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历史
蓝胸鹑具有复杂的分类历史,起初被分为Coturnix属,其次是Synoicus属,然后是Excalfactoria属。大多数分类系统将蓝胸鹑分到Synoicus属。
形态特征
蓝胸鹑为小型雉科鸟类,体长12~14厘米,体重36~40克。雌雄异色,雄鸟的羽色较为鲜艳。雄性成鸟的头顶至后颈为深褐色,头顶中央具有浅黄的中央冠纹。虹膜为朱红或深红色,眼先、眉纹、前额和头侧为蓝灰色,眼下有一白斑,往后延伸至眼部。颊纹黑色,纹下的颊部呈白色。喉部有一黑色三角形大斑。肩部、腰部和背部均为暗棕褐色,杂以黑色细纹和横斑,腰羽和背羽具有浅黄白色矛状羽干纹。初次覆羽及外侧所有飞羽均为黄褐色,大覆羽和内侧次级飞羽具有赤栗色端斑,中央尾羽为蓝灰色,尾上覆羽为栗褐色,被有黑褐色细纹,尾下覆羽呈栗紫色。腋羽为白色,羽干纹稍显银灰色。
雌性成鸟的头顶至后枕为黑褐色,头顶中央贯以狭窄的亮黄白色纵纹。虹膜为褐色。喉下部为浅黄褐色。上背部为暗棕褐色,具有白色羽干纹,羽端带有黑斑。胸部和两胁均为皮黄色,且带有深褐色斑纹。下背部、肩部和腰部均为黑褐色,杂有浅棕褐色的横斑。腹部为浅棕白色。飞羽和外侧覆羽皆为暗褐色,最外侧的初级飞羽具有较窄的白色羽缘,翅上的内侧覆羽为棕褐色,尾下覆羽为黄褐色,两者都具有黑褐色横斑。
雌雄成鸟的嘴均为黑色,跗蹠和趾均为鲜黄色,爪为鲜褐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蓝胸鹑在世界分布于南亚、东南亚至澳大利亚等地区,包括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家。
中国分布
蓝胸鹑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东南部、广西、广东、福建、海南和台湾地区。
亚种分布
蓝胸鹑在全球共有九个亚种,在中国地区分布有一个亚种,具体见下表:
亚种名称 | 学名 | 分布范围 |
蓝胸鹑指名亚种 | Synoicus chinensis chinensis | 印度、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和中国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和台湾等地区 |
蓝胸鹑尼科巴亚种 | Synoicus chinensis trinkutensis | 印度尼科巴群岛 |
蓝胸鹑爪哇亚种 | Synoicus chinensis palmeri | 苏门答腊和爪哇地区 |
蓝胸鹑菲律宾亚种 | Synoicus chinensis lintata | 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和苏拉威西 |
蓝胸鹑龙目亚种 | Synoicus chinensis lineatula | 印度尼西亚龙目岛、松巴岛、弗洛勒斯岛和帝汶岛 |
蓝胸鹑俾斯麦亚种 | Synoicus chinensis lepida | 太平洋俾斯麦群岛 |
蓝胸鹑新几内亚种 | Synoicus chinensis papuensis | 新几内亚东南部 |
蓝胸鹑东澳亚种 | Synoicus chinensis australis | 澳大利亚东部昆士兰州到维多利亚州 |
蓝胸鹑北澳亚种 | Synoicus chinensis colletti | 澳大利亚北部 |
栖息环境
蓝胸鹑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河边草地、低山丘陵、山脚平原、开阔农田和沼泽高芦苇内,也在竹林和稀疏矮树丛中活动,但不进入森林。善于隐藏,常在灌丛和草丛中潜行。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蓝胸鹑一般在晨、昏时在空旷的草地、农耕地和旱田地上觅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包括谷粒、浆果、植物嫩芽等,也吃一些昆虫、蜘蛛和一些小型的无脊椎动物,尤其是白蚁。
社群行为
蓝胸鹑常成小群活动,主要以家族群为主,或者以多个家族群相对独立的聚集在小范围内活动,可见到100只左右组成的大群。蓝胸鹑飞行快速,常呈低空直线飞行。大多数时候很少起飞,受惊时多在草丛中奔跑,仅飞很短距离后,落入草丛中,难以逐出。

生长繁殖
蓝胸鹑的繁殖期为6~8月,营巢于平原、低山丘陵和海拔2000米左右的山地地面。巢多置于地面的凹窝处,或者由雌鸟在地上刨一个浅坑。筑巢材料包括一些干草、落叶等,有时候不含任何的内垫物。每窝产卵4~8枚,卵呈浅橄榄绿色、淡黄色或者褐色,多数无斑点,偶尔也带有细而稀疏的暗色斑点。双亲共同育雏,雌鸟负责孵化,孵化期为16天左右,雄鸟常对雌鸟和幼鸟发出温和的鸣叫,似“ti—yu,ti—yu”的声音。受惊时,双亲会重复的发出低声的惊叫。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蓝胸鹑的全球种群数量尚未量化,栖息在缅甸的蓝胸鹑数量较多,整体种群数量变化呈稳定趋势。在中国地区仅分布于东部沿海省区,分布区域狭窄,数量稀少,应注意保护。2020年9月3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下发《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除适量保护种源的特殊情形外,禁止以食用为目的养殖蓝胸鹑。
保护等级
2000年,蓝胸鹑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被列为中国三有保护鸟类。
2016年5月,蓝胸鹑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等级评估为近危(NT)。
2016年10月,蓝胸鹑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
物种对比
蓝胸鹑与鹌鹑(Coturnix japonica)为相似种,在野外容易识别。
类别/种类 | 蓝胸鹑 | 鹌鹑 |
属 | 蓝鹑属(Synoicus) | 鹌鹑属(Coturnix) |
分布范围 | 在中国地区仅分布在中国云南东南部、广西、广东、福建、海南和台湾地区 | 在中国地区分布于除新疆、西藏地区以外的全部省市 |
体型 | 体型小于鹌鹑,尾短 | 体型较蓝胸鹑更大,尾更长 |
羽色 | 雌鸟胸部和两胁均为皮黄色,且带有深褐色斑纹 | 雌鸟胸和两胁部位没有黑褐色细纹斑,而是黑褐色纵纹 |
保护级别 | 2016年10月,蓝胸鹑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 | 2016年10月,鹌鹑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近危(NT) |
图片 | 
| 
|
主要价值
蓝胸鹑常被当作珍贵的笼鸟饲养,能较快适应笼内生活,具有观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