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开篇之句怎么解读?

新农商网 全部 1020

《中庸》开篇之句怎么解读?

回复

共31条回复 我来回复
  • 龙镇
    龙镇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在大学学过四年哲学,看到这个问题难免想发表一点自己的意见。

    《中庸》是儒家经典。所谓四书五经,前者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后者则为《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事实上,《大学》和《中庸》都是从《礼记》中抽出来的篇章,之所以能够独立成书,是因为它们集中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精要。

    《中庸》的开篇之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开明宗义,说明儒家的哲学思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现代人也许会觉得很好笑,尤其是读过毛主席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篇文章的人,立马会想到那段经典的话:“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但是,真的不要笑古人,在两千多年前,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还没有人能够提出实践出真知这样的理论。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老天爷是最伟大的,按照“天道”来生活,当然是最正确的。所以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儒家强调“天命”,都是把自己当成了老天爷的代言人。(话说回来,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哪一个不是站在老天或上帝的角度在思考这个世界呢?)

    然而,“天道”并不好把握,不仅仅是太阳东升西落那么简单。比如说,老天爷的脾气很怪:尧舜在位的时候,成天发大水;桀纣上台的时候,也不见山崩地裂。儒家学者,在冥思苦想的过程中逐渐明白,用常规的理论去解释天命,始终是行不通的。于是他们另辟蹊径,决定从人性中发掘真理,所以有了前面那两句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翻译一下:老天爷赋予人的使命,就是人的本性;顺着本性去生活,也就接近天道了。

    这样一来就有问题了:既然率性之谓道,人只要顺着本性去生活就行了。好吃懒做,正是人的本性,儒家难道是要人好吃懒做吗?当然不是。紧接着第三句话来了:“修道之谓教。”道就是路,路是要修的。虽然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但是很明显,走出来的路和修出来的路,不可同日而语。前者是自然之路,后者是自由之路。人类孜孜不倦,就是要从自然走到自由。

    说来有意思,差不多与孔子同一时代的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了他的理念论。在柏拉图的思想体系中,“理念”是最高范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讲,和“天道”是一回事。柏拉图认为,人在出生之前,是和“理念”同在的;但是只要一来到这个世界上,便和“理念”隔绝。所以,人生的旅途是一个充满“回忆”的过程,即通过学习和引导,不断地回忆起理念的点点滴滴。如果按照柏拉图的理念论,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解释《中庸》的开篇句:人生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学习拨开迷雾,寻找关于天道、关于人性的真理,最终回到人的真实本性。

    2017-10-23 23:15:43 0条评论
  • 伟142174870
    伟142174870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短短的三句话便概全了儒家思想的精髓!

    接到这个问答,脑子似清非清,便查阅了一些资料,便有了一定的认识:

    上天赋予的责任就是我们需要承担的责任,上天与人的和谐统一的关系,社会与人的关系,人从一出生就有了一种责任,对社会对自然的责任,这需要我们去承担。脚踏实地去履行这个义务,这就是为人的道理,为人的道德原则,乃至社会原则。为人一生可以任性,但最基本的原则是要遵守的,道德是不允许去触犯和欺骗的,不能打着道德的招牌去行不义之事。

    道德原则就是一种教化,天与人的教化,更是相互永存的形态。

    只有遵守社会道德原则才能让自己与社会融合,和谐统一,让彼此相互促进,共生永存。

    谢谢邀请!阅读能够增长很多知识!

    我阅读了这方面的资料,所以就开拓了视野,有如往自己的身体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感谢头条问答给了我这样的学习机会,使我对老祖宗的做人之《中庸之道》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领悟!

    谢谢邀请!祝《今日头条》越办越好!祝《头条问答》的老师,朋友,幸福安康,工作快乐!

