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1017年5月5日-1073年7月14日),为北宋道州营道县(今湖南省道县)人,初名敦实,避宋英宗讳改名为敦颐,又名元皓,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谥号元,也被称为周元公。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主要研究理学,著作丰厚,被推为“北宋五子”之一,被称为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周敦颐的:人物生平、主要思想、学术著作、思想传承、相关争议、影响、人物评价、名言章句、书法作品、轶闻典故、后世纪念、相关人物、相关作品、人物关系等介绍

中文名

周敦颐

茂叔

濂溪

别名

周元皓

朝代

北宋

出生日期

1017年5月5日

去世日期

1073年7月14日

尊称

元公

代表作品

《通书》《太极图说》《爱莲说》

主要成就

为宋明理学哲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简介

北宋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周敦颐出生在一个书香仕宦之家,良好的家庭环境让他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养。其舅郑向作为龙图阁大学士,对他影响颇多,让他得到了荫补入仕的机会。周敦颐在为母服丧期满后,开始了他的地方仕宦生涯,从北宋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到北宋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整整22个年头, 周敦颐一直在州县两级地方官的职位上徘徊,历任郴县县令、 合州判官、永州通判、邵州知州等职,县令、通判等官,周敦颐任职期间恪尽职守,清正廉洁,造福百姓。凭借自己的才能受到赏识和举荐,最后升职为广南东路提点刑狱。周敦颐继承了汉代以来的官教合一的传统,在理政之余,还讲学。作为文人,在理政讲学之余还作文,有多部著作传世。周敦颐晚年归隐九江,公元1073年(北宋熙宁六年),周敦颐病逝于庐山濂溪书堂,终年57岁。

周敦颐的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著作《通书》《太极图说》中,主要有宇宙生成论、“诚”本说,但是后人又从周敦颐的字句中窥到他的生死观、道德价值观、文学思想、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周敦颐作为宋明道学家解易之先驱,依据《易传》《中庸》和唐韩愈《原道》,接受道教、佛教的某些思想,提出了太极、理、气、性、命等一系列哲学范畴,成为宋明理学的基本范畴,为宋明理学哲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著作有《通书》《太极图说》等,后人编有《周元公集》,存诗28首,赋1篇,文4篇,代表作为《爱莲说》。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北宋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5月5日),周敦颐出生于道州营道县营乐里楼田保(今湖南永州市道县楼田村)。周敦颐的父亲周辅成是北宋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进士,官至贺州桂岭(今广西贺县境内)令,周敦颐的母亲为龙图阁学士郑向之妹,所以周敦颐出生在一个书香仕宦之家,良好的家庭环境让他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养。周敦颐15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其舅郑向派人接周敦颐和其母回开封。周敦颐在舅舅郑向的督促下攻经读史。到20岁的时候,周敦颐就“行谊早闻于时”。同年,郑向得到一次叙例封荫子侄的机会,他没有推荐自己的儿子,而是把这次机会让给了周敦颐。周敦颐“荫补入仕”,被朝廷用为“试用将作监主簿”。同时,他在郑向的安排下,娶妻陆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同年,其舅郑向在杭州知府任上去世。次年,其母郑氏相继去世。周敦颐遵母亲嘱托,自开封扶柩南下,葬其母于丹徒,并且在镇江鹤林寺读书守丧,与此同时,他的仕途也暂时搁置。

地方仕宦

北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周敦颐孝满起服,由吏部调洪州分宁县(今江西修水县)任主簿,从此正式进入他的地方仕宦生涯。北宋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周敦颐25岁时,正式到分宁任职,能一审讯立马判决分宁久久不能判决之狱,初次展露了其办案才能。不久之后,他被调至袁州卢溪镇代理市征局事务。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周敦颐通过吏部考察,被调至南安军任司理参军,负责直接办案。在南安任官期间,周敦颐为按律不当死的囚犯据理力争,在转运使王逵以势压人的情况下,坚决表明自己不赞同滥刑好杀的态度。王逵被周敦颐的诚心感悟,不仅从宽处理囚犯,同时向朝廷举荐了周敦颐。周敦颐升迁至湖南郴州任郴州县令。

从北宋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开始至北宋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周敦颐一直在州、县两级地方官的岗位上徘徊,郴州县令是他的第一站。在郴县为官期间,周敦颐“首修学校以教人”,还为知州李初平每天讲学。三年期满,周敦颐改任桂阳县令,后受当道诸公的交相推荐,得到了大理寺丞的京官头衔,由桂阳令改知洪州南昌。北宋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40岁的周敦颐以太子中舍签书的头衔到合州(今四川合川县)任代理判官。在合州任期内,周敦颐结识了赵抃(北宋名臣)等对他非常重要的朋友。北宋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周敦颐外放以来第一次回京,此次回京,周敦颐和王安石会面,“语连日夜”。然后,用国子监博士的头衔通判虔州,然后因虔州大火烧毁民房被调至永州。

