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道济(?—公元436年4月9日),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县卜集乡檀庄)人,东晋末年、南朝刘宋著名将领,南朝刘宋开国元勋。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檀道济的:人物生平、主要成就、人物关系、人物评价、轶事典故、人物争议、后世纪念、相关记载、艺术形象、人物关系等介绍

中文名

檀道济

性别

身份

军事家

所处时代

东晋—南朝刘宋

出生地

京口(今江苏镇江)

祖籍

高平金乡(今属山东金乡县卜集乡檀庄)

民族

汉族

去世日期

公元436年4月9日

主要成就

大破后秦、抵抗北魏

简介

檀道济出身寒门,父母早亡,后投身刘裕部下,随刘裕平定桓玄之乱。义熙十二年(416年),檀道济作为先锋帮助刘裕攻灭后秦,刘裕登基称帝后,封檀道济为护军将军,永修县公,食邑两千户,并监管淮南各路军事,刘裕病重逝世前,檀道济还被任命为顾命大臣,辅佐宋少帝刘义符。景平二年(424年),檀道济参与发动政变,废黜宋少帝,拥立刘裕第三子刘义隆为帝,檀道济也被进为征北将军,封武陵郡公,食邑四千户,文帝时期檀道济平定谢晦叛乱,并率军抵抗北魏,封为征南大将军、江州刺史。但在元嘉十三年(436年),宋文帝病重,檀道济因功高震主受到猜忌,被下诏收付廷尉诛杀,含冤而死。檀道济死后,时人唱道:“可怜《白浮鸠》,枉杀檀江州。”北魏军也不再惧怕,从而连年南进征伐。

檀道济从军二十余年,一生戎马倥偬,参与攻伐后秦,是刘宋王朝的开国功臣,后为刘宋保卫边境,抗击北魏,战绩卓著,留下“唱筹量沙”的经典战例,保全了刘宋的军事力量,巩固了刘宋的统治。

人物生平

从军建功

檀道济年少时就父母双亡,居丧期间尽孝守礼,侍奉兄姊,以和蔼恭敬的品行受到时人的称赞。后经过族叔檀凭之引荐,进入谢玄北府兵中刘裕的军营,当时正值东晋权臣桓玄把持朝政大权,废黜了晋安帝,并自己称帝,建国号楚。元兴三年(404年)二月,檀道济跟随刘裕于京口(今江苏镇江)举行起义,刘裕以打猎为名,暗中联络聚集北府兵兵将,斩杀了桓修、桓弘等桓玄亲信,刘裕被推为盟主,传檄四方,檀道济也由此迈入刘裕麾下。京口起义后,檀道济及其兄长均跟随刘裕起兵平定京城,讨伐桓玄,檀道济任征西将军,并同在刘裕建武将军府中参谋军事,在讨平鲁山之役中,檀道济擒获桓振,升任为辅国将军、南阳太守,同时由于辅佐举义建有功勋,封为吴兴县五等侯。

义熙六年(410年),刘裕带兵北伐南燕,而卢循乘机起兵反叛,一时之间,众多贼寇也纷纷响应,郭寄生等即聚集在作唐县作乱,檀道济遂被刘裕任命为扬武将军,天门太守,率军平定了叛乱。之后,跟随刘道规讨伐桓谦、苟林等,檀道济为激励文武官员,冲锋时身先士卒,所向披靡。当徐道覆进逼京城时,刘道规亲自领兵作战,而檀道济在其中立下战功最多。不久升迁为安远护军、武陵内史,又任太尉参军,官拜中书侍郎,同时因前后的功劳封爵为作唐县男,食邑四百户,并补官太尉主簿、咨议参军。刘裕长子刘义符任征虏将军镇守京口时,还任檀道济为司马、临淮太守,后又升迁为世子征虏将军司马,加冠军将军。义熙十一年(415年),檀道济还参加了进攻襄阳、平定荆州刺史司马休之的作战。

