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县,古称“同州”,是中国陕西省渭南市下辖县,位于陕西关中渭北平原东部,黄河、渭河、洛河交汇区域,素有“三秦通衢、三辅重镇”之称,县域面积为1800平方公里。大荔县下辖15个镇、2个街道,272个行政村、26个社区,县政府驻大荔县城关街道府门前12号。截至2022年,大荔县常住人口达58.39万人。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大荔县的:地名由来、历史沿革、自然地理、行政区划、政治、人口、经济、社会事业、交通、人文、风景名胜、著名人物、重要荣誉等介绍

中文名

大荔县

英文名

Dali County

别名

同州

面积

1800平方公里

气候类型

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

地理位置

陕西关中平原东部

地理坐标

北纬34°36′~35°02′,东经109°43′~110°19′

所属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所属省级行政区

陕西省

行政类别

下辖地区

15个镇、2个街道

行政区划代码

610523

人口

58.39万人(截至2022年)

民族

汉族、回族、壮族等

GDP

205.07亿元(2022年)

人均可支配收入

23375元(2022年)

著名景点

岱祠岑楼、丰图义仓等

邮政编码

715100

政府驻地

大荔县城关街道府门前12号

电话区号

0913

简介

大荔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境内总体地势低平,三河交汇,土壤肥沃。大荔历史悠久,商周时为古邴国及古芮国所在地,春秋时少数民族在此建立大荔戎国,秦(公元前451年)设临晋县,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设冯翊郡,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冯翊郡为同州,清雍正十三年(1735)升同州为府,后又置为大荔县。

大荔县境内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包括丰图义仓等;拥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包括岱祠岑楼、金龙寺塔等。此外,大荔县还有多项传统技艺荣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同州梆子在2008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荔拥有农业、食品加工、旅游业等特色产业。农业是其优势产业,建有21个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荣列中国粮、棉、油、红枣、秦川牛等十大商品基地,素有“现代农业看大荔”之称。同时,大荔还是“中国枣乡”“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2022年,大荔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05.07亿元,三次产业比为31.4:23.1:45.5。

地名由来

大荔,古称“同州”,“大荔”之名始于春秋时期少数民族在大荔县域上建立的大荔戎国,而“大荔”作为县名的历史则始于西晋武帝末年。“同州”的古称则源于西魏元钦三年(554年)大荔所属的同州,彼时的州治位于今大荔城。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夏),大荔属雍州西河侯国地。

商周时期,大荔为古芮国所在地。春秋时期,遭戎狄入侵,灭古同国据古芮国,立大荔戎国,附属晋国。

战国时期,秦厉公二十六年(公元前451年),秦伐大荔,筑高垒以临晋国,设临晋县。在后续的秦魏之战中变换所属国,秦惠文王八年(公元前330年)临晋复属秦。

秦汉三国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临晋一分为二(南部分设怀德县),隶属内史(郡)。此时期的临晋,方约百里,南至渭河古道,东濒黄河,北沿商颜(镰山故称),西绕洛河。

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临晋改隶分设的左内史。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庄熊罴请开“龙首渠”。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又改隶新设的左冯翊。此外,因汉武帝时黄河西侵,县境较前缩小。

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临晋合二为一,复设临晋县,仍隶左冯翊。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县治由王城迁设今大荔,左冯翊(郡)亦由高陵迁治临晋县,郡、县同治一城。西汉中期至东汉,因黄河东徙,县域有所延申。

公元220年(三国时期),左冯翊改名冯翊郡,仍治临晋,隶雍州。

两晋南北朝

东晋时期,黄河西侵,县境有所缩小。

487年,北魏改行州、郡、县行政建置,迁设华州治于李润堡(今大荔北),临晋再次一分为二,西部为华阴县,隶华山郡,东部为南五泉,隶澄城郡。后又移华州治于今大荔城,并迁设华山郡于此,使州、郡、县同于一城。北魏时期的县境较前扩大,方约百里,西囊重泉城,南跨渭水毗连今华阴、潼关地,北为今澄县南、郃阳,东界蒲坂、河北县。

西魏大统六年(540年),华山郡改名武乡郡,华阴县改名武乡县,隶武乡郡;南五泉改为朝邑县(朝邑县名从此始),隶澄城郡。元钦三年(554年),撤销华州,改设同州(同州之名从此始),下辖武乡、澄城2郡、8县。北周沿设同州。

隋唐至宋元

隋开皇三年(503年),实行州、县制,废武乡郡,保留同州,直辖9县。大业三年(607年),同州改为冯翊郡,并改武乡为冯翊县,连同朝邑县均属冯翊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废冯翊郡复设同州。武德三年(620年),朝邑分设河滨县。武德六年(623年),跨两县分设沙苑监。武德九年(626年),又分冯翊设临沮县。至此,大荔分设4县1监,统隶同州。

唐贞观元年(627年),河滨并入朝邑,临沮并入冯翊。天宝元年(742年),同州改为冯翊郡,又在乾元元年(758年)改为同州。唐乾元三年(760年),朝邑改名河西县,移治盐坊,改隶河中府。大历五年(770年),复设朝邑县,并跨河东(永济)地分设河西县。

唐元贞九年(793年),朝邑附近发生7级地震,波及广,损失重。唐中和二年(862年),黄巢起义军到关中,占据同州。

金皇统二年(1142年),同州改隶京兆府路,辖6县、1监。冯翊、朝邑并牧马监仍属同州。

元初,实行省、路、府(州)、县制。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废冯翊县,地归同州直辖,同州仅辖5县。至元二十六年(1289)洛水绝流三日。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因兵荒灾害,大荔人口锐减,由山西迁入大量人口。

明清时期

明洪武二年(1369年),奉元路改为西安府。洪武九年(1376年),府上设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同州归其统属,仍辖5县。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十二月十二日(1556年1月23日),8级大地震波及同州、朝邑,境内城垣房屋尽毁。隆庆四年(1570年)黄河泛滥,死伤惨重。洪水退去后,黄河河道由大庆关东五、六里,改道西移二十余里,县域又有些许变化。

明崇祯时(1628~1643年)外有清兵临境,内有连年旱灾,旱灾后期,陕西关中爆发了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由西安领兵入同州,次年李自成率军东渡黄河,进攻燕京。

