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凫(学名:Nettapus coromandelianus)是鸭科中体长最瘦小的水鸭,羽毛主要呈白色。头圆,脚短,鸭喙很像鹅的喙,短而底部较深。雄性棉凫繁殖时毛色泛黑绿色光泽,头部、颈部及下身主要呈白色,飞行时,雄鸟双翼呈绿色并有白带,雌鸟羽色较淡。在非繁殖期间,雄鸟的羽毛与雌性的相似。一般生活在河川,湖泊,池塘和沼泽地。在树洞中筑巢。主要吃种子及蔬菜,尤其是睡莲科植物,也吃昆虫、甲壳类等。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棉凫的:形态特征、生活环境、分布范围、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等介绍

中文名

棉凫

拉丁学名

Nettapus coromandelianus

别名

棉花小鸭、小白鸭子、八鸭、棉鸭

其他保护等级

无危(LC)IUCN标准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索动物亚门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雁形目

亚目

雁形亚目

鸭科

棉凫属

棉凫

亚种

2亚种

外文名

Cotton Pygmy Goose

形态特征

雄鸟前额白色,额及头顶黑褐色,头的余部和颈白色,颈基部有一宽的黑色而闪绿色光泽的颈环。肩、腰以及翅上覆羽黑褐色,具金属绿色闪光,大覆羽绿色金属闪光尤为显著;初级飞羽黑褐色,各羽中部白色,形成大的白色翼斑,次级飞羽黑褐色,具绿色光泽和白色端斑;三级飞羽黑褐色,略具紫蓝色光泽;尾上覆羽及两胁白色.有黑色虫蠹状细斑,尾羽暗褐色,有不显著的绿色金属光泽,羽缘浅棕色,腋羽及翼下覆羽黑褐色;尾下覆羽白色而具褐色端斑,其余下体白色。

棉凫

雌鸟额和头顶暗褐色,额部杂有白色,眉纹白色,贯眼纹黑色,后颈浅褐色,两颊及前额污白色,具不明显的黑色细纹;背、肩以及两翅覆羽和飞羽褐色,具不明显的绿色金属光泽,大覆羽和初级飞羽具白色端斑,但较窄狭,次级飞羽白端较宽,腰和尾暗褐色,尾上覆羽褐色而具棕白色细斑;喉白色,下颈两侧及胸污白色,有黑褐色细斑。腹及尾下覆羽白色,两胁白色而具褐纹。

虹膜雄鸟浅朱红色,雌鸟红棕色,嘴峰雄鸟黑棕色,雌鸟褐色;跗跖雄鸟黑色。蹼黄色,雌鸭跗跖两侧及后缘青黄色。

大小量度:体重♂200-312g,♀190-260g;体长300-310mm;嘴峰♂21-23mm,♀22-23mm;翅♂155-168mm,♀150-166mm;尾♂61-71mm,♀61-71mm;跗跖♂24-33mm,♀24-27mm。(注:♂雄性;♀雌性)

生活环境

栖息于江河、湖泊、水塘和沼泽地带,特别是富有水生植物的开阔水域最为喜欢。有时也出现在村庄附近的小水塘和水渠中。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主要分布于中国、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缅甸、泰国、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东北部等地。

棉凫

中国分布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四川中部至西南部、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南至云南南部、海南岛以及广东和广西,偶见于华北及台湾。在中国广东、广西为留鸟,台湾为迷鸟,其他地方为夏候鸟。

主要分布省份:北京、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台湾、香港。

分布在以下保护区:武夷山(福建)、内伶仃岛--福田、东寨港红树林、尖峰岭、董寨鸟类、鸡公山、东洞庭湖、鄱阳湖、鄱阳湖、武夷山(江西)、乌梁素海湿地鸟类、乌梁素海湿地鸟类。

分布在以下山脉湖泊:五指山、吊罗山。

2022年10月24日,据中国新闻网报道,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棉凫现身白洋淀,截至目前,白洋淀野生鸟类增加至238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32种。

生活习性

常成对或成几只至二十多只的小群活动。性较温顺。善游泳,也善潜水,但一般很少潜水。通常多数时间都在水中生活,一般不上岸活动,但有时爬到突出于水面的树椿或其他物体上。当受惊时能立刻从水上冲出飞起,起飞既快而灵活,不断发出“咯咯咯”的叫声。通常不高飞,两翅煽动幅度小,飞行距离不大,但飞行速度较快。主要在白天活动,夜晚多栖息于湖中或树枝上。

主要以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嫩芽、嫩叶、根等为食,也吃水生昆虫、蠕虫、蜗牛、软体动物、甲壳类和小鱼等。觅食活动在白天,常在水面和岸边浅水处觅食,很少潜水捕食。

生长繁殖

繁殖期为5-8月。繁殖前常成小群活动,繁殖期则成对。营巢于距水域不远的树洞里,也见营巢于房前樟树洞和池边柳树洞中,甚至在废弃的烟囱内营巢。每窝产卵8-14枚,颜色为白色,大小为38-47×29-36毫米,平均75×33毫米,重27克。雌鸟孵卵,雄鸟在巢附近警戒。孵化期15-16天。一年繁殖一窝至2窝。

亚种分化

中文名称

拉丁学名

1.

棉凫指名亚种

Nettapuscoromandelianuscoromandelianus

2.

棉凫澳大利亚亚种

Nettapuscoromandelianusalbipennis

保护现状

种群现状

棉凫在中国数量稀少,要采取加强湿地管理、繁殖期禁止猎捕和捡蛋等措施,予以保护。

该物种分布范围非常大,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2021年9月20日,昌江爱鸟队在昌江黎族自治县海尾湿地公园里发现一只棉凫。据海南观鸟会观鸟记录中心记录显示,上一次在海南监测记录到棉凫是1904年,至今已有117年。

棉凫

2022年3月,在昌江海尾国家湿地公园发现棉凫。6月2日消息,泉州市观鸟学会成员“鹅峰山人”在晋江九十九溪田园中观鸟时,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棉凫。

2022年7月31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棉凫首次现身永定河卢沟桥段的浅滩。

2022年11月,观鸟爱好者莫国巍在广西大学碧云湖拍到了珍稀鸟类棉凫。

保护级别

  •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ver3.1——无危(LC)。

  • 列入2021年《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