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抑郁除了吃药还有别的办法治疗吗?

新农商网 全部 1022

重度抑郁除了吃药还有别的办法治疗吗?

回复

共4条回复 我来回复
  • 01周青
    01周青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从好好爱自己开始!!!少替他人着想!!!自私一点!!!一定会慢慢康复!!!

    2022-10-20 15:21:05 0条评论
  • 安忻睡眠门诊
    安忻睡眠门诊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临床工作中给首诊患者开药,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医生,我能不吃药吗?


    然后在治疗过程中,关于药的各种疑虑会接踵而至:

    药有副作用吗?吃了会变傻吗?

    得吃多久?要吃一辈子吗?

    吃了没感觉,能加减量吗?

    感觉挺好,能停药了吗?

    两天没吃了,病情反复,接着吃行吗?


    吃药,通常是心理疾病患者最纠结的事情。


    因此,它也成为了康复常见的「阻碍」之一。


    不想吃药吗?我完全理解你。



    我经常同患者讨论这个问题——为什么你宁愿忍受病情带来的痛苦,也不愿意吃药呢?


    他们的回答让我感悟颇深。


    我简单总结了一下大家排斥药物的感受,大概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我把这五个原因称为「四大误解」和「一大误会」。

    先来说四大误解:

    误解一:

    感觉服药没效果

    吃了好几天,也没什么用,为啥还要吃。


    吃完什么感觉都没有,药开错了?”

    药物发挥作用是需要时间的,精神科药物发挥作用的时间会更长。

    短则两周,长则数月。

    吃了三天药就停了,相当于行百里却只跨一步,当然没有收获。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冻自然也非一日之功。

    别着急,慢慢来~

    误解二:

    恐惧药物的副作用

    有人说:吃精神类药物会损害大脑。

    网上说,抗抑郁药物会让人发胖,我不想变胖。

    说明书上写,副作用可能导致心脏问题,我害怕。

    精神科药物有没有副作用?


    有!


    副作用很严重吗?


    大多数时候不严重!


    有些副作用很唬人,喜欢看说明书的朋友会被吓得不轻。


    说明书要求必须具体全面,会把所有的可能性做出说明,这是由于药物机制的特定性综合个体差异性导致的。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会有相应的收益或风险,如果收益很大而风险发生的概率很小,相信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去做。


    因为小概率的风险事件就放弃恢复健康的可能性,不太划算,当然,选择权在你手里。

    有的常见副作用,很多人吃了都会发生,比如:嗜睡、食欲不佳、药物依赖等等...


    但比起常年抑郁的折磨或长期失眠的痛苦,这些短期的副作用也许值得熬过去。


    再者,药物的副作用是在医生的控制范围下的。


    这并不是说医生能让你完全不被副作用困扰,而是医生可以及时调整药物的剂量、换一种药物或者使用一缓释剂、控释剂,让疗效最大化、副作用最小化。

    有研究发现:

    服药时血浆药物浓度是有波动的,一般的药物有很高的峰值和很低的谷值,在峰值的时候它的副反应特别大。

    在谷值的时候它的的疗效不足,如果让峰值降下来,让谷值高上去,疗效就会持续比较好,而副反应就会比较小。

    对医生而言,副作用不仅可控,甚至可以灵活运用。


    比如说:有的医生会选择用富马酸喹硫片的副作用来治疗顽固性失眠。


    虽然这个方法不可以长期使用,但在短期内效果明显。

    我们常说——不谈剂量只谈危害都是耍流氓。


    对于精神科药物,不谈正作用只谈副作用是片面的;不谈全病程只谈短期效益同样是片面的。


    要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药物。


    前提是:保持和医生的良好沟通。

    误解三:

