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师范学院(英文:Mianyang Teachers' College)学校坐落在中国四川省绵阳市,是一所省市共建、四川省人民政府举办、四川省教育厅主管的四川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2011年获准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项目”试点单位。曾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研究生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绵阳市统战工作先进集体、善行100十周年杰出贡献高校等称号。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绵阳师范学院的:历史沿革、学校规模、学术研究、行政管理、知名校友、校园文化、校区情况、学校荣誉等介绍

中文名

绵阳师范学院

外文名

Mianyang Teachers' Colleg

所属地区

四川绵阳

地址

主校区:四川省绵阳市高新区绵兴西路166号

办学性质

公办

主管部门

四川省教育厅

占地面积

近两千亩(截止2023年4月)

学生人数

19000余人(截止2023年4月)

教师人数

995人(截止2023年4月)

前身

绵阳市教育学院和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院长:李树勇(截止2023年4月)

校庆日

3月21日

校训

厚德、博学、笃行、弘毅

校歌

《绵阳师范学院校歌》

主要院系

16个(截止2023年4月)

院校代码

10639

专业数量

51个(截止2023年4)

简介

2002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并入绵阳教育学院,组建为绵阳师范学院。绵阳教育学院起源于1986年创立的绵阳市中学师资培训中心,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是1956年创立的绵阳初中师资训练班。2006年绵阳师范学院成为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11开始招收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截止2023年4月,绵阳师范学院设有高新校区、游仙校区和丰谷校区三个校区,其主校区高新校区位于四川省绵阳市高新区。学院拥有专任教师995人,外聘教师240人;在校研究生、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留学生19000余人;设有16个二级学院,51个全日制本科专业、2个职业教育本科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

历史沿革

绵阳师范学院前身

绵阳教育学院

绵阳教育学院的前身是1986年建立的绵阳市中学师资培训中心,隶属四川省教委和绵阳市人民政府。1993年11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具有独立法人、独立招生、独立教学、独立颁发国家承认的大专毕业证书的资格。

1995年,学校根据绵阳市教委的统一规划,结合地方经济建设人才需要的实际情况,逐步由单一的文科、师范专业向理工科、非师范专业扩展。

1996~1997年,学校先后同西南工学院、四川省教育学院、绵阳市卫生学校、绵阳市财政局等单位联合办学。1997年,被省政府授予“优秀成人高校”称号,次年被评为师资培训先进单位,1999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四川省先进单位”。

2000年3月,经绵阳市人民政府批准,绵阳师范学校整体并入绵阳教育学院。

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956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在原绵阳地区中学教师进修学校高师班的基础上,成立省属“绵阳初中师资培训班”,设文、史两科,校址涪城区石塘乡。1958年8月,初中师资培训班毕业后成立绵阳师范专科学校。9月与遂宁工农学院合并成立绵阳大学。1959年7月,调整为绵阳专科学校,校址迁至遂宁城关裕丰正街。

在全国高校的院系调整中,将有关专业分别合并于重庆大学和泸州化工专科学校,留下的工科机械专业于1960年迁到绵阳工业交通技术学校。1961~1962年间,先后停办和撤销了绵阳工业交通技术学校和绵阳专科学校,同时由于培训师资的需要,在绵阳专科学校的基础上成立绵阳地区中学教师进修学校。

1977年,学校按国家计划招收中文、数学、物理、化学的高师班学生。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在高师班的基础上建立绵阳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并于1979年迁到绵阳市东郊新址办学。1988年,手国家教委嘉奖,成为四川省首批唯一获此荣誉的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992年更名为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绵阳师范学院

2002年,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绵阳教育学院合并组建绵阳师范学院。2003年1月领导班子就位,2003年4月正式挂牌运行,以“厚德、博学、笃行、弘毅”作为校训。

2006年绵阳师范学院成为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2007年10月绵阳师范学院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合格评估,被给予“良好”结论。

