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学名:Passer montanus),又名树麻雀、家雀等,是一种分布极为广泛且数量庞大的鸟类。体重15~20克,体长124~145毫米,头顶和后颈栗褐色,颈环和头侧白色。颊、耳羽和颈侧概白,耳羽后各具一黑色块斑。眼的下缘、眼先、颏和喉的中部和嘴均黑色。大覆羽和中覆羽的白色羽端在翅上形成两道横班纹。雌鸟羽色与雄鸟相似,喉部黑斑较淡灰,幼鸟羽色较暗淡。

麻雀分布于欧洲、中东、中亚和东亚、喜马拉雅山脉及东南亚,在中国全境分布。麻雀主要栖息在人类居住环境,一般在房舍及其周围地区,尤其喜栖息于树梢、房檐、农田等处。麻雀的食物中包括杂草种子和农林害虫,对消灭田间杂草和对保护农、林业也有一定意义。

麻雀全球种群数量约1.91亿~3.06亿只(2015年),2000年,麻雀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16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定为无危(LC)物种,2021年被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征求意见稿)。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麻雀的:命名与分类、形态特征、分布栖息、生活习性、生长繁殖、物种保护、主要价值、物种危害、种间关系、其他知识等介绍

中文名

麻雀

英文名

Eurasian Tree Sparrow

拉丁学名

Passer montanus

别名

树麻雀、家雀、欧洲树麻雀、瓦雀、只只、南麻雀、硫雀、霍雀、只、老家贼、嘉宾、照夜等

命名者

Linnaeus

命名年份

1758年

其他保护等级

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LC)

动物界(Animalia)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鸟纲(Aves)

雀形目(Passeriformes)

雀科(Passeridae)

麻雀属(Passer)

麻雀

体长

124~145毫米

体重

15~20克

分布区域

分布于欧洲、中东、中亚和东亚、喜马拉雅山脉及东南亚,在中国全境分布

命名与分类

麻雀最初由卡尔·林奈(Carl Linnaeus)在其1758年的《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中描述为“Fringilla montana”,后被列入到由法国动物学家,马蒂兰·雅克·布李松(Mathurin Jacques Brisson)于1760年提出的麻雀属(Passer)中。

麻雀的亚种分化一直存在争议,麻雀过去被分出27个亚种,1954年,德曼特耶夫和格莱德科夫(Dement'ev & Gladkov)把麻雀分为6个亚种,1959年瓦拉瑞尔(Vaurie)将其分为8个亚种,1991年分类学家霍华德和摩尔(Howard&Moore)将其分为10个亚种,截至1998年,《中国动物志 鸟纲 雀形目》认为这27亚种中,有6个亚种分布于中国。201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旭日干在《内蒙古动物志》中参考了野生动物专家赵正阶、鸟类生态学家郑光美的研究,将麻雀分为9个亚种。本文采取旭日干院士的观点。

形态特征

麻雀体重15~20克,体长124~145毫米,翅长61~76毫米,尾长46~66毫米。

麻雀

麻雀的额、头顶、枕、后颈均呈栗褐色。领环白色。眼先、眼下缘、须和喉中部均为黑色。颊和颈侧白色。耳羽后具黑色斑块。上体棕褐色,背部及两肩具黑色纵纹。翅上有两道显著的近白色横斑纹。胸和腹淡灰近白色,微沾沙褐色。两胁与尾下覆羽淡棕褐色。腰和尾上覆羽褐色。尾暗褐色,羽缘较浅淡。虹膜暗红褐色。嘴黑色,下嘴基部黄。脚和趾等均污黄褐色,爪黑褐色。

雌鸟似雄鸟,但色彩较淡或暗,额和颊羽具暗色先端,嘴基带黄色。幼鸟羽色较成鸟苍淡。头顶中部砂褐,两侧和颈肝褐色较浓;背部黑纹比成鸟少;翅上的横斑不显;眼先、颏和喉暗灰或灰黑;颊与喉侧均灰白,耳羽后部的黑斑比成鸟浅淡;胸灰沾棕;腹污白;两胁和尾下覆羽渲染灰棕色。

分布栖息

地理分布

麻雀分布广泛,分布于欧洲、中东、中亚和东亚、喜马拉雅山脉及东南亚,在中国全境分布。

麻雀共有9个亚种分布如下:

学名

中文名

分布

P.m.transcaucasicus (Buturlin,1906)

·

分布于小亚细亚、高加索地区、伊朗西北部和北部

P.m. dybowskii(Domaniewski, 1915)

·

分布于蒙古国西北部、中亚和阿尔泰西部

P.m.tibetanus(Stuart Baker,1925)

