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医学院(英语:Chengdu Medical College,简称:CMC),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是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举办的一所集教学、科研、医疗为一体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医学本科院校,学校前身为第三军医大学成都军医学院,最早成立于1947年,2004年更名为成都医学院,学校于2006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9年成为四川省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成都医学院的:历史沿革、学校现状、科学研究、学校文化、行政管理、校区情况、学校荣誉、附属医院、杰出校友等介绍

中文名

成都医学院

外文名

Chengdu Medical College

成立日期

1947年8月25日

所属地区

四川省成都市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1251000072320500XP

地址

天回校区: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蓉都大道天回路601号

办学性质

公办

主管部门

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占地面积

1500余亩(截至2023年2月)

学生人数

全日制在校生1.49万人(截至2023年2月)

现任领导

余小平(党委书记)

创办者

四川省人民政府

校庆日

8月25日

校训

博学博爱,精益求精

校歌

《我们是守护生命的人》

院校代码

13705

简介

成都医学院是中国教育部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入选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和“四川2011计划”项目,是四川省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20年入选教育部第三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截至2023年2月,学校有新都、天回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500余亩,有教职工1149人,全日制在校生1.49万人,拥有12个硕士研究生学位授权点,开设23个本科专业,5个专科专业,形成了涵盖硕士研究生、本科、专科和继续教育的办学格局。

截至2023年,成都医学院位列软科中国医药类大学排名第62名,全国参考排名408名。

历史沿革

成都军区军医学校

1947年,为有效地解决解放战争和扩展解放区对医疗卫生人才的紧迫需求,豫皖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政委吴芝圃颁布了《豫皖苏军区关于下发卫生工作会议决议的训令》,指出要在各分区开办医训队,军区卫生部设培养干部训练班,即该校的起源。之后,于1948年成立正式的豫皖苏军区卫生学校。

淮海战役结束后,党中央对豫皖苏军区在内的人民武装力量进行了重大调整,豫皖苏军区卫生学校改编为第十八军卫生学校。

1952年,第十八军撤销番号并改为西藏军区,学校也随之由十八军卫生学校更名为西藏军区卫生学校。之后,又先后更名为西藏军区护士学校、西藏军区军医学校。

1970年,西藏军区军医学校和成都军区卫生学校合并,组建成都军区后勤部卫生干部训练队,队址选在四川省新津县纯阳观。之后,成都军区后勤部卫生干部训练队在1974年被撤销,并以训练队为基础组建了成都军区军医学校,选址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

第三军医大学成都军医学院

1986年,因百万裁军政策进行体制精简整编改革,成都军区军医学校降格为成都军区卫生学校。之后,又根据全军院校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方案,成都军区卫生学校于1992年被宣布撤销。

成都医学院

在下达撤销命令后不到10个月时间内,中央军委对全军院校进行局部调整,学校因此而恢复并升格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由此再度进入全军高校行列,学校的性质也由军队中等专业层次进入到军队普通高等学校序列。

1999年6月,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下发的《关于部分院校调整、更名的通知》,成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并入第三军医大学,更名为第三军医大学成都军医学院,实现了由专科到本科教育的跨越。

成都医学院

2004年,根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决定,成都军医学院奉命在军队院校序列中取消番号,整体移交到地方办学,成都军医学院移交给四川省主管,并更名为成都医学院,结束了学校的军旅生涯。

成都医学院

2006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2012年,学校办学主体搬入新都校区,形成新都校区、天回校区两校区办学格局。

2017年,获批为四川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次年,学校成为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建设院校。

2019年,学校成为四川省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现状

院系设置

成都医学院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设立的二级教学科研医疗机构,在学校授权范围内实行自主管理。截至2023年2月,学校拥有基础医学院、药学院、检验医学院、护理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心理学院、大健康与智能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14个直属二级教学单位,有本科专业23个,其中医学类和理学的康复治疗学、药学、药物制剂专业学制为五年,其余均为四年。

院系专业设置

学院

本科专业

基础医学院

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

药学院

药学、药物制剂、中药学

检验医学院

医学检验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营养与健康

护理学院

护理学

公共卫生学院

卫生检验与检疫、预防医学

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物技术、生物制药

心理学院

应用心理学

大健康与智能工程学院

智能医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公共事业管理、健康服务与管理

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儿科学、康复治疗学、中医学

创新创业学院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继续教育学院

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康复治疗学、护理学、药学、医学检验技术(专升本专业)

