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头长尾山雀(Aegithalos concinnus)是长尾山雀科长尾山雀属的鸟类。俗名有红白面织、红豆宝儿等。体型小巧体长约9.2~11.6厘米,体重约在4~8克;头顶栗红色,贯眼纹宽而黑,喉部中央具黑色斑块,胸带和两胁栗红色,背呈蓝灰色,下体为白色或淡棕黄色。因为眼睛周边的绒毛像极了熊猫眼,所以被叫做“鸟中的小熊猫”。

红头长尾山雀主要分布在印度、泰国、缅甸、老挝、越南和中国南部等地区。红头长尾山雀是一种山林留鸟,主要栖息于在海拔1400~3200米溪边林、阔叶林、松树林、针阔混交林中,也见于果园、茶园等人类居住地附近的小林内。

红头长尾山雀具有高度的社交性,常常集群活动。常与其他鸟种混群。主要以鞘翅目(Coleoptera)和鳞翅目(Lepidoptera)等昆虫为食,偶尔也会取食植物的花、芽和果实,在植物保护中很有意义。。在每年的2~3月开始发情,进入繁殖期。雌雄亲鸟会共同育雏。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16年将红头长尾山雀评为无危(LC)物种。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红头长尾山雀的:形态特征、分布栖息、生活习性、生长繁殖、物种保护、经济意义等介绍

中文名

红头长尾山雀

英文名

Black-throated Tit

别名

红白面织、红豆宝儿、小老虎、红顶山雀、长尾山雀

拉丁学名

Aegithalos concinnus

命名者

Gould

命名年份

1855

分布区域

终年留居印度、泰国、缅甸、老挝、越南和中国南部诸省区等地

保护级别

无危(LC)IUCN标准

动物界(Animalia)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鸟纲(Aves)

雀形目(Passeriformes)

长尾山雀科(Aegithalidae)

长尾山雀属(Aegithalos)

红头长尾山雀(Aegithalos concinnus)

体长

9.2~11.6厘米

体重

4~8克

形态特征

红头长尾山雀体长约9.2~11.6厘米,体重约在4~8克。额、头顶和后颈为栗红色,眼先、头侧和颈侧为黑色。因为眼睛周边的绒毛像极了熊猫眼,所以被叫做“鸟中的小熊猫”。虹膜为桔黄色。嘴为黑色。喉部中央有以黑色块斑,颏和喉的其他部分为白色。胸带和两胁为栗红色。腹部中央为白色。飞羽为褐色,除第一、二枚外,其余各羽的外侧羽片均有蓝灰色外缘;内侧次级飞羽的内缘略微呈现玫瑰红色。初级覆羽为黑褐色,次级覆羽为蓝灰色,略微带有一点棕色。腋羽和翅下覆羽均为白色。背和尾上覆羽为暗蓝灰色,腰部为蓝灰色。尾羽为黑褐色,中央尾羽为浅蓝灰色,外侧3对尾羽端部具楔形白斑,最外侧一对的外侧羽片纯白色。尾下覆羽为栗红色。脚为红褐色,爪色较暗。红头长尾山雀雌雄羽色相似,无明显区别。

幼鸟额棕缀白,头顶和后颈棕灰色;背部蓝灰色稍淡或沾乌褐色;飞羽外缘以棕栗;颏、喉和胸纯白色;胸部微具窄细的黑色横带;下体淡棕,腹部中央近白。雏鸟羽色与幼鸟相似,但下体棕色稍深。

红头长尾山雀

分布栖息

栖息环境

红头长尾山雀是一种山林留鸟,主要生活在海拔1400~3200米溪边林、阔叶林、松树林、针阔混交林中,也见于果园、茶园等人类居住地附近的林地内。

世界分布

分布于印度、泰国、缅甸、老挝、越南和中国南部等地区等地。

中国分布

红头长尾山雀是典型的东洋界鸟(东洋界,英文“Oriental realm”,是东南亚的动物地理分区,包括印度、马来西亚、秦岭以南的亚洲、印尼西部、新几内亚附近的岛屿),主要分布于西藏、云南和长江流域。其分布范围北至甘肃、陕西和河南等省南部,南抵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和台湾,东抵江苏沿海等中国整个南部地区。

