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e)是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的多个城市的有机集合体。城市群在经济上紧密联系,在功能上具有分工合作,在交通上联合一体,并通过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建设共同构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社会生活空间网络。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可以是一个或者数个大城市,大城市包括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与普通大城市。城市群的四个基本特征是地域性和群聚性与中心性以及联系性。城市群的发展阶段一般都会经过雏形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趋于成熟阶段和成熟阶段等四个发展阶段。城市群可以按照各种方法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当今世界上有美洲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和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欧洲的欧洲西北部城市群和英伦城市群、亚洲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和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这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中国规划建设的有: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 珠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各种规模类型的19个城市群。一般来说,一个大型城市群包括几个都市圈,一个大型都市圈包括几个都市区。例如,成渝城市群包括成都都市圈和重庆都市圈。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城市群的:概念、意义、特征、层级、研究、规划、分布、发展、类型、病症等介绍

概念

概念综述

城市群是一种城市地理经济区划,具有地理和经济双重属性。经济区划是经济地理学和经济学界研究的内容。从地理学角度研究城市群强调的是城市群内部大中小城市的等级体系与职能分工。现代意义上的城市群实际上是一种城市经济区划,即是以一个或数个不同规模的城市及其周围的乡村地域共同构成的在地理位置上连接的经济区域。

认识差异

近现代以来,中外学者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对城市群的概念都有不同的见解,列表如下:

学者们对城市群概念的基本观点的基本情况

年份

对城市群概念的认识理解:城市群是什么?

代表人物

中文概念

外文概念

外文

中文

国籍

1898

城镇集群

Town cluster

Ebenezer Howard    

埃比尼泽·霍华德

英国

1915

集合城市

Conurbation

Patrick Geddes

帕特里克·格迪斯

英国

1918

城市有机体

Eliel Saarinen

伊利尔·沙里宁

芬兰

1920

城市经济区

博戈

拉德等

苏联

1930

城市建成区

Built up Area

C.B.Fawcett

弗塞特

英国

1931

城镇密集区

地方行政区域结合体

Aggregates of LocalAuthority Area

C.B.Fawcett

弗塞特

英国

1933

城市群体

Walter Christaller

瓦尔特•克里斯塔勒

德国

1939

城市群体

M.Jefferson

马克•杰弗逊

美国

1942

城市组合体

R.Vining

维宁

1957

大都市连绵带,巨大城市邦

城市复合体,城市综合体

Megolopolis

Urban Complex

Jean Gottmann

戈特曼

法国

1964

城市空间扩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John Friedmann

约翰·弗里德曼

美国

1965

城市场

The Urban Field

弗雷德曼

美国

1968

城市扩展区

T.Hagerstrand

哈格斯坦德

瑞典

1970

巨型大都市区

E cumunopolis

C.A.Doxiadis

杜克西亚迪斯

希腊

1980

多经济中心的城市区域

宋家泰

中国

1980

都市连绵区

Metropolitanlnter-locking,Region,MIR

周一星

中国

1980

城乡融合区

Desakota

T.G.Mc Gee

麦吉

加拿大

1980

扩展大都市

Dispersed Metropolis

Kevin Lynch

凯文·

林奇

美国

1983

巨大都市带

Metropolis

于洪俊

宁越敏

中国

1985

城市联合体

Megalopolis

D.A.Rondinelli 

朗迪

内利

1985

城市综合体

Urban Agglomeration

J.B.Mcloughlin

麦克尔劳林

1986

跨国公司纵向生产地域分工

的基本单元

John Friedmann

约翰·弗里德曼

美国

1989

城市密集地区,城镇体系

董黎明

中国

1991

大城市带

N.Pyrgiotis

范吉

提斯

1992

城市区域、城市群组和巨大都市带

崔功豪

中国

1992

城市集合体

姚士谋

中国

1995

都市圈

富田

和晓

日本

1997

城市群体化

齐康

段进

中国

1999

城市地域组织体

吴启焰

中国

2000

城镇密集区,城镇群

胡序威

中国

2001

全球城市区域

Allen J.Scott

艾伦·J.斯科特

美国

2002

城市密集区演化到高级阶段的产物,

是大都市带发展的必经阶段

王兴平

中国

2005

高度一体化的城市集合体,

是经济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国际劳动分工的全新经济地域单元

方创琳

中国

2007

若干城市组成的人口与经济集聚区

倪鹏飞

中国

认识趋同

在当代,学者们对城市群的概念表述一般都是大同小异,认识都在渐趋一致,即城市群是以中心城市(一般都是指广义大城市,包括狭义大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为核心,由很多大中小城市一起组成的有机集合体,城际联系越来越紧密,共同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

城市群

这里的城市一般都是指广域市的全部或者部分,包括市辖区和辖县等,包括城乡(城区、镇区和乡村)。

一般来说,一个大型城市群包括几个都市圈,一个大型都市圈包括几个都市区。例如,成渝城市群包括成都都市圈和重庆都市圈等部分。成都都市圈又包括成都都市区、德阳都市区、眉山都市区和简阳资阳都市区,重庆都市圈又包括重庆主城都市区和广安都市区。

意义

单个大型城市群或者几个城市群都可以进一步构成国家层面的区域经济圈,对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力。

