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公元847年——公元918年),许州舞阳(今河南舞阳县)人,一说陈州项城(今河南项城市)人,字光图,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开国皇帝。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王建的:个人经历、施政举措、后世纪念、人物关系、人物评价、轶事趣闻、人物关系等介绍

中文名

王建

别名

贼王八

所处时代

五代十国

籍贯

许州舞阳(今河南舞阳县)

出生日期

公元847年

去世日期

公元918年

终年

72岁

去世地点

成都

陵墓

永陵

谥号

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

尊号

英武睿圣神功文德光孝皇帝

庙号

高祖

主要成就

建立前蜀政权

在位时长

十二年

继任

王宗衍

年号

天复、武成、永平、通正、天汉、光天

都城

成都

登基时间

公元907年

父亲

田令孜(养父)

正室

顺德皇后周氏

侧室

徐贤妃、张贵妃等

王宗衍、王元膺等

普慈公主等

简介

王建早年的时候以偷盗、贩卖私盐为生,唐朝末年加入了忠武军,参与了征讨农民起义军首领王仙芝的战争。黄巢作乱的时候,王建跟随忠武军将领鹿晏弘至蜀地迎护唐僖宗,随后被观军容使田令孜收为养子,并统领神策军。光启元年(公元885年),王建再度保护僖宗出凤翔(今属陕西宝鸡市),被任命遥领壁州(今四川通江)刺史之后被任为利州(今属四川广元市)刺史。。王建进入蜀地后,游说当地豪绅势力归附或资助来壮大自身,不久他与剑南西川节度使陈敬瑄起了冲突 先击败了西川将领句惟立,后又收服了属西川势力的眉州刺史山行章、大将杨儒,杀死茂州刺史李继昌等。大顺二年(公元891年),王建攻入成都,占据了西川之地,自称留后,不久被正式任命为西川节度使。大顺二年(公元891年),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派人攻打东川,王建遣兵救援,将其击败,同时王建让部下智取东川,但未能成功。乾宁三年(公元896年),王建收降了武泰节度使王建肇,并在次年打败东川节度使顾彦晖,夺取了东川之地。天复元年(公元901年),王建趁东平王朱温和岐王李茂贞争斗时,兼并了山南西道。天复三年(公元903年),王建被封为蜀王。天复七年(公元907年)朱温以梁代唐,王建并不承认梁国政权九月,并在成都称帝建立前蜀政权,次年改元武成。王建在位期间,重视人才、善待士人,发展经济文化。

王建执政晚年,内部争端不断,导致原太子王元膺被杀,改立了年幼且能力不足的王宗衍为太子。对外王建攻占了岐国数州之地,抵御了荆南政权的进攻,击败并震慑住了骚扰前蜀边境的南蛮。光天元年(公元918年),王建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谥号为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庙号为高祖,葬于永陵。后世史学家,如吴任臣等,认为王建有勇有谋,建立了前蜀政权,对蜀地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的作用。

个人经历

少年从军

王建相貌奇伟,早年是个以宰牛、偷驴以及贩卖私盐为业的无赖,乡里人都叫他“贼王八”,后来王建加入了忠武军,节度使杜审权将其提拔为校尉。平定王仙芝叛乱时,王建立下功劳。唐中和元年(公元881年),起义军首领黄巢领兵攻陷长安(今陕西西安)。唐僖宗逃往蜀地,枢密使杨复光任京西南面行营都监,镇压黄巢起义军。忠武军将领鹿晏弘率领八千兵马跟着杨复光平叛,杨复光把这些兵马分为八都,王建作为都头统领一都人马。中和二年(公元882年)杨复光率军击败并降服朱温,次年六月,杨复光病逝,王建等八都将在鹿晏弘的带领下,打算前往蜀地与唐僖宗汇合。

