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十力(1885年2月18日—1968年5月24日),原名继智、升恒、定中,字子真(亦作子贞),号典岗逸翁、漆园老人,湖北省黄冈(今团风)县上巴河镇张家湾人。中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新儒家开山祖师,国学大师。与其三弟子(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和张君劢、梁漱溟、冯友兰、方东美并称“新儒学八大家”。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熊十力的:人物生平、代表著作、思想成就、人物影响与评价、后世纪念、人物轶事、相关作品、主要创作年表等介绍

姓名

熊十力

字子真(亦作子贞)

逸翁、漆园老人

别名

熊继智、熊升恒、周定中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出生地

湖北省黄冈县

祖籍

湖北省黄冈县(今团风县)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885年2月18日

去世日期

1968年5月24日

终年

84岁

去世地点

上海

安葬地

湖北省团风县

纪念地

湖北省团风县

流派

新儒家

代表作品

《新唯识论》《原儒》《体用论》《明心篇》《佛家名相通释》《乾坤衍》等

父亲

熊其相

熊世菩

熊再光

简介

1905年考入湖北陆军特别小学堂。在校期间,加入武昌“科学补习所”“日知会”等反清革命团体。武昌首义后参加光复黄州,后赴武昌,任湖北军政府参谋。1917年赴广州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失败后,决意专心哲学研究。先后在武昌文华大学、天津南开中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以"特别邀请人士"身份参加首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1968年因病在上海逝世。

主要成就是自创“新唯识论”,著有《新唯识论》《原儒》《体用论》《明心篇》《佛家名相通释》《乾坤衍》等书。其学说影响深远,在哲学界自成一体,“熊学”研究者也遍及世界各地,《大英百科全书》称“熊十力与冯友兰为中国当代哲学之杰出人物”。

人物生平

出身贫寒

1885年(光绪十一年),熊十力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今团风县)上巴河张家湾一户贫穷人家。出生具体日期不详,后自定正月初四为生日。取名为继智,字子真(亦作子贞)。其父熊其相,是秀才,一边在私塾教书,一边务农。熊十力五岁,父亲为他启蒙;八岁,因家贫为邻家放牛;平常借放牛之机,到塾师何圣木教馆“蹭课”。

1894年(光绪二十年),熊十力到父亲掌教的乡塾旁听一年,学习五经章句和国史等旧学。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父亲因病去世。因家贫辍学,继续为邻家放牛,一边帮助哥哥务农,一边利用空闲时间自学。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长兄熊仲甫送他到父亲生前好友何圣木先生掌教的塾馆读书。仅半年退塾,自学。

投身革命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熊十力开始接触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吕留良、颜元等思想家的著作,确立反清革命志向,与同县何自新、王汉等人结交,想联合有志之士,共谋革命大计。后投身武昌新军第三十一标(又称凯字营)当兵,秘密从事革命活动,结识了宋教仁、吕大森、刘静庵等革命者。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熊十力考入湖北陆军特别小学堂仁字斋为学兵。次年与武昌联合军学界创立黄冈军学界讲习社,并加入日知会。他因积极响应萍浏醴起义,起义失败后遭张彪通缉。熊十力乔装逃出武昌,到江西德安等地授徒读书。

1911年(宣统三年),武昌起义爆发,熊十力参加光复黄州的活动。之后赴湖北革命都督府任参谋,与吴昆、刘子通、李四光并称“黄冈四杰”。次年,熊十力任武昌日知会调查记录所编辑,编篡《日知会志》,二次革命失败,未及成书。上书黎元洪,请求将在革命中牺牲的王汉、何自新列入武昌烈士祠;拒绝胡瑛北上辅助袁世凯的邀请,并发表反袁檄文。

弃政向学

1913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失败后,熊十力退伍离开武昌。在九仙岭阳居寺和敷阳山积庆寺寄居读先秦诸子和西方哲学书籍的中译本。约一年半,在梁启超主编的《庸言》杂志上发表札记若干条。一边耕作,一边自学,写成《船山自学记》。

