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区,隶属于中国江苏省连云港市。地处江苏省东北端,东濒东海海州湾海域,南邻连云港市区和东海县,西、北与山东省临沭县、莒南县、日照市接壤。总面积1427.27平方千米,108万亩浅海域面积和62.5千米海岸线。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赣榆区常住人口为100.38万人。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赣榆区的:名称、历史沿革、地理、行政区划、政治、人口、经济、社会、交通、人文、风景名胜、对外交流、著名人物、重要荣誉等介绍

中文名

赣榆区

英文名

Ganyu County

面积

1427.27平方千米

气候类型

暖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地理位置

中国华东、长江三角洲地区

地理坐标

东经118°45'39"~119°18'00",北纬34°40'39"~35°07'39"

所属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所属省级行政区

江苏省

所属市

连云港市

行政类别

市辖区

下辖地区

15个镇,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行政区划代码

320707

人口

100.38万人(2020年常住人口)

方言

胶辽官话

民族

汉族、回族、朝鲜族、藏族、满族等

GDP

707.50亿元(2021年)

人均GDP

70454元(2021年)

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镇居民:38828元

著名景点

秦山岛、夹谷圣境景区、抗日山烈士陵园

邮政编码

222100

政府驻地

连云港市赣榆区青口镇黄海东路299号

电话区号

0518

政府官方网站

http://www.ganyu.gov.cn/外链

简介

赣榆区处沂蒙山脉东南麓,东濒海州湾,西、北高东南低。属暖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7℃。河流众多,多源自西、北部山区,东流入海州湾,有大小河流18条,其中跨境排洪河4条、运河1条、排涝河13条。公元前221年,秦置赣榆县,属琅琊郡。清初赣榆县隶江南省淮安府。1912年,赣榆县直属江苏省。1940年,赣榆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隶山东省滨海专署。1953年1月,赣榆县由山东省划归江苏省,隶徐州专区。2014年5月,赣榆撤县设区,为连云港市赣榆区。截至2023年,赣榆区下辖15个镇,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县政府驻连云港市赣榆区青口镇黄海东路299号。

2021年市辖区高质量发展百强,赣榆区位列第88名。2021年赣榆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7.50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108.0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08.6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90.84亿元,产业结构比为15.3:43.6:41.1,人均生产总值完成70454元。形成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纺织服装、海洋食品等为主导的特色产业,水产养殖居中国领先地位。赣榆区处于中国沿海南北过渡和海陆东西连接的枢纽部位,境内327、310、204国道穿境而过,形成县城—镇—行政村公路交通网络。

2019年7月,赣榆区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区)。2020年6月30日,列为“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2020年8月,入选“2020中国公平教育百佳县市”名单。徐福传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抗日山被誉为“中国抗日第一山”,评为国家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有秦山岛、夹谷圣境景区等国家AAA级景区。小塔山水利风景区是国家AA级景区。

名称

秦朝以前取“赣揄”二字作为县名,原义是东夷氏族观天测象的中心。最早赣榆区治位置在云台山,存有远古赣榆先民留下的东方岩画和古星象图。赣榆古代先民以“章”为氏族族徽,“揄”字,是少昊氏族用于记录观天测日时创造的象形字。古文字“揄”字,左为手,右上是人,人下三横,下为月字,右边为刀。月字是测量太阳运行的量天尺,三横表示刻度。表达的完整意思是:人手里拿着刀具,在契刻着观天的记录。

 历史沿革

先秦至南北朝

赣榆区旧石器时代已有人居住,夏商属东夷。据《书·禹贡》赣榆属徐州,西周改属青州。春秋时期为莒领地。战国时期为楚国管辖。周贞定王元年(前468)归越,安王二十三年(前379)越都迁吴后,为齐、楚2国争夺。公元前221年,秦灭齐,置赣榆县,治于盐仓城,属琅琊郡。

汉属赣榆、祝其、利城三县,分属琅琊、东海二郡。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汉平帝刘衍封司徒马宫为扶德侯,置国于赣榆,赣榆县移治郁洲(今连云港市北云台山)。后汉章帝建初五年(公元80年)归东海国。献帝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废赣榆县升利城为郡,三国魏文帝黄初六年(公元225年)利城郡废为县,地属魏,县地为祝其、利城二县。

公元280年,西晋复赣榆县,移治艾不城。公元470年,南朝刘宋于赣榆县侨置青冀二州。公元530年,萧梁武帝置怀仁县,隶南北二青州。公元549年,东魏分置郡区,置义塘郡治黄郭戍,领义塘、归义、怀仁三县;置东海郡,治赣榆(郁洲),领赣榆、安流、广饶、下密四区;置武陵郡治洛要(今沙河镇城子村),领洛要、上鲜二区。

隋唐至宋元

隋朝开皇初年,县改名为怀仁,隶属海州。唐、五代至宋,县名均为怀仁,仍属海州。

宋代怀仁属淮南东路海州,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入于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改怀仁为赣榆。元代,县名仍为赣榆,属江北淮东道淮安路海宁。

明清时期

赣榆区

明洪武元年(1368年)海宁州复名海州,领赣榆县,属直隶淮安府。清初赣榆县隶江南省淮安府,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升海州为直隶州,赣榆隶之。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废直隶州,实行省辖县,赣榆县直属江苏省。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属东海专署,即江苏省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侵华日军,置赣榆县伪政府,隶伪淮海特别区(后改为省)。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1月30日,赣榆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隶山东省滨海专署。次年1月,国民党赣榆县政府流亡外地,不久解体。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12月在新浦重新成立。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月,汪伪政权割赣榆、莒南、日照3县边区置芦山县。9月,日本投降,伪区政府解体;赣榆县抗日民主政府进驻青口镇,自此作为县治;芦山县撤消,属县归还原建制。11月26日,中共将赣榆县改名竹庭县,但并不为当时官方承认。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年2月,国民党赣榆县政府移驻墩尚镇,次年6月14日流亡东海区新浦(今连云港市新浦区),11月7日解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10月,滨海专署改称临沂专署,竹庭县复名赣榆,仍隶之。1953年1月,赣榆县由山东省划归江苏省,隶于徐州专区。1983年3月,江苏省撤销各专区,实行市管县体制,赣榆划归连云港市。2014年5月,赣榆县撤县设区,为连云港市赣榆区。

地理

位置境域

赣榆区,位于中国华东、长江三角洲地区,江苏省东北端,地处苏鲁交界的黄海之滨、海州湾畔,是江苏的“北大门”。位于东经118°45'39"~119°18'00",北纬34°40'39"~35°07'39",东濒东海海州湾海域,南邻连云港市区和东海县,西、北与山东省临沭县、莒南县、日照市接壤。总面积1427.27平方千米。拥有62.5公里黄金海岸线,12.66万亩潮间带滩涂,95.34万亩浅海海域,以及7000多平方公里近海渔场。

赣榆区

气候

赣榆区气候属暖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季属海洋性气候,盛行来自低纬度太平洋的偏南风;冬季带有大陆性气候特征,盛行来自高纬度大陆内部偏北风,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9℃,常年最冷月为7月,月平均气温为26.5℃,年极端最高温度39.5℃(2002年7月25日);常年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为0℃,年极端最低温度-13.8℃(1990年2月1日)。历年平均降水量为937.2mm,最大年降水量1482.7mm(1974年),最小年降水量537.1mm(1980年)。历年月平均降水量以7月最多,10月最少。蒸发量历年平均1550.1毫米,最大为1791.7毫米(1966年),最小为1338.5毫米(1980年)。历年各月蒸发量以6月份最大,平均207.2毫米;1月份最小,平均48.2毫米。年最多风向为东风,平均风速2.3m/s,极大风速18.6m/s。年日照时数2588.1小时,年平均地面温度14.9℃,极端最高地面温度61.6℃(1958年7月21日),极端最低地面温度-21.0℃(1969年2月5日)。

地质

地层

赣榆区处于中国Ⅰ级大地构造单元秦岭褶皱系武当—大别隆起的东延部分苏胶隆起带上。主要地层包括:上太古界东海群、上元古界石桥组、中生界白垩系、岩浆岩、新生界第四系。基底主要为晚太古代变质岩和侵入岩浆岩,出露250平方千米,其余部分被第四纪松散堆积物覆盖。