迎护僖宗

中和三年(公元883年),鹿晏弘带领王建等人在途中抢掠财物,招募兵士,于十二月进逼兴元府(今陕西汉中),山南西道节度使牛勗弃城而逃,于是鹿晏弘自称代理节度使,并将王建等人任命为兴元辖下各州郡的刺史,但没有让他们去地方上任。次年,唐僖宗正式任命鹿晏弘为节度使,王建等人任刺史。鹿晏弘因猜忌部下,做过很多残暴的事,造成了部下的离心。王建因为跟另一位将领韩建走得很近,被鹿晏弘所猜忌。王建担心鹿晏弘会对自己不利,加之权宦田令孜许下厚利,于是他与韩建等四位将领,率领数千人马赶到了唐僖宗的行在。唐僖宗封赐号“随驾五都”,任他们为卫将军,并让田令孜收王建等人为养子。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唐僖宗返回长安,任命王建等人统领神策军,兼任州郡刺史。

光启元年(公元885年),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因与田令孜争盐池,联合河东军攻打长安,唐僖宗逃往凤翔。不久,田令孜欲挟持唐僖宗至兴元,唐僖宗没同意,田令孜则将唐僖宗带到了陈仓(今属陕西宝鸡市)。凤翔节度使李昌符和邠宁节度使朱玖不满田令孜,于是与王重荣等联合。李昌符和朱玖带兵进逼陈仓,打败了神策军指挥使杨晟,田令孜又带着唐僖宗离开陈仓,命杨晟为节度使坚守散关(今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当时士兵和百姓混在一起,场面很混乱,此时王建被任命为清道斩斫使,带着五百人在前面开路,唐僖宗的车驾才得以前行。王建负责保护玉玺,跟随唐僖宗一起逃亡,攀登大散岭时,栈道被烧,王建拉着唐僖宗的马,冒着烟火突围。休息时,唐僖宗枕着王建的腿入睡,醒来后,他脱下自己的衣袍赐给王建。

任职蜀中

光启二年(公元886年),唐僖宗等到了兴元,让王建遥领璧州(今四川通江)刺史,田令孜知道天下军民不会放过自己,于是请求充任西川监军使,并推荐杨复光的弟弟杨复恭担任为观军容使。杨复恭就职之后,认为王建是田令孜的党羽,于是调任他为利州(今四川广元)刺史。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忌惮王建的骁勇,多次召他前往,王建心中害怕,没有过去。前龙州司仓周庠劝王建攻取阆州(今四川省东北部),王建便招抚了一些部落酋长,募得八千人马攻下了阆州,自称防御使,并招纳亡命之徒,继续扩充势力,杨守亮难以制衡他。之后王建听从部将的建议,吸纳人才、爱护百姓,依旧尊奉唐王朝政权,以等待时机。

夺得西川

光启三年(公元887年),田令孜的哥哥陈敬瑄时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不喜王建与东川节度使顾彦朗走的太近,担心他们联合对付自己。田令孜得知后,称可以写信招抚王建。王建受到信后很高兴,打算从田令孜处谋求一个大州郡,临行前他至梓州(今四川三台县)面见顾彦朗,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并将家人托付于他,自己带着两千兵马去成都投奔陈敬瑄。王建到了鹿头关的时候,陈敬瑄反悔不让王建过去。王建怒而率军攻下了鹿头关,夺取了汉州(今四川省广汉市),进逼学射山,又击败了西川将领句惟立,攻克了德阳。田令孜登楼劝慰,王建没有听从,联合顾彦朗的弟弟顾彦晖攻打成都,不过没有成功。陈敬瑄上告称王建谋反,朝廷派使者调和,王建仍没有听从。

唐昭宗文德元年(公元888年),王建攻打彭州,陈敬瑄派兵救援,王建便在西川大肆劫掠,有十二个州郡遭到了洗劫。王建见攻打成都没有希望,打算撤军,其部将周庠认为邛州(今四川邛崃市)城池坚固、粮草充足,可以作为根据地,于是王建上表请求讨伐陈敬瑄,来换取邛州。顾彦朗也上表请求朝廷更换其他大臣镇守蜀地,并为王建请求节度使的官职。同年六月,朝廷让宰相韦昭度取代陈敬瑄担任西川节度使,此时王建驻扎在新都(今四川成都新都区),他派遣义子王宗瑶游说绵竹的豪绅势力,这些豪绅在当地建立武装势力自保,或几千人,或上万人,都归附了王建,并资助粮饷,王建的势力由此更加壮大。陈敬瑄和田令孜则修筑防御工事,打算对抗韦昭度。同年十二月,王建再次攻打彭州,陈敬瑄派眉州刺史山行章驻扎在新繁救援彭州。不久,朝廷命韦昭度为行营讨招使镇压陈敬瑄,同时分邛、蜀(今四川崇州市)、黎(今四川汉源县北)、雅(今四川雅安)四州为永平军,任王建为永平军节度使,充任行营诸军都指挥使。

