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贝壳中等大小,成体一般壳长40mm,壳高37mm,壳宽20mm左右。壳质厚而坚硬,两壳膨胀,外形略呈正三角形,贝壳两侧略对称,前部短于后部,前部短圆,后部稍呈角度。壳顶膨胀,突出,向内和向前弯曲,因此形成两壳顶极为接近,略偏前方,位于壳长2/5处,经常被腐蚀。腹缘很弯几乎呈半圆形,背缘略呈截状,前缘圆。壳面呈棕黄色。黄绿色黑褐色或漆黑色,并有光泽,壳面颜色与栖息环境及年龄有关,具有同心圆的粗的生长轮脉。珍珠层淡紫色鲜紫色,并有瓷状光泽。壳顶窝较深。壳内面白色或青紫色。铰合部有3枚主齿,左壳前、后侧齿各1枚,右壳有前、后侧齿各2枚,侧齿上端呈锯齿状。足大,呈舌状。外韧带强,呈短、粗梭形,黄褐色,位于壳顶后部。外套痕明显,完整。前后闭壳肌痕皆呈卵圆形,略等大。河蚬为雌雄异体,但也见到有雌雄同体的个体。
幼贝、成贝及老年贝的贝壳形态变异也较大。
幼贝:壳薄,两壳不大膨胀,壳顶小膨胀,壳面花纹由同心圆的、距离相等的生长轮脉组成,轮脉细,壳面多呈黄绿色。
成贝:壳质厚,略膨大,前端宽圆,后端略有尖角,腹缘弧度强,壳顶突出;壳面花纹由距离不等、粗的生长轮脉组成,贝壳颜色有黄褐色、淡褐色、深褐色,并具有光泽。
老年贝:壳极厚,膨胀,壳长大于壳高,后端呈较大的尖角状,腹缘极弯,壳顶突出,极膨胀,向内、向前方弯曲,贝壳上部花纹由距离相等的生长轮脉组成,下部由距离不等的生长轮脉组成;贝壳颜色呈深褐色黑褐色黑色,呈漆色光泽。
物种对比
对比维度 | 蚬 | 蛏子 |
外观 | 
| 
|
体长 | 约40毫米 | 4~8.5厘米 |
分布区域 | 南极洲外各大洲水域 | 世界各地 |
食性 | 杂食性 | 植食性 |
科 | 花蚬科 | 竹蛏科 |
目 | 帘蛤目 | 帘蛤目 |
栖息环境
河蚬广泛分布于除南极洲外各大洲水域。生活在底质为砂、砂泥或泥砂的江河、湖泊、池沼、沟渠中,以通海江河的咸淡水交汇处分布密度较大;营穴居生活,穴居深度2~5cm。水温低于5摄氏度时,停止摄食;高于32摄氏度时,可能死亡;适宜生长水温为9~32摄氏度。河蚬杂食性,摄食底栖藻类、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等,以鳃过滤的方式取食。河蚬3月龄(壳长1.1~1.2cm)达性成熟,雄雌异体(偶有雄雌同体),分批成熟、分批产卵类型,体外受精。
在福建的生殖期为1~12月,以7~8月为盛期;在江苏以6月上旬至9月下旬为盛期。在适宜孵化的条件下,受精卵的胚体在担轮幼体期之后脱膜,此时体长200Lm;脱膜后进入面盘幼体期,期间营浮游生活;结束浮游生活后沉入水底,再经15~30d的发育,变态为针尖状的幼蚬,开始埋栖生活,这时把壳体埋在泥砂中,只露出水管进行呼吸和摄食、排泄。
河蚬对重金属的富集
由于河蚬具有分布广泛、个体较大、生活史较长、不主动摄取食物、容易采集等特点,同时由于河蚬是一种滤食性的动物,以水中的浮游生物(如硅藻、绿藻、原生动物、轮虫等)为食料,对毒物有很高的浓缩系数,能直接反映水体的重金属污染,被认为是非常适于作为水生生态毒理学上的重金属污染生物指示物。
生活习性
河蚬栖息于淡水、咸淡水的江河、湖泊、沟渠、池塘内,特别是在江河入海咸淡水交汇的江河中,底质多为沙底、沙泥底或泥底。水流较急或水流较缓的河湾、湖泊产量大,它们穴居于水底,幼蚬栖息于1cm~2cm深度,大蚬可潜居于2cm~20cm不同深度,以2cm~5cm处分布最多,它们以浮游生物(如,硅藻绿藻、眼虫、轮虫)为食料。
分布范围
河蚬广泛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江苏、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四川、陕西、山西、甘肃、宁夏及内蒙古等省(区)。
