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属鲇形目鲿科黄颡鱼属,俗称黄辣丁、黄骨鱼等。头大平扁。吻短。口裂大,下位。须4对。体裸露无鳞。侧线完全。体背部黑褐色,体侧黄色,并有3块断续的黑色条纹,腹部淡黄色,各鳍灰黑色。

黄颡鱼属于杂食性鱼类,喜欢在静水或江河缓流的浅滩生活。昼伏夜出。广泛分布于中国的河流和湖泊,在朝鲜、老挝、越南以及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南部也有分布。

黄颡鱼耐低氧,最适生长水温为22~28℃。性成熟年龄一般为2龄,产卵期在5~7月。雌鱼体重一般100~150g,怀卵量1850~6895粒。受精卵为沉性,淡黄色扁圆形,黏性较强。水温25℃时,孵化时间约3天。黄颡鱼有筑巢守巢的习性。人工养殖条件下,1龄鱼体重可达150~300g。

黄颡鱼作为新兴淡水养殖鱼类,是中国淡水名优养殖鱼类。2021年,全国黄颡鱼养殖总产量达58.78万吨。江西黄颡鱼均价为26.2元/kg。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黄颡鱼的:形态特征、分布栖息、生态习性、生长繁殖、物种保护、主要价值、人工养殖、研究情况等介绍

中文名

黄颡(sǎng)鱼

别名

黄辣丁、黄骨鱼

拉丁学名

Pelteobagrus fulvidraco

命名者

Richardson

命名年份

1846

分布区域

广泛分布于中国的河流和湖泊,在朝鲜、老挝、越南以及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南部也有分布

保护级别

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11年评估为无危物种

生长环境

喜欢在静水或江河缓流的浅滩生活。昼伏夜出。冬季多聚在支流深水处。仔鱼喜晴天在水体上层集群

繁殖期

5—7月

产卵数

100~150g的雌鱼怀卵量为1850~6895粒

食性

杂食性鱼类

适宜温度

22~28℃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辐鳍鱼纲

鲇形目

鲿科

黄颡鱼属

黄颡鱼

形态特征

幼鱼形态

刚孵化出膜的仔鱼身体透明,全长4.4~4.7毫米,肌节 44~46对。卵黄囊较大。头大尾小,似蝌蚪。脊索末端上翘,已有上颌须一对,鳃裂4对。出膜后10小时左右,眼球出现黑色素。出膜后24小时,出现口裂。上颌须变长。鱼体呈卵黄颜色。出膜后第二天,鳃盖形成,头部、背部黑色素密集。胸鳍、尾鳍鳍条原基出现。出膜三至十天,鼻须、臀鳍、背鳍、腹鳍形成。出膜后14~20天,鱼体全长17~19毫米,各器官趋于完善,外形、体色与成鱼相似,颜色由灰黑色变为灰黄色,体表有3条斑块条纹。

黄颡鱼

黄颡鱼

成鱼形态

头大平扁。吻短。口裂大,下位。须4对。体裸露无鳞,体后半部分稍微侧扁。侧线完全。上颌稍长于下颌,上下颌均有绒毛状细齿。眼中等大,侧上位。胸鳍硬刺发达,前后缘有锯齿。背鳍不分支,鳍条为硬刺,后缘有锯齿。尾鳍深叉形。体背部黑褐色,体侧黄色,并有3块断续的黑色条纹,腹部淡黄色,各鳍灰黑色。

黄颡鱼

黄颡鱼

黄颡鱼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黄颡鱼广泛分布于中国的河流和湖泊,在朝鲜、老挝、越南以及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南部也有分布。

栖息水域

喜欢在静水或江河缓流的浅滩生活,冬季多聚在支流深水处。

生态习性

觅食行为

黄颡鱼属于杂食性鱼类,自然条件下,孵化后3~5天以自身卵黄为营养,幼鱼喜食轮虫、枝角类、水蚯蚓等。成鱼以各种小鱼、虾等动物性饵料为主。人工养殖时成鱼可辅以人工配合饲料。

节律行为

黄颡鱼白天很少活动,夜晚外出觅食。

集群行为

仔鱼晴天喜欢在水上层集群。

生长繁殖

筑巢守巢行为

在生殖期间,雄鱼会游到沿岸地带水草茂密的地方,利用胸鳍刺在泥底上掘泥筑巢。有时几个或几十个一起,在相隔不远处筑巢,形成穴群。雌鱼在产卵后就离巢觅食,而雄鱼则在巢附近活动,保护卵和仔鱼。直至仔鱼能独自觅食时,才停止守护。