    2017-06-01 23:44:17 0条评论
  • 雕刻历史
    雕刻历史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中庸》开篇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翻译成白话就是,天所命的叫作性,顺性发展叫作道,修明其道叫作教。“天命之谓性”的提法,是将性与天和命挂钩,强调性的终极根据在于天,在于命。“率性之谓道”和“修道之谓教”是道德修养的两种方法,中庸解释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所谓“自诚明”的“自诚”,即谓先天道德禀赋,“明”即“觉知”。 有了这种道德禀赋,真心实意地敬守这种道德禀赋,自然就是觉知的,就有很好的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而不需经过后天的训习;所谓“自明诚”则是需要经过后天的教育、点拨,才得以明白、觉醒,而进行道德修养。《中庸》论述了两种方法,但更赞赏第一种。

    《中庸》在道德境界上,既讲“中”“中和”,也讲“诚”。所谓“诚”,从字面上看是精诚、纯正之义,但《中庸》的作者却把它说成是贯通天人的绝对精神:“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也是“中庸”精神的体现:“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从这里出发,《中庸》围绕着“诚达天道”和“诚致中和”展开了全面的论证。首先,“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化”,这是说惟诚才可以化育人德,化成人道。《中庸》说“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即是。其次,“诚”也是由“内圣”而“外王”的必由之路:一方面,“诚之者,择善而固执者也”,“故君子诚之为贵”;另一方面,“惟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因此,“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最后,在《中庸》的思想体系中,“存诚尽性”还是贯通天人的关键:“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诚是贯通天与人、内与外的合一之道。故《中庸》又称:“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是说,通过“存诚致性”,就可以进达于“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2017-07-28 17:11:22 0条评论
  • 文国礼1
    文国礼1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刚才翻阅了所有的十二个回答,见仁见智,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为道!难能可贵,我己讲不再参与回答,专心致力于经济学概论写作,但看了又心有不安,虽然我之哲学总论(包括人本论)还不能对外发表,但几十年潜心研读,夜以继日,能不自信?!相信我的理论会颠覆三观,重构四观,还原大家一个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新体系而又无人能驳倒的!当然我对中华文化也将会有自己全新的解读的,包括易经与四书五经等,但现在我还无法写详论!我得先把四元,四观,四论的总论写出来,由总体到局部,分阶段地写,避免过去古人之谬误,唯有如此!有了以上补叙,方可切入主题,开始回答:中庸之道,为人之本矣!大学经一,中庸讲二,一分为二,男女有别,各守其道,各尽其责,生生不息,万代而不绝!故,君子慎其独矣!古今多少人所讲皆有不当,故吾之心急如焚,盼中央高层决定,以便深入之讨述矣!明白否?!说得更直白一点,中庸就是讲做人的道理的,人,天生下来就有男女之性别,是为天性,我们每个人不论是男是女,都要真诚接受这个客观的实际!天生万物无不如此,(男女)各有其职,各有所能!各尽其责,各尽所能,相爱相生,互帮互助,融为一体,方能相容相生,产生子孙后代,生生不息,传承万代而不绝!所以!所以君子并不提倡独生主义,反对男女授受不亲,而应该提倡男女恒常有别而终无别矣!故,道,非道,非常道。为,无为,非常为!斯大道之明矣!故吾曰“大道至简,世界因你而美丽”!成百上千次之推演,实乃泣血之作,並非妄语!文国礼谨答!

    2017-06-02 04:17:10 0条评论
  • 武功文刀
    武功文刀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中庸》开篇之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开宗明义,讲出了天命、性命,人生之道以及教育这几方面之间的关系,道出了人生的真谛:生命的本质规律即天命,生命的正确法则即率性,生命只有一次必须使其道大光绽放精彩,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人顺应天命规律绽放生命精彩。这是中国哲学的总纲,是人间正道,也是儒家中庸之道的根本,是儒家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原则,也是打开中国哲学、儒家思想、中庸思想,教育思想的钥匙。

    2017-06-02 06:34:28 0条评论
  • 用户5829977386华阳5566
    用户5829977386华阳5566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中庸》开篇三句,天命谓之性,率性为之道,修道谓之教。

    《中庸》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开篇就向人们说明了一个真理,世上万物都是由天命决定的。如果没有天命一切都不复存在。万物都有自己的本性,都有自已的生存方式。天命,就是上天所赋予的责任,性就是承担责任的义务。天命谓之性,就是上天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有义务来承担这个责任。也就是上天与人类和谐统一的关系,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关系。率性,就是实行或遵循义务,道即人道,为人的法则及道德原则。率性谓之道,就是要求人们认真履行上天交给的义务,这就是为人的原则。道就是理解和学习遵循这个原则,教就是教化,也就是人道与天道的和谐统一。修道谓之教,就是理解并学习遵守道德准则,就是一种教化,天与人的教化,更是互相永存的状态。也就是说,人在社会生活中,要遵守社会道德原则,不仅如此,还要用自己美好的道德行为影响别人,使自己与社会融合,和谐统一,让彼此处在一个互相促进,共同永存,发展前进的状态。

