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宪(1920年11月7日至2015年4月28日),生于浙江绍兴,中共党员,中国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稀土事业的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

徐光宪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大学执教过,历任北京大学原子能系(后改为技术物理系)副主任、稀土化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任、中国化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稀土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徐光宪主要从事化学和无机化学的教学和研究,涉及量子化学、核燃料化学和稀土科学等领域,阐明了稀土化合物的电子结构特征和化学键性质,揭示了稀土化合物配位数的规律性,自主创新出稀土串级萃取理论,把镨钕分离后的纯度可以达到创世界纪录的99.99%,独创了稀土分离“三出口”工艺,使中国稀土分离技术和产业化水平跃居世界。1987年,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三等奖,1994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9年,获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徐光宪的:人物经历、主要成就、评价、人物关系等介绍

中文名

徐光宪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性别

出生日期

1920年11月7日

去世日期

2015年4月28日

籍贯

浙江省上虞县(现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

民族

汉族

职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职称

教授

毕业院校

上海交通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最高学历

博士研究生

主要成就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代表作品

《稀土萃取分离工艺的一步放大》《串级萃取理论及其应用》

人物经历

早期与学业经历

1920年11月7日,出生在浙江省上虞县(现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中兄妹7人,徐光宪老幺,中学时期,就读于浙江省绍兴市稽山中学,期间获浙江省数理化竞赛优胜奖,还曾受到上虞春晖中学的著名前辈的熏陶。1926年,进入浙江绍兴龙山小学,之后又转入浙江绍兴县立第二小学就读,1932年,小学毕业。

1932年至1936年,先后在杭州私立清华初级中学、绍兴稽山中学就读,初中期间,父亲因病去世,家中失去主要经济来源。初中毕业后,为了减轻母亲负担,不得不放弃读普通高中的机会,转而自考进浙江大学附属杭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土木科,从而与化学结缘。

1936年至1937年,在浙江大学附属杭州高级职业学校就读,但因战乱转学至宁波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今浙江工业大学),在乡下一所破庙里继续学业。1939年,于宁波高工毕业,选择来到上海,晚上做家教谋生,白天到大学听课,1939年,考取了学费便宜而且有奖学金的国立交通大学。

1940年,考入借法租界震旦大学上课的国立交通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的前身)化学系,1944年,于该校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在上海宝华化学厂任技师。1946年1月,任国立交通大学化学系顾翼东教授的助教,同年,与交大同班同学高小霞在上海国际饭店结为伉俪。

1948年,考取了公派自费留学美国的资格,考入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化工系读研究生,一学期后经唐敖庆推荐转至哥伦比亚大学,并获得哥大的助教奖学金。1951年,以《旋光的量子化学理论》为博士论文,于该校物理化学博士研究生毕业,从入学到获得博士学位,仅用两年零八个月。

工作经历

博士毕业后,本可以留下来担任讲师,举荐到芝加哥大学做博士后,但是徐光宪放弃即将到手的工作,于1951年4月15日离开旧金山,乘船回到中国,1951年5月,经先回国的唐敖庆推荐,任北京大学化学系副教授,同时兼任燕京大学化学系副教授。1957年9月,任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副主任兼核燃料化学教研室主任,开始从事核燃料萃取化学研究,1961年,晋升为该校教授。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海外学习和工作的经历,受到排挤,1969年年底,被迫离开技术物理系,到江西农场劳动。1972年,回到北京大学化学系,转向稀土分离和萃取方面的研究,于1975年提出了稀土串级萃取理论,为把串级萃取理论真正应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也为了更快地推进稀土研究,徐光宪又投入到实验中,设计出了最优化的工艺流程,使得原本复杂的稀土生产工艺彻底简单化,这也让中国的稀土分离技术开始走在世界前列,根本改变了受制于人的困窘局面。

徐光宪

1980年,凭借在稀土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和作出的贡献,徐光宪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部),198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任稀土材料化学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4年,先后应台湾工业研究院院长邀请、台湾“中研院”院长邀请访问访问台湾新竹、台湾台北,作学术报告。1995年,受聘任东北大学名誉教授。2009年,获得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逝世

2015年4月28日上午,徐光宪院士逝世,享年95岁。

社会任职

任职时间

职位

1978至1998年

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9至1995

第四届亚洲化学联合会会长

1986年至1994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

1989至1993年

亚洲化学联合会主席

1991年

第四届亚洲化学大会主席

1991年

第二届国际稀土会议副主席,兼程序委员会主席

1991年

第三届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委员

1989年

亚洲化学会主席

1986年至1990年

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二届理事会理事长

1985年

《中国科学》杂志副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无机化学学报》副主编、第1届国际稀土开发与应用会议大会副主席,兼程序委员会主席

1979年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副主编

1964年

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参考来源:

主要成就

学术成就

二十世纪50年代,徐光宪发表论文《旋光理论中的邻近作用》,揭示了化学键四极矩对分子旋光性的主导作用,还改进仪器设备,把极谱法的测量精度提高了两个数量级,在国际上较早测定了碱金属和碱土金属与一些阴离子的配位平衡常数,而且根据弱配位平衡与吸附平衡的相似性,提出配合物平衡的吸附理论,可以简便地描述溶液中弱配位平衡过程。

