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的读经教育”学习国学文化,你的态度和理解是什么?
对于“孩子的读经教育”学习国学文化,你的态度和理解是什么?
-
我比较喜欢关于读经教育的这么一句话:模仿和记忆是儿童的天性,理解则是一生的实践。在古代,学生学习重视素读或背诵经典。日本人把中国私塾教育定义为素读,字面意义理解就是单纯的背诵,不求甚解,只需要反复背诵,烂记于心就可以了。在古代私塾特别强调背诵四书五经等经典著作。很多学子能够把经典著作背诵的倒背如流,想想现在的学生,能够把课本背诵的倒背如流难度就大多了。那么儿童进行读经教育来学习国学文化有必要吗,怎样来认识这一现象?下面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古代我国走过了一段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勤劳智慧的先辈们在实践中总结了很多充满智慧的知识,然后进行编写经典著作,这些经典著作在古代几千年的历史当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可以说这些著作在当时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当时人们智慧的结晶,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而我们的孩子们,不能忘记祖先留下来的文化,应该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精神也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古代的经典著作充满着智慧的光芒,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加以消化并为我们所借鉴。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祖国的发展离不开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特别是这几年,我们国家非常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学经典进入课堂,中考和高考融入国学经典的试题。可以说国家高度重视,而我们学生感觉这些国学经典比较难懂,甚至看不懂。那么看不懂是不是就不学呢,我觉得还是必须学。在儿童阶段,学生不可能懂得太深,他们的模仿和记忆能力特别强,在大人眼里很难记忆的知识,而儿童却能记住。儿童时期是记忆的黄金时期,通过对国学经典的记忆,让学生能够记住经典,把古人的智慧先记住,然后用自己一生的时间去品味和理解,相信最终受益的是背诵非常好的学生。
2018-03-25 23:28:28 -
我比较喜欢关于读经教育的这么一句话:模仿和记忆是儿童的天性,理解则是一生的实践。在古代,学生学习重视素读或背诵经典。日本人把中国私塾教育定义为素读,字面意义理解就是单纯的背诵,不求甚解,只需要反复背诵,烂记于心就可以了。在古代私塾特别强调背诵四书五经等经典著作。很多学子能够把经典著作背诵的倒背如流,想想现在的学生,能够把课本背诵的倒背如流难度就大多了。那么儿童进行读经教育来学习国学文化有必要吗,怎样来认识这一现象?下面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古代我国走过了一段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勤劳智慧的先辈们在实践中总结了很多充满智慧的知识,然后进行编写经典著作,这些经典著作在古代几千年的历史当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可以说这些著作在当时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当时人们智慧的结晶,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而我们的孩子们,不能忘记祖先留下来的文化,应该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精神也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古代的经典著作充满着智慧的光芒,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加以消化并为我们所借鉴。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祖国的发展离不开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特别是这几年,我们国家非常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学经典进入课堂,中考和高考融入国学经典的试题。可以说国家高度重视,而我们学生感觉这些国学经典比较难懂,甚至看不懂。那么看不懂是不是就不学呢,我觉得还是必须学。在儿童阶段,学生不可能懂得太深,他们的模仿和记忆能力特别强,在大人眼里很难记忆的知识,而儿童却能记住。儿童时期是记忆的黄金时期,通过对国学经典的记忆,让学生能够记住经典,把古人的智慧先记住,然后用自己一生的时间去品味和理解,相信最终受益的是背诵非常好的学生。
2018-03-25 23:28:28 -
对于采用孩子的读经教育学习国学文化,我举双手赞成。因为在读经的过程中。就是修戒定慧。读的时候心无旁念。这就是戒,持戒心就定了。心定了就生智慧了。我还建议小学生读大乘经典里面的精华字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宇宙观。
2018-03-26 06:59:43 -
国学热并不是什么新奇的事情,每隔一段时间,人们都会反思过去的东西,有的时候还会掀起一阵热潮。
从之前的中国风歌词大热到现在的很多国学堂的成立,随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的增强,很多人都会重新去认识传统文化,提倡文化自信,所谓的文化自信就是发掘自己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
