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腹绣眼鸟(Zosterops palpebrosus),是一种小型雀形目鸟类,上体橄榄绿色,腹部灰色显著。眼圈白色,体长约90~111mm,体重约7~12g。广泛分布于印度半岛及中南半岛,常集群活动,是笼鸟中较易饲养的一种。

2019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灰腹绣眼鸟评为无危物种(LC)。2000年列入中国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灰腹绣眼鸟的:形态特征、亚种分化、分布与栖息地、生活习性、生长繁育、笼鸟饲养、生物价值、物种现状及保护等介绍

中文名

灰腹绣眼鸟

英文名

Oriental White-eye、Indian White-eye

拉丁学名

Zosterops palpebrosus

命名者

Temminck

命名年份

1824

动物界(Animalia)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鸟纲(Aves)

雀形目(Passeriformes)

绣眼鸟科(Zosteropidae)

绣眼鸟属(Zosterops)

灰腹绣眼鸟

体长

90~111mm

体重

7~12g

形态特征

外形特征

灰腹绣眼鸟上体橄榄绿色,腹部灰色显著。眼圈白色,眼周具一圈白色绒状短羽,眼先和眼下方黑色;上体自前额以至尾上覆羽和翅上覆羽概呈黄绿色;颊、耳羽黄绿色;颏、喉、颈侧和上胸鲜黄色;除小翼羽和第一(甚微小)、二枚初级飞羽外其余各羽的外侧羽片均缘以黄绿色;属羽暗褐,具黄绿色外缘;下胸和两胁苍灰色;腹灰白,中央具不明显的黄色纵斑;尾下覆羽鲜黄色;腋羽和翅下覆羽白而微沾黄色。颏、喉、上胸柠檬黄色,腹部灰白色,中央具不明显的黄色条带;两胁灰色,尾下覆羽黄色。腹部非纯黄而呈灰白色,中央具明显黄色纵斑。虹膜灰褐色;嘴黑,下嘴基部蓝铅色;跗聰和趾蓝铅色,爪褐色。

幼鸟羽色与成鸟基本相似,但体羽比较松散而暗淡。

灰腹绣眼鸟形似暗绿绣眼鸟,区别为沿腹中心向下具一道狭窄的柠檬黄色斑纹,眼先及眼区黑色,白色的眼圈较窄。灰腹绣眼鸟西南亚种的虹膜为白色,而暗绿绣眼鸟的为褐色。

灰腹绣眼鸟

量度

性别

体重/g

全长/mm

嘴峰/mm

翅/mm

尾/mm

跗蹠/mm

雌性

7~10

90~109

9.2~10.4

50~53

38~49

15~16.7

雄性

8~12

94~111

9~10.5

50~53

37~43

15~16.5

亚种分化

灰腹绣眼鸟共有13个亚种,在我国有分布的仅为西南亚种Z.p.siamensis及西部亚种Z.p.joannae。

中文名

学名

分布

灰腹绣眼鸟马来亚种

Zosterops palpebrosus auriventer

缅甸南部、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西部

灰腹绣眼鸟爪哇亚种

Zosterops palpebrosus buxtoni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南部及爪哇西部

灰腹绣眼鸟西部亚种

Zosterops palpebrosus joannae

中国西部

灰腹绣眼鸟巴厘岛亚种

Zosterops palpebrosus melanurus

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中部和南部,以及巴厘岛

灰腹绣眼鸟安德曼亚种

Zosterops palpebrosus nicobaricus

印度安德曼群岛及尼柯巴群岛

灰腹绣眼鸟印西南亚种

Zosterops palpebrosus nilgiriensis

印度西南部

灰腹绣眼鸟指名亚种

Zosterops palpebrosus palpebrosus

印度中部、斯里兰卡、孟加拉、阿萨姆西部、尼泊尔、锡金、不丹

灰腹绣眼鸟印东南亚种

Zosterops palpebrosus salimalii

印度东南部

灰腹绣眼鸟西南亚种

Zosterops palpebrosus siamensis

缅甸、泰国北部、中国西南地区、中南半岛

灰腹绣眼鸟苏门答腊亚种

Zosterops palpebrosus sumatrana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西部

灰腹绣眼鸟大松巴岛亚种

Zosterops palpebrosus unicus

印度尼西亚大松巴岛和佛罗勒斯岛

灰腹绣眼鸟泰国亚种

Zosterops palpebrosus williamsoni

泰国南部、马来半岛

灰腹绣眼鸟喜马拉雅山脉西部亚种

Zosterops palpebrosus occidentis

印度西北部、克什米尔、巴基斯坦

分布与栖息地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广泛分布于印度半岛及中南半岛。

中国分布

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四川省

灰腹绣眼鸟

栖息环境

灰腹绣眼鸟喜原始林及次生植被生境,常活动于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沼泽森林、林缘、次生林、农场、红树林或开阔林地等地,多集小群栖息于中低山的丘陵、平原、山地的常绿阔叶林和次生阔叶林中,也见于沟壑、河谷、田野和村落边的灌丛和树林。栖息海拔范围较广,从平原到海拔4000m的山地均有分布。

