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林儿(?-1366年) ,赵州栾城(今河北省栾城县)人。是元末农民起义(红巾军)领袖韩山童的儿子,元末大宋红巾军领袖。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韩林儿的:人物生平、政权建设、死因争议、人物评价、人物关系、轶事典故、文艺影视等介绍

中文名

韩林儿

别名

小明王

所处时代

元末韩宋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出生地

栾城(今河北省石家庄)

民族

汉族

去世日期

1366年(元至正二十六年,龙凤十二年)

去世地点

江苏瓜步

主要成就

建立韩宋政权

在位时长

12年

年号

龙凤(1355年-1366年)

登基时间

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龙凤元年)

退位时间

1366年(元至正二十六年,龙凤十二年)

父亲

韩山童

母亲

杨氏

简介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韩山童因反抗元朝被杀,韩林儿跟随母亲逃亡武安(今江苏徐州)山中。至正十五年(1355年),陪同韩山童反叛的刘福通等迎韩林儿至亳州(今安徽亳州),拥立为帝,称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凤。刘福通置韩林儿为傀儡,指挥大军一路抗元,夺得多地。但军心不齐,无法久守。亳州被夺后,韩林儿逃往安丰(今安徽寿县),于龙凤四年(1358年,元至正十八年)五月,迁都汴梁(今河南开封)。次年五月,汴梁为元攻破,韩林儿等人又回到安丰。龙凤九年(1363年,元至正二十三年)春,安丰被围,韩林儿被名义上尚属大宋政权的朱元璋救出,安置在滁州(今安徽滁州),左右侍从都被换成朱元璋的人,从此韩林儿被朱元璋挟持。龙凤十二年(1366年,元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欲接韩林儿至应天(今江苏南京),途中船翻,韩林儿沉入江中,宋亡。

韩林儿承袭父业,带领其信徒成为元末农民起义军的一支重要力量,虽实权被夺,但其部下一路攻占元地,占据中原十余年,使后来的朱元璋得以从容建立统一的大明朝。

人物生平

抗元建宋

韩林儿祖先出身白莲教,因利用宗教妖言惑众被流放。元朝末年,社会动荡,朝廷颁布变钞与治河两大政策,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韩林儿的父亲韩山童借此机会四处散布言论:“天下正值大乱,弥勒佛将降临于世。”黄河以南、江、淮之间的大多百姓都信奉他,很相信他的话。韩山童的信徒刘福通、杜遵道、罗文素、盛文郁等也四处宣扬“韩山童是宋徽宗的八世孙,应当掌管中原”。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韩山童带领众信徒聚集三千人在颍州(今安徽阜阳)杀白马黑牛,誓告天地,以红巾为号准备起义。当起义群众正在一起宣誓起义时,地方官突然派兵前来镇压,韩山童被元朝官吏处死,韩林儿与其母杨氏,乘乱逃到武安山躲藏起来。

而刘福通等人击败前来镇压的元军,迅速占领今安徽、河南许多城镇,部众增至十多万,元兵已不能抵挡。直至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二月,刘福通认为形势大好,到处寻找韩林儿,在砀山夹河找到后便将他迎至亳州,拥立其登基称帝,号小明王,建国号为宋,改元龙凤。韩林儿的母亲杨氏奉为皇太后。而追随其父韩山童的杜遵道、盛文郁为丞相,刘福通、罗文素为平章政事,刘六为枢密院事。刘福通对韩林儿宠信杜遵道这件事十分不满,暗地里命令士兵把杜遵道杀害,然后自封了丞相,从此,大权被刘福通掌握。同年底,刘福通在太康被元军大败,亳州被包围,刘福通于是挟持韩林儿逃往安丰。在安丰补充兵力后,刘福通又开始有计划的派兵抢夺地盘。

韩林儿

元军大败

龙凤三年(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李武、崔德攻陷商州(今陕西商洛),然后攻克武关以图关中,而毛贵则攻陷胶(今山东胶州)、莱(今山东莱州)、益都(今山东青州)、滨州(今山东滨州),这样,山东的郡县多数已被攻下。六月,刘福通率军进攻汴梁,采用分兵三路的策略,关先生、破头潘、冯长舅、沙刘二、王士诚进攻晋、冀;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进攻关中;毛贵出山东向北进犯,势头很猛。在之后的作战中有胜有败。同年秋,刘福通攻陷卫辉(今河南卫辉);白不信等人领兵攻陷兴元(今陕西汉中),进入风翔,但被元军所败,最后逃入蜀地。