清康熙五年(1666年),改行省、道、府(直隶州、厅)、县制,设陕西省、潼商道。雍正三年(1725年),同州升直隶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又升同州府,并附廓设大荔县,隶属陕西省、潼商道,统辖十城,包括大荔、朝邑。

中华民国

1913年,撤销同州府,大荔、朝邑属陕西省关中道辖县。1929年,在朝邑东滩分设平民县。1933年,撤销关中道,大荔、朝邑、平民由陕西省直辖。

1938年,大荔县成立抗日救国动员委员会,支援前线的活动。朝、大、平三县,分别编为第二、第三、第四防空监视队。

1939年,大荔城设陕西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辖12县。其中,大荔、朝邑、平民属八区专署辖县。

1949年3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大荔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迁驻大荔,辖8县。大荔、朝邑、平民属大荔分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0年5月,撤平民县并入朝邑县,同时撤销大荔分区。大荔县、朝邑县遂改属渭南专区(即今渭南市)。

1956年,因修建三门峡大坝,三门峡库区开始外迁移民,大荔县、朝邑县两县居民迁往宁夏回族自治区安置。

1958年,撤销朝邑县,与大荔县合并。1959年,又将澄城县管辖的醍醐公社、寺前公社、业善公社、韦庄公社和蒲城县的永丰公社划归大荔县。

1961年8月,复归澄城县的醍醐公社、寺前公社、业善公社、韦庄公社以及蒲城县永丰公社,大荔县的县境又恢复到原来规模,此后也没有较大的改变。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大荔位于陕西关中渭北平原东部,地处关中平原东部最开阔地带,东滨黄河与山西省永济县相望,南界渭河与潼关、华县为邻,西接晧壤,北靠镰山,距西安市125公里,距渭南市59公里,到华阴市区43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34°36′~35°02′,东经109°43′~110°19′,县域总面积1800平方公里,是渭南市第一面积大县。

气候

大荔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盛行东北风,冬、夏季长,春、秋季短,冷暖干湿,四季分明。大荔年平均气温为14.4摄氏度,7月最热为26.8摄氏度,极端最高温度达42.8摄氏度(1966年6月21日);1月最冷,为负1.4摄氏度,极端最低温度为负16.5摄氏度(1977年元月30日)。大荔的年均日照总时为2385.2小时,有北长南短、夏多冬少的特点,全年日照最多是8月,平均日照时长为256.3小时;最少为2月,平均日照时长为157.2小时。大荔县的年平均降水量为503.5毫米,且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的6、9、10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75.7%,冬季降水量最少仅占全年降水量的3.5%。

地质

大荔位于渭河盆地深陷区,其地史上的地壳断裂、基底断裂、盖层断裂极为复杂,境内存有双泉—临猗断裂、许庄—下辛庄断裂等晚更新世活动断裂,倾向南或南东。另外,大荔整体的地质构造特征为北部(台原)断块隆起,中部(洛灌区)断坡阶梯状,南部(沙苑)和东部(黄河滩)为地堑构造深陷区。

县境内基岩为太古界和下古生界分布区,凹陷区则以下古生界为主。在基岩之上覆盖有巨厚的新生界沉积层,新生界之下直接见到奥陶系地层,而新生界沉积层相当深厚,在深陷区达4500米,阶地也在3000~3500米。

中元古代晚长城纪(距今约14亿~17亿年),北部地台南缘(今铁镰山以南),历经“中条”地质运动,相继构成渭河断陷地堑基底。至蓟县纪(距今约10亿~14亿年),经“武陵”地质运动,本地又形成古陆盆地剥蚀区。中生代侏罗纪——白垩纪(距今约1亿~1.95亿年),由于“印支”和“燕山”地质运动,华北台地南缘断块隆起之后,本区地质构造基础和古地貌基本轮廓逐渐形成。后续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剧烈或缓和的构造运动,使得大荔内构成了黄土台原、滨河浅滩等,直到现在,渭河盆地地壳差异运动仍在继续。根据关中地区精密水准资料,1972年以前,渭河盆地相对于鄂尔多斯和秦岭断块仍在继续下降,平均每年下降约3毫米。

地形地貌

大荔县全区总体地势低平,海拔329—510米,地貌特征显著,拥有黄土台塬、构造洼地、南部沙苑和黄河滩地四种类型的地貌。同时,县内地势由北向南逐次降低,依次发育了渭河四、三、二、一级阶地,阶地间以台坎相接,阶地内部地势低平,多有洼地分布,潜水水位埋藏浅,有些区域甚至出露地表。

黄土台塬位于大荔县北部,海拔430—520米,面积206平方公里;渭河平原位于大荔县中部,东西长30—35公里,南北宽24—36公里,面积633平方公里;沙苑沙地位于大荔县南部洛河古冲积扇前缘,介于渭、洛两河之间,沙地广布、沙丘绵亘,海拔335—360米。黄河滩地位于东部黄河老崖以东,土地面积450.5平方公里,海拔350—450米。

水文水利

大荔县位于黄河、渭河、洛河交汇的区域,地上与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多数径流畅通,水源与水流丰沛,属于富水区,灌溉条件有优势,但同时又因季节气候和地形地貌的影响,县年降水量比周边区要少,不时受到干旱的威胁。

黄河干流境内流长47.65公里,境内流域面积约80平方公里,年经流量316亿立方米,洪峰期最大洪水量21万立方米/秒;渭河干流境内流长约84公里,流域面积约45平方公里,年经流量83.05亿立方米,最大洪峰流量7660立方米/秒;洛河境内流长约121.5公里,流域面积约26.7平方公里,年经流量7.43亿立方米,最大洪峰流量4420立方米/秒。

大荔县修建了龙首渠、洛惠渠,凿井灌田也已具规模,到1949年全县已有水井4000多眼,灌溉农田40000多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荔开展了群众性的打井、修渠,并建设三河防护堤。之后更是建立了洛惠灌区、抽黄灌区、抽渭灌区、沙苑井灌区覆盖大荔全区,有效灌溉面积占总耕地的80%以上。

