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妆容与现代有什么不同?
唐朝妆容与现代有什么不同?
-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速发达,文化艺术繁荣昌盛,封建文化灿烂辉煌的伟大时代。唐代女子的妆容更是别出心裁。唐代女子的上妆顺序是: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描斜红—涂唇脂。
唐代女子化妆顺序图表
敷铅粉
铅粉古称粉锡或铅华,夏商时已经出现,为我国古老的化妆品,用途跟现在的BB霜或遮瑕粉差不多,取少量擦于面部,涂匀,可以使整个面部看上去更加白皙、柔嫩、光滑,没有杂质,即使你脸上有一些斑痕,也可以帮你达到掩饰的效果。
抹胭脂
抹胭脂在唐代可以说是最常见的美容内容,一方面是因为胭脂已经有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历史,自从汉代被张骞引入之后,一直受到女子的青睐,另一方面,制作胭脂的工艺越来越好,到隋唐两代的时候,胭脂已经成了女子化妆必不可少的化妆品了。
唐代女子涂抹胭脂都非常厚,史书记载,杨贵妃到了夏天所流的汗都是红色的,可见她所抹胭脂的厚度之多。但这还不算是最夸张的,王建在他的《宫词》中曾描写过这样一个宫女:她在洗漱完毕之后,脸盆中的水就像多了一层红色的泥浆,“金盆水里泼红泥”,就是对这种现象的描述。
画黛眉
黛眉就是描眉,眉毛的形状有柳叶眉、吊梢眉等,主要是青色或黑色。描上去更加妩媚、诱人。唐代妇女还很注重眉形的设计。当时流行的眉形有鸳鸯、小山、三峰、涵烟、倒晕等十几种。各种眉形都是将原有眉毛拔去,而后再绘制成的。眼眉处用青色的颜料绘出各种样式,统称黛眉。盛唐妇女盛行阔眉,也称桂叶眉,用黛色淡散晕染,将眉毛画得短而阔,略成八字形。
黛 眉
贴花钿
贴花钿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媚子,施于眉心,形状多样。它并非用颜料画出,而是将其剪成花样贴在额间、鬓角、两颊、嘴角。用来剪花钿的材料,记载中有金箔、纸、鱼鳃骨、茶油花饼等多种,剪成后可收藏在状奁内。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化妆时用呵胶将它贴在眉心处。有的还在花钿上装饰各种缕金图案。
“春阴扑翠钿”、“眉间翠钿深”、“鹅黄剪出小花钿”等诗句都是对唐代妇女贴花钿的描写。唐代花钿的颜色主要有红、黄、绿三种,红色是最常见的。花钿的形状种类繁多,有桃形、梅花形、宝相花形、月形、圆形、三角形、锥形、石榴花形、三叶形以及各式花鸟虫鱼等30多种。
花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据说唐代流行贴花钿还是从上官婉儿开始的,武则天当政以后,上官婉儿是执掌文书的女官,每次武则天召见群臣时,上官婉儿都躲在帐后记录。有一次,宰相上奏,上官婉儿偷偷地多看了几眼,被武则天发现,就用小刀扎在上官婉儿的额头上。从此,上官就用花钿贴在额头上来遮掩疤痕。宫女们见了好看,也跟着贴,以至于花钿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并流行开来。
花 钿
锥形花钿、点唇
圆形花钿、点唇
面 靥
面靥可以是画的也可以是贴的,点在双颊酒窝处,形状像豆、桃杏、星、弯月等,多用朱红,也有黄色、墨色。
斜 红
斜红是描在太阳穴部位的红色装饰。
点 唇
