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是什么意思?

新农商网 全部 1058

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是什么意思?

回复

共4条回复 我来回复
  • 归去来76564325
    归去来76564325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谢邀!

    “子路问津处”究竟在哪里?是我回答这个问题时把我弄晕的另一个问题。

    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其他几位回答者也都很准确。但也有人认为:孔子周游列国,不知走过多少路程,问过多少次路,打听过多少渡口,以前都非常顺利,而在这里却受到一番奚落,这使孔子印象深刻,认为这是避世之人向他们指点心灵上的迷津。所以孔子讲学时一再提及此事,被弟子编撰的《论语》记载下来。此不赘述。

    在查找有关图片时,却发现“子路问津处”竟然有四处。仔细分析一下觉得很困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这四处分别是:

    1.河南新蔡县关津集“子路问津处”残碑

    2.湖北武汉市新洲区“孔子使子路问津处”碑

    3.河南罗山县小潢河畔“子路问津处”碑

    4.河南上蔡县西南黄埠镇“孔子问津处遗址”

    子路问津在孔子周游列国途中相信有很多次,但明确记载的只有这一次。

    据《孔子年谱》载,此事发生在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那年孔子62岁。时间上《孔子世家》所记载与《孔子年谱》基本一致。

    但此事发生地点上《论语·微子》没有记载,《史记·孔子世家》有详细记载。这就是两者的细微的区别。在《史记·孔子世家》的此段话之前有“去叶,反于蔡”就是离开叶国(现河南叶县)返回蔡国,也就是这件事是从叶国到蔡国的途中发生的。所以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孔子使子路问津处”只可能在两者之间的一处河边,而不可能是其他偏离太远的地方。

    蔡国在什么地方呢?

    公元前531年,楚国灭蔡国(今上蔡县)。三年后,蔡平侯复国,迁都新蔡(今河南新蔡县)。公元前493年在楚国的逼迫和吴国的帮助下,蔡昭侯迁都于州来(今安徽凤台县),称为下蔡。公元前447年,蔡国被楚国所灭。

    公元前490年发生的这件事只可能是在从叶国到旧蔡国属地可能经过的地方而不可能是其他别的地方。

    叶国在蔡国的西北方向,孔子一行从叶国返回蔡国,只能从蔡国的西面或北面进入,而不可能舍近求远从其他方向进入。而满足这个条件的只有现新蔡和上蔡两处。湖北武汉新洲及河南罗山都在蔡国的南方,属于楚国,所以孔子一行不可能这样走。而最可能的只有新蔡和上蔡两地有可能,但这两个也只有一处是真正的“子路问津处”,不可能有两处。

    为何其他两个地方也都认为是“子路问津处”呢?他们要么有地方志记载或古代其他相关记录,而且都认为是孔子从楚国返回蔡国途中发生的事情,而忽略了《史记·孔子世家》是发生在从叶国返回蔡国的这个记录。如果第一次树立此碑的是乡野村夫,则可以原谅,如果是官员立的,相信这些官员不会不知道《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故意忽略此事还是有其他原因?

    古人的错误已经产生,而今人依然沿袭这些错误,不但沽名钓誉,而且唯利是图,因为可以为旅游增加看点,获得经济收入。

    “子路问津处”到底在何处,期盼方家指点迷津,以正视听。

    附:《论语·微子》和《史记·孔子世家》对子路问津的记载(黑体为史记独有记载)

    (孔子)去叶,反于蔡。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018-03-15 07:15:36 0条评论
  • mmy王先生
    mmy王先生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我认为鸟兽指的是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就是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的人

    2022-04-11 20:17:15 0条评论
  • mmy王先生
    mmy王先生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我认为鸟兽指的是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就是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的人

    2022-04-11 20:17:15 0条评论
  • 树蒙堂
    树蒙堂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谢邀。这句话单独这么拿出来看有点“断章取义”之嫌,自古有好多人解释为孔子不同意道家这些隐士的主张,骂他们是鸟兽。其实我们看完整的句子就很明白了。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这句取自《论语-微子篇第十八》,这一篇讲了好几个隐士的故事。这句话就是讲的长沮、桀溺两人一起耕田,孔子经过过那里,让子路去打听渡口。长沮说:\"那驾车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自己该知道渡口〔在哪里〕。\"去问桀溺。桀溺说:\"您是谁?\"〔子路〕说:\"是仲由。\"〔桀溺〕说:\"是鲁国孔丘的徒弟吗?\"〔子路〕回答:\"是的。\"〔桀溺〕说:\"〔世上纷纷乱乱,礼坏乐崩,〕如滔滔的大水弥漫,天下都是这样,你们和谁去改变这种现状呢?而且,你与其跟随躲避人的人,还不如跟随避开整个社会的人呢。\"一边说一边不停地拨土覆盖播下的种子。子路回来告诉〔孔子〕。孔子怅惘地叹息说:\"〔人〕与鸟兽是不可同群的,我不同世人一起生活又同谁呢?假若天下有道,我孔丘就不参与变革〔现实的活动〕了。\"

    其实是这两个隐士劝孔子当下世道这么乱,你再怎么努力也是没用的,还不如暂避一时。而孔子虽然也羡慕他们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但却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世道越乱,自己就越要入世,尽自己最大努力挽救文化薪火,正所谓“铁肩担道义”是也!

    2018-03-15 08:51:05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