2011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绵阳师范学院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开始招收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2020年,绵阳师范学院入选四川省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入选四川省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同年11月,入选“第三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名单。

2023年,信息工程学院入选四川省第三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

学校规模

院系情况

截止2022年12月,绵阳师范学院设有16个二级学院,51个全日制本科专业。

学院名称

设置专业

文学与历史学院

汉语言文学(师范)、历史学(师范)、汉语国际教育、秘书学、旅游管理

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信息安全

数理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物理学(本科)

机电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智能制造工程

教育科学学院

应用心理学、学前教育、小学教育

体育与健康教育学院

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传媒学院

广播电视学、播音与主持艺术、数字媒体技术

外国语学院

英语、德语

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

音乐学、舞蹈表演

美术与艺术学院

美术学、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化学(师范)、应用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物技术、生物制药、生物科学

城乡建设与规划学院

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园林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已停招)

资源环境工程学院

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环境科学与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信息安全

经济与管理学院

审计学、物流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社会工作

师资情况

截止2023年4月,绵阳师范学院拥有专任教师995人,外聘教师240人。其中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峨眉计划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绵州育才计划等省市级称号性人才多人。“全国优秀教师”“四川省优秀教师”“四川省师德楷模”“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四川省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6人,入选四川省高校师德典型代表2人。

级别

姓名

院士

沈昌祥

全国优秀教师

慕军鹏

四川省优秀教师

刘树信

四川省师德楷模

蒋平

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

张天明

学科建设

截止2023年4月,绵阳师范学院建立了“乡村生态环境”“西部乡村卓越教师职业发展”“区域民间文化研究与传承创新”三大学科群,拥有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一个(资源与环境专业)。此外还拥有资源与环境、教育、生物与医药、马克思主义理论共4项A类学科(优先发展学科)和艺术、汉语国际教育、电子信息、体育、化工与材料5项B类学科(递进发展学科)。

教学情况

截止2022年12月,绵阳师范学院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省级应用示范专业6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9门,省级应用示范课程14门,省级创新创业示范课程4门;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

专业类别

专业名称

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小学教育专业

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教育学

国家级一流课程

幼儿游戏与指导(线下)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思想政治教育、汉语言文学、美术学、生物制药、应用化学、历史学、化学、音乐学、生物科学、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应用心理学

省级应用示范专业

应用心理学、物联网工程、应用化学、生物制药、园林、环境科学与工程

省级精品课程

声乐

合作交流

截止2023年4月,绵阳师范学院在教师培训、学术和科研交流、留学生交流等方面,与德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乌克兰、坦桑尼亚和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大学展开交流与合作。

学术研究

科研资源

学术期刊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于1982年创刊,月刊,由四川省教育厅主管、绵阳师范学院主办,是省级综合性学术刊物。期刊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要设有专家视域、李白研究、外国文学、文艺理论、语言文字、政治学、民族学、哲学、美学、社会学、文献学、艺术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学等栏目。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刊发内容包括化学与化学工程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技术、地理与资源环境科学、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心理学、管理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等学科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等。

馆藏资源

截止2023年4月,图书馆面积达4.4万平方米,阅览座位6246个,馆藏总量已超过197.03万册,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5万余种,电子图书502.46万册,电子期刊93.18万册,中外文数据库39个,自建数据库10个。

科研平台

截止2022年12月,绵阳师范学院建有省级科研平台4个,省教厅高校创新平台5个,市厅级科研机构12个。

平台类别

平台名称

省级科研平台

生态安全与保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民间文化研究中心

李白文化研究中心

四川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省教厅高校创新平台

森林与草原防灾减灾四川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生物与多样性监测分析实验室

四川生猪重大疫病监测与防控工程研究中心

物联网安全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川西北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四川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市厅级科研机构

