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八十一章分章是否存在错误?

新农商网 全部 1016

《道德经》的八十一章分章是否存在错误?

回复

共17条回复 我来回复
  • 烟花三月醉红尘
    烟花三月醉红尘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道德经》洋洋洒洒五千言,总分内篇外篇共八十一章,其实考究它分章是否有误,没多大意义…得意而忘形…若得真意,还在乎分章形式?其实它每章都独立成篇,有人仅读一章或一篇就悟道。迷时千卷少,悟时一句多…考究之人喜欢钻牛骨尖,我们不必追随,只是潜研其真意,闻道而起修…这样才能对得起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宏扬国教…老子就是老子,哈哈…老子没错!

    2017-06-21 14:56:04 0条评论
  • 天地人和h哥
    天地人和h哥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其实,对于一个有悟性的读者来说,这类的经文和著述已经没有了对与错之分、是与非之分,更无所谓去执着于第几章第几节是否有错误这个问题上停留了!存在的,就必然是合理的,人们往往以物质去衡量和定义了对与错,去标签了是与非。例如潮涨潮退、花开花落、白天黑夜,本来不存在对与错,自然而然的宇宙规律,我们何必用心良苦的去划分成好与坏、对与错?阅读和领悟了《道德经》,就明白脱离文字之后,还有一个深层次的暗示,就是\"无常\"和\"变\"才是大自然的法则。。。。。

    2017-06-22 00:08:12 0条评论
  • 刘怯之
    刘怯之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道德经》夲无分章,王弼分为九九八十一章,也无错,无可指谪。因为后人怎么解,全凭自由,尽可依其理解的角度,尽情发挥。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则应谨慎小心,尽量先求解原典的大义,然后尽可能站在作者的角度,从历史大背景下出发,依据逻辑原理,求证其关联并疏通义理。拙作《怯之讲老子--宇宙与人生的秘密》,应用的就是自己的理解,分为十八章来讲解。即将很快就要出版的口袋书《老子略谈(上)》,一百分钟轻松读原典,将原典通行本的八十一章分章模式弃而不用,仅用一万五千字,完成了直解五千字原文的目的。当然效果如何,得交由市场和时间的检验。

    2017-06-24 16:54:14 0条评论
  • 本枢
    本枢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这个问题其实没有实际意义。道德经是否是老子一人所作还是集体智慧结晶现在还存在疑问。因为81章内容有重复,也有逻辑不一致情况,只要学过道德经的都应该有体会。

    道德经最早的版本有三个,郭店竹简最早,大约是战国即将灭亡时楚国最后一个太子的坟墓里,是1993年发现的,只有1700多字,没有分章,这些文字散见于许多章,没有连续性。帛书老子是刘邦孙子时代的作品,1975年发现,分道经与德经,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最后的版本就是王弼的通行本81章,道经在前,德经在后。整体内容顺序和帛书老子完全一样。

    2017-06-24 09:08:26 0条评论
  • 汪立新10
    汪立新10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不管分章是否对错,明道者必须身心一如,因此既能说得清修心之法,也能说得明中医之道,治得了身而不能治心的,那是下医,同样治得了心而不能治身,那就是下理,身心两治方可知其人身心通透!

    2017-06-21 14:54:53 0条评论
  • 切梦刀
    切梦刀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这个问题本身是不成立的。首先,八十一章的分章无所谓错误,因为不存在「正确的」分章。其次,分八十一章也不是王弼分的。

    一、

    竹简本《道德经》没有明显的分篇和分章,个别章节有类似分章的符号。

    帛书乙本《道德经》则明确分了《道》《德》二篇,但没有分章。帛书甲本则部分有分章符号。

    严遵本分七十二篇,并取首句为篇名。但严遵的分章对后世影响不大。

    明刊道藏傅奕本分八十一章。

    唐玄宗注本分八十一章,取首句为标题。

    今传河上公本分八十一章,且每章有统一二字标题。

    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道德经》从不分章到分章,从分章没有标题到分章有标题,从分章标题取首句,到为概括此章内容之整齐二字标题。经历了一个不断改善使之整齐的过程。

