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海鸥(学名:Larus canus)。它们属于鸥科、鸥属,体长约40-51厘米,体重约394-586克,雌雄无明显区别。其头部较圆,嘴较纤细,其嘴和脚为亮橙黄色,虹膜黄色。头颈白色,背、肩和翅灰色,下体白色,腰、尾上覆羽白色。停栖时三级飞羽形成明显的新月状白斑,飞翔时翼前后缘白色,最外侧初级飞羽黑色并具白色端斑。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普通海鸥的:命名与分类、形态特征、分布栖息、生活习性、繁殖与生长、物种保护、与生态的关系、种间关系等介绍

中文名

普通海鸥

英文名

Mew Gull,Common Gull

别名

Larus canus var. major,Larus canus stegmanni,Larus niveus

拉丁学名

Larus canus

命名者

Linnaeus

命名年份

1758年

分布区域

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北部和东部、北美西北部

动物界(Animalia)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鸟纲(Aves)

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鸥科(Laridae)

鸥属(Larus)

普通海鸥(Larus canus)

体长

40-51厘米

体重

394-586克

简介

普通海鸥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西北部,越冬于北美西南部、欧亚大陆南部西起大西洋沿岸,经地中海、北非、黑海沿岸、里海南部、波斯湾沿岸等地东至东亚沿海地区。普通海鸥栖息于海岸、河口和海湾,也会出现于河流和湖泊中。

2018年海鸥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LC),2000年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普通海鸥会吃掉被冲上岸的动物尸体和人类留下的残骸,可以降低海滩的维护成本;其对植物种子的传播也有积极意义。

命名与分类

命名

最早发现并命名普通海鸥的是瑞典博物学家林奈(Linnaeus, 1758)。

其英文名“Mew Gull”中的“mew”来自它的叫声。学名“Larus canus”中“Larus”是海鸟的意思,“canus”则是灰色的意思。

分类

普通海鸥共有4亚种,即指名亚种(L. c. canus)、俄罗斯亚种(L. c. heinei)、堪察加亚种(L. c. kamischatschensis)及北美亚种(L. c. brachyrhynchus)。亦有将堪察加亚种作为独立种的提议,但未得到广泛支持。

形态特征

普通海鸥成年个体体重394-586克,体长雄性40-51厘米,雌雄无明显区别。其头部较圆,嘴较纤细,嘴为亮橙黄色,嘴峰35-51毫米,虹膜黄色。头颈白色,背、肩灰色,下体白色,腰、尾上覆羽白色。尾长135-159毫米,脚亦为亮橙黄色,跗蹠长51-55毫米。翅灰色,翅长雄性362-388毫米,雌性360-372毫米。停栖时三级飞羽形成明显的新月状白斑,飞翔时翼前后缘白色,最外侧初级飞羽黑色并具白色端斑。非繁殖期两颊及后颈有细碎的或大片淡褐色斑点。

幼鸟虹膜褐色,嘴粉红色或淡褐色,具黑色带斑,脚肉色。羽毛咖啡色,羽缘淡色具灰褐色斑点,尾灰褐色,基部杂白色斑点,初级飞羽褐色。次级飞羽具深色横斑,外侧初级飞羽黑色,内侧偏灰色。

普通海鸥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普通海鸥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西北部,越冬于地中海沿岸地区(摩洛哥、葡萄牙、意大利等国)、北非地区(阿尔及利亚、埃及等国)、黑海沿岸地区(保加利亚、土耳其等国)、波斯湾沿岸地区(伊朗、伊拉克、科威特等国)、东亚地区(中国、朝鲜、日本等国)以及北美洲西南部地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等地。

在中国越冬种群分布范围北至辽宁、河北、河南,东至山东、江苏、浙江,西至四川、云南,南至广东、广西、福建、香港、海南和台湾等地。亚种分布范围详见下表。

亚种名称

学名

繁殖地

越冬地

指名亚种

L. c. canus

欧洲北部、冰岛

地中海和北非

俄罗斯亚种

L. c. heinei

俄罗斯北部,从卡宁半岛到勒拿河

黑海、里海、波斯湾。

堪察加亚种

L. c. kamischatschensis

西伯利亚东北部、堪察加半岛

中国、朝鲜和日本

北美亚种

L. c. brachyrhynchus

北美西北部、阿拉斯加

阿拉斯加南部到加利福尼亚

栖息环境

普通海鸥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北极苔原、森林苔原、荒漠、草地等开阔地带的河流、湖泊、水塘和沼泽中。在海岸地区,海鸥在有草和岩石的悬崖峭壁上,草坡上,近海岩石小岛,岛屿和石堆上筑巢,在内陆地区它们在沙洲和小岛上筑巢。在海岸、河口、湖泊、农田和水库附近觅食。越冬时主要栖息于港湾、海岸和河口的沙滩和泥滩,迁徙期间亦出现于大的内陆河流与湖泊中。

生活习性

活动特点

海鸥较其他大中型鸥类活跃,飞行更灵活。鸣声为尖厉而高亢的号叫声。它们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或在空中飞翔,或游荡于水面。但通常不会离陆地太远,在暴风雨天气时,会首先向海岸飞去。

集群行为

普通海鸥在繁殖季节会结成较大的群,有时规模可达600-2000只。在繁殖季节之外觅食群的规模要小一些,但数量仍可达100只以上,主要取决于栖息地的食物供给条件。为了觅食它们还会成群结队地向内陆地区推进。

