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真的可以“一三五不论”吗?“拗救”可不可以认为是今人为古人写诗失律做的掩饰?

新农商网 全部 1012

格律诗真的可以“一三五不论”吗?“拗救”可不可以认为是今人为古人写诗失律做的掩饰?

回复

共12条回复 我来回复
  •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格律诗真的可以“一三五不论”吗?“拗救”可不可以认为是今人为古人写诗失律做的掩饰?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这句明显不符律句规则,被归纳为拗救,是因为大诗人不可能失律吗?纯格律问题,不涉其它。

    ……

    以上是题主的问题

    一、片面的“一三五不论”

    其实知道有救拗这个词,自然就知道了一三五不论是片面的说法,不过这也是记忆的一个简单的方法,相对二四六来说,一三五宽松很多,确实有很多种情况下一三五不论

    律诗有四种基本句式:

    1、◎仄⊙平平仄仄,2、⊙平◎仄仄平平。

    3、⊙平◎仄⊙平仄,4、◎仄平平◎仄平 。

    可以看出,“一”,肯定是不论的,四种都是平仄均可;

    “三”,有123种句式是不论的,第4种“◎仄平平◎仄平”有一种救孤平的变格“◎仄⊙平平仄平 ”,也可以算是不论的;

    “五”,只有第3和4两种句式是不论的,另外第1种句式“◎仄⊙平平仄仄”有两种变格,三仄尾“◎仄⊙平仄仄仄”、鲤鱼翻波◎仄平平仄平仄,可以看出第五个字也是可平可仄,是有条件的“不论”。但是第2句式第五个字不能不论,否则成了三平调,就不是格律诗了。

    所以说一三五不论不是金科玉律,是“大致如此”,这个口诀有利于学习并记住律诗的句式。

    二、“拗救”可不可以认为是今人为古人写诗失律做的掩饰?

    拗救在宋朝的诗话里就有了记录,不是今人为古人的掩饰,应该算是一种归纳吧。陆游“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上句拗,“⊙平仄仄仄仄仄”,对句救拗:双鬓向人无再青,即“◎仄⊙平平仄平 ”。这个句式是对句双救,本句救孤平“向”。

    相同的句式有杜牧的江南春,大家都知道的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出句与对句的句式与陆游诗完全相同。

    仄仄仄仄仄,这种句式还有: 向晚意不适,对句救拗,驱车登古原,这是五言诗,句式和七言救拗句式后五个字完全一样。

    还有“仄仄平仄仄,野火烧不尽,对句救拗和上面一样, 春风吹又生。

    这几种的救拗方式完全一样,对句:◎仄⊙平平仄平。第五个字必须平。

    结语

    关于救拗可以看看《 老街诗词闲话11-格律诗怎么救拗? 必读》,古人的拗句可能是追求一种音韵的特别味道,救拗的句式,因为有普遍应用的规律,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式,不是今人发明的。

    宋人关于救拗的诗话名字我忘记了,作者在某个诗话中写了一小段,我查了半天找不到,这就是不做笔记的坏处。记得李敖说读书的方法之一,就是把书剪了下来分门别类归档,写文章随时可以查找。李敖是真读书人也,买书都买两本,一本用来看,一本用来剪。

    @老街味道

    ……

    找到了一处,节选自《诗人玉屑》:

    拗句 鲁直换字对句法,如 〔只今满坐且樽酒,后夜此堂空月明。〕 〔清谈落笔一万字,白眼举觞三百杯。〕 〔田中谁问不纳履,坐上适来何处蝇。〕 〔秋千门巷火新改,桑柘田园春向分。〕 〔忽乘舟去值花雨,寄得书来应麦秋。〕其法于当下平字处,以仄字易之,欲其气挺然不群;前此未有人作此体,独鲁直变之。