护理、药学(专科专业)

公共教学中心

——

研究生院

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医学技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学位)

临床医学、药学、护理、公共卫生、应用心理、食品加工与安全、生物与医药、公共管理(专业学位)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2月,学校有专任教师915人,包含高级职称479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720人,硕士生、博士生导师470人。有特聘国家“长江学者”“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级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人,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2人,四川省千人计划入选者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6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4人,天府峨眉计划专家8人,天府青城计划专家5人,四川省卫生健康领军人才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4人,四川省卫健委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42人。荣获全国医德标兵,四川省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30余人。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樊均明、周京国、凌保东、余小平、杨宏强;

长江学者:汪涛;

中科院百人计划、杰青:罗跃嘉;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余小平、邹强;

四川省千人计划入选者:贾旭、刘江海。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2月,学校共开设医学、理学、管理学、工学等4个学科门类,有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包含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14个四川省医学重点学科,临床医学进入ESI全球前1%。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医学技术、马克思主义理论;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药学、公共卫生、应用心理、护理、生物与医药、公共管理、农业;

四川省医学重点学科:消化内科学、医学影像学、烧伤外科学、呼吸内科学、心血管内科学、临床检验诊断学、肾脏病学、内分泌代谢病学、神经病学、风湿病学与自体免疫病学、胃肠外科学、骨科学、儿科学、麻醉学。

教育教学

截至2023年2月,成都医学院有23个本科专业,其中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四川省本科特色专业3个,四川省应用型示范专业4个,建设省级、国家级课程67门,包含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4门,并有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同时拥有市级、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0余个。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四川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学、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生物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生物制药、麻醉学、应用心理学、卫生检验与检疫、健康服务与管理;

四川省特色专业:药学、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临床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临床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药学技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医学检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大健康与智能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基础医学综合PBL课程;

四川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医学机能实验学教学团队。

合作交流

学校高度重视国际交流合作,先后与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美国杜兰大学、荷兰南方应用科技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德国不莱梅应用科技大学、泰国易三仓大学等10余所国外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开展全方位合作。并与成都市等20多个地方政府、与四川科伦药业等数百个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成都医学院

学校与新加坡卫生部合作开展的护理奖学金项目,每年为护理专科学生赴新加坡学习和工作搭建了平台,该项目提供全额学费和生活费。

科学研究

科研资源

图书馆

成都医学院图书馆共占地20195平方米,阅览座位2887座。截至到2022年,图书馆收藏纸质图书114.48万册,中外文电子期刊39.9万册,上线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60个数据库,自建3个特色数据库,2018年开通SCIE数据库,2020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个性化研修室14间,2022年订购854种报刊。图书馆在2017年被四川省高校图工委评为四川省高等学校先进图书馆,之后,获评四川省2019年全民阅读先进单位和2020年全民阅读示范基地。

成都医学院

学术期刊

《成都医学院学报》由四川省教育厅主管和成都医学院主办,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综合性医药卫生学术期刊,《成都医学院学报》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波兰《哥白尼索引》(IC)、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等收录,主要设有专题研究、论著、临床报道、综述和护理研究等栏目,荣获“2020年度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入选2020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医学综合类候选期刊。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2月,学校有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中医药二级科研实验室3个,教育部高等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建成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工程实验室、四川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等省厅级重点科研平台15个,并组建省厅级高水平研究团队11个。

国家中医药二级科研实验室:中药药剂学实验室、体温调节实验室微生物与免疫实验室;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教育部医学人文教育实践基地:高等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

四川省协同创新中心:四川养老与老年健康协同创新中心;

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发育与再生实验室、结构特异性小分子药物研究实验室、体温与炎症实验室、消化系统肿瘤与微环境实验室、老年呼吸病实验室、衰老与血管稳态实验室、非编码RNA与药物实验室。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2月,学校自2005以来,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16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立项312项,出版学术著作145部,获授权专利177项。教师的学术论文在Cell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千余篇论文被SCI、EI、CPCI-S等收录,近五年,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

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鲍曼不动杆菌泛耐药机制及防治新策略(三等奖)、儿童肥胖综合防控策略和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二等奖)、特殊应激环境下心血管损伤的机制及防治策略研究(二等奖);

