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弥勒市地貌主要以高山、丘陵、盆地、平原和河流等地貌为主。地处滇东低纬高原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的气候特点,较为复杂。弥勒市历史悠久,从有记载至今已有2120年的历史,自古被誉为滇南福地。早在西汉时(公元前116年)就有记载,元代27年(公元1290年)正式设州,用弥勒命名。2013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弥勒县,设立县级弥勒市。
弥勒市处于昆明、个旧、开远三个城市和滇中滇南两个经济区的结合部,是“滇中城市经济圈”“滇南城市经济圈”及昆河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城市。该市以花卉、林果、水产健康养殖等绿色产业为先导,优先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及食品加工业、现代烟草加工及配套产业、文化旅游及大健康产业、现代通用航空产业四大支柱产业。2022年,弥勒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24.74亿元,同比增长3.1%,三次产业结构9.4:52.2:38.4。
弥勒市作为云南省重要旅游城市之一,截止2023年,弥勒市有4A级景区5个、3A级景区2个、旅游名镇名村5个。其中4A级景区可邑小镇是世界十大名曲“阿细跳月”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创世史诗《阿细先基》最盛行的地方。而“阿细跳月”、《阿细先基》都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境内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50项,其中国家级2项;拥有各项文保单位279项,其中国家级1项,2008年11月,弥勒市被原文化部列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名称来历
“弥勒”之名,最早有记载《弥勒州志》:宋之弥勒部。据《弥勒州志》记载:“弥勒州,宋之弥勒部也”。而弥勒的锦屏山弥勒寺,是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由僧人如玉募资建设。所以,是“弥勒”地名在先,“弥勒寺”名在后。弥勒的地名,是源于唐末,些么徙蛮之裔弥勒得郭甸、巴甸、部笼甸而居之,故名其部曰弥勒(《元史·地理志》)。另据云南文化界的专家学者常汉林编著的《阿细迁徙史》一书,其中详细描述了南诏时期阿细先祖“莫拉(又称木拉)”率领“阿细军”征战(迁徙)到弥勒,并在弥勒定居的过程。这个首领“莫拉(木拉)”之名,后来汉化音为“弥勒”。宋大理时,境内为东爨乌蛮三十七部之一的弥勒部所据。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改置弥勒州。
历史沿革
西汉至南北朝
西汉时,弥勒境东北部为同并县地,西南部为律高县地,分属牂牁郡和益州郡(蜀汉时同并称修云,后称味县,属建宁郡,律高属兴古郡)。南北朝时期,境内为西爨地,隶属南宁州。
隋唐至宋元
唐初称泉麻县,隶属郎州,唐天宝后归属南诏。
宋大理时,东爨乌蛮三十七部之一的弥勒部所据,隶属石城郡(郡治在今曲靖)。
元初,弥勒部隶属落万户府(今石林)。至元十二年(1275年)置千户总,隶属广西路(今泸西),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改置弥勒州,始设土知州。
明清
明弘治十年(1497年)改土设流,隶属广西府(今泸西)。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置十八寨守御千户所,直属省都司。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弥勒州改称弥勒县,隶属广西直属州(今泸西)。
中华民国
民国二年(1913年)隶属蒙自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12月),中共弥勒支部成立;民国十八年(1929年)废道隶省。
民国三十年(1941年3月),中共弥勒第一届县委成立。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8月),在三家白泥塘(又名“秧草塘”)召开群众集会,(史称“万人大会”),发动阿细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同年11月,中共弥勒第二届县委成立。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2月),朱家壁到弥勒领导创建革命根据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3年成立弥勒县彝族自治区(县级),隶属宜良专区,1954年7月划归蒙自专区。1956年12月建弥勒彝族自治县。1957年11月划属新成立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后复称弥勒县。
1979年8月,取消“革命委员会”之名,改称“管理委员会”,区划设置不变。
1983年3月,大庄公社更名弥东公社。1987年10月6日,县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区乡体制改革建制方案,至1988年2月完成区乡体制改革,乡镇重新恢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乡镇人民政府。
2003年9月,原弥东镇撤并入弥阳镇。2006年3月,原卫泸乡撤并入弥阳镇。
2011年7月,云南省国营弥勒东风农场实行管理属地化改革,下划弥勒县人民政府,成立弥勒县东风农场管理局。2013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弥勒县,设立县级弥勒市。
2015年至2019年进行行政区划改革,至2019年末,弥勒市行政区划为弥阳镇、竹园镇、朋普镇、新哨镇、虹溪镇、巡检司镇、西一镇、西二镇、西三镇、东山镇、五山乡、江边乡等10个镇2个乡及东风农场管理局,4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02个村民委员会、1167个村(居)民小组。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弥勒市(Mile)地处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北部。位于东经103°04′-103°49′,北纬23°50′-24°39′之间。北依昆明市石林县、南接本州开远市、东邻文山州丘北县、西连玉溪市华宁县,处于昆明、个旧、开远三个城市和滇中滇南两个经济区的结合部,是红河州的北大门。弥勒市境线南北长约80千米,东西宽约50千米,总面积4004平方千米。
气候
弥勒市地处滇东低纬高原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的气候特点,气候较为复杂,光照充足,有效温期长。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176小时,太阳总辐射132.5千卡/平方厘米,超过10℃的积温5520℃。6-7月平均温度最高为22.2℃,一月平均最低温为9.8℃,年平均气温18.8℃,最高气温34.8℃,最低气温-0.2℃,极端高温36.1℃,极端低温-4.5℃。该市年平均温度最高的是西南部的巡检镇19.7℃,最低的是东山镇12.5℃,县境西部沿南盘江河谷地带,气温比东部同纬度的地区略高1℃以上,中部坝区因山高屏障,弥勒坝、虹溪坝气候温暖,竹园坝、朋普坝气候炎热。负氧离子平均浓度2500—3000个/立方厘米,空气优良率99%以上。弥勒市多年平均降雨量988毫米,冬春季节(12月至翌年4月),受来自内陆的干热西风气流的影响,晴天多,雨天少,降雨量占全年的14%,相对湿度68%,这一时期的弥勒市平均降雨量143毫米;夏秋季节(5—11月)受来自孟加拉湾和北部湾海洋季风控制,气温偏高,空气湿润,雨量多而集中,降雨量占全年的86%,雨季5-10月份年平均降雨量845毫米。年相对湿度72%,为半湿润区。霜雪日短,全年无霜期323天。部分地区由于地形起伏较大,气候垂直变化明显,随海拔变化分别呈现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及南温带等气候类型。

地质
弥勒市地处滇东高原南部,石灰岩广布,岩溶地形发育健全,元古界到新生界的地层都有分布,元古界昆阳群为境内占老的基底层,由板岩、粉沙岩,页岩等组成,厚685米至1360米。震旦系地层与昆阳群呈断层接触,由砂页岩、砂岩、白云岩等组成,分布沿南盘江河谷地带,厚度大于1250米。古生界岩层分布有碳酸盐岩、含磷砂岩、含磷白云岩、泥岩、玄武岩、含煤碎屑岩等,泥盆系和石炭系沉积的褐铁矿见于舍得尼、黑路丫一带。中生界石灰岩、白云岩、页岩、砂岩、钙质泥岩、砾石等广有分布。以石灰岩为主的地层厚2385米至2606米。二选系,三迭系烟煤和铝土富积于脚落沼、拖白一带。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区内普遍上升,河流强列下切,构造以断裂发育为主,被皱被断裂破坏而保存不全,相继出现了弥勒、竹园、朋普、虹溪等断陷湖积盆地。弥勒地质构造体系属星明山字型构造东翼,境内分布有老黑山、师宗一弥勒、朋普-开远等带状和束状断裂。该市1:10万水文地质调查面积504.83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12.61%;1:5万水文地质调查7个图幅,面积2724.36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68.04%;1:5万区域地质调查面积32.05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0.80%。

地形地貌
弥勒市地貌类型复杂,主要构造有剥蚀地貌、河流浸蚀地貌、岩溶地貌和断陷湖积盆地等四种类型。南盘江沿岸形成中山切割,局部深切割中山山地高原地貌。东山、西山是该市境内的主要山脉,西山和东山北部,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发达,溶蚀凹地、落水洞、孤峰、漏斗、地下暗河等极为发育。中部低凹,地势北高南低,在群山环抱中,形成一狭长的平坝及丘陵地带,山脉、河流趋向多由北向南,也就是弥勒坝、竹园坝、虹溪坝。西部石山碎布,间有成林的乔木、灌木;东部山岭表层多为风化土壤,广为草丛,灌木和乔木覆盖;山岭之间有谷地,耕地多散布于谷地和平坝中。境内最高点为东山主峰一金顶山,海拔2315米,最低点为南盘江出境处,海拔862米,相对高差1453米。土地总面积中,山岭、丘陵面积占87%,山间谷地、河谷面积占3%,平坝面积占10%。
水文水利
水文

