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尾榛鸡(学名:Tetrastes bonasia)。它们属于鸡形目、松鸡科、榛鸡属,体长约300-400毫米,体重约300-400克,属松鸡科中体型较小的一种。其性别二态性不明显,雄鸟头上有短的羽冠,上体大多棕灰色,具栗褐色横斑。须和喉黑色,其余下体暗棕褐色、杂以白色,外侧尾羽呈花斑状,且具宽阔的黑褐色次端斑。雌鸟和雄鸟相似,但须喉为黄白色。

花尾榛鸡广布于欧亚大陆,在欧洲西起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往南至西班牙比利牛斯山、意大利,在亚洲东至俄罗斯远东鄂霍次克海岸、萨哈林岛、朝鲜和日本北海道,往南可至阿尔泰山和蒙古。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中,从海拔400-500米的低山丘陵到海拔1800米左右的高山林缘灌木丛地带皆有出现。常成群活动,有垂直迁徙现象,喜沙浴,积雪时会挖掘雪窝用于休息。

2016年花尾榛鸡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LC)。2021年花尾榛鸡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花尾榛鸡的:命名与分类、形态特征、分布栖息、生活习性、繁殖与生长、物种保护、种间关系等介绍

中文名

花尾榛鸡

别名

飞龙

拉丁学名

Tetrastes bonasia

命名者

Linnaeus

命名年份

1758

分布区域

广布于欧亚大陆,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

动物界(Animalia)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鸟纲(Aves)

鸡形目(Galliformes)

雉科(Phasianidae)

榛鸡属(Tetrastes)

花尾榛鸡(Tetrastes bonasia)

体长

300-400毫米

体重

300-400克

命名与分类

最早命名花尾榛鸡的是瑞典博物学家林奈博士(Linnaeus, 1758)。模式种采集于瑞典。花尾榛鸡亚种分类等信息见下表。但也有学者认为萨哈林亚种(T. b. vicinitas)和黑龙江亚种( T. b. amurensis)实为一种,本词条遵从国际物种名录(COL)的分类方法,将此2亚种分开描述。

亚种名称

学名

命名人

分布范围

指名亚种

T. b. bonasia

Linnaeus ,1758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到乌拉尔山、波兰和乌克兰到俄罗斯欧洲部分的中部

瑞典亚种

T. b. griseonota

Salomonsen, 1947

瑞典北部

阿尔卑斯亚种

T. b. rupestris

C. L. Brehm, 1831

德国中部到阿尔卑斯山和保加利亚

东西伯利亚亚种

T. b . kolymensis

Buturlin, 1916

东西伯利亚

萨哈林亚种

T. b. vicinitas

Riley, 1915

俄罗斯萨哈林岛和日本北海道

北方亚种

T. b. sibiricus

Buturlin ,1916

西伯利亚中部、蒙古国北部和内蒙古北部及新疆北部

黑龙江亚种

T. b. amurensis

Riley, 1916

俄罗斯远东、朝鲜和中国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牙克石以南地区、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东部山区

中文名不详

T. b. rhenanus

Kleinschmidt, 1917

欧洲及亚洲北部

中文名不详

T. b. schiebeli

Kleinschmidt, 1943

欧洲及亚洲北部

中文名不详

T. b. styriacus

von Jordanss & Schiebel, 1944

欧洲及亚洲北部

中文名不详

T. b. yamashinai

Momiyama, 1928

日本地区

形态特征

花尾榛鸡体长约300-400毫米,体重约300-400克,属松鸡科中体型较小的一种。

花尾榛鸡额基白色,后缘缀有少许黑色,头和后颈为棕褐色或灰褐色,杂有不明显的褐斑。两颊白色,眼上缘红色,具有不甚显著的白色眉纹。虹膜栗红色,嘴黑色。颈侧上面羽毛特长,与耳羽同为暗褐色,颈侧下面羽毛白色,与额、颊和前颈白色连成一白色环带。

上体大多棕灰色,具栗褐色横斑。上背灰褐色沾棕,且具黑褐色横斑,羽端具细小的灰褐色或灰棕白色羽缘。肩羽棕褐色,具有黑色斑块和白色羽干纹。外端部具有大型白斑,从而连成一道白色纵带,翅上覆羽灰褐色,亦具白色端斑,尤以中覆羽最为明显。飞羽褐色,初级飞羽外侧淡棕色和棕白色。胸部暗棕褐色,具宽的白色羽缘。其余下体暗褐色杂以白斑。两胁棕红色,羽端白色。

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灰褐色,具不明显的褐色或黑褐色横斑和羽干纹。中央一对尾羽棕褐色,具有黑褐色与灰白色并列的横斑,并满缀以细小的黑褐色斑点。外侧尾羽灰褐色,基部密缀以虫蠢状黑褐色斑点,并具宽的黑色次端斑和灰色或灰白色端斑。跗蹠被羽,但不到趾基,裸出部分为红褐色,趾两侧具栉状突。

