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枕黄鹂(学名:Oriolus chinensis),又称为青鸟、黄莺、黄伯劳,是黄鹂科黄鹂属鸟类。其体长为22.4~28.7厘米,体重为62~106克。其通体金黄,头部通过眼部有一条宽阔的黑纹。雄鸟体色主要为金黄色。雌鸟体色与雄鸟相似,但羽色稍显暗淡,上体略泛橄榄绿色。

黑枕黄鹂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韩国、日本、缅甸、俄罗斯和中国等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中国中部和东部大部分地区。其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针阔叶混交林,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黑枕黄鹂的繁殖期为5~7月,每年繁殖1次。

黑枕黄鹂主要以昆虫为食,对农林业生产有益,具有一定的生态价值。其体羽鲜艳,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2000年,黑枕黄鹂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2018年,黑枕黄鹂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物种。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黑枕黄鹂的:形态特征、亚种分化、分布栖息、生活习性、生长繁殖、物种保护、主要价值、种间关系等介绍

中文名

黑枕黄鹂

英文名

Black-naped Oriole

别名

青鸟、黄莺、黄伯劳、黄鹂、黄鸟

拉丁学名

Oriolus chinensis

分布区域

韩国、日本、缅甸、俄罗斯、越南、印度、泰国、中南半岛、马来西亚、中国

动物界(Animalia)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鸟纲(Aves)

雀形目(Passeriformes)

黄鹂科(Oriolidae)

黄鹂属(Oriolus)

黑枕黄鹂

体长

22.4~28.7厘米

体重

62~106克

形态特征

黑枕黄鹂体长为22.4~28.7厘米,体重为62~106克。虹膜为褐红色,喙肉为粉红色,脚为铅蓝灰色。雄鸟主体为金黄色,头部额基、贯眼纹至枕黑色,形成围绕头顶的黑色宽带。腰羽为鲜黄。翅覆羽以黄为主,沾有橄缆绿色。翼为黑色,羽端和外侧羽毛羽缘多带有黄白色。中央尾羽为黑色,外侧尾羽为黑色具逐渐扩大的黄色端斑。其下体鲜黄,胸、腹颜色更浓。雌鸟体色与雄鸟相似,但羽色稍显暗淡,上体略泛橄榄绿色,胸、腹有时可见细的隐褐纵纹。

黑枕黄鹂幼鸟的羽色似雌鸟但上体除尾上覆羽显黄色外,均为橄榄绿色。翅羽和尾羽的黑色部分为黑褐色,黄色部分为淡黄至橄榄绿色。下体近白色,在胸、胁、股及尾下覆羽染淡黄,自胸以下满布黑色纵纹,股羽有暗褐横斑。

黑枕黄鹂

亚种分化

黑枕黄鹂有20个亚种,对于黑枕黄鹂亚种的分化还存在争议。Vaurie将云南亚种(Oriolus chinensis tenuirostris)和普通亚种(Oriolus chinensis chinensis)分别作为两个不同的亚种,其原因在于它们在中国云南和西南地区分布区重叠,而且彼此嘴的结构和大小不同。然而Greenway和Howard and Moore则基于二者在形态上的相似而将它们作为同一亚种。

黑枕黄鹂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 世界分布

黑枕黄鹂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亚洲,其在朝鲜、韩国、菲律宾和新加坡等地区繁殖,越冬于印度、泰国、中南半岛和马来西亚。

  • 中国分布

在中国广泛分布,较为常见。主要分布于中国中部和东部大部分地区,可见于福建省、贵州省、湖南省广东省安徽省、四川省等地。

黑枕黄鹂

  • 亚种分布

黑枕黄鹂在世界范围内有20个亚种,在中国有两个亚种分布。部分亚种分布情况见下表。

学名

分布

Oriolus chinensis chinensis

菲律宾北部和西部

Oriolus chinensis yamamurae

菲律宾中部和南部(塔布拉斯、帕奈、隆布隆、西布延、马斯巴特和棉兰老岛以南的萨马尔)

Oriolus chinensis maculatus

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婆罗洲岛、巴厘岛、贝里东岛和尼亚斯岛

Oriolus chinensis andamanensis

安达曼群岛

Oriolus chinensis macrourus

尼科巴群岛

Oriolus chinensis richmondi

西贝鲁特岛和帕吉岛(苏门答腊岛外)

Oriolus chinensis diffuses(普通亚种)

俄罗斯远东东南部、朝鲜、中国,偶尔游荡到日本;越冬于印度、泰国、中南半岛和马来西亚

Oriolus chinensis tenuirostris(云南亚种)

中国云南、尼泊尔、缅甸;越冬于印度和泰国

黑枕黄鹂部分亚种分布

黑枕黄鹂

栖息环境

黑枕黄鹂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针阔叶混交林,也见于农田、荒地、原野、公园以及湖滨的高大乔木上。

