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虚阳亢证,阴虚指精血或津液的亏虚。一般在正常状态下,阴和阳是相对平衡的,相互制约而协调。阴气亏损,阳气失去制约,就会产生亢盛的病理变化,生理病理性功能亢进,称为“阳亢”。因此,阴虚会引起阳气亢盛,阳亢则能使阴液耗损,两者互为因果。主要表现为潮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咳血,视物不清,消瘦或失眠,麻木拘急,烦躁易思,或遗精,性欲亢进,舌红而干等。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阴虚阳亢证的:简介、古籍摘选、名词解释、术语在线、百科解读、参考文献等介绍

中文名

阴虚阳亢证

症状表现

潮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咳血,视物不清,消瘦或失眠,麻木拘急,烦躁易思,或遗精,性欲亢进,舌红而干等

原因

精血或津液的亏虚

是否传染病

是否需要手术

简介

  • 英文名称:Pattern/Syndrome of Yin Deficiency with Yang Hyperactivity

  • 学科来源:中医药学—诊断学—八纲辨证

古籍摘选

  • 然或偶然浮越之火,犹不犯此禁,独至伏逆之火,出于阴虚阳亢,火乘金位,谓之贼邪。(《理虚元鉴·虚火伏火论》)

名词解释

  • 阴液亏虚,阳失制约而偏亢,以烦躁失眠,头晕目眩,潮热口干,颧红,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术语在线

  • 引自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术语在线

百科解读

  • 阴气虚,机体阴液不足,宁静、凉润、抑制等功能减退,阴不制阳,阳热之气相对偏旺,发为阴虚阳亢之证。

病机析要

  • 多因长期恼怒焦虑,阳气偏亢而暗耗阴液;或久病伤阴,或平素肾阴亏虚,或房劳太过,年老阴亏,水不涵木,阴不制阳,肝阳偏亢所致。

  • 肝脏体阴而用阳。肝阳升发太过,血随气逆,冲扰于头,则头目胀痛,眩晕耳鸣。

  • 气血上冲,血络充盈,则面红目赤。

  • 亢阳扰动心神、肝魂,则急躁易怒,失眠多梦。

  • 肝阳亢于上,则肾阴亏于下,上盛而下虚,木旺耗水,水不涵木,阴不制阳,则头重脚轻,步履不稳。

  • 肝肾阴亏,筋骨失养,故见腰膝酸软无力。

  • 舌红少津,脉弦有力或弦细数,为肝肾阴亏,肝阳亢盛之象。

临床表现

  • 阴虚阳亢证一般表现为面红目赤,头目胀痛,眩晕耳鸣,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头重脚轻,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弦有力或弦细数等。

肝阳上亢证与肝火炽盛证

  • 肝阳上亢证:为上盛下虚的虚实夹杂证,多因肝肾阴虚导致肝阳上亢,以眩晕、耳鸣、面赤、失眠多梦、烦躁、头重脚轻、腰膝酸软等为主要表现。

  • 肝火炽盛证:属火热过盛的实证,多因火热之邪扰动,或气郁化火所致,以急躁易怒、发热、口渴、胁肋灼痛、便干、尿黄、舌红脉数等为主要表现。

参考文献

  • [1]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译.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 [2] 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10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 [3] 邓铁涛。中医诊断学.5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