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鹡鸰(学名:Motacilla alba),鹡鸰科鹡鸰属鸟类,别名白面鸟、白颠儿、马兰花儿。其体型中等,体长范围在15.6-19.5厘米,体重范围在15-30克。白鹡鸰上体呈灰色或黑色,下体呈白色,两翅和尾巴黑白相间,头后、颈背以及胸部具有黑色斑纹。

白鹡鸰分布广泛,在欧亚大陆及非洲均有分布。喜栖息于各种水域岸边或是人类村落或城镇中。在201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被评为无危(LC)动物。其食性多为农林、卫生害虫,是食虫益鸟,对植物保护有利。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白鹡鸰的:形态特征、分布栖息、生活习性、生长繁殖、物种保护、主要价值等介绍

中文名

白鹡鸰

别名

白面鸟、白颠儿、马兰花儿

拉丁学名

Motacilla alba

分布区域

欧亚大陆及非洲

动物界(Animalia)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鸟纲(Aves)

雀形目(Passeriformes)

鹡鸰科(Motachillidae)

鹡鸰属(Motacilla)

白鹡鸰

体长

15.6-19.5厘米

体重

15-30克

形态特征

白鹡鸰体型中等,雌雄个体体型差异不大,体长范围在15.6-19.5厘米,体重范围在15-30克,嘴峰长范围为1.1-1.7厘米,翅长范围为8.1-9.8厘米,尾长范围为8.2-10.1厘米,跗蹠长范围为2-2.8厘米。

白鹡鸰成鸟前额与脸颊呈白色,头顶、后颈与枕部呈黑色;颏、喉呈黑色或白色,胸呈黑色;背、肩呈灰色或黑色;头后、颈背及胸部具有黑色斑纹,在繁殖期斑纹扩展;两翅黑色,中覆羽与大覆羽白色或尖端白色,翅上小覆羽为黑色或灰色,有明显白色翅斑;其下体为白色,尾巴黑白相间,型长而窄,两侧尾羽为白色,其余尾羽为黑色;虹膜呈黑褐色,喙与跗跖呈黑色;雌鸟与雄鸟相比颜色更暗。其幼鸟体羽灰色,长成成鸟时灰色体羽变为黑色。

白鹡鸰

白鹡鸰

白鹡鸰

东北亚种M. a. baicalensis与本种相比头侧为白色,胸口有一大块黑斑。普通亚种M. a. leucopsis与本种相比额头与头前、头侧以及颈侧均为白色,胸处有一半圆形白斑。黑背眼纹亚种M. a. lugens和普通亚种相似,但有黑色贯眼纹。灰背眼纹亚种M. a. ocularis和黑背眼纹亚种类似,但背为灰色,仅头顶后至颈后和尾部黑色。西南亚种M. a. alboides 胸部黑色与颈侧黑色相连。新疆亚种M. a. personata 背、肩灰色,腰部和尾部黑色。西部亚种M.a.dukhunensis 具有扇形黑色颈环,胸部黑色与颈部黑色分离不相连。

白鹡鸰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白鹡鸰在全球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其在中国分布范围广,几乎遍布全国各地。

白鹡鸰

白鹡鸰

白鹡鸰共有11个亚种,其中在中国有7个亚种。主要亚种的分布如下:

亚种名称

分布范围

英国亚种 M. a. yarrellii

分布于以色列、英国以及欧洲西部沿海地区

指名亚种 M. a. alba

分布于格陵兰岛东南部,冰岛以及法罗群岛;穿过欧洲大陆至乌拉尔山脉,高加索,中亚及中东

摩洛哥亚种 M. a. subpersonata

分布于摩洛哥西部

新疆亚种 M. a. personata

分布于伊朗北部至西伯利亚西南部,外蒙古西部,中国西北部及喜马拉雅西部

东北亚种 M. a. baicalensis

分布于西伯利亚中南部至中国东北部

灰背眼纹亚种 M. a. ocularis

分布于西伯利亚北部至阿拉斯加西北部

黑背眼纹亚种 M. a. lugens

分布于俄罗斯东部,韩国北部,以及日本北部至南部

普通亚种 M. a. leucopsis

分布于中国中部及东部,俄罗斯东南部,韩国,以及日本中部至西南部

西南亚种 M. a. alboides

分布于喜马拉雅中部及东部至中国南部,印度尼西亚北部以及缅甸北部

伊朗亚种 M.a.persica

分布于伊朗

西部亚种 M.a.dukhunensis

分布于俄罗斯南部,西南亚,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中国新疆、青海、四川

栖息环境

白鹡鸰的生活环境多样,主要栖息于海拔5000米以下的如溪流、湖泊、水库、水塘、河流等水域岸边;近水的开阔地带;农田、沼泽等湿地;人类村落或城镇。常见于地上、岩石上、以及小灌木或树上。

