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沙虎(Teratoscincus scincus),为球趾虎科,沙虎属的爬行动物。别名蛙眼守宫。体长约11~20cm,尾长约8.5cm。鼻端呈圆形,眼、耳孔较宽,呈椭圆形。眼睛突出,头大,并覆有小颗粒状鳞片;体圆筒状,短粗且躯体稍肥,附肢发达,行动迅速。体背呈黄褐色或者淡褐色,腹部为灰白色。从枕部开始,背腹面被覆瓦状圆鳞,尾背正中有一纵行大鳞,尾侧和尾腹面被覆瓦状鳞。脚趾周围有许多硬毛,便于在松软沙土上移动。幼年时期,尾部具有较宽黑色横纹。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伊犁沙虎的:形态特征、分布栖息、生活习性、生长繁殖、物种保护、近种区分等介绍

中文名

伊犁沙虎

英文名

Common Wonder Gecko

拉丁学名

Teratoscincus scincus

别名

蛙眼守宫

动物界 Animalia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爬行纲 Reptilia

有鳞目 Squamata

亚目

壁虎亚目 Gekkota

球趾虎科 Sphaerodactylidae

沙虎属 Teratoscincus

伊犁沙虎Teratoscincus scincus

体长

11~20 cm

分布区域

分布在中亚地区(哈萨克斯坦南部、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中国西北部)

简介

伊犁沙虎分布在中亚地区。在中国仅见于新疆西部伊犁地区的霍城。栖息于荒漠草原地带,主要为稀疏灌丛的沙地、砾石地,沙质或黏土的沙漠中,以及半沙漠地区。无亚种分化。

2000年,伊犁沙虎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16年,《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定伊犁沙虎为濒危(EN)。201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评定伊犁沙虎为无危(LC)。2021年,伊犁沙虎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被评定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形态特征

伊犁沙虎体呈圆筒状,短粗且躯体稍肥,附肢发达,行动迅速。体长约11~20cm,尾长约8.5cm。头大且高,后部宽,并且头部覆有小颗粒状鳞片;眼、耳孔较宽,眼睛突出,有部分眼睑,可以防风沙;鼻端呈圆形,鼻孔位于吻鳞及3~4枚鼻鳞之间;吻钝尖,吻长约等于眼至耳孔的距离,吻鳞呈方形,宽大于高;上、下唇鳞皆10~12枚。体背呈黄褐色或者淡褐色,并具6~9条褐色或黑褐色带状斑纹,从枕部开始,背腹面被覆大小相近的瓦状圆鳞;腹部为灰白色;沿体侧有褐色纵带。指(趾)长且有爪,边缘有许多硬毛,便于在松软沙土上移动;上臂内面及大腿后面被覆粒鳞,四肢其余部分被覆瓦状鳞。尾背除基部外覆一纵行大鳞,尾侧和尾腹面被覆瓦状鳞。

两性在外表上难以区分。幼年时期,体色呈黄色,尾部具有较宽黑色横纹。

鉴别特征

头大,眶间鳞约30-50列,体背的覆瓦状大鳞前达枕部。指、趾不扩展两侧具栉缘。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伊犁沙虎分布在中亚地区,广泛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南部,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少量出现在中国西部(新疆西部伊犁地区的霍城)。

伊犁沙虎

栖息环境

伊犁沙虎栖息于海拔500~600m的荒漠草原地带,主要为稀疏灌丛的沙地、砾石地,沙质或黏土的沙漠中,以及半沙漠地区,有时见于有树林的平原。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伊犁沙虎为夜行性,穴居,地栖;白天呆在洞穴中,可自行挖掘深约80cm地洞或者藏身在其他动物的洞穴中。伊犁沙虎一般天黑后开始活动,持续到凌晨一点,月光会抑制它们的活动。

觅食行为

伊犁沙虎常捕食各种小型无脊椎生物,如甲虫、蜈蚣、蝎子、蜘蛛等,会吃小老鼠,甚至是自己的后代,也会以水果作为补充食物;人工饲养时,需为伊犁沙虎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领域行为

伊犁沙虎会筑巢在沙丘和碎石下面。性情较暴躁,领域性很强。一旦受到干扰,会将身体举高并发出嘶嘶地叫声,呈攻击状态;或者慢慢摆动尾巴,使尾巴的大鳞片相互摩擦发出声音。

防御行为

伊犁沙虎遇到危险时,会通过“断尾”逃脱,并且辅有局部的表皮脱落。伊犁沙虎皮肤的强度、刚度、韧性都较低,真皮层外部的胶原蛋白层较薄,且覆瓦状的鳞片连接处及其远端不具真皮层;使得其皮肤易脱落,并常常大片脱落。

生长繁殖

交配期

冬眠结束后,伊犁沙虎开始进入交配期,自然环境下约1~2月开始。

孵卵期

伊犁沙虎为卵生,3~6月产卵4~6次,每次产两枚卵,相邻两次产卵之间间隔2~3周,卵壳比较坚硬,含碳酸钙等。伊犁沙虎会用后腿将卵埋在沙子里或直接留在洞穴中;孵化时长70~100天;需在干燥环境中孵化,孵化温度约28~32℃;幼体长约6~7cm,一年内,会生长到成体大小。伊犁沙虎野外寿命可达13岁,人工饲养条件下,可达15年甚至更长。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2010~2012年间在乌兹别克斯坦的研究显示,总体上,伊犁沙虎种群数量稳定;在中国极少见到且种群数量在下降。栖息地破坏和宠物贸易是威胁伊犁沙虎生存的主要原因。伊犁沙虎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并存在于很多保护区,故没有特别的保护措施。

保护级别

2000年,伊犁沙虎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2016年,《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定伊犁沙虎为濒危(EN)。

201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评定伊犁沙虎为无危(LC)。

2021年,伊犁沙虎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被评定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近种区分

中国共有三种沙虎:伊犁沙虎,新疆沙虎(Teratoscincus przewalskii)和吐鲁番沙虎(Teratoscincus roborowskii),三种沙虎形态相似,都有大脑袋和大眼睛,身体呈筒状,背部和尾部有大鳞片,脚趾两侧长有类似于沙蜥的栉缘结构以适应沙地行走。

伊犁沙虎的瞳孔相比起其他两种沙虎,颜色较深,背部的大鳞片从枕部开始向后蔓延。与新疆沙虎的主要区别在于,伊犁沙虎体背的覆瓦状大鳞前达枕部。吐鲁番沙虎是3种沙虎中体型最大的种类,身材肥硕,体表颜色呈黄白色,布有黑棕色的斑点,背部鳞片从颈部开始向后蔓延。

三种沙虎区分特征如下:

三种沙虎区分特征

物种

外形特征

图片

伊犁沙虎

瞳孔颜色深,背部鳞片从枕部开始延伸

伊犁沙虎

新疆沙虎

背部鳞片未及枕部

伊犁沙虎

吐鲁番沙虎

体型最大,较肥硕,体表呈黄白色,布有黑棕色斑点

伊犁沙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