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前身
鲁迅艺术学院时期
1938年4月10日,在延安城内的中央大礼堂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鲁迅艺术学院宣告成立。1938年8月,鲁迅艺术学院成立了实验剧团,由王震之担任主任。1939年7月,根据中央的部署,沙可夫和吕骥率领部分人员离开鲁迅艺术学院赴前方组建华北联合大学文艺部。1939年8月,鲁迅艺术学院的校址由北门外迁到延安东郊桥儿沟的天主教堂。
1940年7月,鲁迅艺术学院成立音乐工作团,冼星海任主任。1940年后,鲁迅艺术学院将学制改为三年,明确了学院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的文艺学院,强调“要专门化”。根据革命的需要,鲁迅艺术学院在各根据地陆续办起了分校,如晋东南、晋西北、华中新四军、冀察热辽和东北等地。1943年鲁迅艺术学院并入延安大学,改名为“鲁迅文艺学院”。1944年5月,周巍峙率西北战地服务团从抗日前方返回延安,编入鲁迅文艺学院。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鲁迅艺术学院组成了三个文艺工作团赴各地开展工作:以陈荒煤为团长,率晋冀鲁豫文工团赴太岳区,成立了晋冀鲁豫北方大学文艺学院;以舒群、沙蒙、田方为正、副团长,率领东北文艺工作团赴东北,活跃在东北解放战争的前线和后方;以艾青为团长,江丰为副团长,率华北文艺工作团赴张家口,编入华北联合大学,恢复联合大学文艺学院。1945年11月,按照党中央的决定,鲁迅文艺学院在周扬、沙可夫的率领下迁离延安赴东北,后因东北战场形势变化,迁校队伍在张家口待命,与华北联合大学会合。1946年6月,鲁迅文艺学院奉命继续北上,周扬、沙可夫留任华北联合大学领导。在吕骥、张庚的率领下,鲁迅文艺学院于1946年9月到达佳木斯,编为东北大学文艺学院,由肖军任院长。
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时期
1939年5月,党中央做出决定,由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延安工人学校等四校抽调大批教员和学生组建华北联合大学。1939年7月10日,华北联合大学文艺部从延安驻地出发,为期三个月,到达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在阜平县城南庄一带建校。1939年11月7日,华北联合大学举行了开学典礼,设社会科学部、文艺部、工人部、青年部。1940年10月,中央分局指示文艺部改为“文艺学院”。1942年10月,因战情紧迫,华北联合大学缩编,文艺学院暂时停办。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以鲁迅艺术学院为主的延安文艺界组成了东北文艺工作团和华北文艺工作团。东北文艺工作团赴东北,建立了东北鲁迅艺术学院等文艺团体;华北文艺工作团则进入张家口,奉命并入华北联合大学,成为文艺学院复校的基础。1945年12月,华北联合大学在张家口恢复,文艺学院复办。1948年年初,华北联合大学搬到河北正定县城。1948年8月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和北方大学艺术学院合并组建华北大学三部。
华北大学三部时期
华北大学是1948年5月9日由党中央决定在华北解放区成立的高等学府,由晋察冀边区的华北联合大学和晋冀鲁豫边区的北方大学合并组建而成。华北大学下设一部政治学院,二部教育学院,三部文艺学院,四部研究部、工学院、农学院。三部文艺学院以培养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干部为目标。1949年7月,根据中央指示,华北大学停止招收新生,为组建新式正规大学做准备。8月,原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的部分人员北上并入华北大学三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三部组成千人的秧歌队,参加了庆祝大会和群众大游行。
国立戏剧学院时期
1949年7月,根据戏剧界代表们的倡院议,中央决定成立戏剧、美术、音乐高等院校。经中央批准,成立了国立戏剧学院筹备委员会。8月,中央任命欧阳予倩担任国立戏剧学院院长,负责国立戏剧学院筹委会的工作。9月,华北大学三部的戏剧老师,部分音乐、美术教员及行政等人员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并入华北大学三部的师生,连同从东北鲁迅艺术学院调来的一部分干部及原在国统区和香港的一批艺术家和知名人士,在筹委会的领导下,开始了国立戏剧学院的筹建工作。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将北洋政府总理靳云鹏的宅第确定为国立戏剧学院的校址——棉花胡同12号(北京东城区东棉花胡同39号)。11月,毛泽东主席为学院题写了校名。11月30日,中共文化部机关党委批准成立中共国立戏剧学院党组,并指定成员。1949年11月开办了一年制的普通科。