北宋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周敦颐离开永州,去邵州(今湖南邵阳市)代理知州。周敦颐在邵州时间极短,在赵抃与吕公著的鼎立推荐下升任广南东路转运判官。后以虞部郎中任广南东路提点刑狱,走向了他一生仕途的顶点。在提点刑狱任上,周敦颐巡按端州,治理端州滥采砚石之风。周敦颐在任上“尽心职事,务在矜恕,以洗冤释物为己任”,在同年夏天他就病到,而且又因母亲的坟墓被水冲击,所以他请调南康(今江西省赣州市东北)知州。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17年),周敦颐抵达南康,将母亲从丹徒移葬到九江德化。同年,周敦颐以多病为由,请求解职,“上南康印分司南京而归”,结束了他三十一年的仕途生活。

讲学著书

北宋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程珦(南安州副职)欣赏周敦颐的为人和治学,让他的两个儿子程颢和程颐拜周敦颐为师,周敦颐就在理政之余,为二人讲学,继承了汉代以来官教合一的传统。周敦颐在郴县任上时,“首修学校以教人”,作《修学记》。当时知州李初平,非常赞赏周敦颐的办学态度,也向周敦颐求教,鉴于李初平年龄较高,周敦颐就每天为李初讲学。

周敦颐在理政讲学的同时也作文,北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周敦颐写了《吉州彭推官时序》,对他自己初仕分宁,由洪州去合州任职的经过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除此之外,周敦颐作《养心亭记》,这篇文章是周敦颐为合州人张宗范所写,此篇文章周敦颐坚持了“修养至圣”的观点,但同时反映了其当时思想的不成熟。北宋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周敦颐作了《爱莲说》。周敦颐在永州任上时,写下《拙赋》,对后人有所影响。除此之外,周敦颐所作的《书舂陵门扉》中“开阖从方便,乾坤在此间”可以体现他“静无而动有”的思想。周敦颐晚年所作的《濂溪书堂诗》记述的是他的归隐生活。周敦颐的著述流传下来的有《太极图说》和《通书》。

归隐九江

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56岁的周敦颐离开官署,回到了他此前在庐山之麓购地修筑的濂溪书堂,开始了为期两年隐退的生活。公元1073年(北宋熙宁六年),周敦颐病逝于庐山濂溪书堂,终年57岁。周敦颐的墓葬位于其母墓左侧, 其妻陆氏、继配蒲氏亦葬在一起,镰溪墓在今天的庐山莲花峰下栗树岭的南坡。

主要思想

理学

周敦颐被认为是理学开山鼻祖,在宋明学术的发展传承脉络中地位较高。周敦颐搭建了理学得以发展的总框架,提出很多关键性概念,抛出了引发后世无数争论的核心命题。综观周敦颐的理论框架和思想体系,有三点极为重要:其一,立儒家本体,周敦颐在《太极图》的基础上以“诚”为核心,在其中构造了一个可与佛老相抗衡的本体世界,此举可说开理学家以本体为核心来展开自己理论体系的传统之先河;其二,举理学纲目,为了对本体进行阐释、理解和运用,周敦颐引出了一系列的概念和话题,比如“诚几德”“动直静虚”“明通公溥”“主静”“一为要”等,这些概念的引入既丰富了周敦颐理论体系的内容,又给后世理学家的讨论提供了可供挖掘的无尽宝藏;其三,阐圣人幽微,周敦颐不仅关注高妙玄远的本体世界,也关心成圣成贤的工夫修养,他赞扬孔子之“道德高厚、教化无穷”,颂叹颜子之“不爱不求”,他对“孔颜乐处”的思考以及他本人光风霁月的胸怀,都给后世理学家在人格气象上树立了可知可感的标杆。

哲学思想

宇宙生成论

周敦颐通过其《太极图说》构建了完整的宇宙生成论。在《太极图说》一书中,周敦颐对《太极图》进行了更为直接的解说,描述了一幅完整的宇宙演化图式,用”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形生神发之理,推极奥蕴“论释宇宙事物的生成演化”。周敦颐把《老子》中的“无极”观念与《易传》中的“太极”观念熔为一炉,将分属于道家和儒家两个系统的哲学范畴巧妙地联结起来,阐发了自己对于宇宙事物生成演化的理解,并使这种理解形成了思想的系统。

周敦颐

周敦颐认为宇宙的演化始于“无极”。由“无极”这个动静未分、阴阳未判的混沌体产生出“太极”,“太极”由于自身的“动静”而区划出“阴阳”,这是宇宙演化的第一个阶段。周敦颐肯定“太极”产生“阴阳”,他顺着“太极”产生“阴阳”的思路,认为“阴变阳合”,即“阴阳”交互作用,产生“水、火、木、金、土”“五行”;“五行”即“五气”的顺序展开,有了春、夏、秋、冬四时的运行,从而论述了他所理解的宇宙演化的又一阶段。“五行”产生之后,由于“各一其性”而有别于“阴阳”。周敦颐在以“水、火、木、金、土”规定并表述“气”的多样性的基础上,再肯定“阴阳”“五行”相互作用,化生万物,形成一个无限多样的世界。基于这样的观念,周敦颐进而认为,在阴阳二气交合凝聚的过程中,“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得其秀”者则为人,将宇宙中人的形成与物的形成理解为一个统一的过程。