1918年,赴广州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失败后,熊十力心灰意懒,从此脱离政界,返回德安,安心读书,将1916年以来写的二十五则笔记、短文、书札等整理成《熊子贞心书》,泛论儒佛老庄以及天演鲁滂的学说。该书前有蔡元培序:“贯通百家,融会儒佛,其究也乃欲以老氏清净寡欲之旨,养其至大至刚之气。”后有丁去病跋:“立言有宗,过潜夫论。”

自创“新唯识论”

1919年,熊十力在天津南开中学教国文。暑假期间,专程赴京,主动找曾经撰文指责自己的梁漱溟沟通交流。次年,36岁的熊十力经梁漱溟介绍拜欧阳竟无为师,到支那内学院学习佛学。1921年,由于用功过度,熊十力患上神经衰弱症。

1922年,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聘,熊十力到哲学系任特约讲师,讲授佛教唯识学。第二年,他按照在内学院所学的佛学编写《唯识学概论》讲义,讲授一半,对旧唯识学学说产生了怀疑,便丢弃前稿,自创“新唯识论”。1924年,熊十力为自己更名为“十力”,自比佛祖释迦牟尼。

治学北平

1925年,熊十力应武昌大学之邀前往讲学,不久因校长换人而重返北大。次年,北大印制他编纂的第二种《唯识学概论》讲义,“新唯识论”哲学思想体系初具规模。因用功过度,熊十力神经衰弱症复发。1927年年初,熊十力到南京大学休养,后到杭州西湖养病。

1930年,熊十力第三种《唯识学概论》由公孚印刷所印制。1932年,熊十力的代表作《新唯识论》文言文本由浙江图书馆出版,马一浮题签并作序。欧阳竟无授意支那内学院弟子刘衡如作《破新唯识论》,痛斥熊十力“灭弃圣言”。1933年,熊十力所编《新唯识论参考资料》由北京大学出版部出版,并作《破破新唯识论》对刘衡如之论进行全面反驳。

1934年,熊十力所著《与张东荪论学书》发表在《中心评论》第9期。在《独立评论》上发表《无吃无教》、《英雄造时势》两篇文章。所著《易佛儒》和《答谢石麟》二文发表在《大公报》。

1935年,华北危机,熊十力联合友,公开声明反对《何梅协定》;在《大公报》上发表《为哲学年会进一言》一文;在《文哲月刊》上发表《答伍庸伯》《中国哲学是如何一回事》等文发。所著《请诰授奉直归州学正傅雨卿先生传》发表于北京大学《史学》第1期。在《安雅学刊》第1期上发表《读经》一文。整理1932年到1935年所写的札记、语录、信函,编成《十力论学语辑略》。1936年,写作《佛家名相通释》,于次年出版,于1985年再版。

流寓巴蜀

1937年,七七事变后乘煤车逃出北平,暂住原籍黄冈避难。1938年 54岁入川避难,写就《中国历史讲话》。第二年受马一浮之邀,到四川乐山乌龙寺复性书院讲学。8月,被日军军机炸伤左膝。后因与马一浮意见不合,离开书院,应朱光潜之邀前往至已迁乐山的武汉大学作短期讲学。1940年,受梁漱溟之邀到重庆北碚金刚碑勉仁中学和勉仁书院执教,从事学术研究。

1942年,在《思想与时代》杂志上发表《论体相》《论玄学方法》《儒家与墨家》《谈生灭》《答谢幼伟论玄学方法》等文章。1943年,应北大校长蒋梦麟之聘,任北大哲学系教授,并特许他可以不到学校上课,每月寄给薪金。仍住勉仁书院。

1944年,他的最主要的哲学著作《新唯识论》上、中、下三卷语体文本全部完稿,这部著作标志着熊十力哲学体系最终成熟。抗日战争胜利后,商务印书馆迁回上海,又再版。此书为熊十力新中国成立前销量最多的书。1945年,他的国学专著《读经示要》一书脱稿,由中国哲学会推荐在重庆商务印书馆出版,纳入“《中国哲学丛书》甲集之三”。1946年,熊十力由重庆返回武汉,两次拒绝蒋介石派人送达的资助经费。夏,熊十力到四川乐山附近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附设哲学研究部主持工作。当选为辛亥首义同志会名誉监事。