北伐后秦

义熙十二年(416年),檀道济被任命为先锋,随刘裕北伐后秦,一路从淮河、肥水出发,其大军所到之处,全部告捷,徐州刺史姚掌献出项城(今河南沈丘)投降于檀道济,各城也都纷纷望风而降,唯独新蔡太守董遵不肯屈服,檀道济攻下其所守城池,擒获董遵,并杀之。之后又进兵攻克许昌(今河南许昌),抓获后秦宁朔将军、颍州太守姚坦以及大将杨业。不久,刘裕所率晋军即攻占了后秦阳城、荥阳,大军推进到到成皋,当时镇守洛阳的后秦征南将军陈留公姚洸派遣信使向长安求援,然而后秦军中司马姚禹暗中和檀道济交结,帮助檀道济一路攻池掠地,进逼洛阳,俘获后秦兵士四千余人,有人建议将俘虏全部活埋,堆起一座山丘,但檀道济认为讨伐罪人,安抚平民,才是现在该做的事情,便将被俘兵士全部释放,遣送回家,也因此让夷族和汉族都非常感激高兴,纷纷前来归附。义熙十三年(417年),檀道济与沈林子率军渡过黄河,攻下襄邑堡(今山西芮城),然后到蒲坂攻打并州刺史尹昭,但没有成功,檀道济便听从沈林子的建议,与振武将军王镇恶汇合,集中力量攻下潼关,大败姚绍。

檀道济

长安平定之后,檀道济被任为征虏将军、琅琊内史。刘义符将去镇守江陵,又任檀道济为其西中郎司马、持节、南蛮校尉,并加号征虏将军,升迁为宋国侍中,兼任世子中庶子、兖州大中正。

开国功臣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丁卯日(7月10日),刘裕称帝,改国号为宋,是为宋武帝,降封司马德文(晋恭帝)为零陵王,东晋灭亡,改元永初。檀道济被封为护军将军,加散骑常侍,主管石头城防务,准许不用通传即可进入宫廷,又因其有辅佐开国之功,封为永修县公,食邑二千户,位列丹阳尹。其后檀道济又出任为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镇守广陵,监管淮南各路军队。

檀道济

永初三年(422年),宋武帝刘裕身体不适,护军将军檀道济同长沙王刘道怜、司空徐羡之、尚书仆射傅亮、领军将军谢晦一起进宫侍奉刘裕就医吃药。不久,刘裕病重,赐予檀道济可带宝剑披甲胄的护卫军士二十人,并遗命司空徐羡之、尚书仆射傅亮、领军将军谢晦及护军将军檀道济四人为顾命大臣辅佐太子刘义符。景平元年(423年),刘义符登基,是为宋少帝,而北魏乘宋武帝新丧之际,发兵南进,攻略宋地,于东阳城包围了青州刺史竺夔,刘义符下诏加封檀道济为使持节、监征讨诸军事,率军前往东阳驰援,但还未等檀道济军队到达,北魏军队已烧掉营房、焚毁攻城器具逃走。檀道济本要出城追击,却因城内无粮,只得打开粮窖取出陈年之谷以充军粮,然而粮窖深达数丈,等到将稻谷碾成米,已经过去了一夜,北魏兵早已逃远,无法再追,檀道济只能作罢。之后,檀道济回师镇守广陵。

拥立文帝

刘义符登基后,在为其父守丧期间,行为举止违反礼仪,喜欢与左右侍从嬉戏游乐,没有节制,令朝臣大失所望。景平二年(424年),司空徐羡之等人密谋废黜少帝刘义符,而依次立为帝的人是刘裕次子庐陵王刘义真,但刘义真性格轻浮不稳,与徐羡之等人不合,于是徐羡之等人决定先废刘义真为庶人,并告诉了檀道济,檀道济提出异议,屡次劝阻徐羡之,均不被采纳。之后,徐羡之等人以国讣为托辞让檀道济入宫守卫朝堂,等其到建康后,徐羡之才把废立皇帝的密谋告诉他。在准备废黜少帝的前一晚,檀道济进入领军府跟谢晦同宿,谢晦整晚惊恐不安,难以入睡,而檀道济却倒头即入梦乡,谢晦对此非常佩服。当时刘义符在龙舟上游玩入寝,天亮后,檀道济等人带兵杀入,杀死少帝身边的两名侍从,将酣睡中的刘义符带到岸上,收取其印玺,群臣拜辞后,送于东宫,后以张太后的名义废其为营阳王。