    2017-06-05 00:21:09 0条评论
  • 山姆大叔
    山姆大叔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中庸》开篇之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讲的是人与社会该如何相处的问题,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意思是说:人从出生就有一种责任,这种责任是对社会,对家庭,对自然的承担。脚踏实地去履行这一义务,就是做人的道理及原则,也是一种社会责任。而这种责任,公德的底线不可去触犯,更不能借这一愰子去行不义之事。遵守这一责任才能让自己与社会,家庭融合,和谐统一,共生共存。

    2017-05-31 13:57:31 0条评论
  • 信天游176433158
    信天游176433158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中庸》是儒门心法,中庸既是题目也是题眼,能正解“中庸”,才能真正读懂《中庸》。“中”不是个中字,代指心之本体,即所谓本心。故视“中”为心则活,见“中”为字则滞。“庸”本意为:常。指常在、常用。“中庸”意思是:本心常在而不移,本心常用而不息。

    开篇三句就是对什么是本心、道、教的解释和定义。

    2017-07-09 12:12:34 0条评论
  • 武功文刀
    武功文刀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中庸》开篇之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开宗明义,讲出了天命、性命,人生之道以及教育这几方面之间的关系,道出了人生的真谛:生命的本质规律即天命,生命的正确法则即率性,生命只有一次必须使其道大光绽放精彩,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人顺应天命规律绽放生命精彩。这是中国哲学的总纲,是人间正道,也是儒家中庸之道的根本,是儒家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原则,也是打开中国哲学、儒家思想、中庸思想,教育思想的钥匙。

    2017-06-02 06:34:28 0条评论
  • 我被上天眷恋过
    我被上天眷恋过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开篇的这个句话,我和你们的了解不一样。因为我没读过中庸。

    我对这三句话的解读是,

    天命(这里的天命是上天)之(是因果,也可以理解为注定)谓(赋予)“性”(这里的性指的是能力和责任),

    率(运用和担当的意思)性(能力和责任)之(为和用于)谓(服务和探索)道(真理)

    修(探索和论证)道(真理和成果)之(因果关系)为(用于和目的)教(教化和恩泽)

    我对这三句话的理解是有三种,

    一、上天给了你能力,你应该把你的能力用在探索真理上,探索真理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真理。

    二、上天赋予了你责任,你应该担当起你的责任,你的责任就是探索真理,探索真理的目的是为了广布恩泽。

    三、你能读到这本书是上天给予你的福气,书中充满了智慧,但你要把智慧运用在正道上,做事要遵循正道,遵循正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追随你模仿你,从而带领大家走上正道。

    2017-06-05 11:31:25 0条评论
  • 小太极猴刘永明
    小太极猴刘永明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师云,返者,道之用。中庸反过来庸中。庸是凤飞来帮助,中是旋转运动能找到中心,找到中心就要进入中心,进入中心就能成龙珠,龙珠慢慢长大就能变成龙凤合一心。 名字解释清了,整个文章就是这一个意思,来回说,怕你不明白,跟现代人说重要的事,我说三遍一个意思,古人甚至说一千遍,一万遍。说这个最重要,最重要。现在我说,我有心舞,可帮人找心,不知有人学没有。

    2017-06-02 11:42:04 0条评论
  • 百德生物
    百德生物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性!也就是性格!道!人生的运行轨迹!被性格统帅引领!反过来,运行轨迹走多了,也就有了性格!

    教!就是修运行的轨迹,教会人走那些能养成好习惯的道路!

    换个说法:性格决定命运,教育就是教人通过习惯养成性格!