上太古界东海群,分布于夹谷山一大吴山一卢山与摩天岭—塔山一雹神庙岭等低山丘陵、残丘中。为中深区域变质岩,厚度大于12675米,同位素年龄24.38~26.18亿年。主要岩性为变质岩大理岩、石英岩、花岗片麻岩等。上元古界石桥组,在石桥镇东南部有零星出露,厚300余米。主要岩性为变质含砾砂岩、变质二云长石石英砂岩、含钾二长千枚岩、变质白云长石砂岩等。

中生界白垩系,分为上统王氏组和下统青山组。王氏组,在沙河、官河、罗阳等乡镇钻孔中有揭露,区域上厚大于580米,为一套紫红色陆相沉积砂砾岩,主要岩性为紫红色砂砾岩、砂岩、砂质页岩等。青山组,零星出露在班庄乡新集村、欢墩镇石沟埃村,主要岩性为紫灰色安山岩、安山角砾熔岩、凝灰岩、灰白一灰绿色绿泥石化安山岩等。

岩浆岩,地表出露约80平方千米,可分为晚太古代和中生代燕山晚期两个侵入期。晚太古代侵入岩,原岩为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和基性一超基性岩,主要岩性为花岗片麻岩、榴辉岩、蛇纹岩等。燕山晚期侵入岩,为中酸性侵入岩,侵入东海群变质岩中。主要分布在抗日山一黑林镇—九泉山一卢山一线。岩性为石英闪长岩、内长岩、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岩、花岗斑岩等。

新生界第四系,地层广泛发育,东南部较厚,主要为海积相;西部山区较薄,以冲坡积为主,次为冲积相。上更新统冲积、洪冲积相,厚1~25米,为棕黄色砂粘土,含钙质结核,底层为砂层、砾石层。中更新统残坡积、坡洪积相,厚0.5~3米,为棕黄色砂粘土,含铁锰结核和碎石层。全新统冲积相,厚1~34米,为灰色砂粘土、褐黄色含砾中粗砂、红褐色砂粘土,局部互层、夹砂层,产螺化石。全新统海积相,最厚达45.95米,为灰黑色砂粘土和淤泥质砂粘土,局部夹薄层粉砂,产海螺化石。

地质构造

赣榆区的地质构造,是郯—庐大断裂的分支构造线、低次序构造线组成的联合构造形式。现已探明断裂构造线8条、褶皱构造线2条,未探明断裂构造线2条。已探明断裂构造线包括:黑林一柘汪断裂、新集一温旦头断裂、陈洪爽一西陡岭断裂、车辐山一塔山断裂、城头一大河东断裂、郭塌桥—仲官河断裂、杜沟一堰水房断裂、中村一小站断裂。褶皱构造线包括:羽山一大吴山斜背、罗阳一曾庄向斜。未探明断裂构造线为:大岭一海头断裂、岚山一云台断裂。

地形地貌

赣榆区处沂蒙山脉东南麓,东濒海州湾,西、北高东南低,山地、平原、沿海各占1/3,自西向东梯次布局。西部山区和部份丘陵区面积285平方千米,中部丘陵区247平方千米,平原坡地629平方千米,沿海区面积150平方千米,海岸线总长62.5千米。地貌可分为四种类型。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区,一般高程75米以上,少部分在35米以上,最高海拔为364.69米的大吴山。有山35座、岭61座,主要分布在北部、西部10个乡镇内,覆盖物为酸性至中性风化岩、砂土和黄粘土,土层厚度0.5~1.5米左右。构造剥蚀陇岗洼地,一般高程10~35米,覆盖物为酸性至微碱性砂土、黄粘土和黑粘土,土层厚度约1~1.5米。山前河湖堆积平原,地面高程3~10米,覆盖物为中性、轻碱性砂土、黄粘土、黑粘土,厚度约20米以上。近代海积平原,高程0.5~3米,覆盖物为碱性砂土、砂壤土、砂粘土和灰黑色粘土,厚度可达30米以上。海岸线南起临洪口北至荻水口,总走向北高南低,地貌特征以兴庄河口为界,分为南北两种类型,北部为砂质海岸,南部为粉砂淤泥质海岸。荻水口至朱蓬口间为冲刷退蚀型海岸;兴庄口至临洪口间为沉积外延性海岸;朱蓬口至兴庄口之间则是两种类型海岸的交变段。

水文水利

水文

河流

赣榆区境内河流众多,多源自西、北部山区,东流入海州湾。境内有大小河流18条,其中跨境排洪河4条、运河1条、排涝河13条。

绣针河,又名袖珍河、获水河、汾水河,为赣榆区与日照市界河。源出莒南县五莲山东麓,在马站乡西棘荡村入境,至获水口入海,全长46千米,河道高差383米,流域面积380平方千米,已发生最大洪峰流量约2000立方米/秒。境内河长9千米,流域面积4平方千米,最大河宽约300米,行洪能力800立方米/秒。

范河(白马河),原为朱稽河之第5沟。1949~1952年,将朱稽河支流芦家河、瓦窑沟河、五里桥河、第4沟并人第5沟旧套,筑堤束水,漫滩行洪,以为干河,命名为白马河。下游又纳牛腿河,入于临洪口。1957年改为地下河,专用作农田排涝,更名为范河。范河主流源自门河乡堰水房村,全长30千米,干河长19.75千米,流域面积280平方千米,挡潮闸最大行洪能力201立方米/秒。

韩口河,又名潮口河。源出龟山东麓,至潮河口入海,长13千米,流域面积42.76平方千米,海口建有挡潮闸,最大排涝流量94.49立方米/秒。1978年开挖钱疃一大温庄平底大沟与之正交;1979年又沿204国道挖大沟与木套河相通;1993年东线调水工程竣工,与通榆河接通。

湖泊

赣榆区有塔山湖、莒城湖等湖泊。塔山湖位于赣榆区塔山镇,塔山、吴山与子贡山三山怀抱,也是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莒城湖位于小塔山水库泄洪道青口河与石梁河水库灌溉渠道北干渠交界处,为青口河中部采砂而形成的河中湖,平均水深约为10m,面积约0.88km,水源主要来自二级截洪沟汇水、青口河、上游小塔山水库泄洪和地下水补给。主要用于湖内渔业用水及周边少量农业用水。

赣榆区

赣榆区海岸处海州湾底部,南部为连云港市云台、连云两区,北部为日照市,海中有秦山东连岛、西连岛、车牛山、达山、平山6个基岩岛屿,海底地形西、南部高,东、北部低。潮间带以下浅滩呈南西至北东向倾斜,平均坡降0.37%,最大水深10米,沉积物以粉砂质淤泥为主,近岸处厚约5米,随水深的增大而逐渐变薄。水深10~27米间为冲蚀平原,呈东偏北方向倾斜,平均坡降0.15%,沉积物以细砂为主,富含水生动物壳体碎屑,厚1~2米。冲蚀平原上密布流蚀洼地,深1~4米,宽0.4~1千米,长1~15千米,轴线与地形、潮流方向一致。水深19~22米间,有1条与地势走向垂直的砂堆链,高1~3米。临洪口外有1条陆架谷,呈南西至北东走向,与临洪河走向一致,其起点在10米等深线附近,平均谷深5~10米,深潭最大水深25米。

地下水

赣榆区地下水主要储于第四系孔隙、基岩裂隙和风化孔隙中,地下迳流方向自北西流向南东,靠降水补给。中部丘陵区裂隙较密集,部分地区有破碎带,地下水储量较大。平原坡地多在石梁河、小塔山两大水库灌区内,地下水储量较丰。

水利

赣榆区河流纵横、沟渠密布,有水库89座,其中大型2座、中型1座、小型86座。小水库86座,总集水面积138.2平方千米,总库容5348万立方米,灌溉面积达万余公顷。21世纪初期,有些病险水库不能达到设计防洪标准,汛期需提前放水,降低水位减轻水库压力,2005年,对全区49座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

赣榆区

赣榆区

石梁河水库枢纽工程,主要包括主坝一座,副坝两座,泄洪闸两座,灌溉输水涵闸四座,发电站一座。石梁河水库位于新沐河中游,主坝北起赣榆区大岭乡,南至东海县石梁河乡;副坝在赣榆区欢墩镇,库上游集水面积5573平方千米。

小塔山水库枢纽工程,由主坝、东西副坝、主坝泄洪闸、输水涵洞等建筑物组成,是一座以防洪为主,结合灌溉、供水、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1959年9月建成,水库集水面积386平方千米,总库容2.81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16亿立方米。2007年12月除险加固通过竣工验收,2014年11月完成除险加固后首次安全鉴定,并通过国家级水管单位验收。