每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对于传统文化,最好的方式是借鉴和吸收。
现在的国学教育,大部分的教育方式都是所谓的死记硬背。比如有的国学堂,让十岁的孩子整天去读论语中庸之类的。
四书五经之类的书,如果没有注释的话,即便是成年人,读起来也是比较困难的,更何况让一个小孩子去读的话。
的确,有很多东西是我们先记住之后,随着阅历的增长,然后再慢慢去理解。并且之前的教学方式都是完全按照死记硬背的方式去教学,这主要是因为之前人们对于人的一些研究人的大脑研究普遍处于较低的水平。
从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来看,死记硬背,可能真的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但是现在人类的脑科学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死记硬背肯定不是一种最佳的记忆方式。
所谓的完全按照传统的方式来学习传统文化,很多程度都是打着古典的旗号,误人子弟。
多读经典,的确可以提升一个人的素养和文化底蕴。但是所谓的文化就是要求有不断的传承和融合,以及借鉴。文化之中的吻,可以把它理解成文字和汉字,也就是说,对于传统文化,不仅是能够会读,会写会记,更重要的是能够化,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对于很多青少年来说,根本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并且传统文化是那个时代的瑰宝,但是在这个时代,有很多东西显然是不适用的,因为时代发生了变化,人的思想观念都会发生变化。就相当于在西方国家,虽然圣经被大家奉为经典,从来没有哪个机构说让孩子不读书,专门读神学。
就相当于很多国学院所宣称的,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读论语。的确,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比较高的,有一种说法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但是你放在这个时代,你发觉很多东西是不适用的,如果你不了解西方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估计和外国人做生意,也就非常困难。
把传统文化当作一种陶冶情操和辅助性的学习,不要过分看重。
随着国学教育之间受到重视,很多学校注意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引导。并且新的考试大纲也增加了很多古典文献的背诵考查。
但是这并不代表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学生学习的全部。对于国学教育,也需要有科学系统的进行,又不能是盲目的学习,盲目的开展。
在说到最近比较热门的读经为主的国学教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那也是在特定时代下的一种观念。
作为家长,最重要的是注意对于孩子文化修养的培养,让孩子养成广泛的兴趣爱好,更不能是为了读经典,读经典,那将失去经典文化的真实意思。
论语之中有一句最为经典的话,就是学而不思则罔。也就是说,对于任何知识,任何文化,关键是在于思考和运用,而不仅仅在于学习和背诵。
2018-03-25 23:23:44 -
我是赞同的,但是需要因人,因时,因内容而定。
1、每个小孩接收经典文化的程度和吸收能力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特点,制定较适宜的读经。
比如两岁到三岁的宝宝可以以“熏”为主,在经典文化的沐浴中幼儿接收传统文化和美德,幼儿的学习能力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三岁到五岁的孩子可以读经,其实读多了既会锻炼他们的定性,耐性,还可以增加他们的识字量,走到外边看着哪个地方比如广告牌就可以读出内容,也会增加他们的自信。更大点的孩子可以带领他们领略经典的魅力,寻找经典的乐趣。
2、读经也要挑选好的经典,让幼儿从小接触优秀的传统文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是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学习了《弟子规》,幼儿就知道了“便溺回,辄净手”、“用人物,须名求”等等一些好的生活习惯。说多了自然也会运用到实际中。
3、现在国家教育部下达最新通知,下学期,孩子们的课本将发生很大的变化,下学期开始,小学1-2年级,语文、道德与法治全部使用全国统一的部编版教材。初中7年级至9年级,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全部使用统一的部编版教材。2019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全国所有中小学生的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都使用统一部编版教材。也就是说,从小学一年级就要学论语经典,如果幼儿从小就有读经的基础,对他长大阶段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阅读、认字都会比没读经的幼儿强一些,而且无意之中也会增加孩子的自信,增加对学科的兴趣。
2019-01-05 21:06:14 -
孩子读经教育,在理论上是可以的,也有好处。虽然孩子不懂,但要背诵起来,还是相对的容易。但怎么教怎么培养,则需要斟酌。
我们也都知道一句俗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并且也相信,确实如此。那么,孩子能多读读一些经典的话,同样可以产生一个结果,就是以后孩子慢慢的认识更多的字了,在语文文学水平上,相对也容易提高,不管是口语还是用笔写文章,容易张口既来,看起来也比较有文化素养了一些。我不知道为人父母者,是不是愿意自己的孩子是这样的人?