土壤

大荔县土壤质地良好,成土母质以黄土母质为主,还有风积沙土母质和冲积母质。以垆土、黄土性土、风沙土、淤土为主,占总土地面积的95%左右。淤土和盐土也是大荔境内两个较大的土类。该县境内的淤土主要有两个亚类:一为“三河”沿岸,由于长期受洪水作用,全部为淤土类的河淤土亚类;另一类为引洪放淤改良盐渍土而形成的灌淤土亚类。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大荔县土地总面积169059.6公顷。其中,农用地143697.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5.0%;建设用地11626.7公顷,占6.9%;其他土地13735.9公顷,占8.1%。在大荔13735.9公顷的其他土地中,有3625.7公顷较易开发为耕地。

矿产资源

大荔县矿产资源较贫乏,目前探明的矿产有矿泉水、砖瓦用粘土矿等。大荔县范围内仅设有砖瓦用粘土矿区,矿权面积共计2.0648平方千米,其表现为地表出露的巨厚状矿体,主要分布于北部黄土台塬区的许庄镇、段家镇、冯村镇、双泉镇一带。境内地下水中存在矿泉水,分布于段家乡育红村北洛河岸边,属优质医、饮天然矿泉水,是该县的重要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其中,境内地下水段家深井自喷矿泉,水温高达41℃,属优质医、饮天然矿泉水,被誉为“中国之冠”,日开采量可达5万吨。

森林资源

大荔县境内的森林资源主要有南部沙苑刺槐、红枣等防风固沙经济林区,中部的泡桐、杨树农田防护林网,东部河滩区的杨、柳护堤、护岸林带,北部的苹果、乡土树种等水保林区,林地面积共215.6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34.2%。

水资源

大荔县拥有水资源3亿立方米以上,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67938.67万立方米,水资源利用以客水和地下水为主。县内的地表水径流极少,径流深均值10毫米左右,径流量仅折合流量0.290立米/秒。过境客水主要源于黄河、渭河、洛河,但三河的河水化学成分均属重碳酸盐类软水,矿化度小于1.0克/升,河水泥沙含量大,且受工业污水和盐碱排水的影响,仅适宜于农田灌溉,不宜人蓄饮用。

大荔县内的地下水资源年均20076.86万立方米,占全县水资源总量的29.6%。地下水主要有2种类型,一类为分布在北部黄土台塬下伏奥陶系灰岩中的隐伏岩溶水,一类为广泛分布于县内地表的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裂隙水。虽然地下水量虽较为丰富,但大荔县近三分之二面积的地下水属于不能被居民开发利用的高氟水、苦咸水。洛河以北地区潜水中F含量在1.0~4.0毫克/升之间,几乎全为高氟水,洛河以南西北角区域潜水中氟含量在1.0~2.0毫克/升之间,也为高氟水。

生物多样性

大荔县内的野生动植物主要分布在陕西大荔朝邑国家湿地公园、陕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大荔段。陕西大荔朝邑国家湿地公园内有野生动物57科159种,主要有大天鹅、灰鹤、红脚隼、苍鹭、白鹭等;植物有55科164种,主要有芦苇、碱蓬、柽柳等。植被群落主要有芦苇沼泽群落、碱蓬群落、浮萍群落等。陕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大荔段有留鸟42种,冬候鸟33种,旅鸟27种,夏侯鸟17种,其中包含被列入国家及国际保护的鸟类23种,如白鹭、大鸨、大天鹅、赤腹鹰。

此外,大荔县内还有荒漠生态类保护区——大荔国家沙漠公园、野生动物类保护区——黄河滩中华鳖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其中,黄河滩中华鳖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内有野生鱼类4目6科26种,野生中华鳖35000余只。

为保护大荔县境内的物种多样性,自2017年起,大荔县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全面清理并依法整顿自然保护区各类开发建设活动,严格禁止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进行任何开发建设活动,并严厉查处自然保护区内违法采砂、采矿、开垦、养殖等行为,以及违规审批项目、企业违法开发建设项目问题。

自然灾害

大荔县境内发生的地质灾害,以崩塌、滑坡等突发性的地质灾害为主,其中又以黄土沟壑边坡地带以崩塌、滑坡为主。2021年10月3日,陕西渭南大荔县范家镇突然发生一起山体滑坡,将道路掩埋。

大荔县受气候影响位于陕西高温气象灾害高风险区的中心,其主要的气象灾害为:水灾、旱灾、风灾、冻灾、雹灾。又因其地理位置处于黄河、渭河、洛河三河交会处,属于三门峡库区范围,历年来都是防汛工作重点县。2021年10月底,洛河大荔段发生严重洪涝灾害,造成大荔62.8万亩农田被淹,2.5万名群众撤离家园,17个街镇111个村庄25.19万人受灾。

行政区划

截至2022年末,大荔县共设15个镇、272个行政村,2个街道。大荔县政府驻地为大荔县城关街道府门前12号。

大荔县乡镇、街道名单

街道

东城街道、东城街道

许庄镇、朝邑镇、羌白镇、官池镇、安仁镇、韦林镇、下寨镇、范家镇、苏村镇、埝桥镇、冯村镇、段家镇、双泉镇、两宜镇、赵渡镇

表格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8-10,参考来源:

政治

大荔县现任领导

中国共产党大荔县委员会

书记

由建新

大荔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主任

张红林

大荔县人民政府

县长

杜鑫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大荔县委员会

主席

谢文秀

表格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3.05.09,参考来源: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2年末,大荔县常住人口58.3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5.88万人,占总人口的44.32%。2021年,大荔县户籍人口男女性别比为49.76:50.24;大荔人口中0~14岁人口占17.58%,15~59岁人口占57.90%,60岁及以上人口占24.52%,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16.83%。

民族构成

大荔县人口以汉族为主。根据2021年大荔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大荔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592192人,占99.88%;各少数民族人口为694人,占0.12%,主要为回族、壮族、满族、土族、蒙古族、苗族等十个民族。

方言

大荔方言属于北方语言,因普通话是以北方语言为基础,故大荔方言与普通话多数字音除在声调方面有所区别以外,其余音变化不大,而音变中又以声母的变化居多。大荔方言中的很多词语相较与普通话更加的具有形象性,如:“檐老鼠”“花大姐”“咕咕喵”“豁豁嘴”等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普通话的推广的影响,当地的一些特色的口语词正在逐渐的淡化消失。