    这种对原文进行分章加标题,使之更好理解,更整齐,是古代文献很常见的现象。比张载的《正蒙》,原来就是不分章的。张载自己说的很清楚:

    「吾之作是书也,譬之枯株,根本枝叶,莫不悉备,充荣之者,其在人功而已。又如晬盘示儿,百物具在,顾取者如何尔。」

    百物具在,莫不悉备。一大坨扔这,没有分章,随便拿。其弟子苏昞则说「敢以区别成诵何如?」分个章节,方便学习。于是我们现在看到《正蒙》就被分了十七篇。

    对《道德经》之分章,大抵也是这种心态。分章节,更方便学习以及了解其思想。

    二、

    分章从竹简本就开始了。

    竹简本《老子》抄在三种长短形制不同的竹简上,分别称甲、乙、丙本。每本又有若干组。竹简本中有部分分章符号,并且其分章和传世本分章一致的情况有好些。这说明分章之事,相沿已久。

    竹简本和帛书本的分章符号都只是部分,而不是全部。这说明虽然《道德经》分章由来已久,但在竹简本和帛书本抄写之年代,分章与不分章并不太重要,因此抄写有时有分章符号,有时没有分章符号。

    竹简本还有分组,一组抄一章或几章内容,有非常完整的开头和结尾的形式。但是这些竹简各组之间的顺序已经无法还原。因此以竹简本来校正传世本之章节顺序,即无甚意义。并且,竹简本的抄写,是依据其母本原貌抄写,还是抄写者自己或认真或随意的选择与安排,亦不能确认。因此,竹简本无法作为古本章节顺序之依据。

    三、

    八十一章的分法起于何时、何人?曰:不知道。

    首先肯定不是王弼。晁说之宋政和乙未年记:「弼题是书曰《道德经》,不析乎『道』『德』而上下之,犹近于古欤?」可见宋代所见王弼本《道德经》没有分『道』『德』二篇,更无分章。

    明代薛蕙说:「老子书,旧分八十一章,或谓出河上公,或以为刘向所定著。然皆无所考,大抵其由来远矣,故诸家注本皆从之。王辅嗣、司马公本虽不分章……」明代王弼本也没有分章。

    朱得之也说:「分章莫究其始,至唐玄宗改定章句,是旧有分章而不定者。是以有五十五(韩非),六十四(孔颖达)、六十八(吴草庐)、七十二(庄君平)、八十一(刘向诸人,或谓河上公)之异。又有不分章,(如王弼、司马君实)。」可见王弼本向来是不分章的。

    就现有文献看,八十一章起于河上公本,最早见于唐代。应该先有一个八十一章的版本,然后唐代有取首句为题目的八十一章本,再然后有每章整齐二字标题的八十一章本。至于王弼本也随着分章,应该在明代后期之后了。

    这其中傅奕本需要说明一下。傅奕本分了八十一章。据说傅奕本根据的是北齐彭城人开项羽妾冢所得本。这样的话,八十一章的分章方式就早至西汉之前了。可是,傅奕本加工于唐代,今所见的又是明代刻本。所以其是否真是本于项羽妾冢之本,无法证实。我们无法根据明代刻本而证明西汉项羽妾冢本就是分了八十一章。故傅奕本就不能作为最早分八十一章之版本来看。

    《道德经》分八十一章,不知起于何时何人,古人亦曾有此疑问而不得解。若以「对错」言分章,则显然的一个前提是,老子《道德经》原本就是分章的。后世分章与老子本人分章不合,我们可称其分章为错。可我们没有证据表明老子原本作此书就是分章的。所以便不能以「对错」言分章,因为不存在一个「正确」分章的《道德经》,也就无所谓「错」。

    《道德经》分章起于河上公本,最早见于唐代,王弼本向不分章,王弼本之分章,当在明代后期以后。

    实际上,正如张载所言的那样,著作在这,所谓「百物具在,顾取者如何尔」,分章以及如何分章,都是「取者自取」之方便法门,并不会对《道德经》的思想有什么根本性的改变。

    2018-05-20 20:47:49 0条评论
  • 只缘无事可思量
    只缘无事可思量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何谓《经》?(经)是(圣人言),(凡夫)焉知(圣人义)。所以(圣人之言)只可(净心拜涌)即不可(心生我见),(我见一生)便是(尘劳妄念)若(心存正觉~便明真意)。(六祖与神秀)的(偈语)就被(立判聖凡),何以故?因(经)是开发(夲来智慧)而不是让人继续(妄想执著),只有(妄想执著)尽才能(般若智慧)生。若(般若智慧)生起(道德经)自然明了,(自然明了)之(经)才是(真经)。世间(文语经文)只是(引路之标),到达目的地全靠自已行。