生长繁殖
雌雄异体或同体。成熟的卵子或精子排入水中受精,发育成幼蚬后沉入水底,营底栖生活。约3个月可发育成熟。亦有卵胎生的种类。
养殖水域的选择
河蚬最适宜在水流通畅、常有微流水的中型水域内进行繁殖生长,要求水源清澈、无污染并具有一定的肥力,但是也不能过分肥沃。水质中性或偏碱性为最适宜水质,水色呈浅黄绿色或浅绿褐色为最宜,透明度要求45~90厘m为宜,浮游生物较丰富,流速0.2~0.6m/秒。河蚬养殖水域内有回旋水流为最宜,回旋水流可促进浮游生物的繁殖和生长并处于流动状态,便于河蚬摄食。水流过急不宜河蚬生长繁殖和幼蚬的附着;若无水流则河蚬摄食差、生长慢、产量低。养殖河蚬的水域水深1.5~3m,并且水底具有软泥,使河蚬能够吸收更丰富的营养物质。
水域的控制与清理
我们选择在成子湖进行吊养工作,此处为湖内弯,水质较好、水深适宜、风浪小并且没有与青鱼和鲤鱼混养,这样有利于数据测量以及适宜进行吊养工作。在大多数的湖水中,同时进行着不同鱼类的养殖,此时需要将水域四周设置一些围网去阻拦鱼类,网格的大小适中,防止一些大型的鱼类进入养殖的河蚬区域即可,如果不设置这些设施,河蚬的幼体就会被鱼类当作饵料吃掉。若在一般养鱼的水体中养殖河蚬,必须提前2~3年清理对河蚬有害的青鱼、鲤鱼等,改善水体的水质,使水体具备满足河蚬生长所需的条件。
幼蚬的采集
幼蚬最佳的采集时间是每年的6月上旬,并且最佳的采苗水层深度是0.3~0.8m,此时虽是河蚬繁殖的高峰时期,但湖里的面盘幼虫含量也是最大的时候,这样就能尽可能地采集到更多的样本。幼蚬采集通过采用传统的网箱形式,但由于湖内风浪大,附着在网片上的幼虫易脱落,导致采苗数量很少,效果不理想。对传统网箱采苗器外部包小网目渔网、内部塞入大网目筛绢网的方法来减少挂脏现象对采苗效果的影响,同时对传统网箱性状加以改进,采苗效果良好。
幼蚬的放养
1、放养时间
当河蚬的面盘幼虫生长成幼蚬时,幼蚬壳长5~12mm,个体重量为0.6~1g/只,就可将其放入网箱进行竹筏吊养。投苗时间为3~4月或9~10月。
2、放养密度
幼蚬按照每笼250~300只的密度放置于网箱中,通过实验,该密度大小是最适宜养殖密度,使其增重效果达到最大,进行操作时要熟练轻快,避免伤害幼蚬。
3、起捕
网箱养殖与传统养殖的起捕方式不同,网箱养殖起捕更加方便,只需将网箱提起,倒出箱内河蚬即可,无须再次划船捕捞,会更加方便,快捷,减少劳动力成本和时间成本。
4、适当分苗
当河蚬生长至规格区别明显,需要在起捕之后将其分开养殖,规格大的放在一堆,规格小的放在一堆,这样使其养殖密度小,能让河蚬得到更多的氧气和饵料,有利于河蚬的生长、并大大提高成活率。
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河蚬的生长状况。河蚬放养后,应经常巡查湖区水质情况,制定管理措施,做到每周一查,每月一检,确保网箱的稳固与网衣的完整,对于破损的网箱应及时修复,防止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定期清理网箱,防止其他生物的附着,影响网箱内外水流的交换。清理网箱的方式通常采用人工摘除、高压水枪冲刷等。
主要价值
用途价值
蚬又为中药药材,具有通乳、明目、利小便和去湿毒等功效。贝壳可锻烧石灰。蚬是棘口类吸虫的第2中间宿主。中国常见的河蚬壳长约40毫米,高30毫米。壳质厚而坚硬,外形略呈正三角形,两侧略等称。壳面呈黄绿色、黑褐色和黑色,有光泽,壳内面呈淡紫色、鲜紫色和瓷状光泽。栖息于江河、湖泊内。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可供食用亦为鱼类、禽类的饵料,并可做为农田肥料,亦可入药。