八条路水库位于龙河支流谢湖河下游,集水面积32平方千米。2009年,赣榆区实施八条路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水库加固后总库容达2201万立方米,大坝、溢洪闸及灌溉涵洞等主要建筑物级别为Ⅲ级,次要建筑物级別为Ⅳ级。防水建筑物设计洪水标准为5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100年一遇,消能防冲建筑物按3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

赣榆区

土壤

全区可利用土壤分为4个土类、9个亚类、16个土属、33个土种。

棕壤是全区唯一的地带性土壤。粗骨棕壤亚类,包括酥石岭砂土1个土属的3个土种,分布在夹谷山、徐山、吴山、卢山等低山及其附近的岗岭中上部,高程50米以上,地形较复杂,坡度较大,砾石较多,土层浅薄。棕壤亚类,分白浆土、包浆土2个土属5个土种,分布在西部、北部的丘陵岗岭地区,高程20~50米,地形为缓坡(3~5°),砾石较少。潮棕壤亚类,有1个板土土属,分3个土种,分布在西北部低山岗岭向中部平原的过渡地带,高程在10~20米的缓坡地段,或低岭之间的小平原。

砂礓黑土亚类,主要分布在五大洼湖地区,即四沟湖、小站湖、黄墩湖、曹顶湖、伞庄湖。朱堵、殷庄、门河、土城、赣马等乡镇境内有小块湖黑土分布,高程在5~20米之间,多数在河流两岸较远的地方。盐碱化砂礓黑土,有1个土属1个土种,分布在宋庄、城南、罗阳、墩尚等乡(镇)境内,即四沟湖中最低洼的小地块,高程5米左右。

潮土,是近代河流冲积物演变发育成的土壤,有两个亚类。棕潮土亚类,包括3个土属8个土种,分布在沭河、青口河、龙河、绣针河两岸的平原地区。盐碱化棕潮土亚类,是沿海的次生盐碱化棕潮土,其中盐碱化黄沙土分布在河流入海口附近。盐碱化黄土的两个土种,多分布在青汾公路、青罗公路两侧,在沙河、墩尚等内地乡镇亦有零星小块分布。盐碱化老黄土分布在沿海7个乡镇境内,其中海头镇、罗阳乡面积较大,呈长条状分布。

盐土,是沿海地区的主要土壤,有两个亚类。潮盐土亚类中的沙质潮盐土,分布于古海堤附近,北起城东乡李沙村经孙沙村、宋庄乡沙口村、汪庄村、柳杭村,南至罗阳乡大沙村、前罗阳村、刘口村、东关村,呈带状分布,高程5米左右。粘质潮盐土则分布在古海堤线以西的低洼小平原,呈南北长、东西窄的块状分布,高程4米左右。草甸盐土亚类,有1个土属1个土种,分布在临洪河、范河人海口西侧。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至2021年,赣榆区土地总面积1516.88平方千米。农用地面积1020.31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562.96平方千米、园地面积64.27平方千米、林地面积100.62平方千米。建设用地面积342.40平方千米,其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88.28平方千米、交通运输用地35.94平方千米、水利设施用地18.18平方千米。未利用地面积154.16平方千米。

生物资源

全区野生中药材品种有6门96科546种,按药用部位分类:根茎类110种,果实种子类98种,全草类150种,花叶类75种,皮类21种,真菌类10种,动物类92种。野生药材有南沙参、何首乌、车前草、连翘、夏枯草、紫丹参、半枝莲等。可药用的昆虫有600多种,临床常用200余种,主要有短额负蝗、斗蟋、月季白轮盾芥、枸杞龟甲、中华螳螂等。

矿产资源

境内矿藏资源主要有大理石、花岗石、黄砂、蛇纹石、硅石等。花岗石已探明储量174.9亿立方米,主要分布于班庄、夹山、徐山、吴山、厉庄、徐福、石桥、马站等乡镇;大理石已探明储量4.8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班庄、夹山、墩尚、罗阳4乡镇和秦山岛,主要品种有班灰、班绿、黄、雪花白等。雪花白储量占总储量的75%,被选入国家石材样品库,称雪晶玉。瓷石总储量1.9亿吨,主要分布在夹山、徐山、徐福、石桥等;硅石总储量5.7亿吨,主要分布在大岭、班庄、沙河、黑林等。其他矿产有蓝晶石、重晶石、钾长石、千枚岩、萤石、滑石、石墨、石棉、稀土、金、银、铜、铁、锵、铝、锌、铀等,均为零星分布。

水资源

境内地表迳流总面积1402.5平方千米,多年平均降水迳流深275.5毫米。其中山区310.8毫米,平原254.3毫米。多年平均年迳流总量3.955亿立方米,剔除无法利用的143.5平方千米滨海盐田、碱地地表迳流,实有可供开发利用的迳流量3.59亿立方米。境内有锈针河、龙河、青口河、新沭河4条过境河,多年平均年入境客水总量2.5828亿立方米。东线调水工程每年引用江淮水1.0亿立方米。地下水多年平均总储量2.94亿立方米/年,允许开采量1.85亿立方米/年,其中淡水允许开采量1.3亿立方米/年。平原坡地地下水储量较丰,开采规模为13.0~13.5万立方米/平方千米,实际开采量10~11万立方米/平方千米。

海洋资源

赣榆区沿海地区拥有长62.5千米的黄金海岸线,1.53万公顷滩涂,7.2万公顷浅海域,7000平方千米近海渔场,盛产黄鱼、梭子蟹、东方对虾、车虾及各种贝类。建设有江苏赣榆海洋经济开发区及国家中心渔港、青口港、海头港等,使赣榆成为水产品、渔需品集散中心。

海岛资源

秦山岛距离赣榆城区约8公里,素有“黄海国防第一哨”之称,被国家海洋局列入第一批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名录。岛屿面积0.1928平方千米,长1000米、宽200米,呈狭长状,分为东、中、西三峰。岛上名胜古迹众多,有千年古亭、李斯碑、徐福井、天妃宫、受珠台、秦东门、棋子湾、古炮台等20余处主要景点。秦山岛有“三绝”。第一绝是秦山神路,全长2.6千米,全部由石英卵石积淀而成,自然潮汐的变化形成如海中漫步景象,是中国最长的海中大道。第二绝是将军石,在秦山岛东峰悬崖下,耸立约20米高的两座海蚀岩柱,威如将军,在中国沿海风光带中较为罕见。第三绝是海市蜃楼。

赣榆区

赣榆区

赣榆区

海洋生物

海州湾附近海域鱼类200多种,虾类30种,蟹类38种,秦山岛东部海域,被批准为第七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基岩地貌使其成为鲈鱼等鱼种聚集地。有着丰富的鱼、虾、藻、贝、蟹、鳌等水生物,并引进培育缢蛏、扇贝、河豚、锯缘青蟹、太平洋牡蛎、美国条纹鲈、刀额新对虾、竹蛏等,形成沿海养殖基地群。

生物多样性

植物

赣榆区境内植物种类有169科657属1062种。其中粮食、淀粉、糖料植物有百合、姜芋、野慈菇等;油脂植物主要是花生、芝麻、油菜等50余种;芳香油植物有薄荷、留兰香、薰衣草等50余种;纤维及编织、造纸植物有苇、紫穗槐、杞柳等百余种;食用菌类有茯苓、灵芝、松口磨、野磨菇等13科24种;林木、果树种类有35科63属83种,主要有黑松、洋槐、紫穗槐等;观赏植物共有72科157属246种以上,主要有菊科、蔷薇科、仙人掌科、百合科、木樨科等;保持水土、防止风沙、护堤护坡能力较强的植物在68种以上,以禾本科为最多,豆科为次,包括垂柳、旱柳、枫杨等。可作饲料、染料的植物有40种以上,有乌桕、黄连木、构骨等;可采收树脂、树胶的植物有9种,有尾松、火炬松、油松等。

动物

赣榆区境内常见的动物约百余种,分为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节枝动物、脊椎动物。其中哺乳类有貂、蓝狐、鹿、狼、海狗、海豚、鲸等;鸟类有鸬鹚、苍鹭、绿头雁、猫头鹰、白鹤、金腰燕、第胡等;爬行类有龟、鳖、玳瑁等;两栖类有中华大蟾蜍、黑斑蛙、泽蛙、金钱蛙等;鱼类有梭鱼、鳗鱼、鳝、泥鳅、河豚、鲨等;棘皮动物有棘刺海参、海地瓜、砂海星、海马等。其中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白头鹎(白头翁)、貉。