红头长尾山雀

亚种分布

红头长尾山雀共有6个亚种,分布于中国境内的有三个亚种,分别是指名亚种,西藏亚种和云南亚种。

亚种

学名

分布地区

红头长尾山雀西藏亚种

Aegithalos concinnus iredalei

在西藏南部和东南部

红头长尾山雀缅西亚种

Aegithalos concinnus manipurensis

印度东北至缅甸(钦山)

红头长尾山雀云南亚种

Aegithalos concinnus talifuensis

在云南,四川西南部,贵州南部和西部

红头长尾山雀缅东亚种

Aegithalos concinnus pulchellus

缅甸东部(掸邦南部和克耶邦)至泰国西北部

红头长尾山雀指名亚种

Aegithalos concinnus concinnus

在山东,河南南部,陕西南部,内蒙古中部,甘肃南部,四川中部,重庆,贵州,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香港,广西,台湾

红头长尾山雀中南半岛亚种

Aegithalos concinnus annamensis

老挝南部(博拉文斯高原)和越南(中部和安南南部)

生活习性

集群与混群

红头长尾山雀具有高度的社交性,常常集群活动。春夏季分布分散,与其繁殖季需要更多资源、更大领域有关;而秋冬季明显集中,常10余只或数十只成群活动,最多可容纳50只鸟,集群生活可大大提高在秋冬季中严酷自然环境下的存活率。

常与小型鸟类混群,例如:银喉长尾山雀(Aegithalos glaucogularis)、煤山雀(Periparus ater)、棕头鸦雀(Paradoxornis webbianus)等,其活动区更靠近低山山坡的灌木丛间,也经常停歇在高大树木的枝头上不断鸣叫。

红头长尾山雀

食性与叫声

主要以鞘翅目和鳞翅目等昆虫为食,偶尔也会取食植物的花、芽和果实,例如:浙江柿(Diospyros glaucifolia)和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等。性活泼,常从一棵树突然飞至另一树,不停地在枝叶间跳跃或来回飞翔觅食。边取食边不停地鸣叫,叫声低弱,似‘吱一吱一吱’。尖细的联络声psip,psip;低颤鸣声chrr,trrt,trrt;嘶嘶声si-si-si-si-li-u及高音啭鸣。

生长繁殖

巢生境选择和营巢行为

在2月上旬至3月中旬以后取食群变小,开始发情,出现求偶、追逐配对和选巢行为。红头长尾山雀的巢隐蔽性较强,主要选择在1~5米高的小乔木或灌丛中上部营巢。巢址选定后即开始筑巢,营巢期大约为10~11天,雌雄共同衔材筑巢,就地取材。

巢呈椭球形,结构复杂、精细。筑巢时,红头长尾山雀一般先就地捡一些废旧编织带(如破旧的化肥袋)、细草等搭建巢的主体框架,后在外层附着苔藓,最后内垫大量羽毛。巢口一般侧开,仅一个巢的口开于顶部。在营巢后期双亲开始夜宿巢中。

产卵与孵卵

红头长尾山雀巢营造完成即开始产卵,每天产一枚卵,产卵时间在夜晚或清晨。在产卵期内,雌雄鸟均在巢中夜宿。窝卵数为6~7枚。产满窝卵后,雌雄亲鸟昼夜轮流孵卵,但整体雌鸟孵卵时间更长。当一亲鸟飞回时,停在巢旁的树或电线上鸣叫,巢内也鸣叫响应,等巢内亲鸟出巢之后,巢外的亲鸟入巢,即完成交换。夜间亲鸟均要归巢。卵为长卵圆形,白色,略带砂土红色,钝端具茶色斑,并集成环状。孵卵期为14~16天。

