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鲳(学名:Pampus argenteus)又名镜鱼、鲳鱼、白鲳,鲈形目鲳科鲳属鱼类。一般体长为200~240毫米,重达400~550克。因其背部呈淡墨青色,腹部呈白色,具有银白色光泽,因此得名“银鲳”。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南起波斯湾至印度尼西亚,北至日本北海道;在中国诸海域均有分布,其资源量以东海北部近海最高,其次是南部近海和北部外海,南部外海和台湾海峡较低,常栖息于潮流缓慢,水深50米左右的海区内。

2007年12月,中国农业农村部将其列入第一批设定的《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2014年,银鲳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定级为易危(VU)物种。银鲳味美刺少,营养丰富,是中国主要经济鱼种之一,与大黄鱼、带鱼以及乌贼一起,被称为“四大海产鱼类”,其鳞片还可制作装饰品的发光面,具有良好的食用和经济价值。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银鲳的:形态特征、分布栖息、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人工养殖、物种保护、主要价值等介绍

中文名

银鲳

英文名

Silver Pomfret、Chinese Pomfret

别名

鲳鱼、镜鱼、白鲳、正鲳

拉丁学名

Pampus argenteus

命名者

Euphrasen

命名年份

1788

动物界(Animalia)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硬骨鱼纲(Osteichthyes)

亚纲

辐鳍亚纲(Actinopterygii)

鲈形目(Perciformes)

亚目

鲳亚目(Stromateoidei)

鲳科(Stromateidae)

鲳属(Pampus)

银鲳

体长

200~240毫米

体重

400~550克

形态特征

银鲳一般体长为200~240毫米,重达400~550克。

银鲳体形侧扁,背部和腹部边缘呈弧形隆起,身体以背鳍前部最高,向吻端倾斜,尾柄较短,高与宽比例约相等。吻及上颌稍突出,吻圆而短钝,两颌具细齿一行,排列紧密,犁骨、腭骨及舌面没有细齿。头小,高而扁,与胸相连,头长为吻长3.8~5.3倍;眼小,侧位,靠近头部前端,眼间隔宽,约为眼径的2倍;鼻孔分为前后两个,分别为圆形和裂缝状。银鲳鳃孔较小,没有假鳃,鳃耙排列较为松散、细弱;前面的鳃盖骨边缘没有游离,主鳃的盖骨硬度较软,并且有扁棘;食道侧囊有乳头状突起。

银鲳的侧线完全,呈现与背缘平行的弧形。背鳍十分光滑,易与金鲳(Trachinotus ovatus)加以区别。小戟状的背鳍棘在银鲳幼苗时极为明显,成年的银鲳无腹鳍,背鳍棘很短并隐藏在皮下;前部鳍条则呈镰状隆起。臀鳍与背鳍同形,前鳍条更长并呈镰刀状,但是没有达到尾鳍基部。尾鳍表现为两叉的形状,下叶比上叶长,尾柄侧扁并且较短。

银鲳的鳞片上有黑色小点,头部除上下颌和吻部以外,身上几乎全部被细小圆鳞覆盖,前端鳞片斜插进其真皮内,后端呈游离状,像瓦片一样排列在表皮下。银鲳的腹部为乳白色,但其身体和背部的颜色为淡墨青色,但整体泛有银色光泽,故称为银鲳。

银鲳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银鲳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南起波斯湾至印度尼西亚,北至日本北海道。在中国沿海等地分布较广,东海北部的近海区域分布最多,其中包括吕泗渔场和舟山渔场,其次是北部外海、南部近海,分布较少的是南部外海以及台湾海峡区域。

银鲳

栖息环境

银鲳通常生活的较为分散,属于近海暖温性的中下层鱼类,栖息于水深30米至70米的区域;常生活在海水流动速率比较缓慢的海域内,大多数集群于阴影之中,早晨和黄昏时常在水的中上游区域。

生活习性

银鲳存在季节洄游现象,即冬季在外海深水区,每年春季再随着水温回升,各越冬场的鱼群按照各自的路线向近海做产卵洄游。

成年银鲳主要以水母、底栖生物和小鱼为食,幼鲳主要摄食小鱼、箭虫和桡足类。主要原因是,银鲳自身保护能力差,游泳的速度相比较慢、嘴巴又比较小,不能很好的在水中捕食。

生长繁殖

银鲳雌雄比例大约为1:1,其中1龄银鲳有90%为性成熟,达到2龄后则均为性成熟个体。多数1龄鱼种达到性成熟后,怀卵数目为8万至35万粒左右,然而,银鲳个体之间的怀卵量差异较大,可达十多倍。从地域来看,银鲳怀卵量自南到北呈现逐渐增加的态势,平均达到18万粒。

