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与分类
最早为黑水鸡命名的是瑞典博物学家林奈博士(Linné, 1758)其属名Gallinula在拉丁文中是小母鸡的意思。其英语名“Moorhen”来自13世纪的中古英语,意为“沼泽母鸡”。
共有12亚种,详见下表:
亚种名称 | 学名 | 命名人 | 分布范围 |
巴巴多斯亚种 | Gallinula chloropus barbadensis | Bond, 1954 | 巴巴多斯 |
美国亚种 | Gallinula chloropus cachinnans | Bangs, 1915 | 分布于美国、百慕大和加拉帕戈斯群岛 |
安的列斯亚种 | Gallinula chloropus cerceris | Bangs, 1910 | 分布于大安的列斯群岛和小安的列斯群岛 |
指名亚种 | Gallinula chloropus chloropus | Linnaeus, 1758 | 分布于欧洲、北非、中东和俄罗斯、印度、日本等地,在中国为广布种 |
巴西亚种 | Gallinula chloropus galeata | Lichtenstein, 1818 | 分布从特立尼达岛到圭亚那、巴西、乌拉圭和阿根廷北部 |
拉美亚种 | Gallinula chloropus garmani | Allen, 1876 | 分布于秘鲁、玻利维亚、智利和阿根廷西北部 |
马里亚纳亚种 | Gallinula chloropus guami | Hartert, 1917 | 分布于太平洋马里亚纳群岛 关岛、塞班岛、提尼安岛和帕潘岛 |
非洲亚种 | Gallinula chloropus meridionalis | C. L. Brehm, 1831 | 分布于非洲,从塞内加尔、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到南非圣赫勒拿岛 |
南亚亚种 | Gallinula chloropus orientalis | Horsfield, 1821 | 分布于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塞舌尔群岛、安达曼群岛 |
哥伦比亚亚种 | Gallinula chloropus pauxilla | Bangs, 1915 | 分于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秘鲁西北部 |
马达加斯加亚种 | Gallinula chloropus pyrrhorrhoa | A. Newton, 1861 | 分布于印度洋中马达加斯加岛,留尼汪岛和毛里求斯岛卢旺达及科摩罗群岛 |
夏威夷亚种 | Gallinula chloropus sandvicensis | Streets, 1877 | 分布于夏威夷群岛 |
形态特征
黑水鸡体长240-345毫米,体重141-400克,通体大致呈黑褐色,头、颈为蓝灰光泽的黑色,虹膜红色,额板末端呈圆弧状覆盖前额。额板及喙部均为深血红色,喙端部为淡黄绿色。身体健康的雄性喙尖的黄色区域更大,额板的面积也更大,颜色更为鲜艳。这种醒目的颜色有助于吸引异性和威慑潜在的竞争对手。
黑水鸡的羽毛颜色也非常丰富多样,上背部为有蓝灰光泽的黑色,下背部、两肩和翅膀的覆羽为橄榄褐色。胸部及上腹部与腹侧与上背部颜色一致,羽尖有少许白色部分,下腹部中央为白色。肋部羽毛呈灰黑褐色,上面有较宽的白色长条斑纹。翼缘和第一枚初级飞羽外缘为白色。飞羽羽轴为富有光泽的黑褐色,飞羽为蓝黑色。尾上覆羽为橄榄褐色,尾羽羽端呈黑色,主体黑褐色。尾下覆羽中央为黑色,两侧为白色,在游动时较为醒目。裸露的胫上部具宽阔的红色环带,脚黄绿色。这些特征不仅增加了黑水鸡的辨识度,还有利于它们在繁殖期间进行求偶和展示。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黑水鸡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及南北美洲、在大洋洲未见分布。在中国境内,黑水鸡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华北等地,是常见的夏候鸟。而在华南、华东、西南等地区黑水鸡是常见的留鸟。
栖息环境
黑水鸡通常栖息于密布挺水植物和芦苇的湖泊、池塘、水库、水渠、沼泽和稻田中,这些地方通常是它们觅食和栖息的理想场所。此外,黑水鸡也会出现在森林边缘地区和林木稀疏地区中的湖泊沼泽地带。其活动区域水深一般较浅。栖息地海拔从海平面到青藏高原的4000米左右。
生活习性
活动特点
黑水鸡善于游泳和潜水,常成对或成小群在临近芦苇和水草边的开阔深水面上活动。能潜入水中较长时间或潜行达10米以上,亦能将整个身体潜藏于水下而仅将鼻孔露出水面进行呼吸。游泳时身体浮出水面很高,尾常常垂直竖起,并频频摆动。其飞行速度缓慢,常常紧贴水面飞行,飞不多远又落入水面或水草丛中,飞行高度较低。除非在危急情况下它们一般不起飞,特别是不做远距离飞行。常会发出单调的“咯咯”声。

防御行为
黑水鸡是一种勇敢和警觉的鸟类,它们会为了保护自己的雏鸟而采取各种行动。亲鸟会低着头猛冲向闯入者,以阻止其威胁雏鸟。但如果闯入者体型太大而无法抵挡,黑水鸡则会逃跑并躲藏起来。它们通常会在草丛、苇丛或灌木丛中寻找遮蔽物,以避免被追赶者发现。如遇到人类后黑水鸡会立刻游进苇丛或草丛躲避。也会潜入水中,游到远处,再浮出水面以远离威胁。