    病情稍有好转、自行断药

    今天睡得挺好,明天不吃药了试试。

    哇,吃完药真有用,不抑郁了,还有点小兴奋

    停药之后更严重了,再接着吃吧

    吃吃停停,几乎是大家吃药的一个常态。


    这也是「治不好」的一个核心原因。


    你必须要记住:精神心理疾病首次发作,一定要保证足量、足疗程的药物治疗,这是临床治愈的最大前提。


    一旦初次治疗不彻底导致复发,再次用药则需更大剂量,更长时间,甚至促成顽疾、终身服药。

    误解四:

    病耻感,不敢用药

    吃药就会被父母发现了,我不想让他们知道我得了抑郁症

    我住宿舍,吃这种药太不方便了

    病耻感,是影响药物治疗依从性的主要原因。

    生病虽然是一件「不太好」的事情,但这跟我们的人品、道德没有任何关系。

    生病当然可能引来异样的眼光,但最快最直接的解决方案应该是:遵医嘱尽快治愈。

    究其根本,我们需要正确地看待疾病。

    坦然一点,哪怕被知道,那又怎么样呢?事实不会因为隐瞒就消失。


    积极一点,也许父母和同学都能理解呢?他们将是你康复道路上的重要支持。

    就算大家都不理解,我们还获得了一个为大家分享医学知识的机会。


    根据2019年精神卫生调查结果——精神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16.57%,精神障碍可能出现在任何人(包括其亲友)一生中的任何时刻。


    如果我们都能不歧视他人、不责备自己,守望相助,我们就都能够尽快康复,回归生活。

    当你意识到自己有「病耻感」的存在,并且无法从中走出来,尽快找医生或者心理治疗师聊一聊会有很大帮助。

    一大误会:

    认为自己没病,不用吃药

    认为自己没病,往往分为两种。

    以往,这种情况常见于精神分裂症、妄想症患者。

    相信我,真的有人要害我

    我真的会魔法,我没病

    如今,越来越多的其他疾病患者也出现这种抵触情绪:

    我又没病,为什么要看医生

    我不吃药,现代人谁不焦虑不抑郁

    我从小意志力强大,心理问题?我能克服

    为什么把他们归为一类?

    因为这都是误会,误会无法自行消解。

    如果没有他人的介入,他们会一直这样误会着。


    但疾病不会因此而停下来,疾病也不会因为意志力就消失。

    这里的介入者就是医生或心理治疗师,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提升其治疗依从性,最终帮助患者临床治愈。

    先通过药物使其情绪稳定下来,再通过后续的心理治疗调整其认知上的错误。

    作为医生,偶然遇到某些疾病,我也会避免直接吃药。


    像普通感冒、轻度的静脉曲张、偶发的头痛或者失眠,我都会采用「等待疗法」(等着它自己好)或者「物理疗法」。


    这不是怕药苦,也不是在逃避药物的副作用。


    而是我在有意识训练自己身体的自我调节功能,让身体自己产生效果更好、还没有副作用的药。


    比如说:


    • 合理的饮食起居,保证身体机能
    • 常给自己心理疏导,调动「内源性吗啡」
    • 学习禅修、国学等传统知识,发挥自己的精、气、神


    其实这些在本质上都属于「心理治疗」。


    但如果我生了急病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药物治疗,因为这是当下我需要的。


    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都只是手段,我们的目的是要治愈疾病,在这个目的之上,用更舒适、相对直接、长远来看更有利的治疗方案。

    诚然,相较于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在正规、专业的前提下,几乎不会产生副作用,更容易让人接受。

    但也不要奉「心理治疗」为万能神器。

    有人抱持这样的观点,药物治疗治标,心理治疗治本。

    现代医学理念早已无「本」、「末」之分,而是以「心理」、「生理」、「社会」综合模式来看待疾病。

    如果一定要给疾病分出「标」与「本」的话,那也是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比如说:一位妄想的患者,满脑子都是:「总有刁民想害朕」。


    这个时候去做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他甚至有可能把心理咨询师也误认为「想害TA的凶手」,怎么可能顺利的接受治疗呢。

    治疗是一个医患相互配合的过程。

    这个时候,适当的使用药物,使其情绪稳定下来,心理治疗才能顺利的进行。

    所以,对待不同的治疗方法,我们需要找到其中的客观规律:

    任何一项治疗方法,都需要在合理的时间,合理的剂量下进行运用。


    任何一项治疗方法都有利有弊,关键在于医生的判断和医患的沟通。

    任何一项治疗方法都需要基于患者个体病情发展、客观需要、接受程度等条件下,通过医生的指导,通过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怎样去帮助一个拒绝吃药的人?