节律行为

每年秋季,普通海鸥会向南迁徙,到达越冬地的时间相对不固定。通常情况下第一次迁徙的幼年海鸥会比其亲鸟迁徙的距离更远,到达更远的越冬地。在性成熟前,这些“年轻”的海鸥会一直留在越冬地,待个体成熟后再开始迁徙。等到了春季,普通海鸥则会集体向北迁徙,不过多数普通海鸥并不会返回其出生地,而是会迁徙栖息条件更好的地区进行繁殖。

不过根据温度的变化,普通海鸥会调整迁徙时间。迁徙开始时间一般与海冰融化时间有关,如果海冰提前融化,它们则会提前离开越冬地。其是一种短途迁徙鸟类,迁徙过程中和到达繁殖地之前较少进食,直至抵达目的地产卵完成才会开始正常进食。

具体来看普通海鸥的迁徙路径,以中国国内分布的种群为例,其在中国主要为冬候鸟,每年9-10月份从境外迁徙至中国境内,迁徙路径会经过为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和吉林省,待到来年4-5月份迁徙离开。而欧美种群则一般会在每年3月底到4月初,抵达芬兰、英国、爱尔兰、丹麦、德国、加拿大西北部等地繁殖。

觅食习性

普通海鸥属于机会主义捕食者,食性较杂。在水边它们主要以小鱼、甲壳类、软体动物、昆虫等水生无脊椎动物为食。在陆地上蠕虫、昆虫、老鼠、雏鸟、卵、浆果和农田里的谷物也是它们的食物。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食腐动物,在食物匮乏时还会捕食同类的卵和雏鸟。

普通海鸥会潜入水中捕捉猎物,或者只是漂浮在水面上等待。当捕到有壳的软体动物时,普通海鸥会飞起来,把猎物反复扔在一个坚硬的表面上直到外壳裂开。

它们还会抢夺其他鸟类的食物。在黑头海鸥(Larus ridibundus )没有携带食物时,普通海鸥会在水面上休息和游荡。当黑头海鸥携带食物时,它们就会飞扑上去抢夺,迫使其放弃食物。攻击通常由一只普通海鸥发起,偶尔可见两只合作,基本没有集群抢夺现象发生。有些普通海鸥会选择居住在人类居住地附近,会依靠人类投喂获取食物。

繁殖与生长

筑巢产卵

在中国普通海鸥的繁殖期为5-7月,在欧洲及北美则为3-4月,到达时就已经完成配对。在求爱时雄性会为雌性带来食物,筑巢则一般由雌性完成,雄性主要帮忙寻找建筑材料。巢址一般选在紧靠水边的陆地、水中小岛以及芦苇堆和土丘山上,在内陆地区也可能位于树木、巢箱或建筑物上。巢主要由草构成,亦有芦苇,苔藓、树皮、树枝、海草等。

交配后24小时内雌性会产卵,每次产卵2-3枚,卵为绿色或橄榄褐色,长径56-63毫米、短径42-45毫米。

孵化生长

雌性雄性每隔2到3个小时交替孵化,大约在22-28天雏鸟破壳。雏鸟由雌雄双方共同照料。约20天后,雏鸟开始自己觅食,约5周后开始换毛,8周后才会完全独立生活。由于普通海鸥会攻击并吃掉它们的兄弟姐妹,所以一只以上的雏鸟存活下来是较为罕见的。普通海鸥在2岁左右即可达到性成熟,不过在3岁左右繁殖成功率较高。多数个体的繁殖年限在5年左右,它们的寿命可达24年。

普通海鸥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2015年全球普通海鸥总数约为250万至370万只。1985-2015年,普通海鸥在欧洲减少了不到四分之一,欧洲的数量估计在64万到108万对之间,在中国种群规模约为小于1万对繁殖个体和1000对越冬个体,俄罗斯的种群规模约为1万-10万对繁殖个体和小于1万对迁徙个体。

致危因素

该物种受到的主要威胁是栖息地丧失,旅游、研究、捕鱼和开发等人类活动造成的干扰以及天敌捕食。但普通海鸥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好,所以这些因素对其种群规模影响不大。此外在德国、丹麦、东欧国家和西亚国家有少量对普通海鸥的狩猎行为,石油泄露和海洋污染也对其生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保护级别

2018年普通海鸥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LC),2000年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被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征求意见稿)。

保护措施

普通海鸥1994年被列入《迁徙物种保护名录》(CMS)。

2018年在欧洲地区,已经确定了包括普通海鸥在内的83个鸟类保护区。在欧盟国家,普通海鸥普遍受到保护。

普通海鸥

与生态的关系

普通海鸥是高效的垃圾处理者。它们会吃掉被冲上岸的动物尸体和人类留下的残骸,可以使其栖息地保持清洁。这实际上降低了海滩的维护成本。此外它们对植物种子的传播也有积极意义。

但在一些地区,海鸥数量过多也造成了一些问题,比如对飞机航行的干扰,鸟粪对于建筑物和雕像的破坏,以及对其他鸟类生存的不利影响。

种间关系

普通海鸥的天敌主要有狐(Vulpes)、黄鼬(Mustela sibirica)、水貂(Neovison vison)等哺乳动物,其他鸥科动物也会对其卵和雏鸟造成威胁。银鸥(Larus argentatus)和大黑背鸥(Larus marinus)捕食所有年龄的雏鸟,水貂则捕食成鸟和雏鸟。对成鸟的捕食会导致弃巢,而只要不是雏鸟大量被捕食,普通海鸥一般不会从繁殖地迁移。

黑蝇(Simuliidae)也是威胁普通海鸥生存的重要因素,由于其筑巢地靠近水源,黑蝇的叮咬会导致雏鸟患病、死亡,成鸟弃巢以致繁殖失败。在黑蝇爆发的年份,普通海鸥的繁殖成功率普遍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