弥勒市地处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上游,南盘江从西南流至东部出境,境内除珠江流域的干流南盘江外,主要河流为南盘江一级支流甸溪河。南盘江入境全长250千米,径流面积176000平方千米,占弥勒市总面积的45%。甸溪河是弥勒市重要的河流,其支流有禹河、白马河、花口河,贯穿县境中部,流经弥勒市8个乡镇,全长117千米,年径流达7.6亿立方米。该市重要的湖泊有太平湖,整个太平湖有866.67公顷水域。
甸溪河
甸溪河位于中国云南省东部,是西江南盘江段左岸支流,源头称板桥河,发源于师宗县雄壁镇东部沙石坡,向西南流入泸西县板桥河水库,出库后称金马河,继续西南流,经泸西县西部地区后进入弥勒。截至2022年,甸溪河综合治理项目已完成投资4.7亿元,项目占地面积136.55公顷,绿化面积111.86公顷,蓝绿空间比96.59%;完成苗木种植187种8.8万株、绿化种植111.86公顷,建成湿地13.4公顷、近自然驳岸1.3公顷,形成了生态安全、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城市生态绿色发展空间带。

水利
弥勒市以农田水利工程体系为基础。该市有太平、雨补、洗洒、租舍4个中型水库;小(1)型水库15座;小(2)型水库103座。其中弥勒在“十二五”时期,建设“五小水利”工程,共建成“五小”水利工程85684件(其中:小塘坝584座、小水窖79606个、小水池2823件、小沟渠2275件、小泵站396处)。

弥勒市雨补水库工程
弥勒市雨补水库工程位于珠江流域南盘江水系甸溪河支流,雨补水库上游控制径流面积654.2平方千米,设计洪峰流量每秒242立方米。水库设计总库容5750万立方米,坝项高程1544.5米,正常蓄水位1541.0米,设计洪水位1542.55米,工程规模为中型。雨补水库拦河坝工程共划分为94个单元工程,质量评定结果,其合格单元7个,优良单元87个,优良率为92.6%;拦河坝工程质量评定为优良。
土壤
弥勒市土壤以红壤和紫色土为主,质地介于中壤与重壤之间,呈微酸性和酸性反应。红壤主要分布在海拔1300-2000米的山区、半山区,是弥勒市境内分布最广的土壤。砖红壤性红壤是弥勒南部亚热带地区代表性土壤,主要分布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地区,石灰岩土主要分布于岩溶山区的石灰岩丘陵地带,高海拔地区为黑色石灰土,低海拔地区为红色石灰土,主要成土母岩有石灰岩、砂岩、页岩等。弥勒市土壤包括砖红壤、红壤、石灰(岩)土、紫色土、水稻土等五个土类。其中前四种土类属旱地土壤,含9个亚类,19个土属,37个土种,面积为298098.67公顷。红壤是弥勒市重要的农业土壤资源,根据母岩和母质不同,分为石灰岩棕红壤、砂页岩棕红壤、砂岩黄红壤、石灰岩黄红壤、石灰岩红壤、玄武岩红壤、侵蚀红壤和老冲积红壤等8个土属20个土种。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弥勒市矿产资源蕴藏丰富,具有矿种多、资源量大、组份单一等特点,该市已发现矿产包括能源矿产2种、金属矿产5种、非金属矿产8种,水汽矿产1种,已探明各类矿产地74余处。按矿区规模划分:大型2处、中型5处、小型67处。截至2013年,弥勒市煤炭储藏量为10亿多吨。到了2020年底,已设探矿权25个,登记面积251.14平方千米,占弥勒市国土面积的6.27%。被列入红河州储量统计库管理的主要矿产有煤、铁、钛、锰、铅、锌、磷、方解石、冶金用石英岩。其中,按勘查矿种划分:铁矿9个、铜矿4个、煤矿3个、多金属矿2个、钛矿2个、金矿1个、磷矿1个、锰矿1个、铅矿1个、锌矿1个。截至2022年,弥勒市境内煤炭储藏量已达19亿吨。
水资源
弥勒市水资源总量达7.9亿立方米,其中城区景观水域面积达4000亩。温泉资源年可开采量约600万立方米。境内水能蕴藏量为54.5万千瓦,可开发能量为42.15万千瓦。南盘江弥勒至丘北开发利用区、甸溪河泸西至弥勒保留区等9个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地热资源
弥勒市地热的分布受弥师断裂及其支断裂控制,主要集中分布于弥勒盆地西部梅花寨、湖泉、鱼度孔村一带;万花谷—红河水乡、小路马一带则热储埋深较大,具有开发利用条件好、基础配套设施完善、经济价值高等特点。
森林资源
弥勒市境内山地广阔,生物区系地理成分荟萃,境内森林覆盖面积大,植被类型多为北亚热带常绿阔叶10林、暖温性针叶林、暖温型稀树灌木草丛、人工植被等类型。该市林种类型有长江防护林、经济林、用材林、薪炭林等林种类型。用材林树种主要有:云南松、华山松、云南油杉等。经济林树种有:棕榈、乌桕、油桐;灌木树种有:余甘子、楠蚀。珍稀树种有:榉树、南盘江苏铁、香樟、杜仲等。随着弥勒经济的发展,相继引种实用、珍稀、观赏类木本植物品种达200种以上,用于庭园、道路绿化,主要有小叶榕、高山榕等。截止2021年,弥勒市森林面积286.3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6.11%。2019年,林地面积338.68万亩、森林面积257.4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3.84%,活立木蓄积量达727.1万立方米;而2020年该市森林蓄积由727万立方米上升到769万立方米,增加42万立方米。2021年,弥勒市新增营造林39.62万亩,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该市实施人工造林、森林抚育、石漠化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2022年完成国土绿化和生态修复6.25万亩,4条主要交通道路绿化景观得到有效提升改造。
湿地资源

弥勒市湿地斑块80个,湿地总面积3709.52公顷,占国土面积的0.93%。其中:省级重点湿地斑块6个,面积880.32公顷,占湿地总面积23.7%,有湿地2类2型:湿地2类即河流湿地面积408.13公顷、人工湿地面积472.19公顷,2型即永久性河流面积408.13公顷、库塘面积472.19公顷。一般调查湿地斑块74个,面积为2829.2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76.3%,有湿地2类4型:2类即河流湿地面积543.05公顷、人工湿地面积2286.15公顷,4型即永久性河流面积504.65公顷、季节性河流面积38.40公顷、库塘面积2268.02公顷、输水河面积18.13公顷。
生物多样性

弥勒市境内山多地少,起伏不平,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85%,加上亚热带季风的影响,小区域气候明显,为各种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至今为止,已设立各类自然保护地2个。
动物
弥勒市记录各类受威胁及保护动物15种,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种。境内主要野生动物有:穿山甲、猕猴、等。禽类有钳嘴鹳、猫头鹰、画眉、昆雉鸡等;爬行类:脆蛇、眼镜蛇、乌梢蛇等;森林昆虫主要有:松毛虫、小蠹虫、刺蛾、金龟子等。其中国家级二级保护动物有猕猴、钳嘴鹳、白鹭、黑天鹅、鸮、画眉。截止2021年,弥勒市境内共发现野生脊椎动物5纲、25目、57科、117属、153种;其中鸟纲有16目,24科,110种。

植物
弥勒市森林植物187科1169种,其中被列入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植物有水晶兰、齿爪齿唇兰、弥勒苣苔等植物。而国家一级保护物种4种、国家二级保护物种47种。