龙纪元年(公元889年),王建将山行章击败,并俘虏一万余人,山行章退守濛阳(今四川彭州濛阳镇),陈敬瑄又派出七万人马增援山,双方相持了一百多天。同年十二月,山行章被王建打败退守眉州,后又投降了王建。大顺元年(公元890年),王建领兵攻打邛州,陈敬瑄派大将杨儒率三千兵马助刺史毛湘守城,毛湘数次出城作战皆失败。杨儒见王建兵力强盛,于是投降成为王建的义子。之后王建回军至成都城下与韦昭度会和,并分兵犀浦(今四川成都郫都区)、郫(今四川成都郫都区)等县,征发百姓修筑攻城工事、巡逻。韦昭度驻扎在唐桥(今四川成都七里沙河堡附近),王建对他的态度颇为恭敬。陈敬瑄命蜀州刺史任从海领两万兵马救援邛州,被王建打败杀死,蜀州也落入王建之手。不久,嘉州刺史率领所辖城郡投降王建,茂州刺史李继昌率众救援成都,被王建击败斩杀。之后资简都制置应援使谢从本,杀雅州刺史张承简,领城投降王建;邛州兵马使任可知杀刺史毛湘,领城投降王建;十月蜀州将领李行周,驱逐本州刺史,举城投降王建。

大顺二年(公元891年),唐昭宗因为韦昭度三年未曾攻克成都,便下令休兵,让王建与顾彦朗撤军,并恢复陈敬瑄的官爵。王建不甘心功亏一篑,威胁韦昭度从而夺得符节,继续攻打成都,并派兵驻守剑门关,切断了中原和两川的联系。王建一边使用计谋查探成都城内的虚实,一边许下破城后任意抢夺的承诺,以此来激励自己的将士,然后对成都发起了猛烈的进攻。陈敬瑄抵挡不住,先派田令孜议和,无果后只能投降王建。王建入城之后,自称留后(代理节度使),下令不准烧杀抢掠,并处死了一百多个犯禁的士兵,对于陈敬瑄麾下有能力者,王建皆礼遇并任用。他屡次请求杀陈敬瑄和田令孜,但朝廷不许,后来王建找借口将他们杀死。

再取东川

大顺二年(公元891年)十月,王建被任命为检校司徒、成都尹、西川节度使。顾彦朗死后,朝廷命他的弟弟顾彦晖继任东川节度使,传诏的太监宋道弼在汉中被杨守亮扣下,同时杨守亮派兄弟杨守厚攻打梓州。顾彦晖向王建求援,王建派遣将领华洪、李简,义子王宗侃、王宗弼等人领兵救援,并让他们击败杨守厚后,找机会擒下顾彦晖。李简等人击败了杨守厚,打算在庆功宴上擒住顾彦晖,王宗弼将此事暗中透露给顾彦晖,顾彦晖称病不赴宴。

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威戎节度使杨晟与杨守亮约定共同攻打王建,派遣将领吕荛领兵会同杨守厚再度攻打梓州。王建派出李简将吕荛斩杀。不久王建又派嘉州刺史王宗裕、华洪等人领五万兵马攻打杨晟,将其击败。杨守亮派遣将领符昭领兵救援杨晟,被华洪用计吓退。杨守亮的义子杨子实、杨子迁领兵救援杨晟,他们认为杨守亮必败,于是率领两万部众投降王建。杨晟又派人向杨守厚等人求援,让他们去攻打东川,以解彭州之围。杨守厚等人攻打东川失利,又被王建派遣的将领击败,于是退走。 之后王建围住了彭州,周围百姓皆出逃藏匿山谷,将官士兵都来搜刮他们的钱财,后经部下劝阻,王建禁止这种行径,并下令招抚百姓。数月后,华洪在阆州击败了杨守亮。

