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隼(学名:Falco subbuteo),是一种小型的隼科隼属猛禽,体长28~36厘米,体重131~340克,翼展69~84厘米。眼睛黑色,眼周裸皮黄色;喙亮黄色,蜡质呈钩状;上体深灰色,胸部白色有黑色纵纹;翅长呈锥形,初级覆羽和飞羽黑褐色,腿部及臀部棕红色;跗跖与爪呈黄色。

燕隼主要分布于非洲(阿尔及利亚、安哥拉、贝宁等)、欧洲(罗马尼亚、乌克兰等)、亚洲(中国、印度、日本等),北美洲(美国、加拿大等)也有少量分布,南迁越冬。在中国分布于北方、西藏以及北纬32°以南地区。它们栖息在树林、平原、大溪流岸、丘陵山谷等地,单独或成对生活。飞行速度非常快,以小型鸟类、昆虫、小型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为食。

2021年,燕隼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评定为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燕隼的:种群分类、形态特征、分布栖息、生活习性、生长繁殖、物种保护、相关研究、物种比对等介绍

中文名

燕隼

英文名

Eurasian hobby

别名

青条子

拉丁学名

Falco subbuteo

分布区域

主要分布于非洲(阿尔及利亚、安哥拉、贝宁等)、欧洲(罗马尼亚、乌克兰等)、亚洲(中国、印度、日本等),北美洲也有少量分布(美国、加拿大等)

动物界(Animalia)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亚门

脊椎动物(Vertebrata)

鸟纲(Aves)

隼形目(Falconiformes)

隼科(Falconidae)

隼属(Falco)

燕隼

体长

28~36厘米

体重

131~340克

翼展

69~84厘米

种群分类

燕隼,属于隼形目隼科隼属,包括两个亚种;因其翼尖长呈镰状,略似燕翼,故名“燕隼”。1758年,瑞典博物学家卡尔·林奈(Carl Linnaeus)在他所著的《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第十版中描述了燕隼,赋予其双名Falco subbuteo。属名“falco”来自拉丁语“falx”,而它又来自希腊语“phalkon”,意思为镰刀,指燕隼的翅膀状如镰刀。种名“subbuteo”来自拉丁语“sub”和“buteo”,“sub”意思为类似的,“buteo”意思为秃鹰。

中文名称

学名

命名者及年代

燕隼指名亚种

F.s. subbuteo

Linnaeus,1758

燕隼南方亚种

F.s. streichi

E. Hartert & Neumann,1907

形态特征

燕隼身形纤细,体长28~36厘米,翼展69~84厘米,体重131~340克。

燕隼

雄性成鸟头至后颈、颊纹和颚纹黑色;前额白至淡棕色,有纤细黑纹,通常眉纹呈白色;眼睛黑色,眼周裸皮黄色;喙较短,亮黄色,蜡质呈钩状;颏、喉及喉侧纯白色,后颈有淡黄色或淡棕色领斑;上背至尾上覆羽、肩羽和翅上覆羽暗蓝灰色,有黑色轴纹;翅长,呈锥形,初级覆羽和飞羽黑褐色,内翻有淡棕色横斑,羽轴棕褐色,第2枚初级飞羽最长,内翈无切刻,第1枚较第4枚长;胸部、上腹部白色,布满粗著的黑色纵纹;下腹、肛羽、尾下覆羽和覆腿羽棕红色,看上去像穿了一条棕红色的“裤子”;跗跖与爪呈黄色;尾较短,尾羽灰褐色,外侧尾羽有淡棕色横斑。

燕隼

燕隼

两性羽色相似,雌鸟体型比雄鸟偏大10%~15%,腿部羽毛略有不同,雄鸟是棕红色羽毛,雌鸟腿部羽毛颜色相似但有棕色斑点。

幼鸟羽色与成鸟相似。幼鸟虹膜深褐色,眼周裸皮、蜡膜与嘴角鲜黄色,嘴峰端部角黑色;跗跖黄色,爪黑色。

燕隼

燕隼

分布栖息

地理分布

燕隼是地区性非罕见的留鸟及候鸟,主要分布于非洲(阿尔及利亚、安哥拉、贝宁等)、欧洲(罗马尼亚、乌克兰等)、亚洲(中国、印度、日本等),北美洲也有少量分布(美国、加拿大等),南迁越冬。指名亚种主要分布在非洲、欧洲、中亚及东亚,在中南非和南亚越冬;而南方亚种分布在指名亚种以东更远的地方。在中国,指名亚种分布于新疆、青海、西藏、甘肃、内蒙古、黑龙江、河北、山西、陕西、辽宁、山东、西藏;南方亚种为繁殖鸟或夏候鸟,分布于广东、安徽、长江南部流域向西到四川、云南、台湾。

