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靡菲斯特》(英文名:Mephisto)是由伊斯特凡·萨博执导,伊斯特凡·萨博、克劳斯·曼、彼得·杜巴根编剧,由克劳斯·马利亚·布朗道尔、克里斯蒂娜·杰恩达、伊迪科·班萨吉等人主演的彩色剧情片,该片由匈牙利、联邦德国、奥地利联合摄制,于1981年2月11日在匈牙利首映。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靡菲斯特的:影片剧情 、角色介绍、影片制作、影片特色、影片配乐、 上映日期、 获奖情况、影片影响、评分与评价等介绍

中文名

靡菲斯特

英文名

Mephisto

别名

梅菲斯特 / 恶魔

语言

德语/匈牙利语/英语/拉丁语/法语

影片片长

136分钟

获得奖项

第5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第34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1988年中国华表电影奖优秀译制片

导演

伊斯特凡·萨博 (István Szabó)

主演

克劳斯·马利亚·布朗道尔(Klaus Maria Brandauer)

编剧

伊斯特凡·萨博 (István Szabó)

制片人

曼弗雷德·杜尼约克 (Manfred Durniok)

摄影

拉乔斯·科泰(Lajos Koltai)

剪辑

苏莎·恰卡尼(Zsuzsa Csákány)

美术

约瑟夫·罗姆瓦里(József Romvári)

配乐

塔马西·兹登科(Zdenkó Tamássy)

制片公司

曼弗雷德杜尼奥克电影制作Hessischer Rundfunk (HR)

制片国家/地区

匈牙利/联邦德国/奥地利

发行公司

3DD娱乐(3DD Entertainment )

简介

《靡菲斯特》改编自克劳斯·曼的同名小说,影片讲述了一名饰演靡菲斯特的戏剧演员亨德利克·赫夫根投靠了纳粹政权,获得了权势和名声,但也逐渐丧失自我的故事。

1981年。影片在第34届戛纳电影节上得到金棕榈奖提名,获最佳编剧奖。次年,在第54届奥斯卡金像奖获得最佳外语片。1988年,该片在中国华表电影奖获得优秀译制片。

影片剧情

靡菲斯特

汉堡一家剧院内,演员在聚光灯下表演,他们享受着瞩目、掌声与喝彩。而在角落里,话剧演员亨德利克·赫夫根(克劳斯·马利亚·布朗道尔 饰)渴望拥有这一切,却只能接受自己名声不显的现状。他有着杰出的天赋和不寻常的努力,但一直未能取得成功。不久之后,赫夫根爱上了著名教授的女儿芭芭拉(克里斯蒂娜·杰恩达 饰),两人很快完婚。出身的不同,让二人在生活习惯和对事物的看法上有很大不同。借助芭芭拉家族的影响力,赫夫根名声渐起,在话剧团内也有了很大的话语权。他对其他演员的刻薄引起了话剧演员汉斯·米克拉斯(乔治·切豪尔米 饰)的不忿,为此发生了争吵,赫夫根利用自己的影响力逼迫剧场经理开除了汉斯·米克拉斯。优秀的表演才能让赫夫根的声誉日隆,他不再满足自己只是一个小地方的名演员,仰仗岳父的影响力,赫夫根离开汉堡来到柏林,进入了柏林国家剧院。赫夫根的演艺才能得以充分的施展,很快他就名声鹊起,他饰演的戏剧角色靡菲斯特非常成功。

此时,德国的政治形势发生巨变,法西斯主义取得了最高权柄,感受到国内严酷的政治气氛,芭芭拉一家离开了德国,赫夫根本来不愿意离开柏林,但提倡以戏剧唤醒人们对抗威权政府的话剧演员沃尔里西斯(彼得·安多莱 饰)等文化名人的突然失踪,让很多戏剧演员都逃离了德国,赫夫根逃到了布达佩斯。一封来自国内戏剧届朋友的信件,谈到了政府高层对赫夫根的欣赏和承诺,让他返回了柏林。对权势的俯首帖耳,让赫夫根再次获得了饰演靡菲斯特的机会,演出取得了成功,他得到了纳粹将军(罗尔夫·霍帕 饰)的赏识。将军对戏剧有着独特的见解,认为可以通过戏剧实现对人的思想渗透,还认为德国人身上不能只拥有浮士德的特性,那会让人软弱,让敌人遂愿,还应该拥有靡菲斯特的特性。赫夫根受到将军的恩宠,和上层人士往来,过着舒适的生活。曾经有过纠葛的汉斯·米克拉斯也臣服于赫夫根,但汉斯·米克拉斯对不公正事件的抗议为他带来了灾祸,盖世太保抓走汉斯·米克拉斯枪杀了他,随后官方宣布他死于车祸。

