金用白云岩等矿产查明资源储量在全省占比较大。

宜都市的主要矿产资源相对集中,全市所有乡镇均有矿床分布,已发现矿区134个,其中大型矿区5个、中型矿区10个、小型矿区119个,小型矿区占比达89%,矿床规模总体偏小。水泥用灰岩、熔剂灰岩、冶金用白云岩、高岭土等主要矿产集中在松木坪镇西部和王家畈镇东部地区,查明资源量和矿区数占总数的75%以上;重晶石、方解石矿产主要分布在王家畈镇和潘家湾土家族乡两个乡镇,主要矿产分布相对集中。

宜都市矿产资源种类一览表

矿产大类

上表矿种

未上表矿种

数量

矿种名称

数量

矿种名称

能源矿产

2

煤炭、石煤

2

页岩气、地热

金属矿产

黑色金属

1

\

\

非金属矿产

冶金辅料非金属矿产

3

熔剂用灰岩、冶金用白云岩、耐火粘土

\

\

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

4

硫铁矿、重晶石、电石用灰岩、泥炭

2

化肥用石英岩、脱硫用灰岩

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

5

水泥用灰岩、高岭土、水泥配料用砂岩、水泥配料用粘土、玻璃用砂岩

5

方解石、饰面用灰岩、饰面用大理岩、建筑石料用灰岩、水泥配料用页岩

合计

15

9

参考资料:

水资源

宜都市水资源丰沛,境内有长江、清江、渔洋河三大水系,46座水库,8597口堰塘,其中水库蓄水量为0.97亿m³、堰塘蓄水量为0.015亿m³。境内有3个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长江宜都市陆城二水厂饮用水水源地、长江宜都市红花套水厂饮用水水源地、宜都市九道河水库饮用水水源地;5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深冲水库、洪山水库、中岭水库、白洪溪水库饮用水水源地、王家畈仙女洞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

宜都市

生物多样性

根据《宜都市常见及珍稀野生动植物图鉴》可知,宜都市境内有野生动物55科119种,野生植物86科152种。

植物

截至2022年12月,宜都市有古树22科32属33种118株,其中国家一级古树13株、二级16株、三级89株。有被提名为“湖北最美古树”的西川朴、有树龄525年的宜都市花紫薇等。

宜昌橙,拉丁名为CitrusichangensisSwingle,1907年,由英国植物学家E.H.Wilson在湖北宜昌兴山县发现,1913年,美国植物学家W.T.Swingle将其定名为宜昌橙,是芸香科的一种植物,也是柑橘属植物中最耐寒和最原始的种类。宜昌橙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二批,保护级别为Ⅱ级(预备名录)。宜都市已经发现的野生宜昌橙群落分布共有四处,每个点有2至11株成年植株和数量不等的小苗。其生长地均在海拔450至650米之间,坐落在山谷的阴坡即朝北方向,阳光照射时间短,植株多被高大乔木树冠覆盖。

宜都市

动物

22022年3月,在宜都市高坝洲库区首次监测到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小天鹅,4月在松乐山林场首次监测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华鬣羚(俗称“四不像”)。截止到2022年9月,宜都共发现鸟类17目40科114种,脊椎动物3目6科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种(中华秋沙鸭和黄胸鹀),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3种。截止到2023年3月,宜都市各类野生动物260种,其中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26种。

宜都市

中华秋沙鸭是第三纪冰川期后残存下来的物种,距今已有1000多万年,是中国特产稀有鸟类,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它的数量极其稀少,属于比扬子鳄还稀少的国际濒危动物,与国宝级大熊猫、华南虎、滇金丝猴齐名,有“水中活化石、鸟中大熊猫”之称,现已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稀有种。

自然保护区

截止到2021年5月,宜都市自然保护地有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中华鲟保护区)、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天龙湾湿地公园)及2个省级森林公园(梁山、帽子尖),总面积为6465.72公顷。

宜都市

湖北宜都天龙湾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宜都市西南部,八百里清江下游处,范围涉及高坝洲镇白鸭垴和五眼泉镇石门2个村7个小组,总面积1239.5公顷。2015年12月30日,国家林业局批复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2016年9月24日,荣获全国首批“中国森林养生基地”称号。湿地公园境内拥有植物151科481属777种,两栖动物3科7种,爬行动物7科19种,鸟类33科106种,蝶类8科81种,千只以上的白鹭群居区三处,多次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

自然灾害

宜都市境内自然灾害以水灾发生频率最高,危害最为严重,其次是旱灾,风灾、冰雹、虫灾等时有发生。宜都西南部处于断裂地质结构中,有时发生陷落性微震和有感地震,但烈度小,破坏力弱。最强一次破坏性地震为1961年3月8日在潘湾发生的Ms4.9级地震。

2013年9月23日至25日,宜都市持续普降大到暴雨,全市共有2.1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630公顷。房屋进水100余户,倒损房屋25户71间。全市级村公路、沟渠等基础设施不同程度损毁。枝城镇洋津畈村潭坝河石桥被损毁;沿江村石鼓段发生山体滑坡2000多立方米,致使红东公路一度被阻。全市13公顷鱼池过水,损失鲜鱼28万公斤。聂家河镇肖家隘村一两万多立方米的堰塘堤坝溃口。此次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100万元,其中农业损失1050万元。