景福二年(公元893年),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派人出使东川,想要招抚顾彦晖,同时又派义子李继密领兵救援梓州。没过多久,王建就将东川和凤翔的军队击败,顾彦晖连忙求和,并表示和李茂贞断绝往来,王建这才同意了。同年二月,朝廷加王建同平章事。 乾宁元年(公元894年),被王建围困的彭州,已经弹尽粮绝,内外都指挥使赵章出城投降,杨晟率军力战,最终兵败被杀。乾宁三年(公元896年),王建攻打东川顾彦晖,东川州郡陆陆续续有刺史投降。同年,武泰节度使王建肇被荆南节度使成汭打败,投降王建,成汭的将领许存也向王建投降。乾宁四年(公元897年),王建派遣邛州刺史华洪、彭州刺史王宗祐等领兵五万,继续攻打东川。同年五月,王建命节度副使张琳留守成都,自己率五万兵马攻打东川。李茂贞以王建连年攻伐为由,上表将其贬为南州刺史,同时朝廷任李茂贞命为西川节度使。王建和顾彦晖经过五十多场战役,到了九月,王建听从蜀州刺史周德权的建议,招抚了梓州周边的势力,被围困的顾彦晖孤立无援。不久,朝廷重新任命王建为西川节度使、同平章事。十月,顾彦晖召集族人一起聚饮,酒醉后命人杀掉族人,并自杀身亡,王建率兵进入梓州,任命义子王宗涤(即华洪)为东川代理节度使,随后回到成都。光化元年(公元898年)朝廷正式任命王宗涤为节度使,自此,王建拥有了两川之地。

掠地封王

光化三年(公元900年),朝廷命西川节度使王建兼中书令,数月后,又让其兼东川、信武军两道都指挥。同年,王建被封为琅琊王。

天复元年(公元901年),宦官韩全诲等人带着唐昭宗逃往凤翔投奔李茂贞,东平王朱温领兵马围困凤翔。李茂贞和朱温皆派人请王建出兵帮忙,王建明面上对着朱温谴责李茂贞,暗地里却派人传话给李茂贞让他坚守,并派遣王宗涤等人领兵五万,打着迎接唐昭宗的名号,实则是趁机强占李茂贞的领地。天复二年(公元902年),王建的军队攻打兴元(今属陕西汉中),并俘虏了兴元节度使李继业,武定节度使李思敬也城池投降,王建由此兼并了山南西道。王建崛起的过程中,王宗涤功劳很大,王建对他有所猜忌,而王宗涤也很得人心,在军中威望很高。王建将他召回成都杀死,全军为此哭泣。

天复三年(公元903年),王建趁着李茂贞势弱,出兵攻打秦州(今属甘肃天水市)、陇州(今属陕西宝鸡),同时派判官韦庄去和朱温传达善意。同年八月,王建进爵为蜀王,不久他趁荆南内乱,派人攻下了夔州(重庆市奉节县)、施州(今属湖北)、中州(今属河南)、万州(今属重庆)。天祐元年(公元904年),朱温将唐昭宗劫持至洛阳,不久唐昭宗下诏大赦天下,改元天佑,王建因为与朝廷隔绝,不知改年号之事,仍然用天复年号,一直至他称帝改元。同年忠义节度使赵匡凝曾两度派兵攻打王建,均被击退,后来赵匡凝又与之修好。此时被朱温胁迫的唐昭宗,两次派人求助于王建等军阀,希望通过藩镇的力量匡复政权,王建也曾派邛州刺史王宗祐去迎接唐昭宗,但没有成功。同年六月,王建、李茂贞等人传檄其他藩镇,联合起来攻打朱温,朱温派兵反击,并亲率大军攻打李茂贞。王建的部下劝他趁李茂贞衰弱夺取凤翔,王建认为留下凤翔,可以让李茂贞作为屏障,抵挡朱温,所以没有同意。之后王建和李茂贞联姻,并为他提供财物、军事器物方面的支持。天祐二年(公元906年),王建又夺取了归州(今属湖北),自此王建就拥有了三峡地区,同年十月,他在蜀地立行台(官僚机构),并张榜告知所辖州郡。