栖息环境

燕隼栖息在平原、树林、大溪流岸、丘陵山谷等开阔、树木茂盛的区域。它们最喜欢的栖息地是树林,最好位于潮湿地带;也经常出没于沼泽地、树木繁茂的耕地等开阔地带。在欧洲平原,它们也会栖息在天然或人工杨树林。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燕隼是典型的候鸟,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过冬,在迁徙和越冬期间,燕隼更喜欢视野开阔的地带。有研究团队使用卫星遥测技术记录了燕隼从瑞典南部至非洲南部的迁徙路径,结果发现燕隼并非按照朝向目的地的直线路径飞行,而是向南或西南迁移到大约10°N,再向东南飞行,并会尽量避开森林,集中飞行在更适合觅食与迁徙的生态廊道。在中国,燕隼指名亚种主要越冬于西藏南部,而南方亚种有时在广东及台湾越冬。

觅食行为

燕隼的食物主要是燕子和雨燕等小型鸟类以及蜻蜓和蚂蚱等昆虫,偶尔也会捕食小型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燕隼任何时间都可能会捕食,大雾天和黄昏时更为活跃。燕隼飞行敏捷,鼓翼飞翔和滑翔结合,可在空中做短暂悬停,通常在电线杆或树顶停歇。它们觅食时,会突然从树篱或建筑物后面冒出来,一旦发现猎物,它会快速冲刺、追逐直到捕获猎物。多数鹰以这种方式捕猎,但燕隼只捕食特定物种。在欧洲,燕隼喜欢在湖泊、河流、池塘和沼泽等地区觅食,经常在这些区域上空缓慢地来回滑行;有时,在蜻蜓较多的水面,可以连续几天看到到成群结队的燕隼捕食数以千计的蜻蜓。在非洲越冬时,主要捕食白蚁。

燕隼

生长繁殖

通常,燕隼在5月中旬或下旬开始筑巢,一般会使用乌鸦或其他鸟类的旧巢,选择的树木通常位于树篱中或树丛的最边缘,以便远距离观察入侵者。有时,由于它们的巢穴较为简陋或放置不当,在筑巢的树脚下,会发现一些雏鸟因狂风或巢穴损坏而意外掉落。

燕隼

繁殖期在5~7月,雌鸟6月产卵,3~5枚,白色,布满砖红色斑点。雌鸟与雄鸟共同育雏,但以雌鸟为主,护雏性随雏鸟的增长而增强。雌鸟是勤奋的育雏者,只有觅食时会短暂离开巢穴,其余时间都在孵化,孵化时间约4周。通常,雏鸟在28~31天时学会飞行,在巢中最多停留35天,羽化后仍需成鸟喂食。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截至2021年8月10日,燕隼欧洲物种数量约28万~43.7万只,约占全球范围的30%,因此全球燕隼数量初步预估为90万~150万只。

致危因素

燕隼面临的最大威胁是由于农业集约化而导致栖息地被破坏。由于工业化的耕作方式,一方面,燕隼在繁殖季节的主要食物,例如燕子、百灵鸟等物种无法繁衍生息;另一方面,燕隼通常不筑巢,而是借用其他鸟类的巢穴,例如乌鸦,如果丧失这些条件,燕隼无法繁殖。此外,杀虫剂的使用对鸟类繁殖的影响不容忽视。

保护级别

2021年,燕隼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2019年,燕隼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2021年,燕隼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评定为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相关研究

线粒体基因组

2021年,有研究团队首次报告并分析了燕隼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这一报道为隼科动物的进化研究提供基础遗传数据。

猎鹰技术

曾有书籍记载,燕隼被驯养为猎鹰,用来捕食鹌鹑、百灵等鸟类。2021年,有研究团队以燕隼为模型动物,将现代技术与传统猎鹰技术结合,引入无人机技术进行高科技康复训练实验。这一报道为野生猛禽康复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训练方法,从而克服野生猛禽在得到救助后对人类产生依赖,在放归自然界后可能无法独立捕猎的问题。

物种比对

燕隼、非洲隼(Falco cuvierii)、猛隼(Falco severus)、姬隼(Falco longipennis)、烟色隼(Falco concolor)与埃莉氏隼(Falco eleonorae)同为隼属,通常也种被认为属于Hypotriorchis 亚属。它们形态相似,有大量羽毛是深灰色或灰色,颧骨区为黑色,下体通常有纵向黑色条纹,尾巴全黑或有条纹。

物种

学名

图片

体长(厘米)

羽色差异

地理分布

燕隼

Falco subbuteo

燕隼

28~36

颈部白色;

胸部、腹部白色,有黑色纵纹,下腹部棕红色

非洲、古北界、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及缅甸

非洲隼

Falco cuvierii

燕隼

28~30

面颊、颈部红褐色;

胸部、腹部红褐色

常见于东非西部

猛隼

Falco severus

燕隼

24~30

颈部白色;

胸部、腹部深栗色

印度次大陆北部,横跨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向南穿过中南半岛至澳大拉西亚

姬隼

Falco longipennis

燕隼

30~35

头部两侧、颈部浅棕色;

胸部、腹部棕褐色

澳大利亚大陆

烟色隼

Falco concolor

燕隼

32~36

颈部白色;

胸部灰色,腹部白色,有黑色纵纹

西南亚和北非

埃莉氏隼

Falco eleonorae

燕隼

36~42

胸部、腹部棕黄色,有黑色纵纹

巴利阿里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