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田信玄(日文:たけだ しんげん,英语:TakedaShingen;1521年12月1日-1573年5月13日),原名武田晴信(shēn,同"伸"),幼名胜千代,通称太郎,出家后法号德荣轩信玄,清和源氏源义光之后,武田信虎嫡长子,是日本战国时期甲斐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从四位下大膳大夫,信浓守,甲斐守,甲斐国第十七代守护、甲斐武田氏第十九代家督。

武田信玄早年不受父亲重视,因此故意装出呆傻的样子以隐藏自身实力,天文五年(1536年),武田信玄元服,改名晴信,经今川义元斡旋,立为武田氏嫡嗣,娶妻并任大膳大夫。武田信玄于天文十年(1541年)在今川义元等人的帮助下将父亲流放到骏河国,夺取了当主家督的职位权力。继承家督之后,武田信玄屡次发动对信浓的征伐,相继平定諏訪等地。从天文二十二年(1553年)到永禄七年(1564年)。武田信玄和越后国的上杉谦信爆发了五次川中岛合战,其中第四次川中岛合战最为激烈。 永禄十一年(1568年)二月,武田信玄与三河的德川家康密约平分今川领土。元龟二年(1571年),武田军在压制骏河全境后,开始举兵进攻远江三河,并逐渐与织田信长展开抗衡和拉锯的状态。次年,武田信玄受与织田信长敌对的将军足利义昭的邀请,从甲府领起兵三万于上京讨伐织田信长,在三方原合战中击败德川家康和织田信长的联军。元龟四年(1573年)四月十二日,武田信玄在信浓的驹场病逝,享年五十三岁。武田信玄之墓位于日本长野县诹访湖长岳寺,如今寺内保存着大量的古建筑。大正4年(1915年),赠从三位。

武田信玄因任甲斐守护,并且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被称为“甲斐之虎”,有“战国第一兵法家”之称。江户后期农政学者佐藤信渊评价:“为政者中论用心、筑堤、通水利、教育百姓、发展农业者唯(武田)信玄第一。”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武田信玄的:人物生平、为政举措、人物思想、人物影响、人物评价、人物关系、人物轶事、相关作品、后世纪念、人物关系等介绍

中文名

武田信玄

外文名

たけだ しんげん(日文名)、Takeda Shingen(英文名)

别名

胜千代、太郎、德荣轩信玄、甲斐之虎

原名

武田晴信、源晴信

国籍

日本

籍贯

东海道甲斐国(今日本本州岛中部的山梨县)

祖籍

东海道甲斐国(今日本本州岛中部的山梨县)

出生地

东海道甲斐国(今日本本州岛中部的山梨县)

出生国家

日本

出生日期

1521年12月1日

去世日期

1573年5月13日

民族

大和民族

职业

日本战国时代军事家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日本后柏原天皇大永元年(1521年12月1日)十一月三日,武田信玄出生于日本东海道甲斐国要害山城积翠寺的军人世家,他是日本平安时代后期武将源义光的直系后裔,父亲武田信虎作为家督担任甲斐守护,他在信玄出生当天于饭田河原合战中战胜以福岛正成为首的福岛军,因此武田信虎为信玄取名胜千代。

武田信虎比较宠爱次子武田信繁,想要废掉胜千代的继承人之位,因此胜千代故意装出呆傻的样子以隐藏自身实力,在与其弟弟武田信繁较量技艺时经常落于下风,甚至有次假装从马上摔下而被众人扶起,大家都很轻视胜千代,只有骏河国主今川义元(胜千代的姐夫)和胜千代关系较好。

天文二年(1533年),胜千代与上杉朝兴的女儿结婚,没多久其妻子病死。天文五年(1536年),胜千代元服,并被将军足利义晴赐偏讳为晴,于是改名晴信,七月,由今川义元(いまがわよしもと)牵线说媒迎娶了左大臣三条公赖之女为正室(三条夫人),后今川义元向武田信虎奏请立晴信为嫡嗣,并任大膳大夫。

夺取家督

天文五年(1536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武田信虎率军八千从信浓出兵攻打海之口城,由于海之口城主平贺源心骁勇抵抗,武田信虎过了一个月没能攻克。当时适逢下雪,武田信虎听从帐下诸将的建议班师退兵,武田晴信却请求为大军殿后,遭到武田信虎的拒绝后仍然请求率领三百人殿后。武田晴信亲自警告士兵不要解甲卸鞍,先给马喂食后充饥,之后他率三百骑兵五更出发冒雪前往海口。黎明时分武田晴信抵达海之口城时,平贺源心已将部队散遣并带领一百人驻守,于是武田晴信兵分三路,自己率领一路入城,另外两支队伍在城外挥舞军旗,城内的敌军由于侦查不明很快被武田晴信击溃,平贺源心也被武田晴信斩杀。但武田晴信回城之后,却不被信虎奖赏,诸将暗地佩服晴信而不敢声张。