节律行为
日节律行为
在一天中清晨及傍晚时段是黑水鸡的活动高峰期,上午太阳升高之后活动减少。在中午及下午时段它们大部分时间都在休息,通常栖息在莲叶下或站在堆积的枯枝上。在较为寒冷的季节,黑水鸡上午的活动高峰会推迟1-2小时。

季节节律行为
黑水鸡在中国的种群一般在春季4月中下旬迁到北方繁殖地,秋季则于10月初开始迁离繁殖地,迁徙过程可一直持续到10月末。分布在中国长江以北的种群主要为夏候鸟,分布在长江以南的种群多为留鸟。全球范围内大多数北方种群在9月至12月向南迁移,在3月至5月再次返回。
觅食习性
黑水鸡是一种以肉食性为主的鸟类,除昆虫外还摄食节肢动物、软体动物等,有时其也吃水生植物的嫩叶、根茎和嫩芽。觅食时黑水鸡会仔细搜寻停留在植物叶片、茎上或落入水中的昆虫,及时将其吞入腹中。通常会沿着水生植物边缘游泳,有时也在水边浅水处涉水觅食。较少潜入水中。

繁殖与生长
求偶行为
黑水鸡的繁殖为4-7月,一般雌雄成对单独繁殖,有时也会形成松散的小群集中繁殖。雄性会与其他雄性战斗,争夺与雌性交配的机会。雄性在求偶过程中追逐雌性。交配过程通常发生在陆地上,而不是在水中。
筑巢与产卵
黑水鸡的巢通常位于浅水处的水生植物丛中,有时也会位于岸边草丛中或水中小柳树上。周围一般有芦苇或高草掩护,隐蔽性较好。巢在水中紧贴于水面,但并不漂浮在水面上,而是固定在水生植物上。巢之间距离一般为1-3米。巢呈碗状,主体结构由枯芦苇和草组成,铺垫材料则为芦苇叶和草叶。巢的大小为外径200-270毫米,内径100-150毫米,深30-50毫米,高150-200毫米。雌性每窝产卵最少4枚最多12枚,通常为6-10枚。卵为灰白色、乳白色或赭褐色,上面有红褐色斑点。卵为卵圆形或长卵圆形,短径约3厘米米,长径约为4-4.5厘米,重16-19克。通常每天产卵1枚。其1年约可繁殖2窝。
孵化与育雏
孵化工作由雌性和雄性轮流进行,孵化期需持续2-3周。破壳的幼鸟额甲为红色,嘴尖为白色,通体绒毛黑色。幼鸟为早成性,破壳当天即能跟随亲鸟进行活动,下水觅食。
雄性承担育雏任务较多,雌雄均参与育雏。幼鸟离巢时间约为50天,性成熟年龄约为12个月。黑水鸡在生命的头两年中死亡率较高,其寿命可达11年。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2014年全球除欧洲以外的黑水鸡数量约为290万至620万只。欧洲黑水鸡数量约为273万-430.5万只。全球黑水鸡数量在500万至1000万只之间,数量较为稳定。
致危因素
在世界上的一些地区,黑水鸡被视为对农作物有害的鸟类,因此受到捕杀。在欧洲西北部,黑水鸡受到严冬的寒冷气候影响。黑水鸡还易患禽流感和禽肉毒杆菌中毒,可能受到疾病暴发的威胁。它也很容易被引入英国的美国水貂(Neovison vison)捕食。
保护级别
2016年,黑水鸡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受威胁等级为无危(LC)。
截止2016年,黑水鸡被列入欧盟鸟类指令附件II(EU Birds Directive Annex II)。在欧洲没有已知的保护措施。
2023年,黑水鸡被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保护措施
1988年,中国河南省建立新乡黄河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处于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区,气候温暖湿润。黑水鸡在此起初为候鸟,但这里有丰富的挺水植物资源,适合黑水鸡生存,此后大量黑水鸡在此地成为留鸟。2000年,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建立了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6.2平方千米,保护域内的黑水鸡种群。此保护区是一块优良的高原挺水植物栖息地,从2003年开始,该地区放牧受到限制,繁殖的黑水鸡于2004年便在此保护区现身,数量也逐渐大幅上升。
价值与危害
黑水鸡是一种易于接近的观赏鸟类,如果在保护区内改善其栖息环境,将有更多的黑水鸡成为留鸟在此栖息。这将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湿地欣赏景观、物种、了解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民众对动植物及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了解和认识。
不过,成群的黑水鸡会进食农作物,会对农业有一定危害。
相似物种
名称 | 学名 | 形态特征 | 图片 |
黑水鸡 | Gallinula chloropus | 体侧有纵纹、尾后有白斑、额甲不突出 | 
|
董鸡 | Gallicrex cinerea | 体型较大、额甲后部突起 | 
|
白骨顶 | Fulica atra | 额甲为白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