中央戏剧学院时期
中央戏剧学院正门
截止2022年12月,学校有13个系,11个本科专业,27个本科专业方向。
院系 | 专业 | 方向 |
表演系 | 表演、曲艺 | 话剧影视表演、曲艺相声创作表演 |
音乐剧系 | 表演、音乐剧 | 音乐剧表演 |
京剧系 | 表演 | 京剧表演、京剧音乐伴奏 |
歌剧系 | 歌剧表演 |
舞剧系 | 舞剧表演 |
偶剧系 | 偶剧表演与设计 |
导演系 | 戏剧影视导演 | 戏剧导演 |
电影电视系 | 戏剧影视导演、艺术管理 | 电影导演、影视制片 |
戏剧管理系 | 艺术管理 | 演出制作、剧院管理 |
戏剧文学系 | 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学 | 戏剧创作、电视剧创作、戏剧史论与批评、戏剧策划与应用 |
戏剧教育系 | 戏剧教育 | - |
舞台美术系 |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录音艺术 | 舞台设计、舞台灯光、舞台服装、舞台化装、舞台造型体现、舞台技术、演艺影像设计、演艺声音设计 |
电影电视系 | 录音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 | 电影声音设计与制作、广播电视节目主持 |
师资力量
截止2022年10月,学院有专任教师3301人、外聘教师76人。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112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37.21%;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173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57.48%;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277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92.03%。截止2022年12月,学院共有20位教师入选北京市教学名师。
获奖类型 | 获奖级别 | 姓名 |
教学名师 | 北京市教委 | 鲍黔明、谭霈生、常莉、刘立滨、徐平、刘杏林、章抗美、武亚军、张先、郝戎、廖向红、姜涛、孙大庆、马述智、张庆山、陈刚 |
青年教学名师 | 曹艳、王鑫、余欣、杨硕 |
学科建设
截止2022年12月,有1个世界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2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层次 | 专业 |
世界双一流建设学科 | 戏剧与影视学 |
二级国家重点学科 | 戏剧戏曲学 |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 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 |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戏剧戏曲学 |
教学情况
截止2022年12月,学院有中国唯一的表演专业领域国家级教学团队、唯一的导演专业领域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唯一的音乐剧表演教学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唯一的戏剧影视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北京市级优质本科课程13门,其中3门课程为重点项目。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3个,北京市优秀育人团队3个。截至2022年10月,学院共有校内外实践教学及实习实训基地16个。
获奖类型 | 获奖级别 | 获奖单位名称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国家级 | 表演、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戏剧学、艺术管理、戏剧教育、播音与主持艺术 |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国家级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课、舞台人生:走进戏剧艺术、音乐剧演唱(二) |