武田信虎虽然是甲斐国的守护,但他却性格暴虐嗜杀,并没有用心治理国家内政,一心想要攻取邻国信浓,连年的粮食失收与征伐所带来的严重阶级性激化引起家臣和百姓的不满。天文七年(1538年)五月,武田信虎想以到骏河学习为名流放武田晴信,幸亏三条夫人产下儿子武田义信才使其度过危机。天文十年(1541年)六月,为确保自身的安全,武田晴信私下与家臣饭富虎昌和、板垣信方密谋,并暗中联合今川义元将父亲武田信虎流放到骏河国,而武田晴信趁机夺取家督的职位权力,成为甲斐国总揽大权的大名。

屡败信浓

同年武田晴信放逐父亲信虎之后,邻国信浓国闻讯依附村上义清,其中诹访城主诹访赖茂(诹访赖重)和深志城主小笠原长时趁机率军一万前来攻打武田氏。武田晴信命令骑将原加贺留守国内,而自己率领六千人出城与敌军在菲崎交战。原加贺聚集府中五千农商,要求每人手持一面纸旗,鼓噪而出击败来犯之敌。而在城外的武田晴信率领6000人于盐川河原设阵后,与以诹访部为先锋的联军展开了韭崎会战,武田军上下一心击败敌军并斩获对方2700颗首级,联合军退回信浓。

天文十一年(1542年)三月,村上义清、小笠原长时、诹访赖茂与木曾义高等人率领信浓兵再次来攻,武田诸将都感到恐惧,唯独武田晴信认为四人合攻必有分歧,于是假装疏浚沟渠和加高营垒。村上义清四人以为武田晴信惧怕自己而大胆进入境内,但晴信在夜晚进军,趁天降雾雨进攻信浓军并取胜,后四人领兵至平泽又被武田晴信击破,之后连续几年互相征伐,都是武田晴信取胜。不久,武田家臣板垣信形听闻寄食数年的骏河旧臣山本勘助有才,就将其举荐给武田晴信,武田晴信非常欣赏山本勘助,当天就赏赐给他二百贯邑,并为其赐名武田晴行,后武田晴信使用晴行的计谋攻占信浓九城。天文十三年(1544年),武田晴信采纳板垣信形的计策,诱杀诹访赖茂并将其女儿诹访御料人纳为小妾,于次年生下第四子武田胜赖。武田晴信将长子武田义信立为嫡嗣(继承人),让胜赖承袭赖茂的位置。

天文十四年(1545年)五月,武田晴信在盐尻岭击败小笠原长时和伊奈氏的联军,同年北条氏康进攻骏河东部,武田晴信向今川派出援军的同时,积极策划今川、北条间的和平工作并缔结三国和约。次年三月,武田晴信大举进兵信浓国的户石城,村上义清率领六千军队来援,斩杀武田先锋甘利备前、横田备中等人,武田晴行建议自己带领后队兵从左翼出发,村上义清军不能相顾,致使武田晴信军气复振并击败村上义清。

上方原之战

天文十五年(1546年),佐久内山城大井贞隆之子大井贞清叛乱,武田信玄平叛进入北信浓,引发了与北信浓当地豪族猛将村上义清的矛盾,武田军平定诹访地区早就刺激了村上义清,村上军开始沿着千曲川侵入武田领地。天文十六年(1547年)八月,晴信包围了笠原清繁的志贺城,同笠原清繁结盟的关东管领上杉宪政立即派出援军,但被板垣信方、甘利虎泰率领的武田军击败。武田军在志贺城前摆放所杀3000敌兵的首级来威吓守军,结果士气低落的志贺城被攻占、笠原清繁战死,落城后男性俘虏被当作奴隶、女人被转卖为妓女。

天文十七年(1548年3月10日)二月一日,武田晴信不顾周围的反对意见,在大雪中率5000人从踯躅崎馆出兵北信浓,同年二月十四日,武田军以板垣信方为先锋发动进攻,板垣军击溃了村上军的先头,板垣信方因此放松警惕开始清点敌方尸首,村上军趁机反攻致使板垣信方在上马时被敌兵用长枪挑死。村上军借势发动猛攻、后面的武田军遭到先头溃败部队的冲击也开始瓦解,武田大将甘利虎泰战死。村上义清继续进攻却被内藤昌丰和马场信房击退,武田晴信也二处负伤并大败而回。信浓守护小笠原长时趁机攻入诹访,诹访西方众纷纷反叛,武田晴信陷于不利。

