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中执笔和用笔是一回事吗?
书法中执笔和用笔是一回事吗?
-
书法中执笔和用笔不是一回事。孙过庭书谱理论阐述很深刻,我理解就是如下。
执笔,实际上是握笔。
人手的五个指头怎样分布控制笔干,一般大拇指和食指中指捏住笔干,无名指,小指紧贴笔干向外施力,使笔干保持平衡,形成一个相对空的掌心,这个掌心能放一个鸡蛋,这就是执笔的形状,执笔的深浅,表示执笔距离笔锋的远近,一般写的字大些,就握相对顶部,反之就握在底部些。
用笔就是写字的方法,是书法技术的高级层面。
就是人们常说的控笔能力。中锋,侧锋,使转,圆笔,方笔,向背,起笔运笔收笔,以及书写的速度,提按顿挫,用墨等等,笔法好,写成的字就有神韵,气势,古代笔法是家族式的秘传,精到的笔法就上升到书法艺术层面。
握好笔,运好笔,这样,写字时才能做到心手双畅,智巧兼优。
2020-05-11 17:02:47 -
书法中执笔和用笔不是一回事。孙过庭书谱理论阐述很深刻,我理解就是如下。
执笔,实际上是握笔。
人手的五个指头怎样分布控制笔干,一般大拇指和食指中指捏住笔干,无名指,小指紧贴笔干向外施力,使笔干保持平衡,形成一个相对空的掌心,这个掌心能放一个鸡蛋,这就是执笔的形状,执笔的深浅,表示执笔距离笔锋的远近,一般写的字大些,就握相对顶部,反之就握在底部些。
用笔就是写字的方法,是书法技术的高级层面。
就是人们常说的控笔能力。中锋,侧锋,使转,圆笔,方笔,向背,起笔运笔收笔,以及书写的速度,提按顿挫,用墨等等,笔法好,写成的字就有神韵,气势,古代笔法是家族式的秘传,精到的笔法就上升到书法艺术层面。
握好笔,运好笔,这样,写字时才能做到心手双畅,智巧兼优。
2020-05-11 17:02:47 -
我来回答你的问题如下:
明确说,书法中执笔和用笔问题不是一回事的,可以说执笔是用笔的基础。举例说明一下:
一是书法中执笔的问题。学习书法,首要的学习执笔。不会执笔何谈书法。执笔无定法,但是要掌心虚。历代书法教学或实践经验,一般都以五字执笔法而谈。大都遵循唐代书法家陆希声总结的“擫、押、钩、格、抵”五字。
当然,古人总结的执笔方法很多,大体都是说指实、掌虚。这里面还包括指法和腕法。指法即使五字指法,腕法就是让笔管垂直纸面,随笔势前后左右往来,提按起伏。
还有执笔高度问题也要注意,写小字执笔要低一些,写中楷执笔要高一些,约二寸左右。写大楷或草书,执笔再高一些,约三寸。过高下笔漂浮,写字无力了。记得虞世南说过一句话,笔长不过六寸,提管不过三寸,真一,行二,草三。
二是书法中运笔的问题。学会执笔的目的就是成功的运笔。通过笔在纸面上运动,写出有骨有肉有活力的线条。这可涉及起笔、运笔和收笔的问题。如以下几点:
逆势起笔:要做到欲右先左、欲下先上、欲左先右。凡起笔都有一个逆势。这是一个按笔画前进的方向取一个反方向的落笔动作。落笔时用逆锋取势写的叫藏锋或逆锋,由尖落笔其锋外露叫露锋,斜落笔的叫侧锋。三者混用富于变化。
运笔方法:首要的掌握中锋运笔。这是书法基本笔法。弄不好就会出现偏锋行笔。
收笔方法:将笔运送到最终端,要稳、准,不可仓促收笔或迟疑不决,否则成败笔。这都是在实践中加以琢磨和熟练程度决定的。
2018-08-13 15:35:05 -
我来回答你的问题如下:
明确说,书法中执笔和用笔问题不是一回事的,可以说执笔是用笔的基础。举例说明一下:
一是书法中执笔的问题。学习书法,首要的学习执笔。不会执笔何谈书法。执笔无定法,但是要掌心虚。历代书法教学或实践经验,一般都以五字执笔法而谈。大都遵循唐代书法家陆希声总结的“擫、押、钩、格、抵”五字。
当然,古人总结的执笔方法很多,大体都是说指实、掌虚。这里面还包括指法和腕法。指法即使五字指法,腕法就是让笔管垂直纸面,随笔势前后左右往来,提按起伏。
还有执笔高度问题也要注意,写小字执笔要低一些,写中楷执笔要高一些,约二寸左右。写大楷或草书,执笔再高一些,约三寸。过高下笔漂浮,写字无力了。记得虞世南说过一句话,笔长不过六寸,提管不过三寸,真一,行二,草三。
二是书法中运笔的问题。学会执笔的目的就是成功的运笔。通过笔在纸面上运动,写出有骨有肉有活力的线条。这可涉及起笔、运笔和收笔的问题。如以下几点:
逆势起笔:要做到欲右先左、欲下先上、欲左先右。凡起笔都有一个逆势。这是一个按笔画前进的方向取一个反方向的落笔动作。落笔时用逆锋取势写的叫藏锋或逆锋,由尖落笔其锋外露叫露锋,斜落笔的叫侧锋。三者混用富于变化。运笔方法:首要的掌握中锋运笔。这是书法基本笔法。弄不好就会出现偏锋行笔。
收笔方法:将笔运送到最终端,要稳、准,不可仓促收笔或迟疑不决,否则成败笔。这都是在实践中加以琢磨和熟练程度决定的。
2018-08-13 15:3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