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鸲(学名:Copsychus saularis),又称四喜鸟、进鸟等,是常见的留鸟,隶属于鹟科鹊鸲属。体型小,体长约19厘米~22厘米,体重约32克~50克。雄鸟头部和上体通常为黑色且具有蓝色金属光泽,中央两对尾羽呈黑色,其余呈白色。喉、上胸、脸颊、颈侧与头部同色,均为亮蓝黑色,下胸和腹部呈白色。虹膜呈褐色,喙呈黑色,趾呈黑褐色或灰褐色。

鹊鸲有18个亚种,多见于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缅甸、越南、泰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南亚和东南亚地区。该物种主要栖息于亚热带和热带森林、灌木丛、湿地、耕地、果园等,偶尔出现于城市公园和庭院树上。

2020年鹊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LC)物种,是常见的笼养观赏鸟类。此外,鹊鸲食农林业害虫,对植物保护有积极的影响。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鹊鸲的:形态特征、分布栖息、生活习性、生长繁殖、物种保护、主要价值、物种对比等介绍

中文名

鹊鸲

英文名

Oriental Magpie Robin

别名

四喜鸟、进鸟、屎坑雀

拉丁学名

Copsychus saularis

命名者

Linnaeus

命名年份

1758年

分布区域

中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南亚和东南亚地区

动物界(Animalia)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鸟纲(Aves)

雀形目(Passeriformes)

鹟科(Muscicapidae)

鹊鸲属(Copsychus)

鹊鸲

体长

19厘米~22厘米

体重

32克~50克

形态特征

鹊鸲,体长约19厘米~22厘米,体重约32克~50克,体型小。雄鸟头部和上体通常为黑色且具有蓝色金属光泽,中央两对尾羽呈黑色,其余呈白色。喉、上胸、脸颊、颈侧与头部同色,均为亮蓝黑色,下胸和腹部呈白色。虹膜呈褐色,喙呈黑色,趾呈黑褐色或灰褐色。雌鸟与雄鸟大致相似,雌鸟的上体多呈黑灰或暗褐灰色,前额、喉、上胸、脸颊、颈侧呈暗灰色或灰褐色,下胸和腹部呈灰白色略沾棕色。幼鸟外观与成鸟相似,但幼鸟上体呈灰褐或暗褐色,喉、上胸部呈棕黄或黄褐色。

鹊鸲

鹊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鹊鸲主要分布在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如海南、广东、香港、陕西、河南、甘肃东南部、四川、贵州、云南等。此外,还分布于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缅甸、越南、泰国、老挝、柬埔寨、斯里兰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南亚和东南亚地区。

鹊鸲有18个亚种,其中中国有2个亚种,华南亚种(Copsychus saularis prosthopellus)和云南亚种(Copsychus saularis erimelas),主要亚种分布如下:

编号

亚种名称

学名

分布范围

1

鹊鸲指名亚种

Copsychus saularis saularis

巴基斯坦至印度西部和北部

2

鹊鸲华南亚种

Copsychus saularis prosthopellus

中国甘肃南部、陕西南部、河南南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等区域

3

鹊鸲云南亚种

Copsychus saularis erimelas

中国云南及西南部等地区、印度东北部、泰国

4

鹊鸲北加里曼丹亚种

Copsychus saularis adamsis

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北部、马来西亚邦吉岛

5

鹊鸲东爪哇亚种

Copsychus saularis amoenus

爪哇岛东部、巴厘岛

6

鹊鸲安达曼亚种

Copsychus saularis andamanensis

印度洋安德曼群岛

7

鹊鸲南印亚种

Copsychus saularis ceylonensis

印度东南部、斯里兰卡

8

鹊鸲吕宋亚种

Copsychus saularis deuteronymus

菲律宾吕宋岛

9

鹊鸲西爪哇亚种

Copsychus saularis javensis

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西部

10

鹊鸲巴都亚种

Copsychus saularis masculus

印度尼西亚巴都岛

11

鹊鸲菲律宾亚种

Copsychus saularis mindanensis

菲律宾岛南部

12

鹊鸲泰马亚种

Copsychus saularis musicus

泰国南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苏门达腊勿里洞岛

13

鹊鸲尼亚斯亚种

Copsychus saularis nesiarchus

印度尼西亚尼亚斯岛

14

鹊鸲邦加亚种

Copsychus saularis nesiotes

印度尼西亚尼邦加岛、苏门答腊南部

15

鹊鸲门塔威亚种

Copsychus saularis pagiensis

印度尼西亚门答威岛、西比路岛、锡波拉岛

16

鹊鸲马拉图阿亚种

Copsychus saularis pluto

印度尼西亚马拉图阿岛、加里曼丹东南部

17

鹊鸲南加里曼丹亚种

Copsychus saularis problematicus

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南部和西部

18

鹊鸲锡马鲁尔亚种

Copsychus saularis zacnecus

印度尼西亚锡马鲁尔岛

栖息环境

鹊鸲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米的以下的亚热带和热带森林,山脚平原地带的次生林、竹林、灌木丛等开阔地带,多见于村寨和居民住宅附近的丛林、灌丛、耕地、果园等,偶尔出现于城市公园和庭院树上。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鹊鸲以单独觅食为主,偶尔有雌雄2只共同觅食,超过3只共同觅食时会发生食物竞争。鹊鸲的取食方式为啄食,主要以昆虫为食,常见的有金龟甲、瓢甲、蟋蟀、蚂蚁、蝇、蜂、蛹等昆虫和昆虫幼虫。此外,植物的花、果实与种子和小型无脊椎动物如蜘蛛、幼螺、蜈蚣等也可以作为鹊鸲的食物。

鹊鸲的食物种类和取食时间受季节的影响较大。取食果实种类不同与不同季节果实的成熟期有关;春季的主要取食时间在早晨6点至9点,冬季的主要取食时间在早晨9点至中午12点,冬季早上寒冷,鹊鸲为了减少能量的散失会推迟取食时间。

鹊鸲休息时,常展开翅膀、翘起尾巴,有时尾巴翘到背上,尾梢几乎与头部接触。

鸣叫特点

鹊鸲善鸣,清晨常站在树梢或房顶鸣叫,鸣声多变,其鸣声与求偶鸣唱、领域鸣唱、抗议鸣叫、嬉闹鸣叫、联络呼唤和惊叫等行为有关。求偶鸣唱通常发生在2月底至3月中下旬进入繁殖前期,鹊鸲会发生持续时间较长、音节短促、频率变化快且类型多变的鸣声。领域鸣唱多出现在3月下旬鹊鸲开始成对活动之后,此类鸣声有固定的句型,不断重复,长鸣不休。当听到领域鸣叫声后,鹊鸲雌雄鸟会成对赶到声源地点发出一连串急促的鸣声,这类鸣声称为抗议鸣叫。嬉闹鸣叫通常发生在雌雄鸟之间的互动中,这类鸣声音律多变,音节短促。联络呼唤声通常发生在鹊鸲单独活动时,音节分明;鹊鸲在惊飞时,会发出不断重复、音节更为短促的鸣叫声。

生长繁殖

鹊鸲在树洞、墙壁、洞穴以及房屋屋檐缝隙等建筑物中筑巢,有时也在树枝桠处营巢。巢呈浅杯状或碟状,内侧主要由枯草、草根、草茎和苔藓等材料构成,外侧有苔藓、树枝、树叶、椰子皮等构成。

鹊鸲好斗、不畏人,繁殖期常为争偶而格斗。鹊鸲的最早产卵期为每年的3月份,最晚为6至7月份,在产卵期连续性产卵,每日产 1 枚卵,通常每窝产4~5枚卵。卵呈淡绿色或绿褐色,表面密布褐色斑点,钝端更为密集。孵卵期约12天左右,由雌鸟孵卵,雄鸟偶尔叼食喂雌鸟。雌雄双亲共同育雏,雌鸟进行暖雏行为,雄鸟不参与;雌雄双亲轮流清理巢内卫生,喂食等。刚出壳的雏鸟体重9.5克~12克,体长51~54毫米,眼睛紧闭未睁开,皮肤呈现粉红色,身体上无绒毛,喙基部呈黄色;之后雏鸟皮肤逐渐变黑,约6天后眼睛微睁;约9天后雏鸟的体表开始长出羽毛,12天后全身的羽毛基本长齐。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鹊鸲的全球种群规模尚未量化,种群的数量趋势呈现稳定的状态,2009年鹊鸲在中国大陆种群规模估计为约1万~100万对繁殖对,在中国台湾约小于1万对繁殖对。

致危因素

随着鹊鸲国际贸易的发展,新加坡的人们对其进行非法诱捕,数量有所下降。除此之外,栖息环境的下降和与栖息地其他本地物种的竞争也是鹊鸲种群数量下降的因素。

保护级别

2000年,鹊鸲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2020年,鹊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LC)物种。

主要价值

鹊鸲嗜吃昆虫,且多为农林业害虫,对植物保护有积极的影响。此外,鹊鸲是常见的笼养观赏鸟类,易于饲养。

物种对比

鹊鸲的形态与喜鹊(Pica pica)相似,两者头部、颈部和上体均呈现黑色,腹部为白色,两翅具有白斑。喜鹊外翈具蓝绿色金属光泽,鹊鸲的外翈具黑色羽缘。此外,喜鹊的体形较大,长度为38厘米~46厘米,体重为180克~266克。喜鹊雌雄同色 ,而鹊鸲的雌鸟是用灰色替代雄鸟的黑色部分。

鹊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