经济

综述

大荔县GDP位于陕西省中间水平,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一产、三产占比高,二产低。大荔的基础产业有农业、商贸物流、食品生产加工、纺织工业,新兴产业有科技产业、电商行业。其中,大荔农业产业在中国处于先列,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生产基地,有“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的称号。此外,大荔县拥有省级经济开发区大荔科技产业园区,形成了以农产品加工、纸业板材、机械电子、现代物流并举的四个支柱产业。

2022年,大荔县生产总值完成205.0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64.38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1.4%;第二产业完成47.31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3.1%;第三产业完成93.38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5%。

第一产业

大荔县第一产业以农业为主,支柱产业为设施农业。大荔设施农业以科技现代化为引领,打造了现代农业、智慧农业,通过改造提升设施棚体,使设施棚体、农机、农艺有机结合,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3%;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建大荔冬枣试验示范站、与陕西省科学院共建大荔设施农业试验示范站;建成了集智能监控、种植管理、农产品溯源、生产决策分析为一体的农业大数据平台;培育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家、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2个、合作社2105家、家庭农场295家;拥有粮油、果蔬类农产品加工企业7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12家。截至2022年末,大荔县发展设施农业总面积47.8万亩,设施农业总产量达91.6万吨,产值66.48亿元,是西部地区最大的反季节绿色瓜果菜生产基地,特色水果有冬枣、杏、桃、苹果。大荔整县通过农业部无公害环评,认证了12万亩无公害生产基地,拥有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66个、国家地标产品7个,中国名特优新农产品5种,分别为大荔黄花菜、高石脆瓜、大荔冬枣、大荔红枣、沙苑红萝卜,其中“大荔冬枣”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到37.81亿元。

2022年,大荔县的粮食播种面积为94.68万亩,总产量达32.32万吨;全年蔬菜种植面积为21.99万亩,产量达53.46万吨;园林水果种植面积为66.03万亩,产量达73.68万吨。畜牧业方面,大荔县在2022年为全社会提供肉、蛋、奶分别为3.45万吨、1.39万吨和7.74万吨,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16.94亿元,占渭南市第一产业总产值的26.11%。

第二产业

大荔县的第二产业以食品加工业为支柱产业,此外还有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等传统产业。大荔县围绕一产做二产,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农副食品加工业的主要产品有面粉、酒精、饲料、农药等,开发了烘干黄花菜、蒸鲜枣、枣夹核桃、黄花菜酱、冰鲜黄花菜等加工食品,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并进入高铁、航空领域。2020年,大荔县农副食品加工业完成产值26.79亿元,食品加工业重点企业有陕西大荔沙苑黄花有限责任公司,该企业在2018年被评为“全国食品工业优秀龙头企业”。

2020年,大荔县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完成产值17.27亿元,食品制造业完成产值10.65亿元,非金属矿物制品完成产值9.78亿元。2022年,大荔县规模以上工业经济保持平稳态势,规上工业总产值累计完成161.28亿元,完成工业销售产值155.14亿元,实现产销率96.2%。

第三产业

大荔县已有文化旅游、批发零售业、道路运输业、货币金融业等重点产业,其中批发零售业是大荔的支柱产业,同时发展了特色产业文化旅游业。大荔县的批发零售业以农产品销售为主,尤其以大荔冬枣为主的冬枣销售,大荔拥有电商企业400多家、网店1300多家、微商3万多家,电商交易额达26亿元,年冬枣销售额突破10亿元。大荔的文化旅游方面已形成了产业集群,县内拥有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朝邑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级沙漠公园沙苑景区等自然风光,岱祠岑楼、丰图义仓、魏长城遗址、金龙高塔、八鱼石墓群等历史文化遗迹,将“旅游+农业、文化、体育、康养”等多业态融合,形成“美丽大茘·周末之家”的旅游品牌。此外,大荔县有集餐饮、休闲、文化、生态为一体的“东府水乡·同州里”示范街,大荔万象城市广场,渭南同州院子雅阁璞邸酒店,大荔县已逐步形成了高品质消费环境。2022年,大荔县全年旅游接待人数659.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9.67亿元。

2022年,大荔县全年限额以上零售额实现35.22亿元,其中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销售额实现31.5亿元,限额以上餐费营业额实现3.7亿元;限额以上汽车行业零售额累计实现7.42亿元;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4.71亿元,商品房销售额完成20.48亿元;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实现营业收入5.61亿元。2022年,大荔县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09.36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71.87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23.05亿元。

经济功能区

大荔县境内的产业园区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大荔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重点食品工业集中区”大荔食品工业园区、大荔县羌白镇明水村产业园、大荔冬枣物流产业园等,还有多个产业基地,例如奶牛养殖基地沙苑万头奶牛养殖园区等。

大荔县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冬枣为主导产业,规划总面积约78万亩,涉及安仁镇、赵渡镇、范家镇、两宜镇、朝邑镇5个镇百余个行政村,带动了上万贫困户稳定脱贫。

大荔食品工业园区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建设有以食品、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加工区,以成品食品、信息服务为重点的综合服务区,以食品文化、科研、技术创新为重点的研发区,三大功能区共同构成了业态完整、功能齐备、规模较大的食品工业集中区。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大荔教育,历史悠久,东周、春秋时代,孔子高徒卜商曾在西河地区设教授徒。截至2022年末,大荔县内共有4所高中,如城郊中学、大荔中学等;2所中等职业学校,如职教中心;22所初中,如冯翊初中、实验初中、城关初中、埝桥初中等;108所小学(含43个教学点),如洛滨小学、仁厚里小学、实验小学、荔东小学等;207所幼儿园(教育部门和集体办85所,民办122所),如同州幼儿园、心雨幼儿园。大荔县共有两千多位普通中学专任教师,近百位职中教师,近三千位小学教师,一千多位幼儿园教师。大荔县的义务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大荔中学是省级示范性高中,拥有国家级优秀教师1名,陕西省劳动模范1名,陕西省特级教师1名,正高级教师1名,高级教师101名,省、市教学能手30余名。2017年至2020年期间,连续四年获得渭南市教育局“教育质量提升优秀学校”荣誉称号,被评为陕西省教学质量提升“316”工程督导评估优秀学校、陕西省“德育示范校”等多项荣誉。