雄鸟具羽冠,须和喉黑色,周围有白带。雌鸟和雄鸟相似,但上体棕色和黑色较浓,头部无羽冠,须、喉黄白色。幼鸟和成鸟相似,但上体更多棕红色,特别是颈和肩部,其余上体棕褐色,后颈和上背具宽的黑色端斑。须、喉灰白色,杂以黑褐色。

花尾榛鸡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花尾榛鸡广布于欧亚大陆,在欧洲西起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往南至西班牙比利牛斯山、意大利。在亚洲东至俄罗斯远东鄂霍次克海岸、萨哈林岛、朝鲜和日本北海道,往南可至阿尔泰山和蒙古。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地。

花尾榛鸡

栖息环境

花尾榛鸡是一种典型的森林鸟类,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中,尤喜欢栖居于林中路边与河谷地带,多见于次生杨桦林、原始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及林缘地带。从海拔400-500米的低山丘陵到海拔1800米左右的高山林缘灌木丛地带皆有出现。

花尾榛鸡

花尾榛鸡的生境中有蚁丘和倒伏的朽木是其较为喜欢的,这可以提供其幼鸟爱吃的昆虫类食物。栖息地中的阔叶林主要为花尾榛鸡提供食物,而针叶林主要为其提供隐蔽场所。阔叶林比例合适的地区对其生存更为有利,而针叶林比例过高的地区则会加大其觅食难度。在林下灌木及草丛过于茂盛的地区,花尾榛鸡的数量也会减少。因为在这样的区域里中型捕食者过多,不利于花尾榛鸡的安全。

生活习性

群体行为

花尾榛鸡趋群性较强,除孵卵期外,其他时候多成群或成对活动。尤其是秋末冬初及母鸟带雏期间,常集成5-6只乃至10多只的大群。冬末至初春,则多成对或成3-5只的小群。活动时整个鸡群分散开来,彼此保持一定距离,并不时发出一种尖细的鸣声联系,当听到附近有回鸣时,则又继续啄食或靠拢。通常雄的鸣叫多,雌的鸣叫少,雄的向雌的靠拢,单个向群体靠拢。鸣叫时伴随着有伸颈、松翅、举尾等动作,鸣声尖细而清脆。类似雀形目鸟类,为带金属音的“Zi Zi”声。

清洁行为

花尾榛鸡喜欢洗沙浴,可以清洁身体,去除体外寄生虫。它们会在地上刨出一些浅坑用于洗浴,坑一般深6厘米,直径为13-15厘米。洗浴时它们会坐在坑里,把沙土用嘴啄松,然后用脚把沙土扬到身上,张开翅膀伏到地面上。最后抖动身体,把沙土和寄生虫从身上抖下来,用喙梳理羽毛,完成洗浴过程。幼鸟的洗浴动作一开始会比较笨拙,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就能和成鸟一样熟练了。

节律行为

日节律

其昼夜活动规律和家鸡相似,天亮即开始活动,黄昏前1小时停止活动。活动时多在林下灌木从间漫步行走,冬天多在树上活动。日活动时间较长,而且大部分时间均用于觅食,食饱后和晚上多成对或成小群蹲在树根旁、灌木丛间地上或雪窝里休息和过夜,也有在树上休息和过夜的。

花尾榛鸡在一天中有三个活动高峰时段,分别是清晨、正午及下午。在此时段内飞行、行走及觅食活动均较为密集。

季节节律

花尾榛鸡在长白山地区有明显季节性垂直迁移现象,冬季多往山腰和山脚迁移,而夏季则往中高山迁徙。没有固定的栖息地,除高山地区有季节性垂直迁徙外,低海拔地区也在水平范围内作较大距离的游荡,秋季有时进到居民点附近的小林内。

花尾榛鸡在繁殖季节的活动范围明显比平常要大。可达平时活动范围的数倍。

在地面积雪较厚时,花尾榛鸡会在雪中挖掘雪窝用于休息。雪窝大小与其身体相仿,距雪面5-10厘米。花尾榛鸡夜间在雪窝中休息,日出后顶开雪面开始活动,至晚再挖掘新的雪窝。因此积雪的厚度也是花尾榛鸡选择越冬地点的重要条件,在冬季长白山地区花尾榛鸡主要在积雪厚度超过其体长的区域活动。

觅食行为

花尾榛鸡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仅夏季和秋季吃一部分动物性食物。动物性食物主要为昆虫等小型无脊椎动物。食物构成随季节和地区而不同。在全年所吃食物中,植物性食物约占98%以上,主要是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嫩枝、嫩叶、芽苞、花絮、果实和种子,其中尤以桦树和杨树的芽苞、花絮和灌木浆果最为重要。

花尾榛鸡的食物随季节变化,冬季以杨树和桦树的芽和树枝为食。春季吃叶子、花朵和嫩芽,夏季吃浆果和水果,秋天吃坚果和种子。雏鸟在孵化后最初的十天里几乎完全以节肢动物为食,然后逐渐变为素食。觅食活动多在白天,夏秋季多在林下地上觅食,冬季和春季多在树上觅食。