白鹡鸰

白鹡鸰

生活习性

常见行为

白鹡鸰有时会较长时间站在同一地方,尾巴不停地上下摆动;在进食时尾巴摆动的频率比梳理羽毛时尾巴摆动的频率要高。其进行该行为的目的或是对捕食者保持警觉状态的一种信号。

食性食物

白鹡鸰主要以捕食昆虫为生。常见的食用昆虫种类包括:如蝉、金龟子、蛆、蛾、蜂类、昆虫幼虫等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直翅目等昆虫。偶尔也会摄食如蜘蛛等无脊椎动物以及浆果、植物种子等植物性食物。幼鸟主要取食鳞翅目及鞘翅目昆虫,有时会少量取食蚯蚓、蜘蛛等。

社群行为

白鹡鸰通常单独成对或3-5只小群进行活动。迁徙期间,由10-20余只白鹡鸰组成迁徙大群。

节律行为

季节性节律:白鹡鸰在中国主要为夏候鸟,部分在中国福建、广东、海南岛等南部沿海省区和海岛的种群为冬候鸟和留鸟。候鸟白鹡鸰的迁徙时间随亚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最早在三月末或四月初出发,大部分在四月初至四月中旬迁至北方繁殖地。其迁徙通常为单独迁徙或3-10只鸟成小群迁徙,很少有呈大群迁徙的迹象。

日节律:白鹡鸰的日常通常在领地内度过,有时会与鸟群去领地外捕食,但总会回领地驱赶侵略者。拥有领地的白鹡鸰通常会花一天的时间在鸟群和领地之间来回奔波。白鹡鸰定期检查领地的行为没有固定规律,主要是为了防止在其不在的时候有其他外来者入侵并定居。

生长繁殖

白鹡鸰于每年4-7月进入繁殖期。

发情期

白鹡鸰于4月上旬开始发情求偶。雄鸟求偶时,先婉转鸣叫片刻,后逐渐飞近雌鸟身旁,靠近后开始蓬松背部羽毛,进行展翅并小步疾走,发出“Zi-ling,Zi-ling”的鸣叫声。求偶成功后,雌鸟下蹲,雄鸟跳上雌鸟背部进行交配。交配过程中,雌鸟头部微微摇动,雄鸟连续展翅,2-3秒钟左右交配结束,雄鸟从雌鸟身上飞下,并进行振翅疾走。交配结束后,二鸟各自走动约10秒钟,后共同飞走。

产卵期

白鹡鸰通常营巢于水域附近的岩洞、岩壁缝隙、房屋墙洞以及石墙缝内等比较隐蔽之处,由雌、雄两亲鸟共同营巢。巢主要由枯草叶、枯草茎以及草根构成松散粗糙外围,内里铺有苔藓、羽毛、兽毛等,整体呈杯状。巢的大小为外径11-16厘米,内径6-11厘米,深4-5厘米,高7-8厘米。选巢一般需要5-7天,在雌鸟与雄鸟成对生活后,雌鸟开始寻找巢址,雄鸟站在高处守候并驱赶同类,巢建好后雌鸟即开始产卵。白鹡鸰每窝产卵约5-6枚,卵为灰白色,具有褐色斑点,越向尖端斑点越稀疏;卵的大小为19-22毫米x14.5-16毫米,重2-2.6克。通常每隔一日产一枚卵,产完卵后第二天开始孵卵,孵化期12天。

育雏期

孵化工作由雌雄亲鸟轮流担任,以雌鸟为主。孵化12天幼鸟即出壳,刚出壳的幼鸟全身裸露呈肉红色,仅头、背以及肱羽区域有灰白色胎绒羽;嘴缘蜡黄色,眼泡大但尚未睁开。在成长过程中,幼鸟的体重与体长不断增长:4-7日龄时体重增长速度最快,7-10日龄时体长增长速度最快;同时羽毛日渐丰满,嘴与跗跖也有生长,在11日龄时,幼鸟体羽已较为丰满,上嘴变为黑色。幼鸟晚成性,于14日龄出巢,出巢后还不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经亲鸟教导飞行、捕食、防御天敌等生存技能后,于26日龄左右离开亲鸟独立活动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白鹡鸰种群数量处于稳定状态,截至2019年,全球成熟个体数量约为1亿3500万到2亿2100万只。

保护级别

白鹡鸰在201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

主要价值

白鹡鸰为食虫益鸟,育雏食物中85%以上是农林、卫生害虫,对植物保护意义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