次年八月,武田晴信占领上野地区,并在诹访原击败小笠原长时。天文十九年(1550年)三月,武田军再次占领上野地区。武田晴信连续攻击村上义清,又攻击高梨、须田、岛津氏。天文二十二年(1553年),武田晴信修建攻略信浓的军用道路,克服地形不利,武田军三路进击征伐村上义清,最终占领河中岛的四个郡。村上义清与小笠原长等人无法抵挡,共同商量后决定一起逃往越后投靠长尾景虎(上杉谦信),至此“甲斐之虎”几乎已经称霸了整个信浓地区。

川中岛合战

第一次合战(布施之战)

天文二十二年(1553年)五月,村上义清、高梨政赖、须田亲满、岛津规久等人投靠上杉谦信,然后上杉谦信下令全国组织军队在小田滨,带领八千骑兵进入信浓放火烧武田氏的城。十一月初,上杉谦信进军河中岛,武田晴信获悉后求助于今川氏,并派出二万步骑出动至雨宫渡,武田军和上杉军在河对岸列阵。双方僵持二十七天后,武田晴信带着十四个队伍迎战,上杉谦信分兵渡过上游袭击甲斐军的后方,武田部将横田源助、板垣三郎等人战死,甲斐军和越后军互有伤亡,各自引军返回。

天文二十三年(1554年)五月,在太原雪斋斡旋下的三家互相建立姻亲关系,于善德寺三国会盟。(长男武田义信迎娶了义元的女儿,武田晴信的女儿则嫁给北条氏政,还有北条氏康的女儿嫁给今川氏真)。日本东部三大强国之间的同盟正式缔结,史称甲相骏三国同盟。武田晴信得以专心平定信浓,而两个国家联合起来支持武田氏以共同对抗谦信,但信浓的客将乐岩寺、布下、和田等人私下和上杉谦信联系,上杉谦信出兵清野并焚烧鼠子驿后返回。

第二次合战(犀川之战)

同年八月,上杉谦信再次带领八千骑士进入信浓犀川阵地,武田晴信带二万人与之对峙但坚守不出,后两军进行了十七轮战斗且互有伤亡。武田晴信为打破僵局暗自下令兵破开犀川的防线,穿过芦苇,直接攻击谦信的指挥部。武田军击败上杉谦信的部队后,想要乘胜追击却被宇佐美定行等人反击落败,武田晴信本人在逃跑中被砍伤肩膀,被侍卫队长原大隅保护方才脱险,双方战后由于各自实力受损而停战一段时间。

弘治元年(1555年)四月,武田晴信降服木曾义高并招他为婿,次年取得伊奈郡后完全控制信浓地区,同时他让高坂昌宣守贝津城以防备上杉谦信。同年三月,信玄和谦信再次在河中岛对垒,武田晴信本想绕到越后军后方偷袭,但被上杉谦信捷足先登攻至其大本营,上杉谦信趁大雾率领8000名骑兵直接冲进营地,将山本晴行等六名将领斩杀。客将保科弹正等人发觉上杉氏的营地无人后返回,与武田信玄大军夹击上杉谦信,越后军败退至犀川,后在渡口宇佐美定行的保护下安全撤离。

第三次合战(上野原之战)

在八月,谦信再次出征河中。他命令村上义清等在原来的战场上扎营,而他自己则过河,背靠水面布阵。信玄计划在两座山之间设伏,假装败逃,诱导敌人进入山中,然后在高处射杀他们。于是他们在夜间设伏,白天时让骑兵冲入北军之中,引诱他们的轻装部队追击,但谦信并没有上当。武田晴信担心部队会因为长期行军而出现问题,于是在夜间撤退到上野原。谦信率全军紧追,晴信回头抵抗,双方伤亡相当,然后双方收兵归营。甲斐和越后的军队一直在互相对抗,两国的士兵和百姓都非常痛苦并希望和解,于是两军在今川义元的调解下达成和解。

弘治三年(1557年),武田晴信与上杉氏在上野原地区发生小规模的战斗,双方陷入僵持。当时的将军足利义辉因受到三好长庆的压力,急切希望上杉景虎能停止战斗,前往上洛提供帮助,因此足利义辉使双方达成和解,武田晴信趁机从幕府获得了“信浓守护”的职务。永禄二年(1559年)2月,武田晴信剃发出家,坊名德荣轩,道号机山,法号信玄。

第四次合战(八幡原之战)

永禄四年(1561年),北条氏由于受到上杉谦信的进攻,而派使者请求信玄向北侵攻越后以牵制谦信,于是信玄便让高坂昌宣在疆界上进行烧杀掠夺。同年八月,上杉谦信再次出征信浓,并在西条山上筑堡建造水池以对抗驻守贝津的武田军,信玄和义信带领两万骑兵来到雨宫渡以切断谦信的回路,后信玄撤军进入贝津以窥视谦信的行动。于是上杉谦信在山上设立疑兵,全军噤声涉过雨宫渡并斩杀武田氏斥候,后派本庄繁长和色部长实等将领带领两千骑兵在筑摩河岸摆阵。武田信玄只能用弓箭尽力抵挡,但被上杉谦信亲自领兵击败,武田军败退至犀川。上杉谦信获胜后停止前进并进食休息,但武田义信又率领残兵反击越后军,上杉谦信手持长枪亲自上阵,在本庄繁长等人的支援再次将义信击退。上杉谦信派使者给信玄要求再次决战,但武田信玄都没有答应。

