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的唐诗三百首你记得几首?
小学的唐诗三百首你记得几首?
-
谢谢好友邀请。唐诗三百首我读过的很多。但是在我的脑海里,记忆深刻的有哪么几首。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相思。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望岳。(会当凌绝顶,一笕众山小。)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己过万重山。骆宾王的咏鹅。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和锦瑟。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首诗。柳宗元的江雪一首诗。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刘禹锡的乌衣巷和竹枝词两首诗。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由于文章篇幅有限,这些诗的内容就不一一介绍了。都给我留下了非常难忘的印象。语句优美,文笔流畅。禹意深刻,意境高远。
2019-07-09 10:34:10 -
记得不多。但李白的在唐诗三百首里的诗,记得几首。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些烩炙人口诗句,我是永远不会忘的。
2019-07-09 11:34:27 -
因为现在还在上学 三百首可以熟练背出两百多首 因为考试也在考 爸爸妈妈也在监督我 所以家庭也是很重要的 现在也有学新古诗 所以肯定不止两百
2019-07-09 00:07:00 -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杨柳天天忆两岸,不知亲吻未曾恋,有朝一日微风过,只恋秀影不恋香。
2019-07-09 05:38:22 -
谢谢朋友的邀请。
《唐诗三百首》对我们了解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欣赏优美的唐诗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说实话,现在能够熟练背诵的唐诗,绝大部分都是《唐诗三百首》里面的。
2019-07-09 10:53:13 -
一首,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019-07-09 08:35:02 -
唐诗三百首,单独的句子记得很多,但是完整的很少
2019-07-09 00:12:37 -
说到唐诗三百首,这应该是所有人义务教育阶段最熟悉的一本书。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流传五千年,无数文人墨客,写下了无数歌颂祖国大好河山,描绘美丽事物,抒发真实情感的诗词。这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第一篇《咏鹅》,我们应该所有人都会背。从一出生,我们的父母就开始对我们朗诵这首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诗虽然简短,但是却生动的描绘了鹅的形态相貌动作等,简直就像是一只活生生的鹅,向你游过来。
我们义务教育阶段,老师又提倡我们死记硬背,所以对于唐诗三百首来说,我觉得我大部分还是记得的。这与我们的工作生活,都息息相关。
2019-07-09 00:30:05 -
记不住了。好像有一首也忘了作者,第一句肯定错了!吃肉和尚欲飞升,黄云踏破紫云崩。龙腰鹤背无多力,传与麻姑借大鹏!
2019-07-09 04:38:06 -
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阳光透过云雾照在香炉峰,远看好似紫色的烟云;遥遥远望,庐山的瀑布有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瀑布由高处笔直地飞流而下,还以为是倾泻而下的九天银河。
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两只黄鹂鸟在翠绿的柳枝上婉转地鸣叫,一行白鹭径直飞上青天。窗外的西岭山积雪长年不化,门前停泊着来自远方东吴的船只。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夜晚的吴地下起冷雨,雨水和江面连成一片,天亮时送别友人,他将独自一人前往楚山。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问起我,你就说我的心依然如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
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水纷纷,路上的行人个个像断了魂似的。请问哪里有酒家,牧童遥遥指向杏花深处的村落。
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正面是岭,从侧面看是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不能辨识庐山的真实景色,只因为我处在这座山中。
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水面波光粼粼,晴天正显得美好,山中的烟雾迷蒙,细雨也非常的奇特。想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无论淡妆还是浓妆,都十分的美丽。
2019-07-11 10:30:29 -
经你一问,我记不清小学有没有学过唐诗?孟郊的《游子吟》、李绅的《悯农》、孟浩然的《春晓》、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应该是小学课文,至今不忘。
2019-07-09 11:56:30 -
谢谢邀请:
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这是清乾隆蘅塘退土孙洙对《唐诗三百首》的题词,充分评价了唐诗三百首的意义和功用。。通过背诵,变别人的为自己的,化知识为生命,这可能是很聪明的选择。这里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材料要精,不要泛。读就要读最好的三百首,最有代表性的三百首,而不是其他。第二,要熟读。三百首要反过来复过去的读,读到透读到烂为止。根据这样的材料,相信就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从这一点上看,就知道唐诗三百首的重要性了。
先先先来说说:
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我想大家一定耳熟能详了。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而我却独爱这首:
鹿柴
唐代: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我们走进深山密林都有这样的经验:山中分明杳无人迹,却突然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前后左右环视寻觅,又见不到一丝人影。诗的前两句,写的就是这种情境。能听到话语,人应在不远之处,然而竟不得见,可见山林之茂密幽深。山越深,林越密,就越寂静。按常理,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死寂。瑟瑟风声,潺潺水响,啾啾鸟语,唧唧虫鸣,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诗人让这些声音都消隐了,只是紧紧抓住偶尔传来的一阵人语声。在一切都杳无声息之中,这突然而至的“人语响”,显得格外清锐,似乎一下就打破了山中的寂静。可是,正如南朝王籍的诗所描绘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空谷传音,只会愈见空谷之空。这短暂的“响”,反衬出的是长久乃至永恒的空和寂。待人语响过,山林复归于静,而由于刚才的那一阵“响”,此时的空寂便会更加触人心目。
只是其中境界,是 我日思夜想都想达到了一种空灵之美,只是至今还是没有做到。但愿有一天能如愿,平生足矣!
另外一首就数我们小学学的这首了,我想大家一定都还记得、
春晓
唐代: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像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
2019-07-09 09:4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