周敦颐所谓“秀”意指优异,所谓“灵”意为灵巧”,“得其秀”是说人的形成使得作为本源的“无极”与“气”之精华合为一体。“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是说人类出现之后,不仅有男女之别,且人具备喜、怒、欲、惧、忧五种性情,有自己的情感活动;与人的情感相联系的行为有善有恶,出现与人的性情相关的各种事情。因此,圣人以中正、仁义为人们确立基本的行为规范与伦理准则;提倡“静”的生活方式,从而维系社会生活的基本秩序。周敦颐肯定宇宙万物的生成演化既是一个前后联系、循序渐进的自然过程,也是一个统一的无限过程,从而使儒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建构起了自己系统的宇宙生成论。

“诚”本说

周敦颐力图将儒家伦理的根据与宇宙演化的本源统一起来,使儒家的伦理原则升华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在《通书》中,周敦颐融会易、庸之学,从本源或说本体的角度规定、论释儒家“诚”的范畴。周敦颐注重从天道的角度论释“诚”,肯定“诚者,圣人之本”,目的在于肯定“天之诚”乃“人之所得以为圣者”的条件或根据,他把“诚之源”归于“乾元”,肯定“诚之立”有待于“乾道变化”,将“诚”与天道置于同一个层次,此时,“诚”已经成为一个具有本源、本体意涵的范畴。

周敦颐

周敦颐除了从天道的角度论释“诚”,还从人道的角度对“诚”进行论释。周敦颐认为“诚”当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在社会生活中,人的德性与德行,如果离开“诚”这一道德根性,就不是儒家所主张的真正的德性与德行,因此他继而强调“五常百行,非诚,非也,邪暗,塞也”,反对人们为“邪暗”所“塞”而导致的对“诚”本的不正不明的错误理解。周敦颐明确肯定了“诚”的道德本体作用,作为道德本体,“诚”既是人的美德的源头,也是使人的行为成为道德行为的形上根据。

在肯定“诚”既为天道,又为人道的基础上,周敦颐在《通书》中将“诚”与“几”“神”对应起来加以论释,进一步凸显“诚”的本源、本体特性。周敦颐认为具有本体意义的“诚”,是纯粹的至善之性,其重要特征是无为。在此,周敦颐吸纳了道家的观念。“几”表示“动而未形,有无之间”,周敦颐肯定“几,善恶”,是要肯定人们生活中最细微的行为已包含善恶的区别。周敦颐认为“神”“动而无动,静而无动”,但是“神”又“非不动不静”,而是能使“物”动静贯通的形上本体,“神”实际上体现了作为道德本体的“诚”的功用与特性。

周敦颐的这套“诚”本学说与人生观念,对于儒家的道德哲学在理论上确有拓新之处。

生死观

生死一体论

周敦颐关于生死的论述在《太极图说》体现为“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前半部分是《易传》的原文,后半段是周敦颐对《易传》的认同和赞美。周敦颐在《通书·理性命》中提到“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是万为一,一实万分”,周敦颐从更宏观的角度论述了整个宇宙万物生存和灭亡的过程,万物的生成必然从二气五行开始,阴阳二气共同作用产生水火土金木五行,遂而产生了不同的特性。从生成的顺序来看,万物是由“一”分而为“万物”,反过来从消亡的方向来看,万物由万归本为一,这就是世间万物生存与消亡的规律,人之生死不外如是,故谓生死一统也。

生死观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是其宇宙观的表述,但也是一部阐述儒家生死观的作品。从根本上来说贯通天地人为一体,通过“无极而太极”来表现这一根本,这是宇宙的发端,此为生;动静阴阳化生万物,人得其秀而最灵,个体人在思维和意识上具有了超越性,生命体超越了肉体的限制回望整个宇宙化生结构,使物质世界的人生得到升华,儒家道德人生的目标和精神内核得到了验证,以肉体的消亡而推演出精神的永存,知“生”亦为知“死”。儒家的生死观就是要释怀生死,甚至逐渐超越生死,达到“存顺没宁”的精神境界。

生死态度

周敦颐在临终之时,曾写书札与蒲宗孟,说:上方兴起数百年,无有难能之事,将图太平天下,微才小智苟有所长者,莫不皆获自尽。吾独不能补助万分一,又不得窃须臾之生,以见尧舜礼乐之盛,今死矣,命也。此书札可见周敦颐所表现的死生态度并没有多少怯懦和痛楚,但不难看出有一丝缺憾。“志固在我,寿则有名”是潘兴嗣在《周子墓志铭》中说的生死态度。