自然保护区

海州湾海湾生态与自然遗迹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

连云港海州湾海湾生态与自然遗迹海洋特别保护区,是江苏第二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该保护区位于连云港海州湾南部,总面积490多平方千米,属暖温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近岸与浅海环境。保护区海岸类型齐全,是典型的海洋、海岸、岛礁、自然地貌区,有14个基岩岛。海洋生物种类繁多,生态系统独特,拥有植物370多种,鱼类200多种,软体动物100余种,虾类30种,蟹类38种,是江苏省唯一的海珍品自然分布区。保护区以秦山岛为中心,按功能划分为四个区(生态保护区、资源恢复区、生态环境整治区、开发利用区)和三个保护点(龙王河口沙嘴保护点、竹岛保护点、东西连岛苏马湾保护点)。建成海洋牧场近150平方千米,人工鱼礁群20余座。放流对虾、梭子蟹、海参等海珍品苗种,放流规模和投入力度位居江苏省前列。围绕“美丽海岛”和海洋公园建设,海域环境状况得到改善,一、二类海水面积逐年递增,海岸沿线景观形象得到改观,海域、海岛资源价值得到提升。

自然灾害

赣榆区属暖温带南缘湿润性季风海洋性气候,容易遭受台风、暴雨洪涝、寒潮、冰雹、霜冻和雷雨大风等各类气象灾害的侵袭。伴随因气象因素引发的水旱灾害、雷暴、雾、霾、森林火灾、重污染天气、道路结冰、积雪冰冻等灾害。

影响赣榆区的台风平均每年1-2次,时常伴暴雨和强风。发源于西部山区的河流,源高流短,水流湍急,下游河道窄狭弯曲易淤,加以潮水顶托,宜泄不畅,经常泛滥成灾。每年7、8月间,往往洪涝并发,造成大面积农田受灾。2008月21日凌晨至22日8时,赣榆区遭受强降雨袭击,全区平均降雨136.08毫米,局部高达161.3毫米。降雨历时短、强度大,致使河库水位猛涨,境内各主要行洪河道全部大流量行洪,部分地区积水严重。全区70座在册小型水库中,61座小水库集中泄洪。

行政区划

截至2023年8月,赣榆区下辖15个镇,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县政府驻地为连云港市赣榆区青口镇黄海东路299号。

区划详情

类别

区划名称

青口镇、柘汪镇、石桥镇、金山镇、黑林镇、厉庄镇、海头镇、塔山镇、赣马镇、班庄镇、城头镇、城西镇、宋庄镇、沙河镇、墩尚镇

经济开发区

赣榆海洋经济开发区、赣榆开发区

资料来源:

政治

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中国共产党赣榆区委员会书记

吕洁

赣榆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

毛太乐

赣榆区人民政府区长

李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赣榆区委员会主席

李冰

表格数据截至2023年8月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0年11月,赣榆区常住人口为100.38万人。全区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数为507417人,女性人口数为496427人。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上升为102.21。总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6311人,占总人口的22.54%;15-59岁人口为565743人,占总人口的56.36%;60岁及以上人口为211790人,占总人口的21.1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55940人,占总人口的15.53%。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569229人,占总人口的56.70%;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434615人,占总人口的43.30%。2021年,赣榆区人口出生率为7.71‰,死亡率为8.16‰,自然增长率为-0.45‰,人口密度为788.02人/平方千米。

民族

赣榆区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地区,此外还有回族、朝鲜族、藏族、满族等少数民族。根据第七次中国人口普查,在全区常住人口中,汉族占全区人口的99.9%,少数民族占0.1%,其中回族较多,聚居于沙河、欢墩、黑林、青口等乡镇。

语言

赣榆方言属胶辽官话。在音韵系统上和山东省的胶东话接近,和江苏省内相邻各县相差较大。赣榆方言的主要特点,在于声类系统较多地保存着中古音。古平、上、去、人四声,赣榆方言分化为今阴、阳、上、去四声,和北京相同。赣榆方言大致分为五个语区:青口语区,以青口镇(县治所)为中心,分布于沿青口河两岸的乡镇,在境内适用范围较广。龙河语区,以龙河乡(秦、汉县治所)为中心,分布于沿龙王河两岸的乡镇,包括海头、金山(南部)、厉庄(南部)、九里等乡镇,特点是前鼻音韵母和后鼻音韵母合流,无前鼻音韵母。石桥语区,分布于与山东日照接壤的柘汪马站、石桥等乡镇,位于县城北部,语音接近日照方言,特点在于古入声清音、次浊声母字自成一个调类。黑林语区,地处赣榆西部边缘的黑林,分布于吴山、夹山、班庄、欢墩等乡镇,语音接近临沂方言。沙河语区,以沙河镇为中心,沿大沙河两岸的大岭、殷庄(范河以南)墩尚、罗阳等乡镇分布,特点是阴平调发音中间有一定的紧喉色彩。

宗教信仰

主要宗教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明代设僧会司、道会司管僧道。清初承明制,后渐废弛。民国年间无宗教专管机关。

明洪武十五年(1382),僧会司设在重光寺,主持道成兼任县僧会。有青口的镇海寺、水济寺、关帝庙,沙河的自来寺、惠莲庵,信香庙、观音堂,罗阳的罗音寺,八条路的龙泉寺等。1949年,共有和尚97人、尼姑40人。50年代后,僧尼大多还俗,参加农业生产,没有进行佛事活动。

赣榆区距道教圣地东岳较近,受道教影响颇深,教徒多属正一派。金代王处一(全真七子之一)曾在赣榆区朱汪小金山三官庙做法事,留下《木兰花慢》《满庭芳》词2首。渔民祭海、农民禳灾、各地庙会、富家办丧事,多请僧人或道士做法事。1949年,有道士、道姑130余名,大都还俗,在土改中分得土地和房屋,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没有道务活动。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海州教会派美国人文生和山东人金常存到赣榆传教,1987年7月13日,赣榆区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全区有基督教聚会点21个,其中未经批准的聚会点17个,共有教徒3000余名。

民国14年(1925),法国神甫赖士洪到大沙河镇传教,在西北村建天主教堂1座,隶于海州天主堂管辖。先后在大沙河镇附近村庄发展教徒200余名,每逢星期日在教堂做礼拜。教堂办两个小学班,男、女生分开,共60余人,传授教义、语文数学等,常免费为人治病。日伪军占据沙河镇时期,一些青年妇女和躲壮丁的人到教堂避难,一时教徒数激增至千余人。民国36年后,教堂神职人员先后离去,教徒停止活动。1955年,教堂被拆除。

回族人均信仰伊斯兰教。清末民初,县内回民多因战乱由山东省临沂县迁人,聚居在沙河、欢墩、黑林等地。每年,年龄较大的教徒多到县境外清真寺参加大开斋、小开斋、圣人会3节法事。婚事、丧事等请邻县阿匍到家主持。

经济

综述

赣榆区做为连云港双向开放的北翼门户、长三角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圈之间的战略支点、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腹地,形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纺织服装、海洋食品是赣榆区的主导产业。2021年,赣榆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7.5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8.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8.03亿元,增长2.2%;第二产业增加值308.63亿元,增长6.7%,其中工业增加值212.44亿元,增长4.4%;第三产业增加值290.84亿元,增长12.7%。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15.3:43.6:41.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完成70454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017元。2021年,进出口总额21.27亿美元,固定资产投资301.86亿元,税收收入296823万元。2021年市辖区高质量发展百强,赣榆区位列第88名。

第一产业

赣榆区第一产业以海洋捕捞、水产养殖业、盐业等为特色产业。至2020年,全区水产养殖总面积284平方千米。其中淡水养殖面积46.67平方千米,主要养殖鲤鱼、鲫鱼、泥鳅、南美白对虾等品种;海水养殖面积237.33平方千米,其中海水池塘14平方千米、滩涂44.67平方千米、浅海域178平方千米、工厂化养殖基地57.7万立方米,主要养殖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梭子蟹、大菱鲆、缢蛏、紫菜、牡蛎、毛蚶、四角蛤等名特优品种。全年实现水产品产量43.8万吨,其中海洋捕捞产量10.8万吨、海水养殖产量24.8万吨、淡水产量8.2万吨;水产品深加工12.03万吨,渔业总产值134亿元,产量产值稳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具有赣榆地理标志产品“赣榆紫菜”“赣榆对虾”“赣榆梭子蟹”“赣榆泥鳅”。建成了蓝莓、猕猴桃、大樱桃、黄桃等4个万亩基地。海参、大菱鲆、南美对虾等高档海产品,“水中参”泥鳅、雅仕蔬菜、沃田“蓝宝宝”蓝莓、“依顿”猕猴桃等品牌。