生活习性

鸣声特征

灰腹绣眼鸟的鸣叫为快速重复的"cheuw”声,只在繁殖期发出短促、尖细、悦耳的鸣唱声:“qwee-qworr-quwarrr tu-ceer-tu-cheeer-cheer”,“tu-cheer-cheeer-tu-cheeer-cheer"。

觅食行为

灰腹绣眼鸟主要以昆虫为食,最喜欢蚜虫,但是其食谱也包括大量植物果实和花蜜。1963~1964年进行的一项解剖学研究表明,灰腹绣眼鸟的食物冬季以昆虫为主,夏季昆虫、植物各半。

结群行为

灰腹绣眼鸟是一种社会性鸟类,活动于树木顶层,很少下落到地面上,常集群从一棵树飞到另外一棵树去取食。非繁殖季节的群体通常由父母及其后代构成,待到下一个繁殖季节,后代扩散至周边领域,形成新的群体。大的集群可达上百只个体。

种间关系

灰腹绣眼鸟常与暗绿绣眼鸟、太阳鸟或其它小型雀形目鸟类混群。在东南亚,灰腹绣眼鸟的巢穴常被小杜鹃、大杜鹃、八声杜鹃寄居。

生长繁育

繁殖与筑巢

灰腹绣眼鸟的繁殖期在三月底至四月初,它们的巢多为杯状,由干草丝、木棉、蛛丝等筑成,内垫蒲公英种毛等柔软物质,置于树权上、悬挂在树枝上或枝条的端部。巢距地5~6m,口径4.5~5.0cm,深度3.0~5.0cm,巢壁较薄。

产卵与育雏

灰腹绣眼鸟多数为社会性单配制,双亲共同筑巢孵卵和育雏。窝卵数1~6枚,以2~3枚居多,卵淡蓝色,无斑,孵化期10~16天,育维期10~17天。

笼鸟饲养

观赏价值

灰腹绣眼鸟动作活泼、形态美丽,鸣叫的声音婉转动听,富有旋律。在笼养条件下,灰腹绣眼鸟常鸣叫,跳跃时动作多样,如倒悬、侧挂、仰望等,也常在栖架作后滚翻等动作。

笼具选择

养灰腹绣眼鸟多用小方笼,笼底用薄木板或塑料板做粪托。笼内设上、下两栖杠,栖杠离笼底稍高,内置水罐、食罐、圆柱形软食罐各一个。灰腹绣眼鸟平时不喜欢太亮的光线,需要罩上浅色笼衣。笼内水罐的口要小,避免鸟将头伸入水缸洗浴,把饮水弄脏。

食物及饲料

灰腹绣眼鸟消化道较短,一般供给甜的饲料。饲料多为磨细的玉米面与熟鸡蛋混合,再加入5%的食糖调味。每日应投喂少量水果或薯类,将其切成小块,由灰腹绣眼鸟自由啄食。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以补充适量的面包虫,定期喂食蜂蜜水。灰腹绣眼鸟食量较大,需要经常添加食物。

管理方法

灰腹绣眼鸟喜群居,可雌雄成对饲养或其它小型鸟类一起饲养或成群饲养。

灰腹绣眼鸟排粪较多,应注意清洁笼具。

应用新鲜柔韧的栖木替换僵硬的栖木,若使用栖杠则不宜过粗。

灰腹绣眼鸟喜水浴,条件允许情况下应准备专用的水浴笼,水浴后立即进行日光浴使羽毛干松。为防止其在水罐中水浴,可在水罐中放置海绵。

生物价值

灰腹绣眼鸟的访花行为可以促进植物传粉。为了采食花蜜,它们的舌纤细,呈弧形管状,有2个分叉,每个分叉的尖端有毛刺,舌先端还有可伸缩的角质纤维。灰腹绣眼鸟就是通过这些结构进行访花行为的,例如它们采食木槿属植物的花蜜时会刺穿花的基部来获取花蜜。

物种现状及保护

截止到2019年8月,尚无该物种的种群数量数据,但根据其范围大小,种群数量被认为非常庞大。同时,由于笼鸟市场的捕获和交易,灰腹绣眼鸟被预先评估为正在减少。

2019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灰腹绣眼鸟评为无危物种(LC)。

2000年列入中国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