自然保护地
弥勒市设立各类自然保护地2个。分别为弥勒白龙洞自然保护地、弥勒锦屏山省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地。弥勒白龙洞风景名胜区,于1993年9月7日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复建立,批复面积3000.00公顷,矢量面积3345.43公顷,占全州保护地面积的1.13%;弥勒锦屏山省级森林公园,于2003年12月25日经云南省林业厅批复建立,批复面积6733.30公顷,矢量面积6664.91公顷,占全州保护地面积的2.25%。
自然灾害
弥勒市自然灾害主要为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该市处于群山环抱状态,形成一狭长的平坝及丘陵地带,其雨季主要在5-9月,降水集中且爆发强,因地形原因,当地易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而又因气候原因,当地也易发生洪涝等气象灾害。此外,弥勒市由于位于强地震活动区向弱地震活动区过渡的宣威一弥勒地震带,地质灾害尤为严重。2019年共发生地震80次。其中:1.0-1.9级地震74次,2.0-2.9级地震5次,3.0-3.9级地震1次,最大震级为4月23日巡检司拖谷M3.4级地震,震源深度11千米,巡检司镇震中周边有震感,此次地震未造成人员伤亡、房屋损坏等灾情。据统计,该市2020年共发生1.0级以上地震51次,最大震级为7月13日巡检司镇大黑山M2.3级地震,此次地震无震感。1909年5月11日发生了弥勒历史上最大的地震(西二西洱6.5级地震),距今已有112年。
2020年弥勒市洪涝灾害
据红河州应急管理局统计,2022年8月24日下午,因强降雨天气,弥勒市乡镇局部地区农作物遭受风雹洪涝灾害袭击,截至2022年8月26日,此次灾害造成7485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654.09公顷、成灾面积466.5公顷、绝收407.7公顷,造成农业直接经济损失3398万元。
7·21弥勒地震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2年07月21日12时14分,在云南红河州弥勒市(北纬24.39度,东经103.11度)发生3.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行政区划
截至2022年,弥勒市下辖9镇(新哨镇、虹溪镇、竹园镇、朋普镇、巡检司镇、西一镇、西二镇、西三镇、东山镇)2乡(五山乡、江边乡)3街道(弥阳街道、太平街道、福城街道)和1社区管理委员会(弥勒市东风农场社区管理委员会)。弥勒市人民政府驻地是弥勒市弥阳街道髯翁路延长线行政中心136号。
地区名称 | 面积(平方千米) | 人口数量(人) | 行政区划代码 | 位置 |
弥勒市 | 4004平方千米 | 55.35万人 (2022年末) | 532504 | 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北部 |
新哨镇 | 315.2平方千米 | 49530人 (2022年末) | 532526102000 | 弥勒市中部腹地 |
虹溪镇 | 157平方千米 | 46456人 | 532526103000 | 弥勒西南部 |
竹园镇 | 204平方千米 | 59190人 | 532526104000 | 弥勒市南部 |
朋普镇 | 341.8平方千米 | 49758人 (2022年) | 532526105000 | 弥勒市南部 |
巡检司镇 | 399平方千米 | 30288人 (2022年末) | 532526106000 | 弥勒市西南部 |
西一镇 | 345平方千米 | 27155人 (2022年) | 532526107000 | 弥勒市西部的高山丘陵地区 |
西二镇 | 397.5平方千米 | 41801人 | 532526108000 | 弥勒市西北部 |
西三镇 | 288平方千米 | 23934人 | 532526109000 | 红河州、弥勒市北部 |
东山镇 | 368平方千米 | 21801人 | 532526110000 | 弥勒市东部 |
五山乡 | 366平方千米 | 18517人 (2022年末) | 532504202000 | 弥勒市西南部 |
江边乡 | 390.3平方千米 | 15944人 (2022年末) | 325042030000 | 弥勒市东南部、地处南盘江中段 |
弥阳街道 | 389.4平方千米 | 156958人 (2020年末) | 532504001000 | 弥勒市锦屏路80号 |
太平街道 | 150.16平方千米 | 55265人 (2022年末) | 532504002000 | 弥勒市锦屏路80号 |
福城街道 | 207.45平方千米 | 29600人 | 532504003000 | 弥勒产业园区星田片区内 |
弥勒市东风农场社区管理委员会 | 33.456平方千米 | 15012人 | | 弥勒市南乡坝 |
(行政区划代码参考资料:)
政治
弥勒市现任领导 |
中国共产党弥勒市委员会 | 书记 | 李健 |
弥勒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主任 | 马金荣 |
弥勒市人民政府 | 市长 | 潘金军 |
中国人民政治协会议弥勒市委员会 | 主席 | 张茹权 |
统计时间:截至2023年8月11日 |
人口
人口数量
截止到2021年,弥勒市总人口(常住人口)为538083人。其中,全市共有家庭户183991户,集体户5157户,家庭户人口为510394人,集体户人口为27689人。全市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79111人,占总人口的51.87%;女性人口为258972人,占总人口的48.13%。全市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00166人,占总人口的18.61%;15-59岁人口为355237人,占总人口的66.02%;60岁及以上人口为82680人,占总人口的15.3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60796人,占总人口的11.30%。而截止到2022年年末,弥勒市户籍总人口为55.3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5.69万人,乡村人口29.66万人;男性28.29万人,女性27.06万人。弥勒市全年人口出生率5.83‰,死亡率5.54‰,自然增长率0.29‰。
民族
弥勒市居住着汉族、彝族、苗族、傣族、回族等21个民族。截止到2020年,弥勒市少数民族人口24.4万,占总人口的43.6%。弥勒市的世居民族有6个,分别是汉族、彝族、傣族、苗族、回族、壮族。
语言
弥勒话和昆明话差距大。弥勒话属于汉语北方方言(或称官话方言)中的西南官话滇中小片,因为开远、蒙自、个旧、文山等地属于滇南小片,所以弥勒话和昆明、玉溪、大理、曲靖等地的差距要大,最明显的就是声调,其次是声母,再次是词汇。该市彞族支系较多,人口仅次于汉族,居第二位,占弥勒市总人口的27%。有彞文称“白马文”,语言属汉藏语系彞语族彞语支东南部方言语群。阿细是彝族的一个支系,阿细话属于彝语东南部方言阿细土语,特点是辅音发达,浊音多,韵母简单,声调为4个。
宗教信仰
弥勒市是中国唯一以佛命名的城市。弥勒市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种宗教类型。弥勒市区域及附近设有佛坛数处,如斗母阁内设“东坛”,西圣宫设“乐善坛”(历60年),寿佛寺设“千秋坛”,观音寺设“易俗坛”。虹溪、竹园、朋普、西龙等集镇亦先后设坛。境内还有道教活动,建有寺观,如虹溪东面建有“青龙寺”和“伏虎寺”。该市是彝、苗,壮、傣的先民。对多神崇拜,如对山神、树神、猎神、漂神、雷神、雨神、风种、火神、石神等自然界诸神祗,都有固定的日子祭祀,有固定的礼仪。该市的彝族的宗教信仰基本上还处于原始宗教的阶段,彝族有祭粹、驱鬼的“毕摩”和“苏聂。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万物有灵的观念普遍存在于社会当中。彝民们会用彩色泥在身上涂上绚丽多彩的民族图腾,回归到了原始生态,祭祀火种,送旧火、迎新火,围火跳跃,歌舞狂欢。此外,阿细人信仰毕摩文化(阿细是彝族的一个支系),“毕摩”由男性充任,知晓史事、典故,有的懂“白马”文,为人占卜,观风水,诵经,办丧仪,其宗教信仰与其他彝族支系大同小异,同源异流。
经济
综述
弥勒市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是红河州的北大门,处于昆明、个旧、开远三个城市和滇中滇南两个经济区的结合部。县域经济发展始终保持在云南省的第一方阵,经济总量始终位居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一,连续6年进入“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10强县”。该市接轨滇中、连接两广、出境入海、辐射东盟,是大滇西旅游环线、昆玉红旅游文化带和红河州“五区一带”建设的重要节点。以花卉、林果、水产健康养殖等绿色产业为先导产业,优先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及食品加工业、现代烟草加工及配套产业、文化旅游及大健康产业、现代通用航空产业4大支柱产业。此外,弥勒市还聚焦现代物流产业链主导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领域,通过激发链式效应,精准实施强链、补链、延链行动,去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
截止到2022年年末,弥勒市实现生产总值(GDP)524.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9.5亿元,同比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273.93亿元,同比增长2.6%;第三产业增加值201.31亿元,同比增长3.1%。三次产业结构9.4:52.2:38.4,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17.6%、43.2%、39.2%,分别拉动GDP增长0.55、1.34、1.21个百分点;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217.73亿元,同比增长4.6%,占GDP的比重达41.5%;人均生产总值(人均GDP)达97319元;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累计上涨101.1%。
第一产业
弥勒市的第一产业主要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为主。而蔬菜产业是弥勒市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之一。该市的菜、果、花、药种植面积66万亩,是中国闻名的云南红酒、红河香烟、竹园红糖“三红”原产地,也是“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还以粮食、烤烟、畜牧产业基础,扩大经济林果产业规模。此外,畜牧产业是该市重要经济支柱产业,其中肉猪产业、肉牛产业、肉羊产业、奶产业是弥勒市畜牧产业的发展重点。截止2022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总量和增速均居全州首位,总量近20年来首次排在全州第一。
2022年,弥勒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91亿元,同比增长3.6%,较去年同期(7.3%)回落3.7个百分点 。其中农业总产值4.69亿元,同比增长3.4%;林业总产值0.59亿元,同比增长3.3%;畜牧业总产值7.24亿元,同比增长3.7%;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1.3%,由于占比较小,对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第二产业
弥勒市的第二产业以烟草加工及其配套产业、绿色食品加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与新材料产业为主导产业。烟草加工及其配套产业在市场的推动下实施传统产业改造,进行红河卷烟厂易地技术改造项目等;绿色食品加工以绿色食品和预制菜产业创新模式,进行产业链发展;生物医药因资源丰富的原因,加强医药产品深度和广度;而装备制造与新材料产业在产业聚集效应下快速发展。该市在工业领域上有“云南省工业十强县”、连续10届入选“西部百强县(市)”的荣誉称号。截止2022年,共有4个井工煤矿、2个风电、5个光伏和1个煤电等“风光水火储”新能源项目,其中弥勒市虹溪镇的烟草加工及其配套产业以突出烟叶产业、原料基地共建、共享资源要素、联农带农紧密的核心烟区恢复示范点。
2022年,弥勒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278.43亿元,同比下降1.7%。其中,轻工业产值209.36亿元,同比下降3.0%;重工业产值69.07亿元,同比增长2.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其中:烟草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扣除烟草外其他行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0.5%;本地建筑业总产值81.24亿元,同比增长18.0%。
第三产业
弥勒市的第三产业以旅游、物流、金融、保险、电商、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为主要产业。其中该市第三产业以旅游为龙头产业,2022年,弥勒市接待游客总数由263.07万人次增加到1001.35万人次,年均增长14%;旅游总收入由12.67亿元增加到109.21亿元,年均增长26.8%。
2022年,弥勒市综合交通运输同比下降73.3%,房地产业同比下降33.6%,工业投资同比下降20.3%,水利同比下降43.6%,教育同比下降14.9%,旅游投资同比增长47.0%,卫生同比增长9.3%。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75.74亿元,同比增长1.5%;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5.44亿元,同比增长1.4%。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0.23亿元,同比增长5.4%,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1.8%,拉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0.1个百分点。
经济功能区
弥勒市有云南弥勒产业园区、弥勒绿色食品加工园2个工业园区。其中弥勒工业园区位于弥勒城区东南区域,于2005年纳入省委、省政府首批规划建设的32个省级工业园区之一,总面积18.25平方千米,由“一园四区”组成。园区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形成了以现代烟草及配套、绿色食品加工为主导产业,先进制造为辅助的产业;而弥勒绿色食品加工园是国家级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中心、云南省绿色食品加工中心,云南省绿色食品科技创新研发中心和云南省绿色食品交易数字化平台。以“生态化、智慧化、高端化”为建设,引进和培育相结合,面向省外发达地区、南亚、东南亚及中东等地的国际市场,构建以绿色食品加工、生物精深加工、冷链仓储物流产业和综合服务产业为先导产业,辅以生态工业旅游的五大产业体系。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止2022年年末,弥勒市拥有幼儿园214所,在园(班)幼儿20946人,专任教师1190人;普通小学81所,在校学生41019人,专任教师2528人;普通中学20所,在校学生32527人(初中21186人、高中11341人);专任教师2363人(初中1542人、高中821人);职业教育学校5所,在校学生1464人,专任教师107人;特殊学校1所,在校生188人,专任教师19人。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9.92%,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4.9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2.35%,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98.5%。其中,弥勒市特殊教育学校是弥勒市唯一所由省、州教育主管部门统筹的市直属九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
弥勒市特殊教育学校,位于弥勒市弥阳街道城东绿崖庙,创办于2012年9月26日,主要负责招收弥勒周边邻地7至15周岁的特殊适龄儿童就读。学校占地面积7760平方米,建筑面积4850平方米,其中,教学辅助用房2463平方米。2021年,该校教师有24名,学生有156名,其中,在学校就读生85名,“送教”学生71名。