第五次合战(对阵盐崎)

永禄四年(1561年)到永禄七年(1564年)之间,武田信玄多次在北条氏康的配合下袭击上杉辉虎在上野、武藏两国的领地,在永禄七年(1564年)还煽动飞驒国大名卢名盛氏进攻越后。面对这种情况上杉辉虎十分愤怒,于当年7月再次出兵川中岛,结果与前几次仍是大同小异,武田信玄根本不给他交战的机会而选择进驻盐崎城,双方在对峙了两个月左右之后,上杉辉虎撤兵回国。自此之后,上杉辉虎再也没有踏入信浓国境内。

从天文二十二年(1553年)至永禄七年(1564年),武田信玄的甲斐军和上杉谦信的越后军在北信浓川中岛地区进行了五次会战,史称川中岛合战。由于双方势均力敌且都精通战法,总体上并没有决定性的战果,上杉氏保存了越后的据点,武田信玄也平定了信浓地区。

武田家变

永禄六年(1563年),武田信玄出兵攻打上野并夺取蓑轮、松枝等城池,又侵略飞驒并降服江间常陆等豪族,于是谦信与信玄分领飞驒地区。同年八月,上杉谦信与武田信玄两家达成约定,各自选出一名壮士进行较量,胜者获得河中。上杉氏的壮士取得了胜利,于是信玄只独占贝津一座城,其他城池都归谦信所有。谦信随后将村上义清、高梨政赖等人恢复原籍。

永禄七年(1564年),武田信玄派遣山县昌景联合北飞驒豪族江马氏打败三木氏攻下飞驒,并在隔年以江马氏攻入越中,劝降松仓城主椎名氏,拿下越中新川郡地山城周遭,遂以江马氏嫡子辉盛担任城主。但是后来椎名氏不敌上杉谦信,江马辉盛改投上杉家,使武田信玄的越中战略失利。义信勇敢善于战斗,士兵们归心向往。信玄对他心生忌惮,担心他效仿自己。胜赖作为庶子,暗中有篡夺家督之意,于是与饭富兵部的弟弟昌景密谋,派人诬告义信“指示兵部进攻信玄的军阵图”。

永禄八年(1565年)正月,武田义信谋叛被发现,老师饭富虎昌为保护武田义信而切腹,武田义信被幽闭在东光寺。十一月,武田信玄不顾家臣反对让四男武田胜赖娶了织田信长养女远山氏。两年后武田氏近亲家臣递交对武田信玄的忠信文书,送回武田义信妻今川氏,与今川家决裂,武田义信自杀。同年远山氏产子武田信胜后死去,织田信长为保持姻亲,为长子织田信忠与武田信玄的女儿订亲。随后,武田信玄破关东的上杉属城箕轮城,占据西上野。并以孙子武田信胜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四子武田胜赖(武田信胜之父)进行辅佐。

侵攻骏河

永禄十一年(1568年)二月,武田信玄与三河的德川家康密约平分今川领土,十二月击退北条援军,占据骏府城,甲相骏三国同盟解体。永禄十二年(1569年)三月,德川与北条今川和解,武田信玄遭到德川氏和北条氏、上杉氏的夹击。武田信玄从容应对,一面鼓动上杉家臣叛乱牵制上杉军,一面采用军事行动。十月于三增峡大败北条氏政军团(史称三增峠之战),攻入伊豆相模,一度包围小田原城,于三增峠大败北条军。元龟二年(1571年)骏河国全境压制,至此武田信玄终于看到了日思夜想的大海以及得到为了上洛而作准备的骏河水军。并开始攻略远江三河地区。与将军足利义昭,越前国的朝仓义景,近江国的浅井长政,本愿寺显如等结成信长包围网,进入与信长敌对状态。十月北条氏康死,其子北条氏政改变战略,甲相联盟再度开起,牵制了上杉势力。

三方原之战

在结束相模方面的忧患后,元龟三年(1572年),织田信长转战各地攻击反对势力,双方渐渐陷于精疲力竭的状态,本愿寺要求武田信玄打击信长同盟德川家康的势力。十月三日,应与织田信长敌对的将军足利义昭之请,武田信玄从甲府——踯躅崎馆领起兵三万五千余大军上京,目标直指京都,讨伐织田信长,获取天皇册封以号令天下。大军以山县昌景为先锋,出兵时武田信玄一度感到不适,为抓住机会,大军继续进发。武田胜赖攻破远江二俣城,山县昌景也陆续攻略东三河诸城。别队秋山信友攻破美浓岩村城。