读经典呢,我也反对全日制,大概没必要吧。也不要采用逼迫的形式,不要跟的太紧了,个别孩子非常有天赋的,才有需要说作为专业训练来教。其实跟学习任何一种技艺道理都一样,练毛笔字,绘画,练习钢琴,跳舞,唱歌等等,都一样如此。很多人只能是作为兴趣来培养,只有个别人是作为专才来学习。这个问题,要看着办,不是千篇一律来要求。
因此,凡事不要一竿子肯定和否定,要因材施教,这才是道理。您说,是不是呢?
2018-03-26 13:21:55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见读书知理与勤劳实践是认知社会,服务自我,拓展至服务社会的必由之路。读经是读书的一小小部分,读经是中华传统文化浩瀚的经史子集中之经。譬如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就是读经的重要部分,是中华文化的基石,故而读经有益。
2018-03-26 08:54:56 -
谢谢邀请。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所有记载都在历史中传承。什么是历史呢?就是书籍。
现在的人不愿意学习,不看书。然后声嘶力竭点让孩子看书,看什么书呢?看目前中国顶级人物处处非议的现代教育。大人都不愿意学习的教育体制?却偏偏要孩子们认真学习,不是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就逼他们走上逆反的不学习之路吗?
中国教育里,孩子是私人产品,望子成龙的心几乎都有。于是千方百计的把孩子变成自己或者是自己曾经知道的模式。人们啊?想一想,在社会的角度思考一下,你,几岁了?
孩子的天性使然,是最不约定俗成的一代。开始没有思想,只有本能。那么就需要读书,在阅读中历练,再读书中获得思考的能力。
因此,孩子们读书是利在千秋的功德之举。举双手赞成。
2018-03-26 09:29:07 -
孩子读经教育,孩子通过读经学习国学文化,这个可以有,但是要有个前提,那就是搞明白为什么让孩子读经。
读经,我的意见呢是做为一个课外兴趣来做,不要强制性去要求,不要变成作业,不要变成负担,不要逼着孩子去背,不要把它功利化。
国学文化,不是适合所有家庭的。不是每个老师,每个学校,每个家庭都能正确理解国学文化中的精、气、神的。
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东西是与时不符的,其中很多内容大人都未必能正确看待。把孩子随便找个老师找个学校就让他们去学国学读经,是不负责任的,是急功近利的。
所谓“国学”里面有精华,有糟粕。你无法让一个孩子去区别它们。
这里面老师、家长、社会的引导,太多坑,至少现在对小孩子普及,我认为有待规范。
让孩子读读经典,读读诗词,读读对联,这个可以。但非要逼着孩子去背诵、去应付考试、去做为家长长脸的表演,我看,那就免了吧。
经不会歪,读经的人会。学国学要注重它的精气神,这个是需要时间的积累,才能达到的高度,急功近利性的学习不异于南辕北辙。
2018-03-26 10:34:30 -
不是很理解什么叫“孩子的读经教育”?
但是“读经”的确是学习国学的极其重要的部分。
读经即朗诵经典。
你只能通过不断朗诵、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深入经典。
学习国学不是说今天画个画,明天背个诗就可以的,
学习国学是要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入自己的身心的;
学习国学不是做个表面样子、嘴皮子功夫,
而是切切实实在自己身心上完全体现出来、活出来的!
学习国学不仅仅是孩子要学,我们父母更是要学!
读经,是需要环境的。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
如果父母整天拿着个手机,却要求孩子整天读经,
那这个经,不读也罢。
所以,学习国学,从自身做起,从父母自己做起。
2018-03-25 23:31:21 -
如果孩子以后的教育,能学习国学读经教育,那将是国之大幸,家之大幸,人之大幸也!现如今物质金钱充实着社会每个角落,而精神意识思想道德,却远落其后!则社会若想长久,精神与物质就要达到平衡,若一味的追求物质的满足,那精神的一面就会空虚!一实一空,就不能达到阴阳的平衡,若阴阳失调,那生命就不会长久,无论是人还是社会,则都长久无望!