    2017-06-21 13:22:15 0条评论
  • 无诤三昧
    无诤三昧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八十一章,合九九之数。然,解经贵在明理悟哲合道。品悟道德经,不应拘泥于现有章节段句之排列。随手拈来,皆可参可悟。再,古经历传千年,频经战乱,难免有所毁失残乱,后人多有重辑再编。欲窥道德原貌。实难矣。

    2017-06-27 10:16:02 0条评论
  • 手机用户芻壹三
    手机用户芻壹三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古时无纸张,有话就刻在龟甲上、铸在铜嚣上、写在竹片上。老子与孔子同时代,比孔子约小三十岁,孔子的春秋、老子的道德經的内容都是写在竹片上,也叫竹简。一片片竹简得用绳顺序串起来才成卷书。如果绳子断了,卷书也就乱了!现行本的道德经分八十一章那是古代某好事者为让大家阅读方便,将散乱的道德经简片跟据自已的理解和习惯进行编排和分章而成八十一章经。好在道德经内容是一些经典式的,如物理学中之一条条定理般之教条,教义各独立,无所谓顺序。那现行的八十一分章有何不可?何错之有! 原卷何在?无对照,何知对错? ,当然了,现代人凭逻辑分析尽可以提出合理的分章,但老子是管不着的……。

    2017-06-21 14:24:09 0条评论
  • 人伴贤良品自高A
    人伴贤良品自高A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古时文章简短精炼,欠缺标点符号,很容易在理解上存在错误。对于道德经的理解,实际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出于每个人对德的理解不同。无论是作注还是作序,只能代表个人的见解,不可世人一概而论。

    王弼固然饱读诗书,对古贤文章深有见地,但是23岁的年龄,只能说固守理念,缺少实践,纸上谈兵尚可,可以代表大多数人的中心思想与理解,但难免有差池。毕竟没有那么多的阅历。

    对于圣贤话的理解没有对错,大多数人接受就是对的,大多数人不能接受就是错的,正如古人所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老子又称太上老君,他的话固然是没有错的因为他是众所周知的圣贤。至于王辅嗣嘛,我只能呵呵呵了。

    同样一本水浒,金圣叹批与毛泽东鲁迅批又是截然不同。这是每个时代的思想,而左右了对文章的定性。并不是作者在著作里存在了多种意思,而是后人的背景思想所决定。

    2017-06-25 06:41:11 0条评论
  • 泥水劳人
    泥水劳人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从古到今,一句话,人无完人。所有之著作,都是人为之,所以所有之著作也无完著,由此而论,所有之著作都存在错误,或不足处。而人类有一种意识心态,就是说一套做又是一套,这不是不足,而是故意!敝人再重复一次:道,就是规则方法,德,就是得到。就这么简单,不用五千言去解释。道法自然吗?这里的自然指的就是法则与规律,而不是大自然之意。就养鸡专业,就是养鸡的道,而这个道就来至于鸡的规律与法则,这就道法自然。养鸡的一切经验总结,都是在养鸡自然中得来的,而这种经验可以推广扩展,这就是道。

    2017-06-22 05:49:57 0条评论
  • 零道子137113144
    零道子137113144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道从书本上能习到的十分有限,道德经这本书内容看似有些错乱,但是,并不否认他的成绩,更没必要在从新定义,必须完整保护传承。学习道,读书本只能是很少的一部分,不亲耳闻,不亲看,甚至不亲身体会,学到的道理基乎没有益处,只有真证在现实中印证了的道理,才能成为自己的智慧。就好比一个神枪手,他能讲出来的,你很快就能明白,可是,你要成为神枪手,却需要很长时间的炼习。真正的道根本无法言传,更不可能用文字表述,真正的道只有反复观察实践冥想,才能掌握,到时候你就明白道真的说不清。真正的任何大家都必然经历过现实生活的洗理,都是有丰富的人生阅历。