医疗卫生

截至2022年末,大荔县共有卫生机构数395个,其中:县级医院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卫生院26个,村卫生室287个,其他卫生机构74个。拥有病床4011张,卫生技术人员3472人。

大荔县部分医疗机构(仅列出二级及以上医院)

名称

等级

大荔县医院

二级甲等

表格更新时间:2023.05.12,参考来源:

科技事业

2022年,大荔县全年专利授权量106件,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4.24亿元。大荔拥有高新技术企业8家,培育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42家。

大荔县境内建有陕西省科学院生物农业研发示范基地、大荔县红枣产业发展中心等科研平台。陕西省科学院生物农业研发示范基地,即中科院西安分院、陕西省科学院生物农业研发示范基地,主要围绕县域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及生产突出问题,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特色产业高效种植模式及新品种选育、生物农业技术体系建设及标准化生产、新型生物肥料与生物农药的研发与应用、有害生物预警及生物防控技术等生物农业技术的研究攻关。

文化事业

截止2022年末,大荔县建设有剧团1个,即大荔县剧团;文化馆1个,即大荔县文化馆;文化站17个;电影公司1个。此外,大荔还建有陕西大荔黄河文化影视文创基地,主要提供影视文化创作、拍摄、制作、服务、培训等服务。

2022年,大荔县县举办了“大美大荔乡村振兴”文化惠民活动,“大美大荔光影岁月摄影展”,“大美大荔·强国有我”全县中小学生征文大赛等文化活动。在2022年11月15日的“大美大荔乡村振兴”文化惠民活动启动仪式上,大荔县文化和旅游局为改善群众文化活动基础设施条件,向17个镇(街道)、68个脱贫村和第一批村(社区)共配送红色书籍34套、广场音箱107台、喜庆锣鼓17套、体育器材6套。

体育事业

截至2022年末,大荔县建设有体育场馆1个,占地面积147.3亩,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建有县级公共体育场(设400米标准塑胶田径跑道8条、标准足球场和双侧看台等)、室外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网球场、门球场及千米健身步道、雕塑群及地下停车场等辅助设施。

自2016年起,大荔县成功举办了多项国际马拉松、竞走锦标赛等大型赛事,如“青衣故事杯”2017世界名校龙舟大赛、2018“丝绸之路·美丽大荔”中国渭南国际马拉松赛、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沙滩排球项目、中冠足球联赛和陕西省汽摩越野赛等。

社会保障

截至2022年末,大荔县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8.44万人,其中,居民参保54.34万人,职工参保4.1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1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64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09万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01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2.8万人。此外,大荔县共有社区居委会29个;敬老院1个,拥有床位180张;养老院13个,拥有床位数1615张;农村五保户供养人数821人。大荔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125人,发放补助686万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8340人,发放补助7238万元。

人居环境

2016至2021年间,大荔县共改造老旧小区14个,集中供热面积80万平方米,天然气管网覆盖率90%,通过了国家卫生县城的复审,成功达成“省级生态园林县城”“森林城市”。行政村道路硬化、自来水普及率100%,村级文化广场、互助幸福院等公共设施日趋完备,省级卫生镇实现全覆盖。

截至2022年末,大荔县天然气覆盖率达到93%,集中供热签约69个小区75万平方米;城区建设有各类停车泊位22814个。此外,大荔全年实现优良天数254天,优良率69.6%;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69;PM10浓度为86μg/m3,PM2.5浓度为43μg/m3,二氧化氮浓度为20μg/m3。

交通

综述

大荔县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秦晋豫黄河金三角示范区、关中平原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已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大西高铁、韦罗高速、国道108、省道202、大朝旅游公路、沿黄旅游专线为主骨架,县、乡、村公路辐射连接的交通运输格局。

公路

大荔县境内有韦罗高速、108国道、242国道、沿黄旅游专线穿境而过,其中的韦罗高速是《陕西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高速公路加密线上的重要项目,使得大荔更好的融入渭南区域交通大循环。截至2018年,县内公路里程共2112.26千米,其中包含国道17.6千米,省道49.3千米,县道181.6千米,乡道394.49千米,村道1469.27千米。此外,大荔境内的108国道跨洛河大桥、242国道跨洛河大桥等工程正在规划建设中,预计2035年前完成建设。

铁路

截至2022年末,大荔县内有大西高铁过境。中国西部铁路建设重点工程之一的大西高铁在大荔县设有站点,即大荔高铁站,建设有2个站台,4股道,其中包含正线2条。大荔站是大西客运专线陕西境内最东边的一站,向西可至渭南北站,西安北站,宝鸡南站等高铁站,向东可至永济北站,再向北可至运城西站,太原南站等高铁站。

公共交通

大荔县设有基本的6条公交线路,1条大荔经济开发区专线,其中的专线始发高铁站,终点站为官池运输服务站,是大荔县高铁站至官池运输服务站公交线路的延伸。此外,大荔县有4座长途汽车站正在规划建设中,预计2035年建设完成。

人文

综述

东汉末年至唐代近两千年的时间里,大荔是辅卫京都的东府重镇,也是彼时关中东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荔县境内现有多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诸如岱祠岑楼、丰图义仓等古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州梆子”蜚声中外,更有“渭北面花”“同朝皮影”等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文物古迹

大荔县境内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丰图义仓;拥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例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岱祠岑楼、金龙寺塔。

大荔县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名称

时代

类型

地址

批次

甜水沟遗址

旧石器时代

古遗址

陕西省大荔县

第五批

丰图义仓

古建筑

陕西省大荔县

第六批

李氏家族墓地

古墓葬

陕西省大荔县

第七批

表格更新时间:2023.05.13,参考来源:

丰图义仓

丰图义仓,是中国所存无几的清代大型粮仓之一,现为中央储备粮库。丰图义仓的兴建,源于清朝东阁大学士、户部尚书阎敬铭。光绪八年(1882),阎敬铭倡议修建义仓,历时四年建成,慈禧太后朱批“天下第一仓”,并在仓顶赐“虎”“龙”二字。2006年,丰图义仓被列为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荔县