元龟三年(1572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武田军主力与德川织田联军在三方原交战(史称三方原合战),武田信玄从薄滨松城处纵火,挑战城内守军,但守军不出战。信玄佯退,城内守军大规模出击,信玄便调转军队。昌行与胜赖、山县昌景、马场信房作为先锋,昌行与昌景先行合围敌军,然后胜赖与信房继续进攻,冲垮了敌军的指挥部。信玄派米仓丹后从侧翼袭击,取得了大胜。后听取高坂昌宣的建议撤往刑部。第二年乘胜进军陆续攻破三河诸城,武田信玄方面虽然越前朝仓氏未按约出兵,但信长方面也没得到上杉的援助,然而在即将展开与织田信长一决雌雄的大战时,武田信玄肺痨病突然恶化(另一说法是胃癌)而不得不暂停上京计划,武田军被迫经信浓归阵。在这次战斗中,武田信玄俘获织田氏将领平手泛秀,将其首级送至信长处。

晚年病逝

元龟四年(1573年)正月,武田信玄攻下野田城但因病班师,织田信长派遣将军义昭请求武田信玄停战,武田信玄拒绝织田信长的停战要求并陈述其五大罪状。同年二月,武田信玄派遣秋山晴近引诱并夺取信长的姑母,后迎接京畿的将士前来献款。三月,武田信玄病情好转后再度发作,但他亲率三万部队进兵美浓,织田信长率万人抵抗却被山县昌景的八百骑兵击败而逃,后武田信玄拒绝与上杉谦信和谈,继续率军转移到三河并前往平谷。四月,武田信玄病情再度恶化,无奈召集将领商讨后事,委派武田胜赖代理指挥,并告诫他要与上杉谦信联合以对抗邻国联合的侵犯,遗言称其死后三年秘不发丧,不久武田信玄病逝于信浓国驹场(今长野县下伊那郡阿智村),享年五十二岁,他辞世之前留下诗句——此身此骨归于天地,不沾红尘,独自风流。诸将将信玄的遗体在信浓国伊那驹场长岳寺火化,戒名法性院机山信玄,信玄的墓地分布在信玄墓、大泉寺、惠林寺、诹访湖、长岳寺、龙云寺、福田寺等地。

为政举措

法律

武田信玄的治国原理建立在孟子的民本主义上,从继承父业开始他开始着手颁布分国法。天文十六年(1547年)他公布历时约六年完成的《甲州法度之次第》,并由起初的二十六条改订增补为五十七条。条款内容集合了信玄治国的具体方法,也是治民的基本法则。信玄以法规为指标和行动准则,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动力。甲州法律中规定,只要违法,不论贵贱,皆依法、理、情处置,这一点是其他法律中所不具备的。

《甲州法度之次第》具有严厉、公正、易于接受等特点,比如武田信玄在乡村统治方面规定取缔地主、农民之间典当借钱和高利贷等行为、规定荒田大小、调查连续水灾危害状况以重建灾区、严格规定年贡和夫役、严厉执行公共课税的负担义务等细致条款。在刑罚方法,凡是租税滞纳、雇工逃走、喧哗、有不当言论或结党集社,都会遭到很重的惩罚,不过十三岁以下的儿童是免刑责的,这点比较特殊。《甲州法度之次第》的下卷共有九十九项条款,与上卷的法律秩序不同的是,下卷以家训为中心,也就是针对武士的生活,讲述一些心理问题。

外交

武田信玄继任甲斐国大名之后,对外继承了武田信虎时期与朝廷、幕府、京都大寺社、近邻大名的同盟关系,为自己初期进兵信浓创造和平的外部环境。天文十四年(1545 年)武田信玄一改武田信虎对北条氏康的敌对方针,派遣近臣驹井高白斋开始对北条氏和谈,并为之后的三国同盟开创前提。三国同盟时武田信玄以三家婚姻关系保障后方稳定安全,而在西上时期武田信玄也采取了同样的策略。元龟二年九月(1571年10月)北条氏康死后,其子北条氏政遵循其遗言与武田家交好,并与上杉家断交,两国交好的条件之一便是驱逐在北条氏领国伊豆地区被庇护的今川氏真。甲相同盟的成立使北关东政治形势发生急剧变化,北条氏与上杉氏在上野厮桥、武藏羽生城、下总关宿城再次形成对立局面,而甲斐与相模两大阵营再次形成了互相协助的军事同盟,两领国间的信息交流得以恢复。

经济

治田兴商

武田信玄为防患于未然,从孟子制田法中获取灵感实施“大小切”的独特税法,将田地赋税分成三等分,三分之一(称为大切)缴物产,三分之一(称为小切)缴钱。所以不一定要生产稻谷来换钱,任何物产都可以抵税,促使山区和平地负担的税平均,同时提高农民积极性以振兴农业。但是条文中规定要缴钱,这点有些困难,因为山村多半自给自足,不会有现金交易。于是信玄鼓励农民伐木从事木材加工,用加工品换钱;他也鼓励人民烧山开垦,种大豆、荞麦、小麦、粟米、玉米等作物换钱。