例如,成渝城市群构成了成渝经济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

特征

戴宾认为:地域性、群聚性、中心性和联系性是城市群的四个基本特征。

地域性

城市群是一个地域概念,具有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

例如:成渝城市群以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成渝地区的诸多城市为载体和依托,等等。

城市群

群聚性

城市群是若干城市的集合体,在有限的地域范围内聚集了一定数量的城市,城市分布达到了较高的密度。

例如:成渝城市群在四川盆地成渝地区有成都和重庆两座超大城市,绵阳、南充、宜宾、泸州、达州等五座普通大城市,还有一些中小城市。

城市群

中心性

城市群以一个或者几个大城市为核心。城市群既可以是单核城市群,例如关中平原城市群;也可以是双核城市群,例如成渝城市群;或者多核城市群,例如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在整个城市群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和主导作用。

联系性

城市群的联系性特征是指城市群内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市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并逐步向一体化方向发展。联系性是由城市群的中心性必然派生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现代意义的城市群与地理学意义的城市群的重要区别。

例如:长三角城市群有上海一座超大城市,南京和杭州两座特大城市,苏州与合肥等大中小城市,长三角城市群诸多城市形成了金字塔阶梯状,部分区域都形成了都市连绵区,联系都比较紧密。

城市群

层级

城市群是一种城市地理经济区划,具有地理和经济双重属性。城市群、都市圈、都市区分别属于第一、二、三层次级别的城市地理经济区划。城市群和都市圈与都市区单纯按照规模体量一般都可以划分为大中小三个类型。

小型城市群

一般来说,一个小型城市群只包括少数几个小型都市区或者小型都市圈;或者只包括少数几个小型都市区,不包括都市圈。

例如,宁夏沿黄城市群只包括一个小型的银川都市区或者银川都市圈,银川的城市规模体量只是Ⅱ型大城市。

小型城市群一般都是只有两个层次级别的城市地理经济区划。

大型城市群

一般来说,一个大型城市群包括几个都市圈,一个大型都市圈包括几个都市区。

例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上海大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与合肥都市圈等都市圈,上海大都市圈又包括上海大都市区、环太湖大都市区、杭州湾大都市区和南通都市区等都市区,等等。

大型城市群都有三个层次级别的城市地理经济区划。

研究

世界研究

城市群的研究历史还不长,先后有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英国苏格兰社会学家格迪斯、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美国区域发展与规划专家弗雷德曼、加拿大城市地理学家麦吉和英国城市地理学家彼得·霍尔等等地理学家和专家学者对城市群的相关研究均有贡献。外国学者先后提出了:圈层结构理论、田园城市理论、区域规划理论、中心地理论、增长极理论、大都市带理论、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核心一边缘理论等理论。

外国学者提出的和城市群相关的概念或者理论

年份

学者

国籍

身份地位

概念或者理论

主要著作

中文

外文

中文

英文

中文

英文

1898

埃比尼泽·霍华德

Eb— enezer Howard

英国

城市学家

现代城市规划

的先驱者

社会活动家

城镇集群

田园城市理论

Town Cluster

Garden City

明天: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

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

1915

帕特里克·格迪斯

Patrick.Geddes

英国

生物学家

社会学家

近代西方人本主义

城市规划思想家

集合城市

城市群

Conurbations

Urban Agglomerations

进化中的城市

Cities in Evolution

1920

1922

1924

雷蒙德•恩温

Raymond Unwin

英国

“卧城” 理论

“卫星城 ”理论

SleepingTown

Sat— elliteTown

卫星城市的建设

1823

E·W·伯吉斯

E.W.Burgess

美国

社会学家

同心圆理论

Concentric Zone Theory

1926

约翰·海因里希·冯·杜能

Johann Heinrich von Thünen

德国

经济学家,

经济地理学

和农业地理学

的创始人

杜能圈

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1933

瓦尔特•克里斯泰勒

Walter Christaller

德国

地理学家

中心地理论

CentraI Place Theory

1939

马克•杰弗逊

M.Jefferson

首位度定律

Lawofthe Primate City

1942

伊利尔·沙里宁

Eliel Saarinen

芬兰

建筑师

有机疏散理论

Theory of Organic Decentralization

1942

哲夫

G.K.Zipf

哲夫定律

1942

维宁

R.Vining

城市群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1945

哈里斯

乌尔曼

C.D.Harris

E.LUllman

多核心理论

1950

奥蒂斯·杜德里·邓肯

Otis Dudley Duncan

美国

社会学家

城市体系

Urban System

1950以后

狄更生

目内信藏

狄更生:Dickens

城市地域分异三地带学说

1955

弗佩鲁

Francois Per— roux

法国

经济学家

增长极理论

Growth PoleTh—eory

1957

戈特曼

Jean Gottmann

法国

地理学家

大都市带理论

Megalopolis Theory

美国东北海岸区的城市化

Megalopolis:Orthe Urbanization Of the Northeastern Seaboard

1957

乌尔曼

E.L.Ullman

美国

地理学家

城市空间

相互作用理论

The— oryof Urban SpatialInteraction

1961

刘易斯·芒福德

Lewis Mumford

美国

规划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文学批评家等

类似城市

混杂体

Urbanoid Mishmash

《技术与文明》和《城市发展史》等41部专著

technics and civilization

1964

弗里德曼

罗斯托

J.Friedoann

W.W.Rostow

提出了经济发展与空间演化相关模式 , 反映了城市群的发展阶段与过程

1965

弗雷德曼

美国

区域发展与规划专家

城市场

The Urban Field

城市场

The Urban Field

1966

弗里德曼

J.R.Friedmann

美国

区域发展与规划专家

核心一边缘理论

Corn—Edge Theory

1968

哈格斯特朗

T.Hagerstra—nd

瑞典

学者

现代空间扩散理论

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

1970以后

小林博氏

城市群发展过程的三个概念

大都市区域 (MetropolitanRegion)