李氏家族墓地

大荔八鱼李氏家族石墓群,大型石墓22座,清理发掘11座,出土了大量的书法、绘画、石雕作品。2013年,李氏家族墓地被列为第五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荔县

从已出土的五座墓葬形制、石雕看,结构大体相同,一般由墓道、墓门、院落、庭堂、耳室、墓室等组成,多为一院一厅三室的庭院式结构。八鱼村古墓的发掘,对研究清代政治、文化、书法、绘画、青石雕刻、世俗观念、宗教信仰、对外交流、商贸以及鸦片战争前后社会的变迁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甜水沟遗址

甜水沟遗址,也称“大荔人”遗址,位于陕西省大荔县段家乡解放村东的甜水沟内,为旧石器时代遗址,距今30万年~50万年,于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发现有早期人类头骨化石,命名为“大荔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1年5月,大荔县已成功申报有国家级代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项,市级保护项目33项,县级保护项目55项。拥有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9人,市级传承人65人,县级传承人12人。

大荔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

名称

级别

项目编号

类别

公布时间

申报地区

同州梆子

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Ⅳ-122

传统戏剧

2008.06.07

陕西省大荔县

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Ⅳ—13

传统戏剧

2007.05.11

渭南市大荔县

渭北面花制作技艺

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Ⅷ—17

传统手工技艺

2007.05.11

渭南市大荔县

同朝皮影戏

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IV-23

传统戏剧

2009.06.11

渭南市大荔县

朝邑剪纸

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Ⅶ-22

传统美术

2011.06.03

渭南市大荔县

背花锣

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Ⅲ—51

传统舞蹈

2013.09.11

渭南市大荔县

表格更新时间:2023.05.13,参考来源:

同州梆子

同州梆子也称老秦腔或东路秦腔,是中国戏曲梆子腔的鼻祖,形成于秦,完整于唐,传播于明,盛行于清,是大荔县一带流传的以西音为基础产生的一种戏曲剧种,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于2008年8月获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大荔县

同州梆子的传统剧目仅剩抄存的两百多本,主要是历史戏,其中文武兼备,包括《黄逼宫》《破宁国》《反五关》等经典作品。同州梆子的唱腔音乐属板腔体,主要板式有“二六板”“慢板”“二导板”“流水板”“垫板”“滚板”等,其唱腔因为旋律的不同而有欢音、苦音之分。另外,同州梆子的伴奏乐队有文武场之分,文场乐器以二股弦为主,武场则主要使用打击乐器,包括牙子、板鼓、堂鼓、梆子、手锣、云锣、大锣、铙钹、铰子等。

同州梆子行当齐备,有正旦、老旦、老生(须生)、花脸、武生等角色,表演各具面貌,有白岳焰、王赖赖等著名演员,王赖赖演出的《滚鼓刘封》更是被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誉为“活张飞”。

同朝皮影

“同朝”皮影戏因发源于同州和朝邑两地而得名,以“灯影”为表演形式,也称为同朝碗碗腔皮影戏,又名时腔。2009年获批陕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大荔县

同朝碗碗腔皮影戏包括了皮影雕刻、皮影表演和碗碗腔唱腔。皮影雕刻手工精细,线条流畅,服饰舞台图案丰富多彩。表演一般由五人完成,分别叫做“前声”“签手”“后槽”“上档”“下档”,从唱念做打到吹拉弹唱,五人均有明确分工。它的音乐优美,唱腔细腻、婉转、缠绵,尤其是“三不齐”板式是其它板腔体剧种无法表现的表演形式。同朝皮影戏使用的乐器以碗碗、月琴为主,配以三弦、板胡及打击乐(梆子、板鼓、掌鼓、铙钹、铰子、马锣等)等,因敲击碗碗确定音乐的轻重缓急,故而称其为“碗碗腔”。

背花锣

背花锣,是大荔县洛河南岸的官池镇西里村、九龙村、龙泉村接药水的社火中与花苫鼓、差伞、锣同时舞蹈的一种行进式民俗文化形式,通常分为12组,每组一副背花、一个手锣、一副大钗、一个大锣、一副差伞、4个花苫鼓。队伍表演行进时,常由三路纵队并列排成,随着慢流水曲谱节拍,有倒步、转身、闪动背花等动作与花苫鼓、差伞、大钗等互相配合。背花锣极有特色的是锣手身上巨大的背花,高1.5米,宽1.2米,上面缀满虎形刺绣作品,装饰精致的刺绣作品多达20多件,舞蹈时华丽壮观,具有民俗艺术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2013年,背花锣被列入陕西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大荔县

饮食

大荔县一直是产粮大县、畜牧大县,饮食文化丰富,但以家常菜为主,又以各种普通面食为多,有油泼辣子、水盆羊肉、蜜汁轱辘、水磨丝、枣沫糊等地方特色小吃有着不同于其它地方的独特风味。

  • 油泼辣子

大荔县的油泼辣子,以睁眼辣子最为特别,是大荔传统筵席上吃鱿鱼等汤菜时的一种调味,用沙底莲花池所产的辣椒制作,成品色红、肉厚、油质大,吃起来辣中透醇。餐前,大荔人民常常将辣子泼以煎滚的植物油,食用时再加入醋,用调匙将两者混合时会看到涌起的气泡,如同百眼眨动竞睁,睁眼辣子也因此得名。

  • 蜜汁轱辘

蜜汁轱辘是一道同州名菜,因其为球体、状如轱辘,大荔人就把这道用大油、淀粉适当配置,用煎油炸过,又勾以蜜汁,色泽金黄,外脆里嫩,香甜油润的菜叫蜜汁轱辘。

  • 水盆羊肉

水盆羊肉则是大荔久传盛名的美食,溯其渊源,已无史可考。水盆羊肉最早使用砂锅烹调,所烹调的羊肉瘦肉红润、肥肉白亮,羊汤清澈见底,讲究暗油醇香,食之浓香可口。由于砂锅形状如盆,故称“水盆羊肉”。随着时代的发展,慢慢开始用粗瓷大碗或盘盛肉食用,人们仍习惯称为水盆羊肉。大荔水盆羊肉讲究茴香出头,肉质酥烂,肉汤清亮,清醇可口,食用时辅以月牙烧饼,佐糖蒜、辣子酱、鲜蒜瓣,别具风味,所以人们又称之为“清汤羊肉”。