居无定所

1947年,经费不继,黄海化学社附设哲学研究部停办。熊十力返回已复校的北京大学,接受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柏特专访。同年,他向北大校长胡适建议设立哲学研究所,未被采纳。1948年,应张其昀、谢幼伟之邀,熊十力到浙江大学讲学,名其住所为“漆园”,自号漆园老人。这年,他在《学原》上发表《漆园记》《论事物之理与天理答徐复观》《略论新论要旨答牟宗三》等文章。湖北省主席万耀煌拨款为其印行“十力丛书”, 《十力语要》一千部。此书是反映熊十力哲学的重要著作。浙大校长竺可桢认为熊十力年事已高。半年后,熊十力收老友池师周之女池际安为义女,改名熊池生,离开浙江大学,赴广州,住在学生黄艮庸家。

潜心著述

1949年,新中国成立,熊十力收到董必武、郭沫若的邀请来电,于1950年,动身北上,到北大任教。在这段安稳的日子里,熊十力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陈毅,以及徐特立等的关心,他努力从事中国哲学研究,潜心著述,写就《与友人论张江陵》《摧惑显宗记》《韩非子评论》《与友人论六经》等著作。其中《与友人论六经》呼吁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向政府建议继续办好南京支那内学院,恢复浙江智林图书馆,恢复勉仁书院,筹建中国哲学研究所等。对《新唯识论》语体文本和文言本进行修改,定名为《新唯识论》壬辰删简本。1953年,陈荣捷英文著作《现代中国宗教之趋势》在美国出版,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向西方世界介绍了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自1954年起,熊十力因年迈多病不适应北方寒冷的天气,虽然保留北大一级教授名义,但长居上海淮海中路(旧霞飞路),先后撰写了《原儒》《体用论》《明心篇》等哲学著作,较系统地阐述其哲学思想。其基本哲学思想是体用不二,即用见体、意识与存在为一的哲学观。他的巨著:现代新儒学的主要代表作《原儒》,指出秦以前的儒学有反封建反帝王独裁的特点,故有秦始皇焚书坑儒之祸,汉以后的儒学被帝王篡改,以利其统治,非真正儒学。这一著作被中央政府作为礼品赠给印度、日本、前苏联和东欧各国,传布于欧亚,影响深远,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在这期间,他被北京大学评为一级教授,以特邀代表的身份出席政治协商会议,当选为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之后连任第三、四届政协委员。

最后的岁月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熊十力被轮番抄查,日夜批斗,寓所被强占,老病交瘁,精神失常。1968年5月23日,肺炎发作,在上海虹口医院病逝,终年84岁。1971年9月,亲属将其骨灰运回黄冈故里安葬。

1979年4月10日,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召集各界人士举行隆重的“熊十力追悼大会”,为他恢复名誉。

熊十力先后在武昌文华大学、天津南开中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任教,培养出一批新儒学大家。包括现代新儒学大家徐复观、学者李耀先、海外“新儒家”代表牟宗三、唐君毅、张立民等。

代表著作

熊十力遗留著作20余部,论文札记100余篇,共300余万字。其中,1944年版的哲学著作《新唯识论》语体文本,重庆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纳入“《中国哲学丛书》甲集之一”,抗日战争胜利后,再版,此书为熊十力新中国成立前销量最多的书;1945年版的国学专著《读经示要》,中国哲学会推荐在重庆商务印书馆出版,纳入“《中国哲学丛书》甲集之三”;1956年版的国学专著《原儒》,上海龙门印书局出版,印1000部,每部一函二卷,曾被中央政府作为礼品赠给印度、日本、前苏联和东欧各国,是熊十力国际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熊十力去世后,海峡两岸学术界都着手整理出版或发表熊十力旧著及未刊手稿。其代表著作摘录如下:

时间

著作名称

出版情况

1926年

《因明大疏册注 不分卷》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3年

《破破新唯识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40年

《中国历史讲话》

黄埔出版社

1944年

《新唯识论》

重庆商务印书馆

1945年

《读经示要》

重庆商务印书馆

1956年

《原儒》

上海龙门印书局

1985年

《佛家名相通释》

东方出版中心

1997年

《十力语要》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7年

《存斋随笔》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8年

《境由心生:熊十力精选集》

岳麓书社

2008年

《乾坤衍》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9年

《熊十力论学书札》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1年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 中国历史讲话 外1种 中国历史纲要》

岳麓书社

思想成就

创“新唯识论”新儒学思想

熊十力在北大讲授佛教唯识学,原是在南京支那内学院起草的《唯识学概论》稿本,基本依据佛家本义,遵从世宗、护法以及玄奘、窥基的脉络。由于他当年曾深好船山易学,讲唯识学时又频频以《周易》为之会通,这样,对《易》的钻研又反过来动摇了他对唯识理论的信赖。所以就在《唯识学概论》印行不久,他又“忽感疑旧学,于所宗信,极不自安,乃举前稿尽毁之”。逐渐地,他的理论离开了以世宗、护法到以及玄奘,乃至欧阳竟无的唯识学立场,而以儒家的《周易》为基础,从佛学之中走出来,出佛入儒。最后融通中、印与西方之学,创立“新唯识论”的思想体系。他的哲学思想集中体现在《新唯识论》语体文本和《读经示要》中。他奠定了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哲学形而上学之基础。

1944年,《新唯识论》语体文本问世的当年,中国哲学学会授予其最高奖项:一等奖;贺麟、谢幼伟先后发表评论和介绍性文章,公认是抗战以来中国最重要的哲学研究成果。

“体用不二”的新哲学体系

熊十力的“体用不二”之论,是整个当代新儒学思潮“重立大本、重开大用”的滥觞,也是这一思潮的基本思想间架。他所谓"体"是"心体""性体",即人的生命存在的本体、宇宙万物之本,也是道德的本体。"体用不二",即肯定了本心仁体的绝对性、唯一性、能动性和易变性。"体用不二",就是肯定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是为了在物欲横流的世界寻找"人生本质"和"宇宙本体"。熊十力认为,吾人与天地万物同具的仁心本体,内蕴着极大的力量,可以创造出,生化出整个人文世界。即创造世界,同时有主张不被人们创造出来的物质世界和人文建制所异化、所遮蔽,以致忘却、沦丧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根基。在认识上强调“返求本心”,自证自识。《体用论》集中表达了他的这一学说。

治学思想

熊十力治学讲究博览群书,兼收并蓄,学无常师,师古而不泥古,同异百家,自主出入。熊十力曾指出中国人求学的动机是求善而不是求真,西洋人把学问当知识却又总将人生和宇宙割裂,印度人尚玄想而过在蹈空,由此,熊十力将学术上的“高”“美”“至”“尽”作为自己的追宗目标。熊十力早年曾入南京支那内学院投到欧阳竟无门下研究佛家法相唯识之学,深厚的儒学根底使他对旧有之学渐启疑端并逐步背弃师说而自造新论。他不依经傍传,不拘家派,于古今中外一切思想资料都有所取、有所破,保持自立权衡、径行独往、无所依傍的学术品格。

熊十力

熊十力治学上讲究“忌俗”。他赞扬船山所说的“恶莫大于俗,俗莫偷于肤浅。”他说:“凡人心思,若为世俗浮浅知识及肤滥论调所笼罩,其思路必无从启发,眼光必无由高尚,胸襟必无得开拓,生活必无有根据,气魄必不得宏壮,人格必不得扩大。”他长期不与家眷住在一起,伏案数十年如一日,每天清晨四时左右起床读书写作。他在给徐复观的信中说:“知识之败,慕浮名而不务潜修也;品节之败,慕虚荣而不甘枯淡也。”他反对“好名”“好胜”,强调学者必须耐得住寂寞,有一种“孤冷”“孤往”精神和毅力。“盖欲有造于学也,则凡世间一切之富贵荣誉皆不能顾,甘贫贱,忍淡泊,是非至苦之事欤?虽然,所谓功名富贵者,世人以之为乐也。世人之乐,志学者不以为乐也。”