赫夫根的识时务和乖巧让他得到了更大的信任,他被任命为国家剧院的经理, 并负责领导第三帝国的所有剧院。显赫的身份需要配有无可挑剔的身世,为此,他与芭芭拉离婚,他的黑人情妇朱丽叶(卡琳·博伊德 饰)也被送出国外,同妻子的女友尼科勒塔·冯·希尔伯(伊尔迪克·本萨奇饰)结了婚。当他得知沃尔里西斯要被杀害时,去找将军说情。将军大骂他为戏子并赶走了他。

出访法国,赫夫根密会了朱丽叶,又去拜会了芭芭拉,芭芭拉出言讽刺,让赫夫根心情郁悒,独自离开。

回到德国后,赫夫根饰演的哈姆雷特再次获得成功。将军的生日到来,赫夫根为将军献上别出心裁的贺礼。晚会后,将军带着赫夫根来到一座未完工的大剧场。来到剧场中央,周围是漆黑的环境,站在强烈的聚光灯柱下,赫夫根露出了恐惧而疑惑的表情,他喃喃自语: “你们要我干什么?我不过是个演员。”

角色介绍

角色

演员

角色介绍

靡菲斯特

亨德利克·赫夫根

克劳斯·马利亚·布朗道尔

话剧演员,出生于普通家庭,外表谦恭内心却又十分卑微、既虚伪有时又不乏真情。童年时来自与老师的苛责让他耿耿于怀,极度渴望成功,追求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与他有极大不同的芭芭拉,在芭芭拉家族的助力下,成为了汉堡的名演员,前期很反感纳粹,后来前往柏林,依附权势,成为让纳粹政权非常满意的宣传工具

靡菲斯特

芭芭拉

克里斯蒂娜·杰恩达

赫夫根前妻,很有地位的教授的女儿,从小在自由主义的家庭氛围中长大,与赫夫根结婚。纳粹政权上台后,全家逃往国外

靡菲斯特

尼科勒塔·冯·希尔伯

伊迪科·班萨吉

赫夫根的第二任妻子,芭芭拉的好友,她与赫夫根的婚礼得到众多纳粹高官的认可与捧场

靡菲斯特

沃尔里西斯

彼得·安多莱

戏剧演员,赫夫根的好友。纳粹上台后,演出了讽刺独裁政府的戏剧,上了纳粹政府的黑名单,后被纳粹杀害

靡菲斯特

汉斯·米克拉斯

乔治·切豪尔米

戏剧演员,与赫夫根同在汉堡剧院时,与赫夫根发生争执被开除,后期在柏林剧院,参与讽刺政府活动被盖世太保抓走枪杀

靡菲斯特

将军

罗尔夫·霍帕

纳粹将军,对艺术有着任独特的视角,深谙政治宣传的作用,任用赫夫根,把他当做宣传工具

靡菲斯特

朱丽叶

卡琳·博伊德

舞蹈教师,赫夫根的情妇,黑人,对赫夫根感情深厚。赫夫根得势后,被的存在被认为会影响赫夫根的形象,而被强制送往法国

影片制作

剧本改编

德国制片人曼弗雷德·杜尼约克在读到德国作家克劳斯·曼1936年出版的小说《靡菲斯特》后,邀请曾与他多次合作的匈牙利导演伊斯特凡·萨博筹划合拍这部影片。萨博也被小说曲折有致的情节和复杂的人物性格所吸引,于是邀请德国诗人彼得·杜巴根共同改编剧本。《靡菲斯特》的主人公赫夫根是以德国现代戏剧史上最著名的演员谷斯塔夫·格林更斯为原型人物,该影片真实地记录了他的人生经历,向世人昭示了这名演员令人唏噓的一生。在剧本改编时,伊斯特凡·萨博把原著中赫夫根的风流韵事删剪不少,以突出影片的政治意义。他还认为影片主人公身上的弱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人身上都存在