行政区划

截止2020年9月,宜都市总共下辖8镇、1乡、1街道,市人民政府驻地位于陆城街道园林大道8号。

宜都市行政区划

区划名称

行政区划代码

驻地

邮政编码

下辖区划

宜都市

420581

陆城街道

443300

红花套镇、高坝洲镇、姚家店镇、五眼泉镇、聂家河镇、王家畈镇、松木坪镇、枝城镇、潘家湾土家族乡、陆城街道

参考来源:

政治

现任领导(截至2023年6月)

中国共产党宜都市委员会

书记

谭建国

宜都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主任

王世斌

宜都市人民政府

市长

夏明海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宜都市委员会

主席

张红新

注:表格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3年8月12日

人口

人口数量

截止到2022年底,宜都全市户籍总人口为378462人,居民总户数为147725户。在户籍总人口中,城镇人口193102人,乡村人口185360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1.0%、49.0%;男性190303人,女性188159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0.3%、49.7%;18岁以下人口为47174人,占12.5%;18—34岁人口62002人,占16.4%;35—59岁人口163099人,占43.1%;60岁及以上人口106187人,占28.1%。全市常住人口为35.8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0.44%。全年人口变动中,出生1537人,出生率为3.86‰;死亡3610人,死亡率为9.07‰;全年人口机械变动情况为:迁入258人,迁出1044人。

民族构成

据2000年底宜都市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共有包括汉族在内的民族16个。全市人口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以回族居多,其次是土家族,及少量满族和白族。

方言

宜都所属的湖北省处于汉语南北方言的交汇过渡地带,方言为西南官话,属于北方方言西南次方言,与北京话相比,其特点为:比北京话少zh、ch、sh、l四个声母,无撮口呼,没有后鼻韵母eng、ing,多出io韵,另外保留部分古汉语成份。宜都话的实体名词大都有相应的小称。小称的构成方式大致有两种t一种是重叠儿化或重叠后带。子”尾一种是在名词或名词词干后加。伢儿”或。伢予”。这两种构成方式的适用范围有交叉。

宗教信仰

宜都市境内的宗教信仰有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其中以基督教信众最多、传播最广。2014年5月,宜都市天主教活动处所正式恢复设立,当年有教职人员2人,信教群众200余人。2014年9月22日,宜都市基督教协会成立暨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宜都基督教堂召开。当年,宜都市有基督教堂1个,基督教教职人员2人,信众500多人。2016年,1月19日,宜都市佛教协会成立暨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宜都大酒店召开,全市91名会员代表参加会议。当年,宜都市有寺庙3所,佛教教职人员13人,佛教信众1000余人。2017年5月18日,宜都市道教协会成立暨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宜都市道教协会第一届理事会11名常务理事和25名理事。截止到2019年2月,宜都市有宗教活动场所7个,宗教协会3个,登记备案教职人员27人,全市网络宗教工作信息员1018名。

宜都市宗教活动场所(部分)

宗教

派别

场所名称

地址

佛教

汉语系

宜都宋山法泉寺

宜都市高坝洲镇宋山森林公园

佛教

汉语系

宜都市龙泉寺

宜都市枝城镇大堰堤村一组

佛教

汉语系

宜都市梁山观音禅寺

宜都市潘家湾土家族乡梁山村

道教

正一

宜都长清观

宜都市五眼泉镇石门村

道教

正一

宜都梁山金顶道观

宜都市潘家湾土家族乡梁山村

参考资料:

经济

综述

宜都市地处湖北省西南部,属于宜荆荆都市圈核心区城市,拥有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食品加工等六大产业集群,居中国工业百强第75位。拥有磷酸奥司他韦(可威)、紫外线吸收剂、化成箔、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世界首创仿生态技术人工抚育冬虫夏草、电子级钡盐六类产品全球最大生产基地。宜都市先后入围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77位)、营商环境(88位)、工业实力(75位)、GDP(71位)、全面小康指数(26位)五个百强榜单。在湖北省2021年度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考评中,宜都获评一类县(市、区)第一名。2022年全国百强排名前进至第68位,跻身中部百强第12位。入选中国县级市现代化指数第64位。

宜都市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00.33亿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0.88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479.93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349.52亿元,增长2.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7942元、28286元,比上年分别增长7.7%、8.6%。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51665元。

第一产业

柑橘和茶叶是宜都市主导产业,茶产业是宜都农业的主要产业之一,2022年宜都市茶叶产值超过7亿元,加工产值42.65亿元,综合产值50.6亿元,截止到2023年6月,宜都现有茶园13万亩。全市农民人均柑桔种植面积超过1亩,其收入的三分之一来自于柑桔产业。 宜都蜜柑于2022年9月入选中国区域品牌(地理标志)榜单,跻身国家区域品牌百强。柑橘是宜都农业第一大主导产业,种植面积32万亩,年产量近70万吨,产业链总产值101.48亿元。2008年,“宜都蜜柑”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2017年,宜都成功创建10.2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宜都蜜柑)标准化生产基地。2021年,宜都市的柑橘、茶叶两大产业入选国家优势产业集群。连续十三年入选中国茶叶百强县。