人物影响与评价

熊十力的哲学成为近代中国哲学走向世界的典范。他与其三个弟子(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和张君励、梁漱溟、冯友兰、方东美被称为"新儒学八大家"。

港台学者认为熊十力的学问是人生的,也是宇宙的;还认为他的哲学思想超过先儒和同时代的人。在印度、日本、前苏联和东欧诸多国家的学者对熊十力的著作与思想也颇为青睐。日本哲学界多次举行“熊十力学术研究座谈会”。

美籍华裔学者陈荣捷教授1952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的《现代中国之宗教趋势》和1963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的《中国哲学资料书》,对熊十力作了较详细的介绍。

美、英、法等国各种《百科全书》及《哲学百科全书》均有熊十力专条。1968年出版《大英百科全书中》“熊十力”条的撰写者哈米顿(CH.Hamilton)博士认为熊十力是中国观念论的哲学家,其《新唯识论》表示佛家、儒家与西方三方面要义之独创性的综合。书中称他为中国当代哲学之杰出人物。1970年英《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称道:“熊十力与冯友兰为中国当代哲学之杰出人物。”

熊十力去世后,海峡两岸学术界都着手整理出版或发表熊十力旧著及未刊手稿。据不完全统计,大陆整理发表的熊氏遗著有:《熊十力致蒙文通书简》《辩佛学根本问题——吕澂、熊十力往复函稿》《略释十二缘生》《熊十力致黄焯论学书》《佛家名相通释撰述大意》《中国文化散论——十力书简》《佛家名相通释》《熊十力论著集之一:新唯识论》《熊十力书函选辑——回忆熊十力》《熊十力论学书札》《与友人书》等。香港发表的遗著有《先世述要》等。台湾整理发表的遗著有:刘述先编《熊十力与刘静窗论学书》《与梁漱溟论宜黄大师》等。

80至90年代,海内外多次举行熊十力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海内外专家、学者一致公认熊十力创立的新唯识论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是20世纪中国最具创造力、最具影响力的佛学家、哲学家,也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

蔡元培称熊十力乃二千年来以哲学家之立场阐扬佛学最精深之第一人。马一浮在《新唯识论》序言中,将熊十力与王弼、龙树并提,称其学识创见乃超越于道生、玄类、窥基等古代佛学大师之上。金岳霖则说,据他所知,熊十力是中国研究佛学最深刻的一个人。他对张岱年说:"熊先生的哲学中有人!”1956年,陈毅在上海高校教师会上明确宣布:"熊十力是中国的国宝。”

后世纪念

开会纪念

1986年7月,香港中文学会开会追悼熊十力。1985年,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在黄州举行“纪念熊十力先生一百周年诞辰学术讨论大会”,前苏联等国家也有专家参加。

熊十力故居

湖北黄冈熊十力故居,位于团风县上巴河镇熊坳村张家塆。始建于清朝末年,一进两幢,并排三间,中有天井。由前后客厅、两间厢房和四间正房组成,座西北向东南。广州熊十力故居,是熊十力于1948年底到1950年曾隐居的番禺观海楼,被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另有江西芦塘村熊十力故居、北京大金丝胡同熊十力故居。

熊十力墓

熊十力逝世后,骨灰运回故乡安葬。熊十力墓坐落在湖北省团风县上巴河镇张家湾通村公路旁的一个山嘴上,梁漖溟题写碑文。由原黄冈县政府于1981 年修筑,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人物轶事