四川绵阳文化旅游发展研究中心

绵阳异常心理与行为矫治研究中心

四川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效能建设研究中心

四川绵阳舞蹈文化艺术研究中心

纪念场馆教育与抗震救灾文化研究中心

四川新时代党建创新研究中心

绵阳国防科技工业史研究中心

四川儿童青少年社会心理服务研究中心

青少年创新教育普及基地

四川乡村振兴暨基层治理研究中心

传统武术与康养文化研究中心

四川民族手工艺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截止2022年12月,绵阳师范学院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149项,获得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46(不含理工科获奖)项,其中四川省科技进步奖3项。与70余个地方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此外,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省级重点科研项目约100项,省级共建项目约70项,以及当地政府和企业资助的多项其他项目。

类别

项目名称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

我国老年人锻炼行为的心理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及基金项目

不同特性混交树种对柏木代谢网络及根与叶协同关系的调控效应和机理、水稻氨基酸转运蛋白AAT1调控稻瘟病抗性的机制研究、基于DNA缺碱基位点的纳米孔信号调制及其在肿瘤细胞检测中的应用、多层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的辐照结构损伤及其机理研究、干热河谷山合欢和银合欢与土壤微生物的差异反馈机理

四川省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

铀、镉污染的生态评价及生物修复关键技术与应用、珍稀树种巴山水青冈造林关键技术研究

行政管理

职务

名称

党委书记、院长

李树勇

党委副书记

黄永忠、王琪

副院长

费文晓、陈寒、王力、何云晓、毕剑

党委常委

费文晓、陈寒、王力、毕剑

纪委书记

王琪

统计时间:2023.04.06

参考资料:

知名校友

姓名

备注

陈华富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电子科技大学博导、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周佳欣

四川省青年教师风采大赛“园丁奖”获得者,绵阳市骨干教师、专家型教学名师

刘云生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重庆市突出贡献专家

廖文

四川省音乐特级教师、四川省名教师、绵阳市文化艺术领军人才

游媛媛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研室主任,曾获师德演讲比赛一等奖、绵阳市教育系统演讲比赛特等奖

刘云生

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四项

李达旭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

赵健

绵阳市专家型教学名师、中学高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

统计时间:2023.04.08

校园文化

校徽

绵阳师范学院校徽包括徽志和徽章。徽志为题写校名的圆形徽标,以“M、Y、e”经变形为基本元素的图案。“M”“Y”为学校英文字母的首字母,“e”代表学校所处中国科技城绵阳。徽章为题写校名的长方形证章。

绵阳师范学院

校旗

绵阳师范学院校旗为蓝底白字长方形旗臶,长宽比例为3:2,旗面正中缀学校徽志和徽章。

绵阳师范学院

校训

绵阳师范学院的校训是“厚德、博学、笃行、弘毅”。

校歌

绵阳师范学院校歌

文翁化俗后,教泽及绵州。

卿(子)云赋,太白歌,

流水后波续前波,奔腾万古流。

尘氛散,新宇来,杏坛弦歌何盛哉。

雏凤山,草溪河,

蜀道桃李处处开,九州更四海。

护花作春泥,凌寒慕松柏。

报国有吾侪。

大风起兮鹏高举,万里征程今日始。

校区情况

游仙校区

绵阳师范学院游仙校区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仙人路一段30号。校区设有教育科学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城乡建设与规划学院、体育与健康教育学院和文学与历史学院。

绵阳师范学院

绵阳师范学院

高新校区

绵阳师范学院游仙校区四川省绵阳市高新区绵兴西路166号。校区设有文学与历史学院、数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资源环境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传媒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和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

绵阳师范学院

丰谷校区

绵阳师范学院游仙校区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丰谷镇南街61号。

学校荣誉

1.2020年,绵阳师范学院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

2.2021年,绵阳师范学院获得研究生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3.2021年,绵阳师范学院获得绵阳市统战工作先进集体。

4.2022年,绵阳师范学院获得“善行100十周年杰出贡献高校”称号。

5.2022年,绵阳师范学院获得“2022年度优秀易班共建高校”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