    天性是什么?天性就是大圆满,就是和,就是一。所以要慎独!就是善护念,不要让念头乱动,起分别心。

    如何做到大圆满,做到和?道是什么?就是善!要行善道,善而后清净,而后入微,而后查天性,而后令天性成善,而后和,而后与天同。

    2017-06-02 07:07:36 0条评论
  • 雨后天空228077583
    雨后天空228077583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中庸》相传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子思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徒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之道的中心思想就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把自己塑造成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的理想人物,共创天地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中庸》的开篇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我认为大概得意思是,自然赋予的禀赋就是性,按照这种禀赋运行就叫道,按照道的规则进行修养叫做教。

    这个“天”字最难理解,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有形的如头顶的蓝天,无形的如苍天、上帝等,是带有宗教色彩的。我们可以想象,在生活中有许多我们自己无法主宰的事情,冥冥之中感觉有一股无形力量,比如我们无法掌控自己的性别,无法控制自己的长相,更无法控制风雨雪霜,这就是所谓的“天命”,或者说是天意。总结起来我认为这个“天”既代表有形的、无形的,也包括宗教的、哲学的,还有可知的、不可知的,总则应该是宇宙间一个不可知的力量,天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赋。“道”应该不仅指宇宙间万物的自然规律,也指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规则和法则。

    这三句话到底该如何理解呢?古今众说纷纭。我认为就是说:上天赋予的就叫秉性,按照自然规律和人类活动的规则和法则运行就是道,按照道的规则进行修养叫做教。因为《中庸》乃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这也完全符合孔子《论语》中注重教育的思想。中庸就是要遵循事物的内在规律,顺应事物的内在秉性,因为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那么我们以之为标准去待人接物就符合了自然而然的行为。

    2018-03-14 08:28:38 0条评论
  • 科普新人
    科普新人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所谓性,道,教。天命即性,正如食色性也;遵循天性,即是道;修道,就是如何去遵循天性,就算是教,此教意为有教无类之教,也意为三教九流之教。

    文言难懂,我始终觉得中庸没有意思,比不上大学琅琅上口,更不及孔孟之寓意。无非是,教导人去遵循自然,这些书呆子哪一个做到了。但总比程朱的灭人欲来的实在,克制人性和遵循人性规律,中庸之道总还有可取之处。

    作为哲学,中庸实在是太朴素了;作为思想,中庸又过于感性;作为为人标准,中庸的政治目的明显太强。作为文化传承,我们可以随意引用,但这种思潮过于平庸了,其寓意及出发点都是虚无缥缈的,假的没有实际意义。

    在人本社会的今天,尽管有诸多不足,中庸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庸之道已经深入人心,无非是不痛不痒,不偏不倚,其实就是纵容错误而不是包容。

    我恨中庸,让每个人都差不多,把所有个性都被磨没了,对谁有好处呢?

    2017-06-03 00:01:39 0条评论
  • 东山视角
    东山视角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个人理解,以前看过这篇文章。说下我个人的理解,天命就是老天爷让你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带有每个人的使命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个使命就是天命。天——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要在这个世界,遵循宇宙的大道来完成使命,自强不息来发挥自己。宇宙的大道就是生生不息,不停运转,这就是宇宙大道,太阳、地球停了还了得吗?不可以,我们人也要遵循宇宙法则不断发展自己;这就是按天道法则发展自己——率性之为道。你认真发展做的好了,能给众人做榜样,每个人认真践行自己使命就是一种对别人的教化。天道无亲唯与善人,天道没有分别心,没有为自己好的心,花草树木,花鸟鱼虫都被赋予生命,我们要成就自己发展,但不是破坏他人,这就是天道,我们做的好了,就能带领影响众人,我们破坏别人,伤害别人,领导不了众人,不符合天道,更教化不了别人。以上是个人理解,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仅供参考。

    2017-06-02 11:49:17 0条评论
  • 卜居尚头
    卜居尚头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解《中庸》者,说是“儒家修身”之篇。如果此说“为正确”的话,是否需要弄明白“儒家要谁来修身”呢?是仅要儒家自己的人修身吗?是要参与国家,天下治理的官员(即君子也)修身吗?是要天下的百姓(即小人也)修身吗?还是“是人都要修身”?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千万别忽掠(不是略)了。弄错了会混乱天下的,会死人的,会亡国的。朱熹当年搞错了,才让妇女修身——裹脚;才让穷人“受教”而修身——听话为奴(而帝王将相却可以三妻四妾,“灭人性”!)才会将“君子”——即官员——说成是“拥有高尚道德可以教化民众的人;而将百姓当成——无财无权无名无位的卑鄙下贱,愚蠢如草而需要教化的坏人”。其实,朱熹的观点一直延续至今,而令很多现代人“官员与民众”奉为圭臬!