2022年,赣榆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6亿元,粮食产量52.6万吨,水产品产量45万吨。建成投用17万平方米的紫菜产业园,入驻企业57家,位于全国领先地位。创成秦山岛东部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成功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苏鲁海产品综合批发市场获批江苏省唯一“省部共建”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

第二产业

赣榆区形成以石油化工、钢铁机械及装备制造、生物科技、新能源四大主导产业为支撑的工业体系。区内有进入中国500强的江苏新海石化和镔鑫特钢2家企业。

江苏新海石化有限公司,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264.88亿元,位列“江苏民营企业200强”第69位,“江苏民营企业制造业100强”第49位。“海湃动力汽油”成为唯一通过首批“江苏精品”认证的燃油产品。先后荣获“首批国家绿色工厂示范企业”“AAA级资信企业”“江苏省著名品牌”等多项称号。

江苏省镔鑫特钢材料有限公司,产品主要有碳素钢、合金钢、模具钢、高档齿轮钢、高档轴承钢等各类高附加值特钢材料,广泛应用于机械、汽车、火车、船舶、石化、军工等行业。其中精品钢年生产能力可达到200万吨,钢材产品出口东南亚。

2022年,赣榆区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1家,总数达225家,实现规上工业产值678.57亿元。全年累计实现工业应税销售收入821亿元。石化、钢铁及装备制造、生物科技、新能源四大支柱产业应税销售收入525.6亿元,占比达64%。建成投产镔鑫钢铁高速棒材、中慧装配式建筑等22个项目,继续推进金凌创联针状焦、前卫PVC软管、丰海高新材料丙烷综合利用项目、华电LNG接收站等项目。

第三产业

赣榆区第三产业以电子商务、批发零售、旅游文化为主导产业。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63亿元,邮政通讯业务收入16.47亿元。

2020年,以海头镇、柘汪镇、宋庄镇等海鲜电子商务镇为主体,海鲜电子商务发展迅速,海苔等电商主销产品销量全国第一。海头镇电商交易总额达65亿元,拥有3000多家直播卖海鲜商家。2022年,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实现电商交易额170亿元,跨境电商交易额超亿元,“一带一路”中欧班列连云港(赣榆)跨境电商直播基地建成运营,创成省县域电商产业集聚区。城发智慧冷链综合体、峰叠实业电商中心开工建设,区寄递物流园建成投用,5家企业成功入驻,实现快递上行量1.2亿件。抖音电商直播基地签约入驻,获评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海鲜、紫菜荣获国家快递服务现代农业金牌项目,赣榆成为中国海鲜直播网红集聚地。实际利用外资1.15亿美元,中菲跨境电商产业对接会,鼓励传统外贸企业“触网”上线,新增有实绩的外贸主体16家,培育跨境电商经营主体7家,跨境电商成交额突破4000万元。开展“金融助力企业”等系列活动,解决中小微企业资金48.3亿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754.3亿元、758.6亿元。

至2022年,赣榆区启动抗日山片区整体规划开发,抗日山、秦山岛景区入选4A级旅游景区创建名单。开发滨海旅游业,整合山海城资源,推进海州湾旅游度假区开发,大型室内海水浴场、秦山岛旅游、海上垂钓等游乐项目。形成东有度假区、南有休闲垂钓中心、西有历史文化风景区、北有徐福祠、中有商业文化中心的滨海旅游发展格局。

经济功能区

赣榆区内有2个省级开发区,江苏省赣榆经济开发区、江苏省赣榆海洋经济开发区,承担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海洋产品加工等;2个市级园区,江苏省赣榆港经济开发区、江苏省赣榆海州湾生物科技园区,承担临港产业和生物制造产品生产和加工;8个中小企业园,分布在全区主要镇域,承担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转移。

赣榆经济开发区,1993年设立,总体规划面积57.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6.8平方公里,获得首届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最具投资潜力奖”等多项荣誉。围绕建设“中高端先进制造业基地”目标,初步形成新能源、新材料、机械制造、钢铁制品、汽车零配件、生物医药等六大支柱产业。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近10亿元,建成“六纵九横”50多公里路网,绿化面积达120多万平方米。

赣榆海洋经济开发区,位于赣榆区青口镇,规划面积约16.8平方公里,建成核心区4平方公里。按照“镇区合一”的发展模式,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定位,建有海洋大道,通海大道。以青口都市工业园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为龙头的省级科技孵化基地,有20余家企业入驻。核心区拥有较为完善的路网、管网、线网等硬件条件和软件管理条件。投产西德电梯、天边渔村食品、博莱顿汽车电器、中贸工艺品、汇联铝业等重大项目。至2020年,形成海洋食品精深加工及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智能化养殖等海洋特色产业。

徐福茶场位于江苏省最北端的茶产业区,始建于1973年,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机农场认证,是苏北五市首批通过有机农场认证的茶场之一。茶树品种有“宜兴群体种”“福鼎大白”“黄山种”“鸠坑”等。曾获江苏省第九届“陆羽杯“一等奖,中国供销总社“觉农杯”名优质茶奖,连云港市“知名商标”,历届连云港市名优茶评比金奖。徐福茶场于2013年获江苏省AAA质量信誉消费者信得过示范单位,2014年获选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获连云港市政府颁发“老字号”。

赣榆区

社会

 教育事业

赣榆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50个,其中中等专业学校1所,普通中学41所,小学108所。在校学生总数18.73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370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80215人,小学在校生10万多人。有专任教师12912人,中等专业学校有400位,普通中学6513位,小学5999位专任教师。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4.14%,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6.87%。赣榆区有幼儿园125个,在园幼儿36762人,教职工人数5096人,其中2780位教师,260位保健人员。全区常住人口中,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8.37年提高至10.44年,文盲率为3.33%。

赣榆城头高级中学,位于赣榆区城头镇,学校始建于1956年,2012年4月晋升为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专任教师265人,高级教师76人,一级教师121人;教学班级42个,学生2180名。先后获得“江苏省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连云港市教学管理质量奖”等多项省市级荣誉称号。

医疗事业

赣榆区共有卫生机构数69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7个。卫生机构床位数6234张,卫生技术人员5266人,其中执业医师2222人,注册护士2241人。妇幼保健院、康复医院通过二级专科医院验收,赣榆区人民医院是全市县区首家三级乙等综合医院,有省级示范乡镇卫生院16个。建成区人民医院医共体和区中医院医共体,异地就医定点医疗医院联网覆盖率100%。被评为江苏省基层卫生十强县区。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医院始建于1949年,医院占地180亩,建筑面积15.7万平方米,实际开放床位1000张,是国家级胸痛中心建设单位。开展江苏省限制类医疗技术30项,国家级限制类技术1项。医院有市级临床重点专科8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7个,另有4个科室作为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培育科室,4个科室作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进行孵化。

文化事业

截至2021年,赣榆区共有艺术表演团体一个,京剧团演职员工16人,2021年共计艺术演出场次82场。有文化馆一个,文化站15个,公共图书馆一座,公共图书馆藏书711736册。博物馆2个,文物藏品件数1015件,2021年全年接待参观游客802136人。2016年建成赣榆区非遗展示馆,位于赣榆区文化馆玉皇阁,利用文化馆在生态公园内的“百花园”所建,分上下两层,下层主要以动态展示为主,上层主要展示图版和产品。

赣榆区

“十三五”期间,年送书下乡2万册以上,免费送戏下乡演出150场以上、送电影下乡5000余场。全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区图书馆、宋庄镇四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获评江苏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文化馆通过国家一级馆审核。

科技事业

赣榆区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50家,新增重大产业创新平台2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上,注册商标2600件以上,申请发明专利160件、授权50件以上。引进各类高端人才100名,申报省、市“双创”人才20名,新增电商直播、特色林果等乡土人才1000名。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82个,实施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2个,获省科学技术奖1项。创成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区、“科创江苏”试点县区,“赣榆梭子蟹”入选省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培育保护项目。