建蜀称帝

天佑三年(公元907年),同年,朱温称帝,建立后梁取代李唐政权,改元开平,并派遣使者去告知王建,王建拒绝向后梁称臣。王建发布檄文号召其他军阀讨伐后梁,李茂贞、晋王李克用等都知道王建并不是真心想讨伐后梁,没有人响应他。于是王建又写信给李克用,商量二人各自称帝,等平定朱温后,寻访到李唐宗室,再恢复节度使的职位,李克用没有答应。同年九月,王建在韦庄等人的谋划下,建国称帝,国号大蜀,之后任命官员,给儿子们封王。次年,王建改元武成,下令大赦天下,立儿子王宗懿为太子。

王建虽不识字,却比较尊敬读书人,唐末很多士人携家人在蜀中避难,王建对他们以礼相待,让他们研究礼乐、编撰书籍,因此前蜀各方面的制度,有唐王朝的几分遗风。

晚年生活

诛杀宗佶

王建诸多义子中,以中书令王宗佶最为年长,王建改年号后,又任他为太师。但王宗佶忌惮王建的亲生儿子王元懿,于是设法掌控权柄,请求王建任命他为大司马,总管六军,设置元帅府,并授权军中事物可以先处置再上报。王建因为其功劳大,开始对他很宽容,后王宗佶结党营私,王建逐渐厌恶猜疑他,罢免其宰相职务,王宗佶则暗中蓄养死士,密谋作乱。前蜀武成元年(公元908年),王建命武士将王宗佶打死,并诛杀了其党羽。

交恶岐王

前蜀永平元年(公元911年),王建的女儿普慈公主嫁给了李茂贞的侄子李继崇,普慈公主因李继崇骄横嗜酒,写信给王建请求回成都。王建将普慈公主接回了成都,李茂贞由此和王建绝交。不久,李茂贞兵临前蜀东面边界,王建命太子少师王宗贺、山南节度使唐道袭等人,率步骑十二万人讨伐李茂贞,不久王建留太子监国,自己前往利州,蜀军多次击败了李茂贞。王建回成都后,蜀军在青泥岭(今甘肃徽县境内)吃了一场大败仗,王建又派援军联合唐道袭,击败了李茂贞的军队。同年十月,王建再次前往利州督战,蜀军击败李茂贞的军队,群臣为其上尊号英武睿圣神功文德光孝皇帝。

改立太子

永平三年(公元913年),唐道袭重新担任枢密使,回到成都,太子王元膺(王宗懿)之前和唐道袭有矛盾,此时对他更加厌恶,王建十分不满,加唐道袭为太子太保。之后王元膺和唐道袭的矛盾加深,唐道袭向王建控告王元膺谋反,并请求召集士兵宿卫宫中,王建虽然怀疑,还是同意了。王元膺听闻唐道袭集合士兵,于是发动兵变杀死了他,王建得知派人镇压,王元膺逃到民间躲藏了起来,百姓认出了他,便向官府报告。王建命侄子王宗翰召王元膺回来,王宗翰还没到,王元膺便被卫兵杀死了。王建怀疑是王宗翰杀了王元膺,但由于怕引起更大的变乱,王建贬王元膺为庶人,打算另立太子。他认为雅王王宗辂和自己很像,而信王王宗杰才思敏捷,想从中立一人为太子。 王建晚年有很多宠妃,其中贤妃徐氏与她的妹妹淑妃很受宠爱,并且勾结宦官干预朝政。徐贤妃有子王宗衍,是王建的小儿子,她联合飞龙使唐文扆、中书侍郎张格等人,让群臣联合署名,推荐王宗衍为太子。王建召来相师给一众儿子看相,被收买的相师夸赞王宗衍面相最好。王建知道王宗衍不能担当大任,但见群臣都推荐他,不得已同意了。永平三年(公元913年)十月,王建立王宗衍为太子。

攻打岐国

永平四年(公元914年)高季昌率兵攻打蜀地的巫山,被王建派遣王宗寿在瞿唐击败。王建本打算趁夏秋之际江水涨潮,决堤水淹江陵(今湖北荆州),后在部下的劝阻下作罢。同年冬季,南诏蛮族攻打前蜀边界,王建派夔王王宗范、嘉王王宗寿等人领兵迎战,斩杀南蛮酋长赵嵯政,后在大渡河斩杀俘获南蛮军数万人,并杀死了此前归附唐朝的少数民族首领刘昌嗣、郝玄鉴、杨师泰,自此蛮族不敢来犯。永平五年(公元915年),王建派兼中书令王宗绾、王宗播等人,攻打李茂贞。夺取了岐秦州(今属甘肃省)、凤州(今属宝鸡市)、阶州(今属甘肃省陇南市)、成州(今属甘肃省)四州之地,兵马到了大散关(今属宝鸡市),李茂贞手下的大将彰义节度使刘知俊也投降了王建。次年八月,王建再次派兵共二十二万攻打李茂贞。十月王宗绾攻下了宝鸡,王宗播拿下了陇州(今陕西陇县),之后王宗绾与刘知俊合兵围住了凤翔,李茂贞的军队坚守不出。当时遇上大雪天气,王建便将军队召回。