宜都市的特色农产品有鱼子酱、冬虫夏草、宜都蜜柑、宜红茶,简称“酱草柑茶”。宜都市的中国清江(宜都)鲟鱼谷,是国内最大的工厂化鲟鱼养殖基地,其鱼子酱年产量已突破100吨,占全国总产量的近三成。宜都现已建成全球首个生态繁育冬虫夏草产业化基地,2021年干草产量达到55吨,形成了鲜草、干鲜草、冻干草、含片等四大冬虫夏草系列产品。宜都蜜柑被认定为国家农产品地理保护标志产品,品牌价值达25.6亿元,跻身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50强。宜都宜红茶是我国三大传统外销工夫红茶之一,也是湖北省唯一入选首批“中欧100+100”地理标志产品互认的茶叶品牌。

宜都市2022年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1.50亿元,比2021年同比增长4.4%。其中,农业同比增长2.1%;林业同比增长9.6%;牧业同比增长9.0%;渔业同比增长17.8%。全年粮食总产量9.69万吨,比上年同比下降1.83%。油料产量2.22万吨,比上年同比增长2.2%;蔬菜27.73万吨,同比增长1.6%;茶叶产量23012吨、比上年同比增长0.02%;水果产量65.27万吨,比上年同比增长0.02%(其中柑桔产量64.96万吨,比上年同比减少0.10%)。

宜都市

宜都市

宜都市

宜都市

第二产业

宜都市有生物医药、精细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6大工业支柱产业,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生3大现代服务业,以及柑桔、茶叶2大现代农业为主导产业。精细化工代表企业有兴发化工、楚星化工、新洋丰等;高端装备制造代表企业有仝鑫精密锻造、中船重工、苏强格液压等;新能源新材料代表企业有氢阳控股、容汇锂业、华昊新材料等;电子信息代表企业有九州方园、鑫鼎盛、龙昌光学等;食品加工产业企业有土老憨、宜红茶、清江鲟鱼鱼子酱等;生物医药有东阳光药业、新济药业、民生药业等。2022年宜昌市民营企业50强名单中,宜都市共18家企业上榜。

宜都现代化工创新型产业集群被认定为2022年湖北省创新型产业集群。截至2022年,企业总数达239家,其中高企10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23家,营业收入超10亿元企业达14家。依靠科技创新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其中,红霉素市场占有率世界第一,紫外线吸收剂、磷酸奥司他韦、无水氟化氢、沃氏氧化物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季戊四醇、磷酸铵、三氯甲苯、苯甲酰氯、二苯甲酮等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列。2021年,集群产值868亿元,占高新区总产值比重达到81.2%,已成为宜都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

截至2022年年末,宜都市在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5家,全年累计完成工业产值1321.49亿元。规模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其中发电量33.21亿千瓦时,卫生陶瓷制品578.78万件,输送机械(输送机和提升机)128415吨,钢化玻璃157.74万平方米,硫酸(折100%)97.17万吨,合成氨(无水氨)11.28万吨,磷酸一铵(实物量)237.54万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92.59亿元,同比增长30.1%;亏损企业亏损额为2.46亿元。

2022年,宜都市有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38家,全年完成建筑业产值70.11亿元,同比增长18.7%,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309.26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为235.81万平方米。

第三产业

宜都市2022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2.6亿元,增长4.1%。全年接待游客55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5亿元。现有4A级景区宜都青林休闲旅游区,四星级旅游饭店宜都大酒店,湖北旅游名镇五眼泉镇,宋城三峡千古情项目也落户宜都。还有农业农村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国家柑橘公园、清江鲟龙谷、五峰山葡萄公园。

2022年宜都市新增2家3A级物流企业、1家2A级物流企业。购物广场有名都购物广场、中百仓储购物广场、雅斯购物广场等。全国首个县级市第四代万达广场于2021年9月落户宜都,将于2023年年底投入运营。

经济功能区

宜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简称宜都高新区),连接陆城、枝城两大乡镇,是全国百家科学技术发展示范区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位于现状枝城镇镇区西北侧,东至宜华一级路,西至规划宜张高速,北至望城岗水库,南至梁家畈二组。2006年被国家发改委公告为全国第五批省级开发区,2008年被确定为湖北省循环经济试点,2011年12月被湖北省人民政府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辖化工园、生物医药产业园、高新技术示范园和“双创”园等4个专业园区,规划面积67.4平方千米。2021年,宜都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964.60亿元,生产总值308.43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52.06亿元,园区拥有东阳光长江药业、华昊新材料、华阳化工等一大批具有竞争力的头部企业,电池级碳酸锂、氢氧化锂、磷酸铁等一大批新能源材料项目落地建设。

宜都市

社会

教育事业

截至2022年末,宜都市共有各类学校34所。其中普通小学25所,普通初中1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普通高中2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39所。

宜都市主要学校

宜都市第一中学

湖北省示范高中,全国基础教育实验基地学校,湖北省绿色文明校园,新课程改革样本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38年的私立宜都清江中学

宜都市第二中学

宜昌市“示范学校”,宜昌市“安全文明校园”,湖北省“绿色学校”,湖北省“示范家长学校”,湖北省“教育科研兴校”示范学校,教育部“教育信息管理中心教育观测基地”,前身为1912年创建于湖北武昌的“私立武昌荆南中学”,1937年迁至宜都

宜都市职业教育中心

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教育部首批中职德育实验基地学校和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湖北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创建于1938年,1985年开始兴办职业教育,原名宜都市清江职业高级中学