体育事业

截至2011年10月,赣榆区体育公园投入使用,主要建设内容有:体育馆、全民健身中心、游泳馆、妇儿活动中心、体育场。其中,体育馆建筑面积11264.96平方米;全民健身中心(含游泳馆、妇儿活动中心),建筑面积12894.48平方米;体育场建筑面积6161平方米。至2020年,赣榆区15分钟健身圈在城市社区覆盖率为100%。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乡镇及行政村的覆盖率100%。共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人3668人,登记注册的各类体育社会组织146个。

赣榆区

2022年,赣榆区举办中小学生足球联赛、棋类比赛、田径运动会等赛事活动。2023年,大运河自行车系列赛(连云港赣榆站)暨连云港首届环海陵湖自行车赛,吸引来自中国各地的400余名自行车骑行爱好者参赛。赣榆区承办中国健身锦标赛总决赛暨世界健身锦标赛选拔赛等省级以上体育赛事10余场次,被授予“中国拔河运动先进单位”“中国拔河之乡”荣誉称号。

人居环境

建有和安湖湿地公园、青口生态公园、体育公园,街头游园等场所,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52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0.64%。PM2.5年均浓度下降7.5%,空气优良天数比率79%。新城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镇级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完成城市建成区沙汪河黑臭水体整治任务,建成263个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小塔山水库饮用水源地整治,青口河莒城湖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通过省验收,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比例达100%

社会保障

实施就业创业助推工程,推广“赣榆云就业”,城镇新增就业7735人,转移农村劳动力7500人,扶持自主创业4794人。“十三五”期间,养老保障综合覆盖率达97.9%。2022年,新增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095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至每人每月205元。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以上,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提高至每人每年640元。新建1个省级、3个市级“15分钟医保服务圈”示范点,医保服务实现镇级全覆盖。建设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1个,新增普惠托育托位600个,创成省级示范托育机构1个。发放困难群众救助金2.7亿元。区镇村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网络不断完善。

交通

综述

赣榆区处于中国沿海南北过渡和海陆东西连接的枢纽部位,既有中西部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岸,又紧邻大陆桥洲际运输枢纽,形成集公路、铁路、海运于一体的全方位交通网络。四条国家级高速干道穿境而过,横贯中国东西,直达中亚边境的新疆霍尔果斯,纵贯中国南北,连接黑龙江同江和海南三亚。连盐铁路、青连铁路建成通车。沿海有大小港口18个,其中国家级中心渔港1个。海运南接连云港,北连岚山港,与国内外各大港口相通。内河航道总里程118.00千米,其中能通机动船108.00千米,内河航运经通榆运河与京杭运河及长江等航道相连。

公路

境内通车总里程1866.50千米,公路密度为123.28千米/百平方千米。其中高速公路53.60千米、国道145.00千米,省道33.50千米,县道199.60千米,镇道277.80千米,村道1157.00千米。沿海高速公路汾灌段和327、310、204国道穿境而过,与县城—镇—行政村形成公路交通网络。境内有242省道苏鲁交界至青口段、402省道赣榆西段、267省道赣榆段、204国道至赣榆火车站等公路线路,等级公路达到2770.6千米,获评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黄海大道通湖达海,环心海湖路贯通,基本形成60千米新城区“六横八纵”路网框架。金海路、盛世路、滨河路、文化东路、华中北路、文化路跨青龙大沟大桥建成通车,西关路跨青口河桥桥面铺设完成,城区路网体系完善。2021年,全区完成客运量43.95万人,旅客周转量2202万人/千米。货运量2515.39万吨,货运周转量8089.57万吨/千米。

铁路

至2020年,赣榆区境内连盐铁路、青连铁路建成通车,青盐铁路赣榆站综合客运枢纽投用,年输送旅客31万人次。赣榆区铁路总里程60.4千米,其中连盐铁路赣榆段全程52.5千米,青连铁路赣榆段全程7.9千米。初步形成“一纵一横”铁路网,“一纵”为青连铁路、连盐铁路正线,“一横”为连盐铁路支线。连盐铁路正线全长232.2千米,自连云港市赣榆区石桥站引出,经赣榆、连云港、灌云、滨海至盐城北站,全线设置12个车站。青连铁路正线全长190.5千米,北起青岛枢纽城阳站,南至江苏省连云港市。正线设红岛、洋河、胶南、董家口、两城、奎山、岚山西7个车站,相关联络线设营海、胶东和日照3个车站,设线路所4个。

航运

赣榆港为连云港港重要组成部分和北翼的主要港区。2010年8月19日启动建设,一期工程建成防波堤6350米、航道工程8公里、3个5万吨级通用泊位和1个5万吨级液体化工泊位。2012年底,港口开港运营,结束了赣榆有海无港的历史,吸引神华、熔盛重工、中海油等大型临界港企业落户赣榆。2014年,赣榆港区投资35亿元,建成10万吨级航道、2平方公里配套堆场,开通集装箱直航干线,全年货物吞吐量突破1000万吨,集装箱运量达到3万标箱,推动了临港产业发展。2021年,赣榆港区10万吨级航道南延伸段一期工程建成,设计通航标准为10万吨级油船、10万吨级散货船单向乘潮进出港通道,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入选2022年度江苏省“平安工程”。2022年,粮油码头工程获批10万吨级散货泊位,使用港口岸线长度304米,设计年通过能力350万吨。

公共交通

2016-2020年,赣榆区完成122台城乡客运车辆更新,新增120台新能源车辆。完成车辆调度、掌上公交及一卡通建设,建设有20个充电桩配套设施。截至2021年,全区共有公共汽车280辆,运营线路网长度903千米,客运总量786万人次。有出租汽车150辆,客运总量284万人次。境内设有国有二级汽车客运站:赣榆火车站综合客运站,车站建筑为两层,中央候车厅在一层,最高聚集人数700人。车站南北全长117米、东西全长33米,总建筑面积16984.36平方米,其中站房建筑面积5990.18平方米。站场设计规模为2站台4线。

人文

综述

赣榆地处苏鲁交界,历史上受齐鲁文化影响深远,民风的母体为齐鲁风俗,同时,受江淮文化影响也比较大。赣榆区存有抗日山烈士陵园、青墩庙遗址、盐仓城遗址等古迹遗址。保存有徐福传说、海盐制作技艺、柳编技艺、苏北大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煎饼、赣榆粉、青浆、蟹籽豆腐等一批特色美食,有秦山岛、海州湾旅游度假区、小塔山水利风景区等著名旅游景区。

文物古迹

截至2023年8月,赣榆区共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家、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家。

境内主要文物保护单位

级别

名称

类型

批次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抗日山烈士陵园

古建筑

第三批

青墩庙遗址

古遗址

第六批

盐仓城遗址

古遗址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齐鲁会盟遗址

古遗址

第二批

文峰塔

古建筑

徐福祠

古建筑

 城头大河东文化遗址

古遗址

第四批

土城遗址

古遗址

 茅子庵遗址

古遗址

百碌泉

古建筑

朱梓墓 

古墓葬

刘少奇旧居 

近现代重要史迹

孙桥村石桥

古建筑

第五批

班庄红领巾水库

近现代重要史迹

门楼河东桥

抗日山烈士陵园

抗日山原名马鞍山,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西部苏鲁两省交界处,主峰海拔173米。是中国唯一一座以“抗日”命名的山体,被誉为“中国抗日第一山”。1941至1944年抗战期间,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及滨海军区的广大军民先后四次兴工为抗战烈士树碑建塔,抗日山由此得名。形成由纪念塔、纪念亭、纪念堂、纪念碑、烈士冢和东西墓群为主的占地600余亩的大型烈士陵园,陵园共有8个坡段363级台阶。“363”的前两位数字相加是9,后两位数字相加也是9,并列起来就是99,象征着陵园内的4000多位革命烈士久久安息、永世长眠。抗日山被评为国家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中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3A级旅游景区。

赣榆区

青墩庙遗址

青墩庙遗址位于连云港市赣榆区城头镇青墩庙村,为一高约3米,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大土墩。1960年清理发掘,清理出土有泥质灰陶片、砂质陶鬲足、双翼式铜箭镞、骨铁、骨椎等遗物。在其下层发现了岳石文化的灰坑,对研究岳石文化的源头、族属以及与商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佐证。1989年被公布为赣榆区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江苏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赣榆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