天地为何能得以长存,那就是阴阳得到了平衡,历史为何能这样久远,那就是传统的思想意识,在左右这社会,历史走到今天,更离不开传统的道德传统文化规矩,几千年的积累!树长的高大壮实,并不是枝叶的功劳,而是根的责任,若一棵大树,枝杆不吸取根的营养了,那也许就是生命走到了尽头!子曰!孤阳不生,孤阴不长!若一个物质发达的社会,精神道德沒达到阴阳之平衡!那也许就像史前的文明,只能烟灭在历史的记忆中!现在的人,好像就是在跟时间赛跑,总想在有限的生命里,做成无限的事情,过去一年干的,现在只要一天,百年完成不了的,现在几年就能完成,过去要到一个地方,需要很长时间,而现在当天就能往返,好像这世界和人,都在赶时辰一样,而付出和流失的,则是道德传统规矩和良心,最终则是人性的流失!
传统的思想道德文化规矩,不只要学生来学,而是社会上的每个人,则都要来学习和掌握传统的道德精化,努力的吸取祖先的营养,这历史和国家才能万古长青!在历史和传统的道德面前,每一个人则都是小孩子,都应该去学习,去传承中华传统的道德精华,使国家和社会能真正的达到和协统一,阴阳平衡,到那时,中华才是世界上真正的强国!上善!上善!!谢谢邀请!
2018-03-26 08:14:12 -
继承弘扬国学文化,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我希望更多的孩子接触我们中国古老的智慧。
孔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曰:“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课堂上学习六经四书是博文,日常生活中的随时随地的礼节指点和践行便是约礼,包括洒扫应对进退孝亲敬长隆师亲友等。两者同样重要。这些都是经典里面有的。
2020-05-05 11:17:58 -
从一种文化的存在和文明路径的由来的角度出发是有这个必要,它归纳在历史知识的范畴,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决定,深入的读,还是一般的了解,一切是为了给孩子建立一个更宏观的认知体系,简单的说就是既要知道上下五千年,又要知道西方思想史,为什么说是西方思想史而不是世界思想史,因为一定得让孩子知道最有代表性的西方思想史形成了人类发展方向的选择。科学始于思考,思考是从那开始深入下去的,是两类不同文明形成的选择成因。国学是一种自知的认识,它知就是要了解除此而外的世界,不可偏废也未必要强调,在自己是一个中国人的前提下更要知道自己是一个要纵横天下的地球人,一切的目的,就是打造一种大的格局,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
2018-03-26 02:13:09 -
对于学习‘’国学文化‘’作为一个中国人基本上都是积极支持和赞成并倡导的。
学习‘’国学文化‘’,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历史责任。
让我们的孩子们去学习‘’国学文化‘’是很重要的,在学校的教科书中增加一定份量的,经过精选的‘’国学文化‘’精华内容,让孩子们去学习,是十分必要的。由此当今掀起了学习‘’国学文化‘’的热潮大家应该是积极支持和响应的。
但是,凡事都应是有度而行,千万不可一哄而上。
学习的初始阶段,孩子们‘’读经式‘’的学习方式是可以采用的。让孩子们适量去背诵古文,古诗词,不失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式。古汉语和我们现在所谓的‘’白话文‘’是差别很大的。许多生涩的字,词语,语法等连我们成年人都很难释其意,孩子们就更难懂了。
学习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学了不用,不如不学。当然也有人会说,现在不用,以后会用的。提高文化修养,谁能料到以后能不用到嘛?!
学习任何学问,都不可能用‘’读经式‘’
的方式,既死记硬背的这种很笨的方式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的。前车之鉴很多啊!再者学习‘’国学文化‘’是为传承和为今所用阿!不是为了摆样子,装门面。‘’读经式‘’的学习方式是不可取的了。
对于‘’国学文化‘’还是毛主席说的对,‘’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去其糟粕,汲取精华,活学活用,为我所用。只有这样‘’国学文化‘’才能真正成为‘’国粹‘’,才能被人们热爱和很好的传承下去。
形式和内容是有机统一的。光讲形式,不注重内容是不对的,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学习‘’国学文化‘’一定要适度,适量,和当今科学知识的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学习之目的。
可背诵,但不可死记硬背,注重理解和消化吸收,这才是正确的学习任何文化知识的好方法。
谢谢邀请。
2018-03-26 05:42:41 -
继承弘扬国学文化,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我希望更多的孩子接触我们中国古老的智慧。
孔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曰:“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课堂上学习六经四书是博文,日常生活中的随时随地的礼节指点和践行便是约礼,包括洒扫应对进退孝亲敬长隆师亲友等。两者同样重要。这些都是经典里面有的。
2020-05-05 11:1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