卫生事业
截止2022年,弥勒市共有卫生机构309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编制2422张,实有4101张,其中:医院编制1992张、实有3174张;卫生院编制430张,实有927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152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406人。其中,弥勒市妇幼保健院、弥勒市中医医院是弥勒市二级公立医院;弥勒第一医院院是弥勒市唯一一家三级公立医院。
弥勒市妇幼保健院始建于1956年,是弥勒市一所市属二级公立妇幼保健医院。该院有“弥勒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医院”“科技进步三等奖”“巾帼文明示范岗”、 “青年文明示范岗”和市级“卫生系统先进单位”“平安医院”等荣誉称号。是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公益性、福利性、非营利性为一体的妇女儿童医疗保健服务财政全额拨款公共卫生事业单位。截止2023年,职工总数166人:其中,编制人数53人。
弥勒市中医医院成立于1983年,是弥勒市一所市属二级甲等中医医院。也是该市中医药学会唯一理事单位。该院有“工人先锋号”“先进党组织”“先进集体”“巾帼文明示范岗”“先进团总支”“五四红旗团支部”等荣誉称号。截止到2021年12月31日,全院共有在职职工71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635人(正高级职称13人,副高级职称45人,中级职称115人)。该院2021年度门急诊患者共计339799次,出院患者26030人次,手术台次5433台,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7.57天。

弥勒第一医院,原弥勒县人民医院。该院有“全国卫生文化先进单位”“全国爱婴医院”“省级文明单位”“全省优秀见习基地”“红河州园林式单位”等荣誉称号。截止2020年12月31日,全院人员970人:员工744人,正高31人,副高101人,中职205人,师级385人。

媒体事业
弥勒市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9.59%,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9.5%。其中有《弥勒周末》、弥勒市广播电台综合广播(FM103.3)、弥勒电视台等媒体类型。2019年3月,该市在机构改革中,把弥勒电视台、弥勒人民广播电台、弥勒报社三家媒体机构合并,组建成立弥勒市融媒体中心(正科级事业单位),隶属市委宣传部管理。此外,弥勒市融媒体中心在新华社新闻中心、新华社县级融媒体研究中心组织开展的2022-2023年度“全国融媒体中心能力建设”调查研究中,入选“管理创新典型事例”。

科技事业
截止2017年,弥勒市申请专利468件,授权有效专利245件。截止2019年,该市在科技领域共获国家级奖项3项、国家级入围奖3项、省级奖项93项、州级奖项145项。2021,弥勒市获云南省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县(市、区)建设经费100万元,2022年,该市共涉及市级科学技术项目1个,上级转移支付科学技术项目8个(其中1个由弥勒第一小学实施)。2023年1月19日,中国科协发布《关于命名2021-2025年度第二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的决定》,该市成功创建2021-2025年度第二批全国科普示范市。创建国家级科普示范基地1个、省级科普示范基地6个、省级科普教育示范学校4所、省级科普小镇1个、省级科普示范社区2个、州级科普教育基地3个,科普带头人3名,41所市属中小学校建有科技活动室119个。此外,该市还建成浙江大学红河创新技术研究院等3个研究院,谭建荣院士团队等9个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平台,培育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1人、省级科技特派员17人,有高新技术企业11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州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户、省级专精特新“成长”企业11户;省级众创空间1个、州级众创空间2个,省级星创天地1个、星创天地培育建设1个、省级双创示范基地1个,州级科技孵化器1个,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5家、省州企业技术中心7家。
文化事业

截止到2019年,弥勒市标准化农家书屋142个,其中,社区书屋6个、红领巾书屋2个、农场书屋3个、清真寺书屋1个、惠民农庄书屋1个、村委会书屋129个,实现行政村和社区农家书屋全覆盖。而截止2022年年末,该市有博物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先后建成城市文化公园、城市规划展览馆、博物馆、秋雨书院等公共文化空间;城市窗口,东风韵文创街区、钱王明清主题街区等一批特色街区建成投入使用,红河未来城城市综合体、融创中国文旅康养等项目。其中“秋雨书院””是继北京、上海之后,中国第三个以余秋雨先生的名字命名的书院,也是第一座园林院落式书院。此外,该市2023年开展大型文化活动有“弥勒市2023年葡萄文化节”“中国·弥勒第十一届阿细跳月民族节活动”等。