次年,田丰、毛贵先后攻陷多地,进入济南后引兵北上,进犯漷州,夺取柳林以进逼大都(今北京)。元顺帝见此打算征调四方兵力前来保卫都城,并商议要迁都以避敌锋,经大臣劝阻才作罢。随即,毛贵被元军击败,退驻济南。而刘福通则出没于黄河南北,五月攻下汴梁,汴梁守将竹贞逃走,于是刘福通迎来韩林儿,以汴梁为都。其后作战势如破竹,一路攻陷直达冀宁路,完州(今河北顺平)攻陷后,直抵大同(今山西大同)、兴和(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等塞外诸郡,直到攻陷上都(今内蒙古上都镇),焚毁元朝宫殿,转而又进攻辽阳,直抵高丽。李喜喜余党再陷宁夏,夺取灵武等边疆地区。

守城不严

当时太平日久,各州郡都未作防备,守官们一听说是红巾军来犯,便弃城而逃,毫不反抗。因此,红巾军所到之处攻无不克。尤其在迁都汴梁后,北方红巾军势力发展到顶峰,但韩林儿本就是盗贼起家,胸无大志,徒有皇帝名号,诸事皆听命于刘福通。而其手下将领也都不受约束,每到一处总是放火掳掠,甚至煮食老弱。刘福通虽实际掌握权柄,名义上却与这些将领是平辈,无法对他们管辖约束。起义军空有强盛的兵力,军令却无法确切的执行落实。屡屡攻陷的城池,都无法久守,后面还有元军紧跟其后夺回城池。只有毛贵略懂智谋,在攻克济南后立宾兴院,选用曾在元朝为官的姬宗周等分守各路,又在莱州(今山东莱州)屯田三百六十处,每屯相距三十里,制造挽运大车上百辆,规定凡官民有田的,十取其二。正因如此,才占据山东达三年之久。而关、陇地区则被元将察罕帖木儿全部收复。

龙凤五年(1359年)五月,元将察罕帖木儿、孛罗帖木儿等开始大举反攻。当时三路北伐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反而造成兵力分散,陷汴梁于无援之地。翌年五月,汴梁被围,各军环城而垒。刘福通等人在城内坚守百余日,直到粮食断绝,也没能想出如何逃出生天,只得挟持韩林儿在百名骑兵护卫之下,打开东门逃回安丰。韩林儿妻及诸官员家属数万人、官兵五千人被俘,符玺、印章、官库被夺,韩宋政权遭到严重破坏。此时,毛贵被同党赵均用所杀,续继祖又杀掉赵均用,毛贵部下就这样自相残杀,无以为继。只剩下田丰占领东平(今山东泰安),势力稍强。

龙凤六年(1360年,元至正二十年),关先生等攻陷大宁(今内蒙古赤峰),再次进军上都。田丰又占得保定(今河北保定)。王士诚又占领晋、冀,但是被元将孛罗帖木儿打败,于是退守东平与田丰会合。龙凤七年(1361年,元至正二十一年),李喜喜、关先生被孛罗帖木儿击败,于是转战山西,此战伤亡惨重,余部绕道返回进犯上都,再次被孛罗帖木儿击败。而汴梁此时也被察罕帖木儿收回,察罕帖木儿又派遣其子王保保征伐东平,田丰、王士诚被迫投降。只剩陈猱头独守益都,未被攻下,与刘福通遥相声援。

韩林儿

兵败被救

龙凤八年(1362年,元至正二十二年)六月,察罕帖木儿被田丰、王士诚刺杀,大军进入益都。元朝命王保保率兵将益都重重包围,在益都镇守的陈猱头等向刘福通告急,刘福通于是在安丰派兵前去支援,恰在火星埠遇上元军,被元军大败,残兵逃回安丰。元军见久攻不下益都,于是挖通地道,成功进入益都杀死田丰、王士诚,陈猱头则被套上械锁,押送京城,韩林儿势力大损。

龙凤九年(1363年,元至正二十三年),张士诚势力部下吕珍将安丰包围,城中甚至到了互相吃人的地步,韩林儿在城中哭泣,刘福通派人求救名义上是韩宋政权江南行省丞相的朱元璋。朱元璋的部下刘基不同意前去救援,道:“不应轻易前去救援,假设救出来了,该如何处置呢?”朱元璋却认为:“如果安丰被破,张士诚的势力会更加壮大。”于是亲自带兵前去支援,击败吕珍,救出韩林儿。而后将韩林儿安置在滁州,建造宫殿让他居住,虽然日常生活没有薄待他,但是却把他的左右侍从都换成自己的人,时刻监视他。

韩林儿

龙凤十年(1364年,元至正二十四年)正月,朱元璋在取得鄱阳湖大战胜利后,即吴王位。这时的宋政权已名存实亡,但朱元璋为了号令军中,仍奉之为正朔,直至龙凤十二年(1366年,元至正二十六年),下达命令仍称:“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用龙凤年号。

死于瓜步

龙凤十二年(1366年,元至正二十六年)十二月,韩林儿死去。据《明史》记载,朱元璋命人迎韩林儿回应天,行到瓜步时船忽然侧翻,韩林儿沉入江中,而后死亡。韩林儿死后第二年,朱元璋才将这一年定为吴元年,所以韩林儿称帝共十二年。

