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加教育将带来怎样的变革?
AI加教育将带来怎样的变革?
-
AI+教育,是目前人工智能的一个十分热的落地方向,其中对社会实际的贡献就是:降低全国教育不平衡的问题(注意,我说的是降低,而不是取消,后面解释为什么)以及补充自学式教育的不足。
自打改革开放,中国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先富带后富的方式,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具有了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以及15个新一线城市,积累了大量的优先人才和资金储备。
不过凡事必有弊端,快速发展的背后,带来的是中国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中央拨款建桥修路拉近了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距离,但是也加快了人才的高速聚集,从而形成了一种区域效应,例如北京周边的高技术人才大部分离开家乡成为北漂。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也成为人才纵向流动的渠道,很多人通过高考,具有学习高精尖技术的机会。从而教育的不平衡就给贫困地区的带来了教育不公平,例如一个西北省份,高考进入一本院校的学生往往集中在个别城市中的个别学校。
AI+教育,成为了一种拉近教育不平衡的有效手段,以及一种自学有效工具,该技术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带来改善:
第一,带来个性化教育
由于国家政策,社会目前存在各种教育资助,例如,为乡村小学免费提供网络,提供电脑设备,教师培训,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观看来自优秀高校的优质教育视频,课题讲解,科技前言发展,从而弥补了贫困地区教师的人力和能力不足问题;同时也有部分优秀教师通过下乡支教的方式,自身携带信息和资源,来弥补教育信息和教育质量的不平衡。
可是通过看视频来学习过新学科的人都知道,这种方式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无法提供个性化支持,教学进度不可控,很难针对短板进行大量的补充练习。
而AI+教育是针对个人的,运用目前大数据的方式,收集人物画像,可以对个人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例如通过考核和历史学习记录,生成各个维度的雷达图,然后从大数据题库中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教学安排,同时还能够实时提供当前各项能力在所有学生中所处的位置。
第二,带来互动式教学
由于贫困地区的教师与学生比,相对发达地区会小得多,尤其有些地区目前还存在一个教师带多门课程的现象,因此无法真的带来一对一的互动教学,及时反馈学生问题。在教育学领域,及时的反馈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目前AI可以支持包括键盘输入,触摸输入,语音输出,图像输入等多种方式,并且通过屏幕显示,语音提示,虚拟现实等多模式进行输出。
例如,目前的绘本阅读机器人,可以实时查看学生当前翻阅书本以及页面,对课文进行朗读,对核心单词进行讲解,对课后习题进行解答。而交互方式上,可以通过语音输入,可以通过指尖点读等。这样的好处是,学生可以在读了一个单词后立刻得到发音是否正确,在完成一个习题后立刻得到解答是否正确等。
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用于一些贫困地区,同时在教育发达地区一样适用。教育目前的竞争越来越大,课堂的学习以外,很多学生在课外均进行一定程度的自学,考虑到AI+教育所带来的的互动式教学,可以用于所有有自学需求的学生。反馈,交流,一对一,个性化,可以有效的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
目前市面上已经有很多的教育公司,从补习班授课,线上课堂,向AI教育转变。同时也有很多科技类公司提供AI相关工具,为教育插上翅膀,比较典型的就是“新东方+科大讯飞”,作为AI行业和教育行业的两大巨头,强强联合,必回加速提升AI+教育的落地时间,让我们拭目以待走进千家万户的那一天。
2019-09-22 21:12:06 -
教育是一个家庭中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人工智能时代的画卷在现代生活中徐徐展开,人们对于“AI+教育”带来的颠覆性效果充满期待。
“在未来的教育的教学上,AI应该会全部代替老师,但是在教育的育人方面,AI是不可能代替(老师)的,因为AI没有情感,它不能像老师一样和孩子有情感地沟通。”12月1日下午,松鼠AI(原乂学教育)创始人栗浩洋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
不论是人工智能企业还是教育企业都在向另一方延伸,“AI+教育”的结合被认为是大势所驱。栗浩洋指出,AI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教育资源公平化。不过,目前AI教育在中国的发展状态落后于国际水平。
AI教育在中国的发展落后于国际
AI为未来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而教育被认为是AI落地最好的应用场景之一。新东方、好未来等线下教育巨头正积极布局AI教育,科达讯飞等知名人工智能企业亦将教育作为重要赛道。
“AI也好,互联网也好,任何的技术都是在大幅度地降低贫富差距。”栗浩洋用交通工具打了一个比方:早年间人们出行靠马,得到马是不容易的,得到千里马更不容易,而当汽车出现后,价值3万的汽车和300万的汽车在速度上并无太大差距,这是出行的公平化。
特级教师就像是出行领域的千里马,在目前的教学条件中注定是极为稀有的资源,但栗浩洋认为,人工智能可以实现教育的公平化,因为AI教育科技集合了几百个、甚至成千上万个特级教师的智慧。
栗浩洋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AI教育主要面临四个技术难点:一是如何用少量的题目做到非常精准的知识点扫描,因为将全部知识点对学生进行测试效率低下且成本高昂,“纳米级”的知识点拆分再加上AI精准的关联算法,是能够改善这个难点的;二是根据孩子的画像探测其认知阈值,因为每个孩子对知识的接受度不同,从而精准地为学生选择最适合他/她的学习路径;三是战略优先,或者叫战略放弃,随着孩子学习过程中与AI的互动,不断地变换学生的动态目标;四是追根溯源,即找到学习遇困的前序知识盲点,从前面海量的知识点中找到“病根”在哪里。
“第一点还有点像今日头条一样,关注受众喜欢看什么、应该学什么,第二点就比较难了,不仅要保证推送新闻,你看了没看都无所谓,对于教育来说是需要保证效率的。”栗浩洋介绍,AI教育需要解决学生从不会到会的问题,这牵扯到教学中的认知过程。
相较于国际,我国的AI教育发展略为落后。栗浩洋介绍,在除中国以外的欧美和亚洲国家,有60多家AI教育公司,已经有9000万AI教育用户,全球第一大教育机构Knewton就有2000万学生用户,第二大和第三大ALEKS、RealizeIT都是1000万用户级别,而在中国,以推出了产品的松鼠AI为例,目前是100万的学生用户。
AI将在教学上完全替代教师
AI教育在中国发展相对迟缓的原因之一是算法要求高,前期研发投入大,但实际使用起来的“边际成本”并不高。栗浩洋认为,未来的AI教育可以达到特级教师的水平,而且是1对1授课,使得孩子接受知识的效率能够大大提升。
如此看来,AI教育似乎是抢了教师的饭碗。“教育部的网站上有一篇文章写得特别好,AI会取代老师吗?不会,但不会用AI的老师一定会被取代。”栗浩洋认为,未来教师的教学任务将完全交由AI完成,从而也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当前相对缺失的“育人”工作。
“我认为老师目前没有做到的就是性格塑造,老师根本没有时间和孩子谈性格的优点、缺点。再往高处讲,教育很重要的一个元素是教孩子们如何做人,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现在很多孩子价值观有很大的问题,主要就是因为在教育过程中缺失了育的板块。”栗浩洋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AI教育为教师的培养机制和未来的角色转变提出了挑战。栗浩洋认为,现在的老师大多数还像500年前一样,“拉黄包车”一样依靠“蛮力”来进行工作,而AI教育则是坐上了飞机,老师在其中是教练员的角色。
“未来老师的沟通能力将变得特别重要,心理学知识会成为培养重点。老师未来甚至是一个人生规划师,来帮助孩子找寻长大了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栗浩洋表示。
2019-07-23 00: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