信玄也鼓励人民种粟、柿、梨、胡桃、桃子等水果以及干果,开发漆器、蜡烛、山药、苎麻等山林资源,并对皮件加工、石材加工采取保护政策(奖励猎户剥制熊皮等),推动水晶加工、雨畑砚、市场测量工具等手工业以保护农民、商人的利益,比如甲州容器有铁判(京斗三升)、端子(只有铁判的四分之一)、半斗(铁判的八分之一)和最小的小半(约十六分之一)四种,是为了配合纳粮税而设计,公平方便,促进甲州的商业活动繁荣。不少用品比如信玄斗、信玄秤是真正出自武田信玄之手,甚至到现在还有一些传统手工艺店中保有武田信玄的朱印状(相当于现在的营业执照,有的可以免除年贡杂役)流传至今。

修堤治水

武田信玄也注重治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建筑于山梨县龙王的信玄堤。信玄堤早在其父亲信虎时代就开始建筑,耗时十九年一直到永禄三年(1560年)才完成。本来流到甲府盆地的河川由于落差大,所以河流湍急,每逢大雨就会泛滥成灾,不但农田冲毁,也会造成山体滑坡。甲府盆地中的河水一旦暴涨,立刻会淹没以米为生产中心的甲府平原。特别是龙王的信玄堤,是第一大水灾地。信玄治水采取非常科学的方法,将本来和釜无川会合的御勅使川一分为二,利用逆流现象和设缓冲地带来互相牵制。筑完堤后的同年。武田信玄在堤防附近开辟龙王河平原,迁徙农民去住,并改变之前沿袭旧有的习惯来掌握土地的生产,事先预估以赋税收入为依据调查土地,可以防水灾和解决用水问题,以及繁荣堤下附近农田和村落。

合资开矿

在民政方面,武田信玄注重开发矿产,用以增加军费和改善民生。比如,甲州金在战国时代就非常有名。武田信玄为鼓励对矿产的生产开发,信玄和僧侣、当地绅豪、商人组织金山团,负责矿产的探寻,管理矿山的营运。甲府境内有名的金矿产地有黑川山、雨畑山、芳山、重桂山等,各地的金山团其实就是有力的武士团。像黑川金矿山的民团,活跃于中村、风间、古屋、依田、田边、大野,他们在武田家亡后由大久保长安率领,继续开发佐渡的金矿。另外像保金山的七人团、中金山的十人团、富士金山的二十二人团都很有名。随着信玄的武力延伸,开采范围逐渐扩大,向北到达信浓的川上村的梓山和川端下。另外诹访方面也陆续开采了金决、真志野、金鸡山、芝平等地的矿藏。骏河方面,继续开采今川氏已开发的入岛矿藏。

军事

天文十四年(1545年),北条氏康进攻骏河东部,武田信玄向今川派出援军的同时,积极策划今川、北条间的和平工作,终于在三国间缔结了和约。次年,解除了后顾之忧的信玄大举进兵信浓。天文十九年(1550年)七月,在大町豪族仁科道外指引下,武田军分路攻入信浓。天文二十年(1551年)五月,村上义清出兵救援小笠原被保科仁信队所阻止。真田幸隆趁机攻取户石城,同时武田军攻破平濑城,小笠原势力濒临崩溃。至天文二十二年(1553年),武田信玄修建攻略信浓的军用道路,克服地形不利,武田军三路进击征伐村上义清,北条氏康也传令关东北条势支援,村上义清已难以抵御武田信玄的攻势,北信诸城陆续落城或反正。村上义清与小笠原长时一起逃往越后投靠长尾景虎(上杉谦信),“甲斐之虎”至此几乎已经称霸整个信浓地区。之后武田信玄和上杉谦信的五次川中岛大会战(史称川中岛合战),由于双方势均力敌且都精通战法,总体上并没有决定性的战果,上杉氏保存了越后的据点,武田信玄也平定了信浓地区。

武田信玄于永禄十一年(1568年)12月6日从甲斐出发入侵骏河,在永禄十二年(1569年)至元龟二年(1571年)间,武田信玄通过五次入侵骏河与北条今川联军的作战基本上占领了骏河一国。武田信玄在占领骏河之后,寻求上京之路,争霸全国就成为他下一步的目标。元龟三年(1572年),织田信长转战各地攻击反对势力,双方渐渐陷于精疲力竭的状态,本愿寺要求武田信玄打击信长同盟德川家康的势力。十月三日,应与织田信长敌对的将军足利义昭之请,武田信玄从甲府——踯躅崎馆领起兵三万五千余大军上京,目标直指京都,讨伐织田信长,获取天皇册封以号令天下。元龟三年(1572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武田军主力与德川织田联军在三方原交战(史称三方原合战),经过一番苦战之后,以德川方的失利而告终。