大城市地区 (MetropolitanArea)

城市化地区 (Ur— banizedArea)

1977

哈盖特

和克里夫

P.Haggett

A.D.Clif

区域城市群的

空间演化过程模式

1979

木内信藏

日本

三个城市地带

都市地理学研究

19801991

麦吉

T.G.McGee

加拿大

城市地理学家

城乡过渡区

乡村—城市

desa—kota

1985

卢德耐里

0.A.Rondinelli

总结了区域城市群体

相互联系的七种类型

1985

麦克尔劳林

J.B.Mcloughlin

理性规划的约束达到

空间持续平衡发展

1995

富田禾晓

对日本的城市群的空间和

结构演变进行了深入研究

20052006

彼得·霍尔

英国

城市地理学家

巨型城市区域

Mcgacit Region

中国研究

在中国,严重敏、宋家泰、于洪俊、宁越敏、顾朝林、周一星、孙胤社、崔功豪、姚士谋、张京祥、吴良镛、周干峙、薛风旋、吴志强、李红卫、牛凤瑞、邹德慈等等地理学家和专家学者对城市群的相关研究均有贡献。中国学者先后提出了:点轴系统理论和双核(港城)模式等理论。

直到当今,形成了比如城市带、都市圈、都市连绵区、组团型城市等与城市群相关的很多概念。

中国学者提出的和城市群相关的概念或者理论

年份

学者

身份地位

概念或者理论等成就

主要著作

1964

严重敏

中国著名城市地理学家,

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根据国际地理联合会城市地理 1962年会论文集中克利斯泰勒(Walter Christaller)的“Die Hierarchieder Stadte”(城市的层次结构)翻译“城市的系统

1980

宋家泰

中国著名经济地理学家

长期致力于中国区域地理、农业地理与城市区域规划研究,在中国最早使用“城市群”术语

《城市总体规划》

《中国经济地理》

1983

于洪俊

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电影文学编剧等

巨大都市带

《城市地理概论》

宁越敏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原主任

1984

叶嘉安

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科学院院士、著名地理信息科学及城市规划地理学家

城市化和城市首位度差异

许学强

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

《城市地理学》(1999年)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

1986

陆大道

经济地理学家

点轴系统理论

Pole—Axis Spatial System Theory

1986

2012

顾朝林

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

建设部城乡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地名与行政区划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

教育部和建设部相关单位副主任,

中国十多家地理类和规划类杂志编委

中国现代城镇体系的三种基本类型:块状城市集聚区、条状城市密集区和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

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来研究中国城市化 ,当中对世界城市化新趋势 、国际性大都市 、大都市带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

相关的各类中英文论文330余篇,

独立或合作出版了《中国城镇体系》和《中国城市地理》等25部专著,与他人合作翻译《人类生态学(Human Ecology)》等三部专著

1991

周一星

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核心城市与它周围县的社会经济联系强度与这些县的非农化水平有密切关系,可以用县的非农化水平来代替通勤流指标

1992

崔功豪

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常务理事

介绍戈特曼“城市带”的概念和特征、形成发展机制、城市带理论在中国的实践等,划分城市群结构为三种类型:城市区域 、城市群组和巨大都市带

1992

姚士谋

中国著名城市规划与城市群研究专家,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博导,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

中国城市群的系统研究由姚士谋等城市地理学家完成

《中国大都市的空间扩展》、《中国城市群》、《城市用地与城市生长》《中国的城市群》

1993

侯启章

剖析了珠江三角洲城 市群形成的条件 、形成过程 、动力机制 、城市群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1995

魏后凯

网络开发模式

Network Development Model

1997

阎小培

从整体角度研究粤港澳珠三角城市群的特征,重点探讨其形成机制

1998

陆玉麒

双核 (港城 )模式

Dual—nuclei Spatial Structure

1998

代合治

以城市群的面积、总人口、城市人口、城市数量和城市等级结构为指标划定中国4个级别共17个城市群

1999

章国兴

认为通过对群内各层次的中心城市定位 ,以增长极的形式达到城市网络系统的建立

2000

张京祥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

与政策研究学术委员会主任

提出城市群体空间其本质特征是网络性

博士论文《城市群体空间组合》

2000

朱英明

综合分析城市群发展的等级 、功能 、再分配和增长特征 ,在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与实践方面建立了城市流强度模型

2001

沈玉芳

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与产业集群是城市群发展的核心和强有力支撑

2002

吴良镛

中国两院院士,中国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

研究上海及其附近地区空间发展,认为像上海这样的城市是以点、线、面相结合,呈多核心的城镇群的方式向区域整体化发展

2002

沈建法

中国城市群内的联系与合作仍然受制于行政区,未能建立起复杂多样的协作分工体系

2003

周干峙

原中国国家建设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第一部城市规划法的主要起草人之一

将类似的区域描述为“高密集连绵网络状大都市地区”