习俗

  • 节庆

元宵节在大荔县被称为“小年下(ha)”,大荔人民会在清晨鸣放鞭炮,白天踩高跷、抬芯子、耍血故事,晚上则会参与“社火会”、游艺会等活动。

重阳节期间,大荔县人民有“送糕”之俗,娘家会给出嫁女儿送糕寓意长久追往。婚后首次送糕叫新节糕,个头大、捏花讲究,一般送两个大糕,送给女婿的是插老虎头“老虎糕”,送给女儿的是“石榴糕”,另外还有四个小的“引糕”。除糕馍外,还会送一些柿子,以后历年再送则仅送两对小糕。

曝晒节,在农历六月初六大荔县人民会晾晒皮毛衣褥,县境内多数地区的人们还会到祖坟整修坟墓,以防暴雨浸灌,并“奠汤”祭祖。

  • 生育习俗

大荔县居民常会在家中孕妇分娩前,做好干薄饼,亦叫“饽饽”、“干馍,用白面、油、鸡蛋等用砂砾烙制,薄而酥脆可口,味有甜的、咸的。分娩后,产妇会在家中“坐月子”,娘家人及其他亲友会带婴儿用品及礼品来看望产妇,还会给婴儿红包,俗曰“瞌睡钱”。产妇家人则会将“饽饽”分给前来看望的亲友,以表谢意。

婴儿满月前,一般在半月、二十天或满月,家里要筹办一次庆喜待客,俗称“拾掇娃时节”。婴儿满月时,家里人要抱上在家附近游转,俗称“游场”,出门碰见的第一个人,便赠条手巾等物品,认作婴儿的干爸,干爸给以红包表示认可,俗称“碰干大”。“干大”多是提前相约好的。同时,满月这天产妇娘家会接女儿和婴儿到家居住,一般住一月,故称“熬满月”。

宗教信仰

大荔县主要宗教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大荔县内拥有登记注册的7处汉语系佛教活动场所,1处全真道教活动场所。

  • 佛教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大荔县,在县城建立槃若寺。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在朝邑金龙堡建设了金龙寺。民国时期,原朝邑县城内的天鉴楼创有念佛社,该社常与合阳县、澄城县的社友书信往来,学习弘扬佛法,颇有影响,信徒发展较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大荔县有城内城隍庙、西长城聚善堂、南高迁乾元堂、埝头七圣佛宫、下寨永远佛堂五处活动场所;朝邑县有城内念佛社,北贝家庄、仓西村佛堂等活动场所。

  • 道教

道教传入大荔县的时间在县志中未有记载,发展至1950年时,县内有道士4人,有九龙村的太皇庙、蔡庄沟的三义庙、簸箕掌的玉灵观、东马村的吕祖庙四处活动场所。后来庙宇均被拆除,教务活动基本停止,道教发展缓慢,现仅有太白庙这1处全真道教活动场所。

  • 基督教

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基督教传入大荔县,在大荔县城内设立了“福音堂”,作为活动场所。发展至1921年,教区已由县城扩及到安仁、双泉、南龙池、堤浒、步昌、西庄、陈村、义井等村镇。至1936年,教徒增加到200余人。教会在县城内红楼巷创办的崇德小学,于1948年停办。发展至1983年,教友约600人。到1986年教友发展到近千人,学友2000人。

  • 天主教

明崇祯七年(1634年),天主教开始传入大荔。到1932年,意大利籍教士穆继文、倪秉谦来大荔后,成立了修道院,后在县城内办起广慈医院、孤女院及三德小学。新中国成立前,该教在县城内有神甫2人,修生1人,修女7人,教徒127人。1960年,大荔县进行了宗教改革,对教内存在的不合理规章制度,进行了取缔和改革,使天主教彻底摆脱了外国反动传教士的控制,走上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道路。

  • 伊斯兰教

大荔县的伊斯兰教,其主要信徒是县内的回族居民。在明代,大荔就有举行伊斯兰教活动的历史。明末在高家巷建起清真寺。清同治年间“回民起义”后,教务活动中断。直到民国时期,外迁来的4户回族在原朝邑县南街建起“清真寺”。大荔县清真寺原设于城内高家巷,1984年迁西学巷。

风景名胜

综述

大荔县是陕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资源丰富,有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朝邑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级沙漠公园沙苑景区、岱祠岑楼、丰图义仓、魏长城遗址、金龙高塔、八鱼石墓群等文旅资源,围绕“北国江南”“关中沙海”“天下粮仓”“醉美黄河”四张名片,形成了“旅游+农业、文化、体育、康养”等多业态融合的旅游产业链。

重要景点

“赵渡”四景

赵渡镇也是原朝邑县一座名镇,但因1956年修建三门峡水库的村民迁移而废弃。l988年移民返库,重新建赵渡镇,但不在原址。赵渡四景是对原老镇的描述。

第一景称为“中条晚照”。在赵渡镇清晨有太阳从中条山后升起;夕阳西下时阳光斜射在黄河水面,反照中条山,清晰可见山谷的自然景观。

第二景称为“双庙并立”。在赵渡镇西街亭子巷东头,并排修建了两座小庙,路西的龙王庙和路东的祖师庙。西头史家墓北端,亦邻建两座小庙:坐西向东的夫子庙,里面供奉着武夫子关羽;坐北向南的观音庙,庙中供奉观音像。四座古庙双双并立,是赵渡镇的奇观之一。

第三景称为“西门奇井”。从赵渡西街城外前往洛河码头的路边有一口大井,远近闻名。井台高三四米,口径约3米,深达9米。原用于谢家花园种树浇花,建于清朝初年。上了井台跷步顿足,可以听见井内发出嗡嗡的回音。据说井底能回转四套马车。

第四景称为“端阳游船”。赵渡镇旧址紧靠黄河,因此旧时的民众有泛舟游河的习俗。特别是“端阳节”期间,人们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通过赛龙舟等方式庆贺节日,表达敬意。