    苕溪渔隐曰:此体本出于老杜,如 〔宠光蕙叶与多碧,点注桃花舒小红。〕 〔一双白鱼不受钓,三寸黄甘犹自青。〕 〔江外三峡且相接,斗酒新诗终日疏。〕 〔负盐出井此溪女,打鼓发船何郡郎。〕 〔沙上草阁柳新晴,城边野池莲欲红。〕似此体甚多,聊举此数联,非独鲁直变之也。今俗谓之拗句者是也。

    以上可以看出,有人以为拗体出自黄庭坚,有人说杜甫时就有了。

    还有一本诗话里也有记载,以后找到再加上吧。

    2018-08-03 08:54:58 0条评论
  • 金悟易
    金悟易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格律诗就是戴着脚镣跳舞。这是艺术,没有办法的办法。

    如果音乐没有节奏,那是噪音。但确实也有乱七八糟的节奏,听起来也不错。

    诗歌同样如此。没有韵律没有平仄没有对仗,可能就会像小孩子的涂鸦,是线条杂乱的堆砌。而有了一系列规则,只会埋没天才的灵感。写出的东西,华而不实。

    有人说,感动人心的,就是那完美中的瑕疵。的确,流传千古的是唐伯虎,而那些状元们谁又记得起?

    格律诗大概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打油诗,人人都能顺上两句。看上去是那么回事,却格调不高,经不起推敲把玩。

    第二层按格律来,少数的天才如杜甫王维白居易等等,千百年来出几首好诗。

    第三层则如太极拳。法无定法,但每一法都那么美,都是艺术的呈现。到了这个境界,就是李白的诗仙了。

    写诗不能较真。真正好的作品,就像禅宗所说的:直指人心。至于符不符合格律,没有太大关系。

    2018-06-11 22:28:31 0条评论
  • 金悟易
    金悟易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格律诗就是戴着脚镣跳舞。这是艺术,没有办法的办法。

    如果音乐没有节奏,那是噪音。但确实也有乱七八糟的节奏,听起来也不错。

    诗歌同样如此。没有韵律没有平仄没有对仗,可能就会像小孩子的涂鸦,是线条杂乱的堆砌。而有了一系列规则,只会埋没天才的灵感。写出的东西,华而不实。

    有人说,感动人心的,就是那完美中的瑕疵。的确,流传千古的是唐伯虎,而那些状元们谁又记得起?

    格律诗大概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打油诗,人人都能顺上两句。看上去是那么回事,却格调不高,经不起推敲把玩。

    第二层按格律来,少数的天才如杜甫王维白居易等等,千百年来出几首好诗。

    第三层则如太极拳。法无定法,但每一法都那么美,都是艺术的呈现。到了这个境界,就是李白的诗仙了。

    写诗不能较真。真正好的作品,就像禅宗所说的:直指人心。至于符不符合格律,没有太大关系。

    2018-06-11 22:28:31 0条评论
  • 风衔醉
    风衔醉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说一三五不论是对联的方法。拗救呢其实是格律诗定型之初,对一些无法解释又特别经典的诗句进行的格律外补充,也是为了扩大格律诗的包容范围,对于一个真正写诗的人。是不会说我写的是不是格律诗的。那是理论研究者的事,先把自己写的东西是诗再追求别的水平吧

    2018-06-12 10:59:17 0条评论
  • 碧伶居士
    碧伶居士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格律诗中辙韵、平仄、对仗、粘对等等规矩非常讲究,但是不要忘记诗词抒情叙事如同说话,不能一味地追求格式被禁锢死了,所以才出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但这也不是诗可以随便写的理由,所以我个人即反对胡编乱造不受约束的写法,更反对咬文嚼字墨守成规的较劲。毋庸置疑,这两个极端都写不出像样的好诗来。

    2018-06-11 21:26:06 0条评论
  • 智慧改变命运
    智慧改变命运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平仄分享。

    一身报国有万死

    古:\t仄平仄仄仄仄仄

    今:\t通平仄平仄仄仄

    双鬓向人无再青。

    古:\t平仄仄平平仄平。

    今:\t通仄仄平平仄平。

    题主网友

    用格律诗判定此诗不合七律的格律。

    做为今人核心要了解先有格律后有格律诗,还是先有格律诗后有格律?

