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云雀(学名:Alauda gulgula),百灵科云雀属鸟类,别称告天鸟、朝天柱等。体形中等,其体长约有14~17厘米,体重约24~40克。雌雄相似,头具短冠羽,受惊或兴奋时可立起。虹膜为褐色。喙略细长,下喙基部为淡黄色。上体沙褐色,布满黑褐色羽干纹,下体为淡棕色,胸部颜色较浓。翼黑褐色,飞羽外具淡棕色羽缘,尾羽为黑褐色带有棕白色窄羽缘,最外侧一对尾羽几乎纯白色。脚肉为黄色。

小云雀是一种数量大,分布广的留鸟。世界主要分布在东亚、南亚、西南亚和中亚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中部以南地区、西北至青海、甘肃、宁夏、陕西,西南从西藏、四川,向东至贵州、湖南、江西、广西、台湾和海南岛。常栖息于高山草原草甸、开阔平原、干草地及沿海平原地区,多在河滩灌丛等非农耕区活动。善于隐匿。

2016年,小云雀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小云雀在育雏期间会捕食害虫,对农业虫害的防治和疾病预防都有积极作用,其叫声清脆悦耳,为著名笼鸟,仅观赏用。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小云雀的:形态特征、分布栖息、生活习性、生长繁殖、物种保护、物种对比、主要价值等介绍

中文名

小云雀

别名

告天鸟、朝天柱

拉丁学名

Alauda gulgula

分布区域

分布于东亚、南亚、西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及中国中南部广大地区、海南岛和台湾省

动物界(Animalia)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鸟纲(Aves)

雀形目(Passeriformes)

百灵科(Alaudidae)

云雀属(Alauda)

小云雀

体长

约14~17厘米

体重

约24~40克

形态特征

小云雀体长约有14~17厘米,体重约24~40克。头部羽毛竖立呈冠状,雌雄相似。喙略细长,嘴峰呈铅褐色,下喙基部淡黄色。虹膜为褐色,眼先和眉纹皆为棕白色,小云雀的颊部为棕色,耳覆羽为深棕。成鸟额至后枕为沙褐色,密布黑褐纵纹。上体呈棕褐色,下体为淡棕色,胸部颜色较浓。脚肉为黄色。

小云雀

小云雀的头顶和背部羽毛的羽轴纹较粗,近黑色。颈部和颈侧条纹较细较少,颜色较淡。翅羽为黑褐色,初级飞羽外翈缘以狭为淡棕色,次级飞羽外翈羽缘较宽,棕色较深,三级飞羽羽缘棕色渐淡。翅上覆羽边缘及外侧尾羽为浅黄色。尾羽为黑褐色带有棕白色窄羽缘,最外侧一对尾羽几乎纯白色。

小云雀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小云雀的世界分布集中在东亚、南亚、西南亚和中亚等地区。主要分布于缅甸、尼泊尔、印度、越南、斯里兰卡、菲律宾、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家。

中国分布

小云雀在中国为留鸟,主要分布于中国中部以南地区、西北至青海、甘肃、宁夏、陕西,西南从西藏、四川,向东至贵州、湖南、江西、广西、台湾和海南岛。

小云雀

亚种分布

小云雀全世界共计有12个亚种,在中国地区分布有6个亚种,具体信息如下表:

亚种名称

学名

分布地区

小云雀长江亚种

Alauda gulgula weigoldi

中国山东南部微山湖至长江口,安徽北部、陕西汉中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小云雀西北亚种