人物思想

战略思想

武田信玄认为敌有强敌、大敌、若敌、小敌、弱敌之分。强敌有英明主君对战国形势判断准确、家老优秀、大将忠诚;大敌领地较大、兵力较强且多;若敌无战胜他国的财力物力;小敌地小兵少;弱敌无进攻他国的能力。虽则若敌、小敌自身较弱,但这是战争之时尤其需要注意的。若敌可以以意外袭击强大自己,小敌也非毫无威胁的力量。 主君对于家臣,持有慈悲之心最重要。战争获胜亦分上中下三等。上是五分获胜,中为七分获胜,下为全胜。五分获胜可以不 断激励将士,七分获胜兵将必生优越懈怠之心,获得全胜则会生下骄气,是大败的征兆。

战术思想

武田信玄的军事战术思想和兵法被后世称为“甲州流兵法”,其军事思想来源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孙子兵法——“疾如风,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风林火山);武田信玄提出 “人即城、人即垣、人即堀”,即以人为本,人便胜过防御敌人的城墙和洞穴。除此之外,武田信玄的军队以侍卫为中心,附属有弓箭手、火枪手和长柄手的足轻,以及一些非战斗人员。骑士由侍大将和足轻大将统领,并在弓箭、火枪、长柄的三个组中各设一个组长。战斗由火枪手首先发动,弓箭手填补间隙,长柄手跟随其后,而白兵战则由骑士骑马队冲锋。在武田家中,有几位侍大将,他们管理自己的家族士兵以及由总大将委托给他们的士兵、寄子和同心,并将他们分配给几个组头。组头根据主将的详细指示来指挥其下属,每个小组由三到五人组成,在班头的指挥下行动,全军在旗帜、鼓声的指挥下行动。

人物影响

武田信玄是日本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战国时代三雄之首。因任甲斐守护,并且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被称为“甲斐之虎”,有“战国第一兵法家”之称。其用兵方略与为政之道在日本战国史上留下极具影响的一笔,所举“风林火山”(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之军旗,成为武田军的一种象征。武田信玄在用兵上尤擅于指挥甲州精锐的骑兵,以灵活机智的战术取得胜利,开创了“甲州流”兵法。德川家康时,“甲州流”兵法曾作为德川家的正式的兵学而被采用,江户时代《甲阳军鉴》出版,“甲州流”兵法成为传奇,后世日本有许多兵家研究他的战术,对日本军事学影响甚大。

人物评价

日本史学家赖山阳评价:“武田晴信(信玄)沉稳坚毅而又多谋机变。”

江户后期农政学者佐藤信渊评价:“为政者中论用心、筑堤、通水利、教育百姓、发展农业者唯(武田)信玄第一。”

日本战国时期的枭雄织田信长评价:“武田家的旗帜动起来的话,那么富士山也会跟着动摇;武田家的军队动起来的话,那么全日本都会为之震动。”

中国当代历史学者李东阳评价:“武田信玄是公认的战国第一兵法家……后世有许多兵家研究他的战术,形成了对日本军事学影响甚大的“甲州流”兵学。”

日本著名企业家石崎和彦评价:“武田信玄有着天生的统帅才能和用人才能。他曾经说作为武将有三种荣誉。其一,有识别人的眼力;其二,管理国家;其三,取得会战的胜利。”

中国现代历史学者赵旭仑评价:“与一般黩武的武将不同,信玄还是个出色的治国者……信玄所制定的俗称为“信玄家法”的《甲州法度之次第》,为战国时期著名的治国法律之一;他倾心于领地内的治理,花费半生精力修建的治水工事,被后人称做“信玄堤”,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人物关系

先祖

源义光

高祖

武田信重

曾祖

武田信昌

祖父

武田信绳

父亲

武田信虎

母亲

大井之方(别称是大井夫人,实名不详)

二弟

武田信繁(武田信虎次子,武田信玄之弟,幼名次郎,元服后官拜左马助,武田二十四将之首)

三弟

武田信廉(武田信虎三男,乳名孙六,官拜刑部少辅,出家后号称武田逍遥轩,武田二十四将之一)

正妻

上杉朝兴之女、三条夫人

侧室

诹访御料人、油川夫人、祢津夫人

长男

武田义信

次男

海野信亲(年少出家,其儿子受德川家康保护,江户幕府高家武田氏始祖)

三男

西保信之(早夭)

四男

武田胜赖(天目山之战阵亡)

五男

仁科盛信(在高远城阵亡,子孙分别以仁科氏和武田氏存续)

六男

葛山信贞(天目山之战后于善光寺被杀)