文化事业

宜都全市有文化馆指导的馆办文艺团体1个、乡镇文化服务中心10个、群众业余文艺团体171个。宜都市主要文化场馆位于宜都市市民活动中心,由大剧院、图书馆、会展中心、博物馆、文化馆、体育馆、射击馆等组成。总建筑面积约为65815平方米。其中大剧院为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图书馆为地上三层,会展中心为地上一层、局部二层。

宜都市

宜都市博物馆

宜都市博物馆新馆位于市民活动中心,馆舍占地5000平方米,展陈由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两大部分组成。一层陈列展出历代出土文物,展现宜都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二层陈列杨守敬、贺炳炎等宜都先辈名人的生平事迹。

宜都市

科技事业

宜都市拥有东阳光全球规模最大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发酵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磷酸奥司他韦生产基地;全球首创仿生态技术人工抚育冬虫夏草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化成箔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紫外线吸收剂生产企业——宜都市华阳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历时5年研发的新产品,“三嗪酮类”高端紫外线吸收剂已成为公司未来重要的增长点。全球最大的钡盐生产基地——华昊新材料,生产电子级氯化钡的纯度达到了99.9999%,主要产品氯化钡、硫酸钡广泛用于电子元器件、塑料填充剂、化妆品等领域,国际国内市场需求量巨大。全球最大的人工养殖鲟鱼鱼子酱生产基地——湖北清江鲟鱼谷特种渔业有限公司,已建成世界最大的室内工厂化鲟鱼养殖车间。自2018年宜都被科技部认定为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单位以来,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140家, 科创“新物种”企业4家,湖北省“百强高企”1家,形成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有一定竞争力的科技型龙头企业。培育宜昌市级以上科技双创平台91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33个,构建起以“多层次创新平台、高效率成果转化、各领域人才支撑”为核心的创新体系。

截止到2022年,宜都市市各类事业单位拥有专业技术人员4548人(在编口径)。 截止2023年5月,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11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56家,专精特新“小巨人”达50家,2家企业获批湖北省“百强高企”,4家企业入选“瞪羚企业”。

截止到2023年4月,宜都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14件,高价值发明专利122件,有效注册商标量达3635件,共有中国驰名商标5件,地理标志商标8件,获中欧互认农产品地理标志1件。共有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家;中国专利奖优秀奖企业1家、湖北省专利奖金奖企业1家;贯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企业26家;32家企业44个产品获专利密集型产品认定。

医疗事业

截至2023年3月,宜都市有县级公立医院3家(宜都市人民医院、宜都市中医医院、宜都市妇幼保健院)、乡镇(矿区)卫生院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村级卫生室127家、民营医院4家,全市公益性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在职职工2425人。全市有卫生机构244个,床位2530张,执业(助理)医师1962人

宜都市主要医院

机构名称

机构类型

级别

等次

地址

宜都爱尔眼科医院

眼科医院

二级

未评

宜都市陆城街道头笔社区4组

宜昌馨语康复医院

康复医院

二级

未评

宜都市红花套镇杨家畈村四组

宜都市妇幼保健院

妇幼保健院

二级

甲等

宜都市陆城镇清江大道35#

宜都市中医医院

中医(综合)医院

三级

未评

宜都市陆城城乡路81#

宜都市人民医院

综合医院

三级

未评

宜都市陆城东正街52#

参考资料:

宜都市人民医院

宜都市人民医院(原宜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始建于1940年,是宜都市卫健局所属事业单位,2021年通过三级综合医院现场核定。医院先后创建成为国家级胸痛中心、省级卒中中心,医院也是湖北省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宜都医院、湖北省肿瘤医院医疗技术协作单位。

宜都市

体育事业

截止到2022年3月,宜都市共有14个体育单项协会,分别是市老年人体育协会、市篮球协会、市冬泳协会、市乒乓球协会、市自行车运动协会、市瑜伽协会、市门球协会、市跆拳道协会、市武术协会、市气排球协会、市足球协会、市汽车摩托车运动协会、市空手道协会、市钓鱼协会。

截止到2022年5月,宜都市有体育场地设施数1118处,147.1万平方米,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4.0平方米,位居湖北省省县市区首位。建设新全民健身示范项目市级1个,镇级3个,村级12个。3个乡镇(街道)文体服务中心改扩建,建设村(社区)文体广场37个,发放全民健身器材200余套。完成市民活动中心项目体育场、部分老旧小区体育健身广场等项目建设,建设体育场地71处、面积85.54万平方米,占全市体育场地总面积49%。建设健康主题公园5个,健康广场4个,健康步道10处。

2022年,宜都市全年举办体育比赛、全民健身活动26次,参加活动1万余人次。全年获得省以上运动奖牌34块,其中金牌13块。先后承办全国龙舟公开赛,中国柔力球公开赛,省航海模型锦标赛,省赛艇锦标赛等赛事,著名运动员有奥运会举重冠军汪周雨。

宜都市体育馆

宜都市体育馆位于宜都市体育路1号,是集体育比赛、健身运动、大型活动、休闲娱乐、旅游览景等为一体的综合型体育运动场所。总建筑面积20172平方米,设有席位11000余座,设置有运动员用房、竞赛管理用房、体校综合楼、训练馆、商业区等九大功能版块,是一座可举办地区性和全国性单项比赛的乙级体育场馆。