道德价值观

价值本体

《通书》是周敦颐人生观的体现,以宇宙观作为基础,阐述了周敦颐的伦理道德观。作为万物本体的“诚”是纯粹至善的,是自然无为的,是寂然不动的,也是人们的道德本心,只要能够守护住这颗“诚”本体,那么仁义道德就会自然而然地显现。在周敦颐的思想体系里,诚本体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本质,也是人的本然之性,所有生命的价值意义,人的德行伦理皆来源于此,天道性命也是通过诚本体得到贯通。“是万为一,一实万分;万一各正,大小有定”,万物出自于诚,由诚也可推及万物,正是因为“诚”的本体性,周敦颐才能够找到一条贯通天地人的实现路径,在《中庸》的理论基础之上,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圣人修养途径,给他的人生哲学注入了生命力。

道德目标

周敦颐在肯定“诚”为德行之源或说道德本体的同时,也主张人在自己生活中,以守诚成圣为人生的志向与目标。周敦颐所肯定的人生志向与人生目标,不在事功,而在道德理想与道德价值,这种人生志向和目标,也可谓“孔颜乐处”,是德性与快乐的统一。周敦颐提倡“孔颜乐处”,将“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视作人生理想目标,与此同时,他还十分强调“思”的作用。周敦颐主张以“思”来达到“通微”“知几”“尽神”“体诚”的目的,也可以说是主张以理性求取“孔颜乐处”。

具体内容

周敦颐认为“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守之贵,行之利,廓之配天地;岂不易简?岂为难知?不守,不行,不廓耳”圣人之道在于“仁、义、中、正”,遵守这一道德准则的具体内容就可以将人道与天道相契合,以完满道德生活。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如果说成圣的道路上有什么必须要遵守的道德准则的话,那就是“仁、义、中、正”,坚守这四字的标准,就能在漫长而繁复的人生长河中,找到自己的精神依靠,指引自己在社会中安身立命,在个人的修养中到达属于自己的道德彼岸,获得真正的安宁与和乐。

修养方法

《太极图说》中有言:“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周敦颐的修养路径是为了达到“立人极”的标准,目的就是为了成贤成圣,通过“无欲主静”的方式修养是教我们要把一切感性的、外在的私欲排除,使人心时刻维持在静虚的状态,他强调的是一种心灵上的虚灵静定之感,是不为繁事所累,回归到人的本性状态。这个状态下的人更接近“诚”本体,人可以达到自由和安然,仿佛没有任何物质需求,充满了灵气和智慧。

文学思想

周敦颐的文学理论主要在其《通书》和诗文创作中体现。周敦颐是儒家正统文艺观“诗以言志”的继承者, 也是道德优先的理论倡导者, 他针对时弊提出了“文以载道”:文, 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 徒饰也。况虚车乎!文辞, 艺也;道德, 实也。 (《通书·文辞第二十八》)周敦颐的礼乐思想中已有“简淡冲和”的论述,这点也统一于他的文学创作中。周敦颐的诗文均是简短的篇幅,呈现出淡雅冲和的审美。在周敦颐的诗中,大多是内心流露,体现了淡泊自适、无欲而静、自得其乐、随性自然的理趣。

社会政治思想

德治

周敦颐的德治思想主要体现在修圣德、立师道、推礼乐三个方面。

修圣德

周敦颐所强调圣德即为立人之道, “立人之道, 曰仁与义”, 仁义修而万民感化。为此他指出:“天道行而万物顺, 圣德修而万民化。大顺大化, 不见其迹, 莫知其然之谓神。”王者一旦能够大化, 就能与天道的大顺一样, 不见其迹, 不露其形, 垂拱而治, 这就叫进入了“神”的境界。周敦颐将其修圣德的思想发展为溯人道之源于天道, 构成了“天以阳生万物, 以阴成万物。……故圣人在上, 以仁育万物, 以义正万民”, 这样, 天与人的统治便有了原则的一致, 如此统治天下的王也就有法可效了。

重师道

周敦颐重师道的主张实质上是在极力提倡道德伦理教育, 以期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准。他认为, 使天下人从善而不为恶, 唯一的办法就是弘扬师道:“师道立, 则善人多, 善人多, 则朝廷正, 而天下治矣。”他将师道立、善人多、朝廷正、天下治四者紧密联系起来, 表明重师道的重要。但也应看到其不足, 梁绍辉先生为此就谈到:“周敦颐强调教育, 是可贵的, 但以为教育万能, 可左右朝廷, 是夸大了的, 不可信的。”