在隋唐女子的妆面中,还有另外一项非常重要的步骤,那就是点唇,将唇脂一类的装饰品涂在嘴唇之上,突出唇形。这里所提到的唇脂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口红”,主要是由朱砂融合动物的油脂制成,色泽感很强。当时点唇的手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当时是以娇小浓艳为主要特点,且变化多端。他们认为最好看的唇形就是像樱桃一样别致和鲜艳,因而女子在点唇时,往往先以铅粉涂抹整个嘴唇,然后再以唇脂点出嘴唇,来美化自己的唇形。点唇的手法非常之多,光是晚唐三十几年的时间,点唇的样式就出现过十多种。还有一种颇具特色的面饰,指的是在妇女面颊上用丹青、朱红等颜料绘出各种图形,如月形、钱形等。有的装是画帖结合,多作两颗黄豆般的园点,有的妇女喜欢用浅绛色点唇,这就是“故着胭脂轻轻染,淡施檀色注歌唇。”据说,我国古代甘肃祁连山盛产红蓝花,匈奴人称祁连山为焉支山。古人把焉支山的花制成膏汁、粉类,用于化妆。
染指甲
“纤纤细手”是对女子双手的最好评价,古代女子爱美,对手指也是非常重视的,为了显示自己手指的修长往往将指甲留长,并进行修饰。唐代妇女染指甲,古籍多有记载,张枯在诗中形容:“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斜过翠云中。”据说,古人养壁虎,喂朱砂使它变红,将它捣碎,用红汁点染指甲。如果将这种红汁点在妇女的手臂上,就可以测试贞节,若是贞节之人,红汁将会永不褪色,由于红汁是由壁虎吞食朱砂而成,所以又被称为“守宫砂”。在唐代,真正的染甲材料是凤仙花。凤仙花腐蚀性很强,花开之后,人们将其花片摘下,捣碎以后加入明矾,就可以用来染指甲了。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女子染甲不是像今天一样用刷染的方法,而是用浸染。就是将指甲浸泡在染料中上色。具体来说,就是将丝绵做成指甲的形状,放到制作好的凤仙花汁中,让它充分的吸收颜料,然后再用布条将染好的丝绵绑在洗净的指甲上,过上一夜,指甲就染上了颜色。这种方法染指甲保持的时间长达几个月。
妆容的结果,还是看颜值啊
2017-06-16 22:26:50 -
唐朝的妆容和现在的妆容差别还是挺大的,毕竟隔了几千年的历史。先从胭脂说起,唐朝的妆容在胭脂方面喜欢浓烟的红妆,喜欢用胭脂把整个脸颊都抹得红红的,然而现在的人喜欢淡淡的胭脂抹在脸上。然后是嘴唇,唐朝的妆容在嘴唇方面只涂中间的一部分,这样的话看上去嘴巴就很小,像樱桃小嘴,这种唇妆我们称之为朱唇,然而现在的人更喜欢把嘴唇上的口红涂全,看起来更加自然,即便是显嘴巴小的咬唇妆也是都涂上了嘴唇的三分之二的口红。还有值得一说的就是唐朝的眉毛,开创了很多眉形,各种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眉形。
2017-03-02 22:08:33 -
那是8世纪末的一个初夏时节,那时的长安就像今天的西安一样温暖。正是牡丹花盛放的艳丽多姿,几位名媛精心装扮一番后,便带着宠物和侍女出游了。
大唐名媛的下午茶时光,是赏花、遛狗,与闺蜜聊聊刚刚入手的西域名品……
出门游玩,精致妆容必不可少。只是大唐女子的妆容,已经不是化妆那么简单了。
化妆时,她们注重颜色的堆积与人工的雕琢,大片的白底、鲜艳的胭脂、颜色多样的花钿等,面部妆容无比浓艳且华贵。这样的脸,仿佛是油画画布,可以恣意描绘大唐的盛世风情。
《步辇图》&《簪花仕女图》
妆容并不是一天炼成的。在一张从前的照片里,我们发现了她们纤细瘦弱,妆容淡雅的旧影。
1.为了白无所畏惧
白是古代女性永恒的追求。
生不是玉颜,擦层粉来凑。无论化什么妆,都离不开雪白的素粉。当时主要流行两类的粉底:铅粉和米粉。
铅是炼丹的附属品,经醋化的白铅变得像米粉一样细腻,“洗净铅华”中的铅华其实就是铅粉。铅粉是重金属,虽然涂在脸上会增白,但长期使用会有副作用,让皮肤发青、发黄,完全是一种自杀式美白。
唐代女子傅粉也分薄厚,薄薄一层的素粉妆,就相当于现在的裸妆。也有涂得厚厚的白妆,它的影子还活在日本艺伎的妆容上。
《艺伎回忆录》 剧照
2.抹胭脂——美妆届的一股红泥流