2021年1月1日弥勒市博物馆建成正式开馆。弥勒市博物馆便坐落于秀河线上,总占地24.83亩,总建筑面积约13240平方米,展厅布展面积约2500平方米,影剧院面积约900平方米,其他装修区域面积约9840平方米。达到国家中型博物馆的规模。弥勒市博物馆由序厅及两个专题展厅组成,两个专题展厅分别展示弥勒历史文化和弥勒民族文化。
弥勒市图书馆成立于1980年1月,先后在2004年、2009年和2013年、2017年四度被文化部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2015年和2016年两次被中国图书馆学会授予“全民阅读示范基地”称号,2018年被云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表彰为云南省农家书屋全面建设十周年先进集体,2019年被云南省图书馆学会表彰为先进集体。馆舍占地4000平方米,阅览座席400个,电脑54台,网络节点100个,无线网络覆盖全馆。全馆现有纸质藏书14万册,电子图书16万册,数字化资源总量约10TB。年新增藏量5000余册,订阅报纸50种、期刊200种。2020年建成以弥勒市图书馆为总馆、12个乡镇和东风农场管理局综合文化中心为分馆、140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为基层服务点的全面覆盖、均等便捷、实用高效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

体育事业
弥勒市构筑“一核、一环、四线、七基地”的体旅融合发展格局。在2022年,该市举办了弥勒首届儿童友好亲子运动会(全民健身活动)—“体彩乐走·乐动弥勒”2022中国体育彩票健身徒步大会。截止2023年,该市相继被列为“云南省首批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云南省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云南省体育旅游目的地”。在2023年7月开展体育赛事—“乐享一夏·约你狂欢”2023年弥勒市青少年“成长杯”羽毛球公开赛。该市建有中小学各类运动队288支,组建4个体育健身志愿服务小分队,全市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2名,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92.10%。其中弥勒市体育场馆面积达131.28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44平方米,行政村(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100%,超过中国的平均水平。2023年弥勒市体育馆开放成本预计支出84万元。其中,弥勒市体育馆,占地面积26864平方米、建筑面积13293平方米,室外场地面积7893平方米、室内场地面积3769平方米,体育馆内设观众固定座位3693席,体育馆外建有体育场,设有标准塑胶跑道田径场以及标准11人制人工草坪足球场;室外设标准灯光篮球场2块,室外乒乓球场地、健身路径、广场、停车场等。

环保事业
弥勒市在2020年编制下发了《弥勒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2020-2035年),该区域129个行政村(社区)747个自然村涉及规划实施,308个自然村涉及规划管控,同年,规划实施南盘江和甸溪河沿线村庄污水治理项目。截止到2021年,该市已完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年均超过320天。同时该市设置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监测点1个,地表水国控监测点1个、省控监测点2个、市控监测点6个,划定“千吨万人”、乡镇级集中式饮水水源地保护区20个,河湖功能区水质全部达标。同时,全面设置环境噪声监测网,划定声环境功能区划,设置环境功能区噪声监测点位7个;道路交通噪声监测点位20个;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点位100个。在划定禁养区,完成畜禽粪污资源利用项目建设,综合利用率达93.8%以上。该市12个乡镇全部创建为“云南省生态文明乡镇”。完成城市面山和通道绿化12.5万亩,建成区城市绿化覆盖率44.8%、道路绿化普及率100%,荣获“中国天然氧吧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社会保障
2019年,弥勒市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共为445名残疾儿童实施抢救性康复救助,同时为730名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阳光家园计划”托养服务。截止到2022年,该市有敬老院12个,全年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2090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08元,同比增长4.5%,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达1150.6万元;全年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14336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达5435万元。截止到2023年5月,弥勒市社保基金本月收入14422万元,累计收入116814万元,完成年初预算数的40%;5月支出19132万元,累计支出97302万元,完成年初预算数万元279033的35%;期末滚存结余87146万元。同年,整体的城乡低保标准同比分别增长4%、13%,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同比增长4.1%,该区域有1.7万余困难群众得到基本生活救助。
交通
综述
弥勒市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接轨滇中、连接两广、出境入海、辐射东盟,是大滇西旅游环线、昆玉红旅游文化带和红河州“五区一带”建设的重要节点。石蒙高速、云桂高铁、弥泸高速建成通车,东风机场实现通航,弥玉高速、弥蒙铁路即将建成,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加速形成。该市南距国家级开放口岸河口316千米,昆河公路纵贯弥勒市腹地93千米,有G80广昆高速公路经过,滇越铁路沿西境跨越78千米,南昆客运专线过境并设有弥勒站。

公路
弥勒市境内公路里程4051.8千米,其中:高等级公路149.4千米,公路密度100.12千米/百平方千米,每万人拥有公路74.23千米,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里程占统计总里程5.9%;纳入管养农村公路总里程1756.944千米,行政村道路通畅率、村组道路硬化率均达100%,境内火车站3个。截至2018年底,该区域拥有县管省道3条210.527千米、县道21条414.376千米、乡道134条1046.473千米、村道1952.9千米、专用道8条37.582千米。公路货物运输周转量229488万吨千米,同比下降29.6%;公路货物运输总量1281.8万吨,同比下降32.7%。旅客运输周转量7397万人千米,同比下降36%;旅客运输总量67.75万人,同比下降33.8%。弥勒市有弥勒汽车客运站。

铁路
2016年12月28日,云桂铁路建成通车,弥勒自此进入高铁时代。弥勒市境内铁路营业里程125.2千米,滇越铁路(中国段)穿越弥勒市西部南盘江河谷,自北而南依次设糯租、小河门、小河口、热水塘、西扯邑、拉里黑、巡检司7座车站。其中弥蒙高速铁路(弥蒙高铁),是中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境内一条连接弥勒市和蒙自市的高速铁路。弥蒙铁路全长106千米,设计时速250千米,北起云桂铁路弥勒站,向南途经弥勒、开远,止于蒙自,与昆玉河铁路相衔接,融入以昆明为中心的铁路枢纽圈。同时,弥勒站是市境内的铁路车站,隶属于中国铁路昆明集团有限公司,也是南昆高速铁路上的一个铁路站点。该站是云南规模位列第二的高铁站,由小型高铁站升级成为中型高铁站。

航空
弥勒东风机场(MileDongfengAirport)2021年7月15日正式投入使用,是云南省“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的首批20个一类通用机场之一,该机场也是云南省第三个、红河州弥勒市第一个建成的通用机场。弥勒东风机场位于弥勒市东风农场东南侧,大新地村东部,北距弥勒市中心约14.7千米,公路距离16.7千米,飞行区等级指标为2B,属A1类跑道型通用,机场总投资为3.4亿元。弥勒东风机场与相关通用航空公司计划先开通8条短途运输航线,其中省内5条:弥勒—腾冲、弥勒—版纳、弥勒—丽江、弥勒—普洱、弥勒—文山;省外3条:弥勒—兴义、弥勒—兴义—六盘水、弥勒—文山—百色。弥勒东风机场正式开航,标志着红河州进入“航空时代”。