花尾榛鸡

防御行为

花尾榛鸡遇危险时能疾跑,但通常在受惊时一般会直着脖子、警惕地观察四周,直至见到人或危险物时才疾跑或起飞,或疾跑几步再起飞。一次飞行距离20-30米,最远可达50米。

繁殖与生长

求偶行为

其繁殖期为4-6月。除求偶期外,繁殖期间活动较少,也不鸣叫,常常隐居在人迹罕见的茂密森林中。3-4月开始发情交配,一直持续到4月末5月初。发情期间雄鸟占据一定的领域,并频繁地鸣叫,尤其是早晨和傍晚。发情雄鸟羽冠竖起,两翅下垂,尾上举并成扇形散开,不停地围绕雌鸟奔跑和追逐。当雌鸟蹲伏在地上时,即表示接受雄鸟求爱,雄鸟立刻踩在雌鸟背上,啄住雌鸟颈部羽毛进行交尾,状如家鸡。

筑巢与产卵

交配结束后即开始营巢,巢多营于环境较安静、人迹罕见的混交林、针叶林和杨桦次生林内,通常在沟谷纵横、地势起伏、林下灌木和倒木较多,灌叶层较厚的地方营巢。巢较简陋,由雌鸟在地上刨一个小坑,内垫以树叶、干草和鸟类羽毛即成。巢的大小为直径15-23厘米,深5-8厘米。4-6月产卵,每窝产卵8-12枚,偶尔有多至14枚和少至6枚的,1年1窝,通常1天1枚。卵淡黄色或黄褐色、具稀疏的红褐色或肉桂色斑点,椭圆形,卵壳光滑,大小平均为长径38毫米,短径29毫米。

孵化与育雏

产完卵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21-25天。孵卵期间雌鸟甚为恋巢,每天仅离巢1-2次觅食和休息,时间多在早晨和下午。其他时候从不轻易离巢,人走至跟前也不飞,特别是孵卵后期。雏鸟早成性,出壳后即睁眼,全身被有湿的黄褐色绒羽,待羽毛干后即能跟随亲鸟活动和觅食。

雏鸟在破壳1-6周时生长较快,7-12周生长较慢,雄性生长速度略快于雌性。

花尾榛鸡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花尾榛鸡曾是中国重要的狩猎鸟类,原分布在整个东北地区,往西达河北东北部和北京地区,但由于森林砍伐和过度狩猎,分布范围日趋缩小,并被割裂成不连续的岛状和带状分布,种群数量亦由原来比较常见变得极为稀少。

2009年中国约有1万-10万对繁殖个体、韩国约有1000-10000对、日本约有1000-10000对、俄罗斯约有10万-100万对。2015年在欧洲,花尾榛鸡繁殖种群估计为148万-292万对,相当于295万-583万只成熟个体。欧洲种群数量约占全球数量的30%,2015年全球种群规模约为980万-1940万只成熟个体。截止2015年在该物种的欧洲分布范围内,其数量较为稳定。

致危因素

花尾榛鸡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栖息地森林面积的减少和狩猎对其造成的伤害。花尾榛鸡对栖息地变化非常敏感,特别是森林面积的减少对其生存有较大威胁。过度砍伐会使森林消失,在易受雪崩、虫害、火灾影响的林区也需要进行人工造林以补充其栖息地的森林数量。在20世纪70年代,挪威对花尾榛鸡的年捕猎总数达到约10200只,瑞典的则为约18000只,芬兰为约28000-69600只。在20世纪90年代初在俄罗斯,每年可能有多达200万只花尾榛鸡被捕杀。

保护级别

2016年花尾榛鸡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受威胁等级为无危(LC)。

2021年花尾榛鸡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措施

2013年在希腊,匈牙利和比利时建立了保护区,在保护花尾榛鸡种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保护区内乔木下种植灌木,在针叶林中种植阔叶木,以提供其更为适宜的生活环境。研究人员对其活动进行监测,以了解其活动范围和生活习性。花尾榛鸡被列入欧盟鸟类指令附件I和II。在许多欧洲国家,狩猎它们的活动被禁止。

种间关系

花尾榛鸡的主要捕食者是黄鼬(Mustela sibirica),在花尾榛鸡夜间在树根处休息时,或冬季在雪窝中休息时,很容易被黄鼬捕获。其他中大型食肉动物及猛禽也会对其造成威胁。

花尾榛鸡的体外寄生虫主要是蜱虫(Ixodoidea)和虱蝇(Ornithomya chloropus)等。在欧洲阿尔卑斯山区的花尾榛鸡多数感染了平尾毛细线虫(Mustela sibirica)及艾美尔球虫(Eimeria spp.)等寄生虫,这些寄生虫可导致宿主内脏充血性损伤,危及花尾榛鸡的生存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