2003

薛风旋

香港地理学家

通过不同的亚洲案例提出了扩展型大都市区Extended Metropolitan Region)的概念

2004

戴宾

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城市群具有地理和经济双重属性,地域性 、群聚性 、中心性和联系性是城市群的基本特征

2005

吴志强

城乡规划学家、工程创新教育学家,德国工程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导

提出全球区域Global Region)的概念

2006

牛凤瑞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现任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社会兼职: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

《三大都市密集区:中国现代化的引擎》

2006

靳景玉

城市群是城市发展的新模式 ,目前这种模式还处在一种自然盲目的发展状态。城市联盟是城市群的组织形式

2008

邹德慈

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

《我国大城市连绵区的规划与建设问题研究》

规划

规划理论

城市群的形成是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自然反映,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城市化的主体形态。城市群规划基础理论主要有:①世界城市体系理论;②新区域主义;③精明增长思路。城市群规划的理念主要有:①全球视野理念;②区域整体协调理念;③可持续发展理念;④协商规划理念;⑤人居环境规划理念;⑥问题型规划理念;⑦动态弹性规划理念;等等。

城市群规划内容主要包括:①城市群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策略;②城市群空间组织;③产业发展与就业;④基础设施建设;⑤土地利用与区域空间管治;⑥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⑦区域协调措施与政策建议。

规划体系

城市群规划由强大的经济、高水准的生活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和为所有人提供机遇四重目标组成。城市群规划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发展水平大致分为三种类型:①协调型城市群规划;②促进增长型城市群规划;③培育型城市群规划。

规划要求

城市群的规划要求包括:①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发展的新背景,全球城际分工、交流、合作、竞争日益强化;②区域空间优化整合发展的要求;③城市化与现代化发展的要求;④适应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要求。

规划目标

城市群的规划目标包括:①减少人口在大都市核心地区日益集中的负面效应,例如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和城市副中心的建立与河北雄安新区的建立;②实现城市群结构体系社会和经济机会的地理分布的平衡;③保持城市群结构体系经济增长速度以及由此导致的生活水平的有效增加;④探索区域城市化合理发展的模式;⑤城市群“三生空间”和“三区三线”的划定,制定城市群空间管治措施及控制指标体系来规范城市规划和建设,协调区域内各项用地的开发建设,处理好耕地保护与建设占用的关系,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⑥营造规划得以贯彻实施的制度环境。

规划原则

城市群的规划原则包括:①综合性与整体性原则;②优势互补原则;③可持续发展原则;④以人为本的原则;⑤动态性与弹性原则。

规划方法

城市群规划的实用方法主要包括区划分方法和区域协调方法两种。城市群规划主要有团体和战略规划模式与环境和社会规划模式两种。城市群规划综合规划层面的多规协同状态分析方法有规划拼合法和文本比对法两种,专项规划层面的协同状态分析方法有空间数据信息集成分析和规划叠加分析法两种。

规划编制

城市群规划编制一般包括:规划区域的地图、制定规划工作计划、培训规划工作人员、城市群发展的现状调查与资料收集、城市群规划背景分析、确定区域发展目标、城市群发展的课题与对策研究、规划方案的设计与评估,根据评估、论证或评审意见,认真研究,作必要的修改,最后形成图件和报告等形式的规划文件。

规划成果

都市圈是城市群的下一层次级别的概念,都市区是都市圈的下一层次级别的概念。中国政府主要是规划编制中国的城市群和都市圈的项目和内容,欧美日等某些其他国家的政府主要是规划编制其本国的都市圈和都市区的项目和内容。

他国规划

1910-1990年,美国管理和预算总署与美国协调委员会在人口普查时,提出了“都市区” (Metropolitan District,MD)的概念。

加拿大、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都纷纷效仿美国,陆续提出了类似都市区的概念,例如:加拿大的“国情调查都市区”(Census Metropolitan Area,CMA),英国的“标准都市劳动市场区”(Standard Metropolitan Labor Area,SMLA)等等概念。

1958-1999年,日本政府先后出台了5部首都圈(东京都市圈等)基本计划方案。

2005年美国区域规划协会编制《美国2050》(《Amcrican 2050》)首先提出“超大都市带Beyond Megalopolis)”的概念。

外国机构提出的和城市群相关的概念

年份

国家

机构

相关概念

1910-1990年

美国

美国管理和预算总署

美国协调委员会

都市区 Metropolitan District,MD

加拿大

国情调查都市区 Census Metropolitan Area,CMA

英国

标准都市劳动市场区

Standard Metropolitan Labor Area,SMLA

1958-1999年

日本

日本政府

东京都市圈等三大都市圈的规划编制

2005年

美国

美国区域规划协会

超大都市带 Beyond Megalopolis

中国规划

战略规划

中国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积极地规划编制和发展建设城市群。

中国与“城市群”战略有关的重要文件和会议

年份

文件或者会议

内容(原文或者概述)

2001

“十五”计划

首次提出实施城镇化战略,指明了中国城市群建设的基本方向,

形成了“两带一区”