推礼乐

礼和乐是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两大手段, 《白虎通》引《孝经》的话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周敦颐所强调的礼乐规范是与国家治理紧密相联的, 在《通书》中专辟《礼乐》一章做了论述, 他认为:“礼, 理也;乐, 和也。”礼的实质在于理, “理”的本意在于治。礼的目的就是要是社会有条而不紊, 而有条而不紊就必须治, 所以说“礼, 理也”。周敦颐坚持释礼为理, 不是道理的理, 而是治理的理, 指出:“阴阳礼而后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 万物各得其理而后和, 故礼先乐后。”周敦颐如此强调礼的重要性, 是鉴于唐末五代以来伦常败坏, 秩序混乱的社会状况, 这些思想主张, 在国家初定的历史条件下, 对于保持社会稳定, 巩固国家统一, 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刑治

周敦颐的刑治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德刑观和慎刑观上。在德治手段无法保证每个人都能严格遵循道德规范的时候, 就不得不采取强硬的刑狱手段。在周敦颐看来, 刑治是为弥补道德的不足而采取的万不得已的选择:“圣人之法天, 以政养万民, 肃之以刑。民之盛也, 欲动情胜, 利害相攻, 不止则贼灭无伦焉, 故得刑以治。”他的这段话充分体现了他的德刑观, 并指出圣人以天道为法则, 首先要以政养万民, 德治是最好的养民方法和手段。但天道既然有春秋, 人道也应有德刑。可以说, 刑罚是道德的保证, 是实现儒家理想中的道德化社会的必要手段。同时, 他又主张一定要“慎刑”“情伪微暖, 其变千状, 苟非中正明达果断者, 不能治也……天下之广, 主刑者, 民之司命也, 任用可不慎乎!”有鉴于此, 周敦颐给掌管刑罚权力的官员提出了三个条件:一是中正, 二是明达, 三是果断, 即执法严正, 聪明干练, 果敢决断。总而言之, 主刑的官吏, 是民之生死所系, 得其人, 则刑清而恰当, 不得其人, 则刑滥而残酷。

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

周敦颐认为人性向善,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师之教。他在《通书》中阐述道:“故圣人立教, 俾人自易其恶, 自至其中而止矣。故先觉觉后觉, 暗者求于明, 而师道立矣。师道立, 则善人多;善人多, 则朝廷正, 而天下治矣。”同时, 他强调读书不只是教人向善, 也是为了“进德修业”, 而且要务实并“孳孳不息”;又不能只停留在口头和文字上, 应当落实到行动中, 所谓“圣人之道, 入乎耳, 存乎心, 蕴之为德行, 行之为事业。彼以文辞而已者, 陋矣”。

教育内容

周敦颐十分重视儒学经书, 孔延之曾谈到:“周君好学博通, 言行、政事皆本之六经, 考之《孟子》, 故其所设施, 卓卓如此。”不仅言行政事, 以六经为本, 而且以儒家孔孟学说, 教授后学。同时周敦颐办学, 以诚为本, 他将“诚”放在最显要的地位, 反复阐述, 在《通书》中“诚”字的出现次数就高达20之多, 如“诚之通;利贞, 诚之复。大哉《易》也, 性命之源乎”, 他认为人应该以诚为本, 每个人都要把诚显现出来, 圣人与小人的区别, 只不过在于圣人显现出了诚, 而小人没有把这个诚显现出来而已。人生命的目的意义, 就在于体现诚。是为人的根本。黄宗羲曾评论言:“周子之学, 以诚为本。”

教育方法

作为理学教育思潮的开创人, 周敦颐始终坚持自己开明的教育方法, 多采用学生自学为主, 注重启发原则。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最善于抓住学生“心愤债、口徘徘”的适当时机, 提出问题, 进行启发, 他常引用孔子所言“不愤不启, 不徘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来验证他的启发式教学。同时, 他还强调教师的教学效果, 不在于言辞的多少, 而在于自己学问的深浅, 以身作则的好坏。功底深厚, 才能启学生所难启, 发学生所未发。

学术著作

《太极图说》

《太极图说》是周敦颐为其《太极图》写的一篇说明,是他的思想纲领, 全文共249字。该文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本原,人和万物都是由于阴阳二气和水火木金土五行相互作用构成。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文中突出人的价值和作用,该文主张“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在人群中,又特别突出圣人的价值和作用,认为“圣人定之以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该文对后世影响很大,朱熹的《近思录》、黄宗羲编的《宋元学案》中都有收录。

《通书》

潘兴嗣《墓志铭》中提到周敦颐有著作三种,就是《太极图》《易说》《易通》,朱熹进一步指出《易通》就是现在流传的《通书》。《通书》共有40章,各有章名。《通书》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论“诚”,把宇宙本体落到了心性论的层面,贯通了人与宇宙,儒家的核心思想与天道的一致性得到确认。除了论“诚”之外,《通书》还涉及了周敦颐的心性论,礼乐刑政论等,不仅蕴涵丰富的义理,而且浑沦简洁,为后人提供了广阔的想象与阐释空间,被后世奉为宋明理学首出之经典。

《爱莲说》

公元1063年(嘉祐八年)周敦颐作《爱莲说》,《爱莲说》共119字,是一篇文字清新,思想深刻的哲理小品文。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用“莲花”比拟“君子”,强调“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品格,将莲花和儒家的“君子”联系起来,转化了外来的佛教思想,使其融合于儒家文化中。