宜都市

社会保障

2022年宜都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有278723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140211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138512万人)。全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6.69万人。全年享受城市低保有1884户、1305人,享受农村低保有3321户、6010人。农村社会救助总人数9684人。截至2022年末各类收养性单位25个,床位2920张,收养各类人员1024人。

交通

综述

宜都市位于湖北省、重庆市湖南省三省市交界处,隶属于三峡宜昌半小时经济圈。贯穿南北的焦柳铁路及两江航道,沪蓉高速、三峡翻坝高速架起连接外界的快速通道,宜华、陆渔一级路、宜张、宜岳高速宜都段建成通车,水路空立体交通格局基本形成。

公路

截至2022年底,宜都市公路通车里程3767千米,其中,高速公路4条124千米,国道2条51千米,省道6条160千米,县道15条317千米,乡道85条660千米,村道2331条2455千米。

宜都市境内的4条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共124千米,其中三峡翻坝高速公路(S58)2千米、沪渝高速公路(G50)17千米、呼北(G59)高速公路53千米、岳宜高速公路(S88)52千米。

宜都市境内有国道2条,通车里程共51千米,其中,318国道沪聂线起于宜都红花套镇渔洋溪,止于宜都与长阳交界孙家湾,全长16.4千米。241国道呼北线,起于宜都五眼泉中溪河,止于宜都与五峰交界处,全长34.6千米。

宜都市境内有省道6条,通车里程共160千米。其中,254省道葛东线,起于宜都市渔洋溪村,止于宜都与松滋交界处,宜都段通车里程46.9千米;216省道夷五线,起于宜都白洋汽运渡口,止于宜都五眼泉镇庙岗村,宜都段通车里程26.3千米;225省道雅澧线,起于枝城长江大桥,止于宜都松木坪与松滋界点甘沟河,宜都段通车里程28.3千米;278省道宜松线,起于宜都姚店镇,止于宜都松木坪,宜都段通车里程44.3千米;322省道陈枝线,起于宜都枝城何阳店村,止于枝城03油库,宜都段通车里程5.5千米;424省道高坝线,起于高坝洲湾市村,止于高坝洲电厂,宜都段通车里程8.7千米。

宜都市

宜都市

宜都市

宜都市

铁路

宜都市境内铁路共有三条,分别为焦柳铁路、松宜铁路及枝城港铁路专线。焦柳铁路宜都段通车里程17千米,设有枝城火车站(三等站)和桃子岭站(四等站);松宜铁路里程50千米,宜都境内设有6个站;枝城港铁路专线里程1.68千米。

枝城车站位于宜都市枝城镇,是焦(作)柳(柳州)铁路线上的二等客货运站,始建于1970年,隶属于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承担枝江、宜都、松滋地区的旅客运输服务责任。

宜都市

航运

宜都市境内有长江、清江两条航运水道,长江航道里程46千米,起于红花套镇渔洋溪村,止于枝城镇洋溪中南石油码头,清江航道里程41千米。截止2023年4月,宜都市有港口企业24家,码头27个,泊位68个,占用岸线8772米,年吞吐量4000万吨。现有航道通航总里程87千米(包含长江46千米、清江41千米)。

宜都市

桥梁

宜都市境内已建成长江大桥3座,分别为枝城长江大桥、宜都长江大桥、宜昌长江公路大桥。

枝城长江大桥

枝城长江大桥位于宜都市枝城镇,建成于1971年,是国铁焦柳铁路跨越长江的公铁两用连续钢桁梁桥,铁路桥全长1742.3米,公路桥全长1744.796米。根据1978年省公路局和铁路部门协议,铁路桥由铁路部门管养,公路桥由公路部门管养。该桥北岸为枝江市顾家店镇,南岸为宜都市枝城镇。公路桥为省道S225,铁路桥为焦柳线一部分,现日均通行列车50余对。

宜都市

宜都长江大桥

宜都长江大桥位于宜都市陆城街办,是G59呼北高速跨越长江的桥梁。于2020年建成通车。宜都长江大桥主桥长2.2千米,两岸接线长13.6千米。,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速度100千米/小时,主桥采用主跨1000米双塔钢桁梁悬索桥结构。

宜都市

宜昌长江公路大桥

宜昌长江公路大桥。该桥位于宜都市红花套镇,是G50沪渝高速跨越长江的桥梁。于2001年建成通车。宜昌长江公路大桥主桥长1206米,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速度80千米/小时,主桥采用主跨960米双塔钢箱梁悬索桥结构。

宜都市

公共交通

截止2022年10月,宜都市共有班线客车121辆,出租车140辆,公交车54辆,渡运船舶9艘,开通公交线路8条。

人文

综述

宜都上锁巴楚山地,下引江汉平原,长江清江环抱,巴楚文化交融,素有“楚蜀咽喉”“三峡门城”“鄂西门户”之称。是一代宗师杨守敬、著名学者王永彬、开国上将贺炳炎的故乡。宜都市境内有多处文物古迹,其中,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湖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个,湖北省历史文化街区2处。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项、省级3项。

文物古迹

截至2022年6月,宜都市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湖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个(枝城镇);湖北省历史文化街区2处(宜都市桥河历史文化街区、宜都市燕子岩历史文化街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和一般文物点218处,其中包含杨守敬故居及墓、城背溪遗址、红花套遗址和宜都红茶厂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历史建筑50栋。市博物馆、正国民俗博物馆、潘家湾土家族乡民俗文化博物馆馆藏文物共7万余件。