    2017-06-02 07:26:40 0条评论
  • 南山骚客
    南山骚客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中庸》开篇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意思说:天给予人的本质就是性,依照本性去做事就是道,修道的方法就是教化。

    道不能离开人的身心片刻...

    《中庸》讲的是儒家修身处世的原则,即遵循天生自然的本能,做人处世才合乎道。要做到合乎道,君子就要“慎独”。

    这里需要理解几个意思,一、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思想是正确的。二、君子要“慎独”的修身要求对今人也是有益的。人特别在独处的时候,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更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有所敬畏,有所戒备,有所为,有所不为。三、人的本性不可能是天给予的,而是后天获得的。孔子讲学,就是用教化的方法,传道受业解惑。而人世界观的形成归根到底自己是主因。

    2017-07-06 21:09:32 0条评论
  • 用户62564438606
    用户62564438606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选自子衍师父的《论语学释》

    6.27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师:这个不好理解了吧?因为“中庸之为德也”涉及形而上,需要举例子,将来我们还要讲《中庸》,讲《大学》。子思是把《中庸》从《论语》里抽出来,写了篇论文阐述一下。那什么是中庸?我在这里就把子思对中庸的理解简单呈现一下,子思其实讲得已经很精辟了,因为子思也是得道之人。

    (师板书):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师:这里面说的“其至矣乎!”指的是“中和”,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所以“民鲜久矣。”

    中庸的“中”,子思给的定义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所以“中”即道。庸通用,所以中庸又可以叫做道用。那什么是德呢?德是道的展示,也就是相,所以称为德相。那仁者的德相是什么呢?“庄严、清静、平等、长久、活泼、包容。”明白了吧?道德是不是“民鲜久矣”啊?

    众:是。

    师:这两千五百多年了,道德还在么?

    不带:有人说“不偏不倚谓之中”,这个观点是不合适的吧?

    师:那我请问你有不偏不倚的存在么?比如说我眼前杯子、书和花瓶这三样东西,书在中间,那是在我这个角度来看,如果换个参照物呢?书也可能在旁边,所以有不偏不倚的存在么?没有啊,所以不偏不倚根本就不存在,就像对错根本就不存在一样的。对错永远是相对的,就看你以什么角度来看。《中庸》里写得很清楚:“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根本和不偏不倚没有一点关系。

    不带:“发而皆中节”的“节”是什么意思呢,是节制么?

    师:节是规矩。所以不要听酸儒们乱讲什么不偏不倚谓之中,他们所认为的这个不偏不倚的“中”其实是不存在的。那叫小人之中,那叫反中庸。所以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不带:老师,那“喜怒哀乐之未发”是禅定的境界么?

    师(笑):吾不知也。

    不带(笑):唯!

    (众乐。)

    2017-09-06 15:10:39 0条评论
  • 章一刀
    章一刀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2017-06-12 15:44:47 0条评论
  • 行到水穷坐看云起71138451
    行到水穷坐看云起71138451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其实这句话应当结合《论语·公冶长》篇“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来理解。“之谓”即翻译为“可以称作”,表示说话者的主观认识。中庸的,这个开篇就是针对子贡的这句话。想表达的意思是说夫子所说的性与天道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并没有离开我们(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意译为白话就是:上天赋予的就是性嘛,依照上天赋予的本性去做事就是道了,实践道可以称之为教。老师每天都在教我们,就是在道的体现。

    2017-06-02 15:27:07 0条评论
  • 老树皮2016
    老树皮2016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中庸》开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儒家注重入世且身谨力行,主张人世间的各种礼仪乃至一举一动,合乎于天人相合的法象,天命就是自然而为之道(天命之谓性),人道至善契合自然之法度(率性之谓道),尽人道在于存养力行(修道之谓教)。

    2017-06-05 06:39:29 0条评论
  • 北岩国学
    北岩国学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我觉得核心不在天命性道教,而是喜怒哀乐之未发,以及发而皆中节,结合后面文本,情之中节,是儒学认识论的两个内容,情认知与乐化世界观。