因病去世

通正元年(916年)十二月,王建在境内大赦,改国号为“大汉”,改元天汉,后又于次年十一月遇凶兆,遂在天汉二年改国号回蜀。前蜀天汉元年(公元917年),王建任命刘知俊为都讨招使,前蜀一众将领都是有功之臣,多不听从刘知俊的命令,并且很嫉妒他。刘知俊先叛后梁朱温,又反叛岐王李茂贞,王建担心自己死后无人能驾驭他,于是将刘知俊杀死。前蜀光天元年(公元918年),王建看到太子王宗衍贪玩好色,担心前蜀基业葬送在他手中,便有了改立王宗杰为太子的想法,然而王宗杰没过多久便暴毙。此时王建的病越来越重,视力很差,他将北面行营讨招使兼中书令王宗弼召了回来,任他为马步都指挥使,并交付后事,表示若王宗衍难当大任,让他从王氏子弟中另选人辅佐。王建因为很多文臣武将是许州故人,担任他们不能为王宗衍所用,于是让宦官宋光嗣担任枢密使。

光天元年(公元918年)六月,王建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谥号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庙号为高祖,葬于永陵。王建去世后,王宗衍即皇帝位,改名王衍。

施政举措

政治

重视士人

王建在前蜀时优待士人,获取了地方士族阶级的支持,他重视人才的任用和选拔,善待文士,身边侍卫劝他不要太过于礼遇文人,王建便告诉侍卫自己在神策军任职的时候,唐朝皇帝如何对待文人的,还告诉侍卫自己对文人的礼遇还不足唐朝皇帝的十分之一。唐朝诗人韦庄被王建重用,官终吏部侍郎兼平章事。王建创立前蜀之后,沿用了唐朝一系列的官制框架,如枢密使、中书令等,同时他也颇为重视宦官,后曾任宦官宋光嗣为枢密使,作为辅政大臣。

多忌好杀

王建割据蜀中之后,能够接受直言、留心政事,但是也多忌好杀,一些有功劳的将士,很多被他找理由诛杀了。例如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华洪(王宗涤),王建将其缢杀。

后宫干政

王建晚年多纳宠妃,其中徐贤妃凭借他的宠爱,联合前蜀官员干涉朝政,并且制造出了争储风波,导致前蜀造成了一定的内耗。临终时王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叮嘱王宗弼不要让徐贤妃宗族中人掌控兵权。

整顿吏治

前蜀建立之后,一些大臣凭借功劳变得骄奢蛮横,王建为此诛杀了一批人。如其义子王宗佶,结党营私,被王建命卫士打死;武泰节度使王宗训镇州黔州(今重庆彭水)时,贪赃枉法,为人暴虐,面对王建也言辞狂悖,王建命卫士将其殴杀。

经济

王建割据蜀地之初,赋税很重,在节度判官冯涓的劝说下,王建减轻了部分税收。重视农业生产和商业。王建下令劝勉农桑,减免赋税,同时整修水利,发展贸易,对外往来。这些政策缓和了阶级矛盾,促进了经济文化发展,但是后期王建开始征收苛捐杂税,导致国力衰弱。

文化

文学

唐朝诗人韦庄在蜀地为官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学创作,曾编撰了《又玄集》,集中收录文人一百五十人,诗作三百首。他和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诗人,有《浣花集》十卷。

宗教

王建推崇道教文化,他对前蜀道士杜光庭极为看重,授予他金紫光禄大夫、左谏议大夫、封蔡国公、进号广成先生,并让他担任太子的老师。期间杜光庭编撰或主持编撰《三教论》《广成集》《壶中集》等五十余种道教著作。