在《浮士德》中,靡菲斯特是引诱浮士德怠惰满足的魔鬼,是代表“恶”的否定精神,是与浮士德对立的形象。在影片中,靡菲斯特既是赫夫根扮演的一个舞台角色,也是他的人性在纳粹专制统治下逐渐异化的记录,同时,还是对纳粹政权的暗喻。

靡菲斯特

选角

1979年,克劳斯·马利亚·布朗道尔接到《靡菲斯特》制片方的邀请,他也想拍一部有影响力的影片,就满怀激情地参与了影片拍摄。

导演伊斯特凡·萨博想要找几个演技精湛、经验丰富、能够做到表情与音乐相匹配的演员,参与拍摄《靡菲斯特》,在选角色时,他与克劳斯·马利亚·布朗道尔在选角进行了充分的沟通,还听取了摄影师的意见。

伊斯特凡·萨博参演了影片,饰演一个参加宴会时发牢骚的客人。

拍摄过程

影片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剧组的很多人员都亲身经历过那段历史。拍摄过程中,为了还原赫夫根的原型人物谷斯塔夫·格林的人物经历,剧组在欧洲很多国家进行了影片的实景拍摄。

影片中有着人数众多的小演员一起喊口号的戏份,为了让动作和口号整齐划一,剧组用了很长时间对小演员们进行了专门的训练。尽管如此,在实际拍摄时,仍然用了几个小时才拍摄完成。

影片拍摄时,剧组本着严谨务实的态度,极大地还原了历史,关于政治方面的戏份,完全选用了真实角度,没有添加任何创造和意会的成分。

影片是由匈牙利,联邦德国、奥地利合作拍摄的,剧组人员包括匈牙利人、德国人、法国人、英国人、波兰人,对于导演伊斯特凡·萨博来说,协调和管理这么多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国籍的人,是一件很费心力的事情,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剧组人员,创造出良好的合作氛围,让影片在轻松的气氛中拍摄完成。

配音

20世纪80年代,《靡菲斯特》曾由上海电影译制厂引进,译作《梅菲斯特升官记》,上海电影译制厂的童自荣为男主角赫夫根配音。他很喜欢挑战这种性格反差大、内心世界复杂的角色。童自荣付出了很多的辛苦和努力,成功地完成配音工作,充分展现了角色的魅力。

影片特色

还原历史

影片以主人公霍夫根的舞台生涯和个人命运作为故事线。霍夫根在纳粹上台后,为了前途,逐步投靠纳粹政权,最后当上了国家大剧院的院长,统治起全国的剧院,舞台。影片把纳粹统治下人性的复杂状态,把血腥而残酷的历史展示出来。经过导演独具匠心的再创作,艺术地剖析了一个血腥的时代,让人们看到霍夫根被纳粹历史浊浪所裹挟,无法辨认历史的走向,在人与魔之间摇摆,最后成为昙花一现的“丑角”,从而使观众从这一历史人物身上受到启迪,并通过这段历史而悟出某种深刻的哲理。

色彩蒙太奇

《靡菲斯特》用彩色与黑白的更替来表现历史上发生过的真实事件。彩色与黑白的交替出现,体现了色彩作为电影元素的特殊功能。多用于传记片、历史片中的这种色彩蒙太奇。人们时观看电影时,会自然而然地默认,彩色画面代表戏份或现实,而黑白影象则代表着历史或回忆。如此,只要用渐变的镜头将彩色画面转化为黑白画面,就是用电影语言告诉观众,这是在展现历史或回忆。

象征性

影片中有几场戏份具有独特的象征性。首先是影片的开端部分,赫夫根来到朱丽叶的住房。她的住房兼练舞间是昏暗的,只有彩色丝质灯罩下发出微弱的灯光,这是一个封闭式的空间。这封闭的空间,阴郁的色彩,象征着霍夫根内心的压抑。其次是影片中豪华的祝寿场面,剧院大厅被装饰得光彩夺目,大厅的中央挂着纳粹党旗,显示法西斯的不可一世和嚣张。最后是影片的结尾,赫夫根被带到柏林奥林匹克新体育场,体育场上空夜色如漆,赫夫根走到广场中间,几条强烈刺眼的光柱照射在他脸上。这强烈的光柱象征着纳粹的统治,而赫夫根在光柱下也就是在强权下,成了一个渺小的历史丑角。