政权建设

宋政权很重视政权建设,仿造元朝制度,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和六部。在一些被占领而且稳定的地区设置行省机构,借此节制北方各路红巾军,行省官制基本与元朝制度相同。行省以下地方政府,则废除元的路一级机构,即设有府、州、县。管军机构也自成系统,有统军元帅府、管军总管府、管军万户府等,均属枢密院管辖,各行省另设行枢密院,相应的军职则有百户、千户、万户、总管、统军元帅等。同时注重城市经济建设,毛贵的大力屯田,解决了军粮;规定收取十分之二的租赋,减轻百姓负担;修筑城墙来巩固城防,发展生产,稳定民心。

韩林儿作为伪宋政权的皇帝,负责下达诏书,建立中央和地方军政机构,任命各级官员。龙凤二年(1356年,元至正十六年)二月,朱元璋攻克集庆(今江苏南京),韩林儿于是在七月设立江南行中书省、江南行枢密院,以朱元璋为行省平章、郭天佑为左丞。以后韩林儿又升朱元璋为行省左丞相、吴国公,朱元璋虽不断壮大,但仍奉韩林儿为正统。益都行省约建于龙凤三年,韩林儿任命毛贵为平章;淮安行省约建于龙凤二年,韩林儿任命赵君用为平章;辽阳行省约建于龙凤五年初,韩林儿先后任命毛居敬、潘诚(破头潘)、沙刘二、关铎(关先生)等为行省平章;曹州行省约建于龙凤三年初,武某为行省丞相。

死因争议

有关于韩林儿的死亡原因,存在多种说法。第一种认为是在前往应天途中,船被风浪掀翻而死。《庚申外史》及刘辰著《国初事迹》中记载,韩林儿和刘福通行至瓜洲渡时,途中遇上风浪船被掀翻,两人皆因此身亡。但在陆深《平胡录》,陈帮瞻《元史纪事本末》、查继佐《罪惟录》及张廷玉所著《明史》的记载中,刘福通是死于安丰之役。因此,此说并不完全可靠。

韩林儿

第二种则认为是朱元璋派廖永忠将韩林儿溺毙于江中,最早见于屠寄《蒙兀儿史记》上书:朱元璋杀韩林儿。而在《明史》及《明史纪事本末》都含糊其辞,并没有明说。今人吴晗《朱元璋传》,翦伯赞《中国史纲要》,郭沫若《中国史稿》等著作都引用此为定论。

学者王洪军,郭财著论文《韩林儿之死因考辨》中认为,朱元璋并没有杀掉韩林儿的必要,安丰之役,他还曾亲去救援韩林儿。他连陈友谅之子陈理、明玉珍之子明升都保留性命,没有理由容不下一个韩林儿。此举可能是廖永忠揣测朱元璋的心思而为。朱权奉朱元璋敕撰写的《通鉴博论》中就直言:廖永忠沉韩林儿于瓜埠,太祖恶永忠之不义,后赐死。《明史·廖永忠传》载: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廖永忠僭用龙凤诸不法事,赐死。“龙凤”即指皇帝专用器物,也指代韩林儿所用年号。是以学者王洪军,郭财认为朱元璋派廖永忠杀死韩林儿一说并不成立。

人物评价

清朝官员张廷玉所著《明史》称赞韩林儿:“元代末年,群雄涌起。韩林儿占据中原,守住江、淮十余年。太祖从容建立大明,也有借助他的力量。

明末诗人钱谦益在所著《国初群雄事略》中道:韩氏君臣不仅有功于中国,更为大明立下大功。民间出身,不以鬼怪神说和气象有异登帝,其建国十余年,能够建立起来必然需要记载者,可惜记载书籍甚少,没法探究其中经过。

人物关系

父亲:韩山童,元末起义军领袖

母亲:杨氏

轶事典故

牧童竖子

朱元璋因为韩林儿自称宋朝之后,对其遥相尊奉。每年年初中书省设御座行礼时,唯独刘基不拜,还说韩林儿只是一个牧童竖子,不需要尊奉。

文艺影视

文学形象

在著名武侠作者金庸所著小说《倚天屠龙记》中,韩林儿为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被故事主角张无忌从丐帮中解救出来,后被朱元璋诬陷勾结元朝惨遭杀害。

影视作品

年代

剧名

类型

饰演者

1987

《大明群英》

电视剧

田永加

2001

《倚天屠龙记》

电视剧

梁辉宗

2004

《风云争霸》

电视剧

李进荣

2004

《朱元璋》

电视剧

林杰妮

2009

《倚天屠龙记》

电视剧

侯京健

2015

《真命天子》

电视剧

徐海乔

韩林儿

注释

[a]

武某为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