自学成才

熊十力因出身贫寒,他的学历实际上只有不足一年的私塾与三个年头的学佛经历,基本是自学。

熊十力与梁漱溟

年轻时的熊十力,对佛教一直持批判态度,砸过寺庙,毁过佛像;在寄宿寺庙期间,熊十力只有一条裤子,晚上洗完裤子放在佛头上晾干,第二天接着穿。他曾在《庸言》上发表札记说:“佛道了尽空无,使人流荡失守,未能解缚,先自逾闲,其害不可胜言。”针对这些指责佛教的话,1916年,梁漱溟在《究元决疑论》一文中指名道姓地批评熊十力愚昧无知,不解佛教真谛。熊十力在1919年看到梁漱溟的评论,相约见面切磋。见面后,熊十力跟梁漱溟谁也说服不了谁。梁漱溟建议熊十力去找南京支那内学院欧阳竟无大师为师学佛学。两年之后,原本受蔡元培之托去欧阳竟无大师处聘一个讲师的梁漱溟,看过熊十力的《唯识学概论》后,推荐了熊十力。就这样,一个放牛娃、革命者,成了北大的“特邀讲师”。

熊十力的课堂

熊十力反对“师生蚁聚一堂”,而采取师生朝夕相处,自由随和的书院式教学。同学聚集在老师居住的地方。他讲时,站着,不看讲义,不窥书本,理论滔滔,指指点点,讲到高兴处,或者认为重要的地方,他随手在听讲者的头上或肩上拍一巴掌,然后哈哈大笑。学生要听熊十力的课,常要找一个离老师远的地方坐下。授课时间从不减少,讲得得意时,可以一连二三小时、四五小时下来。

以“九不”拒“八不”

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同盟会元老吴稚晖联合张静江、蔡元培等人在上海发起以提高个人道德为宗旨的“进德会”。进德会“戒约”八条:不嫖、不赌、不纳妾、不做官吏、不做议员、不吸烟、不饮酒、不食肉。他们觉得熊十力的生活作风与八条“戒约”相合,邀他入会。熊十力说:“你们‘八不’还要搞个组织,这是结党营私。我要在你们的‘八不’之外加个‘不结党营私’,来个‘九不’。”拒绝了入会。

“狂哲”熊十力

熊十力曾口出“狂言”道:“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此语出自心学大家陆九渊);熊十力师从欧阳竟无学佛,却不尊经,常自称菩萨,后来写成《新唯识论》破旧立新,气得欧阳痛骂不已。熊十力说:“当今之世,讲晚周诸子,只有我熊某能讲,其余都是混扯。”他在自己著作上署名“黄冈熊十力造”。

“真人”熊十力

王元化来访,熊十力恰在沐浴,于是招呼王元化进门,自己赤身坐澡盆之中,与他谈话。熊十力的信札、著作,常写在已用过的纸背上,字迹潦草不堪。熊十力住北京沙滩一座小院时,门总关着,门上贴一纸,纸上写:“近来常常有人来此找某某人,某某人以前确是在此院住,现在确是不在此院住。我确是不知道某某人在何处住,请不要再敲门。”

相关作品

《人物》先生 熊十力熊十力

CCTV-10 科教《人物》栏目 ,2016年11月25日的内容《 先生熊十力 》,介绍了熊十力:一个没有经受过系统正规教育的人,最终任教于北京大学,成为“后五四时期”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哲学奠基人的一生的故事。

主要创作年表

自1913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失败后,熊十力退伍,离开武昌,小试文笔,在梁启超主编的杂志《庸言》上发表札记若干条。1918年赴广州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失败以后,以为祸乱起于众昏无知,从此,脱离政界,致力于儒佛两家的学术研究,自创“新唯识论”,哲学、儒学著作等身。

时间

创作

备注1

备注2

1916年前

《证人学会启》

《庸言》第1卷第7期

《熊升恒答何自新》

《庸言》第1卷第12期

《健庵随笔》

《庸言》第1卷第18期

《健庵随笔》(续)

《庸言》第1卷第23期

《翊经录绪言》

《庸言》第1卷第24期

1916

《船山学自记》

后收入《熊子贞心书》

1918

《熊子贞心书》

整理搜集了1916年以来写的二十五则笔记、短文、书札,蔡元培作序,自印行世。后收入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的《熊十力论著集之一:新唯识论》