2006

“十一五”规划

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

2007

十七大报告

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2011

“十二五”规划

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2011

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

绝大部分城市群分布在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

2012

十八大报告

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

2012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

首次把城市群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

2012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合理布局城市群

2013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

2014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

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

2016

“十三五”规划

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

2017

十九大报告

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2018

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

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推动区域板块之间融合互动发展

2019

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

形成若干空间结构清晰、城市功能互补、要素流动有序、产业分工协调、交通往来顺畅、公共服务均衡、环境和谐宜居的现代化都市圈

2019

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要求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300万至500万人口的大城市全面放宽落户条件,500万以上人口的超大特大城市要完善积分落户制度

2020

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

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

2021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

确立中国四极。推进重点区域交通运输统筹发展,推进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交通运输协调发展,推进城市群内部和都市圈与城乡三个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

2022

“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

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提升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和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水平,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分类推动城市群发展,规划建设各种规模类型的19个城市群

2022

二十大报告

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城市群

单群规划

中央规划

从2015年至2018年之间,国务院先后批复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哈长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和兰西城市群共9个国家级城市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先后印发了相关的城市群发展规划文件。

中国已经批复的国家级城市群发展规划

政府机构

国务院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城市群

批复时间

批复的城市群发展规划文件

印发的城市群发展规划文件的时间

印发的城市群发展规划文件通知

印发的城市群

发展规划文件

长江中游城市群

2015-3-26

国务院关于长江中游

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

2015-4-13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通知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

哈长城市群

2016-2-23

国务院关于哈长城市群

发展规划的批复

2016-3-7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

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通知

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

成渝城市群

2016-4-12

国务院关于成渝城市群

发展规划的批复

2016-4-27

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通知

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2016-5-22

国务院关于长江三角洲

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

2016-6-1

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通知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中原城市群

2016-12-28

国务院关于中原城市群

发展规划的批复

2016-12-29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

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通知

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

北部湾城市群

2017-1-20

国务院关于北部湾

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

2017-2-10

国家发展改革委与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通知

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

关中平原城市群

2018-1-9

国务院关于关中平原

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

2018-2-2

国家发展改革委与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通知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

呼包鄂榆城市群

2018-2-5

国务院关于呼包鄂榆

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

2018-2-27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

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通知

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规划

兰西城市群

2018-2-22

国务院关于兰州—西宁

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

2018-3-13

国家发展改革委与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通知

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

地方规划

中国的一些省域内部的城市群,由省政府编制印发城市群规划。

2020年7月22日,云南省人民政府编制完成《滇中城市群发展规划》,于同年8月26日发布,规划建设滇中城市群。

2021年12月1日,广东省人民政府编制完成《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于同年12月20日发布,规划建设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2021年底,山东省人民政府编制完成《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21-2035年)》,于2022年1月6日发布,规划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

分布

世界级城市群

当今世界上有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英伦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和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这六大世界级城市群。

六大世界级城市群基本情况表

大洲

城市群

国家

总面积

(万km²)

总人口

(万人)

核心城市

主要都市圈

主要城市

美洲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

美国

约14

约4500

纽约

纽约都市圈

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城市

北美五大湖城市群

美国

加拿大

约24.5

约5000

芝加哥

芝加哥都市圈

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多伦多、渥太华、蒙特利尔、魁北克等城市

亚洲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中国

21.17

17465.85

上海

上海大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

杭州都市圈

合肥都市圈

上海、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

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日本

10

近7000

东京

东京大都市圈

东京、横滨、静冈、名古屋、京都、大阪、神户等城市

欧洲

欧洲西北部城市群

法国

比利时

荷兰

德国

145

4600

巴黎

巴黎都市圈

巴黎、布鲁塞尔、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埃森、科隆、多特蒙德、波恩、法兰克福、斯图加特等城市

英伦城市群

英国

4.5

3650

伦敦

伦敦都市圈

伦敦、利物浦、曼彻斯特、利兹、伯明翰、谢菲尔德等城市

中国的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大型国家级城市群都比较接近世界级城市群的标准。

世界其他国家

城市群是大型发达国家(例如美国等大国)、发展水平较高的大型国家(例如中国等大国)、中小型发达国家集体(例如欧洲发达国家)或者部分单体(例如日本等中小国)的部分发展水平很高或者较高的区域的城市地理经济区划;印度等人口大国和俄罗斯等面积大国,发展水平都比较低下,基础设施都不完善,尚未形成真正的城市群,或者是只有处于萌芽阶段初步阶段的城市群。

例如美国主要有三大城市群,除了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和北美五大湖城市群这两大世界级城市群之外,还有美国西南部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中国城市群

中国规划建设的有: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 珠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粤闽浙沿海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哈长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晋中城市群、黔中城市群、滇中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兰西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等各种规模类型的19个城市群。基本情况请参考下表:

中国规划建设的19个城市群基本情况表

序号

城市群

全称

城市群

简称

面积

(万km²)

人口

(亿人)

经济总量

(万亿元)