同州福原

“同州福原”生态文化旅游景区,位于大荔县范家镇黄河湿地的,南望西岳华山,东靠黄河,北邻洽川处女泉,西邻福佑古寨,融合了自然山水、人文遗址、生态湿地、渔业、荷塘的景观,以“福”字文化为主要特色,向游客提供划船、餐饮等服务。

大荔县

大荔平罗农业公园

大荔平罗农业公园位于大荔县东9公里处,为秦晋豫三省交汇处,距西安170公里,三门峡160公里,临汾70公里。该公园总占地一万余亩,由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朝邑镇四级政府倡导兴建,平罗村承建,依托朝邑湖国家湿地公园,将农业观光、旅游、采摘等环节融合于一体。

大荔县

大荔县朝邑镇平罗尊天现代农业园区是平罗农业公园内一个重要产业项目,园区内建有日光温室示范园600亩、有机冬枣示范大棚800亩、休闲观光采摘区300亩及全专题农展馆,同步建有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停车场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给游客提供舒适游玩体验。

金明民俗博物馆

金明民俗博物馆位于大荔县城西3公里处,108国道旁,占地30余亩。馆内存各种拴马桩830根,其中人头、猴头、人骑兽、猴奇兽210根,狮子头590根,其他30根,精品500余根;中堂狮子、土地庙用狮、拴娃狮450个;历代门墩343付,其中狮子门墩209付,抱鼓门墩74付,其他60付;柱顶石、石槽子、石门脑、墓志、佛座、磨盘、碑座等550件;有历代的生产工具、农具、生活用品等万余件;各时期古钱币、瓷器、陶器、文房用品、祭祀用品一应俱全;从抗美援朝到"文革"的纪念章2700余枚,毛主席瓷像、纸像、丝织像等300件。

大荔县

著名人物

人名

简述

韩邦靖

(1488~1523年)

字汝庆,号五泉,明代朝邑南阳洪人。21岁为同榜进士,初任工部员外郎,后被贬官,1518,应邀编撰《朝邑县志》(世称陕西八大名志之一,清时收入《四库全书》)

阎敬铭

(1817~1892年)

号约盫,清代朝邑赵渡人。道光乙巳(1845)进士,曾任山东巡抚、户部尚书、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等。因倡建朝邑丰图义仓,储粮备荒,有“救时宰相”之称。殁后,赠太子少保,谥“文介”

张鹏桥

(1895~1940年)

字友鹤,朝邑迪村人,专门从事古琴曲谱系统研究,曾任北京大学、京师大学等校古琴讲师,为中国早期在高等院校研究古琴的工作者及知名的古琴音乐教育家与演奏家

张重义

(1907~1947年)

朝邑县西高明村人,曾任中共朝邑党组织朝邑特支书记、朝邑县工委书记兼组织部长,在朝邑城内筹办了“七七书报社”,为陕甘宁边区输送了许多干部和知识青年。1947年,在突围中牺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雷文立

(1925~1982年)

大荔县沙底村人,皮影艺人,人称“小礼”,在演唱中兼备同、朝一带既委婉细腻,又铿锵不俗的独特风格。1956年,参加陕西省木偶、皮影戏会演,以《杀船》、《霸王别姬》名闻西安,后又代表陕西省赴北京参加全国木偶、皮影戏会演,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与称赞

参考来源:

重要荣誉

荣誉称号

授予单位

授予时间

参考来源

第二批全国平安渔业示范县

农业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2014.01.27

省级生态园林县城

陕西省人民政府

2017.01.19

全国食品工业强县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

2017.12.26

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

2019.02.02

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农业农村部

2019.10.29

全国第四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农业农村部

2020.01.06

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

国家体育总局

2020.03.11

2021—2023年度“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1.08.27

陕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陕西省人民政府

2022.02.23

注释

[a]

1929年,原朝邑县赵渡镇一带,曾出土过“芮国鼎”。但还未有足够数量的文物出土可证实商周时期古芮国的地址,仅东汉班固的《汉书》中提及陕西大荔说,是时代最早且有明确史料记载的传统观点。

[b]

龙首渠,西汉在关中地区最早修建的水利工程。龙首渠大约是在汉武帝元狩到元鼎年间,为了使得重泉(今陕西蒲城地区)以东临晋(今陕西大荔地区)一带、北洛水下游东岸的大量盐碱地能够得到灌溉而修建的。

[c]

公元前104年(元封七年),汉武帝更改历法,改用《汉历》(后称《太初历》),并改年号为太初。

[d]

明崇祯大旱,此次旱灾是逐步发展的,1637年主要出现在华北和西北地区,1638年向南扩大到皖,苏等省。

[e]

即黄河、渭河、洛河

[f]

弦板腔唱腔板式之一。弦板腔唱腔在板式上习惯称为九种,即正板、上音子、三不齐、气死人、紧板、二流板、导板、撇板、滚板,另外还有一种“喝场”。

[g]

花苫鼓,读作“huā shān gǔ”,其中“花”原指的是妇女们针黹作品,主要是传统形式手工刺绣的服饰小件,如青年妇女穿的十带裙、小孩子们的围涎、裹肚等;而“苫”指的是覆盖、遮被的意思,“鼓”就是用来击响发声的鼓。所以“花苫鼓”指用妇女针黹之花围饰打扮起来的鼓乐队。

[h]

也有说水盆羊肉起源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

[i]

婴儿用的婴儿小袄,一般由娘家人送,俗称“脱茸衫”

[j]

游场,因旧时多在在村里游转,也俗称“游村”

[k]

意大利籍教士穆继文、倪秉谦,以传教为名,行间谍活动之实。在渭南传教的意大利籍神甫德维屏、舒怀仁,1945年,从西安拉回一胶轮车飞机加油器、电讯器材等军用物资,通过宗教关系,埋藏于羌白镇。教堂办的广慈医院、孤女院,残害我国儿童。新中国成立后,三德小学不按国家发行的教科书教学,并包庇不法地主肖朝德,破坏“土地改革”等。政府在查清落实这些传教士的罪行后,于1951年将穆、倪驱逐出我国国境,并宣布接收广慈医院、孤女院和三德小学,没收其全部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