青藏亚种

分布于印度锡金、尼泊尔、不丹等喜马拉雅山区北部地区。中国境内分布于西藏东部和南部,青海西南部和四川西部

P.m.hepaticus(Ripley,1948)

藏南亚种

分布于缅甸西北部和印度阿萨姆东北部。中国境内分布于西藏东南部

P.m.malaccensis(Dubois,1887)

云南亚种

分布于不丹、尼泊尔、印度锡金、泰国、马来西亚、缅甸、中南半岛和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与爪吐。中国境内分布于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和海南

P.m.saturatus(Stejneger,1885)

普通亚种

分布于萨哈林岛、韩国和日本。中国境内分布于河北、河南、山东、北京、天津、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贵州,往南一直到广东、广西、福建、台湾、香港等地

P.m.montanus(Linnaeus,1758)

指名亚种

分布于英伦三岛,经里海、阿尔泰、蒙古国,一直往东到乌苏里江流域及朝鲜半岛中部。中国境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东部和辽宁东南部

P.m.kansuensis(Stresemann,1932)

甘肃亚种

中国境内分布于甘肃西北部和青海北部和东部

P.m.dilutus(Richmond,1895)

新疆亚种

分布于伊朗、蒙古国、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和印度西北部。中国境内分布于新疆及青海东北部

栖息环境

麻雀栖息环境很广,主要栖息在人类居住环境,一般在房舍及其周围地区,尤其喜栖息于树梢、房檐、农田等处。在其分布区的西部,主要栖息在有灌木树篱的耕地、果园、花园和农家庭院,在疏林地不常见;在东部则较多出现在建筑物密集的地区,也出现在空旷的干旱地区。在捷克,麻雀一般栖息在花园生境中。

不同亚种的分布海拔高度不同,例如新疆亚种(P.m.dilutus)从海拔130米至1500米间都有分布,并见于2500米的小尤尔都司草原。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分布高度为2800米以下地区,它们多生活在农作区附近,很少在荒漠、半荒漠地区见到。分布较高的是西藏亚种(P.m.tibetanus),可达4500米左右。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麻雀

麻雀一般为留鸟,在当地繁殖,觅食地和栖息地较为固定。在中国西北地区季节气候变化剧烈,秋末冬初可见到麻雀有垂直迁移的现象。在吉林,严冬时节,高山区的麻雀会迁至平原或山麓越冬。麻雀两翅短小,一般飞行距离不远,飞行速度小于8~10米/秒,高度一般在10~20米,且一般不连续飞行,飞4分钟左右便会停下休息。

在中国成都,麻雀夏秋季归巢比冬春季推迟约1小时,与不同季节日落时间相对应。光照对麻雀集群具有很大影响,在雨雪天气,天空能见度降低,麻雀傍晚集群与归巢时间有所提前。但当人为投放食物时,麻雀的这种生物节律行为会不同程度地被打破。

觅食行为

麻雀是杂食性鸟类,主要以谷粒、草籽、种子、果实等植物性食物为食。在繁殖季节,以昆虫或昆虫幼虫育雏。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学者分析河北、南京、长沙等地的麻雀胃容物,其中植物性食物占比较大(以农作物为主),取食频次较高。雏鸟的食物主要是昆虫,其中害虫占比较大。麻雀找食时很机警,如地上撒有粮食,它总是先向四周巡视后,觉得安全,或见有几只在啄食时,更多的鸟才敢飞去。遇惊扰会成群飞走。

社群行为

麻雀常年都是集群活动,但根据繁殖情况呈现季节性变化。春季繁殖期间,雌雄主要成对活动,幼鸟则先随亲鸟一起活动,待亲鸟进行第二次繁殖时,幼鸟则结群活动。秋后,成鸟与当年生的幼鸟合群,数量可达数百至上千只。冬季结小群觅食,活动范围缩小,到春初逐渐分散为更小的群,并开始自相配对。

麻雀

鸣叫特点

麻雀的叫声较为嘈杂,声音似“zek-zek-chi,chi,zek,zek”。

在城市嘈杂的噪声环境中,麻雀应对噪声的调节方式之一是提高鸣叫的最低频率。

防御行为

麻雀在遇到危险时会立刻飞走,还有的会发出警告声,大多数会在逃生飞行后不动地停立一会儿。

麻雀

生长繁殖

求偶交配

麻雀每年繁殖的次数因气候的不同呈现差别。中国境内河北省一带记载最多繁殖3次,广州为4次,吉林记载为2次(或3次),青藏高原仅1~2次。麻雀的繁殖期依各地方的自然条件的差异而有不同,据在中国河北、青海的观察,通常在4月份开始配对。求偶时雄鸟会变得活跃,发出低而柔弱的叫声,同时抬头举尾,还引起群内其他雄鸟参加;有时正在叫声激烈时突然安静下来,飞走几只或全飞走。其交配多选择在树上、房顶或猪圈中,在交配前先空中追逐,相互扭缠在一起,之后停落;交配过程中会有第3只麻雀参与竞争配偶或交配。

