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田鸡(学名:Coturnicops exquisitus)体长12~13厘米。上体呈褐色,具有黑色纵纹及白色的细小横斑。颏部、喉部及腹部为白色。胸部呈黄褐色,两胁及尾下缀有深褐色及白色的宽横斑,尾部短而上翘。虹膜呈褐色,嘴为暗黄色,脚为黄色。通常栖息于小河、湖泊以及沼泽附近草丛中。主要以各种藻类、水生昆虫及软体动物为食。分布于东北亚;南迁至日本南部及中国南部越冬。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花田鸡的:形态特征、栖息环境、生活习性、分布范围、繁殖状况、亚种分化、种群现状、保护级别等介绍

中文名

花田鸡

拉丁学名

Coturnicops exquisitus

其他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易危(VU)。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索动物亚门

鸟纲

亚纲

扇尾亚纲

鹤形目

秧鸡科

花田鸡属

花田鸡

分布区域

分布于东北亚、南迁至日本南部及中国南部越冬

外文名

Swinhoe's Crake,Swinhoes Yellow Rail

体征

花田鸡是小型涉禽。体色较淡,没有棕背田鸡那样的鲜艳羽毛。上体褐色或橄榄褐色

性情

花田鸡部分为夏侯鸟,部分冬候鸟。常在早晨和傍晚出来到开阔的草地上活动,在河边或湖边的草丛中活动和觅食

命名者及年代

Swinhoe,1873年

形态特征

花田鸡是小型涉禽,体长13-14厘米,是中国最小的田鸡。体色较淡,没有棕背田鸡那样的鲜艳羽毛。上体褐色或橄榄褐色,包括翅上覆羽、内侧飞羽和尾羽在内,整个上体具黑色的条纹和细窄的白色横斑。前额、眉、头侧和后颈上部为淡橄榄褐色,具细小的白色斑点。贯眼纹为暗褐色。初级飞羽淡褐色,次级飞羽白色,在翅膀上形成显著的白斑,飞翔时明显可见。颊部、喉部和胸部为污白色,胸部具有淡橄榄褐色的横斑,腹部为淡皮黄白色,两胁和尾下为橄榄褐色,具白色横斑,翅下覆羽和腋羽为白色。虹膜褐色,嘴深褐色,下嘴的基部为黄绿色,脚为肉褐色或黄褐色。

花田鸡

大小量度:体长120-140mm;嘴峰12-13mm;翅75-84mm;尾30-35mm;跗蹠21-24mm。(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栖息于低山丘陵和林缘地带的水稻田、溪流、沼泽、草地、苇塘及其附近草丛与灌丛中,有时也出现在林中草地和河流两岸的沼泽及草地上。

生活习性

花田鸡部分为夏侯鸟,部分冬候鸟。在中国东北多为夏候鸟,东部为冬候鸟,其他地方为旅鸟,春季于4月中旬迁来东北繁殖地,秋季于9月中下旬迁离。

常在早晨和傍晚出来到开阔的草地上活动,在河边或湖边的草丛中活动和觅食。大多在黎明和傍晚活动,白天常藏匿在草丛中。遇到危险时则急速往草丛或水边奔跑,到水边后或是进入水中游泳,或是飞到水域的对岸,有时在受到威胁时常常压低头部和尾部在地面上奔跑,或躲藏于草丛或灌丛中。主要以水生昆虫和其他小型无脊推动物为食。主要以水生昆虫、甲壳类和水藻等为食。性甚隐蔽。

分布范围

分布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韩国、中国、日本和蒙古。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内蒙古、江西、福建、广东等省区。

在中国繁殖于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及吉林省;迁徙时经过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和长江流域;在福建、广东等省越冬。此鸟春秋两季都可能经过四川,为四川省的旅鸟。就其繁殖区的地理位置而言属东北型。

花田鸡

繁殖状况

繁殖期为5~7月。营巢于近水的草丛中。繁殖生态中要经过求偶、营巢生活、产卵、孵化及育雏。求偶是其性成熟重要特征,进入性成熟期的鸟类,雄性间常有争斗,延长光照时间,适宜的环境温度及营养丰富的饲料等,均是促使鸟类发情的重要因素。鸟巢是鸟类产卵、孵化和育雏的重要场所。在营巢完毕后开始产卵。产卵期间,每产两枚卵的间隔时间不甚相同,每窝产卵一般为6枚。卵的颜色为粉红黄色,具红棕色和淡紫色的斑点。孵化是其繁殖生活的重要阶段,孵化多由雌鸟担任,雄鸟在巢旁或巢区守卫。幼鸟在出雏后不久即能步行并随亲鸟离巢觅食,此后不再回巢。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

种群现状

花田鸡分布区狭窄,数量极为稀少,原因是栖息地破坏:工业、水利、捕鱼、放牧、开荒、放水养苇与割苇等,破坏了其栖息地。天敌吃掉其卵和幼雏,如猛禽、渡鸦、黄鼬、艾虎、狼、赤狐等,被捕猎,珍稀价值,不法分子图利而大量捕猎。

2021年2月1日,花田鸡入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易危(VU)。

1989年1月14日中国林业部、农业部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花田鸡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