历法

前蜀司天监胡秀林献上了《永昌历》,王建在武成二年(公元909)颁布施行。

军事

王建进入蜀地之后,先击败了陈敬瑄,夺取了西川之地;后击败顾彦晖夺取了成都、东川等地区;又从李茂贞夺取了数州之地;趁荆南内乱之际,兼并了夔州、陕州、万州、忠州;之后王建又击退了高季昌的进攻,稳固了前蜀政权。

外交

招抚土蛮

王建创业之初,曾招抚土著满族作为助力,如光启二年(公元886年),他招募了八千土蛮,由此攻下了阆州。再如光启四年(公元888年),王建派王宗瑶招抚了几支土蛮势力,兵力由此得以补充,并得到了财物方面的的支持。之后在于顾彦晖争夺东川之时,王建也招抚依靠了土蛮的势力。

震慑南蛮

唐末时期,黎州(今属四川汉源市)和雅州(今属四川雅安市)一带,有三个少数民族的首领刘昌嗣、郝玄鉴、杨师泰,被称之为三王。他们受唐朝爵位和赏赐,而且西川每年会赠布帛三千匹,让他们监视南诏一众蛮族的动向,但三王同时又拿了南诏的贿赂,查探成都的虚实。王建之前,西川的节度使多是文臣,不愿多生事端,任凭三王和西川将领以及南诏蛮族往来,这也导致南诏成为了蜀地的祸患。王建镇守西川后,断绝了以前每年三千匹布帛的赏赐,并斩杀都押牙山行章,来惩罚震慑那些对外勾结的将领,后来又派人召来三王处死,于是蛮族再不敢入侵。

尊奉唐朝

王建割据蜀中时,表面上是尊奉唐王朝的。尽管唐朝的一些诏令,王建没有听从,但在名义上,他仍然视唐朝皇帝为主,这样可以使得他的一些行动师出有名。比如攻打陈敬瑄时,王建以其不听从朝廷更换节度使的命令为由,并且还得到了永平军节度使的职位。唐昭宗被朱温胁迫时,他曾号召天下藩镇共同迎接唐昭宗,讨伐朱温。王建在建立前蜀称帝,也是在唐朝灭亡之后。

平交后梁

王建割据蜀中的时期,以后梁朱温的实力最为雄厚,王建尽量避免与他发生正面冲突,并在李茂贞势弱之后,他没有攻打凤翔,是为留下李茂贞作为前蜀屏障,抵御后梁的进攻。朱温建立后梁之初,王建拒绝称臣,因为王建也有称帝的打算。王建与后梁势力几乎没有正面上的冲突,永平二年(公元912年),朱温遣使至前蜀与王建修好,王建遣使回礼,约为兄弟之国,双方都将彼此视作平等政权交往。

攻交岐国

王建起初趁着李茂贞和朱温对峙的时候,兼并了山南西道,之后他为让李茂贞抵御朱温,刻意与之交好,并与岐国联姻,双方有一段和平时期。后来王建与李茂贞再度交恶,前蜀夺取了秦州、陇州、凤州、成州、文州等地。

联姻荆襄

王建与割据荆襄的赵匡凝曾有过摩擦,天佑二年(905年),赵匡凝派人与王建修好,并且双方联姻,赵匡明的弟弟至成都时,王建以礼相待,这也由此引起了朱温的忌惮。

后世纪念

永陵

永陵是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寝陵,后世也称之为王建墓。1940年9月20日,永陵的发掘工作正式开启,同年11月底,试掘工作完成第一阶段。1943年3月1日,著名考古学家吴金鼎带领工作人员,对永陵进行了第二次保护性挖掘。1953年,相关部门拨款对永陵进行了为期八个月的修复,1954年、1956年又拨款修缮。1961年3月4日,永陵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永陵正式面向公众开放。

永陵整体结构分为前、中、后三室,其间以木门隔开。前室面积最小,由四道石券构成;中室面积最大,由七道石券构成,是放置棺椁的地方,其四周墙壁有各种雕像和石器装饰;后室是放置王建造像,以及哀册、谥册等物品的地方,由三道石券构成,其中最显眼的,是一桩石床。