思想传承

二程

程颐,北宋哲学家,字正叔,洛阳人,因其居临伊川,世称“伊川先生”。程颢,字伯淳,号明道,世称“明道先生”。二人早年受学于周敦颐,同为北宋理学中“洛学”一派的开创者,被合称为“二程”。二程从学周敦颐, 遂尽弃功利俗学而有求道之志。二程学成之后, 对周敦颐的思想既有继承, 亦有损益, 并独立发展成为理学中的“洛学”一支。二程之中, 程颐在早年所作的《颜子所好何学论》中, 透露出周敦颐的影响, 后期则“兼承安定 (胡瑗) 之学”而与周敦颐有所距离。程颢深刻领悟了“孔颜之乐”的内涵, 与周敦颐在生活气象、学术思想方面更为接近, 是濂溪理学的主要继承者。与周敦颐之学相比, 二程的“洛学”在形上学、修养论等一些重大问题上均有所突破。在形上学方面, 周敦颐以“太极”为核心, 二程则避“太极”不谈而特重“天理”, 这是因为, “太极”说源出于汉唐儒家的宇宙元气论, 而二程的“天理”说则体现了宋代理学独立形成的纯粹本体论思想。在修养论方面, 周敦颐“主静”而二程“主敬”, 这反映出二者对“天地之心”的不同理解, 以及周敦颐与二程在易学思想上新旧体系的不同。二程洛学的转向, 是宋代理学独立于汉唐儒学的标志, 反映了理学发展的最新动向。

朱熹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的理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便是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朱熹对周敦颐的这部著作推崇备至, 朱熹曾称颂周敦颐为“得孔孟不传之正统”, 并在《伊洛渊源录》中将周敦颐列为首位。朱熹曾花大量的时间对该著作做了详细诠释, 并写成了《太极图说解》, 为自己的理学体系奠定了基础。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试图构建中国传统的宇宙论与本体论, 这也是朱熹对周敦颐《太极图说》特别推崇的原因, 朱熹以此为基础, 对周敦颐的学说进行了继承与改造, 并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理学体系。

相关争议

关于周敦颐,争议最大的就是他的《太极图说》中的首句无极太极之辩。关于此辩,朱熹和陆九渊兄弟也反复争论过。陆氏兄弟认为《太极图说》的思想来源于道家,陆九韶认为“太极二字,圣人发明道之本源”“今于上又加无极二字,是头上安头,过为虚无好高之论也。”陆九渊赞同其兄的观点,认为在太极之上加无极无异于床上叠床,屋下架屋,反对“以无极字加于太极之上”,并肯定此思想来源于道家。朱熹维护理本论的理论体系,将《太极图说》的首句作原则性的修订,指出宋史实录中所载图说“自无极而太极”、九江本中“无极而生太极”是增字失误,断定首句应该是“太极而无极”。朱熹认为“所谓无极而太极,非谓太极之上,别有无极也,但言太极非有物也”,“极,是道理之极致,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太极是一个实理”“无极而太极,正所谓无此形状而有此道理耳。”朱熹认为周敦颐德思想和陈抟有关系,不回避太极,但最终却依然把周敦颐思想回归为儒家,把太极解释为万物之理,把儒家纲常伦理之“理”上升到宇宙本体的高度,对儒学的哲理化做出了贡献。朱陆除了通过书信来互明观点之外,还曾面对面交流过。宋孝宗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朱熹和陆九渊在两人共同朋友吕祖谦的邀请下,在江西的鹅湖寺相会,讨论二人思想的异同。在争论中,陆九渊主张“悟得本心”,他的理学基础在仁性,朱熹重视“读书讲论”,他的理学基础在智性。二人的理学思想对周敦颐的思想在不同的理解上又加以发展,产生了关于理学和心学的争论。

影响

理学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部系统、完整地论述宇宙发生、发展的著作,它建立了一个与儒家的文化价值理想相符合的宇宙论的理论框架,比以前的儒家演说更加精细和富于理性色彩,更富于时代特点,而这些对后来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周敦颐在儒、道、佛合流的形势下,对于《老子》的“无极”,《易传》的“太极”,《中庸》的“诚”以及五行阴阳等学说进行改造,并为宋以后的道学家提供“无极”“太极”等宇宙本体论的范疇和模式,为后来程朱理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周敦颐通过《太极图说》,把人类道德生活的原则与宇宙的发展规律相结合,为儒家的伦理道德找到了源头,为后来程朱理学中的核心议题“天理人欲”之辨提供了基本的思路。

儒学

周敦颐一方面积极继承儒家传统精神,另一方面发挥创造儒家传统精神,为儒家的伦理寻找到了一个终极的理论根据——“诚”。周敦颐的“诚”本思想在宋初重整儒学、回应时代问题上具有现实的理论意义。他坚持儒学的价值立场,吸收佛教、道家思想,开创了儒学精神生活的新天地。