北京市级优质本科课程 | 省部级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多幕剧排演(一)、阅读与鉴赏等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国家级 | 中央戏剧学院教学实习演出中心 |
国家级教学团队 | 教育部 | 表演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等 |
优秀教学团队 | 北京市教委 | 表演系、导演系教学团队、戏剧文学系教学团队 |
优秀本科育人团队 |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教学育人团队、表演系表演教学团队、舞剧表演育人团队 |
注:以上为部分单位名称 |
学校合作
截止2022年12月,学校与中国和国际多个国家院校和政府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如英国盖德霍尔音乐戏剧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等。此外学校还与多所演艺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如国家大剧院、北京演艺集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中国数字文化集团等。
学术研究
科研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2年9月,学院拥有图书馆2个,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59.60万册,拥有电子期刊14.34万册,学位论文529.15万册,音视频12108.0小时。有中外文现刊300余种,数字资源和自建特色资源库近20种,特色音像视频资源1万余种,民国时期唱片5000余张,线装古籍及民国时期图书6万余册,舞台剧照及演出说明书20万余份。
学术期刊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央戏剧学院主办的“戏剧与影视学”学术期刊,1956年6月创刊于北京,原名《戏剧学习》,为院内学报,主编欧阳予倩。1978年复刊,1981年起开始海内外公开发行,1986年更名为《戏剧》,2013年起由季刊改版为双月刊。
《戏剧》被多个国家级学术评价体系确定为艺术类核心期刊:长期入选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南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5年入选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成为该评价体系建立后首期唯一入选的戏剧类期刊,已成为中国戏剧界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之一。截止2022年04期,复合影响因子:0.466。
研创平台
截止2021年7月,学院有学术研究和艺术实验机构1个,即戏剧艺术研究所。戏剧艺术研究所是中央戏剧学院学术研究和艺术实践机构。戏剧艺术研究所目前下设中国音乐剧教育与创作研究中心、东方戏剧研究中心、西方戏剧研究中心、影视艺术与传媒文化研究中心、传统戏剧数字化高精尖研究中心。
研创成果
截止2022年12月,改革开放以来,学院组织出版了廖可兑《西欧戏剧史》(1984 年获全国第一届戏剧理论著作奖)等13 部“中央戏剧学院戏剧艺术丛书”;出版了孙家琇《莎士比亚辞典》(获第二届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谭霈生《论戏剧性》(获第一届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路海波《电视剧编剧技巧》(获中国高等学校电影学会学术成果一等奖)等专著;整理出版了《欧阳予倩全集》(六卷)、《奥尼尔研究论文集》(两集)、《莎士比亚在中国舞台上》《美国戏剧论辑》等。承担了《新时期戏剧论》(负责人徐晓钟)、《现当代欧洲戏剧》(负责人丁扬忠)等国家重点艺术科研项目。“十二五”期间,学校教师获得以下艺术奖项,有布拉格国际演出设计与空间四年展最佳演出设计奖、国际舞台美术与技术展览会奖、维也纳音乐节钢琴金奖、“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文化部创新奖、国家舞台精品工程奖、全国戏剧文化奖、中国电影电视化妆金像奖、话剧金狮奖、北京市优秀小剧场剧目奖、全国小剧场话剧优秀剧目、中国戏剧节优秀舞美设计奖、全国电视戏曲“兰花奖”优秀舞美奖、中国戏剧梅花奖等。
校园文化
校徽
学院徽志为长方形,白色底色,深红色字体;上排为毛泽东题写的“中央戏剧学院”,下排为 The Central Academy of Drama;左右对称。学院徽章为长方形,印有毛泽东题写的“中央戏剧学院”。