宜都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录

文物保护单位名称

类别

年代

级别

保护批次

公示时间

杨守敬故居和墓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1915

国家级

第六批

2006年

城背溪遗址

古文化遗址

新石器时代、商

省级

第三批

1992年12月16日

宜都红茶厂旧址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1951年

省级

第八批

2021年12月9日

红花套遗址

古遗址

新石器时代

省级

第八批

2021年12月9日

参考资料:

杨守敬故居和墓

杨守敬故居和墓于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宜都市

杨守敬故居位于宜都市陆城邻苏巷30号,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占地面积3121平方米,建筑面积1633平方米,木结构。故居共二进八开门,中间有天井,前一栋一层,有客厅、厢房、后一栋二层,有卧室、书房、藏书楼。1840年他出生于此,并在此生活到40岁。 

宜都市

杨守敬墓位于宜都市陆城街道龙窝村三组,1915年建,占地5400平方米。墓冢为圆形土堆,占地204平方米,四周由青石浆砌,墓前(东面)立石碑一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2年4月,宜都市有非遗代表性项目国家级1项、省级3项、宜昌市级10项、宜都级24项;有非遗传承人省级3人、宜昌级26人、宜都级114人。青林寺谜语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宜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项目名称

类别

级别

批次

公布时间

青林寺谜语

民间文学

国家级

第一批

2006年5月20日

青林寺谜语

民间文学

省级

第一批

2007 年 6 月 6 日

宜都民间吹打乐

传统音乐

省级

第三批

2011年6月9日

宜都宜红茶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省级

第六批

2020年1月14日

宜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省级)

项目名称

类别

代表性传承人

姓名

性别

出生时间

青林寺谜语

民间文学

赵兴寿  

男 

1944年3月

丁开清

男 

1963年7月

吹打乐(宜都民间吹打乐)

传统音乐

胡守进

1963.02

青林寺谜语

青林寺谜语的诞生地在宜都市高坝洲镇青林寺村,为宜都市青林寺村地方民间文学,有物谜、事谜、字谜等5000多则谜语。青林寺村2002年被湖北省文联命名为“湖北省青林寺谜语村”,同年被湖北省文化厅命名为“湖北省民间艺术之乡”,2003年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谜语村”。2006年,青林寺谜语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习俗

宜都是巴人文化和荆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交融地之一,此地民风古朴,流传于民间的各种神话传说、山歌、音乐、舞蹈、民居、饮食、民俗地都渗透着巴楚文化的风韵。宜都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既有鄂西人文化的基础,也有鄂中的楚风韵味。最流行的民俗舞蹈有:红灯舞、龙灯舞、滚灯舞、狮子舞、老背少舞、柴火舞、高跷舞、采茶舞等。

舍居

宜都农村筑舍,多在依山傍水地区,坐北朝南。舍居建筑有土木(或土石)结构、砖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等多种。就土木结构而言,依山之地是夯土筑墙,石片盖顶。或者以块石砌墙,茅草、或树皮盖顶;傍水之地是栽架子屋,以芦杆夹壁子为墙、茅草盖顶.这类房屋室内光线暗淡。其规模多为,一正一偏”、。一正两偏”。也有“三柱四棋”、。三柱六棋”、。五柱八棋”不等。就砖木结构而言,依山之地多是石砌瓦盖,也有土砌瓦盖的;傍水之地多是砖(灰砖)砌瓦盖的。其规模有“一正一偏”、。一正两偏”,“两正间”。两正一偏”、“三正间”。明三暗五”。三正三拖”、。三正一偏”、“三正两偏”和“四水归池”(又称“八大间”)等。1978年12月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城乡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户,采用钢筋混凝土兴建私人居舍逐渐多了起来。

过去建房必先选择地势,看“风水”,动工之时须宴请工匠,以示礼貌。上梁之时,先用红绸或红布拴好中梁的两端,准备肉包子(莱的也可)100个至300个交木匠师傅提上屋,待中梁徐徐上升时,将包子撤下,以示金玉满堂1人群在下面抢包子,嘻笑一片,以示欢庆。与此同时,还要在中梁悬挂“紫微高照”之类的红幅,以示吉祥。解放后,城乡人民建房须经有关部门统一安排,。上梁风”逐渐从简。只是在“过烟火”(1lp搬进新居)之日,乡邻亲友前来祝贺。近几年城镇土地较紧张,做屋大有。见缝插针”之势。

寿辰

祝寿。做生”是晚辈为老人祝贺生辰的一种礼仪。人活到六十岁,花甲从新开头,值得庆祝,所以旧时称六十寿辰为“花甲荣庆”。每逢“整生”如六十岁、七十岁、八十岁等,一般都要大庆。凡祝寿所送的礼物统称为“寿礼”,祝寿者在“寿星老”生日的头天晚上带着寿礼前往祝寿,家境富裕的亲友,甚至送上“花甲荣庆”、。寿比南山”之类的匾额悬挂其中堂。宴请宾客一般是生日头天晚上吃寿面,生日中午喝寿酒。祝寿还兴在吃寿面或喝寿酒之前为“寿星老”拜寿拜生。