不久,徐羡之、檀道济等人拥立刘裕三子刘义隆为帝,是为宋文帝,文帝登基后,加封檀道济为征北将军,散骑常侍,并进封武陵郡公,食邑四千户,但檀道济辞谢进封,文帝又增派其主管青州、徐州之淮阳、下邳、琅琊、东莞五郡诸军事。后来,文帝以杀害宜阳王刘义符、庐陵王刘义真之罪处死徐羡之等人,并派檀道济平定谢晦叛乱,檀道济在隐矶(今湖南临湘市)大败谢晦,于延头(今湖北大悟县)将其收押送回都城,檀道济被升为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之司、江州刺史,监管江州、荆州的江夏、豫州西阳、新蔡、晋熙四郡诸军事,并增封千户。

抗击北魏

元嘉八年(431年),宋文帝任命到彦之为主将率军北伐北魏,一举收复了黄河以南许多失地,但不久北魏就大举反攻,收复地又丢失,洛阳金墉、虎牢也都被北魏军占领,直逼滑台,形势危急。宋文帝下诏任命檀道济为征讨军队的总指挥,率军从清水出发北伐,军队到达东平寿张县时,遇到魏军将领安平公乙旃眷,檀道济统率军队奋起进击,大败魏军,接着转战到高梁亭(今山东阳谷县),斩杀济州刺史悉颊库结。之后,檀道济进军到济水岸边,与魏军交战二十余日,大获全胜,但当檀道济大军抵达历城(今山东济南)时,遭遇魏军前后夹击,烧毁了宋军粮草,导致大军无法再继续前进,最终致使滑台被魏军占领。而檀道济通过将粮食中盖在沙子上,以显示粮多,迷惑了魏军,从而摆脱了敌人的包围,保全军队平安返回。事后,檀道济并没有被罢免官职,还进位为司空,回到寻阳镇守。

含冤就死

檀道济因为在武帝、少帝时期时就建立了赫赫战功,威望很高,其手下心腹爱将,全都身经百战,同时他的几个儿子也都很有才气,引得朝廷疑忌畏惧,认为檀道济也许会成为下一个司马懿。而宋文帝常年卧病,数次病危,贪图执掌朝政的刘湛和彭城王刘义康都十分忌惮檀道济,忧心文帝一旦驾崩,朝廷就再也掌控不了檀道济。

元嘉十二年(435年),宋文帝病重,恰逢北魏南进侵犯边境,朝廷征召檀道济入朝,檀道济的妻子感觉到无事召入朝,恐有祸事临头,但檀道济不以为然,檀道济到达京城留住了一段时间后,文帝病情有所好转。元嘉十三年(436年)春,在正要遣送檀道济返回寻阳时,檀道济都已登上了船,文帝却又病重了,于是又将其召回,为他饯行,回京后,檀道济就被抓捕起来交予廷尉治罪、诛杀,连同檀道济的儿子、亲信等十一人都被杀害。

檀道济

主要成就

北伐后秦

义熙十二年 (416年 ),檀道济担任先锋跟随刘裕北伐后秦,其所率军队大获全胜,一路攻破项城、新蔡、许昌,并与后秦军中将领里应外合,拿下洛阳,面对俘获的四千余投降兵士,檀道济没有选择杀之,而是将其全部释放,因而得到了百姓的支持,加快了北伐胜利的进程。后来,又率军与晋军合力攻下潼关,为刘裕大军攻下长安、灭亡后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刘裕也正是依靠这次北伐的胜利,积累了足够的政治资本完成代晋称帝的准备。