影片配乐

曲目

作曲

曲目

作曲

Gräfin Dubarry

Karl Millöcker

Ich wollte, meine Liebe ergösse sich

Felix Mendelssohn

Es wild gehn

Béla Reinitz

Lumpenlied

Béla Reinitz

Mephisto-Walzer

Franz Liszt

Fruhlingsstimmen

Johann Strauss

Im Grunewald

Franz Meissner

Mephisto - Improvisation

Aladár Pege

影片配乐信息来源

上映日期

部分国家/地区

日期

部分国家/地区

日期

匈牙利

1981年2月11日(首映)

联邦德国

1981年4月29日

美国

1981年9月29日(纽约电影节)

法国

1981年12月16日

美国

1982年3月22日

阿根廷

1982年9月9日

土耳其

1990年10月26日

中国

1995年10月(上海国际电影节)

丹麦

2204年8月21日

德国

2008年2月10日(柏林国际电影节)

韩国

2020年7月21日

爱沙尼亚

2021年11月14日(塔林黑夜电影节)

上映日期信息来源

获奖情况

年份

奖项名称

获奖主体

结果

1981年

第34届戛纳电影节

金棕榈奖

《靡菲斯特》

提名

最佳编剧

伊斯特凡·萨博

获奖

国际影评人协会奖

伊斯特凡·萨博

获奖

1982年

第54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外语片

《靡菲斯特》

获奖

1983年

第33届德国电影奖

最佳男主角

克劳斯·马利亚·布朗道尔

提名

最佳男配角

罗尔夫·霍帕

提名

1988年

中国华表电影奖

优秀译制片

《靡菲斯特》

获奖

获奖情况信息来源

影片影响

《靡菲斯特》被列入美国影评人罗杰·伊伯特编撰的《伟大的电影》一书。

评分与评价

网站评分

网站

评分

评分人数

IMDB

7.7/10

11123

时光网

8.1/10

68

豆瓣

7.9/10

1800

烂番茄

烂番茄评分:80%

25

爆米花评分:84%

2500+

网站评分截至2023年5月9日

专业评价

正面评价

《Qnetwork》的影评人詹姆斯·肯德里克 (James Kendrick)认为,电影《靡菲斯特》对野心、机会主义和妥协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和展示。这些对我们这个时代具有借鉴意义,在这个时代,专制行为明显上升,而那些人应该更了解这一点。国家可能兴衰,但权力的诱惑和随之而来的腐败是永恒的。

《北青艺评》认为,《靡菲斯特》讲述了纳粹政权统治下,话剧男星霍夫根攀附权势走上高位。他在舞台上饰演靡菲斯特,在台下也与魔鬼并行,他以为自己可以从事艺术事业而不不涉政治,其实都是他自欺欺人的想法和说辞。当他在嘉宾包厢里向纳粹高官献媚,艺术和人格就已经被出卖,自己已沦为纳粹的工具而不自知,最终在聚光灯下遭受摄影机的审判。

美国《时代》周刊认为,《耶菲斯特》一片获奖是当之无愧,名至实归。影片不仅使观众从主人公的经验教训中受到启示和教益,而且可以促使观众反躬自省: 如果处在影片主人公的处境,是像他那样卖身投靠,还是洁身自好。

《华尔街日报》认为,影片把人物在紧要政治关头时的心理矛盾表现得十分成功。影片不仅叙事性强,视觉风格丰富多姿,而且还寓有深刻的政治涵义。

《纽约时报》认为,影片的艺术成就不亚于它的政治意义。它用丰富的电影语言,画面、灯光以及音乐舞蹈来突出法西斯的残暴和主人公的可悲。

负面评价

西班牙《国家报》影评人迭戈·加兰(Diego Galán)认为,电影只揭示了表面的现象,没有深入探讨真正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