育雏与雏鸟行为

雌雄亲鸟共同育雏,亲鸟觅食地点在样地及附近的树冠和灌丛中。4日龄的雏鸟食物中见有同翅目的蚜虫(Aphidoidea)、鳞翅目的幼虫等昆虫,但以鳞翅目的幼虫为多。在16~17日龄,亲鸟减少喂食次数,并将雏鸟引诱出巢。出飞后不再回巢,由亲鸟带领在巢区内活动,而后与林中的其它窝会合成群在林中活动,有时与黄眉柳莺(Phylloscopus inornatus)、黄腰柳莺(Phylloscopus proregulus)、暗绿绣眼鸟(Zosterops japonicus)等小型鸟类混群组成树冠取食的同资源种团。

红头长尾山雀具有强烈的护雏行为。当人接近巢树时,亲鸟十分紧张,在附近惊叫不止,若触动巢树,亲鸟反应强烈,叫声招来附近的同种其它个体,共同向观察者发出警告的叫声,直到人离开才停息。亲鸟入巢十分警惕,每次衔食回巢,先停在巢旁的树或电线上,观望、鸣叫、往返飞入巢。育雏期间,亲鸟叨食喂之,雏鸟排出的粪便由喂食后的亲鸟衔走。

雏鸟生长发育

初生雏鸟全身光裸,眼泡黑色,体表具针状羽。前5日,雏鸟头能抬起乞食,开始排便;股、胫、头和体背、颈部、腰侧、腹侧开始出现羽芽。6到10日,雏鸟眼由初裂开到基本可以睁开,耳孔也已张开,能坐起,能从巢口伸头乞食;身体具青灰色芽状的飞羽,喙基侧、腰背侧、腹侧、腿上廓羽廓羽羽芽刚出,部分廓羽和尾上覆羽羽缨放开,而后逐渐在前额、腰背侧、体侧开始出现棕红色羽毛,尾羽分黑白二色,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羽缨放开。11到14日,雏鸟眼完全睁开,反应敏捷,能飞出巢在地面上低飞,但飞不远;眼周羽毛从刚出羽芽到羽缨逐渐开放,腹中线裸露,腹部两侧羽毛在腹中线几接近,翼上覆羽超过初级羽端,尾下覆羽达尾羽缨基,飞羽羽缨放出2/3,翅覆羽羽缨达飞羽羽缨1/3处。15、16日,雏鸟嘴角仍黄,各处羽毛长齐,丰满,尾短,亲鸟带领飞行,雏鸟能高飞、高栖,但栖落不稳,常停栖于枝头。

帮手行为

在繁殖期内,可能会出现第三只成鸟,以帮手的身份参与孵卵、育雏、警戒等繁殖行为。红头长尾山雀的帮手参与孵卵和育雏,可能是与巢被毁掉,失去配偶,或没有生殖能力,或未找到配偶,或是亚成年的个体有关。

红头长尾山雀孵卵时,帮手主要与亲鸟交换,轮流孵卵。在育雏期间,帮手衔食,帮助亲鸟参与喂食。帮手行为的存在,保证了整个孵卵和育雏期巢内至少一只亲鸟,这保障孵化和雏鸟发育过程中所需能量,为其繁殖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安全保障,有利于提高繁殖成功率和整个种群的适合度。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种群数量庞大且尚未量化,中国的种群规模估计为约1-10万对繁殖对,台湾约为1-100万对繁殖对。

保护等级

2016年被评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LC)等级。

经济意义

红头长尾山雀的数量多,也比较常见,喜啄食昆虫,它是农林害虫的天敌,长年留居于果园和茶园,啄食危害茶树的尺蛾科(Geometridae)的幼虫和成虫以及棉大卷叶虫(Sylepta derogata)、棉小卷叶虫(Adoxophyes orana),承担起果农防治虫害的得力助手,也是防治茶园害虫的功臣。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