抵御外敌

景平元年(423年),宋武帝刘裕逝世后,宋少读刘义符登基,而北魏乘宋朝新丧,发兵侵犯,檀道济率兵支援,吓得魏军烧掉营房、焚毁攻城器具而逃,虽因粮草不足而未能乘胜追击,但却阻止了北魏军南进的势头。元嘉三年 (426年 ),宋文帝在位后,清除前朝势力,派到彦之讨伐谢晦叛乱,却以失败告终,之后檀道济率军大败谢晦,并将其押送回都城,使宋朝战局转败为胜,巩固了宋文帝的统治。元嘉八年(431年),在到彦之北伐北魏失败而形势危急之时,檀道济挺身而出,担任总指挥率军支援,击败魏安平公乙旃眷,奋勇前行,大破魏军,并乘胜北进,前后二十余日,三十多场战役,多有胜利,但后因在历城被前后夹击,粮草被毁,致使滑台失陷,大军被围,最终檀道济使用将仅有的粮食盖在沙子上,迷惑敌人之计,得以让军队安全返会,保全了宋朝的军事力量。

人物关系

辈分

姓名

关系

简介

父辈

檀凭之

叔侄

字庆子,东晋时期将领,曾与刘裕一同举兵讨伐桓玄,但不幸战死

平辈

檀韶

兄长

刘宋时安南将军、散骑常侍,封宜阳县侯,江州刺史

檀祗

兄长

东晋时抚军将军、散骑常侍,封西昌县侯,历广陵相,谥号威侯

子辈

檀植

长子

官至给事黄门侍郎

檀粲

次子

司徒从事中郎

檀隰

三子

太子舍人

檀承伯

四子

征北主簿

檀遵

五子

秘书郎

檀夷

六子

檀邕

七子

檀演

八子

孙辈

檀孺

孙子

檀邕之子,官至奉朝请

注:檀道济被诛杀时,其八子也被一并处死,只有孙子檀孺被宽宥,给予闲散官职

资料来源:

人物评价

宋武帝刘裕曾评价“檀道济虽有干略,而无远志,非如兄韶有难御之气也”,认为檀道济虽然在军事上有勇有谋,但在政治上没有远大志向,不像其哥檀韶有难以驾御的气魄。

宋文帝刘义隆评价,檀道济犹如西汉的李广,正是李广在朝,匈奴才不敢南侵,檀道济在朝,北魏才不敢南进。

《十七史百将传》中评价,檀道济能够读取到人心,强悍勇猛,谢晦因为知道檀道济勇猛,而不战自溃,檀道济唱筹量沙与退却的魏军形成了强弱之分。

轶事典故

檀陶之交

元嘉三年(426年),檀道济担任江州刺史,恰逢陶渊明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解甲归田,在江州过着隐居的田园生活,檀道济听闻陶渊明生病时,家中又缺少食物,饿得躺床好几天,心中挂念,便专门买了几斤好酒和一些陶渊明喜欢的美食,亲自上门访问,当檀道济见到陶渊明的窘境时,认为陶渊明以贤人处世,天下无道就归隐山林,有道就出来做官,在如今的开明盛世使自己受苦。陶渊明听后很是不悦,反讽到自己不如檀道济,是自己的志向达不到贤人的境界,遂挥手让檀道济离开,也没有接受檀道济所带的酒肉。

唱筹量沙

檀道济受命出师北伐,总管各路军事时,在历城被魏军夹击烧掉粮草,当时檀道济军中有个兵士逃到魏营投降,将宋军缺粮的情况告诉了北魏的将领,随后北魏派出大军追赶檀道济,想把宋军围困起来,宋军见后军心动摇,失去了斗志。但檀道济却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当晚,檀道济亲自带领兵士查点粮食,趁着夜间喊报时辰,聚量沙土,将所余下的少量米撒在上面,而一些兵士手里拿着竹筹唱着计数,另一些兵士用斗子在量米,北魏探子看见之后,向主帅报告檀道济军营粮食丰富,不能决战。北魏将领认为前来告密的宋兵是假投降,便杀之。后来,檀道济命令军士全都披挂盔甲,外穿白衣服,坐着车子慢慢地出去到外面走动,魏军恐有埋伏,不敢逼近,最终檀道济凭借“唱筹量沙”之计顺利退兵,保全军队安然返回,名声大噪。