筑巢产卵

雌雄麻雀共同参与筑巢,营巢地点多为人为景观环境,如房舍、城市建筑物,也有土墙洞穴及树洞、废弃烟筒内等。其还会选择隐蔽性较好的又要有较充足光照的巢址,光照有利于羽毛的正常发育。有的麻雀会利用废弃的喜鹊巢。选择易于获取的枯草、树叶、鸡毛、猪毛和塑料袋、塑料条等作为巢材。在隐蔽物下(如洞穴)营巢的,巢的形状通常为杯状或碗状;在树枝间营巢的会设置巢盖。

营巢结束后便开始产卵,产卵时间通常为清晨,日产一枚,有时隔天产卵。产卵期亲鸟不入巢过夜。窝卵数4~6枚,通常5枚。卵呈椭圆形,卵壳上缀有斑点,斑点有褐色、深褐色和黑褐色等,斑点在卵的钝端分布较密。卵平均重2~2.1克,平均大小为19.3毫米×14.2毫米。孵化期为10~14天。雏鸟留巢期为10~15天。

哺育生长

产卵后雌雄共同轮流孵卵。初生雏鸟身上无羽,皮肤红带黄色,未睁眼,体重轻于卵重;4~5日龄开始睁眼,羽鞘生出;约13日龄体表发育定形,有的雏鸟开始离巢,有的相隔一天出飞,离巢当晚就不再入巢过夜。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麻雀全球种群数量约1.91亿~3.06亿只(2015年)。

致危因素

农药的使用、人为网捕和掏鸟窝等现象一直存在,对麻雀种群数量造成一定影响。在欧洲,由于农业上杀虫剂和除草剂使用的增加,和谷物的秋季播种,导致了麻雀的食物减少,使得种群数量逐步减少。

保护级别

1996年,麻雀被列入《英国国家保护物种红色名录》(U.K. Red List of Species of National Conservation Concern)。

2000年,麻雀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2016年,麻雀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定为无危(LC)物种。

2021年,麻雀被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征求意见稿)。

主要价值

麻雀的食物中包括杂草种子和农林害虫,对消灭田间杂草和对保护农、林业也有一定意义。

由于麻雀在城市和郊区均有分布,成为研究环境变化对鸟类影响的良好材料。

物种危害

在秋季谷物成熟时,麻雀集群啄食,并在谷物上跳跃、踩踏,会把谷粒弄落,影响收成。在晒种、打场期间的危害也较大,尤其是一些麦类作物收获脱粒期长的地区。在粮食堆积处,麻雀不仅拣食谷粒,而且在粮堆上遗撒粪便,传播粮储害虫,致使粮食霉变、生虫。在澳大利亚,它会破坏许多谷类和水果作物,并用其粪便破坏谷类作物、动物饲料和储存的谷物。检疫规则禁止将此物种运输到西澳大利亚。

麻雀在林区危害幼树和幼苗,在果区危害果实(如葡萄、梨、桃等)和栽培植物的嫩叶(莴苣、豆类等)。它们利用建筑物的屋檐、隙洞处筑巢,对建筑物也有所损坏。

种间关系

麻雀的天敌有红隼(Falco tinnunculus)、白尾鹞(Circus cyaneus)等。喜鹊、蜥蜴、蛇会袭击麻雀的巢穴,老鼠、猫、黄鼠狼等偶尔也会偷袭巢穴。

麻雀身体里面会携带很多病菌,易散播传染病。在日本,沙门氏菌感染会导致麻雀的大量死亡。麻雀在中国被发现携带有对鸡具高毒性的H5N1毒株。

膝螨属(Knemidocoptes)的螨虫会感染麻雀种群,导致其腿部和脚趾出现病变。青原丽蝇(Protocalliphora azurea)幼虫对麻雀雏鸟的寄生易导致雏鸟死亡。

其他知识

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在中国境内发起的“除四害”爱国卫生运动中,苍蝇、蚊子、老鼠、麻雀被列进四害。短短几年时间,中国境内的麻雀被大量捕杀,直到1960年,麻雀被移出四害名单。

白俄罗斯、比利时、柬埔寨、爱沙尼亚和中国台湾的邮票上都曾使用过麻雀的形象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