过去人们迷信三十六岁是人生的“大节巴”,须用喜庆来冲一下,以保平安,所以旧时兴三十六“华诞”,除摆酒设宴,燃放鞭炮之外,还要举行娱乐活动,如玩狮子、舞龙灯、踩高跷等。新中国成立后后,祝寿之俗渐淡,老者生辰,至亲好友前往祝贺,仪式也从简了。80年代以后又出现了做三十六岁生日的风俗,中老年人也从五十岁生日就开始祝寿,人情往来,铺张浪费较为严重。

饮食

长江清江的环抱,滋润了位于江汉平原的宜都,南来北往的饮食、文化汇集,造就出宜都独特的饮食文化。宜都人以食大米、苞谷、红薯为主,兼食小麦和杂粮。一日三餐,喜食酸辣,城镇人多在餐馆“过早”,中午和晚上两餐在家吃饭。菜肴除新鲜蔬菜以外,一般人家还有自制的腌菜,诸如腊肉、腊鱼、盐菜、豆瓣酱之类。宜都人喜爱喝茶,尤其讲究喝“清明茶”,客人来,主人烧水、泡茶、筛茶,并敬香烟。宴席完毕也给宾客敬烟、筛茶,以示礼节。

腊肉盐菜炖鳝鱼

腊肉盐菜(大头菜腌制的咸菜)炖鳝鱼火锅,是宜都市的一道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美食。宜都的腊肉盐菜炖鳝鱼火锅,主要特点有以下四点:一是具有一定的时限性,每年春暖花开的农历三至五月为最佳时节,因为这个时节的鳝鱼,刚刚从冬眠状态苏醒并出来活动,肉质鲜嫩饱满,腥味小;二是烟熏腊肉刚从熏房下架,室温还较低,暂未进入冰箱冰柜,具有原质的腊肉香味,口感好;三是盐菜在尚未进入夏季前,味道更清脆爽口,无腌制的异味;四是这道菜色、香、味俱全,老少皆宜。

宜都市

龙凤鱼糕

龙凤鱼糕是宜都过年乡村家宴的一道“头菜”,即第一道菜。宜都素有“无糕不成席”之说。相传龙凤糕的制作起源于楚国,曾为楚国宫廷头道菜。直至清朝,仍出现在宫廷菜中,为乾隆所称赞。宜都鱼糕“吃鱼不见鱼”,精选2公斤以上的新鲜草鱼处理干净,取其鱼肉,剁成鱼茸,然后逐渐加入猪肥膘肉,蛋清,葱姜水,淀粉、精盐、白胡椒粉等,顺时针搅拌直至成为粘稠均匀的糊状。将处理好的鱼茸入蒸笼大火蒸制30分钟。再刷蛋黄液蒸3分钟。蒸好的鱼糕,色泽洁白,表面淡黄,细腻弹韧,鱼味悠长。切片即食或与肉丸相搭蒸食,烩菜均可。

宜都市

特产

宜都市盛产茶叶和柑橘,拥有中国三大红茶之一的宜红茶,也是全球最大的磷酸奥司他韦生产基地,“中国柑橘之乡”,宜都柑橘面积32万亩,年产量65万吨左右。宜都既有市井烟火的季狗子羊肉包,还盛产鱼子酱。清江鲟鱼谷是全球最大的人工养殖鲟鱼鱼子酱生产基地。

宜都蜜柑

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盛弘《荆州记》一书中就有关于“宜都甘”的记载。宜都蜜柑,果实无核,高扁圆形,单果重125.0克左右,大小较均匀,皮薄,可食率高,中心柱较充实。9月下旬开始着色,10月上旬成熟,刚着色时果皮桔黄有光泽,完熟时果皮桔红色。 

宜都市有一村一品柑桔特色村84个,根据柑桔不同成熟期,已形成特早熟、早熟、中熟、晚熟四个大类,柑桔上市周期从8月一直持续到次年3月。红花套镇、高坝洲镇被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柑桔示范乡镇,全市柑桔种植户达到8万户,主产乡镇户平柑桔种植面积7亩以上。 宜都蜜柑于2022年9月入选中国区域品牌(地理标志)榜单,跻身国家区域品牌百强。2008年,“宜都蜜柑”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

宜都市

宜都宜红茶

宜红茶制作技艺是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制作工艺主要有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道工序,成品外形条索紧细有毫色泽乌润,汤色红艳透亮香气持久滋味鲜醇,叶底红明高品质、内含物丰富的宜红茶其茶汤冷却后会有乳白色浑浊物质析出出现“冷后浑”的独特现象。宜都宜红茶是湖北省唯一入选“中欧100+100”地理标志产品互认产品的茶叶品牌。截止2023年4月,宜都共有茶叶初精加工企业295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精制加工企业21家,9家具备自营出口权。

宜都市

地区象征

市树市花

2000年10月13日,宜都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4会议决定命名香樟为宜都市市树,紫薇为宜都市市花。

宜都市

宜都市

城市标志

宜都市城市标志于2008年3月7日在宜都市第六届人大常委会第8次会议上审议通过,标志的主体图形是以“宜都”二字的汉语拼音首字母小写“y”“d”为基本设计元素,将两者进行连笔设计处理,图案中类似一只冲天而起、展翅高飞的鸟儿的形象图形,代表着宜都“守信敬业、融合厉行”的城市精神;两条曲线相交形态代表着长江与清江相汇宜都——体现出独特的地理区位与滨江城市特点;两线将方形标志外形分割成不规则的三部分,在平面空间里自上而下配以不同颜色象征:蓝色代表蓝天,寓意宜都的循环经济;绿色代表自然,寓意宜都山川秀美;黄色代表价值,寓意宜都是投资创业的黄金宝地。整体构成一幅和谐优美的画卷,寓意宜都市宜商、宜居、宜业的良好社会、生态环境。