自毁长城

元嘉十三年(436年),檀道济被以暗中散发金钱财货,招引剽猾歹徒,图谋祸乱之罪含冤被捕之后,十分愤怒,目光如炬,脱下头巾扔在地下,斥怒众人说毁掉刘宋的万里长城,檀道济死的那天,建邺地震,有白毛生长,时人唱道:“可怜《白浮鸠》,枉杀檀江州。”而当北魏听闻檀道济死去的消息后,喜悦万分,不再害怕南宋,从此连年南下侵犯,后来宋文帝文帝再次发起北伐,却被北魏击败,长驱直入,一度要瓜分到长江北岸,宋文帝登上石头城远望,面露忧色,慨叹如果檀道济还在世,怎会弄到如此地步。

人物争议

檀道济之死

《宋书》写于檀道济被杀的数十年后,其作者沈约也是南朝宋人,书中记载宋文帝刘义隆下诏诛杀檀道济,并认为檀道济被杀是罪有应得,还在檀道济被杀之后大赦天下,甚至在檀道济被杀15年后,宋文帝刘义隆依然认为檀道济是“养寇自资”的罪人,同时在《宋书》的刘义康传中也并没有记述其杀檀道济之功。然而,在檀道济被杀的两百多年后成书的《南史》中却记载是刘义康矫诏杀害了檀道济,因此后世对于檀道济到底是被刘义隆亲自下旨杀害,还是被刘义康矫诏杀害存在争议。

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最早发现于1941年的手抄本而广泛流传,但据《南齐书·王敬则传》中记载“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说明三十六计的概念最早起源于檀道济,而走是上计也正是檀道济唱筹量沙的理论升华,后来的《南史》《资治通鉴》也都将这段话原文照录,但在历代正史、杂史的“经籍志”“艺文志”都没有这段语录,更没有檀道济本人署名的“抄本”或“印本”传世,自檀道济死后1500余年也都未见《三十六计》的任何踪迹,后人对《三十六计》起源于檀道济持怀疑的态度。但在二十一世纪初,有人在山东省济宁市发现由一堆杂乱无章的玉片组成的完整的《三十六计》,从而将其成书时间上推千年,后经过致力于研究兵学的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谢祥皓、中国古玉器研究会山东省中心主任赵承凤等学者考证,《三十六计》的作者也可以基本确定为南北朝时的名将檀道济。

后世纪念

后世地位

唐建中三年(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其中就包括宋司空武陵公檀道济。在北宋年间张预编撰的《十七史百将传》中,檀道济亦位列其中。

檀公城遗址

檀公城遗址位于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城区北二十千米的檀城镇山麓,原为汉魏晋及南朝宋时山桑县治所,檀道济在与北魏作战中,受到夹击,粮草不足,困守于此处,后使用唱筹量沙的办法,智退魏兵,成功脱险。后人为纪念檀道济,废山桑邑改为檀公城,2019年3月檀公城遗址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檀道济

相关记载

《宋书 》:卷五-文帝纪、卷四十三-檀道济传。

《南史》:卷十五 列传第五 檀道济传。

《资治通鉴》:晋纪和宋纪,卷一百一十七~卷一百二十三。

艺术形象

作品名称

题材

饰演人员

《凯旋图》

秦腔剧

《春秋笔》

京剧

刘连荣(1938年)、陈俊杰(2011年)

《陶渊明东篱赏菊》

元杂剧

檀道济

注释

[a]

倥偬(kǒnɡ zǒnɡ):多而急迫

[b]

文帝问殷景仁日:“谁可继道济?”答日:“道济以累有战功,故致威名,余但未任耳。”帝日:“不然,昔李广在朝,匈奴不敢南望,后继者复有几人?”

[c]

孙子曰:“ ‘将军可夺心。’道济谓晦悉臣勇,果不战而自溃。又曰:‘强弱形也。’道济唱筹量沙而却魏军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