人物关系

关系

姓名

简介

养父

田令孜

唐末左右神策十军使、观军容使

后妃

周氏

顺德皇后

徐氏

贤妃,生王宗衍

徐氏

淑妃,徐贤妃之妹

张氏

贵妃,生王元膺

子女

王宗衍

前蜀末代皇帝

王宗仁

王宗衍继位后封为卫王

王元膺

遂王

王宗辂

雅王,后为豳王

王宗纪

褒王,后为赵王

王宗智

荣王,后为韩王

王宗泽

兴王,后为宋王

王宗鼎

彭王,后为鲁王

王宗平

忠王,后为薛王

王宗特

资王,后为莒王

王宗杰

信王

普慈公主

嫁李茂贞之侄李继崇

安康公主

峨眉公主

嫁刘知俊之子刘嗣湮

王建义子史载有一百二十余人,知名者有四十多人,难以全部罗列,选部分如下:

义子

王宗佶

前蜀中书令

王宗侃

本名田师侃,王知衍在位时封魏王

王宗涤

本名华洪,山南西道节度使

王宗翰

王建外甥,封集王

王宗弼

本名魏弘夫,后封钜鹿王

王宗黯

本名吉谏,后封琅琊郡王

王宗弁

本名鹿弁,蜀州刺史

王宗本

本名谢从本,武泰留后

王宗阮

本名文武坚,知渝州

王宗播

本名许存,后封临颍王

王宗俦

天雄节度使

王宗绾

本名李绾,后封临洮王

王宗训

本名王茂权,武泰节度使

人物评价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王建,虽然不怎么识字,但是喜欢与书生谈论,粗通一些道理。而且他礼待士人,用人能够各尽其才,能容纳直言、谦恭俭素,但是却多忌好杀。

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评价王建,认为他聪明却狡诈,骁勇善战,常人难以猜测他的心思,虽出身不高,但能够善待人才。《旧五代史》同样认为王建聪明多谋略,而且旁人难以猜透他的心思。

明末史学家王夫之认为王建能够听从部下的劝诫,割据蜀地时善待士人,爱护百姓,不应该以他称帝而责骂怪罪他。

清代史学家吴任臣在《十国春秋》中评价王建,称他有骁雄之英姿,有很高的谋略,创立了前蜀偌大的基业,但是前蜀内部不合,王建的儿子互有争端,并且在立太子一事上考虑不周。

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认为,王建明知道幼子王宗衍难当大任,却还因为众大臣联合署名而将其立为太子,是不明智的。

轶事趣闻

王八来历

王建年轻时是无赖之徒,专门从事偷驴宰牛、贩卖私盐的勾当,以此为生,同乡的人都叫他“贼王八”。王建当上蜀王后,这个称呼逐渐流传开来, 渐渐成为骂人的话。

王建犯徒

王建曾因犯事被杖刑,但背上却没有被打的痕迹。王建占据蜀地后,节度判官冯涓喜欢嘲笑别人的短处,王建害怕被他嘲讽,询问是否有人议论自己受刑之事,冯涓告诉王建有这回事,王建仗着背上没有伤疤,便把背露出来给冯涓看。冯涓知道王建在骗他,便装作惊奇的样子抚摸王建的背部,还问王建哪里得到这么好的膏药,把伤痕全部消除了。其他人听到都大惊失色,只有冯涓还是原样子。

葬父异事

王建父亲去世之后,王建找了个地方挖了数尺深准备将父亲棺材埋下去,结果棺材自己从土里面跳出来。此时突然跳出一个神人,称那里是埋葬天子的地方,王建哪里会听得进去,不管不顾将他的父亲葬在这里,但是一埋下去棺材就跳出来,如此重复了好几次才把他父亲埋下去。

剖马得蛇

王建在忠武军当部将的时候,随军讨伐起义军将领尚君长,期间他作战勇猛,导致坐骑马死亡,他剖开马腹,在里面得到了一条小蛇,从此更加自负。

注释

[a]

关于王建的出生籍贯《旧五代史》记载王建是陈州项城人,而《新五代史》以及《十国春秋》均记载王建是许州舞阳人。

[b]

《资治通鉴》记载杨复光于七月去世。

[c]

《新五代史》《旧五代史》均作“牛丛”。

[d]

《新五代史》《旧五代史》作璧州(今四川通江县)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