    如此,则就不会逾于教条。

    一身报国有万死 双鬓向人无再青。出自:

    夜泊水村 [ 宋·陆游 ]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2018-06-17 14:33:30 0条评论
  • 先生刘兴华
    先生刘兴华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无需拗救。

    马蹄韵格律(平仄),只是一个偏方。没有实际意义。

    只要用自然词,上下联(句)节奏点一致(节步、节拍一致),就是真正的格律。

    如果要论抑扬顿挫,那是谱曲。谱曲是作歌的另一种音乐旋律,光用四声调作曲是会干瘪僵硬的。所以,平仄并无实际作用。

    如果要论韵,那与平仄无关。(韵是韵,律是律。)

    执偏方者,乃偏见矣。

    平仄论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

    本人主页里有论述、有论述依据和举例证明。

    2019-03-19 17:32:07 0条评论
  • 吟坛异草
    吟坛异草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格律诗创作,只要按粘对规则去安排就可以了,无须理会“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这个口诀是不准确的,按这个口诀安排平仄往往会产生许多纠缠不清的问题。学会粘对规则后便会发现,这个口诀基本用不上。至于拗救、变格等问题,也并不能就推定古人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格律作品出律的瑕疵。格律规则是慢慢形成的,并非某个时期突然形成或某个诗人的发明创造。只能说是某个人起到推动作用,比如沈约等音韵行家,杜甫等大诗人。当格律规则定型以后,诗人们出于变通或游戏的目的,就会变出许多新花样,毕竟文人本来就事多。像苏东坡,就喜欢创作一些拗救的诗作,仅仅只是为了多点乐趣而已。写拗救诗的人多了以后,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一些新的玩法。只要能被更多的人接受,就会成为规则,甚至是官方也视为常格。如是而已。

    2018-06-11 23:31:38 0条评论
  • 司浩中13579
    司浩中13579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村夫偶尔小草,多以普句面世,格律少之。村夫写格律一般遵循三条半:立意、对仗、平仄,半条是字词饰。立意是主体,对仗副之,平仄保流畅,字词饰美观。至于一三五不论等等(不知何处来的遵规)不戚兴趣。就拿“一身报国有万死”一句来说,如果国字不合律你拿什么字替换?与国同义的字有邦,一身报邦有万死这句话岂不笑死人乎?网上有人总提韵,这个韵是汉语拼音韵母的韵吗?现代汉语有专门论韵的书,讲的是韵的用法呀、注意事项呀等。并没教人一个字一个字的敲韵。上次有位老师说:中古音平声为平,其余上、去、入为仄声……询她中古音解释随唐至宋这段时期。(其实就是古汉语)古汉语果真是这样吗?古汉语一三为平声二四(五轻声)为仄声。这是古今中外一至认同的。总之:什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呀、这韵那韵呀、什么韵脚呀还有这也出韵那也不合律呀等等一概不认同。

    2018-06-13 08:56:04 0条评论
  • 八叔186873828
    八叔186873828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古人写诗没有拗救之说!平仄是后人杜撰出来去强加给古诗词!强奸古诗词罢了!是不肖子孙的恶行!是文痞行为!!

    2019-03-19 10:44:30 0条评论
  • 幸运光束sL
    幸运光束sL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所谓一三五,二四六这种规则,初学者是必须了解并努力遵守实践之。但作为真正的好诗除了按这些规则办以外,重在诗词意境的深远,文字的优美,偶有拗救亦属平常,无需求全责备的。

    2019-03-19 12:23:16 0条评论
  • 日饮无何
    日饮无何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有才者写古风,无才者究格律。

    2019-03-19 12:05:45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