    除了鼓励患者跟医生一起沟通ta的焦虑和不安,一起寻找更适合的治疗方式,家人的作用也非常关键。

    1.沟通


    家人和陪诊人员都可以成为医患双方沟通的桥梁。

    • 有的患者对就医抵触情绪较大
    • 有的患者「害怕」医生
    • 有的患者本身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
    • 有的患者无法准确回忆自己的病情...

    在这些时候,如果家人或者陪诊人员能够将患者的情绪和状态告之医生,有利于治疗方案的制定。


    2.诚实


    真诚的说出实际情况,对疾病的诊疗起到的可能是决定性的作用。

    有无既往病史、是否按时服药、有无应激事件,这些关键信息在患者本人无法提供时,家人务必要诚实。

    对患者的诚实则是有目的性的,有时为了治疗关系的顺利推进。


    家人要保持正确的认识,以求患者认知观念的平衡。


    3.管理


    所谓的管理,不是控制,不是强迫,而是帮助患者管理自己的疾病。


    更重要的是帮助患者提升「管理自己疾病」的意识。


    • 对治疗的急性期、巩固期、恢复期的充分认知、认同
    • 建立自己的治疗目标和人生目标

    学会管理自己的身心健康是我们毕生的修行。


    4.支持


    请明确的告知患者:当TA面对疾病,或者面对医生的时候,你是TA的后盾。你会一直支持着TA 。

    我们希望达到的效果是:患者本人提升了治疗依从性,而不是在被迫或者怀疑中吃下药物。

    这种状态来源于其充足的安全感,安全感则来源于有充分的支持。

    药物不是洪水猛兽,疾病也不是。

    对待疾病错误的认知和任其发展的消极选择才是真正的洪水猛兽。

    但只要医患能彼此信任,保持良好的沟通,我们就能水来土掩,击退猛兽。

    以上内容由「安忻睡眠」为您编辑整理,想了解更多权威健康知识,欢迎关注我们!

    2022-10-21 14:34:22 0条评论
  • 大姐愿你平安
    大姐愿你平安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重度抑郁了,当然是要吃药是一定的!但最主要的是要查明原因,是因为什么事情,而引起的他(她)重度抑郁!一般来讲,一个人如果出现重度抑郁,那一定是他(她)先是有了抑郁的倾向了,如:遇到事情莫名其妙的悲伤,痛苦,失眠,或者愤怒,厌食,情绪变化特大,有一些反常举动,甚至有自残,自伤,自杀等倾向就说明重度抑郁了,这种情况发生时,要及时去医院就医治疗。


    我女儿就是一个产后抑郁症的患者,她后来发展到扬言要“我要抱着孩子跳楼,让你们都后悔,看你们对我不好……”这种举动出现过好几回,我才意识到她抑郁的严重性,于2021年3月8日,把她送进北京安定医院治疗,经过大夫检查治疗22天,有临床各项检查治疗,具体有电击疗法每周3次,抽血化验药物浓度,干预疗法,还有心理疏导等等,于2021年3月30日出院!至今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了,一直是药物维持着,并且定期去医院复查,开药,病情也趋向于稳定的状态。



    2022-10-21 01:09:39 0条评论
  • 雷小阿伦
    雷小阿伦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说真,可能还有其它的治疗办法,但是吃药是肯定的,也是最基本的治疗方法!

    话说,只要吃药治疗就非常好了,最基本最简单的治疗都不愿,难不成你还想住院或者电击治疗?


    2022-10-21 09:52:36 0条评论