周敦颐的“文以载道”的文论是对儒家传统的文学观的继承,他的“淡而不伤、和而不淫”,“存诚守拙”的审美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比如在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明代文人就和周敦颐隔时空相唱和。

周敦颐所倡导的孔颜之乐具备富足之乐和处一之乐两个层次,都是儒家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关怀,指导人们在任何时候都能够热情、积极、正向的面对生活,对现世人文生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他

周敦颐追求“天人合一”,主张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和谐统一, 在国家初定的历史条件下, 对于保持社会稳定, 巩固国家统一, 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周敦颐的刑治思想(主要包括德刑观合慎刑观),和我们今天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理念是相通的,显示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和其生命力。

周敦颐的《太极图》和《太极图说》对中医学领域也有影响。金、明、清众多医者受其影响,从太极理论出发,去研究、演绎医理,指导中医实践,很多中医图,都是从《太极图》中抉择而出。明清医学家根据周子太极学说,创建了太极命门说,成为医学的热点。太极图还被用来比附人体生理结构,展开对人体生理、病理的研究,启迪思维。总之,周子太极图说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人物评价

著名文学家、 书法家黄庭坚在《濂溪诗序》中评价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译文:周敦颐的人品很高,胸怀宽广,洒脱不羁,就像是阳光和煦的风雨和煦的月亮。

南宋著名理学家胡宏赞周敦颐:“如日丽天,将为百世之利泽;如水行地,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译文:如空中艳阳,照耀恩泽后世百代;如地上水流,功德如同孔子和孟子,不相上下。

著名哲学家劳思光在《新编中国哲学史》评价周敦颐:“哲学理论之正式建立,始于周濂溪,故论宋明之儒学,莫不以周氏为首出之代表者。”译文:哲学理论的正式建立,创始于周敦颐,因此研究宋朝和明朝的儒学,都是以周敦颐为代表的理论基础。

著名历史学家钱基博在《近百年湖南学风》的导言中评价周敦颐:“天开人文,首出庶物以润色河山,弁冕史册者,有两巨子焉: 其一楚之屈原,其一宋之周敦颐,一为文学之鼻祖,一为理学之开山。”译文:天下文章,首当其冲的是描写普通的自然风光,能载入史册的有两人,一个是楚国屈原,另外是北宋周敦颐,一个是文学的创始人,另一个是理学创始人。

北宋左丞相宗孟在为周敦颐所写的《墓碣铭》中称赞周敦颐:“屠奸剪弊,如快刀健斧。”译文:清除奸佞小人和革除时弊,周敦颐如同锋利的刀斧。

元代中期最有声望的学者吴澄在《吴文正集》评价周敦颐:“昔有周子,实绍圣道不传之统。” 译文:古人周敦颐,的确是理学的创始人。

名言章句

《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拙赋》: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劳,拙者逸;巧者贼,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呜呼!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

《养心亭记》:予讲养心,不止于寡而存耳。盖寡焉以至于无,则诚立明通。诚立贤也,明通圣也。是圣贤非性生,必养心而至之。养心之善有大焉如此,存乎其人而已。

书法作品

宋周敦颐楷书朝阳岩题名拓片(湖南省博物馆藏)

公元1021年(天禧五年)的重阳节,5岁的周敦颐跟随父亲、伯父、叔父和堂兄们登道山,看见村前有5个土墩,于是联想到了“水、火、木、金、土”五星,从而命名为“五星墩”,“东为木、南为火、西为水、北为金、中为土。”墩为圆形,大小不一,最大的直径约为3.3米,墩上均种有桂花树,少年周敦颐因此闻名乡里。由于历史原因,五星墩均被破坏,现仅存一墩(在其故里)。

与王安石

在周敦颐居丧鹤林期间,十七岁的王安石曾三次登门拜谒周敦颐而并未得见,之后有“吾独不可求之六经乎”的感慨。虽然此时两人未曾相见,但是王安石四十岁上,和周敦颐相见了。度正《年谱》说:“(王安石)与先生相遇,语连日夜。安石退而精思,至忘寝食。”从此也可以看出周敦颐对王安石有一定的影响。

与范仲淹

度正在《年谱》中记载:“先生遂扶柩厝于龙图公墓侧。是岁居润,读书鹤林寺。时范文正公(仲淹)、胡文恭(宿)诸名士与之游……”就是说周敦颐安葬母亲到其舅墓旁后,就在鹤林寺守孝读书,和范仲淹有所交往。范仲淹被贬来到润州,兴办州学,在苏州排涝救灾,兴办郡学。这对周敦颐在后来兴办学校重视教育有所影响。《宋元学案》把周敦颐同孙复、胡瑗并列为“高平江友”(高平即范仲淹)。