20世纪50年代末,徐光宪从事核燃料萃取化学研究,提出萃取机理的分类法,准确测定大量溶液化合物的稳定常数和两相萃取平衡常数,并在全国普遍推广应用,使中国单一高纯稀土的生产与外贸占,取得国际领先水平和巨大的经济及社会效,被国际手册收录。

截至2013年徐光宪发表期刊论文560余篇,被他人正面引用2200余次,出版专著和教科书10本,其中《物质结构》获国家优秀教材特等奖,是化学领域唯一获得特等奖的教材。

人才培养

徐光宪执教数十载,培养了培养了近百名博士、硕士生和一大批稀土行业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多数成为中国教育、科技界的骨干力量,其中,毕业生中,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黎乐民、黄春辉、严纯华、高松分别凭借各自在量子化学、稀土配位化学及光电功能材料、稀土分离和功能材料化学、磁分子固体材料领域的成就荣选为中科院院士。

出版著作

出版时间

作者

书名

ISBN

出版社

2010年10月

徐光宪、王祥云著

《物质结构》(下)

9787030290359

科学出版社

2009年6月

徐光宪著

《量子化学-基本原理和从头计算法》(中册)

9787030220394

科学出版社

2008年3月

徐光宪著

《量子化学:基本原理和从头计算法(下)》

9787030201867

科学出版社

2007年9月

徐光宪著

《量子化学——基本原理和从头计算法》(上册)

9787030192134

科学出版社

1995年12月

徐光宪编

《稀土》(下)

9787502415846

冶金工业出版社

1995年8月

徐光宪编、译

《稀土》(中)

9787502416805

冶金工业出版社

1995年8月

徐光宪编

《稀土》(上)

9787502416782

冶金工业出版社

1995年

徐光宪、倪嘉缵主编、苏铿编写

《神奇之土:稀土科学基础研究》

7535716768或 9787535716767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年

徐光宪、袁承业著

《稀土的溶剂萃取》

9787030273451

科学出版社出版

1959年12月

徐光宪编

《物质结构》(上)

——

高等教育出版社

学术论文

截至2009年徐光宪发表期刊论文560余篇,下表仅收录部分论文

发表时间

作者

刊名

篇名

2005年

徐光宪、师昌绪

中国科学院院刊

关于保护白云鄂博矿钍和稀土资源避免黄河和包头受放射性污染的紧急呼吁

2002年

徐光宪

结构化学

21世纪理论化学的挑战和机遇

2002年

徐光宪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1世纪的配位化学是处于现代化学中心地位的二级学科

2001年

孙颖、杨展澜、申国荣、周勇、吴瑾光、徐光宪、周孝思

中国科学(B辑化学)

胆结石组成和形成机理的研究进展

1997年

孙波、赵莹、徐端夫、吴瑾光、周维金、徐光宪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邻苯二甲酸-邻菲罗啉-铕-铽络合体系的荧光性能研究

1995年

王笃金、吴瑾光、徐光宪

化学通报

反胶团或微乳液法制备超细颗粒的研究进展

1982年

徐光宪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原子簇与有关分子的结构规则(Ⅰ)—(nxcπ)格式

1978年

徐光宪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串级萃取理论Ⅰ、最优化方程及其应用

1963年

徐光宪、王文清、吴瑾光、李蓓莉、吴功保、施鼐

原子能科学技术

核燃料萃取的化学(Ⅰ)——螯合与中性络合协同萃取

1956年

徐光宪、赵学庄

化学学报

Slater型原子轨函和电离能的近似计算法的改进

荣誉与奖励

社会荣誉

时间

荣誉称号/奖励

2009年

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6年

北京大学首届自然科学研究突出贡献奖

2006年

2005年度中国十大系列英才之“十大科技英才”

2006年

北京大学首届蔡元培奖

2005年

何梁何利科学成就奖

1994年

北京大学首届自然科学研究突出贡献奖

1994年

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1980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1年

美国西格玛克塞荣誉科学会会员

参考来源:

科技奖励

获奖年份

科研项目

获奖名称

1999年

重稀土分离的理论与实践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6年

南方稀土全分离

国家教委一等奖

1991年

稀土萃取分离工艺的一步放大

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88年

色素型胆结石的组成、结构及生成机理的研究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88年

轻稀土三出口萃取分离工艺理论设计及其工业实践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88年

物质结构

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

1987年

串级萃取理论及其应用

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1987年

应用量子化学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985年

串级萃取理论

国家教委一等奖

1985年

应用量子化学

国家教委二等奖

1978年

稀土萃取研究

全国科学大会奖

参考来源:

评价

“学长一生忠心报国,无私奉献,品行堪为世人楷模;一生潜心科研,治学不倦,成就堪为学界标尺。”(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全体师生及校友对徐光宪的悼念词

“师从徐先生是我一生的幸福,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他都是我们的榜样。”(中国科学院院土、徐光宪学生严纯华

“徐先生对科学事业的追求真是做到了不屈不挠,执著到底。”(中国科学院院土、徐光宪学生黎乐民评)

“他和他的团队一路披荆斩棘,带领中国稀土工业昂然跨进世界前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传奇’。”(光明日报

注释

[a]

即上海大同大学(1912年3月至1952年10月),1952年,大同大学在院系调整中被撤并,其院系分别并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政经济学院和华东化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