    中庸之道是君子成人之道,中庸是理想的行为状态,智仁勇三达德,是达到中庸的德,而知居核心,所以有了后篇,诚。

    2017-07-27 23:37:59 0条评论
  • 切梦刀
    切梦刀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中庸》其实是混杂了各种理论的一篇文章,其内部即有理论冲突。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率性」有两种解释,一种就是「顺性」,另一种就是「率勉而为善」。观后文之「尽性」云云,则「率性」当即为「尽性」,也即「顺性」。「率性之谓道」,也即以「本性」释「道」。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这即表明,「本性」为一能作喜怒哀乐之情绪活动,而又能超越喜怒哀乐之情绪者。如果没有喜怒哀乐,则无从说「发」。如果不能超越喜怒哀乐,则无从说「未发」。这里已经涉及到了「性」或「自我」与「情绪」的划分。

    「性」与「情」的分划既定,则「性」显发于「情」时,就有一个理序观念,即「中节」和「非中节」之别。情绪之发,并非必然「中节」,所以「中节」就成了一规范概念。「中节」则为正,「不中节」则为不正。于是显发于外的情绪活动便有了好坏之分。

    从本性之确立,到与情绪之划分,以及外在理序的确立,皆从「率性之谓道」生出。这是以本性释价值根源,单从这里来看,这是承孟子一派心性之说。然而其前面还有一句「天命之谓性」,这又使得人的本性依于「天」,归于一宇宙论立场。

    这便是混杂心性论与宇宙论之理论,而这必然会引出矛盾来。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从宇宙论立场言,「道」自为一规律,不可须臾离。它所呈现的是一个必然世界,人亦依于天,亦受「道」之约束,则人不可能有「不合道」之处,人之情绪自不能有「不中节」。而观「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之语,则不仅人的情绪有「不中节」,就连存有世界之万物,亦有正与不正之别。这显然为不可能。如果返回心性立场,「道」只表规范,不表必然。则「道」没有「不可须臾离」之理。

    这种矛盾在其后论「诚」与「尽性」时愈显。

    以「本性」释价值,则「尽性」为「本性之实现」。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这里的「诚」即指「已实现之境界」。「诚之者」即指「求实现之努力」。「诚者」与「诚之者」具象化,即为「圣人」与「择善而固执之者」。

    「诚」乃一「已实现之境界」,所谓「境界」,即为某种修行之终点,其与「工夫」相对。经「工夫」才能达至「境界」,「工夫」自然属人力之范畴。但在《中庸》中,「诚」之境界本身即含一动力。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诚」本身为一境界, 同时又为到达此境界之动力。所以,此一境界,能推动一切存有之物「实现其本性」,也即「尽性」。于是整个世界,皆成为一个有目的性之必然世界。这里就有问题了,如果这样的话,一切皆朝着「诚」而实现其本性,则一切「不善」何由产生,人之自觉性亦是否有必要?

    《中庸》显然是重视人的自觉性的。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至道之凝,又得依于至德。人的自觉性又被强调了。可是如果本性的实现要依于人的自觉,则「诚」只能是一境界,而不能有动力义。故「自诚」「自道」云云,皆不成立。

    《中庸》混杂了各种思想,承孟子之义,取荀子之说,又有秦汉之际天人思想。所以其内部即有各种冲突不能圆融处。

    2018-04-28 14:41:12 0条评论
  • 轩辕华表
    轩辕华表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天①命②之谓性③,率④性之谓道⑤,修⑥道之谓教⑦。

    天空中影响万物出现和生长的四季气候,称为“性”。获得划分气候数据比值的标杆阴影变化轨迹技术,就称为“道”。掌握阴影测量技术过程原理作为知识并传播人们的,称为“教”。

    ①天:~空中。②命:生命。③性:表示气候季节。④率:比值,两数之比。⑤道:测量标杆的阴影轨迹。⑥修:(学问,品行方面)钻研、学习、锻炼。⑦教:传授,传递。

    2017-06-02 23:14:47 0条评论
  • 老树皮2016
    老树皮2016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中庸》开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儒家注重入世且身谨力行,主张人世间的各种礼仪乃至一举一动,合乎于天人相合的法象,天命就是自然而为之道(天命之谓性),人道至善契合自然之法度(率性之谓道),尽人道在于存养力行(修道之谓教)。

    2017-06-05 06:39:29 0条评论
  • 梦断江南31089698
    梦断江南31089698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人性的不善也不恶的本性,从临界点向上就是道;向下就是非道。向上就是善;向下就是恶。