1919

《熊子贞来信》

《新潮》第2卷第4期

1923

《唯识学概论》

第一次编撰的讲义,北京大学印刷出版

1925

《废督裁兵的第一步》

《现代评论》第1卷第5期

《境相章》(附“带质境说”)

《内学》第二辑

《内学》:南京支那内学院院刊

1926

《因明大疏删注》

由北大印成讲义,后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唯识学概论》

第二次编撰的讲义,北京大学印刷出版,“新唯识论”哲学思想体系初具规模

1930

《尊闻录》

弟子高赞非根据记录的熊十力自1924年到1928年四年间的论学语及信札,编辑成册

《唯识学概论》由公孚印刷所印制

第三次编撰《唯识学概论》由公孚印刷所印制

1932

《新唯识论》文言文本

熊十力代表作,由浙江图书馆出版,马一浮题签并作序;另有上海神州国光社版

1933

《破〈破新唯识论〉》

答复刘衡如在《破新唯识论》中提出的种种诘难,由北京大学出版部出版

《新唯识论参考资料》

北京大学出版部出版

《要在根本上注意》

《独立评论》

《循环与进化》

《大公报》

1934

《与张东荪论学书》

《中心评论》第9期

《无吃无教》

《英雄造时势》

《独立评论》

《易佛儒》

《答谢石麟》

《大公报》

1935

《为哲学年会进一言》

《大公报》

《答伍庸伯》《中国哲学是如何一回事》等

《文哲月刊》

《请诰授奉直归州学正傅雨卿先生传》

《史学》第1期

《读经》

《安雅学刊》第1期

《十力论学语辑略》

搜集从1932年到1935年所写的札记、语录、信函,由北京出版社出版;此书纳入“十力丛书”后改称《十力语要》卷一

1936

《关于宋明理学之性质》

《文哲月刊》第1卷第6期

与张东荪合著

《佛家名相通释》

《科学的真理与玄学的真理

《文哲月刊》第1卷第7期

《答满莘畲先生》

《答唐君毅》

《北平晨报》

《论不朽书》

《中心评论》第4期

《与张东荪论学书:宋明儒家取佛学修养方法问题》

《中心评论》第9期

《答唐君毅书》

《中心评论》第13期

1937

《佛家名相通释》

北京大学出版部出版,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85年出新版

1938

《中国历史讲话》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作为教材印行

1940

《新唯识论》语体文本上卷

吕汉才资助印行200本

《十力语要》卷二

收入熊十力从1936年到1940年语录、笔札若干篇,由周封岐资助印400本

1942

《新唯识论》语体文本上卷和中卷

由居正募资赞助,以勉仁书院哲学组的名义出版

《论体相》《论玄学方法》《儒家与墨家》《谈生灭》《答谢幼伟论玄学方法》等

《思想与时代》

1943

《哲学与史学——悼张荫麟》

《思想与时代》

《研究孔学宜注意春秋周礼三经》

《孔学》

1944

《新唯识论》语体文本

哲学著作,重庆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纳入“《中国哲学丛书》甲集之一”,抗日战争胜利后,再版,此书为熊十力新中国成立前销量最多的书

《新唯识论问答》《说易》《论性》《论文》《答友人书》《情感与理智》《谈郭象注》等

《哲学评论》

《与人论执中》

《三民主义半月刊》

1945

《读经示要》

国学专著,中国哲学会推荐在重庆商务印书馆出版,纳入“《中国哲学丛书》甲集之三”