主要

都市圈

地理

区域

省份

中心城市

主要城市

1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

21.17

约1.75

21

上海大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

杭州都市圈

合肥都市圈

长江三角洲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上海

上海、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

2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珠三角城市群

广州都市圈

深圳都市圈

珠江三角洲

粤港澳大湾区

广东

香港

澳门

广州

深圳

香港

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珠海、江门、肇庆、惠州

3

京津冀城市群

北京都市圈

天津都市圈

石家庄都市圈

京津冀地区

北京

天津

河北

北京天津

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

4

成渝城市群

18.5

约1

7.39

成都都市圈

重庆都市圈

四川

盆地

成渝

地区

四川

重庆

成都

重庆

重庆大部,四川的成都、自贡、泸州、德阳、遂宁、内江、乐山、南充、眉山、宜宾、广安、资阳;绵阳、达州、雅安的部分地区

5

长江中游城市群

中三角城市群

31.7

1.21

武汉都市圈

长株潭都市圈

南昌都市圈

长江中游地区

湖北湖南江西

武汉

长沙

南昌

武汉、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襄阳、宜昌、荆州、荆门、长沙、株洲、湘潭、岳阳、益阳、常德、衡阳、娄底、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新余、宜春、萍乡、上饶;抚州和吉安部分地区

6

山东半岛城市群

15.8

1.02

8.31

济南都市圈

青岛都市圈

山东

半岛

山东

济南

青岛

济南、青岛、烟台、淄博、潍坊、东营、威海、日照

7

中原城市群

28.7

1.65

8

郑州都市圈

洛阳都市圈

中原

地区

河南河北山西安徽山东

郑州

郑州、洛阳、开封、南阳、安阳、商丘、新乡、平顶山、许昌、焦作、周口、信阳、驻马店、鹤壁、濮阳、漯河、三门峡、济源、长治、晋城、运城、邢台、邯郸、聊城、菏泽、宿州、淮北、蚌埠、阜阳、亳州

8

辽中南城市群

8.15

0.2

2.1

沈阳都市圈

大连都市圈

辽中南地区

辽宁

沈阳

大连

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辽阳、营口、盘锦

9

关中平原城市群

关中城市群

10.71

约0.39

2.2

西安都市圈

关中

地区

陕西

西安

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渭南及商洛、运城、临汾、天水、平凉、庆阳部分地区

10

北部湾城市群

陆域面积约11.66

0.44

2.2

南宁都市圈

北部湾地区

广西

南宁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北海 市、钦州市、防城港市、玉林市、崇左市,广东省湛江市、茂名市、阳江市和海南省海口市、儋州市、东方市、澄迈县、临高县、 昌江县

11

粤闽浙沿海城市群

福州都市圈

厦漳泉都市圈

海峡西岸粤闽浙地区

广东

福建

浙江

福州

厦门

福州、厦门、泉州、莆田、漳州、三明、南平、宁德、龙岩、温州、丽水、衢州、上饶、鹰潭、抚州、赣州、汕头、潮州、揭阳、梅州

12

哈长城市群

26.4

0.2

哈尔滨都市圈

哈长

地区

黑龙江

吉林

哈尔滨

长春

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绥化、牡丹江、长春、吉林、四平、辽源、松原、延边

13

呼包鄂榆城市群

17.5

0.11

呼和浩特

都市圈

呼包鄂榆地区

内蒙古

陕西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榆林

14

滇中城市群

11.14

0.21

昆明都市圈

滇中

地区

云南

昆明

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州全境及红河州北部7个县、市,共49个县、市、区

15

黔中城市群

5.38

约0.2

贵阳都市圈

黔中

地区

贵州

贵阳

贵阳市、遵义市、毕节市、安顺市、黔东南州、黔南州6个市(州)及贵安新区的33个县(市、区)

16

山西中部城市群

(晋中城市群)

7.41

太原都市圈

晋中

地区

山西

太原

太原、晋中、忻州、吕梁、阳泉

17

兰西城市群

9.75

约0.12

兰州都市圈

西宁都市圈

兰西

地区

甘肃

青海

兰州

西宁

兰州、西宁、海东及白银、定西、临夏回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地区

18

天山北坡城市群

乌鲁木齐

都市圈

天山北坡地区

新疆

乌鲁木齐

乌鲁木齐市,昌吉州的昌吉市、阜康市、呼图壁县、玛纳斯县,石河子市、沙湾市、乌苏市、奎屯市、克拉玛依市等县市

19

宁夏沿黄城市群

银川都市圈

宁夏沿黄

宁夏

银川

银川、石嘴山、吴忠、中卫、平罗、青铜峡、灵武、贺兰、永宁、中宁10个城市

城市群

发展

发展过程

世界上最早的城市群是距今1200年前发育在危地马拉丛林深处约2098平方千米、2000万人口的城市群。城市群的发展有几个共同特点:

城市群发展的特点

发展项目

前期

后期

演进过程

低级

高级

城际关系

松散

紧密

分工合作

不成熟

成熟

结构和功能

不完善

完善

规模体量

城市职能

综合

管理

发展阶段

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总体呈现出点→ 线→面→体的发展轨迹。

方创琳、陈群元和喻定权等等地理学者认为:城市群的发展阶段一般都会经过初期的雏形发展阶段、中期的快速发展阶段、后期的趋于成熟阶段和成熟阶段等四个发展阶段。

肖金成认为城市群的发展经历了分散发展的单核心城市发展阶段、城市组团发展阶段、都市圈阶段、城市群形成阶段。

城市群的发展阶段特征

发展阶段

雏形发展阶段

萌芽发展阶段

孕育起步阶段

单核心城市发展阶段

快速发展阶段

成长壮大阶段

城市组团发展阶段

较高发展阶段

趋于成熟阶段

优化提升阶段

都市圈阶段

高级发展阶段

成熟发展阶段

鼎盛阶段

融合共生阶段

网络城市群阶段

城市群形成阶段

阶段级别

低级,初级

中级

高级

最高级,完善级

阶段时期

早期

中期

中期

晚期

城镇化率

大约30%左右

大约30%-50%

大约50%-70%

大约70%以上

城市化水平

较低

快速提升

较高

很高

增长速度

缓慢

最快

稳定

区域内部动态平衡

增长路径

外延式增长

外延式增长为主

内涵式增长为辅

内涵式增长为主

外延式增长为辅

内涵式增长

城镇体系

不完善

比较完善

接近完善

完善

城镇密度

比较高

继续提高

逐渐稳定

空间结构

松散

比较紧密

接近紧密

紧密

基础设施

不完善

比较完善

接近完善

完善

空间作用

聚集作用占绝对优势

聚集作用为主

扩散作用为辅

聚集作用和扩散作用

相对平衡

扩散作用略占优势

分工体系

未形成

开始形成

比较合理

完善

规模体量

比较大

很大

开发模式

增长极

点轴

点轴群

网络

经济区域

城镇密集区

都市区,小型都市圈

都市圈

大型都市圈,都市连绵区

典型例子

藏中南城市群

呼包鄂榆城市群

徐州城市群

关中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

京津冀城市群

初期:长三角城市群

珠三角城市群

晚期:五大世界级城市群

类型

规模层级类型

按照城市群的规模体量大小和发展阶段与发展水平的层次级别,一般可以将城市群分为:世界级城市群、国家级城市群、区域性城市群和地区性城市群四个类型。世界级城市群又叫全球性城市群,国家级城市群又叫全国性城市群。

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正从国家级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过渡。

世界级城市群是一个漫长的自然演进过程。除了发达国家的五个世界级城市群,中国的长三角城市群已经基本发展成为全球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长三角城市群中心区域和珠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都已具备世界级城市群的必要条件:区域内大中小城市密集,都拥有几个国际性城市和超大城市与特大城市,例如长三角城市群的超大城市上海和特大城市南京与杭州,珠三角城市群的超大城市广州和深圳,特大城市香港和东莞与佛山;都有多个都市圈交叉重叠形成了都市连绵区,例如长三角城市群有上海大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与杭州都市圈等大型都市圈,珠三角城市群有广州都市圈和深圳都市圈等大型都市圈,相互之间都有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和比较明确的分工合作,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都具备整体优势;都拥有大型海港;都是中国四极之一,都是国家的战略支点;总面积和总人口与经济总量等方面都是规模体量总体庞大;都是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与城市密度三高等情况。

中国的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大型国家级城市群都要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级城市群。

世界级城市群前文已经全部列出,其他规模层级类型的城市群仅列出中国的主要城市群。

国家级城市群是中央政府为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而提出的国家战略。

中国城市群的规模层级类型表

城市群的

规模层级类型

城市群

规模体量(总量)

发展水平(密度)(根据总量数据计算)

总面积

(万km²)

总人口

(亿人)

经济总量

(万亿元)

人口密度(人/km²)

经济密度

城市密度

(座/万km²)

地均GDP

(亿元/km²)

人均GDP

(万元/人)

世界级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

21.17

约1.75

21

约827

约1

12

国家级向世界级

过渡的城市群

珠三角城市群

京津冀城市群

成渝城市群

18.5

约1

7.39

约541

约0.4

7.39

长江中游城市群

31.7

1.21

约382

国家级城市群

山东半岛城市群

15.8

1.02

8.31

约646

约0.53

约8.15

中原城市群

28.7

1.65

8

约575

约0.28

约4.8

关中城市群

10.71

约0.39

2.2

约364

约0.21

约5.64

辽中南城市群

8.15

0.2

2.1

约245

约0.26

10.5

哈长城市群

26.4

0.2

约76

滇中城市群

11.14

0.21

约189

区域性城市群

粤闽浙沿海城市群

北部湾城市群

陆域面积

约11.66

0.44

2.2

约377

约0.19

5

黔中城市群

晋中城市群

天山北坡城市群

地区性城市群

兰西城市群

9.75

约0.12

约123

呼包鄂榆城市群

17.5

0.11

约63

宁夏沿黄城市群

藏中南城市群

结构形态类型

按照城市群的结构形态一般可以将城市群分为圈状城市群、带状城市群、扇形城市群和葡萄串城市群与网状城市群等类型。

圈状城市群

圈状城市群是指圆圈形状的城市群,一般简称为城市圈。圈状城市群的空间结构的分布都是具有比较规整的圈层结构,例如成都城市群:以成都市为内圈层,德阳市和眉山市与资阳市为中圈层,绵阳市、乐山市、雅安市、遂宁市、内江市和自贡市等城市为外圈层。

带状城市群

带状城市群简称城市带。例如中国关中平原城市群和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除了以城市群整体论的城市带以外,还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论城市带。