赣榆区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创造出众多优秀的传统戏剧、曲艺、民间文学及传统技艺,被收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境内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级别

项目

类别

批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徐福传说

民间文学

第三批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传统木船制作技艺(连云港木质渔船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第三批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肘鼓子     

曲 艺

第一批

苏北大鼓   

石雕(含寿山石雕)

民间美术

海盐制作技艺  

传统手工技艺

柳编技艺    

海祭    

民 俗

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童子戏

传统戏剧

第六批

莲华落

曲艺

三句半

夹谷春茶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徐福酒酿造技艺

发糕(状元糕)制作技艺

年糕制作技艺

古法炒米糕制作技艺

炉火朝牌制作技艺

手工核雕

传统修脚术

朱岔汪膏药

传统医药

徐福传说

徐福传说在赣榆民间流传由来以久,早在汉代赣榆区金山镇就建有徐福庙,庙边还有徐福村,流传着关于徐福的传说,如《徐福河的传说》《留福村的由来》《秦始皇与绣针女》。影响最大的为《徐福东渡的传说》,讲述内容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梦想得到长生不老之术。徐福主动上书要求出海寻找仙药,秦始皇派500童男童女随徐福出海。徐福带着求仙船队漂洋过海,再未回到中原。1984年,赣榆徐福研究会成立,后改为连云港徐福研究会,连续举办了七届“中国·赣榆徐福节”,徐福文化已成为赣榆与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贝雕

贝雕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重要种类。连云港盛产70多种贝类,曾是中国四大贝雕画生产基地之一,产品曾多次获得国家、省级大奖。贝雕品种多样,可细分为贝贴画、贝雕画和螺钿画等。2005年以来,贝雕成功入选赣榆区、连云区和连云港市非遗保护名录,吴汉枝、纪晓芳、张西月入选连云港市贝雕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西月工作室被确认为连云港市贝雕传承保护基地。张西月成立螺钿丝嵌艺术品工作室,入驻青口文化创意产业园,对保护传承贝雕画工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花果山牌”贝雕画行销中国,部分出口东南亚、欧洲以及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

赣榆区

饮食

赣榆平原湖区以大米、小麦为主,丘陵山区以小麦、玉米、山芋为主。早、晚餐,主食有大米粥、麦仁粥、豆沫糊涂、切面汤、挂面汤、面疙瘩汤,面点有煎饼、油条、馒头、面饼。午餐多食米饭或馒头。荤菜以猪肉、鱼虾、蛋为主,素菜多为瓜、豆、白菜、萝卜等。

煎饼

煎饼是赣榆地区地方土特食品和传统家常主食,薄如纸、脆如酥、少水份、耐贮存。历史悠久,创制年代可以追溯至秦汉时期。多用小麦糊、面粉、黄豆粉、玉米粉、地瓜粉等为原料,借助铁质鏊子草火摊制而成。食用方法多样,有煎饼卷油条、凉粉;煎饼卷大葱、虾皮;煎饼卷干鱼等。

赣榆区

赣榆粉

赣榆粉主要包括凉粉、黄粉、薄粉和白粉。凉粉主要原料是小豌豆,加水浸泡10小时左右后再磨,磨好后静置一段时间将油粉净出,加水放进锅里熬制而成。黄粉的做法与凉粉相同,原料是大豌豆。薄凉粉主要原料是豌豆和绿豆,比一般的凉粉要薄,比水稠,一般用汤勺舀吃。赣榆粉适宜与煎饼、油条搭配,食用时放入酱油、香油、辣椒、蒜泥、小腌菜等调味品即可。

赣榆区

青浆

赣榆区

青浆又叫“渣腐饭”,可做菜也可做饭。做法简单,配料都是赣榆本地土产,包括黄豆面、豆芽,萝卜、菠菜、白菜、花生米、荠菜,还可加上晒干的扁豆角或地瓜叶子。先将黄豆面投入水中煮沸,再依次将菜放入,开锅后撒些细盐即成,吃时佐以大椒和大葱。以春,秋两季食用为佳,春季的枸杞叶、荠菜、秋季的地瓜叶等都是做清浆的最佳材料。

蟹籽豆腐

赣榆区

蟹籽豆腐也叫“蟹黄豆腐”。迟捕上来的彤蟹,蟹黄已发育为蟹籽,渔民把它取下来,上磨研成糊状,过滤煮熟后,凝结成豆腐一样的东西,黄里透红,与鸡蛋、豆腐同炖。蟹、鸡蛋融合豆腐的清香,口感嫩滑有嚼头。

板栗

赣榆有万亩板栗,是连云港市板栗之乡,其中黑林板栗已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板栗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脂肪和糖分等,营养价值极高。生食、炒食、煮食、烹调菜肴均宜。

赣榆区

习俗

特色节庆

过半年

农历六月初一,俗称过半年。全家人团圆,吃新麦子面饺子。赣榆区中部地区有此俗。

入伏

初伏日,鼓励小孩子多吃瓜果,吃初伏粥和马齿苋菜。初伏粥用绿豆、腊米、灯草,竹叶熬成。新媳妇到娘家去“躲伏”,待中伏末带回凉席、扇子、竹帘、瓜果等孝敬公婆。

传统仪式

婚嫁习俗

支床,请专人按“年八帖”确定的方向、位置支床,挂敦帐。床上放枣子、栗子,选两男童在床上滚动,支床者念颂词:“八颗栗子八颗枣,八个学生满床跑,四个进了京,四个去赶考,荣华富贵,世代都好。”过轿,婚期前一天,男方将花轿、催妆衣等送到女方,女方以鱼回礼,女方亲友为出嫁女子送首饰、衣物、器皿、钱币、糕点,称“装箱”。装箱时,多由舅舅主持仪式,长辈给喜钱“压箱”。晚上,男方设酒席宴请本族长辈,称暖房酒。过对月,结婚满1个月,丈夫送新娘回娘家,新娘至少要在娘家过18天,称过对月,到期后,由丈夫接回。

人生习俗

婴儿出生第三天中午前,女婿带熟鸡蛋96个到岳家报喜。生男孩鸡蛋染大红,生女孩鸡蛋染紫、红、黄、绿、蓝5色。岳家回生鸡蛋99个,生鸡蛋意“再生*,99意“喜不足”,并把报喜的熟鸡蛋分给附近的亲友。送粥米,男婴出生12天,女婴出生9天,外婆家送粥米,男婴,送无领、横布做的顺头套小衫,女婴,则送偏襟小衫,其他亲朋在婴儿未满月前送粥米。周岁,亲戚、朋友送周岁礼,男家必送一身黑色衣服。扶小孩挪步,在两腿间的地上划上几刀,称“剁绊脚丝”,吃“长生面"。有的娇气男孩头后留独辫子,到12岁生日才剃掉,戴耳坠子、项圈,系长命锁,穿女孩子的衣服至12岁,坠子须到结婚时由新娘取下。寿诞,老人66岁、77岁生日甚为重视,家里点“长寿灯”,设酒席祝贺。女儿、女婿送寿礼、拜寿,俗说:66吃闺女1刀肉,77吃闺女1只鸡,88吃闺女1只鸭。

艺术

石雕

石雕,亦称“石刻”,是中国古代五大传统雕塑之一。赣榆区石雕艺术可以上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发现的有龙山文化遗物石祖,汉代石羊、石人,元代经幢石塔,明代石佛、石狮等。汉以前的石雕工艺古拙、粗放,元以后的石雕渐趋精细、流畅。石雕艺术雕刻方式多种多样,按雕件形体的不同,可分为立体石雕、平面石雕;按雕件表面造型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浮雕、圆雕、沉雕、影雕、镂雕、透雕等六大类。雕刻时,讲究“因材施艺,刻法嬗变”。20世纪90年代初,赣榆区石材厂的圆雕石狮闻名海内外,班庄镇被连云港市政府命名为“石材之乡”。21世纪,班庄镇年产板材达数十万平方米,人物、动物等石材雕像近千件,远销十多个省、市,外销日本、韩国、新加坡、欧洲等国家和地区。代表作品有白求恩雕像、吴承恩雕像、徐福雕像、李时珍雕像、俞增霞烈士像等。