后世纪念

月岩•周敦颐故里风景名胜区

月岩•周敦颐故里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湘桂两省交界处的道县境内,地理位置优越,东与道县县城相连,西与广西灌阳县接壤,南与江永县毗邻,处于桂林—郴州—贺州景区的中心位置。名胜景区由月岩、周敦颐故里、玉蟾岩三大景区组成,总面积57.5平方公里。名胜区内主要人文景观有月岩石刻、悟道古迹、营州古城、濂溪书院、元公故居(周敦颐故居)、周敦颐博物馆。月岩是在周敦颐家以西五公里一自然山洞。周敦颐先生年方十四,家人在月岩中砌了一间小屋供他学习,同时思考人生道理,为他悟得“而”的思想奠定了基础。周敦颐故里又称濂溪故里,是宋明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的诞生地,境内风景优美,古风蕴籍,文化遗存丰厚,特别是周敦颐的理学文化举世闻名,自宋以后,成为历代墨客骚人景仰、膜拜的圣地及周子后裔寻根问祖的地方。

周敦颐

庐山濂溪书堂

道州濂溪书院暨濂溪祠是为了纪念北宋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而修建。古道州濂溪书院暨濂溪祠始建于南宋(公元1139年)原地址位于古道州城西(现教育局范围内),在历史上明正统元年,清顺治十三年,清康熙二十六年,乾隆八年都有重修过濂溪书院的记载。是一座融学习、祭拜、藏书于一体的多功能古建筑群。濂溪书院暨濂溪祠整体布局为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体现了我国儒学文化尊卑有序、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重建濂溪书院暨濂溪祠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投资了5000万,于2016年端午节奠基。道县县委县政府为打造理学文化之乡,廉政文化教育基地,追忆道州历史文化名人周敦颐,故重修濂溪书院暨濂溪祠,时逢周敦颐千年诞辰,纪念周敦颐在历史上做出的贡献。

周敦颐

周敦颐与九江濂溪墓

公元1073年,周敦颐因病逝世,终年57岁,葬于九江城南的栗树岭(今九江市濂溪区莲花镇谭畈村)下。1959年,濂溪墓被列为江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已建成濂溪文化公园、周敦颐纪念馆,内设牌楼、门楼、濂溪祠、爱莲池等景点。濂溪墓景区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周围以石条砌成围墙,绿树成荫,环境清幽。进门处立有石坊,上刻“周濂溪夫子墓”。墓背倚栗树岭,左右两山夹持,墓前方数十米,淙淙濂溪长流不息。墓旁建有濂溪祠,祠前有两莲池,附近树木参天。明代时,曾被称为“江洲十景”之一。周敦颐与九江的渊源十分深厚,这里既是他曾经的教化之地,也是他魂归道山的安眠之地,他的精神早已融入了他所喜爱的这片土地,成为庐山文化的重要精髓。

周敦颐

石鼓书院

石鼓书院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湖南衡阳石鼓区,是湖湘文化发源地。石鼓书院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三面环水,地理位置独具特色,风光秀丽,绿树成荫,自古有“石鼓江山锦绣华”之美誉。石鼓书院的门上有篆书对联“修名千佛上,至味五经中”。石鼓书院的大观楼里有“书院七贤”的画像,周敦颐正是“七贤”之一。石鼓书院在中国的书院史、教育史、文化史上都地位较高。

周敦颐

濂溪祠堂

濂溪祠堂在全国各地分布的地点、史上修建有濂溪祠的地方至少有37处。这个数字的计算原则是,不管和濂溪专祠还是与他人合祠,只要有周子祭祀都算在内。按现在县级行政区划,可知其中江西省最多,至少13处:九江,星子,大余,德化,赣州,宜春,修水,于都,南昌,萍乡,兴国,吉安,德安,婺源。其次为湖南省,至少9处:零陵,道县,宁远,永明,祁阳,邵阳,桂阳、桂东,长沙。广东省2处:韶关,南雄。四川省3处:成都,简阳,长宁。重庆2处:合川,奉节。湖北2处:鄂州,武汉。浙江杭州、江苏苏州、广西桂林、福建尤溪、北京各1处。在以上地点中修建的濂溪祠,全国史上或许还有遗漏的,但绝大部分情况如此。

周敦颐

相关人物

周敦颐人物关系图

人物关系

姓名

简介

祖父

周智强

——

父亲

周辅成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进士,历任黄冈(今湖北黄冈县)县尉、贺州桂岭(今广西贺县)县令

舅舅

郑向

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进士,龙图阁学士

同父异母兄长

周砺

——

同母异父兄长

卢敦文

——

姐姐

周季淳

——

弟弟

周敦贲

——

长子

周寿

——

次子

周焘

——

相关作品

作品名称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周敦颐评传》

梁绍辉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年

《周敦颐集》

周敦颐

岳麓书社

2007年

《周敦颐集》

[宋]周敦颐著 / 陈克明点校

中华书局

2009年

《理学开山祖师:周敦颐》

王亦然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4年

《周敦颐研究》

张京华 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