烹饪方法
尖椒炒蚬肉
主料:蚬750克,辣椒(青、尖)200克。
调料:姜5克,大葱5克,盐5克,味精3克,胡椒1克,植物油10克,花椒2克,醋5克,淀粉(豌豆)5克,料酒5克。
做法:
1.将蚬洗净,上锅蒸熟,取肉去沙线,洗净。尖椒洗净,切象眼片。
2.锅内加水烧开,将蚬氽水,捞出。
3.锅内放少许油,葱姜爆锅,烹入料酒,加入尖椒炒熟,再倒入蚬肉,加精盐、味精、胡椒粉、醋调味炒匀,用少许湿淀粉勾芡,淋入花椒油即可。
蚬肉炒韭菜花
主料:蚬子250克,韭菜花200克。
调料:盐3克,味精3克,植物油50克。
特色:色泽美观,咸香鲜美。
做法:
1.将蚬肉洗净焯水;
2.锅上火加油烧热,加入韭菜花快速煸炒后加入蚬肉,调味品,翻炒几下淋明油即成。

凉拌蚬子
主料:蚬子600克。
辅料:柿子椒100克,
调料:小葱5克,大蒜(白皮)3克,姜3克,酱油6克,料酒30克,盐3克,白砂糖3克,味精1克。
特色:味道鲜美,肉嫩可口。

做法:
1.将蚬子放入盐水中,吐沙后用清水洗净;
2.大蒜、姜洗净切末;香葱洗净切碎;红辣椒洗净,去蒂、切丁;
3.往锅里加半锅水,入蚬子,小火煮至蚬口微张即可用筷子夹出;
4.加入米酒、白糖、酱油、蒜末、香葱和红辣椒搅拌均匀即可。
潮汕地区食蚬的方法
潮汕人食蚬,可谓到了极致,或炒或汤或煎或腌,五花八门,各有特色,令人叹为观止。脱壳的蚬肉或拌以葱丝炒之,或加入茨粉煎成蚬烙,皆成佳肴。有一种烹调方法,俗称“含蚬”的,其制法是将河蚬洗净置入锅中,待蚬壳开启,烫以开水,有顷,将热水滤去,如此反复两三次。蚬肉既熟,却不过分缩水,饱满如初。最后再将河蚬倒入由葱珠油、鱼露、味精、盐等调味品配合而成的溶液中浸渍,便大功告成。食之,其味甜美,令人胃口大开。
说到最美味的做法,可以说是腌蚬吧!蚬是一种蚬属双壳纲软体动物,栖息于湖泊、江河中,天然资源丰富。。蚬个子虽小,但肉丰味美,经多道工序腌制之后,其味更佳。存放愈久,漂洗干净后,先用食盐粗腌三五天,保其品质。食用之前,先把精腌的蚬子用清水漂去过多的盐分,再用上好的酱油、糖、米酒、少许老醋重新腌制几日,就可以食用了。
经济效益
长期以来,洪泽湖河蚬因其质量好、品质高、口味佳而畅销日韩市场,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被誉为洪泽湖渔民的“金疙瘩”,河蚬产业进而也成为洪泽湖渔业经济中的主导产业之一。因此,河蚬资源的丰歉、价格的高低,都直接影响到洪泽湖涉蚬渔民的经济利益,以及河蚬加工企业乃至整个河蚬产业链的整体利益。
功效
蚬肉的功效介绍
蚬肉(《唐本草》)
来源
为蚬科动物河蚬等的肉,植物形态详蚬壳条。
药理作用
日本蚬的提取物如注入犬的门静脉或股静脉后,血流中可出现腺甙类物质,肝静脉中最多,因此其主要释放部位当为肝脏。
腺甙
有促进淋巴流量的作用。
性味
甘咸,寒。
①《唐本草》:冷,无毒。
②《本草拾遗》:微毒。
③《纲目》:甘咸,冷,无毒。
功用主治-蚬肉的功效
清热,利湿,解毒。
治消渴,目黄,湿毒脚气,疔疮痈肿。
①《唐本草》:治时气,开胃,压丹石药及疔疮,下湿气。
下乳,糟煮服良,生浸取汁,洗疔疮。
②《日华子本革》:去暴热,明目,利小便,下热气,脚气湿毒,解酒毒目黄,浸取汁服,主消渴。
③《纲目》:生蚬浸水,洗痘痈无瘢痕。
④《本草求原》:饮食中毒,黄蚬汤可解。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1~3两;或煮食。
外用:捣敷。
宜忌
①《本草拾遗》:多食发嗽及冷气,消肾。
②《本草求原》:遗浊勿食。
选方
治疔疽恶毒:蚬肉杵烂,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