生活习性

集群行为

黑枕黄鹂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部分个体会以家族为群活动。其多在高大的树上活动,有时会下至低处捕食昆虫,但很少下到地面。黑枕黄鹂在飞行时呈波浪状,振翼幅度大,缓慢而有力。

黑枕黄鹂

觅食习性

黑枕黄鹂主要以捕食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等昆虫为主,也吃少量桑棋等植物果实和种子。

黑枕黄鹂

鸣叫行为

黑枕黄鹂喜鸣叫,雄鸟叫声洪亮动听。其鸣叫音调多变,在早晨的鸣叫频次最高,鸣叫频次有从筑巢期至孵化期至育雏期逐渐递减的趋势。在不同时期,黑枕黄鹂的鸣叫声也不同,在筑巢期其以5音节的鸣叫最多,在孵化期及育雏期则以3音节的鸣叫为最多。

迁徙行为

黑枕黄鹂有明显的季节迁徙特征,在中国,黑枕黄鹂在春季4月时开始北迁,其迁徙是在大面积范围内同时进行的,属于宽面迁徙类型。黑枕黄鹂在秋季9月份会开始进行南迁。

黑枕黄鹂

生长繁殖

求偶行为

在繁殖期间,黑枕黄鹂常隐藏于大乔木树冠中鸣唱,鸣声婉转清亮,善于变调和模仿其他鸟类鸣叫。雄鸟会边叫边追逐雌鸟,雌鸟会在树枝间穿梭绕飞,偶尔双双短暂停息互相唱和。这个阶段会持续2~3天,雌雄鸟完成配对后会一前一后地飞行在树枝间寻找营巢地,占领巢区,选定巢位,巢址选好后雌雄鸟形影不离地在巢区附近飞翔或鸣叫,驱赶其他鸟类侵入。

黑枕黄鹂

筑巢行为

黑枕黄鹂的繁殖期为5~7月,每年繁殖1次。黑枕黄鹂在5月底开始营巢,主要由雌鸟担任,在8~10天内完成,黑枕黄鹂营巢的时间主要在清晨,之后营巢的次数明显减少,巢材多在距巢位半径1000米内的范围内获取。其通常营巢在阔叶林内高大乔木和阔叶树上,很少利用针叶树,领域性甚强。一般筑巢在近树稍又远离树干的水平,多置于阔叶树水平枝末端枝权处,巢呈吊篮状,主要由枯草、树皮纤维、麻等材料构成。黑枕黄鹂会将巢址选择在高大乔木的侧枝上,较高的树冠盖度能够使巢更加隐蔽,不易被猛禽等天敌发现,有利于黑枕黄鹂的繁殖。其巢址通常靠近水源。

黑枕黄鹂

产卵孵化

黑枕黄鹂营巢结束后2~3天内开始产卵,窝卵数为3~4枚,卵为粉红色,上布细密的深浅两层、大小不等的红褐色或灰紫褐色斑点或条形斑纹,卵呈椭圆形。当雌鸟产完最后1枚卵即开始孵卵,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为14~16天。

育雏发育

黑枕黄鹂的雏鸟具有晚成性,由雌雄亲鸟共同育雏。在育雏期的前期,大部分时间由雌鸟坐窝暖雏,雄鸟出去寻找食物喂雏,喂雏时间多集中在清晨。在育雏期间,雏鸟的食物为全部为昆虫,主要以尺蠖蛾科幼虫、蝗科、夜蛾科幼虫、枯叶蛾科幼虫、斑蛾科幼虫、蝶类幼虫为主。经过16天左右的巢内喂育,雏鸟开始离巢进入巢外育雏阶段,离巢后仍由亲鸟衔食,以鸣声呼唤喂育幼鸟,之后由亲鸟带领飞行觅食。随着幼鸟飞翔能力的增强,其逐渐远离巢区,在离巢一段时间后,幼鸟已经可以独立生活。

黑枕黄鹂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2016年,黑枕黄鹂种群数量呈现下降趋势。在2009年,黑枕黄鹂在中国台湾地区有小于100个繁殖对和小于50个的迁徙个体。在韩国大约有1~10万繁殖对和约1000只~1万个体迁徙,俄罗斯有大约1万~10万繁殖对和约1000只~1万个体迁徙。

保护级别

  • 2000年,黑枕黄鹂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

  • 2018年,黑枕黄鹂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物种。

主要价值

黑枕黄鹂主要以昆虫为食,对农林业生产有益,在植物保护中意义很大,具有一定的生态价值。而且由于它体羽鲜艳,呜叫婉转,可在野外观赏,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种间关系

星鸦(Nucifraga caryocatactes)、灰椋鸟(Stunus cineraceus)常在黑枕黄鹂的巢边干扰破坏伺机啄食黑枕黄鹂的卵或雏鸟,有时破坏其巢。黑枕黄鹂与喜鹊的生态位重叠值最高,因此两者之间为竞争关系。

黑枕黄鹂

黑枕黄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