公共交通
弥勒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是滇南中心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一横两纵一环一支”4条线路组成,设换乘站12个,车站81座,线网总长约75.15千米。2019年,该市共有城市公共交通经营企业3家,有公交车360辆,公交线路达31条,其中,城乡公交线路17条、城市公交线路14条。截至2022年6月30日,全市已开通公交线路38条,其中:城市公交线路17条,城乡公交线路21条;投入公交车总运力351辆,新能源纯电动公交车351辆,占全市总运力的100%。公交线路总里程548.2千米,日均发车1998个班次,日均客运量4.22万人次。
人文
综述
弥勒市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丰富。该市被特色鲜明的文化滋养,有重要文物建筑文笔塔、石牌坊、魁星阁等;有被称为滇中“普罗旺斯”的东风韵小镇;有可邑小镇里的“阿细跳月”传承着悠久的民间文化;有西一镇红色文化旅游路线;有弥勒彝族阿细人最为隆重的祭祀习俗节庆活动“阿细祭火”。此外,该市还围绕“文化兴市”战略举措,深度挖掘独特的历史人文内涵,在文化传承与保护方面进行了整合资源、保障经费,实施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民族文化“百名人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等项目,对国家、省、州级非遗传承人传承的阿细跳月、阿细先基等项目进行抢救性记录,将非遗项目艺术造型、曲牌词调等进行数字化保存,并建立非遗项目档案资料库。
文物古迹
截至2022年,弥勒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79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熊庆来故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州县级273项 。
弥勒市主要文物保护单位(部分) |
编号 | 类别 | 名称 | 位置 | 年代 | 公布时间 | 所地在区 |
1 |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 熊庆来故居 | 弥勒市朋普镇庆来村 | 清代末期 | 1999年 | 朋普镇 |
2 | 省级重要文物建筑 | 文笔塔 | 红河州弥勒市虹溪镇南五千米处 |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 | 2012年1月7日 | 虹溪镇 |
3 | 省级重要文物建筑 | 石牌坊 | 弥勒市虹溪镇东门街中段 |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 2003年12月 | 虹溪镇 |
4 | 州级文物土木古建筑 | 魁星阁 | 虹溪镇 | 清雍正九年(1731年) 民国十年(1921年)重修 | 2007年9月 | 虹溪镇 |
5 | 州级文物 | 姜梅龄故居 | 虹溪镇西门街中段 | 清光绪初年 | 2016年 | 虹溪镇 |
6 | 州级文物 | 文庙 | 虹溪镇街北 | 清雍正元年(1723年) | 2007年9月 | 虹溪镇 |
7 | 州级文物 | 弥勒市朋普文昌宫 | 弥勒市朋普镇朋普村东隅 | 始建于明朝,清初重建 | 2022年 | 朋普镇 |
8 | 州级文物 | 舍姑王炽墓 | 弥勒市五山乡舍姑村委会烟子寨村 | 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 | 2022年 | 五山乡 |
熊庆来故居


熊庆来故居位于弥勒市朋普镇庆来村,始建于清代末期,占地1055平方米。坐西面东,有大小四院,砖木结构,硬山顶建筑,为当地民房样式。1999年,熊庆来故居被省委、省政府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3年5月,其故居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笔塔
文笔塔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至今已有273年历史,虹溪文笔塔位于红河州弥勒市虹溪镇南五千米处,坐落在文笔村东扎营山顶,是弥勒境内造型别致的古建筑物。塔身用青石和方砖垒砌而成,空心,塔呈方形,通高17米,边长6.8米,顶端为圆锥形似笔尖,用铜铸成,寓意“硕笔书天”,故名“文笔”。2012年1月7日,虹溪文笔塔被公布为云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牌坊


石牌坊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用青石材料所构建,至今已有122年历史。清末巨商王炽为国为民的业绩,被光绪皇帝赐“三代一品封典”表彰。此牌坊建成时涂绿漆,故名“绿牌坊”;因用石料建筑,当地人又称“石牌坊”。2003年12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弥勒市是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截止2023年,该市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50项,其中国家级2项(彝族三弦舞•阿细跳月、阿细先基),省级6项,州县级142项。此外,该市下高甸村是阿哲文化保存、传承较好的自然生态村。2006年被列为云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彝族(阿哲)传统文化保护区”。毕摩经文、古崖画、阿哲祭龙、手工刺绣、阿哲服饰以及优雅的阿哲歌舞、庄重典雅的阿哲服饰,淳朴的民风民俗,承载着阿哲人历史文化的厚重与古朴。其中,弥勒市人民政府公布第七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一共有14人,这些传承人分别代表了《彝族三弦舞•阿细跳月》《阿细先基》《弥勒竹园红糖》等7个国家级、省级、州级非遗保护项目。
彝族三弦舞•阿细跳月
彝族三弦舞•阿细跳月是云南省弥勒市的传统舞蹈,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发源于该市西山一带,在彝族阿细人聚居的村寨及泸西、陆良等地广泛流传。阿细跳月参加者少则十几人,多则上千人,多在祭祀、节日、盛典时表演,具有很强的自发性、自娱性和群众性。2008年6月,《阿细跳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11月,弥勒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彝族阿细跳月)文化艺术之乡”。

阿细先基

阿细先基是彝族支系阿细人的史诗,流传在云南弥勒市西山一带的阿细人民口头上。这是用“先基”调唱的传统诗歌,内容基本上是固定的、系统的,它构成了一部完整的叙事长诗。长诗内容广泛,生动、形象地反映了阿细人民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各个阶段的不同生活侧面,神话和现实交织,理想和事实融合,既是文学,也是历史。1959年出版了新版的《阿细的先基》。2010年,弥勒市的《阿细先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5月,云南省弥勒市申报的“阿细先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美食特产
弥勒市有丰富的农业生态资源和优质的美食材料。2018年1月26日,中国烹饪协会授予弥勒市“中国生态美食之乡”称号匾牌,这是红河州首个获得此称号的县市。该市拥有葡萄、红糖、红酒、清汤羊肉、卤鸡米线等特色餐饮美食。弥勒市的饮食宴会有弥勒春客宴、可邑小镇八大碗、十八寨全家福、锦屏山风景区素宴、阿细山村宴、回族宰牛饭、阿哲回门宴、豆腐宴、沃寨山药宴等。其中弥勒春客宴起源于明朝,是汉族的传统鸡儿,传入云南后与当地少数民族饮食融合后形成了以大荤为主,辅以功夫菜,在佐以春节前后特有的腌制品,以示隆重,盛情款待至亲挚友。弥勒独具代表性的卤味烹饪精品之一“马氏卤鸡”,被云南省列为 “特色餐饮名店”。而最独具一格的饮食文化是阿细饮食文化,彝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是他们的特点,因此制作的口味也热情奔放。

弥勒葡萄,云南省弥勒市特产,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该市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葡萄产业,种植总面积达10万余亩,借助龙头企业提升葡萄种植技术和质量。其中,东风农场是弥勒最大的葡萄交易市场之一,该地还有“高原葡萄之乡”美誉,被誉为“东方波尔多”。

弥勒市的清汤羊肉是该地区的特色,采用本地健壮山羊,一锅清水、一把食盐,三小时的火候,便将羊肉的口感,发挥到鲜嫩的尽致。其中,正德羊肉馆是弥勒市清汤羊肉代表性饭店。

卤鸡米线也是该地区的特色,其特点是香,而其中的香味来源于制作卤鸡,米线的用料是用当地优质稻米制成,从大米变成米线至少经历5次蜕变才能完成,是一个耗费精力和时间的过程,但由此制成的米线可以达到爽滑劲道的口感;卤制过的土鸡,将香脆酥口、鸡肉清香可口、肥而不腻的特点发挥出来,浇上一勺陈年老汤,配上青韭白葱玉蒜黄姜等辅料,一碗正宗的弥勒卤鸡米线便可以上桌。在弥勒,有几十家弥勒卤鸡米线店,每一家店的生意都很不错。其中比较出名的是:马氏卤鸡店、沈卫国卤鸡米线、孙红清真卤鸡米线。

可邑小镇八大碗是以“彝家八大碗”为核心的特色餐饮。彝家菜也是弥勒一大特色。
习俗

弥勒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城市。每逢火把节、春节或遇重要喜庆活动,人们便以村或乡为单位举行斗牛比赛。比赛时参赛的公牛被牵到一起进行顶力和耐力较量,以淘汰的方式决出“冠军”。在春节期间,弥勒的不同民族都要举行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其中,彝乡斗牛已有1000多年历史;还有弥勒彝族阿细摔跤起源于远古游牧生活时代;此外,弥勒市习俗文化—彝族(阿哲人)祭龙是彝族(阿哲人)民间传统习俗中最为隆重的祭祀活动之一。弥勒市还有“阿细祭虎”“阿细祭火”“密枝节(祭密枝)”等习俗活动
彝乡斗牛已有1000多年历史。每逢火把节、春节或遇重要喜庆活动,人们便以村或乡为单位举行斗牛比赛。比赛时参赛的公牛被牵到一起进行顶力和耐力较量,以淘汰的方式决出“冠军”。