七男

安田信清(武田家灭亡后逃到北陆地方大名依靠异母姐夫上杉景胜,米泽武田家始祖)

长女

黄梅院(嫁北条氏政)

次女

见性院(嫁穴山信君,德川秀忠四子保科正之养母)

三女

武田万里

四女

桃由童女(早夭)

五女

武田松姬(与织田信忠有婚约,因双方交战而取消)

六女

武田菊姬(嫁上杉景胜)

家臣

板垣信方、饭富虎昌、真田幸隆、诸角虎定、甘利虎泰、马场信春、高阪昌信、山县昌景、内藤昌丰等

以上参考资料来源:

人物轶事

纳谏改政

武田晴信(信玄)执政之后骄奢淫逸,喜欢宴饮娱乐和吟诗作赋,整日不理国政,手下的大臣都不敢劝谏。有一个叫板垣信形的武田重臣假装生病,在家里暗中邀请一位善于诗词的僧侣,学习了几句诗词。然后他出席宴会并请求赋诗。晴信强烈要求其作诗,他立即写出五个题目。晴信非常高兴询问板垣信形才干增长的原因,于是信形就借此机会大胆地劝谏,表示如果再这样下去,武田晴信就会步其父武田信虎的后尘,且臣下会和你一样骄奢淫逸,晴信听后深感触动,从此严格治国。

削发改名

天文十九年(1550年)当年,武田晴信剪掉头发并改名为武田信玄,有次他站在镜子前面自言自语,表示自己的样貌类似不动的真佛,于是命令画史(主管绘画的官员)为自己画像,之后武田信玄手持长剑和铁索,自信地对周边人表示自己死亡之后,周围的邻国肯定会攻打甲斐国(武田信玄的领地),他们看到信玄自己的画像就不敢无礼了。

相关作品

文学形象

日本著名历史小说家、气象学家新田次郎于1965年至1973年创作的四卷长篇历史小说《武田信玄》,1974年《武田信玄》一书获吉川英治文学奖。新田次郎的《武田信玄》气势恢宏,构架精妙,令人一开读就难以释卷。在写作《武田信玄》的时候,他不仅参考了各种文献,还访查了许多地方,力求历史的真实。在现场勘察的基础上,他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由于言辞合理,被读者欣然接受。另外,他在作品中充分展现了山岳派作家的风格,例如为主人公构思战术时运用专门的气象学知识,这也成为该部作品的一大特色。书中的武田信玄在金戈铁马的生涯外伴随着无数浪漫、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战场上他杀伐决断,居馆里却柔情似水。

影视形象

时间

片名

类型

饰演者

1966年

《新书・忍びの者》

电影

石山健二郎

1969年

《天与地》

NHK大河剧

高桥幸治

1969年

《风林火山》

朝日电视剧

绪形拳

1969年

《风林火山》

电影

万屋锦之介

1979年

《战国自卫队》

电影

田中浩

1980年

《影武者》

电影

仲代达矢

1983年

《德川家康》

NHK大河剧

佐藤庆

1988年

《武田信玄》

NHK大河剧

中井贵一

1990年

《天与地》

电影

津川雅彦

1991年

《武田信玄》

TBS电视剧

役所广司

2005年

《国盗物语》

电视剧

中村敦夫

2006年

《风林火山》

朝日电视剧

松冈昌宏

2007年

《风林火山》

NHK大河剧

市川龟治郎

2008年

《天与地》

电视剧

渡部笃郎

后世纪念

墓葬

武田信玄之墓位于日本长野县诹访湖长岳寺。长岳寺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寺庙,初建于1640年,如今寺内保存着大量的古建筑,其中有一个古老的门楼据说是依照孔子家门楼的样式所建。武田信玄就被埋葬在这里的十三层佛塔之中。

景点

武田信玄的雕像位于日本本州岛山梨县的正门甲府站南口前,雕像本人手执军扇,面容微微凝重。除此之外在甲府还有武田三代的遗迹——武田神社,武田神社供奉在信玄的父亲信虎于1519年从石和迁来的辻崎屋形遗址上,里面展示着信玄王所穿的盔甲和刀,这是日本战国时期重要的文化财产,1912年信玄天皇即位后设立综合“武田神社法研会”,1938年神社被指定为日本国家史迹。甲州市建德山的“惠林寺”是武田信玄的家庙,里面可以找到据说源于该战术的“风林火山”军旗和“军旗扇”,同时也有武田信玄公的坟墓,而八岳山脚下的韭崎市和北斗市是武田家族的发祥地,新府城址、武田家⾛过的山本宽介墓等也是武田信玄留下的真实历史遗迹。2021年至2022年,信玄君的陵墓惠轮寺推出了“武田信玄诞辰500周年和450周年纪念”,以迎接信玄纪念年令和3年和4年,期间举办“天地——杂花世界”书法插花特展,并在明殿对外展出“武田不动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