每年的5月至6月份为银鲳生殖季,其中以5月份为产卵盛期,银鲳产卵喜在水深约10米至20米的浅海滩涂、岩礁等地的河口一带产卵。

由于各个海域的温度不同,导致银鲳的生长季节也有所不同。中国舟山渔场的银鲳繁殖期有所提前,而科威特海域银鲳的繁殖期却有所推后。

银鲳的繁殖与水体温度有着密切联系,中国浙江舟山渔场的银鲳繁殖水温设定为14至22℃,最适温度为16至20℃;而在科威特海域,银鲳的繁殖水温设定为26至32.5℃。

人工养殖

为了缓解捕捞对野生资源的破坏,银鲳的人工繁殖技术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

由于银鲳是细鳞鱼类,鳞片极容易脱落,捕获活体后暂养驯化有较高的难度。一般银鲳捕捞后存活时间不超过两天,个体越大、性腺发育好的银鲳越是容易死亡,因此亲鱼的性腺成熟度是成功人工培育银鲳幼苗的关键之一。

因而在中国开展银鲳育种的研究院所,都是采用从海洋中捕捉野外成长的亲鱼,再经过人工授精获得受精卵的方法。人工授精对银鲳的受精率和孵卵率也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在海捕过程中,银鲳亲鱼的精卵质量,更是影响受精率与孵化率的重要因素。

2000年6月,在进行银鲳的人工繁殖过程中,研发人员通过使用野生银鲳怀卵亲鱼来获取相应受精卵,再经过人工培育养殖,获取初步孵化的幼鱼成功达到了几十万只,后续继续培育银鲳幼鱼近千只。2017年2月,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实验,在中国象山养殖示范基地的银鲳室内养殖池中,科研人员打捞出来一只最大的银鲳重量竟高达245克。因此银鲳终于可以通过人工培育养殖。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1960年以后,由于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等野生资源的逐步衰减,银鲳才得以开发利用,并逐渐成为渔民的捕捞对象。中国银鲳的每年捕获数量呈现不断增加的态势,银鲳资源现状不容乐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过量捕鱼和海域污染,银鲳数量急剧下降。为了有效养护和合理利用海洋渔业资源、促进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同意,农业部决定自1995年起全面实施海洋伏季休渔制度。它规定某些作业在每年的一定时间、一定水域不得从事捕捞作业。因该制度所确定的休渔时间处于每年的三伏季节,所以又称伏季休渔。

在2010年前,东海区域的银鲳年产量基本还能维持在10万吨以上,但是在2013年左右,浙江海域的银鲳捕捞产量为8.5万吨,且每年呈现1万吨左右的减少势态。因此,伏季休渔制度从根本上并不能改善捕捞银鲳数量逐渐减少的现状。

保护级别

2014年,将银鲳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其定级为易危(VU)物种。

致危原因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认为北波斯湾银鲳鱼种群正被过度捕捞。尽管捕捞数量在下降,但人们并没有减少对银鲳鱼的捕捞。并且银鲳所生活的水域水质污染和生境退化、人为入侵和干扰、气候变化和恶劣天气、生活废水排放和固体垃圾的丢弃等因素对银鲳构成重大威胁。

保护措施

1979年2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的《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规定银鲳为重点保护对象。

2007年12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了《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根据《渔业法》和《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的相关规定,银鲳被包含其中作为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物。

2011年12月13日,农业部办公厅调整了吕泗渔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面积范围和功能分区,其中重点保护对象为银鲳产卵亲体及其幼体。

执行最小可捕捞标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的有关规定和《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的相关要求,为有效保护银鲳幼鱼自然资源,有效推动中国海洋渔业资源恢复以及可持续利用。自2018年开始,实施15种重要经济鱼类的最小捕捞标准和幼鱼比例管理规定,其中规定可捕标准为叉长150毫米。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银鲳是名贵的海产鱼类,中国浙江省宁波市在1998年对银鲳的捕获数量就高达3万余吨,说明银鲳是渔民的重要捕捞目标,捕获量较高,其价值也在大幅度的提高,不仅可以作为烹饪食材,其鳞片也可制作成为装饰品的发光面,在生活中进行使用。

食用价值

银鲳肉质鲜美,所含营养丰富,可新鲜销售,也可制作成罐头,在浙沪一带常是宴席中招待宾客的重要食材。

银鲳的主要成分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等。蛋白质含量为16.76%,脂肪含量为5.03%,多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13.11~22.50%,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之和占脂肪酸总量的7.18~10.08%。

食用银鲳幼鱼可弥补谷物中赖氨酸的不足,可提高人体对蛋白质的利用率。

银鲳

药用价值

味甘,性平,具有补胃、益气、养血、柔筋等功效,适用于消化不良、脾虚泄泻、贫血、筋骨酸痛、神疲乏力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