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杜甫的“工匠精神”是怎样炼成的?

新农商网 全部 1099

唐代诗人杜甫的“工匠精神”是怎样炼成的?

回复

共4条回复 我来回复
  • 麟角1
    麟角1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杜甫写诗在驾驭语言与典故上已到了极熟生巧,由巧返朴的境界。他的诗,是经过熔铸后又施于精心雕琢,才予以示人。可以说,他的诗是完美的“天衣无缝”。所以,诗人被誉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具有悠久传统的官僚世家,他自小好学“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家庭教育给予他正统的儒家文化教养。他19岁时就开始出游,历经世事风霜……,并在途中与“诗仙”李白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深厚友谊,二人在一起谈诗论文。为谋仕途,困长安十年,举进士不中第。后回到家中,可怜的小儿子饿死了。就沿途见闻和感受,写下了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其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成为震撼千古的名句。

    杜甫写诗,匠心独具,炼字精到,源自于他有纯厚的文学功力和阅尽世态,饱经沧桑的经历。他的诗以纪实为主,“可以补史证史”。因此后人称他的诗为“诗史”。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由衷的赞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2017-06-06 13:33:23 0条评论
  • 潮州梦江南
    潮州梦江南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感谢邀请!

    这个问题提得好!杜甫是唐诗之集大成者,与李白齐名并驱,世称“李杜.”,李杜是中华古今诗坛不可逾越的两座高峰。

    杜甫号称“诗圣”,一个人写诗能被称为诗圣,那是何等的博大精深!何等神妙的艺术功底!

    杜工部因其诗作诗律森严,用典频多而又自然圆熟,真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是故后世学者多称其有“工匠精神”。

    但鄙人认为“工匠精神”的评价是不大恰当的,“工匠精神”?工匠?那不就近乎“诗匠了吗?而“诗匠",那是对二三流诗人而言的。

    杜甫之所以成其为杜甫,诗圣之所以成其诗圣,我在杜甫的两句名句中若有所悟: “天生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体"。并从中得到了印证。 (本人要看世乒赛了:马龙对波尔,就写到此为止吧,谢谢)

    2017年6月4日夜

    2017-06-04 21:27:28 0条评论
  • 茶馆闲聊
    茶馆闲聊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是北方的大士族,为唐初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后,其父虽然名气不显,但亦是饱读诗书之辈,为书香世家。而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加上自小好学,因而七岁能作诗,为“工匠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但在20岁之前,他也还只是一个有志于“致君饶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小青年,与一般的读书致仕之流没有多大的区别。

    20岁之后,他开始了全国漫游之旅,沿途的所见所闻和所相交的朋友,才渐渐使他从一般的文人当中脱颖而出,而“工匠精神”的种子也才在这时种在了心里。

    在漫游的这段时间里,他经历了落第,也遇到了一生的知己好友李白——一同寻仙访友、谈诗论道……种种经历增长了他的见识阅历,也对现实的生活、国计民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结束漫游生活后,似乎是预见了唐王朝的衰落,他的人生由以往的“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急转下降,先是李林甫的“野无遗贤”的闹剧,彻底阻断了他的科举之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不得不过上了“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生活。而在此时,那一颗种子悄悄地发了芽。

    可即便不断奔走献赋、投谒权贵,换来的结果依旧是一事无成,最后连小儿子也饿死了。心中的那幼芽这时终于长成了树木。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的生活更是颠沛流离,甚至为叛军所俘虏。更打击人的是,虽然被俘虏,但因为官小无名,根本没有人将他当一回事,连囚禁都不用。

    从叛军中逃离出来后,唐肃宗因其忠君之心,授予了左拾遗一职。可这个官也没做多久,就因为触怒龙颜而被贬。心里的小树在此之后便疯狂生长,足以遮天蔽日,以至于耗尽了他的生命力。

    被贬之后,他的生活更是凄苦,直到在舟中长逝也没有丝毫的改善。相对应的,他对国计民生的忧虑也更加深,深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017-06-05 11:10:56 0条评论
  • 老老的月光
    老老的月光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简单说说杜甫是怎样炼成的。大抵三步。

    一是有个诗爷爷。杜甫的爷爷叫杜审言,他在初唐诗坛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对于近体诗尤其是五律的成熟起了极大的作用。有这样一个榜样,无怪乎杜甫要自称“诗是吾家事”。

    二是大半生体会盛唐气象又眼见他动乱衰落。桃花扇里唱得好“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来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肴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这让老杜的诗既有盛唐的大气魄又有衰乱世的深沉郁。

    三是在盛唐时不得意在乱世中颠流离。这让老杜深入到群众中去,从而拥有了他人诗中所没有的怜悯和愤怒。

    哈!字还是堆砌的多了。其实板着指头也就一家学好二经历多三倒霉催,说完了。

    2017-02-23 20:24:53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