赣榆区

柳编

赣榆区柳编工艺品历史悠久,据《赣榆县续志》附编记载:民国5年土城的“柳婆罗”参加国际巴拿马赛会,获四等奖。柳编艺人编制柳制品是在“地窖子”里进行的。人在地窖内扳柳,保温又保潮,编制的工艺品质地好,不易折断。柳编以染色工艺、结合工艺、混编工艺、柳木结合家具、柳皮贴面家具等为艺术特色。编织出的工艺品形态各异,既可观赏,又实用。特别是柳编贝雕花卉工艺品,深受中外客商的青睐,以其新、奇、巧畅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赣榆区

风景名胜

综述

赣榆依山傍海的区位优势和地理特点,使赣榆与生俱来便有一种独特的山魂海韵。拥有江苏最长的沙质海岸,被誉为江苏“北戴河”;新城向东浅海8千米,是有“秦山古岛、黄海仙境”之称的秦山岛;又是中国徐福文化的发源地。截至2023年8月,赣榆区有国家AAA级旅游景区7个,国家AA级旅游景区3个。

境内主要旅游景区

类别

景区名称

国家级AAA级旅游景区

秦山岛、和安湖湿地公园、徐福泊船山风景区、夹谷圣境景区、抗日山烈士陵园、海州湾旅游度假区

国家级AA级旅游景区

罗阳湿地休闲度假区、青口生态公园、小塔山水利风景区

其他旅游景区

徐福村、宋口村、班庄红领巾水库、双龙井等

资料来源

重要景点

夹谷圣境景区

夹谷山位于赣榆西部的夹谷山,海拔304米,是历史上齐鲁会盟之地。山上有明代“圣化亭”遗迹石阶坡段残基10余层,最长7米,最高约5米,会盟时所筑礼坛、所建圣殿、魁星阁、夹谷书院等遗迹,有“孔子相鲁会齐侯处”石碑1处,为明代万历四年(1576年)所立。夹谷山因“夹谷会盟”而名传千古,并引来了不少名人儒士来此参观游览。山风吹过夹谷山石洞岩隙发出的阵阵鸣响,酷似黄莺啼鸣,“夹谷莺啼”被列为“赣榆八景”之首。夹谷山片区已初步形成集农业观光、果蔬采摘、生态休闲、爱国教育、军事体验于一体的“红绿经典”旅游风景区,每年吸引各地游客30余万人次。

海州湾旅游度假区

海州湾旅游度假区位于海头镇小口村,区内自然条件优越,风景迷人,拥有江苏省最大的优质沙滩,素有“江苏北戴河”的美誉。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逐步形成洗海澡、游沙滩、采海贝、海钓、吃海鲜、观海潮等滨海特色旅游服务。有岸上游乐区、沙滩浴场区、槐林休闲区、别墅区、商业服务一条街,“四区一街”景点功能日趋完善。

赣榆区

小塔山水利风景区

小塔山水利风景区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境内塔山镇,西依沂蒙山余脉,北靠大吴山,依托江苏省第二大水库——小塔山水库而建。景区属水库型水利景区,面积为40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积24平方千米。是国家级水利景区、国家AA级景区、江苏省二星级乡村旅游点。景区群山环绕、景色秀丽,水利工程气势磅礴,有端木书台、祠堂遗址等历史遗迹,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景区规划以低山丘陵为背景,立足水利工程设施,突出景区的生态性、科普性和休闲性,将景区打造成为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的休闲度假中心。近年来,景区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配套设施日趋完善,接待能力不断提高,现已成为赣榆西部观光带的重要节点。

赣榆区

和安湖湿地公园

赣榆区

和安湖湿地公园位于赣榆新城东部,是国家AAA级景区。公园面积104公顷,是赣榆新城10千米环城水系的组成部分,兼具调蓄、洗盐与景观功能。和安湖之名源于古代赣榆和安圩,有追求和谐安康之意。对于保护物种、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赣榆四季田园

赣榆四季田园位于赣榆区墩尚镇,是江苏省二星级乡村旅游点。四季田园把原有的沙河蔬菜产业园、墩尚泥鳅产业园、罗阳耐盐碱苗木产业园串联成线,打造“一区三园”架构的四季田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建成核心区4万亩,辐射带动10万亩,已有入园企业23家,行业协会两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家。园区以科研院所为依托,2011年上半年入选江苏省级农业园区。墩尚泥鳅产业园的餐饮、住宿、会议功能齐全,多次接待国家级学术会议,有特色美食泥鳅宴。2010年,墩尚泥鳅产业园获评市级千亩连片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创建先进单位。罗阳耐盐碱苗木9600多亩,一期花卉苗木生物技术研发中心,四座联动大棚共1.2万平方米。

赣榆区

对外交流

2012年5月,江苏女子民族乐团赴土耳其参加纪念中土建交50周年交流演出。2013年,江苏女子民族乐团应美国华人联合总会邀请,赴美举办民族音乐会巡演。2014年首届丝绸之路摄影大展举办,一带一路沿线20个国家、城市参展,其中优秀摄影作品在87个中国驻外使领馆展览。2015年,市艺术学校青年歌舞团赴以色列、巴勒斯坦开展“欢乐春节”文化交流活动,黑陶、葫芦画、贝雕等非遗项目赴新加坡展览展示,女子民乐团赴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开展交流演出。

赣榆区,自1990年起先后举办九届国际徐福文化节,2016年举行徐福文化与“一带一路”城市文化产业国际论坛,中国、日本、韩国领导、专家、学者会聚一堂。日本人中姓氏以“福”“羽田”开头的家族都把徐福当作祖先,2002年日本前首相羽田孜先生在赣榆祭奠,并多次表示,羽田家族之根来自中国,祖先是徐福。 2019年10月25日至27日,第十一届徐福故里海洋文化节暨2019赣榆发展大会在连云港市赣榆区举办,邀请400余位海内外嘉宾参会,促进了赣榆与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共签约23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51.6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0个、10亿元以上项目4个。

著名人物

人物

简介

徐福(生卒年不详)

秦代著名方士,通晓医学、天文、航海,徐福受秦始皇之令,率童男童女三千人东渡瀛洲,为皇帝寻找长生不老药。徐福不仅是人类驾驭海洋的历史第一人,也是开启中日文化交流历史的第一人

胡松年(1087~1146)

高宗年间,先后自左朝奉大夫拜吏部尚书,迁端明殿学士,除签书枢密院事,权参知政事(副宰相)。精通《易经》,著有《石州词》

裴天祐(生卒年不详)

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历官建安令(今福建省建瓯县)、监察御史,巡按河南、陕西、四川、山东。拜大理寺右丞、左丞,晋右少卿。逾年擢升光禄寺正卿,终致仕归里。撰写《鬻儿行》长诗,著成《拙逸亭稿》

吴敬梓(1701~1754)

清代伟大的讽刺作家、著有《儒林外史》

宋瑞麟(1856~1931)

幼时家贫,自学渐通医药,在夹谷山区采集草药为邻里疗疾,得村儒医尹广纪赏识。后精内、外、妇、儿诸科,声名播于全县。对病人先急后缓,对穷人不收诊费,只取药费

许鼎霖(1857~1915)

光绪年间曾任清政府驻秘鲁领事,秘鲁政府对华人征税甚苛,许鼎霖据理力争,使其退还多征税款,并改订商约,甚得旅秘华侨拥戴。倡教育,办实业,兴农垦,治水,赈灾,皆有一定实效,与张謇、沈雲霈并称江北三名士

周藩西(1884~1953)

精通医学,尤长于伤寒、妇、儿诸科。民国12年,新浦霍乱流行,以针刺和黑锡丹救人无数。著有《中医初学捷径》《辽东药物粗识》,批注《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

符竹庭(1912~1943)

历任中央红军独立二团大队政委、红三军第七师特务团政委、七师二十一团政委、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六团政治处主任等职。参加长征和平型关大战

方敬(1931~)

曾任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2017年当选第六届中国道德模范。资助任庄村260余名寒门学子上大学

表格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8月

重要荣誉

赣榆区是中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2012年至2014年,赣榆区均位居中国百强县前90位。

2012年,赣榆区入选中国百强县,排名第96位。2013年,赣榆区入选中国县域经济(市),排名第93位。2014年,赣榆区位列中国百强县市排行榜第84位。2015年以来,赣榆区均位居中国科学发展百强区第80余位。2019年,赣榆区位居中国投资潜力百强区第29位。

2020年,赣榆区被列为“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8月入选“2020中国公平教育百佳县市”名单。8月24日,入选“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名单。

2021年9月8日,赣榆区入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