黄颡鱼

繁殖

黄颡鱼的性成熟年龄一般为2龄。华南为1~2 龄,华中为2龄,北方地区为2~3龄或3龄以上。最小性成熟个体雌鱼体长11.7厘米,雄鱼体长14.8厘米。产卵期在5~7月。雌鱼体重一般100~150g,怀卵量1850~6895粒。受精卵为沉性,淡黄色扁圆形,黏性较强。水温25℃时,孵化时间约3天。

生长

黄颡鱼耐低氧,最适生长水温为22~28℃。人工养殖条件下,当年为50~100克时,即可成商品鱼,1龄鱼体重可达150~300g。

物种保护

黄颡鱼种群数量和成熟个体数量都比较稳定,其生存环境和范围也没有变化。因此,黄颡鱼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11年评估为无危物种。

2007年12月12日,黄颡鱼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黄颡鱼作为新兴淡水养殖鱼类,已在湖北省、浙江省、广东省、江西省和四川省等省广泛养殖,是中国淡水名优养殖鱼类。2021年,全国黄颡鱼养殖总产量达58.78万吨,较2015年增长65.03%,年均增长率为8.73%。2021年,江西黄颡鱼价格稳定,由年初的22元/kg上涨至30元/kg,平均价格为26.2元/kg。

食用价值

黄颡鱼除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等营养素外,还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常量元素(Ca、Mg)和必需微量元素(Cu、Fe、Zn、Mn、Se等)。由于个体小,刺少又肉质细腻,在四川常用作涮火锅,因此被赋予辣名“黄辣丁”。黄颡鱼能发出“吱呀吱呀”的叫声,在东北被叫做“嘎牙子”,有家常菜“酱焖嘎牙子”。在湖北,黄颡鱼又叫黄骨鱼,有武汉市新洲区著名土特产涨渡湖黄颡鱼。

黄颡鱼

人工养殖

养殖方式

黄颡鱼适合池塘、网箱、流水池、稻田等多种水体中饲养,既能主养,也能与草鱼、鳊、鳙鱼等食性不同的鱼混养。不宜与鲤鱼、鲫鱼混养。黄颡鱼性温和,抢食能力弱,养殖时一般不与抢食能力强的鱼类混养。

黄颡鱼

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包括水质管理、投喂饲料管理、与病防治管理等。在网箱养殖时,还需要进行拉网训练,增强黄颡鱼的体质。

常见鱼病

疾病

病因

流行时间

症状

危害

烂鳃病

柱状屈桡杆菌

4~6月高峰

体色发黑,离群独游,游动缓慢,少食或停食。体表无异,鳃丝腐烂,分泌大量黏液,病重时有污物

鱼种、成鱼均可发病,致死

腹水病

嗜水气单胞菌

多发于春季

腹部膨胀

成鱼发病,大量死亡

钩介幼虫病

钩介幼虫

多发于春末夏初

鱼体组织发炎、增生

多鱼苗和夏花影响较大,对成鱼影响不大

车轮虫病

车轮虫或小车轮虫

4~7月,温度20~28℃时

皮肤黏液增加,鳃丝充血,体表皮肤具出血小点,食欲下降

危害鱼苗和鱼种,可致大量死亡

道佛吸虫病

范氏道佛吸虫

严重时两眼突出,眼圈布满血丝或眼眶充血

影响鱼的生长,不会大量死亡

三指鳋病

长指三指鳋

4~6月

鳃部有肉眼可见的小白点,并常夹着点状出血。大量寄生时,鳃丝失去红色变苍白,部分鳃小片变形,甚至断裂

危害鱼种和成鱼,可致大量死亡

参考资料:

鱼病预防

做好消毒工作,即进行鱼体、饲料、工具、水体的消毒,消灭病原体;饲料投喂做到定时、定量、定质、定位;鱼病流行季节,可以在饲料中掺和药物预防;疫苗接种。

存在问题

1.鱼种质量参差不齐。抗病、生长快的优质苗种缺乏。

2.病害频发。尤其是开春至清明时段和秋季重阳节前后容易出现暴发性死亡病情。

3.养殖业不规范。缺少高效、环保的生态养殖模式。养殖过程中还存在乱投药,甚至使用违禁药等情况。

研究情况

2000—2021年间,参与到黄颡鱼研究的共有43个国家/地区。从论文发文量来看,在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数据库中,SCIE论文有590篇。其中,中国占530篇,排第一。美国占28篇,排第二。其后是印度、韩国、英格兰、加拿大、西班牙、澳大利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