校训
求真、创造、至美

求真,就是追求真实,追求真理,探寻戏剧艺术的真谛;创造,就是不断地创新和突破,以超越前人和自我;至美,就是实现中国乃至世界最好的戏剧教育,培养戏剧影视精英人才。
校风
团结、勤奋、严肃、活泼、创造
校旗
学院校旗为红底金字长方形旗帜,中央印有毛泽东题写的“中央戏剧学院”。


校歌
常青藤之歌

作词:刘国富;作曲:戴劲松
在世界的东方
有一个充满阳光的地方
常青藤长满学府院墙
团结勤奋活泼向上攀登共同的理想
在祖国的中央
有一个星光灿烂的地方
常青藤环绕着艺术殿堂
严肃求真创造至美闪耀人生的光芒
啊常青藤你根深叶茂
凝聚着我们的青春力量
啊常青藤你展翅飞翔
向着光明向着太阳飞翔
光明向着太阳飞翔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所任职务 | 姓名 |
党委书记 | 徐永胜 |
院长、党委副书记 | 郝戎 |
副院长 | 宋英、徐贞、孙大庆 |
党委副书记 | 蒋朗朗 |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葛秀珍 |
院长助理 | 陈雷 |
注:截止2023年5月16日 |
历任领导
历届领导 | 所任职务 | 任期 |
欧阳予倩 | 院长 | 1950年—1962年 |
张庚 | 党组书记 | 1949年—1952年 |
党总支书记 | 1951年—1953年 |
光未然 | 党总支书记 | 1950年—1951年 |
沙可夫(陈微明) | 党总支书记 | 1953年—1957年 |
党委书记 | 1957年—1961年 |
李伯钊 | 党委书记 | 1963年—1964年(代) |
1964年—1966年 |
金山 | 院长 | 1979年—1982年 |
曹禺 | 名誉院长 | 1979年—1996年 |
刘亚明 | 党委书记 | 1980年1月—1983年12月 |
牧虹 | 党委书记 | 1983年12月—1985年5月(代) |
1985年6月—1985年12月 |
徐晓钟 | 院长 | 1983年11月—1999年4月 |
名誉院长 | 1999年—2006年 |
王永德 | 党委书记 | 1987年2月—1999年4月 |
院长 | 1999年4月—2003年5月 |
刘国富 | 党委书记 | 1999年4月—2010年5月 |
刘立滨 | 党委书记 | 2010年5月—2017年9月 |
徐翔 | 院长 | 2003年5月-2018年11月 |
党委书记 | 2017年9月-2022年9月 |
参考资料 |
校区情况
东城校区
东城校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棉花胡同39号,为中央戏剧学院法定注册地址。东城校区建于1950年,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校名。东城校区共有三栋教学楼和南侧的南平房,分别为北教学楼、东教学楼、角楼、南平房,可同时为全校各个专业的师生提供教学、科研、实验的专业教学环境。



昌平校区
昌平校区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宏福中路4号。2004年10月,学院决定在昌平区北七家镇郑各庄村选址335亩地,作为新校区建设用地。12月8日,徐翔院长和郑各庄村委会书记黄福水分别代表双方在土地意向书上签字。2005年7月19日,教育部复函《教育部关于中央戏剧学院建设昌平新校区立项的批复》,批准中央戏剧学院新校区在昌平区北七家镇郑各庄村选址。2006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就中央戏剧学院的《关于中央戏剧学院选址建设有关情况的报告》批复,同意学院在昌平北七家镇郑各庄村选址建设新校区。2008年12月23日,中央戏剧学院新校区正式破土动工。新校区总用地面积223279平方米,其中建设用地14594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7123平方米,共有14栋建筑。一期建设项目包括表导演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宿舍1号及2号楼、食堂、后勤综合楼等;二期项目包括办公楼、理论教学楼、影视教学楼、舞美教学楼、剧场及制作中心。


校友情况
类型 | 姓名 |
导演人才 | 李保田、鲍国安、曹其敬、陈薪伊、张子扬、王晓鹰、查明哲、吴晓江、娄乃鸣、宫晓东、古榕、徐松子、任鸣、阎建钢、李六乙、张扬、唐烨、孟京辉、田沁鑫、张永新、成泰燊、徐纪周、徐昂、王炳燃、张静初、刘猛、张鲁一、汤唯、黄盈、李伯男、周申、刘璐、赵淼、齐溪、任素汐等 |
表演艺术人才 | 田华、于蓝、王铁成、严顺开、林连昆、陈宝国、赵奎娥、陈道明、姜文、丛珊、吕丽萍、巩俐、史可、徐帆、江珊、陈晓艺、陶红、李亚鹏、王学兵、陶虹、孙红雷、夏雨、章子怡、袁泉、秦海璐、刘烨、陈好等 |
注:截止2023年4月 |
所获荣誉
2016年12月,学院被国家禁毒办评为“全国禁毒先进学校”。
2018年12月,学院被首都高校“青春红丝带”社团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2018年首都高校“青春红丝带社团”先进集体。
2020年,学院被首都文明委评为“2018-2020年度首都文明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