▲酒晕妆 唐《弈棋仕女图》局部唐朝的时候,人们称胭脂为“红粉”,以胭脂做红妆风靡一时。
王菲造型与唐代酒晕妆类似
胭脂一般抹在敷完粉后的两颊上,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满面施朱或是晕染眉眼等处。涂法、浓淡也各有不同。比较浓的,一般称之为酒晕妆,比较淡的则称为桃花妆。
大唐女子,对胭脂的需求量真不是一般地大。我们体态丰腴的杨贵妃,到了夏天流的香汗都是红色,可见涂抹胭脂之多。
▲ 弈棋仕女图中的女子 酒晕妆
王建在他的《宫词》中,曾描写到“归到院中重洗面,金盆水里泼红泥”。洗漱完毕的宫女,她脸盆里就多了一层红色的泥浆。简直是大唐一股红色的泥石流。
3.画黛眉——三百六十五天,不带重样的
唐《宫乐图》,仕女化醉妆、一字眉或愁眉、点樱唇
古人将眉毛称作“七情之虹”,它是地位甚至高于眼妆。在没有韩式半永久的古代,流行过很多眉式。
秦朝流行“蛾眉”,汉代崇尚“八字眉”,唐代以柳眉和月眉最为推崇。
唐代女孩们非常讲究“削发露额”,甚至会刮掉原始的眉毛,用黛勾勒出不同式样。大唐女子在眉形上勇敢尝试,把两撇眉毛画出了天花乱坠的样子。唐代是眉妆式样井喷式爆发的巅峰。
《捣练图》中有长眉、远山眉,《宫乐图》中为一字眉、愁眉
根据《妆楼记》的记载,还评选过潮流十大眉样:鸳鸯眉,又名八字眉;小山眉,又名远山眉;五岳眉;三峰眉;垂珠眉;月棱眉,又名却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云眉,又名横烟眉;倒晕眉。
最特别的眉形,要数《簪花仕女图》中的短眉了。这就是唐代著名的“桂叶眉”,元稹曾说:“莫画长眉画短眉”。
《簪花仕女图》中四位仕女
此时天宝年间的长眉已经不再流行,而这种眉形短阔、形状像桂树的叶子“桂叶眉”开始风靡全唐。
是奇特的审美,但是在短,而上扬的眉毛里,却有大唐风韵,那股放飞自我的豪气在。
4.贴花钿——论如何把亮片贴出高级感
▲凤雉形花钿
唐《舞乐屏风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花钿是大唐女子的贴片史,必须浓墨重彩说说。
花钿并不起源于唐代,但无可争议的是,这一装饰物也是在唐朝时达到顶峰的。花钿的演变,是符合科学规律的商熷过程。
到了唐代,它已经从最初的圆点花钿,也就是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彩绘女俑,额部和两颊上的红色圆点,演变出各种花朵造型,抽象图案。花钿的材料,也从彩纸、绸缎发展到金箔、鱼腮骨、云母片、螺钿壳、茶油花子、翠鸟羽毛等。
5.点面靥——是谁的小酒窝,还没画上小点点?
唐·彩绘木身锦衣裙女俑(新疆吐鲁番出土)&范冰冰版武则天
靥原指酒窝,面靥又称“笑靥”、“妆靥”、“花靥”。点面靥是指用各种颜料在两颊酒窝处点搽一定的形状或花纹,有红、黄色圆点或月、钱等图样,以增妩媚。
6.描斜红——血腥式审美?
斜红,是这个玩意。斜红一般涂在鬓部到颊部之间,最大的特点,是要用胭脂画出明显的“血痕”,追求那种鲜血欲滴,疤痕累累的感觉。那弯“明月”应该是“血痕”的变异和发展,它倒是使妆面活泼和俏丽起来。
7.涂唇脂——樱桃小嘴拥趸者
唐《宫乐图》局部,仕女为“樱桃小口”
走完前面的流程,就到了化妆点唇的关键一步。
唐代的点唇方式20多种,主要以颜色来区别。这么说来,也只有不到20种色号,如大赤色、鲜红色、浅红色等。
在唐代仕女画,尤其是玄宗以后的仕女画嘴唇都那么小,小到比鼻翼还窄。这其实是画家做的处理,并不完全写实。不过,当时流行“樱桃小口”是没跑的了。
以上,就是唐代女子化妆的七步拉,可以对应现代来看。至于是否美,就看个人的理解了。
玩转文化生活知识,关注【东家APP】,更有有品、有趣、值得买的匠人美物等你挑选!
2018-06-24 14:3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