四川省医学科技奖:心血管细胞损伤与修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二等奖);

中华医学科技奖:慢性肾脏病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研究(三等奖)、中药防控多重耐药病原菌传播与感染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三等奖)。

学校文化

校徽

学校校徽整体为圆形,由热情的红和冷静的蓝为主色调,寓意医学的目的:祛除病痛,维护安康,理性与感性相统一,科学与人文相统一;外圈是蓝色圆环,镶嵌着白色的“成都医学院”中英文字母和学校诞生时间。

圆心为一个红色写意的手型图案,是“成”“医”的汉语拼音首字母“C”“Y”的组合,手掌托起一颗冉冉升起的红星,寓意“众手托星”,白色部分形似胎儿,寓意医者对生命的呵护。

红星表明学校诞生和成长于人民军队。

成都医学院

校训

学校校训为“博学博爱,精益求精”。

校旗

校旗整体为长方形蓝色旗面,包含校徽和“成都医学院”校名。

成都医学院

校歌

成都医学院校歌为《我们是守护生命的人》,由屈全绳作词,丁小里作曲。

美丽的校园绿树成荫,嘹亮的歌声抒发胸襟

教学相长,师生情深,奋发有为,团结一心

医学高峰勇攀登,我们是播种健康的人

医学高峰勇攀登,我们是播种健康的人

成都医学院,改革激活青春

我们与时俱进,我们开拓创新

我们是白求恩的后来人,白求恩的后来人

年轻的校友精神振奋,携手负起历史重任

白衣使者以人为本,报效祖国,奉献青春

救死扶伤尽天职,我们是守护生命的人

救死扶伤尽天职,我们是守护生命的人

成都医学院,改革激活青春

我们与时俱进,我们开拓创新

我们是白求恩的后来人,白求恩的后来人

成都医学院,改革激活青春

我们与时俱进,我们开拓创新

我们是白求恩的后来人,白求恩的后来人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职位

姓名

党委书记

余小平

党委副书记、院长

潘克俭

党委副书记

郝明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王军

副院长

唐平、卯辉、王计生、张涛

校领导

周京国

参考资料:(截至2023年4月)

历任领导

任职校名

校长

任职时间

西藏军区护士学校

王杰

1962年5月~1964年3月

西藏军区卫生学校

1964年3月~1965年7月

西藏军区军医学校

1965年7月~1969年11月

成都军区后勤部卫生干部训练队

王杰(大队长)

1969年11月~1974年8月

成都军区军医学校

空缺

1974年8月~1977年3月

强维庶

1977年3月~1979年2月

王杰

1979年2月~1983年7月

张友义

1983年7月~1986年6月

成都军区卫生学校

张友义

1986年7月~1988年7月

林逢春

1990年8月~1992年9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林逢春

1993年6月~1996年9月

张先浩

1996年9月~1999年7月

第三军医大学成都军医学院

张先浩

1999年7月~2001年6月

王登高

2001年6月~2003年6月

王亮军

2003年7月~2004年8月

成都医学院

王亮军

2004年8月~2011年9月

余小平

2011年9月~2016年10月

樊均明

2016年10月~2022年11月

资料来源:

校区情况

截至2023年2月,学校拥有天回、新都两个校区,共占地1500余亩。

天回校区

天回校区为学校老校区,地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蓉都大道天回路601号,现仅护理专业学生入住学习。

新都校区

新都校区为学校于2012年修建的新校区,是学校主体所在地,占地1135亩,地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都大道783号,截至2023年2月,除护理专业外,所有专业均在新都校区入住学习。

学校荣誉

2007年,学校被评为四川省2006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2008年,被教育部表彰为全国教育系统抗震救灾先进集体。

2017~2019年,连续三年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获评2017年全省脱贫攻坚“五个一”先进集体,2018、2019年度全省高校定点扶贫先进单位,并于2021年荣获脱贫攻坚专项奖励“记功”集体。

2020年,入选“第三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名单。

附属医院

直属附属医院: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共建附属医院:包含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与中核控股公司共建)、成都医学院附属妇女儿童医院(与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建)、成都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与青白江区政府共建)等7所共建附属医院。

非直属附属医院:包含四川省人民医院、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绵阳市中心医院等15所。

杰出校友

校友

荣誉

彭燕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

梅挺

四川省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长

谭晓琴

全国“最美医生”

程菲

“中国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