    2017-05-31 13:26:58 0条评论
  • 建章君
    建章君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中庸》开篇三句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所谓天命即上天的律命,古人相信得上天律命者也即符合天道者得天下,譬如商代夏或周代商皆是合道而得天命,而夏、商、周之失天下皆是违反天道而不合天命使然。

    那么天命究竟是什么呢?玄学之徒托之以神秘,孔子及其宗徒则以理性观之,认为天命的实质即是万事万物的真实本性。

    因此,所谓率性,即率直事物之性而合乎真理,这才是所谓的道。

    由此顺理成章,真正的教化或教育就是修道,修正我们心中通往真理的那条路。

    2017-06-27 10:01:26 0条评论
  • 张海波34294724
    张海波34294724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修道谓之教。

    天生万物都有万物的标准,所谓人一定也有其存在的基本特性。也就是说,既然是人了,那么就要有个人样的范畴。比如有心,有爱,有情,等等这都是天命谓之性的性。如果人类失去了这些天命赋予的特性,那么从天的角度上看,地球上这些直立行走的东西并不是人。不符合天道循环的存在也会另其消失。所以说率性谓之道。率就的代表表率的意思。与天命赋予的人的人性特征标准靠近,相符,甚至完美刻画天命赋予人类特性的人类出现,那么人道与天道才能完美的结合。如果人不行人道,身为人型,行如机械。那么则是人性邪道。天也不会留其存在的。

    造就出更多与天命相符的人群,靠修道。符合天性的前者们如何率性的感染同类,就是言传身教的教了。

    2017-06-19 04:48:55 0条评论
  • 兴文192025802
    兴文192025802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要了解“天命之谓性”的含义,必须要先了解神学。篇幅所限,只能简略的介绍一下神学。由于各种原因,中华神学有很多名称,如:龙、曲全、爻、易、太极、道、大象、一、大成等。中庸是孔子用神学构建的道德体系,所以,中庸中说:“鬼神之为德,其盛乎矣!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神学是用广义阴阳、狭义阴阳、个体阴阳代表宇宙万物,包括人在内,因此,宇宙万物中的任何一种物质都有阴阳属性,“天命之谓性”是说人的先天生命有阴阳属性。《继善篇》的开头说:“人禀天地,命属阴阳。”孔子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成之者,性也。”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万物负阴而抱阳。”这些都是说人的先生命都有阴阳属性,一个人的属性是阴,就叫“从阴格”,一个人的属性是阳,就叫“从阳格”。从阴格的人以自然界中的阴性物质为正能量,从阳格的人以阳性物质为正能量,这就叫“率性之谓道”。

    2018-01-14 13:42:53 0条评论
  • 岁月如歌138700967
    岁月如歌138700967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天命之谓性。生而为树木。为草。为动物。为昆虫。为人这就是性。这是上天决定的。虽有点唯心。但避免啰嗦。这样说比较简单。率性之谓道。唯有人有统率所有性的本领。修道之谓教。人的率性的本领要靠后天的修行就象修剪树枝一样。留下好的放弃坏的。不断的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率性的本领。估计就是这个意思。这些决定了人和物的秩序。这是不公平的世界但谁也改变不了。所以人要慈悲之心。狗啊猫啊花草均是生命如果没有足够时间和爱心就不要养。

    2017-06-19 16:59:25 0条评论
  • 心湖鉴影
    心湖鉴影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其他不少朋友对这段话的本义解读已经很到位了,笔者想从其它方面对东西方文化做个拓展性解读。记得有位学者将西方文明定位在偏重“物”的层面,中国文明偏重“人”的层面,印度文明偏重“神”的层面,这一认识在整体上是很准确的。因为三个地区文明发展的这种差异性,就造成了各自在历史上形成各具特色的思维方式——西方重在分析穷理,中国重在整体认知,印度重在修悟本性,三者也正好体现了人认识事物的几个思维层面——局部理性思维、宏观整体思维、根本灵性思维,当然,我们还要加上浅层感性思维(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和系统全面思维(涵盖了其它四个思维层面)两个层面,这样五个思维层面就全乎了。浅层感性思维不用说了,谁都会具备的,系统全面思维却是谁都十分欠缺的。所以,今后的人类社会发展引领者,必然将由系统全面思维发达的人们更多引领前进,而中华文化天生更为强大的包容并蓄精神让中国更加合宜担当这一引领人类文明升级换代的角色!

    2018-01-15 03:30:55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