Alauda gulgula inopinata

中国西藏南部至东部,青海、四川、甘肃西部以及陕西太白山地区,缅甸北部和尼泊尔地区

小云雀西南亚种

Alauda gulgula vernayi

中国贵州西北部、四川西南部、云南西北部,西部和中部,缅甸北部以及印度东北部

小云雀华南亚种

Alauda gulgula coelivox

中国云南东南部、贵州、广东、香港、广西、湖南南部、江西九江和福建南部,越南北部

小云雀海南亚种

Alauda gulgula sala

中国海南岛和广州湾

小云雀台湾亚种

Alauda gulgula wattersi

中国台湾地区

小云雀指名亚种

Alauda gulgula gulgula

印度南部、斯里兰卡和缅甸北部

小云雀印度亚种

Alauda gulgula australis

印度南部和斯里兰卡

小云雀菲律宾亚种

Alauda gulgula wolfei

菲律宾

小云雀泰国亚种

Alauda gulgula herberti

泰国中部和南部以及中南半岛南部

小云雀喜马拉雅亚种

Alauda gulgula ihamarum

尼泊尔、克什米尔等喜马拉雅山地区

小云雀西亚亚种

Alauda gulgula inconspicua

西南亚、伊朗、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

栖息环境

小云雀主要栖息于高山草原草甸、开阔平原、干草地及沿海平原等开阔地带,大多数时候在地面或是河滩灌丛等非农耕区活动。小云雀善于隐匿,河边沙地、溪滩草丛、田间荒地皆有其身影。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小云雀为杂食性鸟类,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主要有稗子、蓼、杂草种籽,也会食一些麦子、谷子等。小云雀也会取食一些动物性食物,例如有小型甲虫、摇蚊、蜂、地老虎、蝗虫以及虫卵、鳞翅目的幼虫、蜘蛛等。在孵化时期的雏鸟基本完全摄食昆虫。

节律行为

小云雀在中国多为留鸟,在中国西部地区部分为夏候鸟或冬候鸟,每年4月初到达中国青藏高原地区,建立领地,开始繁殖。越冬于尼泊尔、锡金、不丹等喜马拉雅地区。

社群行为

小云雀在繁殖时期常成对活动,其他时候大多数成群活动。在整个繁殖期,每对繁殖对都会激烈的保护自己的领地。

交流行为

小云雀善奔跑,喜突然从地面起飞直冲高空,并悬停片刻再振翅高飞,下降时则垂直下坠,边飞边鸣唱,鸣声清脆悦耳。有时飞得太高,仅能听见鸣叫而难见其影。

小云雀

生长繁殖

小云雀采取一夫一妻制和属地制,在大部分地区的繁殖期为4~7月,巢呈杯形,简单置于地面,主要营在地面稍凹处、较大草丛的根部低凹处,有时也筑在裸露地面上。筑巢主要以粗草和芦苇为材料,以枯枝、草杆铺垫,上方敷以更细的草。在中国西北草原地区,小云雀多采用禾本科植物的叶茎作为筑巢材料。

小云雀每次产卵3~5枚,卵主呈灰白色,密缀以紫色底斑。卵色变异甚大,有的仅具稀疏的斑点;有的仅在卵的钝端处浓密杂斑;有的却满布以色斑,使底色几乎不外露。雌雄双方共同育雏,孵化任务主要由雌性承担,偶尔会和雄性短期轮流进行,雄性主要承担喂养任务,雏鸟在孵化期第3~4天睁开眼睛,此时双腿可站立,出现翅膀和尾羽,8~11天时尝试飞行。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小云雀在巴基斯坦、印度和尼泊尔相当常见,全球种群规模尚未量化,中国大陆地区种群数量估计约有100-10,000对繁殖对,中国台湾地区约有10,000-100,000对繁殖对。但由于持续的栖息地丧失,种群数量呈递减趋势。

保护等级

2016年,小云雀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等级评估为无危(LC)。同年,小云雀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2000年,小云雀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为中国三有保护鸟类。

物种对比

相似种云雀(Alauda arvensis)和小云雀非常相似,在野外很难辨别,但小云雀相较于云雀体型较小,尾巴亦较短,下体棕褐色更深。

主要价值

小云雀在育雏期间会捕食大量的农业害虫和卫生害虫,比如菜青虫、稻蝗和蚊等,对农业虫害的防治和疾病的预防都有积极作用。除此以外,由于小云雀有悦耳的鸣声,常作为笼鸟供人欣赏。中国各地均有饲养,在北方城市饲养偏多,为传统鸣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