    2017-06-21 19:59:05 0条评论
  • 极乐小僧
    极乐小僧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阿弥陀佛,感谢邀请。

    实话说,山人对此问题,没有认真研究,加之道德经内容并非为如我等凡夫俗子所讲,另,道德经内容讲述的是“道”的内涵,而道是不可说的,所以老子也不过是应景而论,方便说法,讲的并不是太清楚,所以很难理解。

    老子《道德经》形成年代久远,在传播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讹之处,也难免会有人借老子口吻对其内容按自己的理解进行修改。这是道德经内容不确定的方面之一。

    另外,《道德经》的传播,历经多个朝代,而每个朝代几乎都会对其内容进行修改,主要是为避讳皇帝的名讳而为,今天改改这里,明天改改那里,这就使其遣词用句已与最初的道德经差距极大,传到现在,可以说已经面目全非。

    再是,历史上总有那么些所谓的高人,自以为十分了不起,对一些经典会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其进行删减或解释,并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对删减后的东西进行大力传播。比如王阳明,综合儒释道的内容,进行歪解,搞得玄之又玄,弄了个所谓的心学,其内容相互矛盾,还以圣人自居,到处传播他的“学问”。

    避讳这,忌讳那,这是中国文化中,十分令人遗憾的一个缺陷,导致很多经典的原意在传播的过程中直接丢失掉了。

    因此,山人以为,莫说是第八十一章内容可能会有错误,即便是整篇文章,也是谬误多多。

    2017-06-26 09:25:38 0条评论
  • 手机用户芻壹三
    手机用户芻壹三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古时无纸张,有话就刻在龟甲上、铸在铜嚣上、写在竹片上。老子与孔子同时代,比孔子约小三十岁,孔子的春秋、老子的道德經的内容都是写在竹片上,也叫竹简。一片片竹简得用绳顺序串起来才成卷书。如果绳子断了,卷书也就乱了!现行本的道德经分八十一章那是古代某好事者为让大家阅读方便,将散乱的道德经简片跟据自已的理解和习惯进行编排和分章而成八十一章经。好在道德经内容是一些经典式的,如物理学中之一条条定理般之教条,教义各独立,无所谓顺序。那现行的八十一分章有何不可?何错之有! 原卷何在?无对照,何知对错? ,当然了,现代人凭逻辑分析尽可以提出合理的分章,但老子是管不着的……。

    2017-06-21 14:24:09 0条评论
  • 一部论语观天下
    一部论语观天下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道德经就是一篇文章,有中心思想,前后相应,重复,互相印证。分章无从考证,分章有分章的好处,也有弊端,要达到通达的境界就没有章节之分了,也只有达到通达的境界才算得上读懂道德经。我还在路上。

    2018-03-09 19:31:28 0条评论
  • 敬归守主
    敬归守主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看每个人自己的理解来区分,你一味地纠结与对与错说明你还设有弄清楚经的格局,限入其中不能自拔!告诉你一个好的办法来理解,以自己德性的念头到现实的生活中试一下或处理一件事情,回过头来再看,你可能会更加明白其经的妙处在那里,因为他的妙处是心里明白了其中的理但又一时间说不上口,当你回过味来你就有了进展,如此这般的一路看一路做一路体会才能得到经中的真谛!你现在是一头扎进书堆硬要一个是非对错好象着了魔似的就是说了你也难以分别到底是对还是错!只有真正体会到了你就会突然发现哦哦哦然来有对也有错,这时你就会自然知道对与错只是一页障目,然来各自有各自的规律,既不是全都对更不是全都错,要用心来衡量取舍。

    2017-06-21 14:18:00 0条评论
  • 红9九
    红9九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东扯葫芦西扯瓢,肯定有错。如果把您关起来,透露机密,谁不都是想一点,写一点。记住的写了,忘了的没写。他不能老困在关里,他要想办法出去。所以满本子都是:“这个很重要,那个更神密……”妙之更妙,众妙之门。

    2018-05-21 10:26:32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