弥勒彝族阿细摔跤起源于远古游牧生活时代。在放牧场、家中父母教导的游戏中,戴上编好的牛角或用手表示牛角,学野牛、野羊等相斗,为斗出胜负、斗出精彩,用两只手和两只脚防守或者进攻对手,通过抱、钩及背摔等方式致对方双肩同时着地者为胜,三打两胜。“摔跤大会”被阿细人称之为“太平盛会”,人数达数万人之众。一般在一场流行病扑灭后或在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年或某事取得成就而狂欢的日子里举办。阿细族的摔跤比赛一般都在正午进行,男女均可参加。以前的阿细族摔跤是不分级别的,只要高兴都可以来摔,以赢的场次最多者为冠军。
密枝节也叫“祭密枝”。密枝山祭龙护林,阿细人寨寨都有祭拜树神的地方,叫密枝山。传说阿细先祖是人与龙交配而来,故认定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至初三日是龙在密枝山的相聚日,于是日由毕摩主持举行隆重的祭龙(祭祖)活动,祈求龙神(祖先)赐给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畜兴旺,四季平安。一年一度的密枝山祭龙,让人们对密枝山的这片森林产生了感情,在此砍伐树木无疑成为一种禁忌,这对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艺术
“东风韵”特色小镇,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南部,2014年建成。2017年建成以万花筒艺术馆、半朵云艺术家会客厅为代表的红砖艺术建筑群。东风韵小镇的地标性建筑万花筒艺术馆以当地特产的红砖为建筑材料,外观像酒瓶也像是熊熊燃烧的火焰,内部则结合了西方的穹顶与中式瓦窑,万花筒艺术馆从建筑外部表现的是抽象的后现代主义,而内部则是体现了人文主义及实用主义。曾经两度蝉联“云南省特色小镇”名录,被称为滇中的“普罗旺斯”,是一个集葡萄文化、自然风光、人文旅游为一体,以文化艺术创意为特色的小镇,其凭借古老又前卫的红砖艺术建筑吸粉无数。东风韵遵循了“一核、两翼、多组团”的空间布局,不断丰富着文旅新产品、新项目、新业态,其中,“一核”为艺术核心区,占地面积1400亩。

弥勒市有手工擀香、提香手工艺。位于甸溪河畔的禄丰社区,生活着20多户传统手工艺人,他们世代和香打交道。手工艺人秉承匠心从选竹、开片、开条、削签到打磨,从备料、拌料、上粘、晾晒到包装,制香这项古老的技艺工序繁杂,耗时耗力。千百年的香文化在各个角落得以延续当地手工香分“擀香”和“提香”。

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是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由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共同举办的高规格、大规模、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省级重要文化艺术赛事,每两年举办一届,已成功举办十一届。2021年,弥勒市无伴奏混声合唱《嘎斯比勒》斩获金奖。《嘎斯比勒》是弥勒市为做好国家级非遗项目《阿细跳月》《阿细先基》保护,以《阿细跳月》《阿细先基》为文化元素创作编排的无伴奏男女混声精品剧(节)目。歌曲表达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脱贫攻坚、民族团结等项目的实施,边疆人民脱贫致富进入小康社会,在党的光辉照耀下过上好日子,快乐幸福的跳起来唱起来。弥勒市最著名的舞蹈就是弥勒彝族三弦舞(阿细跳月)。弥勒西三一带,彝族阿细人便聚居在此,而他们快乐的秘诀就是音乐和舞蹈,弥勒彝族三弦舞(阿细跳月)由此而生。2008年6月7日,弥勒彝族三弦舞(阿细跳月)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种群众性自娱舞蹈,弥勒彝族三弦舞(阿细跳月)集歌、舞、乐于一体,多在祭祀、节日、盛典时表演,可十几或上千人共舞。该舞蹈群众性和自发性强,动作豪放粗犷,节奏热烈欢快,有强烈的感召力,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征。


地区象征


弥勒市的市树是黄连木、市花是山玉兰。黄连木、山玉兰经弥勒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同意成为弥勒市市树市花。黄连木主要特征:高大落叶乔木,叶繁茂而秀丽,春天新叶春意盎然,秋冬霜叶红似二月花,分外夺目。弥勒市乡土树种,市域内12个乡镇广泛分布,生长较好。该植物的象征意义:美丽、和谐、蓬勃发展的弥勒;山玉兰主要特征:常绿乔木,入夏乳白而芳香的大花盛开,衬以光绿大叶,为极珍贵的园林观赏树种。弥勒市乡土树种,大部分乡镇境内生长良好,该植物的象征意义:寓意吉祥、象征清净、高尚的品格。
风景名胜
综述
截至2023年,弥勒市共有景区景点10个。其中4A级景区5个(湖泉生态园、可邑小镇、东风韵、太平湖森林小镇、锦屏山风景区)、3A级景区2个(红河水乡、髯翁森林公园)、2A级景区1个(白龙洞)、非A景区2个(云南红酒庄、甸溪河湿地公园)。创建智慧景区7个、省级旅游度假区3个、省级旅游休闲街区1个、旅游名镇3个、旅游名村2个,建成游客服务中心8个。截止2022年年末弥勒市共接待国内游客1173万人次,同比增长17.1%;实现旅游总收入127.28亿元,同比增长4.6%。
弥勒市5家AAAA景区湖泉生态园(AAAA) | 2014年7月,湖泉生态园获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
可邑小镇(AAAA) | 2017年,可邑小镇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
东风韵小镇(AAAA) | 2020年8月,正式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
太平湖森林小镇(AAAA) | 2020年8月3日,弥勒太平湖森林小镇被拟批准为AAAA级旅游景区 |
锦屏山风景区(AAAA) | 2020年8月3日,锦屏山风景区被拟批准为AAAA级旅游景区 |
重要景点
湖泉生态园

湖泉生态园位于云南省弥勒市城南片区,全园占地3000余亩,湖面面积1700余亩,规模为弥勒之最,有“一座公园半座城”之赞誉,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区地处弥勒城西,占地3000余亩,湖面面积1700余亩。园内建有酒店、餐厅、温泉、水上娱乐项目等多种休闲康体设施。该景区融入了“以绿为骨,以湖为媒,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内涵,园中花草树木、山石岛屿、小桥流水相辅相成,是200余种植物和多种水鸟的安居乐土,既有红豆杉、香樟树、桫椤等国家保护植物,又有白鹭、黑天鹅等多种鸟类。2014年7月,湖泉生态园获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可邑小镇

可邑小镇位于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是阿细文化最具代表的古村落,距今已有360余年历史。该景点是以民族风情为核心的特色小镇,集喀斯特地貌风光、彝族文化、民俗风情于一体,景区内有密枝仙境、虎啸山林、可邑古村、彝族博物馆等多个景点。小镇规划面积4.19平方千米,核心建设区0.8平方千米,可邑小镇总投资6.28亿元,按照“一轴、一核、三片区”的空间格局规划建设,辐射带动周边多个村寨。一轴,即旅游道路景观轴;一核,即可邑古村核心保护区;三片区,阿细部落民俗文化体验区、蚂蚁哨小镇会客厅及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区、法雨哨阿细文创园及村庄环境整治区。有“全国生态文化村”“民族团结村”“全国森林旅游示范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等荣誉称号。2017年,可邑小镇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东风韵小镇
东风韵小镇位于弥勒市南部。东风韵景区始建于2014年,整个景区以文化艺术为主线打造的特色小镇,涵盖生态农业、艺术文化、休闲度假养生等多种产业,包括薰衣草庄园(薰衣草主题公园和薰衣草服务展示中心)、葡萄酒庄园、艺术家庄园、玫瑰庄园、百合庄园、森林公园、湖滨湿地、静谧溪谷、农副旅游产品加工基地等产业,景区内有红砖修葺的万花筒艺术馆、半朵云、牛哆啰音乐农庄、印章房等“奇葩造型的丑萌建筑”,引人入胜,被众多游客称为网红“打卡”地。曾经两度蝉联“云南省特色小镇”名录,被称为滇中的“普罗旺斯”。2020年8月正式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并于2019年9月获“云南省特色小镇”命名授牌。

太平湖森林小镇
弥勒太平湖森林小镇位于太平湖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内,面积为3平方千米,规划为休闲旅游区、世界木屋风情休闲区、集散服务区、生态艺术展示区、滨水湿地涵养区、公共服务区等功能分区,气候宜人、交通易达,依托特有的高原森林湖泊风貌,结合当地人文景观,配套千栋现代木屋,以木为形,以花为介,以水为魂,以人为本,通过智慧人居与智慧景区系统联动发展,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生态圈。该景点建成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和生态旅游综合体为主题的度假休闲体验区,景区以“共建、共生、共享、共赢”为宗旨,依水而建,湖光山色,以打造生态圈为核心,把现有的沙漠化、石漠化、环湖截污、湿地保护自然转向生态化,并以森林木屋小镇为主题,通过绚烂多彩的林下花海、国际大地艺术景观,自然滨水湿地等,打造成以度假,休闲,运动于一体的生态圈。2020年8月3日,云南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发布《关于石林县乃古石林景区等15家景区评定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公示》,弥勒太平湖森林小镇被拟批准为4A级旅游景区。