宜都市

风景名胜

综述

宜都上锁巴楚山地,下引江汉平原,长江清江环抱,素有“楚蜀咽喉”,“三峡门城”,“鄂西门户”之美誉。截至2022年5月,宜都市有A级景点景区6家,青林休闲旅游区于2021年7月通过国家4A级景区景观价值评价。旅游名镇1个(五眼泉镇)旅游名村3个(红春旅游名村、弭水桥旅游名村、青林寺旅游名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家(全心畈村、青林寺村)。开发有宜都蜜桔、宜红茶、天然富锌茶、傅阿姨食品、土老憨橘醋系列等旅游特色商品,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基本配套,景区、旅行社、星级宾馆全面发展的格局。

宜都市主要旅游景区名录

景区名称

质量等级

景区地址

评定时间

三峡湿地杨守敬书院

AAAA

宜都市五眼泉石门村二组

2016年6月

宜都市清江天龙湾旅游度假区

AAAA

宜都市红花套镇鄢沱村

2020年7月

宜都市青林休闲旅游区

AAAA

宜都市高坝洲镇青林寺村

2022年9月

宜都奥陶纪石林

AAA

宜都市潘家湾乡

2005年3月

古潮音洞度假山寨

AAA

宜都市聂家河镇

2005年3月

宜都市潘家湾土家族乡民俗文化博物馆

AA

宜都市潘家湾土家族乡石林路134号

2014年

参考资料:

主要景点

三峡湿地•杨守敬书院

宜昌峡州清江湿地风景区(原三峡湿地·杨守敬书院)位于长江、清江、渔洋河三水交汇的宜都市境内的高坝洲库区,景区总占地2000余亩,其中杨守敬书院占地500余亩,水域面积1500亩。宜昌峡州清江湿地风景区集书院传统文化、湿地生态文化、道教养生文化于一体,书院传统文化是核心,承载着讲学、藏书、供祀功能,常年开展有国学讲座、艺术展览、学术交流等文化活动。景区分为“一院四区"五大功能板块,即:杨守敬书院、湿地宣教展示区、生态养疗度假区、水上游乐区、问道养生区。

宜都市

清江天龙湾旅游度假区

清江天龙湾旅游度假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宜都市红花套镇鄢家沱村境内,景区陆地占地面积240亩,水域面积上千亩,主要分为四大功能区:即清江观光区、水上运动区、休闲度假区、户外拓展区。

宜都市

清江观光区

清江观光区以“两坝一江”(高坝洲、隔河岩两座大坝及清江)为平台,以清江渔歌游船为载体,以清江两岸旅游景点为支撑,将天龙湾度假区、清水湾、杨守敬书院、高尔夫球场、青林寺迷语村、愚人岛、石柱观等景点一线穿珠,有“清江百岛湖休闲观光游”,“清江石柱观探险观光游”等精品旅游线。

宜都市

宜都市青林休闲旅游区

宜都市青林休闲旅游区地处隔河岩大坝之下的清江高坝洲库区,横跨红花套镇与高坝洲镇,占地面积逾8.5平方千米。旅游区因历史上曾有一座古寺庙“青林寺”而得名,是一处山环水绕,田园纵横,集江河、水库、田园、花树、村落、小镇、高尔夫球场、温泉、万里古茶道、游艇港区等景观于一体的休闲旅游区。

宜都市

古潮音洞山寨

古潮音洞,又名“谢家洞”,为大型石灰岩洞。因洞中常发出神奇潮音,以及明末时谢氏家族在洞中躲避李自成起义军追剿而得名。地处宜都市聂家河镇,是国家AAA景区。该洞为灰质白沙岩层结构,成洞于寒武纪,距今约5亿3千万年。上下分旱、水两洞,两洞相连相叠 ,洞内厅壁挂满形态各异的钟乳石。洞内有一擎天巨柱,高39米,围径37.8米。据专家考证,该柱为目前国内发现的岩溶洞穴中最大的巨柱。

宜都市

对外交流

2023年7月4日,第9届中国-东盟青年精英交流节在宜都开幕,来自东盟10国的驻华使节、友好组织负责人与青年学生代表70余人参加活动。

宜都市

重要人物

宜都市重要人物(部分)

姓名

生卒年

简介

杨守敬

1839年-1915年

宜都人,字惺吾,号邻苏,晚号邻苏老人。清末(民初)历史地理学家、版本目录学家、藏书家、金石学家、书法家

朱语今

1916年-1988年

宜都市五眼泉乡石门村人,本名朱裕璟,编辑出版家

李启斌

1936年-2003年

宜都市高坝洲镇湾市村人,天文学家,曾任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

吴少伯

1919年-2003年

宜都市陆城亮家垴村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横碛白尖”创始人。其制作的“横碛白尖”被评为宜昌地区名茶

重要荣誉

2018年10月,宜都市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2020年11月,宜都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2021年1月,宜都市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

2022年7月,宜都市入围2022年全国百强县,位列第68位。

2023年5月,宜都市入选“2023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