以微观论,某些大型城市群内部可以划分为几个城市带,例如成渝城市群内部可以划分成渝城市带、川江城市带、绵成乐城市带和嘉陵江城市带等城市带。

以宏观论,中国有沿海城市带和长江城市带等超长超大城市带。

扇状城市群

扇形城市群又叫扇状城市群,例如长三角城市群和重庆城市群。

葡萄串城市群

葡萄串城市群例如杭州湾城市群。

网状城市群

网状城市群又叫网络城市群,网络城市群一般都是世界级城市群,世界级城市群全部都是网络城市群。

核心个数类型

按照城市群内部的核心个数将城市群一般可以划分为单核城市群、双核城市群、多核城市群、准网络城市群和网络城市群五种类型。

城市群的

核心类型

相关城市群

的典型代表

城市群的核心城市

主要都市圈

超大城市

特大城市

大城市

单核城市群

关中城市群

西安

西安都市圈

双核城市群

成渝城市群

成都,重庆

成都都市圈,重庆都市圈

多核城市群

长江中游城市群

武汉

长沙

南昌

武汉都市圈,长沙都市圈,

南昌都市圈

准网络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上海

南京,杭州

合肥

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

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广州,深圳

香港

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

京津冀城市群

北京,天津

石家庄

北京都市圈,天津都市圈,

石家庄都市圈

病症

王成新等学者认为:“城市群病是指那些被规划的城市群在成长发育期间内,由于种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在经济分工合作、空间组织管理、生态建设保护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不系统等矛盾,从而造成了聚集不经济、空间不均衡、形散神乱等违背了城市群规划宗旨的不良症状。”

陆铭认为:发展城市群和都市圈是治理大城市病的良药。

王枫云和陈亚楠,王成新、崔学刚和王雪芹,王枫云和唐思雅等学者提出了城市群病的特征与危害、诱发因素和消除方法,产生机理和综合举措。

高国力、李天健和孙文迁指出了中国城市群的基本特征、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路。

城市群病例如:①城市定位分工不明确,产业结构趋同,互补性较弱,城市群内部非协调发展,内部分工协作不足,功能过于集中;应当积极推进城市政府的职能改革,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发挥单体城市的特色,树立城市群品牌效应,引导良性竞争发展。②行政区划分割制约了区域一体化市场的形成,应当加强城际交通建设,实现城市群内的互联互通,加强城际合作,构建统一、开放、规范的市场体系,推动经济一体化进程。③核心城市的产业和人口过度集聚,应该对城市群的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主城区进行调控和疏解,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和城市副中心的建立与河北雄安新区的建立。④认识不到位,出现新型城镇化的 “唯群论”,应当遵循城市群发育的科学规律,避免脱离实际催生扩大城市群。⑤过于急功近利,造成建设目标与实际需求不匹配,应当加强生态环保建设,突出人文引领,构建世界级城市群。

发达国家对于城市群病的主要举措如下表:

发达国家对于城市群病的主要举措

序号

要点

启示

1

完善公共交通体系,缓解中心区交通拥堵问题

多管齐下,解决城市中心区的交通问题

2

整治贫民窟,建设廉价公租房

强化城中村的整治,追求中心区整体进步

3

去中心化,实现城乡资源的均衡配置

分流城市中心区的部分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4

建设卫星城,缓解城市中心区发展压力

推进卫星城的建设,缓解中心区的压力

注释

[a]

依据“城市群”条目的逻辑条理,本条目分别地或者聚合地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理论维度和实践维度、多重维度与综合维度这几个维度编写。

[b]

城市指广域市、适域市和狭域市多种城市,包括城市群内部的镇区和乡村地区,不是仅限于城市的城区部分。

[c]

城市群条目概述部分对城市群的几个维度的内容都有。

[d]

“概念”和“意义”与“研究”三章以及“规划”一章中的“规划理论”“规划体系”“规划要求”“规划目标”“规划原则”“规划方法”和“规划编制”七节均为城市群的理论维度的部分内容。

[e]

“特征”和“层级”与“分布”三章为城市群的空间维度的大部分内容,同时也兼顾时间维度的部分内容。

[f]

“三生空间”,是指“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的简称。生态空间是具有生态防护功能的可提供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的地域空间;生活空间是人们日常生活活动使用空间;生产空间是人民从事生产活动的特定功能区域。

[g]

“三区”是指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种类型的国土空间。

其中,城镇空间是指以承载城镇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要素为主的功能空间;农业空间是指以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为主的功能空间;生态空间是指以提供生态系统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的功能空间。

“三线”分别对应在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划定的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

其中,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陆域、水域、海域等区域。永久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不能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的耕地。城镇开发边界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因城镇发展需要,可以集中进行城镇开发建设,重点完善城镇功能的区域边界,涉及城市、建制镇和各类开发区等。

[h]

“规划”一章“规划成果”一节为城市群的实践维度的部分内容。该节以时间顺序为主线编写,同时也属于时间维度的部分内容。

[i]

“发展”一章主要是城市群的时间维度的部分内容,同时也兼顾空间维度的部分内容。

[j]

城市群的三种类型划分都有网络城市群的类型。

[k]

“类型”一章中的“规模层级类型”一节和“病症”一章均为城市群的多重维度综合维度的部分内容。

[l]

“类型”一章中的“结构形态类型”和“核心个数类型”二节都是主要属于城市群的空间维度的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