1946

《与陶闿士书》

《示菩儿》

《中国文化》

1947

《论本体书与说理书》

《哲学评论》第10卷第6期

与贺自昭、朱孟实合著

《读汪士坤谈荀》

《龙门杂志》第1卷第6期

《论湖湘诸老之学书》

《论治学不当囿于孔书》

《龙门杂志》第1卷第6期

《与柏特教授论哲学之综合书》

《哲学评论》第10卷第5期

《论关老之学书》

《龙门杂志》第1卷第4期

《论关尹与老子(与陈君书)》

《东方与西方》第1卷第3期

《东方与西方》

《东方与西方》第1卷第4期、《世间解》第3~7期

《为青年申两大义》

《三民主义半月刊》第9卷第5期

《朱尊民生生事略》

《三民主义半月刊》第10卷第8期

《与友论〈新唯识论〉》《论学三书》《答牟宗三问格物致知书》《略说中西文化》等

《学原》

1948

《漆园记》《论事物之理与天理答徐复观》《略论新论要旨答牟宗三》

《学原》

《十力语要》四卷

哲学著作,湖北省主席万耀煌拨款印

《申述新论旨要平章儒佛摧惑显宗记》(简称《摧惑显宗记》)

熊十力口述,黄艮庸记录整理

1949

《十力语要初续》

义女熊仲光整理编辑,收入熊十力从1947年到1949年写的札记、短文和语录,由香港东升书局出版

《读经示要》

上海正中书局再版

1950

《与友人论张江陵》

印二百部

《摧惑显宗记》

黄艮庸整理,以黄艮庸名义发表

《韩非子评论》

《学原》第3卷第1期

熊十力口述、弟子胡拙甫记录整理,另有香港人文出版社出版的单行本

1951

《与友人论六经》

大众书店出版,呼吁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向政府建议继续办好南京支那内学院,由吕澂主持;恢复浙江智林图书馆,由马一浮主持;恢复勉仁书院,由梁漱溟主持;筹建中国哲学研究所

《新唯识论》壬辰删简本

修改《新唯识论》语体文本和文言本,定名为《新唯识论》壬辰删简本

1955

《哀文》

收入唐玉虬编的《怀珊集》

1956

《原儒》

国学专著,上海龙门印书局出版,印1000部,每部一函二卷,曾被中央政府作为礼品赠给印度、日本、前苏联和东欧各国,是熊十力国际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

《说“百家争鸣”》

《哲学研究》第3期

1958

《新唯识论》《撰写体用论》

再次修改,因病中辍,所成稿九万字由上海龙门印书局影印

1959

《明心篇》

龙门印书局出版

《唐世佛学旧派反对玄奘之暗潮》

收入《中国哲学史论文初集》(科学出版社出版)

1961

《乾坤衍》

国学专著,由中国科学院印刷厂影印

1963

《存斋随笔》

未刊

资料参考自《熊十力评传》

注释

[a]

在《细说民国大文人 那些思想大师们》《中国历代易学家与哲学家》等书中记载:熊十力,号子真、逸翁、漆园老人。在《熊十力评传》《中国佛教文化简明辞典》《哲学辞典》《中国理学 》(第2卷)和团风县人民政府网等中记载:熊十力,字子真。根据古人取“名”、取“字”、取“号”的不同含义,子真是父母取的,应为“字”;“漆园老人”是自起的,应为“号”。

[b]

《熊十力:一代狂哲》记载哥哥送他去何圣木的塾馆时间为1987年,熊十力13岁,与《熊十力评传》记载的1901年,熊十力17岁,有出入。

[c]

团风县人民政府网熊十力小传中,“欧阳竟无”的名字为“欧阳竟吾”。

[d]

“十力”是佛典《大智度论》中赞扬佛祖释迦牟尼的话,比喻佛祖有超群的智慧、广大的神通和无边的力量。

[e]

《熊十力评传》记载为,原本就是邀请他做短期讲学。

[f]

《熊十力评传》记载1927年熊十力到南京大学是进行短期讲学的,与《熊十力:一代狂哲》记载的:“1927年年初,熊十力到南京大学休养,后到杭州西湖养病,教育部关照北京大学仍然每月支付200元生活费。”《学术与传统(中)》:“1927年,熊十力到杭州养病”有出入。

[g]

“造”这种说法在印度只有被尊为菩萨的人才可以用。

[h]

CCTV-10 科教《人物》栏目着力打造中国最高端人物视觉展现平台,它的核心定位是:人物——影响和改变时代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