锦屏山风景区
锦屏山风景区位于弥勒市城西北方昆河公路旁,距县城10千米。该景点后海以“亲近自然”和“休闲度假”为主题,以“环保健康、休闲娱乐、休闲旅游”为出发点,保留了“山水园林”“绿色环保”以及原生态森林的休闲园区的特点,保留了人文传统生活景点。同时,利用森林和人文资源,形成了“可览、可游、可居”的环境景观和集“娱乐—餐饮—住宿—观光—生产(茶艺)”于一体的景观综合体。其中的弥勒大佛(弥勒布袋像)于1999年12月落成,高19.99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布袋僧像弥勒坐佛。2020年8月3日,锦屏山风景区被拟批准为AAAA级旅游景区

对外交流
序号 | 城市名 | 缔结情况 |
1 | 重庆市铜梁区 | 2023年4月3日至4日,云南省红河自治州弥勒市考察团来铜考察,深化两地沟通交流,推动双方合作发展。双方在交谈中希望加强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推动两地在经济、文化、旅游等领域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努力实现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的协作共赢 |
著名人物
时代 | 类别 | 人名 | 简述 |
古代人物 | 军事人物 | 杨绳武 (?年—崇祯十四年(1641)) | 云南弥勒人也。由庶吉士改授御史。崇祯十一年冬,用杨嗣昌荐召见,吐言如流,画地成图,帝伟之,遂超擢右佥都御史,巡抚顺天。崇祯十四年(1641年)洪承畴困松山,遂擢杨绳武总督,寻以志完代之,而令绳武总督辽东宁远诸军,出关救松、锦,加衔督师 |
清末巨商 | 王炽 (1836年—1903年) | 王炽,字兴斋,云南弥勒县虹溪人。中国封建社会位居一品的红顶商人。民间称为“钱王”。及长经商,来往于虹溪四境,并与本地人合伙开设“天顺祥”杂货铺,兼赶马行商于滇南各地。咸丰六年(1856年),回民起义军建水马位与宁州马汝德自开远、盘溪破竹园,围虹溪。虹溪乡绅连文甲置办团练,委王为练目。同治十一年(1872年)回昆主持“同庆丰”号企业,开设“兴文公当”,兼营房地产,建昆明同仁街,并在弥勒、宜良等地广置田产,年收租息千石。20余年中积资甚厚,“天顺祥”、“同庆丰”汇号称为“南帮之雄”,与西帮三晋票号并驰名于国内 |
文化名人 | 孙髯 (约生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 | 字颐庵,号髯翁,昆明人,约生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卒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终年62岁。一说约生于1684~1694年间,终年约79岁至89岁。原籍陕西三原,父亲来云南任职,举家流寓昆明。公元1771年,孙髯亦来弥,传说在东门外设馆教书,随后又到城西新瓦房村教私塾。去世后,老伴清理卧室,只见断卷残篇,一气之下,将原稿全部火化。有两句民间歌谣唱:“山中若有王侯地,难得拣来葬髯翁。1958年“大跃进”中墓碑却被人盗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倡尊师重贤,重视文物保护,髯翁墓得以修复 |
近现代人物 | 文化名人 | 梁刚 (1965—) | 笔名土儿、高粱,男,1965年生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古城乡新瓦房村。1995年3月考入弥勒县委弥勒报社工作至今。系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已在中国、云南省内外报刊发表文学作品850多篇(首),数十次获奖。作品入选多种集子;出版散文集《干净来去》(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10月)《乡村的声音》(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10)小说集《雨越下越大》、长篇小说《妖娆》、新闻作品集《奋进的诗篇》待出,长篇小说《带我一起飞》系作者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作 |
数学泰斗 | 熊庆来 (1893—1969) | 字迪之,幼名竹生,朋普镇息宰村人。1932年,代表中国出席在瑞士苏黎世召开的国际数学会议,会后到巴黎庞加列研究所研究函数论,两年间写出《关于整函数与无穷极的亚纯函数》论文。1934年获法国国家理科博士学位,其无穷极定义被国际数学界称为“熊氏无穷极”,载入世界数学史册。创办了中国第一份数学学报。1956年撰写《关于亚纯函数及代数体函数,奈望利纳的一个定理的推广》一书,此书列为法国数学丛书之一 |
| 杨磊 (1938—) | 云南弥勒人。民革成员。1961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历任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及晨光出版社、秘书、室副主任、主任,副编审。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读点唐诗》、《宋诗欣赏》、主编《袖珍常用古诗文名句手册》、《袖珍常用古诗词描写佳句手册》等。《袖珍常用古诗文名句手册》获甘肃省第二届优秀图书奖 |
革命英烈 | 张冲 (1901—1980) | 原名绍禹,又名维新,字云鹏,彝族,弥勒市东山镇舍木村委会松棵村人,1927年,得到龙云识,担任滇军第五师师长。1931年,出任云南盐运使,提出“移卤就煤”,改革盐政,制盐成本大幅下降,产量大增,是云南盐业史上的创举。抗战爆发后,张冲任六十军副军长兼184师师长。解放后,张冲任云南省政府副主席长期致力于云南边疆建设,多次深入“三江”实地考察,提出“引金入滇、五湖通航”的宏伟设想,成为滇中调水第一人,为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提供了启发,为滇中引水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1978年,张冲被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1980年10月30日,张冲在北京与世长辞 |
张士明 (1905—1985) | 彝族,弥勒市东山镇新寨村人。1927年,在张冲任师长的101师先后任排长、副连长。1932年入云南讲武堂炮兵科学习。抗战爆发后,先后任184师特务连长、副营长,参加过台儿庄战役等。抗战胜利后,历任滇军18师三团副团长、93军二团团长、地下党支部书记。1938春,张士明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任中共地下支部书记,隐蔽在国民党军队中从事地下工作。1947年10月在解放军冀察热辽军区司令部任炮兵主任,在解放锦州的战役中负伤,失去左眼。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先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149师副师长、党委常委、军炮兵主任、50军副军长、军党委委员。1955年回国后,先后任辽阳军分区司令员、云南省民政厅副厅长等职,为部队建设、云南的体育事业和民政工作作出显著贡献。1985年11月,张士明在昆明病逝 |
张永和 (1902—1992) | 又名张致中,汉族,弥勒市东山镇新寨村委会大拖革村人,是红河州第一个共产党员。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转为中共党员,是南洋大学(今上海交大)第一位共产党员、第一任党支部书记。1925年9月,介绍陆定一(曾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宣部部长)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五卅运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1928年底,受周恩来委派,回云南开展工作,被选为云南省临委书记、常委,兼迤南特委书记等。抗战爆发后,任六十军184师政治部主任。1930年4月,因叛徒出卖被捕,后经张冲营救于1932年初获释。1939年至1946年任泸西县教育科长和省立泸西师范学校校长。1952年调昆明工校(今云南工业大学)工作。“文革”中遭受迫害被停止党籍。1985年3月12日,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下文重新恢复张永和1925年入党的党龄。1992年12月在昆明逝世 |
杨治廷 (1919—1948) | 彝族阿细,西一镇阿基邑村人,1935年入伍,为龙云护卫部队连长,抗战胜利后回乡务农。1946年西山准备武装起义,杨慨然担任中学军事教官,为党培养青年军事骨干,次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上西山任马龙民兵指挥部总指挥。1948年2月率西山民兵在小芹田击溃县城防大队,揭开西山武装斗争序幕。2月15日,在泸西午街铺与保安团沈开舟营的战斗中,杨身先士卒,负伤被俘,5月被杀害于县城东门 |
重要荣誉
2017年6月,弥勒市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
2019年1月25日,弥勒市入选2018年度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
2019年9月20日,弥勒市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荣誉称号。
2019年11月18日,弥勒市入选“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建设试点县”。
2020年5月14日,弥勒市被认定为云南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2020年11月18日,弥勒市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公示的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
2021年1月19日,弥勒市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